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

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堪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健康人视网膜电图a波和b波数字滤波纯化研究

    作者:陈子和;郑昌伟;雷博

    目的 确定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视网膜电图(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临床提取纯净的a波和b波波形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方法 系列研究.2010年10至11月对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应用数字滤波技术提取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 ERG信号中的a波和b波,通过分别测量计算时域波形图上a波和b波的周期并且对a波和b波进行傅里叶频谱分析,确定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同时对数字滤波器的阶对a-b复合波的波形及频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对明适应3.0及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频率范围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 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14.99 ±2.39)~(25.35 ±3.77)Hz;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25.22 ±6.56) ~ (32.47 ±3.68)Hz.经Student-t检验发现,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小于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t=7.910,7.693,P值均<0.01).选择第三阶可以有效地从ERG中滤去振荡电位,同时又兼顾振幅的大小和时相位移的影响.结论 健康人群ERG可以利用a-b复合波低频率和振荡电位高频率的特征,通过数字滤波器进行分离.选取数字滤波器第三阶,将通频带设定于1 ~ 45 Hz,可以将振荡电位从ERG波形中滤去,获得光滑的a波和b波波形图.

  • 15-脂氧合酶-1过表达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

    作者:黎智;贺涛;杜珂;邢怡桥

    目的 探讨15-脂氧合酶-1(15-LOX-1)过表达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将88只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诱导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和空白载体组,每组22只.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出生后第12天,基因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Ad-15-LOX-1-EGFP 1.0μl;空白载体组注射等量Ad-EGFP.注射后第5天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视网膜15-LOX-1、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Y(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行FITC-dextran荧光素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并测量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的相对面积;行石蜡切片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数据的比较.结果 基因治疗组15-LOX-1和PPAR-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15-LOX-1:2.17±0.25,1.45 ±0.10; PPAR-γ:2.12 ±0.29,0.85 ±0.03)明显高于诱导模型组(15-LOX-1∶0.62 ±0.03,0.66 ±0.04;PPAR-γ:0.67 ±0.18,0.48 ±0.03)和空白载体组(15-LOX-1∶0.51 ±0.14,0.57 ±0.03;PPAR-γ:1.07±0.09,0.52±0.02)(t15-LOX-1=12.511、13.402,P值均<0.01;tPPAR-r =9.420、6.813,P值均<0.01);与之相反,基因治疗组VEGF-A和VEGFR-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VEGF-A∶0.87±0.07,0.34 ±0.01;VEGFR-2∶1.02±0.12,0.45 ±0.03)明显低于诱导模型组(VEGF-A:3.49±0.53,0.74±0.04;VEGFR-2∶2.28±0.44,0.82±0.01)和空白载体组(VEGF-A∶2.30±0.25,0.69±0.02;VEGFR-2:1.88±0.16,0.76±0.03)(tVEGF-A=10.662、5.843,P值均<0.01; tVEGFR-2=6.731、4.763,P值均<0.01).基因治疗组中视网膜无灌注区(5.88 ± 1.12)和新生血管面积(9.37±1.85)均较诱导模型组(21.25 ±2.87;24.13 ±4.29)和空白载体组(19.50±1.78;23.13 ±3.52)显著减小(t=9.404~17.312,P值均<0.01);基因治疗组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1.25±0.89)与诱导模型组(60.63±10.82)和空白载体组(54.63 ±7.63)比较亦明显减少(Nemenyi检验:P值均<0.01).结论 15-LOX-1过表达通过上调PPAR-γ,下调VEGF-A和VEGFR-2的表达发挥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 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敏感度和视力与黄斑厚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晓璐;邹海东;许迅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黄斑部视网膜敏感度、固视情况、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及内分泌科会诊诊断为DME的52例(83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全身情况和疾病史,采用国际标准化视力表检查所有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微视野机检测视网膜敏感度、固视稳定性和固视位置.不同类型DME患者的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敏感度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固视情况的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等级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83只眼中,局限型DME47只眼(56.63%),弥漫型DME20只眼(24.10%),缺血型DME5只眼(6.02%),增生型DME11只眼(13.25%).不同类型DME患者的佳矫正视力(F=12.737,P<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H=31.504,P<0.01)、视网膜敏感度(F=14.760,P<0.01)、固视稳定性(x2=23.47,P<0.01)和固视位置(x2 =21.01,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增生型外(r=0.43,P=0.19),其他各型DME患者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呈正相关(r =0.56 ~0.62,P值均<0.01);视网膜敏感度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LogMAR视力之间亦存在负相关性(r=-0.62、-0.68,P值均<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LogMAR视力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的独立因素(t=-5.52、-4.24,P值均<0.01).结论 不同类型DME在形态学和功能学上具有差异.从局限型、弥漫型到缺血型逐步加重,体现了DME病变的进展过程.联合视力、OCT、微视野检查结果能够对黄斑水肿病变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估.

  • 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热点突变SNRNP200p.S1087L及其新临床表型

    作者:陈雪;高翔;赵堪兴;潘鑫源;张秀梅;王秀英;袁松涛;刘庆淮;赵晨

    目的 研究我国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一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1个四代ADRP家系的临床资料,共有12名家庭成员参与研究.其中5例患者,6名正常同胞,1名配偶.完善ADRP家系内所有参与者的眼科检查,包括佳矫正视力、视野、眼底照相及全视野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针对179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HRD)已知致病基因及10个高度可疑的剪切基因的目标序列设计并定制目标序列捕获芯片,借助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平台检测先证者(Ⅳ∶3)和患者(Ⅲ∶10)的所有遗传变异,辅以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通过一系列验证手段对所有变异进行筛选和过滤,明确致病基因和突变,并对表型和基因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目标序列捕获测序技术和优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我们证实了SNRNP200 p.S1087L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该家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病年龄较早(6~8岁),均以夜盲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十分迅速,14 ~ 17岁出现外周视野缺失,21 ~28岁出现中心视力的下降;视功能严重受损,眼底和全视野ERG检查均呈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改变.结论 SNRNP200 p.S1087L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热点致病突变,可引起一组新的临床表型,主要包括发病年龄早、病情进展迅速及视功能严重受损等.基于目标序列测序的HRD分子诊断技术能够提高我国HRD患者致病基因的检出率,为深入探索HRD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 零球差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应用于外伤性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广瑛;徐东;郭红亮;王瑞娜;郝莉莉;蒋瑜

    目的 观察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零球差非球面人工品状体(IOL)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依据入选标准连续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角膜穿孔伤所致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96例(96只眼).根据所选择的植入品状体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48例(48只眼):白内障术中植入零球差非球面IOL;对照组48例(48只眼):白内障术中植入传统球面IOL.术后1、3、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立体视觉、对比敏感度,并对患者生存质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觉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散光度和生活满意度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术后1、3、6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0.56 ±0.22,0.68±0.13,0.84 ±0.15)与对照组(0.51 ±0.17,0.61 ±0.20,0.81 ±0.1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1,1.283,0.711,P>0.05);试验组佳矫正视力(0.62 ±0.13,0.74 ±0.21,0.87 ±0.10)与对照组(0.57 ±0.25,0.69±0.22,0.84 ±0.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65,1.380,1.386,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远近立体视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远立体视:123.5±7.8,126.9±5.9(t =0.638,P>0.05);近立体视:90.5 ±7.8,95.2±3.5(t=1.364,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3 c/d∶1.52 ±0.18,6 c/d∶1.68 ±0.19,12 c/d∶1.29 ±0.14,18 c/d∶1.04 ±0.20)均高于对照组(3 c/d∶1.49±0.27,6 c/d∶1.57±0.21,12 c/d∶1.14±0.20,18 c/d∶0.85 ±0.14),特别是眩光对比敏感度(试验组:3 c/d∶1.40±0.15,6 c/d∶1.52±0.22,12 c/d∶1.21 ±0.18,18 c/d∶0.91 ±0.14;对照组:3 c/d∶1.13±0.13,6 c/d∶1.13 ±0.28,12 c/d∶0.92 ±0.13,18 c/d∶0.54 ±0.16),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眩光3 c/d∶t =2.829,6 c/d∶t =4.092,12 c/d∶t =3.055,18 c/d∶t =2.093;眩光3 c/d:t=2.650,6 c/d∶t =3.105,12 c/d∶t =3.395,18 c/d∶t =2.215;P均<0.05);问卷调查显示:生存质量总体满意度方面,试验组(72.9%)明显高于对照组(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6,P<0.05).结论 零球差非球面IOL应用于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其术后的视觉质量优于传统的球面IOL.对于角膜瘢痕较小且位于周边部、视网膜功能良好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零球差非球面IOL,可以利用其光学特性,将眼外伤对视功能造成的损害降低至低限度.

  • 真性小眼球患者眼底改变及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分析

    作者:肖辉;刘杏;钟毅敏;郭歆星;米兰;李媚

    目的 探讨真性小眼球患者眼底改变及其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12例(23只眼)真性小眼球(眼轴≤20.0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与其年龄和性别匹配的23名(23只眼)健康人资料.行常规眼部检查、眼压测量、眼轴测定、前房深度测量、屈光度检查、免散瞳眼底照相及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检查;分析真性小眼球患者的视网膜和视乳头的OCT图像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健康人与真性小眼球者视网膜厚度的差异,以及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和无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眼轴与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12例真性小眼球患者平均年龄(25.O±13.1)岁,平均眼轴(17.30±1.66) mm.13只眼继发青光眼,平均眼压为(28.62±9.18)mm Hg(1 mm Hg=0.133 kPa);10只未继发青光眼者平均眼压为(14.96 ±3.21)mm Hg.OCT图像显示,真性小眼球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增厚,中心凹处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和外丛状层,外核层增宽;5只眼黄斑区视网膜局部褶皱形成突向玻璃体腔,视网膜内小囊形成;3只眼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浅脱离,其中2只眼浅脱离下方视网膜色素上皮散在点状小突起.10只单纯真性小眼球眼和4只继发早期青光眼者视乳头呈拥挤状,周围视网膜增厚,9只继发晚期青光眼者则表现为视杯扩大加深.真性小眼球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35.65 ±91.45) μm]较健康人[(192.72±11.18) μm]明显增加(t=10.50,P=0.000);继发青光眼者的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23.70±104.09) μm]较单纯真性小眼球者[(403.50±130.24) μm]薄;23只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关系(R=-0.797,P=0.001).结论 真性小眼球患者黄斑结构发育不良,视乳头结构拥挤.OCT图像可清晰地显示真性小眼球黄斑视网膜及视乳头结构的病变,对真性小眼球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和诊治有帮助,也为真性小眼球的发现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眼底自发荧光观察

    作者:周才喜;刘立民;毛爱玲;魏炜

    目的 探讨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患者的眼底白发荧光(FAF)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检查并确诊为MEWDS的8例(8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19~48岁,平均33岁.就诊至发病时间为2~12d,平均6.5d.采用共焦激光扫描仪同步眼底血管造影模式对所有患者进行彩色眼底照相、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应用488 nm、787 nm两种波长的激光,同时获得脂褐素和黑色素相关的两种自发荧光,对比观察不同时期动态影像学表现,重点观察患眼眼底白色斑点在自发荧光照相中的改变特征.结果 FAF488nm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眼底的灰白色斑点状病灶均呈边界欠清楚的斑片状强自发荧光;FAF787nm检查结果显示无明显异常改变.FAF488nm图像与彩色眼底图像中的灰白色斑点、FFA中的强荧光灶及ICGA后期的弱荧光灶在分布上基本对应.病变痊愈后,FAF488nm图像中的强自发荧光灶也能完全恢复.结论 MEWDS眼底上的斑点状病灶在FAF488nm中呈强自发荧光像,是其特征性自发荧光改变.

  • 光动力疗法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系统评价

    作者:王静;王尔茜;陈有信;田蓉

    目的 系统评价单纯光动力疗法(PDT)、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疗法和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有效性.方法 系统评价.全面检索Pubmed、Biosis Preview、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有关PDT、抗VEGF治疗PCV的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入选文献并根据设计方法分类.利用比较性研究对抗VEGF与PDT、抗VEGF与联合治疗、PDT与联合治疗进行荟萃分析和两两比较,主要终点为息肉样病灶的消退率,其他终点包括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次数等指标.结果 共获得比较性临床试验13项,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项,回顾性比较研究(RCS)12项,对上述3个治疗方案进行了两两比较;有4项研究对单纯抗VEGF和单纯PDT进行了比较,7项研究对单纯PDT和联合治疗进行了比较,4项研究对单纯抗VEGF和联合治疗进行了比较.综合考虑RCT及RCS结果:单纯PDT与单纯抗VEGF相比,6个月时病灶消退率更高(P =0.004),而BCVA、CRT在12个月随访范围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DT和联合治疗相比,虽然12个月时病灶消退率、BCVA、CR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4个月时联合治疗组BCVA倾向于具有更好的视力(P=0.05),且联合治疗组所需PDT次数有所减少;联合治疗和单纯抗VEGF相比,12个月时病灶消退率显著增高,所需眼内注射次数较少,而BCVA、CR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在促进病灶消退方面不及单纯PDT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联合治疗的远期(2年)视力可能优于单纯PDT.

  • 女性无脉络膜症一例

    作者:金庆新

    患者女性,45岁.因双眼渐进性视力下降20余年,于2010年11月4日在西安兵器工业521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自20岁起出现夜盲,双眼视力逐渐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例.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指数/眼前,不能矫正;右眼眼压:16 mm Hg(l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5 mm Hg.眼位正,无眼球震颤.眼前节(-),屈光间质透明.左眼眼底广泛脱色素,暴露脉络膜血管(可透见稀疏网状分布的黄白色条带),整个眼底透露出下方弥漫性巩膜黄色反光.右眼眼底改变大致同左眼,黄斑区尚存留部分未完全萎缩区(图1).视乳头色淡,视网膜血管轻度变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检查:造影早期视乳头及视网膜血管荧光素充盈完全,呈暗脉络膜背景,可透见其下方的脉络膜血管(图2A),周边部少量散在的斑点状色素遮蔽荧光,黄斑拱环结构不清.

    关键词:
  •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闪光视网膜电图暗适应混合反应a波特征分析一例

    作者:王刚;李世迎;王敏;戴加满;孟晓红;阴正勤

    患者男性,27岁.因自幼视力差于2013年5月16日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就诊.父母无近亲婚姻史.眼部检查:双眼矫正视力均为0.05,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视乳头界清色淡红,杯盘比为0.3,动静脉管径比为2∶3,视网膜平坦,黄斑区萎缩约0.5个视乳头直径.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双眼黄斑中心处视网膜组织反射变薄,IS/OS连接带反射连续性中断,视网膜上皮组织反射不光滑(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双眼眼底黄斑区见团块状高荧光,后期改变不明显,视乳头边界不清,视乳头周围可见萎缩弧,左眼上下方及周边视网膜可见斑驳高低荧光交织.Espion视觉电生理仪常规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检查:暗适应0.01视杆反应正常,暗适应3.0视杆反应略降低,患眼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OP)1波波形明显可见但幅值低于正常对照眼,患眼的a波双谷并未出现而正常对照眼的a波双谷波形明显;刺激闪光强度依次增大为10.0、30.0、50.0 cd·s·m-2,患眼与正常眼OP1波幅值均显著增大且幅值越来越接近,但患眼的a波仍未见显著双谷波形,而正常眼的a波第一波谷越来越大且双谷波形仍然存在(图2,3);明视视锥反应重度降低近熄灭(图4).诊断:双眼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关键词:
  • 小口病一例

    作者:黄厚斌;李莹;陈兵;刘晓萃;阴正勤

    患者男性,29岁.因发现夜盲4年、双眼视物模糊2个月于2012年5月17日来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无家族史,父母无近亲婚姻史.眼科检查:双眼佳矫正视力均0.8(有眼-2.50 DC × 180°,左眼-1.00 DC×170°),双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乳头边界清晰,色淡红,血管走行正常,黄斑结构未见异常.整个眼底色泽呈灰暗、带有反光的金黄色(图1),右眼眼压17.0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15.0 mm Hg.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检查:暗适应0.01反应熄灭,暗适应3.0反应a波、b波振幅均明显降低,b波几乎消失,呈负波形,其中有眼b波与a波振幅比值为0.66,左眼为0.88,暗适应3.0震荡电位及明适应3.0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轻度降低,明适应30 Hz闪烁反应振幅降低,波形变宽大、轻微的双峰状(图2);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P100波峰潜时正常、波幅轻度降低,P50波低平;眼电图检查Arden比右眼为2.71,左眼为1.89;多焦ERG检查黄斑尖峰稍低平.视野检查未见异常(图3).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视网膜各层结构包括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nnersegment/outersegment,IS/OS)层、视网膜厚度、视乳头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未见异常.双眼角膜地形图检查均未见异常.暗适应2h后再次检查眼底,可见眼底金黄色光泽消失,色泽恢复正常(图1).诊断:小口病.

    关键词: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型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婷婷;何彦津

    婴儿型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在眼科临床工作中并不罕见.眼睑和眼眶内血管瘤常导致上睑下垂、眼球移位,影响婴儿视觉发育,产生弱视、斜视等不良后果,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硬化剂、α-干扰素和长春新碱等化疗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且并非对所有血管瘤都有效.近年来,系统和局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型血管瘤获得了成功.很多病例报告、系列病例研究和多中心研究结果均证实普萘洛尔治疗婴儿型血管瘤起效快,有效率高,副作用少,患者痛苦少,花费少.多项研究成果认为普萘洛尔是治疗婴儿型血管瘤的一线药物.本文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型血管瘤的作用机制、给药方法和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元丰;刘巨平;李筱荣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是一组与高度近视相关的眼底病变,可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多种牵引因素导致的黄斑部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紊乱,包括后玻璃体脱离、后玻璃体皮质残留和黄斑前膜等作用于视网膜内层的牵引力,后巩膜葡萄肿等作用于视网膜外层的牵引力,以及视网膜自身因素的影响如视网膜内界膜、视网膜小动脉的改变等.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如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加固术,目的在于解除视网膜牵引和恢复视功能,而目前争论则多集中于术式的选择.本文主要就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和讨论.

  • 重视多焦视网膜电图在黄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阴正勤

    多焦视网膜电图因其能够客观、无创、定量地评估视网膜后极部尤其黄斑区的功能,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广泛.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操作的技术规范性、对黄斑疾病的形态及功能全面诊断、随访及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体现视觉电生理技术尤其是多焦技术在黄斑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多焦电生理设备的研发、使用、结果判读都必须严格遵循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的标准.一些黄斑疾病尤其是早期病变,在形态上并未出现变化但其功能已经异常,需要借助多焦电生理技术的诊断.一些黄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态和功能上会出现不对应的变化,比时使用多焦技术可进行全面的评估.而通过开发新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方法等则能够拓展多焦技术的使用范围,使其可以帮助进一步研究视网膜、视神经、视皮层疾病,在动物模型上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眼科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 眼底血管样条纹症

    作者:杜虹

    患者男性,30岁.因双眼视力下降,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6,左眼为0.1,均无法矫正;双眼眼压正常;双前节正常;散大瞳孔检查眼底情况见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双眼眼底血管样条纹症.拍摄技巧探讨本例患者30岁,屈光间质清,采用适中的照明光线,使用Topcon TRC-50DX(IA)型眼底照相机广角拍照,可操控性较强.

    关键词:
  • 晶状体囊袋收缩综合征

    作者:郑天玉;卢奕

    患者女性,48岁.因左眼视力下降半年,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双眼近视屈光度数为-12.00 D.半年前因双眼视力下降,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为0.6.眼部检查:左眼视力为0.06,角膜透明,前房中深,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应存在,瞳孔散大后可见品状体前囊膜混浊明显,纤维增殖膜呈现放射状、旋涡状条纹,前囊膜口明显缩小,仅余中央针尖样缺口,直径不足0.5 mm,隐见人工晶状体位于囊袋内(精粹图片1);眼后节结构窥不清.临床诊断: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囊袋收缩综合征;双眼高度近视眼.

    关键词:
  • 角膜缘色素痣

    作者:陈文生;刘祖国

    患者女性,22岁.因左眼角膜缘出现色素沉着10年,自觉逐渐向结膜扩散数年,来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为1.2;右眼前节检查无明显异常(精粹图片1A),左眼颞上象限角膜缘可见密度较高的色素痣,大小约为6 mm ×4 mm(精粹图片1 B).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术显示左眼色素痣部位的角膜缘厚度为1.06 mm(精粹图片2A),右眼相同位置厚度为0.98 mm(精粹图片2B).

    关键词:
  • 如何合理运用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技术

    作者:张作明;阴正勤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项目与记录参数和刺激参数有关,其中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波形稳定,常作为主要的视觉功能客观评定指标,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则变异较大,参考价值较低.通常在PVEP不明显或未记录到时,需要记录FVEP作为参考.单一做FVEP检查临床意义不大,建议将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与视网膜电图联合应用,将更能全面反映视觉功能情况.必要时还需要与眼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图形视网膜电图等检查项目联合应用.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能够记录多个局部图形刺激后的视觉诱发电位,以期客观反映局部视野的变化,如青光眼患者视野的早期变化.mfVEP的波形起源与传统的视觉诱发电位不完全相同.mfVEP的检查结果与刺激方式(刺激图形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时间频率)、记录通道(单通道、双通道、四通道)、信号提取方法及信号的信噪比关系密切,即检查手段并未完全成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任何视觉电生理检查项目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和波动.因此,对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的分析还必须结合患者的主诉、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临床检查项目.

  • 影响小动物视觉电生理记录的因素及标准化问题

    作者:张作明;安晶;张磊;夏峰

    视觉电生理学技术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作为视网膜生理现象和机制研究的手段,作为临床或实验研究的具体观察指标.前者需要研究者依据各自的兴趣和研究目的改变各项参数设置、刺激方式和研究对象等进行自由探索.对于后者宜按照成熟的、公认的“标准化的操作程序(standard of procedure,SOP)”实施,排除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保障实验质量.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ISCEV)一直推广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标准化方案.在2000年欧洲第一届兽医视觉电生理学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犬的临床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标准化方案[1].我们曾就标准化记录小鼠、大鼠ERG与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问题提出了建议,并进行推广[2].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影响动物视觉电生理学实验结果的因素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 如何出具视网膜电图视功能诊断报告

    作者:雷博

    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是目前惟一可以客观反映视网膜功能的检查手段.也是目前研究深入、了解透彻和应用广泛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ERG可在细胞水平逐层逐列了解视网膜功能.然而虽然国内很多医院均开展了ERG检查,但由于尚无出具ERG视功能诊断报告的标准,使ERG所包含的大量信息不能准确、全面地提供给临床医师.这是这一无创、灵敏、包含多种信息的检查方法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之一.为使ERG诊断规范化并使世界范围内各个视觉诊断室的ERG检查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ISCEV)在1 989年制定并在后来多次修订了ERG的标准[1-3].这些标准的出现为临床工作中正确应用ERG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些标准对如何出具标准化的ERG报告论述较少.本文介绍如何对按照2008年ISCEV标准记录的ERG[3]出具标准化的检查报告.通过此标准出具的报告,可帮助临床医师对视网膜的功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
中华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5
1989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