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

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堪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林志荣;吴护平;罗顺荣;刘昭升;董诺;商旭敏;谢智文;闫蕾;方颉

    目的 探讨使用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TE-CXL)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收集2015年1至2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进展期圆锥角膜且符合薄角膜厚度(含上皮)为380~ 420μm的19例患者(19只眼),予使用KXL快速交联系统进行A-TE-CXL术.在术前和术后1周内,术后1、3、6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疼痛及异物感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OCT)、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记录并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接受A-TE-CXL术后1d内存在轻度刺痛和中度异物感,术后1d时基本消失.术后24 h存在少量角膜上皮缺损,术后2d时恢复至术前水平.部分患者裸眼视力提高,部分患者佳矫正视力提高.术后1个月时角膜薄点厚度为(378.9±17.1)μm,较术前(395.2± 13.8) μm降低(t=2.982,P<0.01).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参数均低于术前值,其中术后12个月KMAX值为(55.67±4.91)D,术前为(57.35±5.54)D;术后12个月K2值为(52.18±3.70)D,术前为(52.70±3.5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MAX:t=3.044,P<O.01;K2:t=2.384,P<0.05).术后1个月内,前节OCT可见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前后基质间稃在“分界线”;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浅层基质内纤维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增加,深度90~ 120 μm.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2,P>0.05).所有患者未见角膜感染、瘢痕、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并发症.结论 A-TE-CXL治疗较薄型进展期圆锥角膜早期效果良好,其手术时间短,恢复迅速,尚未见不良反应,是一种良好的角膜交联方案.

  • 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短期疗效观察

    作者:荣蓓;涂平;汤韵;刘瑞星;宋文静;晏晓明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短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双盲双眼对照临床研究.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门诊2016年1至3月的连续双眼MGD患者46例,终纳入44例,平均年龄(46.27±16.94)岁;男性12例,女性32例.按随机数字表选取受试者治疗眼别,治疗眼眼睑接受能量为14~ 16 J/cm2的IPL治疗,对照眼接受能量为0 J/cra2的安慰治疗,IPL治疗后对双眼进行睑板腺按摩.每隔4周重复治疗1次,共3次.在治疗前基线、每次IPL治疗后通过睑板腺评估、SPEED症状问卷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红外线睑板腺照相观察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测量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及眼底照相观察其安全性.使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治疗眼和对照眼间及各随访间的治疗评价指标的差异.将Snellen表视力转换为LogMAR视力后,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BCVA的差异.结果 治疗眼上下睑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随治疗次数的增加均逐步提高(P<0.05),而对照眼无此改变.其中治疗眼上睑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在第一次治疗后较基线增加值为1.00 (0.00,3.75)分,高于对照眼0.00(0.00,0.00)分(Z=-2.999,P=0.003).治疗眼下睑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在第二次治疗后较基线增加值为2(-0.75,4.75)分,高于对照眼0.00(-1.75,0.75)分,Z=-2.999,P=0.007.治疗眼泪膜破裂时间在第二次治疗后较基线增加(1.45±2.82)s,高于对照眼的(0.66±2.47)s,Z=-2.036,P=0.042.双眼SPEED问卷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在治疗后均降低,但同一随访点两组间评分变化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L治疗后无视力下降、眼压升高、眼内炎性反应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可提高MGD患者的睑板腺分泌功能、稳定泪膜、改善症状及眼表损伤.

  • 2006至2015年我国北方地区细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张阳;王智群;孙旭光

    目的 探讨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药物敏感性特点及其变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至2015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拟诊角膜细菌感染的细菌培养标本6 220份,总结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计数资料的组间差异应用卡方检验,阳性率及构成比的年度变化趋势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共收集送检角膜细菌培养标本6 220份,阳性标本1 133份,阳性率为18.2%,其中来自男性患者673份,女性460份,年龄11d至94岁,平均年龄(45.3±22.1)岁.培养阳性的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741株,占62.0%,阴性杆菌303株,占25.2%.表皮葡萄球菌常见,共321株,占细菌总数的26.9%,铜绿假单胞菌次之,共131株,占11.0%.细菌对11种抗菌药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敏感率为高,妥布霉素和头孢他啶敏感率低于其他药物.多重耐药菌占总细菌的29.2%.结论 近10年来,导致角膜感染的细菌种类在发生变化,表皮葡萄球菌为常见细菌.角膜细菌对以加替沙星为代表的第4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敏感率为高.

  • 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特征分析

    作者:阳珊;姜洋;金玉梅;张军燕;李莹

    目的 了解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4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40例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患者,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33.7岁.通过病史采集和眼科检查确定过敏性结膜炎的类型,并对眼部瘙痒、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等症状体征进行评价计分.采用皮肤点刺试验检测22类吸人性变应原阳性与过敏性结膜炎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40例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其中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18例,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14例,春季角结膜炎5例,特应性角膜炎2例,巨乳头性结膜炎1例;不同类型过敏性结膜症状和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应原阳性数量范围分别为0~5、6~ 10、11~ 15、16~ 22个时,眼部瘙痒的评分分别为3.0(0.5,3.5)、3.3(3.0,3.5)、3.5(0.8,3.5)、4.0(3.5,4.5)(H=0.74,P<0.05),结膜充血的评分分别为1.8(0.8,2.8)、1.5(0.8,2.3)、2.0(1.5,2.5)、2.5(1.5,2.5) (H=0.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室内尘土、夏秋季花粉I、春季花粉Ⅱ、粉尘螨、春季花粉Ⅲ是常见的变应原;季节过敏性结膜炎以花粉为主要变应原,而室内尘土、粉尘螨是常年过敏过敏性结膜炎常见变应原.结论 季节过敏性结膜炎是常见的过敏性结膜炎类型,过敏性结膜炎变应原以室内尘土和花粉为主,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结膜炎变应原不同,同一患者可同时对多种过敏原过敏.

  • 泪膜客观散射指数对干眼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苏远东;梁庆丰;王宁利;Antoine Labbè

    目的 探讨泪膜客观散射指数在干眼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7至10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干眼患者53例(53只眼)作为干眼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37.3±7.2)岁.选取健康志愿者32名(32只眼)作为对照,其中男性10名,女性22名;平均年龄(38.1±13.8)岁.所有被检查者均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1)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问卷调查;(2)视觉质量检测;(3)泪膜脂质层厚度测量;(4)泪膜破裂时间测定;(5)Schirmer I检测.视觉质量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OQASⅡ)检测,获取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基础客观散射指数及总客观散射指数值,通过计算得出泪膜客观散射指数(TF-OSI),并对比两组受试者TF-OSI之间的差异,明确TF-OSI与其他干眼客观指标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研究该参数对于干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干眼组中各项参数间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 干眼组MTF截止频率(32.07±11.95)明显低于对照组(39.38±9.44)(t=-3.096,P=0.003);TF-OSI平均值(0.50±0.43)明显高于对照组(0.21±0.16)(t=4.300,P=0.000),干眼患者TF-OSI离散度(0.52±0.81)明显高于对照组(0.12±0.06) (t=3.546,P=0.001).TF-OSI平均值与泪膜脂质层厚度呈正相关(r=0.365,P=0.007),与MTF截止频率呈负相关(r=-0.368,P=O.007),与TF-OSI离散度呈正相关(r=0.581,P=O.000).TF-OSI对干眼诊断价值:TF-OSI平均值诊断干眼的敏感性为0.736,特异性为0.762,曲线下面积为0.764;TF-OSI标准差诊断干眼的敏感性为0.811,特异性为0.810,曲线下面积为0.900.结论 干眼患者泪膜客观散射指数平均值和离散度均增加,该参数凭其特有的优势可成为辅助诊断干眼的新方法.

  • 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李素霞;边江;李翔;张鲁天;史伟云

    目的 探讨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应用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98例(98只眼),其中男性71例,女性27例,年龄(51.9±11.5)岁.溃疡均位于角膜旁中央或周边部,未完全遮挡瞳孑L区,裂隙灯显微镜结合眼前节光学相干层析扫描仪(AS-OCT)检查溃疡及浸润的深度≤t/2角膜厚度.入院后常规局部和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3~7 d,如溃疡无明显好转或浸润加重,应用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的方法治疗.切除范围大于角膜溃疡直径0.5 mm,剥切深度略深于角膜浸润深度,彻底切除病灶后给予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观察角膜感染控制和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随访有无真菌复发及视力变化等.结果 98例患者通过角膜刮片及共焦显微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前裂隙灯检查溃疡平均直径(3.72±1.23) mm;溃疡位于周边角膜的30例(30.6%),角膜旁中央68例(69.4%).AS-OCT检查74.5%的患者感染浸润深度≤1/2角膜厚度.通过治疗95例(96.9%)患者感染得到控制,溃疡完全愈合,3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浸润,2例改行结膜瓣遮盖术,1例再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95例治愈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3~19d,平均(8.58±3.87)d,溃疡愈合时间≤7 d的患者为48例(50.5%).术后3个月病灶切除区域角膜平均厚度(433.2±119.3) μm,内皮细胞密度(2 344.0±404.6)个/mm2.71只眼(74.7%)视力较术前提高,达到1.0者3只眼.结论 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术对于直径小于6 mm,浸润深度不超过1/2角膜厚度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可以快速控制感染,缩短药物治疗的时间,术后视力恢复快,减少了角膜移植和其他手术的必要性.

  • 异卵双生子中Goldenhar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珊;黄一飞;王丽强

    患儿女性,2岁,异卵双生子,34+2周剖宫产,因白出生发现右眼肿物入院.无家族史,父母无近亲结婚史,母亲孕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无其他药物服用史,无毒物、射线接触史,无感染史,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孕期合并症.患儿异卵双生哥哥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好,余未发现异常.查体:患右外耳道闭锁(图1),为小耳畸形,同侧颜面短小(图2,3),右眼颞下方角膜和结膜黄白色肿物,直径约7.0 mm,侵入角膜约3.5 mm,边界清楚,可见毛发(图4).辅助检查:心脏超声示右旋心,冠状静脉窦扩张,永存左上腔.胸部正位示脊柱多发畸形(图5).

    关键词:
  • 多分枝横梗霉致角膜炎一例

    作者:鹿秀海;于艳梅;张莉;杜满;李素霞;王婷;高华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的致盲性眼病[1].尤其在亚洲和非洲等不发达国家是主要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已居感染性角膜炎的第2位[2],该病的致病菌耐药性强,治疗颇为棘手,因此,日益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根据资料统计,能引起FK的致病菌种多达70余种[3],但是临床当中分离出来的致病菌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种属.据文献报道,我国北方地区FK的致病菌种主要为镰刀菌、曲霉菌和链格孢霉[4-5].在临床当中,接合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炎非常罕见,而本文报道的多分枝横梗霉便是接合菌属中的一种,在我国文献中少有对其引起的角膜炎的报道.本文围绕多分枝横梗霉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详细的报告,以期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多分枝横梗霉性角膜炎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 角膜内皮移植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阳阳;谢立信

    近年来在欧美国家角膜内皮移植术(EK)已经逐步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成为治疗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主要手术方法.该手术安全、有效,术后视觉效果好.随着显微技术的提高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EK术式不断创新,术后临床效果不断优化.目前临床应用的EK术式主要包括剥离后弹力层EK、剥离后弹力层自动EK、后弹力层EK及超薄植片-自动角膜刀剥离型后弹力层EK等.与传统PKP比较,EK的各种术式在保留原有手术效果的基础上,均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针对EK不同术式的特点、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干眼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亟待规范化和精细化

    作者:刘祖国

    干眼是除屈光不正外常见的眼科疾病,我国干眼的发病率已达到21%~ 30%,而门诊干眼患者已占全部眼科就诊人数的30%以上,干眼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常见健康问题.近10年来干眼的诊疗工作备受眼科界关注,很多医疗机构开设了干眼的专科门诊,临床诊断干眼的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但是,在干眼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临床尚存在对干眼的认识简单化,不重视问诊和基本检查,过度依赖仪器和设备,各种检查和仪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本文强调临床工作中须重视干眼的问诊、基本检查、检查方法和仪器操作的规范化,应根据干眼的原因、类型、不同疾病阶段,精细化设计有效和优化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并合理应用物理治疗和辅助治疗.

  • 重视糖尿病相关干眼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袁进;邓宇晴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而糖尿病与干眼的关系也被进一步证实.干眼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在诸多方面尚有许多问题不明确,而且由于病程慢性迁延,其症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易被忽视,因此临床对于糖尿病相关干眼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手段相对滞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梳理糖尿病与干眼的相关性,对糖尿病相关干眼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评述,以期提高临床对糖尿病相关干眼的重视,进而建立规范化诊疗路径.

  • 扇形晶状体混浊

    作者:李传宝;许庆文

    患者男性,63岁.因右眼视物不清2年,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15,左眼为0.6;眼压右眼为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15 mmHg;双眼角膜透明,瞳孑L直径约2.5 mm,对光反应灵敏,左眼晶状体轻度混浊,右眼晶状体扇形混浊(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右眼扇形晶状体混浊).拍摄技巧探讨使用普通家用佳能IXUS140型数码照相机,直接对准国产普通YZ5G型裂隙灯显微镜(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镜,关闭闪光灯,采用裂隙灯弥散光斜照法检查晶状体并拍摄照片,获得较好拍摄效果.

    关键词:
  • 对蠕形螨致睑缘炎诊断中问题的思考

    作者:梁凌毅;李晶;刘艳

    蠕形螨性睑缘炎是由蠕形螨感染导致的睑缘炎性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眼表疾病,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由于蠕形螨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亦可见于健康无症状人群,其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且致病机制不明,因此其统一的诊断标准尚未明确.笔者就蠕形螨性睑缘炎在诊断上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基于目前蠕形螨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提出蠕形螨性睑缘炎的建议诊断标准.

  • 我国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共识(2017年)

    作者: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

    翼状胬肉是一种以睑裂区增生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横跨角膜缘长入角膜为主要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眼表疾病[1].作为我国常见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除了影响美观,还可导致眼部不适、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手术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临床常用术式均以切除翼状胬肉为基础,并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等[2].除了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的处理也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3].然而,翼状胬肉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为了规范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根据我国翼状胬肉的治疗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以及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经过认真、全面、充分地讨论,对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基本原则及方案达成了以下共识,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关键词:
  • 我国睑板腺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

    作者: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因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常出现漏诊和误治的情况.自2011年国际MGD研究小组发表了MGD的系列研究报告后[1],各国均对MGD的临床诊疗给予了高度重视,针对各国的疾病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指南,使MGD的诊治愈加规范.我国MGD发病率较高,是导致干眼的主要原因.长期睑板腺病变会引起眼表的炎性反应,进而使角膜和结膜出现相应的改变,严重者出现视力下降,导致不良预后.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MGD的诊断和治疗,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眼表与泪液疾病学组根据我国MGD的临床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制定出我国MGD的诊断和分级治疗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关键词:
  •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物理治疗方法:睑板腺挤压器的应用

    作者:王大虎;刘新泉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的睑板腺异常,通常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质或量的改变为特征,常引起眼部刺激症状、泪膜异常、眼表炎性反应及损伤的疾病[1-2].这一概念是由Gutgesell等[3]于1982年首次提出,认为睑板腺管阻塞,可能与异常角化相关,是睑板腺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红、流泪、烧灼感、异物感、干燥感、刺激感、痒、视疲劳、视力波动等症状,其在油性皮肤及老年人中十分常见,是蒸发过强型或者脂质缺乏型干眼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MG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以人群为基础的MGD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欧洲人群MGD患病率已达20%,亚洲人群则已超过60%的患病率[4-5].目前,MGD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眼科研究热点之一.

    关键词:
中华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5
1989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