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

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堪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温州地区7~14岁儿童近视眼患病率和眼轴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加裕;王强;林思思;陈嘉玮;钟洪亮;蔡达秋;陈镇国

    目的 探讨7~14岁学龄期儿童近视眼患病率及其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浙江温州地区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7~14岁儿童共计2 226例(2 226只眼),选取右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160例(1 160只眼),女1 066例(1 066只眼).经盐酸环喷托酯睫状肌麻痹30 min后检影验光测得静态屈光度数.IOLMaster测量各屈光参数(眼轴、角膜屈光度、前房深度、角膜白到白距离)测量值,同时测量身高、体重.受试儿童按年龄岁数分组,共有8个年龄段,分8组.男女性别近视眼患病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眼球屈光参数随年龄变化采取趋势分析结合多因素方差分析.眼轴回归模型采用混合效益模型建立.结果 7~14岁儿童随年龄增长近视患病率升高,其中女性近视患病率较同年龄段男性儿童高,且男女不同性别间总体近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4,P=0.036).平均眼轴长度:男性(23.53± 1.12)mm,女性(23.44±1.08) 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2,P=0.134).7~14岁儿童各年龄段眼球屈光参数变化:眼轴随年龄增长而变长,眼轴均值分布于(22.84±0.87)至(24.49±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76,P<0.001);前房深度随年龄增长有加深趋势,前房深度均值分布于(3.28±0.16)至(3.67±0.2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59,P<0.001);角膜直径随年龄增长略有减小,角膜直径均值分布于(12.30±0.35)至(12.16±0.54)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9,P=0.857);角膜屈光度随年龄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别,角膜屈光度均值分布于(43.05±1.31)至(43.74±1.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0,P=0.877).按不同屈光状态分组统计显示:近视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较同龄正视组要大,统计分析显示同一年龄近视组与正视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儿童的眼轴相关因素分析:混合效应模式显示,眼轴(AL)与年龄(A)、身高(H)、体重(W)相关,眼轴长度与身高(r=0.527,P<0.01)、体重(r=0.47,P<0.01)均呈正相关.回归模型为:AL=19.1204+0.1242×A+0.0196×H+0.0153×W.结论 7~14岁儿童近视眼患病率、眼轴、前房深度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且与生长发育相关,提示生长发育快速期应加强眼屈光状态和眼轴随访.女童近视眼患病率相对男童高,可能与户外活动量相关.

  • 采用不同切削中心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成琼;廉井财;张静;姚文琴;张士胜;叶盛

    目的 探讨LASIK分别以视轴角膜反光点和瞳孔中心为切削中心,对术后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主觉症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接受LASIK的近视眼患者均以右眼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视轴角膜反光点组210只近视眼以视轴角膜反光点为切削中心,瞳孔中心组210只近视眼以瞳孔中心为切削中心,比较两组间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切削中心偏移量、角膜高阶像差、主觉症状和对比敏感度的差异,随访时间为6个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随访至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有效系数、安全系数视轴角膜反光点组和瞳孔中心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或以上的百分比视轴角膜反光点组(3%)小于瞳孔中心组(9%)(x2=6.38,P=0.01);视轴角膜反光点组切削中心偏移量为(0.19±0.15)mm,小于瞳孔中心组的(0.43±0.22)mm(t=-2.59,P<0.01).术后角膜总高阶像差的增加量视轴角膜反光点组(0.150.μm)低于瞳孔中心组(0.193 μm) (Z=3.21,P=0.03);角膜垂直彗差增加量视轴角膜反光点组(0.321 μm)小于瞳孔中心组(0.464 μm)(Z=4.33,P<0.01)、角膜水平彗差增加量视轴角膜反光点组(0.242 μm)小于瞳孔中心组(0.353 μm)(Z=4.54,P<0.01);眩光和叠影的发生率视轴角膜反光点组(8.5%)低于瞳孔中心组(17.5%)(x2=7.16,P<0.01).18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术后1个月时视轴角膜反光点组(1.157±0.253)高于瞳孔中心组(0.797±0.218)(t=-2.55,P=0.01),在3个月和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于以瞳孔中心为切削中心,LASIK治疗近视以角膜反光点为中心,可减少BCVA下降率,减少术后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的增幅,降低眩光、叠影的发生率和早期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提高患者手术后的视觉质量.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后兔角膜组织学观察

    作者:董子献;何丽;孙周延;沈阳;褚仁远;周行涛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兔角膜的组织学变化并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相比较.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1只,采用抛硬币法进行随机分组(A组12只,B组9只),分别行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与小切口透镜切除(SMILE),设置的屈光矫正度数均为-6.00 DS和-1.00 DC.右眼作为术眼,另用抽签法随机选取未手术的3只眼作为空白对照.采用扫描电镜对SMILE组术中取得的基质内透镜及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组角膜瓣及基质床进行表面光滑度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光镜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角膜基质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均较顺利完成,所有术眼角膜实现了Ⅰ期愈合,SMILE组术后水肿较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组更快消退.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周时SMILE组中央区角膜水肿程度轻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组,层间可见清晰间隙,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组角膜瓣与基质床粘合,两组胶原纤维排列稍紊乱,切口边缘可见上皮栓形成;术后1个月时,两组中央区角膜水肿均基本消退,基质层胶原纤维的排列较1周时更加规则,SMILE组基质层间间隙基本贴合.术后3个月时,两组中央区角膜各层结构基本完好,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电镜检查结果表明,术后1周及1个月时两组角膜基质细胞可表现为线粒体肿胀,术后3个月时两组角膜基质细胞基本恢复正常,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扫描电镜检查结果表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组角膜角膜瓣及基质床表面均具有较高的平滑度,SMILE组角膜基质内透镜正背两面的光滑程度均较理想,正面的光滑度优于背面.结论 飞秒激光可扫描出较光滑的兔角膜基质透镜;SMILE术后兔角膜的创伤愈合反应优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SMILE术后早期存在兔角膜基质层间间隙,其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 经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世豪;张佳;李旖旎;丁萍;王勤美

    目的 评估经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16例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一只眼接受经上皮CXL,同一个体对侧眼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2.4±6.5)岁.交联组使用0.1%丁卡因滴眼液作为促渗剂滴眼15 min,再使用0.5%核黄素液滴眼至前房饱和状态,后使用强度为3mW/cm2的紫外线A照射30 min.分析参数包括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远距裸眼视力(UDVA)、远距矫正视力(CDVA)、屈光状态、角膜形态、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角膜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组内数据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交联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中位数为1.0(1.0~2.0)天.术后12个月时,交联组的CDVA、屈光状态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角膜前表面大曲率(Kmax)、角膜前表面高度和后表面高度值分别较术前下降(-2.23±2.82)D(t=-3.153,P=0.007),(-4.69±4.99)μm (t=-3.758,P=0.002)和(-13.94±25.81)μm(t=-2.160,P=0.047).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角膜薄点厚度及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DVA、CDVA、等效球镜值、Kmax、角膜前表面高度值的术后12个月和术前的差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上皮CXL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快,能够有效地改善圆锥角膜的不规则形态,阻止或延缓角膜膨隆的进展.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于长江;王雁;苏小连;吴文静;武志清;吴雅楠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44例(83只眼)近视眼患者施行SMILE,于术前、术后1d及术后1、3、6个月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分别测量角膜顶点及以顶点为圆心2和6 mm直径上0°、45°、90°、135°、180°、225°、270°、325°各8个点,总共17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统计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1d及1、3、6个月,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与术前相比变化分别为(-1.72±2.59)、(-0.98±2.37)、(-0.45±1.81)、(-0.25±2.20)μm,除术后6个月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7,-3.75,-2.24;P<0.05).2 mm环后表面高度变化分别为(-1.42±2.06)、(-0.69± 1.86)、(-0.30± 1.50)、(-0.22± 1.58)μm,术后1d和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3.38;P<0.05).6 mm环后表面高度变化分别为(1.48±1.47)、(0.98± 1.32)、(0.90±1.31)、(0.90±1.1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7,6.77,6.29,5.74;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1d相比顶点、2 mm环、6mm环均明显向术前位置恢复,分别为(0.75±2.55)、(0.73±1.97)、(-0.50± 1.60)μm.术后3个月与1个月相比顶点及2 mm环角膜仍向术前恢复,分别为(0.53±2.22)、(0.39± 1.80) μm,6mm环无明显变化.术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术前眼压、平均手术切削深度、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无相关性.结论SMILE术后角膜周边轻度前移,中央先后移然后逐渐恢复.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与术前等效球镜、术前眼压、平均手术切削深度、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无相关性.

  • 不同阅读距离的调节准确度与早发性近视眼的相关性

    作者:余琼武;张萍;周善璧;胡雁;吉明霞;骆益春;游海玲;姚枝秀

    目的 探讨早发性近视眼儿童的调节准确度与早发性近视眼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7~13岁早发性近视眼未矫正者41例,戴镜者39例,正视者37例.运用综合验光仪双眼融像性交叉柱镜(FCC)测量所有入选者的屈光度数及20、30、40、50cm阅读距离下的调节准确度.比较3个组之间以及不同阅读距离之间调节准确度的差异,分析调节准确度与近视眼屈光度数的相关性.3个组之间性别比例、调节滞后比例、调节准确度的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年龄、屈光度数、调节滞后量FCC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阅读距离与调节准确度之间的相关性、近视眼屈光度与FCC值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调节准确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大部分受试者包括正视眼的调节准确度都存在滞后现象,不同阅读距离的滞后比例分别是75.21%(50 cm)、87.18%(40 cm)、92.31%(30 cm)、98.29%(20 cm).所有受试者随阅读距离的缩短,调节滞后的比例及FCC值增加、调节准确度降低.3个组之间30和20 cm调节准确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cm:x2=7.852,P=0.020,20 cm:x2=6.480,P=0.039),其余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之间30和20 cm FC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cm:F=3.626,P=0.030;20 cm:F=3.703,P=0.028),两两比较,仅近视眼未矫正组FCC值[30 cm:(1.25±0.44)D,20 cm:(1.76±0.43)D)]与正视组[30 cm:(0.95±0.52)D,20 cm:(1.41±0.58)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cm:P=0.012,20 cm:P=0.008),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眼屈光度数与不同阅读距离的调节准确度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与20 cm的FCC值有显著的相关性(r=0.246,P=0.028).结论 早发性近视眼尤其是未矫正眼随阅读距离的拉近,调节准确度降低的程度较正视眼显著.戴镜可能通过改善调节阈值和敏感度提高了较近阅读距离的调节准确度.早发性近视眼的发生发展与调节准确度可能无关,但是与较近阅读距离(<30cm)的调节滞后量密切相关,调节滞后量越高,近视屈光度数越高.

    关键词: 近视 调节 阅读 眼镜
  • 角结膜复合迷芽瘤一例

    作者:陈陆霞;王玉川;林锦镛;汤欣

    患者男性,78岁.2015年因右眼余肉生长伴视物不见2年,加重2个月首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左眼曾于40年前行左眼胬肉切除手术,术后无病理检查结果.高血压病史伴脑血管病史20余年.眼部检查:右眼视力眼前手动,结膜无充血,睑裂部球结膜可见结膜下组织增生、肥厚,呈楔形纤维血管膜,横贯整个角膜,约17 mm×5 mm.两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软,移动度差,与下方组织粘连紧密,无压痛(图1).眼后段窥不入,指测眼压正常,眼球外转受限.左眼视力0.8,鼻侧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增生长入角膜缘内2 mm,晶状体皮质及核混浊,眼压15 mmHg(1 mmHg=0.133 kPa),其余无异常.术前眼B超显示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图2).首诊诊断:右眼角结膜肿物.于2015年11月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角结膜肿物切除术联合结膜移植+角膜多层羊膜移植术,术中见肿物与角膜前弹力层粘连紧密,侵及浅基质层,结膜缺损处采用取上方结膜片移植,角膜伤口给予3层羊膜覆盖移植,术后给予治疗性绷带镜(图3),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次/d、普拉落芬、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结膜上皮不规则增生,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横纹肌组织伴分化成熟的脂肪组织(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瘤组织中主包含脂肪组织、横纹肌组织、异常的厚壁血管及大量新生血管(图5~7).

    关键词:
  • 头皮下注射洁霉素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例

    作者:李立;韩梅;丛春霞;韩颖

    患者女性,33岁.因头皮下注射洁霉素+扑尔敏后突发左眼视物不见8h,于2015年5月26日急诊来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曾因染发后“头皮发炎”,先前于当地诊所先后行2次头皮下注射洁霉素+扑尔敏治疗,本次为第3次治疗.所用药物剂量为洁霉素2 ml(0.6 mg)+扑尔敏1 ml(10 mg),依次在距颅顶中心约3 cm的前、后、左、右方向分4次行头部皮下注射.第3次治疗是在行后左侧部位皮下注射时眼部发病.患者述皮下进针后刚推注药液即感左眼瞬间黑朦.发病后该诊所立即予以654-2球后注射、罂粟碱及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效果不明显,遂转来津市眼科医院.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左眼无光感.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色素性房水闪光(+),瞳孔直径5 mm,直接光反射消失,玻璃体透明,眼底:视乳头色泽正常,边界清晰,视网膜后极部弥漫性水肿,中周部视网膜深层散在片状水肿灶,黄斑区“樱桃红”外观不显,伴黄斑前数处小片出血,视网膜动脉细,部分血管内散在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样物质,致动脉呈节段状外观.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

    关键词:
  • 埋藏性视乳头玻璃疣误诊为视乳头血管炎一例

    作者:朱瑞琳;李骏

    患者女性,23岁,因右眼眼底出血4个月,于2014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就诊.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右眼视物遮挡,伴有眼前黑影飘动,于当地医院就诊,查体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1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照相显示右眼玻璃体腔及视网膜前出血,视乳头表面及周围放射状出血,视乳头鼻侧可见一弧形暗红色视网膜下出血灶(图1A).左眼视乳头隆起,边界不清,其余未见异常(图1D).患者起病时的FFA,可见右眼出血遮蔽荧光,视乳头处强荧光着染(图1B,C).当地诊断为“右眼视乳头血管炎”,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既往体健,双眼近视度数约-3.75 DS,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及家族遗传病史.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眼科就诊.本次就诊时体格检查:双眼矫正视力1.0,双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可见右眼视乳头表面、视网膜前和视网膜下出血已吸收,视乳头小,无生理陷凹,视乳头鼻侧颜色红,轻度隆起(图2A).左眼底视乳头隆起,与4个月前的眼底照相相比没有变化(图2B).本次就诊时FFA检查,未见视网膜血管异常,视乳头表面无荧光素渗漏(图2C~E).频域相干光断层成像检查(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显示双眼视乳头鼻侧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高度隆起,其下方可见一类圆形强反射光团(图3).B超检查未见视神经前方强回声影.此外,患者视野检查未见异常.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及眼科检查结果,诊断为双眼埋藏性视乳头玻璃疣.

    关键词:
  • 飞秒激光制瓣发生前房气泡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一例

    作者:侯杰;雷玉琳;郑秀云

    飞秒激光在制作角膜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不仅会出现在角膜瓣下,偶尔还会有部分气泡移行至周围组织,若气泡进入前房,则形成前房气泡.关于前房气泡对内眼的影响,曾有研究进行了观察,结果并未发现前房气泡的产生会影响患者内皮细胞的数量及形态[1-2].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2015年1月发生一例飞秒激光制瓣发生前房气泡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丢失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扫频相干光断层成像术在高度近视眼研究中的新发现

    作者:刘玉燕;韩泉洪

    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病变是导致视觉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不同类型的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改变,尤其黄斑及视乳头周围的病变.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往对于人类巩膜及脉络膜特点的活体观察和研究相对困难.扫频OCT以长波长扫描激光作为光源,随着扫描深度的增加,其灵敏度的衰减不断减少,使其对脉络膜甚至巩膜的检查成为可能.本文就近期使用扫频OCT对人类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巩膜的特点及巩膜后蛛网膜下腔和血管系统进行研究的结果进行综述.

  • 顽固性葡萄膜炎的生物治疗展望

    作者:郑曰忠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复发性致盲性眼病.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而长期使用可出现严重的副作用,部分顽固性患者还需免疫抑制剂辅助治疗.由于葡萄膜炎的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部分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病.利用生物制剂拮抗与葡萄膜炎发生相关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受体,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损伤,稳定病情或减少病情复发,从而达到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的目的.这类生物制剂主要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干扰素α等.生物制剂为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由于临床观察例数较少,缺乏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结果,这些制剂的临床适应证、疗效、安全性以及长期副作用等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本文就近年来生物制剂在葡萄膜炎临床和实验性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生物制剂
  • 高眼压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孙芸芸;陈伟伟;王宁利

    高眼压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40岁以上人群可达到3%~10%.若不进行干预,将有10%以上的高眼压症者在5至10年内发展为青光眼.青光眼是世界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具有高致盲性和损伤不可逆性等特征,因此广大眼科医师应对高眼压症给予重视.然而对所有高眼压症者进行干预治疗不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在造成严重经济负担的同时,长期用药可使高眼压症者面临生活不便以及受到药物副作用影响等重大问题,因此高眼压症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治疗随访的原则是什么等,均是眼科工作者需要掌握的重要临床问题.由于目前眼科医师针对高眼压症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为此本文对高眼压症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断、风险评估、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高眼压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倡导角膜屈光手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

    作者:张丰菊;宋彦铮

    准分子激光设备和飞秒激光设备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临床治疗屈光不正患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方案.在全激光治疗的新形势下,倡导结合国情合理地选择各类手术的适应证,为广大屈光不正患者提供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治疗实属必要.本文就目前我国国情和各类角膜屈光手术等治疗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进行论述和点评,以期为指导临床合理和规范地开展角膜屈光手术提供参考.

  • 我国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的专家共识(2016年)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激光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早由Wise和Witter在1979年提出,为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rgon laser trabeculoplasty,ALT)[1].美国学者Latina经过研究发现使用Q开关532 nm的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进行小梁成形术[2],在不引起小梁网凝固性损伤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眼压,并于1998年发表了临床预试验结果,这种方法被命名为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3].SLT对小梁组织局部无热凝固损伤,而是通过选择性光热解作用产生生物学效应,使小梁组织内的内皮细胞激活,并分泌一些细胞活性因子,如IL-1、TNF等,激活小梁网细胞再分化,诱导小梁网内的巨噬细胞对小梁网间隙淤积的细胞外物质发挥消化转运或吞噬作用,从而重塑小梁网细胞外基质,降低房水外流阻力[4-5].目前,SLT因具有独特的安全性和操作优势,已经成为替代ALT治疗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 科学分析干眼的症状与体征

    作者:梁庆丰

    2007年国际干眼工作小组(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shop,DEWS)对干眼的定义、分类及诊断进行了详细综述,为近年来干眼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对既往干眼认识方面的误区提出了挑战,其中有关干眼的症状与体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焦点话题.一、干眼是“症状性疾病”,没有症状是否可以诊断干眼干眼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全球5%~34%人口罹患此病.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干眼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6].2007年DEWS将干眼定义为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泪膜和眼表疾病,该病的症状包括眼部不适感、视力受限、泪膜不稳定及潜在眼表损伤,同时也表现为泪膜渗透压增高和眼表的炎性反应[7].基于此,临床工作中多数医师将干眼的症状作为诊断干眼的必要条件,这也体现在我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8]中,即我国干眼的诊断标准:(1)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泪膜破裂时间≤5 s或schirmer Ⅰ试验(无表面麻醉)≤5 mm/s.诊断干眼,症状性指标是必需的条件.这个标准在规范我国干眼诊断、避免不合理用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大量干眼临床研究的开展,已有文献报道在干眼患者中有症状者不足60%[9];Sullivan[10]认为在干眼的诊断中,有无症状并非是决定性因素.因此,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科学地分析干眼的症状与体征,提倡干眼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理由如下.

    关键词:
中华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5
1989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