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

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堪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Bcl-2转基因小鼠视神经损伤后再生轴突生长导向的研究

    作者:杨柳;陈东风

    目的探讨视神经损伤后Bcl-2高表达小鼠再生的视神经如何能长入脑内正常的靶组织.方法对生后3 d(P3)的C57Bl/6J野生小鼠和Bcl-2转基因小鼠进行左眼视神经夹闭损伤,立刻摘除对侧眼球,4 d后处死小鼠,做视神经和脑组织切片,评估视神经的再生.视神经损伤后玻璃体内注射一种顺行性标记物--带有荧光的霍乱毒素B(CTB-F),来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并在视神经切片上用抗生长相关蛋白43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再生的神经轴突.结果 C57Bl/6J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能再生,而Bcl-2转基因小鼠的视神经活跃地再生了相当长的距离,但再生的视神经轴突不能进入两侧正常的视路,而长入前脑白质.结论生后3 d的Bcl-2转基因小鼠一侧视神经损伤,同时摘除对侧眼球,去除正常视路的引导后,视神经轴突仍能再生,并可长入脑内,但再生的视神经轴突失去了视路中的引导,不能长入双侧中脑内的靶组织,而是在前脑形成异位神经分布.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楠;卢炜;王京辉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的临床变化规律.方法将10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4组,使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手术前后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使用同视机测定远融合范围和远立体视,分析、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在全部患者中,手术前后均无近零视差仅与非交叉视差共存者和交叉视差仅与非交叉视差共存者,也无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独立存在者.4组患者术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远融合范围4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立体视4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患者远立体视的重建均优于3组和4组.结论 (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不健全,损伤次序依次为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近零视差,重建顺序与之相反.(2)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严重受损或消失,也应视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此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利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 急性结膜炎痊愈后泪膜的变化

    作者:黄挺;陈家祺;刘祖国;王玉娟;王涛

    目的探讨急性结膜炎痊愈后泪膜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经常规治疗在自然病程内痊愈的急性结膜炎连续患者56例(73只眼),并排除其他影响泪膜的因素,分别于痊愈后3、7、14、21、30 d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 ST)及泪河高度测量,并与未发病眼对照比较.结果未发病眼BUT为14.72 s,痊愈后第3、7、14、21天, BUT分别为5.23、5.11、7.84、10.26 s (P=0.012、0.018、0.032、0.028),第30天, BUT为12.74 s (P=0.122).未发病眼FL评分为2.26,痊愈后第3、30天, FL评分分别为3.02、3.53 (P=0.063、0.074),第7、14、21天, FL评分分别为6.23、7.92、6.37 (P=0.017、0.008、0.024).未发病眼ST为16.30 mm,痊愈后第3、7、21天, ST分别为9.39、11.48、21.24 mm (P=0.025、0.040、0.012),第14、30天, ST分别为13.85、17.40 mm (P=0.082、0.104).未发病眼泪河高度为0.62 mm,痊愈后第3、7、14天, 泪河高度分别为0.39、0.32、0.44 mm (P=0.008、0.015、0.037),第21、30天,泪河高度分别为0.53、0.58 mm (P=0.120、0.182).结论急性结膜炎痊愈后可出现泪膜不稳定和暂时性干眼症;治疗急性结膜炎时充分考虑药物对泪膜的副作用,减少不必要用药可预防干眼症的发生.

    关键词: 结膜炎 泪器 干眼病
  • 内皮抑素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伟;谢立信;董晓光;臧新杰

    目的评价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ES)基因转移抑制缺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探讨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及PCDNA3-ES复合物.选1周龄C57Bl/6N小鼠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箱中5 d.回到正常环境中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在小鼠离开氧箱的当日,向ES注射组鼠玻璃体腔注射2 μl脂质体PCDNA3-ES复合物;载体对照组注射等量脂质体空白载体复合物;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采用ES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S蛋白在视网膜的表达;回到正常环境中后5 d,采用荧光标记的右旋糖酐血管灌注下视网膜铺片方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分布;组织学切片观察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ES转移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发现ES 注射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ES后24 h 开始有ES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细胞中,维持至少2周仍见表达;视网膜铺片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在无灌注区边缘均可见新生血管芽及荧光渗漏.ES注射组见新生血管芽明显减少;组织学检查ES注射组较其他两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转移后电镜下视网膜各层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方法行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转移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缺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应进一步优化转移条件以提高治疗效果.

  •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球后组织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

    作者:孙丰源;潘叶;宋国祥;畅继武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球后脂肪和结缔组织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组为TAO患者11例,对照组为非TAO患者10例,分别经手术获得TAO实验组及非TAO对照组患者的球后脂肪与结缔组织,提取总RNA,经RT-PCR 产物电泳观察TSHR mRNA 的表达.基因表达阳性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蛋白表达.结果从TAO实验组和非TAO对照组患者球后脂肪和结缔组织中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TSHR mRNA片段,大小为521 bp.TAO 患者球后组织和结缔组织中TSHR mRNA 阳性表达率为91%,非TAO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在TAO患者组TSH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6.7%,而非TAO对照组患者无TSHR蛋白的表达.结论 TAO实验组患者球后脂肪和结缔组织中TSHR mRNA呈高度表达,且有TSHR蛋白表达,而非TAO对照组均无表达,证实TAO患者球后组织中有活性TSHR蛋白存在,提示TSHR可能作为交叉抗原在TAO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表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视网膜下间隙移植延缓RCS大鼠光感受器变性

    作者:黄倩;徐萍;夏欣;胡宏惠;王丰;李惠明

    目的以遗传性视网膜变性RCS大鼠为模型,探讨视网膜下间隙移植表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人胚肺(HFL)成纤维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脂质体将编码CNTF的表达质粒转入HFL成纤维细胞、MTX及ELISA筛选高水平表达CNTF的细胞克隆.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经角膜缘后1 mm 注射5 μl 含1×105个高水平表达CNTF的HFL成纤维细胞至4~5周龄RCS大鼠右眼视网膜下间隙,左眼不手术或注射PBS作为对照.分别于移植术后2、4、6、8、10、12及15周随机取1只鼠摘除眼球作光镜观察,随机取2只鼠摘除眼球作电镜观察.结果稳定转染CNTF的HFL成纤维细胞能高水平表达CNTF (91 046.15 pg/ml),7只经光镜观察的移植眼中的4只,其视网膜外颗粒层明显较对照眼厚,保存的光感受器数量明显较对照眼多(P≤0.002).14只经电镜观察的移植眼中的10只,视网膜外颗粒层光感受器凋亡明显较对照眼少.在光感受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间堆积的盘膜碎片亦较少.宿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形态保存较好,并可见吞噬小体.结论经过CNTF基因修饰的HFL成纤维细胞视网膜下间隙移植能够延缓RCS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中期保存液保存人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闫超;王立;潘志强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中期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角膜中期保存液保存人角膜环,对照组为角膜中期保存液,实验组分为A、B、C、D组,分别为角膜中期保存液中加入bFGF(5 ng/ml)、bFGF(20 ng/ml)、EGF及bFGF+EGF,在保存角膜第3、7、14天后分别取保存角膜环复温观察,锥虫蓝-茜素红联合染色检测角膜内皮活细胞率,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保存角膜环第14天角膜内皮活细胞率,对照组为(10.35±1.32)%,A组为(62.18±1.56)%,B组为(92.57±0.90)%,C组为(71.01±2.67)%,D组(82.59±1.45)%,与对照组比较,各保存时间各实验组活细胞率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存第14天,对照组保存的角膜环明显水肿、混浊不透明、内皮细胞形态结构不完整,超微结构显示角膜内皮细胞Y型连接断裂;而实验B、D组,保存的角膜环轻度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少、角膜透明度高、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完整,超微结构显示保存角膜内皮细胞连接紧密,Y型连接无明显断裂,细胞表面可见较丰富的微绒毛,胞体大,核突起明显.结论 bFGF和EGF在角膜中期保存液中均有促进细胞增殖、保持角膜细胞活性的作用,以bFGF作用更明显.

  • 宽带巩膜环扎术的磁共振眼球生物学测量初探

    作者:施明光;乔宝笛;周云新

    目的探讨宽带巩膜环扎修复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球、玻璃体腔容积和三维径线的影响.方法 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间,对行巩膜宽带环扎术并手术成功的2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眼科超声仪、角膜地形图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检测眼球相关指标.其中对13例患者(13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用MRI连续薄层快速扫描技术和层面叠加方法测量眼球、玻璃体腔的尺寸和容积.结果 13只视网膜脱离眼经宽带巩膜环扎术复位后,用MRI检测,显示眼球容积较术前减小(1.72±0.49) ml(t=12.68,P<0.01),玻璃体腔容积较术前减小(1.73±0.46) ml(t=20.13,P<0.01);前房容积增加(0.01±0.04) ml(t=0.51,P=0.62);环扎带凹陷深处的水平径、垂直径较术前赤道后2.5 mm预环扎部位分别减小(7.84±1.86) mm(t=15.20,P<0.01)、(7.70±2.79) mm(t=9.96,P<0.01).环扎带凹陷深处的周长较术前显著减小(t=13.18,P<0.01),缩短量为(24.42±6.68) mm,缩短比例为(33.11±8.69)%.环扎嵴平均高度为(3.80±0.58) mm;平均嵴宽:颞侧(3.82±0.60) mm,鼻侧(3.51±0.76) mm.术后眼球前后径平均仅缩短(0.22±0.79) mm(t=1.01,P=0.33).结论应用MRI生物学测量技术,较直观地测量和分析巩膜环扎术对眼球玻璃体腔容积和三维径线的影响.其检测指标可为巩膜环扎术修复视网膜脱离的佳定量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 中华眼科杂志2002至2004年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及其单位统计分析

    作者:范军

    目的探讨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较多的眼科专业和非眼科专业的第一作者及其单位的分布.方法采用手工记录汇总的方法,统计分析2002年至2004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较多的第一作者及其单位.结果中华眼科杂志3年共发表文章775篇.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5篇的作者共10人,79篇(10.19%);第一作者单位发表文章≥10篇的共有20个单位,发文467篇(60.26%).非眼科专业的第一作者单位18个,占载文中总单位量的2.32%,共发文25篇(3.23%).结论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多的作者分别为肖利华、谢立信及赵家良.发表论文多的第一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及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非眼科专业的第一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我国的眼科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 大鼠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及鉴定

    作者:杨静;Mogens Holst Nissen;王薇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免疫荧光及3H-Thymidine分析对大鼠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性质及其体外增殖进行鉴定的可行性.方法来源于19 d胚胎大鼠视网膜的视网膜前体细胞,使用流式细胞分析及免疫荧光技术从数量及形态上对细胞性质进行鉴定.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通过3H-Thymidine分析、形态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研究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从胚胎大鼠全层视网膜分离出的原代视网膜前体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培养0 d时,22.23%的细胞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呈阳性表达,16.04%的细胞 Sox-2呈阳性表达,19.66%的细胞钙结合蛋白呈阳性表达,其余终末视网膜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CD90、视紫红质、C反应蛋白、突触前膜列阵蛋白)均呈极微量阳性或阴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大部分细胞及细胞球(>90%) Nestin呈阳性表达.培养6 d后,流式细胞分析显示43.36%的细胞Nestin阳性,免疫荧光显示Nest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阳性.连续4 d 3H-Thymidine分析及形态学观察、统计学分析原代视网膜前体细胞初期增殖良好.结论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荧光及3H-Thymidine等免疫学技术可很好的对视网膜前体细胞性质及其增殖情况进行鉴定.大鼠胚胎原代视网膜前体细胞表现出神经干细胞的特性,根据检测手段不同,阳性结果不同,其原代视网膜前体细胞体外培养初期增殖良好.

  • 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对血管形成相关因子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斌;唐仕波;林少芬;孟晶

    目的研究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R-1)基因在血管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构建PcDNA3.1+HESR-1重组质粒、RNA干扰用pSIREN+HESR-1质粒.脂质体将这两个质粒分别转染到HUVEC,并以转染空白质粒体作为对照.在HUVEC内分别高表达HESR-1、下调HESR-1的表达,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HUVEC内HESR-1不同表达状态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第2受体(KDR)、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ALK-1)、血管生成因子1(Ang-1)表达的改变.结果在HUVEC内高表达HESR-1基因能下调KDR的表达,上调ALK-1、Ang-1的表达;当抑制HESR-1基因,KDR的表达上调,ALK-1、Ang-1的表达下调.结论 HESR-1基因可调控HUVEC中KDR、ALK-1、Ang-1的表达,在血管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

  •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

    作者:毕宏生;马晓华;蔡宛亭;刘冬梅;季鹏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PAC-IO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15例(29只眼)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Phakic 6H2型PAC-IOL.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位置、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0.5者占79.3%(23/29),6个月时占82.6%(24/29);术后3个月时患者佳矫正视力≥0.8者占69.0 %(20/29),6个月时占69.0%(20/29),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及两行以上者占70.0%(20/29),6个月时占72.4%(21/29).术后3、6个月时屈光度中位数均为-1.00D,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6个月时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3个月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IOL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均保持了有效的安全距离,且弹性襻均位于前房角.术后6个月时,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3只眼,6个月时2只眼均可见PAC-IO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只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8只眼发生PAC-IOL旋转.3例(5只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PAC-IO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是补充角膜屈光手术不足的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慢性睑缘炎与蒸发过强性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颖;张文华;潘志强

    目的探讨慢性睑缘炎与蒸发过强性干眼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诊断为慢性睑缘炎患者41例(82只眼),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观察其外眼情况,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T)、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泪液镜分析以及睑板腺分泌物的细菌学和药敏试验.选择同期门诊青光眼、白内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检查的患者30例(60只眼)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对其睑板腺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且对比两组细菌种类和药敏情况.结果 41例(82只眼)慢性睑缘炎患者中,30只眼(36.6%)ST<10 mm,56只眼(68.3%)BUT<10 s,46只眼(56.1%)泪液镜分级3级以上.两组睑板腺分泌物中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棒状杆菌.两组细菌阳性率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药物敏感性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睑缘炎是导致蒸发过强性干眼的重要病因之一.

    关键词: 眼睑炎 干眼病 泪器
  • 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牵拉模型中细胞骨架的改变

    作者:张晓光;惠延年;韩泉洪;侯旭;黄晓峰;马吉献

    目的研究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受机械牵拉力后细胞骨架的变化.方法将胶原包被的磁珠悬液加入培养的人RPE细胞后孵育,洗去未结合的磁珠.在磁场垂直方向力作用下0、4、8、12和24 h,以及加入细胞松弛素D (0.05 mmol/L, 25 min)预处理后,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着染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机械牵拉作用4 h后,人RPE细胞的形态和微丝的极性发生改变.肌动蛋白微丝的排列与受力方向一致.细胞骨架微丝表达主要在细胞核周及磁珠聚集处周围.而加入细胞松弛素D预处理的细胞,在8 h时发生以上变化.结论机械牵拉可引起人RPE细胞骨架分布的改变,使其表现出肌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征,这对细胞的移行和增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 高糖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的影响

    作者:崔彦;许迅;毕宏生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量的变化及导致此种变化的原因和所致影响.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方法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葡萄糖浓度下内皮细胞、周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量的变化,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死亡率的变化,RT-PCR检测培养细胞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解藕联蛋白(UCP)1、2、3表达情况和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变化.结果 (1)随着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内皮细胞、周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呈增多趋势.(2)随着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逐渐升高,细胞死亡率逐渐增多,而周细胞则无此变化趋势.(3)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中,通过RT-PCR检测到UCP1、2 mRNA,未检测到UCP3.UCP1、2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量随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结论高糖可以诱导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增多;内皮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增多与线粒体膜电位增高间存在反馈调节;高糖条件下UCP1、2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量代偿性增多调节活性氧的产生,但是当糖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代偿机制消失;内皮细胞、周细胞在高糖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说明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 误诊为眼眶蜂窝组织炎的T细胞淋巴瘤二例

    作者:王毅;杨新吉;黑砚;肖利华

    眼眶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组织学类型多为B细胞淋巴瘤.我们现报道2例临床表现酷似蜂窝组织炎的眼眶T细胞淋巴瘤.

  • Bloch-Sulzberger综合征伴眼部异常一例

    作者:单海冬;赵培泉

    患儿女性,2004年6月25日出生,胎龄40+6周,出生体重3600 g.因父母发现患儿"双眼视物不见1个月",于2004年11月1日到我院眼科就诊.患儿出生后即出现全身皮肤(除面部外)斑片状脱皮和暗红色丘疹,右上臂数枚脓疱疮.出生后2 d即见前胸、腹部及四肢出现散在水疱,逐渐发展为网状皮肤色素斑.

  • 虹膜黑色素细胞瘤一例

    作者:李媛;卢艳;卢德宏;徐庆中;郭丽

    患者女性,42岁.因左眼发现肿物伴眼痛、头痛、视力下降2周,于2004年12月15日入住我院眼科.2周前,无诱因患者出现左眼胀痛,伴头痛、呕吐,洗脸时照镜发现瞳孔边有一黑色小肿物,表面粗糟,长大迅速.

  • 眶颅沟通表皮囊肿一例

    作者:王广慧;李军;张军;李忠民

    患者男性,50岁.因右眼进行性眼球突出1年,于2000年12月21日收入我院眼科.23年前患者曾在外院因右眼"眶内肿瘤"行眶内肿瘤切除术.5年前又因右眼球突出,于外院行眶内肿瘤切除术,手术过程不详,病理检查不详.患者自述无外伤史、家族中无同类疾患.

  •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致视网膜损伤一例

    作者:李妍;谷树严;闫东君;马灵军;李勤

    患者男性,41岁,激光工程师,因激光束灼伤左眼,于2004年11月25日就诊于我科.患者于入院前1 h,因调试高能量的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eodymium-yttrium,aluminum,garnet;Nd:YAG)机时,未戴防护目镜,被黑色相纸表面反射的激光束灼伤左眼,当时注视距离20 cm,激光能量400 mJ,反射光束的能量约为总输出能量的1%,光斑直径8 mm,波长1064 nm,频率1 Hz,脉宽10 ns.

  • 眼眶与纵隔炎性假瘤一例

    作者:邹海兰;范建国

    患者男性,47岁.因左眼畏光、流泪、视物不清2个月余,于1998年1月4日来我院眼科就诊.体检:全身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无咳嗽和胸部异常体征.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1.2,左眼0.2;左眼球结膜睫状充血,角膜清亮,房水闪光(+),可见前房内棕色浮游颗粒,玻璃体内可见尘埃状混浊,诊断为"左眼葡萄膜炎",给予抗菌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2个月余,眼部病情明显好转.

  • 重视凋亡在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中的研究

    作者:牛膺筠

    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包括多种眼科常见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是此类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近年来在防止视网膜细胞凋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如何从抗凋亡的角度来探索预防和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的新途径,仍是今后眼科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

  • 复合塑胶片在自体角膜交换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姚晓明;唐松;邓宏伟;黎明;赵东晓;吴西西;赵普宁

    临床上对于一只眼为角膜白斑的患者,可将其对侧失明眼的透明角膜作为供体与白斑角膜进行交换移植以恢复视力.通常是在钻取失明眼透明角膜后用异体角膜植片临时缝合于植孔,以防止眼内容溢出.但是,当缺乏异体角膜时,则自体角膜交换移植术受到限制.自1999年8月起,我们采用塑胶片制成的临时人工角膜替代异体角膜植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曲安奈德辅助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作者:邢怡桥;杜磊;陈长征;赵晓辉;艾明;杨安怀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裂孔,提高患者视力.尽管尚存争议,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的剥离提高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及患者预后视力.但自从Morris等[1]于1994年开始将ILM剥离技术应用于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以来,完整﹑彻底地对其进行剥除一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操作技术,困难主要在于ILM不易于分辨,边缘不易看清,易于损伤视网膜其他组织,剥离范围也不容易确定.

  •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

    作者:蒋幼芹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的有效治疗是降低眼压,因眼压是导致青光眼患者视野丧失的危险因素,一旦确诊需长期治疗.

中华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5
1989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