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

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堪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植入物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作者:叶天才;张秀兰;余敏斌;葛坚;纪晓霞;陈秀琦;冀建平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联合网状透明质酸植入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27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进行NPTS联合透明质酸植入物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组织反应情况、滤过泡形态,并对手术区域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和前房角镜检查.随访时间3.0~10.4个月,平均(6.61±2.47)个月.结果患者术前眼压平均(26.36±9.02) 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14.18±3.51) mm Hg,差异有显著性(t=6.875,P<0.05).术后无需药物治疗而眼压≤21 mm Hg者占56.0%,需局部应用药物治疗或术区行残存小梁网激光穿刺治疗眼压≤21 mm Hg者占44.0%.术前局部应用降眼压药平均(2.96±1.43)种,术后减至(0.77±1.07)种,差异有显著性(t=4.716,P<0.05).所有患者术前、后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33,P=0.564).27只眼中,6只眼术后眼压≥21 mm Hg,4只眼有轻微前房出血;无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UBM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在巩膜瓣下均形成一内含植入物的透明液性间腔,透明质酸植入物在术后3个月开始降解,其透明性间腔逐渐缩小,部分患者结膜下伴有滤过泡形成.前房角镜检查显示患眼术区小梁网明显变薄及有透明间腔样改变者23只眼,4只眼术区呈半透明样脱色改变.结论 NPTS联合透明质酸植入物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无穿透性小梁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视力变化不明显,是一种治疗POAG的有效方法.

  • 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丽;张卫忠;管永清;惠玲;杨宇彤;师晓莉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18例(19只眼)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2只眼联合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结果 18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只眼因术前黄斑挫伤,视力无改善.结论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患者,有效避免了其他手术方法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疗效.

  • 鼻咽癌眼眶浸润的临床及MRI诊断

    作者:龙晚生;王立;罗学毛

    目的探讨鼻咽癌眼眶浸润的途径、临床表现和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的表现特征.方法选择鼻咽癌肿瘤浸润眼眶患者20例(23只眼),用1.0 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眼眶和鞍区进行横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平扫和钆-二烯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ic acid,GD-DTPA)增强扫描.3例在增强后应用了脂肪抑制序列成像.所有患者均行鼻咽部肿瘤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诊.放疗前检查6例(7只眼),放疗后检查14例(16只眼).结果 (1)鼻烟癌肿瘤双眼眶浸润3例,单眼眶浸润17例,其中左眼12例,右眼5例.(2)肿瘤浸润眼眶的临床表现:视力下降13例(15只眼), 眼球突出9例(10只眼),眼球活动异常11例(12只眼),复视7例(9只眼)及眼睑下垂5例(7只眼).(3)MRI检查结果:视神经异常13例(15只眼),眼外肌异常9例(11只眼),球后肿块8例(9只眼), 眶尖及眶板骨质异常15例(17只眼).(4)鼻咽癌可经过海绵窦(颅底)→眶上裂、鼻窦,尤其是筛窦或翼腭凹→眶下裂3个途径浸润眼眶.结论 MRI检查能准确显示鼻咽癌浸润眼眶的途径、部位及范围.

  • 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白内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彤;高岩;侯虞辉;李龙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术后钇铝石榴石(yttrium aluminum garnet,YAG)激光的应用范围,激光后囊膜切除术的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手术4 600只眼,术后YAG激光治疗451只眼,其中行后囊膜切除380只眼,切除方法采用连续环状切开及后推膜瓣二步法;连续环状切开时平均单脉冲能量为(1.21±0.31) mJ,平均总能量为(52.44±14.62) mJ;后推膜瓣时平均单脉冲能量为(2.12±0.43) mJ,平均总能量为(50.88±10.32) mJ.IOL前膜切除42只眼,脉冲能量为1.0~1.4 mJ,平均总能量为(56.28±32.74) mJ.治疗其他术后并发症29只眼.结果白内障摘除术后行YAG激光治疗451只眼(9.8%).后囊膜切除手术率为8.3%;1次激光手术成功率为96.3%;平均裸眼视力提高0.26,矫正视力为0.85;未出现明显的IOL损伤和移位;362只眼(95.3%)眼压正常;2只眼视网膜脱离.结论 YAG激光无需切口可在眼内完成精确的分割手术,且操作方便、安全,疗效好、并发症少、应用范围广.

  • 兔眼视网膜各组织对高眼压不同易损性的研究

    作者:骆荣江;葛坚;林健贤

    目的观察和比较兔眼视网膜各层组织对高眼压的易损性.方法对16只成年灰兔实验眼前房内注射2%甲基纤维素0.10~0.15 ml,制作成高眼压模型.分期制作眼球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兔视网膜各组织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兔视网膜各组织呈现程度不等的萎缩.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密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改变为明显,减少率分别为74.3%和61.9%.其他依次为:视网膜内层(42.4%)、神经上皮全层(35.0%),视网膜外层改变不明显(24.2%);实验眼RNFL的厚度改变与RGCs的密度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r=0.68,P<0.01);RNFL厚度变化与眼压高低程度密切相关(F=8.97,P<0.01).结论视网膜各层组织在高眼压状态下呈现不同的易损性;RNFL厚度改变是高眼压损害视网膜的敏感指标之一.

    关键词: 眼内压 视网膜 损害
  • 激光诱发视网膜静脉阻塞侧支循环的实验研究

    作者:汪浩;沈泽民

    目的探讨在兔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模型基础上,利用激光诱发、建立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光动力法建立21只兔(42只眼)BRVO模型,利用激光诱发并形成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对侧无BRVO眼作为对照,同样用激光击射,诱发吻合支形成.结果在建立BRVO模型的21只眼中,4只眼形成了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形成时间为3~5周;在对照眼中,1只眼形成了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形成时间为5周.在观察2~5个月期间,由激光击射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均在3周内吸收,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激光诱发并形成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在技术上可行,较为安全,但在提高成功率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一氧化氮与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关系的研究

    作者:韩瑶;张斌;郭秀锦;张增群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中的作用.方法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9例,正常志愿者30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检测其血浆和房水中NO的含量,并以NO2和NO3之和表示.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中NO的平均含量为(2 969.37±862.85) ng/L;青光眼组血浆中NO的平均含量为(1 390.78±302.95) ng/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853,P<0.01);白内障组血浆中NO的平均含量为(4 234.89±1 495.23) ng/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对照组房水中NO平均含量为(1 405.83±602.70) ng/L;青光眼组房水中NO的平均含量为(2 052.03±694.74) 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62,P>0.05);白内障组房水中NO的平均含量为(2 454.67±655.13) ng/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房水/血浆NO含量比值:对照组为47.3%,白内障组为58.0%,二者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而青光眼组为144.0%.结论血浆、房水中NO含量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升高有关.

  • 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高宗银;金敏;刘欣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段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的特征及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76只眼)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按年龄段以不同术式进行白内障手术,术中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观察后囊膜下混浊的特征;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发现后囊膜下混浊随年龄呈进行性发展,混浊面积与晶状体混浊核相当;各年龄段术后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27.84,P<0.005);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性(r=-0.969 2,P<0.05);在年龄3~12岁患者中,2只眼术后发生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结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可伴发后囊膜下型白内障,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同类型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手术的疗效主要取决于患者手术的年龄;儿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应及早诊治.

  • 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

    作者:李志敏;夏园玲;杨正铭;杨夏;王鲜

    目的探讨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术后氩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治疗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00年4月,在我院行巩膜扣带术后接受氩激光光凝治疗的RD患者35例(38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38只眼中,视网膜完全复位36只眼(94.7%).术后视力≥0.05者31只眼(86.1%),佳矫正视力为1.0.结论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术后氩激光光凝,可简化术中操作,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RD的有效方法之一.

  • 交感性眼炎与人白细胞抗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兰;王文伟;董;张志欣;单小燕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hthalmia)为单眼穿通性外伤或内眼手术后双眼发生的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其发病原因不明,目前普遍认为是眼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将39例穿通性眼外伤患者血清中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华北地区1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以初步了解交感性眼炎的发生机制.

  • 甲基紫血影细胞染色法

    作者:郑湖铃;林健贤;张平;易玉珍

    血影细胞是变性的红血球,容易阻塞前房角小梁网,引起继发性血影细胞性青光眼[1,2].由于常规涂片或组织切片细胞膜易破裂,用HE染色常被误认为无结构的碎屑,故我们采用在湿片时用甲基紫方法可将其显示[3,4],此法简单,较HE染色方法快捷,容易观察.现介绍如下.

  • 脆骨蓝巩膜综合征一家系

    作者:柴建生;杨华琴

    先证者男,4岁.因自幼双眼巩膜呈蓝色,双腿自发性骨折3次,于1999年10月20日就诊.患儿为第一胎初产,父母非近亲婚配.有蓝巩膜及骨折家族史(图1).体检:患儿体重14 kg,身高92 cm,头围50 cm.听力正常.左腿股部畸形,屈曲,活动轻度障碍,余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8,色觉正常.眼压:右眼1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6 mm Hg.双眼巩膜呈深蓝色,角膜直径均为11.5 mm,晶状体透明,眼底无异常.X线拍片:全身诸骨均示骨皮质变薄,骨密度减低;多处长骨呈分层改变,双胫腓骨因骨皮质明显分层而类似骨膜增生表现;右股骨上段骨折畸形愈合,左股骨骨折畸形愈合致股骨弯曲;颅面骨除骨质疏松外无异常;腰椎体呈轻微前窄后宽改变.诊断:脆骨蓝巩膜综合征.

  • 双眼脉络膜骨瘤一例

    作者:王艳玲;李明铭;向里南

    患者女,30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年余,右眼视力下降3个月,于1998年11月5日来院就诊.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0.1;双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双眼黄斑部视网膜隆起,视网膜下可见黄白色病灶,色素沉着明显,呈伪足样改变.疑诊为双眼脉络膜骨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病变处为高荧光,晚期呈强荧光,并有斑驳状染色.B超检查:眶内组织回声均较弱,但各部眼底光带仍有回声,呈高反射.双眼CT扫描:双眼球后部CT值高,并与骨密度相同.诊断:双眼脉络膜骨瘤.

  • 眼科应用基础研究现状

    作者:杨培增;李兵;张震

    眼科应用基础研究对揭示各种眼病的发病机制,探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均具有重要意义,是眼科学发展的重要先导.近年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向眼科学研究领域的渗透日益广泛和深入,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眼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进一步加强我国眼科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作者:杨培增

    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前导,基础研究的每一个突破性进展均能使应用科学发生飞跃,进而改变应用科学的发展方向,这是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眼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离开眼科基础研究的支持,眼科临床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眼科应用基础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对探讨常见致盲性眼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促进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负压吸引对玻璃体腔的扰动

    作者:樊郑军;朱月珍;杨明迪;陈晓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眼科临床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方法之一,有关其安全性的报道较为少见.本研究在离体猪眼上模拟LASIK术中的负压吸引过程,以观察负压吸引对术眼玻璃体的扰动情况.1.材料与方法:新鲜离体猪眼31只.用5号注射针头自猪眼视神经断端处穿刺入玻璃体腔,注入生理盐水,使眼内压维持在20 mm Hg(1 mm Hg=0.133 kPa).使用DGH4000A型超声仪(美国DGH公司生产)和CompusanAB UAB1000型超声诊断仪(美国Stroz公司生产)分别测量眼轴长度3次.使用自动角膜板层刀的1号负压吸引环(美国SCMD公司生产)扣住角膜,启动负压吸引眼球.使用压平眼压计(美国Ocular Instra公司生产)检查眼内压≥60 mm Hg时,测量眼轴长度3次.取负压吸引前和吸引时眼轴长度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配对t检验.用5号注射针头自猪眼视神经断端处穿刺入玻璃体腔,注入20%泛影葡胺0.5 ml.在荧光屏下观察负压吸引前及启动负压吸引瞬间玻璃体腔内造影剂的变化,并拍摄X线摄片.

  • 改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

    作者:陈樱;唐新;喻长泰;赵晓辉;郑红梅

    目前临床治疗上睑下垂的方法较多[1,2].我们自1995年开始采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治疗上睑下垂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在我院接受改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30例(38只眼),男性18例(22只眼),女性12例(16只眼);年龄8~32岁.2.手术前徙量的确定:测定提上睑肌肌力达2 mm以上者可接受改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手术.单眼患者以对侧眼为对照,双眼患者以瞳孔中心为标准测定上睑下垂量.平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方2 mm者为正常,达瞳孔中心者上睑下垂量为3.5 mm (5.5 mm减去2 mm),以此类推.38只眼中,上睑下垂3~4 mm者12只眼,5~6 mm者20只眼,7~8 mm者6只眼.根据前徙(或截除)提上睑肌4 mm可矫正1 mm上睑下垂量,以及提上睑肌前徙量应≤28 mm的原则,计算手术前徙量.其中6只眼因提上睑肌前徙量>28 mm,手术中需附加截除提上睑肌.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三例

    作者:惠玲;张卫忠;李丽;黄芹;高伟;杨宇彤

    我中心自1996年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来,3例患者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现报告如下.例1 男,50岁.因左眼视力下降,下方黑影遮挡2 d,于1998年1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在我中心于局麻下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抽吸皮质时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范围较大,人工晶状体植于前囊膜上,术后视力0.8.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左眼视力10 cm光感;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玻璃体混浊(+);子午线11:00~4:00方位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约+15D,波及黄斑,11:30方位赤道前视网膜可见1个1/2 PD带孔盖的不规则裂孔及2个1/4 PD圆孔.右眼正常.诊断: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左眼人工晶状体眼.1周后在局麻下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切除混浊的玻璃体,气液交换后采用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注入无菌空气2 ml,缝合环扎带.术后左眼视力0.2,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眼底环扎嵴可见,视网膜平伏,裂孔周围光凝斑明显.随访半年,左眼视力0.2,眼前节无异常,视网膜复位好.例2 男,53岁.因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上方薄雾遮挡3 d,于1999年1月20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患者双眼近视-9.00 DS,眼轴长度27.50 cm.约1个月前在局麻下行右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抽吸皮质时后囊膜破裂,人工晶状体植于残余的后囊膜上,术后视力0.5.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 cm光感;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玻璃体混浊(+),可见牵拉条索;子午线4:00~8:00方位视网膜隆起,约+5D,波及黄斑.左眼人工晶状体位置正,余无异常.诊断:右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双眼人工晶状体眼;双眼高度近视.2 d后在局麻下行右眼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及牵拉条索,赤道部鼻侧造孔,气液交换后采用激光封孔,注入C3F8 1 ml,缝合环扎带.术后右眼视力0.15,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玻璃体内残留1/2气体,视网膜平伏.随访8个月,右眼视力0.1,人工晶状体位置正,视网膜复位好.

  • 应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测水平融合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夕;刘玉华;艾立坤;王秀英;李东辉;颜少明

    随机点立体图是目前视觉研究领域中的新技术.本研究应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random-dot stereograms synoptophore,RDSS)对正常人水平融合功能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随机收集健康成年受试者78例,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10~30岁,平均20岁;双眼裸眼视力均>1.0,无屈光不正;眼位均为正位;双眼同时知觉重合点在±2°之间,均具有Ⅲ级视功能.2.方法:(1)使用海军总医院研制的RDSS,立体视锐度分为800″、600″、400″、200″、100″和60″ 6个级别.自800″开始逐级检查至60″,每级两次检查结果的均值为内、外融合力.同时使用传统的同视机进行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的对比检查.(2)双眼融合破裂的标志:RDSS检查以立体感有无为标准,传统同视机检查以出现复视或某一控制点消失为标准.(3)双眼融合力恢复点:立体感再次出现或复视消除处即为双眼融合力恢复点.本研究对34例受试者进行双眼内、外融合力恢复点的测定.

  • 眼眶巨大骨瘤一例

    作者:仲明;夏风华;殷汝桂;彭亚军

    患者男,20岁.发现左眼突出4 d,于2000年2月18日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外伤及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3,左眼0.5;双眼矫正视力1.2.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正常.左眼球向前下方突出,眼球运动自如,上眶缘内侧可扪及花生米大小骨性包块,触痛明显,边界欠清.眼底未见异常.眼球突出度:右眼17 mm,左眼22 mm,眶距112 mm.CT检查:左眼眶内上方见一2.0 cm×2.1cm大小片状致密影,CT值为1 541.2 Hu,眼球受压,向左下方移位(图1).诊断:左眼眶骨瘤.于同月21日在全麻下行前路开眶术(眶内上方眉弧形切口),分离皮下组织至骨膜,于眶缘上2 mm处切开骨膜,见一3.0 cm×2.6 cm×2.5 cm肿瘤,与额骨相连,完整摘除(图2),骨瘤似象牙状,复位滑车神经及骨膜,皮下组织、皮肤间断缝合.术后左眼视力0.7,眼位正常,眼球运动自如,轻度上睑下垂.病理报告:眼眶骨瘤(图3).

  • 眼科医生如何分析眼部CT图像

    作者:肖利华

    CT是目前眼眶病诊断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CT扫描可提供眼部组织结构高分辨力切面图像及灰阶眼部图像,从而为眼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优越的检查方法.但由于诸多原因,在眼部病变的CT图像分析和诊断上仍存在诸多问题.眼内疾病的诊断超声优于CT扫描,而在眼眶病变的诊断中,CT检查优于超声检查.为提高临床医生分析眼部CT检查诊断的能力,现就眼眶病变CT检查诊断上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介绍与眼眶病诊断有关的CT基础知识,这对全面分析眼部CT图像非常重要.

  • 黏附分子在Graves眼病眼外肌原位表达的研究

    作者:何为民;罗清礼;成娘;唐莉

    目的研究Graves眼病患者眼外肌中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对16例严重Graves眼病患者的眼外肌冰冻组织切片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ICAM-1在眼外肌束膜结缔组织、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眼外肌细胞无该两种黏附分子的表达.结论 ICAM-1和VCAM-1参与Graves眼病的病理发生过程;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 应用三维培养技术体外重建角膜组织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家祺;张胜;郭琳洁;郑湖玲;林健贤;郑健

    目的探讨三维培养技术体外重建角膜组织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原代培养人角膜上皮、基质及内皮细胞,通过胶原凝胶三维培养系统,体外重建角膜结构,应用裂隙灯检测人工角膜的透明度,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在三维培养系统中生长的特性.结果重建的角膜组织为良好的三层结构:角膜上皮细胞形成复层结构;内皮细胞形成单层结构,且排列规则;角膜基质细胞呈散在分布.电镜观察,细胞在Ⅰ型胶原中存活并合成胶原纤维.结论利用组织工程技术,能够体外重建结构较规则、透明度较高的角膜组织.

  • 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角膜基质层的实验研究

    作者:商庆新;胡晓洁;曹谊林

    目的探索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角膜的可行性,并为其提供构建角膜的理论依据和参数.方法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角膜基质层.对兔角膜组织行体外分离获得角膜基质细胞,经培养扩增后接种于聚羟基乙酸生物支架上,然后将角膜基质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6周后将植入物取出,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胶原纤维图像分析.结果光镜下,角膜基质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在裸鼠皮下所形成的新生组织呈网状板层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新生组织Ⅰ型胶原表达阳性;胶原纤维图像分析,新生组织胶原纤维直径(27.7±6.20) nm与正常角膜胶原纤维直径(28.5±3.52) nm基质层相近.结论组织工程方法所构建的角膜基质组织已具备角膜基质层的组织学特征.

  • 人角膜上皮干细胞的低钙培养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增殖的影响

    作者:才瑜;吴静安

    目的探讨如何获取较纯的人角膜上皮干细胞,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人角膜缘上皮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为干细胞的移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低钙培养法对人角膜缘组织行体外培养,将培养的细胞行AE5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培养细胞的分化状态,并将其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bFGF中,通过数码照相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干细胞的增殖.结果体外培养的细胞以角膜上皮干细胞为主;不同浓度的bFGF(1~100 ng/ml)可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增殖(P<0.001),而各实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将无钙培养液与低钙培养基结合,可获得较纯的、未分化的角膜干细胞;bFGF对人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增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适用于定量检测呈膜状生长的上皮细胞增殖,是一种新颖、实用、准确的检测手段.

  •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翟长斌;张文华;邹留河;潘志强;李纳;武宇影;吕岚;张士元;马大龙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大鼠正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促进植片存活的作用.方法将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完全不同的近交系F344大鼠的角膜植片移植到另一近交系LOU大鼠的角膜上,将手术成功大鼠分为实验Ⅰ、Ⅱ、Ⅲ组及对照Ⅳ组,均于术后第1 d 起结膜下分别注射50、100、200 μg的IL-1ra,对照组(Ⅳ组)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周.对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各实验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天数(mean survival time,MST)分别为(11.13±1.46) d、(12.00±1.60) d及(13.44±1.13) d,明显高于对照组(8.00±1.25) d,差异有显著性(t=0.00,P<0.01).IL-1ra 200 μg组与50 μg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0.00,P<0.01).结论结膜下注射IL-1ra可抑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减轻免疫性炎性反应,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ra的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 HXO-Rb44视网膜母细胞瘤株多药耐药现象的基因研究

    作者:柳季;唐罗生;柳昕;张新华;顾焕华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系HXO-Rb44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associated protein,MRP)基因的表达,探讨Rb多药耐药现象的发生机制.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XO-Rb44细胞的MDR1和MRP基因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蛋白产物P-gp和P190进行检测.结果 HXO-Rb44细胞系同时存在MDR1和MRP基因,并呈现P-gp和P190的过度表达(96%和97%).结论 MDR1和MRP基因的过度表达是Rb多药耐药现象发生的重要机制.

  • 绿色荧光蛋白逆转录病毒及其介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基因转移研究

    作者:黄倩;徐萍;刘文文;王丰;顾青;田毓华;樊莹;谢匡成;陈霞芳;李川源

    目的制备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原代与建株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评价逆转录病毒对人RPE细胞的感染能力,为视网膜病变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分离编码GFP的cDNA片段并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借助脂质体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GFP转入单嗜性及双嗜性包装细胞,G418筛选抗性克隆,分离GFP表达水平高的克隆,收集含病毒颗粒的上清液感染NIH3T3及体外培养的人原代与建株的RPE细胞.结果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GFP转染各种包装细胞后,可产生GFP逆转录病毒.由双嗜性包装细胞产生的GFP逆转录病毒能够感染原代与建株的人RPE细胞,GFP基因可持续在RPE细胞内表达.结论逆转录病毒能够简便、快速、稳定将目的基因转入RPE细胞,可作为眼底病变基因治疗介导目的基因转移的重要工具.

  • 病理性近视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基因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李寿玲;季碧霞;褚仁远;陈逖;罗怡;卢奕;朱定良;庚镇城

    目的研究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DQB1基因的相关性,以探讨PM的发病机制.方法抽提66例PM患者的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扩增HLA Ⅱ类基因DQB1的第2个外显子,扩增产物用Hae Ⅲ、BssH Ⅱ、Apa Ⅰ、BsaH Ⅰ、Hae Ⅱ、Hpa Ⅱ、Rsa Ⅰ、Bsp1286 Ⅰ特异性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型,检测HLA-DQB1的16个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PM患者HLA-DQB1的*0301和*030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0 1);PM患者HLA-DQB1的*0601和*0602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0 1).结论 HLA-DQB1的*0301和*0303等位基因为PM的易感基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HLA-DQB1的*0601和*0602等位基因为抵抗基因,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 玻璃体手术学习班

    作者:

    关键词: 玻璃体手术
中华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5
1989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