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中的应用

    作者:李侠;潘玉涛;陈涤;刘养洲;陆晴友;韩宁;刘立峰;韩庆辉;李增春

    背景:严重肢体骨折常合并有腹部创伤,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障。损伤控制骨科理论(DCO)符合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正确地应用DCO理论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目的:探讨DCO理论在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8例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情况:单纯四肢骨折20例,骨盆骨折6例,骨盆合并四肢骨折4例,脊柱骨折4例,脊柱合并四肢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1例,开放性骨折17例。腹部损伤情况:脾破裂20例,肝破裂8例,肝脾破裂5例,肠破裂3例,肝破裂+肠破裂1例,肝破裂+肾破裂1例。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平均39.3分。
      结果:本组38例患者经DCO理论救治后死亡2例,3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行骨折确定性手术,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时间为6~62 d,平均12.5 d。其中1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除2例死亡、4例失随访外,其余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5个月,平均15.4个月。其中28例骨折正常愈合,愈合时间为12~25周,平均21.2周;3例骨折出现延迟愈合,经石膏外固定后愈合,总愈合时间为10~12个月;1例骨折术后10个月发现骨不连,经二期手术并植骨后愈合。所有随访者均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结论:DCO理论符合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尽早进行针对性的损伤控制手术和ICU复苏是实施DCO的关键,可提高严重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 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作者:郝光亮;张贵春;曹学成

    背景: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发生率高,治疗困难,效果不理想。目前,骨缺损修复方法包括皮瓣覆盖+自体骨移植术、异体骨或异种骨移植、带血供腓骨移植、骨延长和骨搬移术。
      目的:探讨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42.8±12.1)岁。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一组采用Orthofix单臂外固定延长架截骨延长,另一组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截骨延长,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HHS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Orthofix单臂外固定延长架的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出血量较少,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HHS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
      结论: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佳,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其中Or-thofix单臂外固定延长架能减少手术创伤,安全性较高,但骨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延长骨成角和偏移;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的术中应用置入较多钢针,移动时可造成部分皮瓣坏死和血管损伤,应避免在皮瓣覆盖创面的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中使用。

  •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特殊类型股骨近端骨折

    作者:冯旭;禹宝庆;黄建明;施继飞;李承;周建华;顾龙殿;吕涛;敖荣广;胡万坤;丁惠锋;黄利彪

    背景:应用髓内固定系统规范化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已得到临床上的广泛共识,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股骨近端骨折如股骨转子下骨折、股骨近端外侧壁不完整等的治疗仍较困难。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FP)治疗特殊类型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应用LPFP治疗特殊类型股骨近端骨折22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伴股骨近端外侧壁不完整9例(Evans-Jensen分型:Ⅲ型5例,Ⅴ型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0例(Seinsheimer分型:ⅡA型2例,ⅡB型2例,ⅢB型4例,Ⅴ型2例);股骨颈骨折伴股骨转子下骨折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股骨上段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LPFP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为65~150 min,平均96 min;出血量为80~750 ml,平均360 ml。2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7个月,平均12.8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发生锁钉断裂,2例发生延迟愈合,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和深静脉血栓。骨折愈合时间为2~20个月,平均3.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8~99分,平均86分。
      结论:LPFP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股骨近端外侧壁不完整等特殊类型股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特点,是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有益补充。

  • 解剖锁定接骨板结合改良加垫式植骨治疗锁骨骨不连疗效分析

    作者:张云辉;贺韬;张超;董宇启

    背景:近年来,锁骨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患者越来越多,因内固定失效致骨不连患者也渐多。国内外报道多针对锁骨骨不连的治疗方法,但在植骨方式的选择上尚存争议。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骨改良加垫式植骨治疗锁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6年3月至2014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髂骨加垫式植骨术治疗9例锁骨中段骨不连,记录手术时间,术后随访行X线片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简短肩臂手残障功能评分系统(quick-DASH)评估其功能情况,末次随访胸部正位X线片,通过对比患侧与健侧的锁骨长度评价锁骨骨不连愈合后的短缩情况。
      结果:9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22±19.22)min;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感染、接骨板断裂及再骨折发生,平均愈合时间为(10.67±2.83)周;术后quick-DASH为(14.33±1.66)分;末次随访患侧锁骨长度较健侧平均短缩(0.27±0.09)cm,两侧锁骨长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解剖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骨改良加垫式植骨是治疗锁骨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有效防止锁骨短缩,恢复患肢的良好功能。

  • 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的外科治疗

    作者:高鹏;翁习生;钱文伟;李晔;陈峰;范彧

    背景: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是血友病的常见下肢合并症,可导致下肢不等长、活动受限等症状。在全面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手术矫正跟腱挛缩可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15例(15足),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平均24.6岁;左侧7例,右侧8例。其中甲型血友病11例,乙型血友病4例。病程11~84个月,平均30.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1.2±20.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1.4±17.7)分。入院后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制定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均行跟腱Z型延长术。
      结果:手术时间55~75 min,平均61 min;术中使用止血带,出血量均<20 ml,围术期均未输异体血。术后14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1例伤口裂开,经换药后3周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5年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7.8±16.7)分和(79.8±12.5)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73.6±13.8)分和(77.7±11.2)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手术治疗可以纠正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的马蹄足畸形,改善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可降低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

  • 后踝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的疗效分析

    作者:施继飞;李泽湘;刘凡;禹宝庆

    背景:随着对踝关节损伤的进一步认识,后踝骨折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后踝骨折采用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撑接骨板或(和)空心拉力螺钉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37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4例;年龄21~68岁,平均(43±1.3)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Ⅲ度14例,Ⅳ度10例;旋前外旋Ⅳ度13例。全部患者均由同一组骨科医师进行择期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后踝及外踝骨折内固定,有内踝骨折者联合内侧入路行内踝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稳定情况和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为65~120 min,平均(85±3)min;住院时间为5~14 d,平均(9.3±0.8)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3~36个月,平均(24.7±1.1)个月,无一例发生畸形愈合、骨折再移位及内固定失败。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0.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20例,良13例,中4例,优良率为89%。
      结论: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 经伤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顾宇彤;姜晓幸;董健;张键;费琴明;姚振均;阎作勤;张峰

    背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增加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降低术后内固定失败、伤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传统开放手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止点,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
      目的:评估经伤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微小切口非空心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行经伤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20例单节段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且无神经症状的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1~60岁,平均(50.3±5.5)岁,伤椎位于T11~L2,均属A3型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个3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腰背痛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及术后各时间点的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矫正率。
      结果:手术时间为80~110 min,平均(90±9)min;出血量为40~95 ml,平均(68±17)ml;住院时间5~8 d,平均(6.7±1.2)d。2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29个月,平均(26±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8.5±1.1)分明显下降至术后即刻(1.9±0.6)分(P<0.001)及2年随访时(0.4±0.5)分(P<0.001);椎体高度压缩率由术前(49.3±7.4)%显著下降至术后即刻(5.2±1.6)%(P<0.001)及2年随访时(7.0±1.5)%(P<0.001);后凸角由术前22.0°±1.9°下降至术后即刻3.1°±1.8°(P<0.001)及2年随访时6.1°±1.4°(P<0.001)。术后随访过程中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矫正率无明显减小。无一例出现螺钉松动、断钉及断棒。
      结论:经伤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并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 应用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与带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白祥;禹宝庆;顾龙殿;王永安;瞿卫

    背景:胫骨开放性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并发症多、治疗困难,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尤其是内固定方法,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MIPPO)与带锁髓内钉(IMN)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性应用MIPPO和IMN技术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89例,其中应用MIPPO治疗52例,应用IMN治疗3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估标准评估患肢功能,评定应用MIPPO和IMN技术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4个月,平均23.4个月。MIPPO组和IMN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1 min和65 min;平均愈合时间为(34.6±8.3)周和(32.1±9.6)周。MIPPO组出现2例感染、1例成角畸形、1例延迟愈合、1例不愈合;IMN组出现1例感染、1例旋转畸形、1例不愈合,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MIPPO和IMN技术是治疗开放性C2型胫骨骨折的两种理想方法。

  •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作者:孔德茂;陈伯华;胡有谷;马学晓;张国庆;岳斌;相宏飞

    背景:目前,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尚存争议。
      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和腰骶部移行椎对腰椎间盘再突出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193例,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初次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包括有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11例和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82例;对照组220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的无症状人群;腰椎间盘再突出组33例,选取2004年4月至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再突出患者,包括有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8例和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15例。分别对三组行影像学检查,统计腰骶部移行椎的发生率和类型,观察椎间盘突出部位与腰骶部移行椎的关系。
      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对照组和腰椎间盘再突出组的腰骶部移行椎的发生率分别为:57.51%、51.82%和54.55%,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34, P>0.05)。其中CastellviⅠ型的发生率分别为38.86%、45.00%和36.36%,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01, P>0.05);Ⅱ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2.95%、4.55%和15.1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9.35, P<0.01),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腰椎间盘再突出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2, P>0.05);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5.18%,2.27%和0,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92, P>0.05);Ⅳ型的发生率为0.52%、0和3.03%,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5.94, 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腰骶部移行椎患者L4~5节段突出71.17%、L5~S1节段突出26.13%,分别与无腰骶部移行椎患者L4~5节段突出48.78%、L5~S1节段突出47.56%,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0.00, P<0.01;χ2=9.49, P<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Ⅰb和Ⅱa型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以L4~5多见,分别为30.63%和12.61%,与L5~S1节段发生率为11.71%和1.80%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1.90, P<0.01;χ2=15.20, P<0.01)。
      结论:CastellviⅠ型不诱发腰椎间盘突出;Ⅱ型由于腰骶部生物力学结构异常可诱发L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同时保持L5~S1节段的相对稳定性;Ⅲ型和Ⅳ型因具有腰骶部骨性融合而不诱发腰椎间盘突出,易造成腰椎节段序数判断错误,应引起注意。腰骶部移行椎并不是腰椎间盘再突出的诱发因素。

  •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躯体平衡性的影响

    作者: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赵巍;王利;袁宏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多以关节活动功能和膝关节假体长期存活率作为判断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而尚无有关TKA对患者维持躯体平衡性能力影响的研究报道。
      目的:研究TKA对膝骨关节炎(OA)患者躯体平衡性的影响,并探讨患者维持躯体平衡性的变化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侧TKA的膝OA患者21例(右侧12例,左侧9例)进行站立平衡试验,用重心测量仪连续测量躯体重心位置(GCP)。对GCP在单位时间内的横轴方向偏移(ML-X range)、纵轴方向偏移(AP-Y range)以及GCP漂移轨迹(LG)进行量化分析,探讨GCP的ML-X range、AP-Y range以及LG变化程度与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患者行单侧TKA后的GCP在横轴方向上的位置由初始位置逐渐向术侧方向转移,且其转移程度和LG变化程度均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随术后时间呈线性相关,而GCP在纵轴方向上的转移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患者行单侧TKA后,维持躯体平衡能力逐渐提高,且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随术后时间呈线性相关。

  • 手术治疗肥胖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7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万坤;李承;禹宝庆

    背景: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较少见于成人。截至目前,有关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报道罕见。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肥胖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8年9月至2013年6月行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治疗7例肥胖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定期随访,按照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
      结果: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2.6个月。骨折均获得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9~15周,平均12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平均125°,HSS评分均>95分。
      结论: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肥胖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效果良好。

  • 人工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位置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作者:邵宏翊;杨德金;周一新;徐辉

    背景:人工膝关节翻修术后的关节线位置是影响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翻修手术技术对关节线位置改变的影响及其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人工膝关节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的X线片资料及临床资料,测量术前、术后关节线的位置,分析关节线位置改变情况与股骨前后径变化和是否使用股骨远端金属加强垫块的关系。
      结果:本组患者人工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位置较术前平均改变(1.2±3.4)mm(-4.0~8.7 mm);关节线位置改变情况与股骨前后径变化呈线性相关;使用与未使用股骨远端金属加强垫块患者的关节线位置较术前平均改变(-0.54±2.39)mm和(2.59±3.55)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使用股骨远端金属加强垫块能更精确重建关节线。
      结论:目前,人工膝关节翻修手术技术可以重建膝关节关节线,但需要注意股骨大小的重建和骨缺损的处理。

    关键词: 膝关节 翻修 关节线
  • 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体会

    作者:叶一林;柴卫兵;卢宏章;李军;刘震宁;张道俭;刘恒

    背景: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临床上并不常见,手术治疗难度较大,目前术式选择关节内代偿性截骨还是关节外截骨矫形后再行膝关节置换术尚存争议。
      目的:探讨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
      方法:2001年4月至2007年2月行关节外截骨的TKA或关节内截骨的TKA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8例,男1例,女7例;年龄39~72岁,平均63.9岁。7例股骨畸形由骨折畸形愈合造成,1例胫骨畸形伴弓形股骨为代谢性骨病所致。
      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13年,平均11年。HSS评分从术前11~48分,平均34.5分,提高至术后76~94分,平均87.0分。下肢机械轴线由术前平均内翻偏移14.6°改善至术后平均内翻偏移2.1°。未见感染,骨延迟愈合、不愈合,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中远期疗效良好。
      结论:伴有股骨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治疗难度较大,采用关节外截骨结合一期或二期TKA可有效恢复下肢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如果关节内截骨的TKA使用传统手术器械,术后下肢机械轴线可能恢复不良。

  • 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猛(综述);陈继营(审校)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可以明显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众多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工关节外科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每年膝关节置换例数不断增加,这得益于国家公共卫生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TKA追求的目标是重建良好的下肢力线,维持膝关节韧带的平衡,避免髌股关节并发症,从而获得一个无痛、稳定、功能良好和持久耐用的关节。TKA正向着精益化、准确化发展,近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TKA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关注,而临床报道并未体现其理论上的优势,现围绕这一临床讨论的热点展开综述。

  • PCR-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诊断人工关节感染

    作者:张超凡;汤一苇;林建华;张文明

    人工关节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生率为1%~2%,在人工关节翻修术后的发生率为1%~10%[1]。虽然PJI的总体发生率不高,但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数量的增加,PJI的病例也将逐渐增多。PJI的诊断困难、治疗方法复杂、疗效不确切,部分患者可发生关节功能的永久丧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 足踝部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或)肺栓塞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宏斌;徐海林;李建军;关鹏飞;李冀;陈长河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骨折外伤和术后可能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问题,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发生风险方面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关于下肢大关节(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和髋部骨折术后的文献[1-11]。然而,足踝部骨折术后VTE未得到同样的重视,亦未被公认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14]。本文回顾足踝部创伤术后发生DVT和PE的相关文献,并评估足踝部骨折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行Ⅱ期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

    作者:何金鹏;郝运;曹云;李觅;王江;杨彩虹;郭风劲;冯杰雄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2岁,1年前因车祸伤致右髋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当地医院X线片检查示右侧股骨颈骨折并骨折移位,查体发现右下肢短缩畸形,右下肢轴向叩击痛明显,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右髋部压痛阳性,完善术前检查后于当地医院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长期卧床,持续发热,术后3个月未下床活动,经抗感染治疗后退热,手术切口愈合后出院。术后4个月下床活动时出现右腹股沟区疼痛,我院X线片检查示右侧股骨颈骨折术后,内固定松动(图1A)。术后7个月,患者因右髋关节疼痛、跛行再次入院。

  • Ⅱ型糖原累积病合并脊柱侧凸手术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峰;沈建雄;来志超;武文杰

    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是一类因参与糖原分解或合成代谢的酶缺乏而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共分为13型,临床均少见,且症状多样,需特殊检查进行确诊。该病可累及神经肌肉系统,特别是并发脊柱侧凸,骨科临床工作中可见,但容易漏诊和误诊。针对GSD的文献多为神经内科医师或儿科医师发表的个案报道[1-3]。国内尚无GSD合并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相关报道,国外报道亦少见[4]。GSD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高,预后不佳,对骨科医师具有极大挑战性。检索我院住院病历数据库,明确诊断为GSD的患者约450例,因并发脊柱侧凸于骨科诊治者共3例,均为Ⅱ型GSD患者,其中2例因存在严重肺功能障碍而未行手术治疗,仅1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本文结合该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和相关文献,就GSD(特别是Ⅱ型GSD)的骨科表现及围手术期诊治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在骨科诊疗方面的认识。

  • 肘关节置换治疗滑膜软骨瘤病1例

    作者:李栋;顾强荣;王黎明

    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好发于滑膜丰富的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肩关节等,主要特征是滑膜增生及结缔组织细胞化生形成软骨小体[1]。临床上以关节疼痛、肿胀、关节交锁或出现捻发音为主要表现,多见于中青年男性[2]。

  • 2014年度《中国骨与关节外科》“骨科临床病例”征集活动通知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编辑部

  • 执行主编简介

    作者:

    禹宝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主任,复旦大学“985”工程医院优势学科带头人。2012年受聘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筹建浦东新区创伤急救学科群,并致力于创伤骨科的研究,擅长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复杂关节周围骨折,以及运动损伤、骨髓炎、股骨头坏死、多发伤等的救治。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2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三等奖1项,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授权专利11项。主编《现代髓内钉外科学》等专著7部,参与5部专著的编写工作,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13篇被SCI收录。

  •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介绍

    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系教育部“985”工程复旦大学优势学科,创伤骨科为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专科,创伤急救学科群为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群。科室现有2个病区,涵盖创伤、脊柱、关节等八个专业组,共计122张床位,年门急诊量约76,000人次,年住院约3600人次,年手术量3200余例。拥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5人,科室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配比合理,平均年龄40岁,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2人,拥有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目前培养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2名。团队现有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领先人才1名,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1名。自2012年以来承担上海市科委、卫计委重点课题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3部,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1项,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技奖1项,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1项。

  • 第36届SICOT世界骨科大会(SICOT?2015)征文通知

    作者:

    关键词: 骨科
  • 如何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水平

    作者:禹宝庆;敖荣广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骨折的复杂性及较高的并发症使胫骨平台骨折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可合并关节内结构如半月板、交叉韧带的损伤,以及关节外稳定结构如侧副韧带的损伤。当关节面塌陷移位>5 mm时,包括半月板、侧副韧带、交叉韧带等在内的重要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当关节面塌陷移位>8 mm时,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50%。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应重视修复损伤的半月板、交叉韧带等关节内结构。治疗的目的是获得一个稳定的、对线和运动良好的无痛膝关节,并大限度地减少创伤后骨关节炎的发生。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从骨折分型、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三方面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探讨。

  • 多枚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治疗Hoffa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童伟;杨军;许培炼;邵鉴魁;朱勇军

    背景:目前,Hoffa骨折的治疗多采用2枚直径较大的空心拉力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而越来越多的医师开始采用多枚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治疗Hoffa骨折,但对其临床疗效的研究报道仍较少。
      目的:探讨多枚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l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多枚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治疗Hoffa骨折12例,术后随访膝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并按Letenneur评分标准评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0个月,平均26.2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按Letenneur评分标准:优良10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3.3%。
      结论:多枚Acutrak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单安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Hoffa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干预作用

    作者:赵栋;梁炳生;胡宏亮;李永平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对SANFH兔动物模型的血脂及血浆黏度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对预防及治疗SANFH的可行性和机制。
      方法:将24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各8只:A组为模型组,采用Kabata造模法(第1周经耳缘静脉注射马血清10 ml/kg,间隔3周后注射第2次马血清,第5周时连续3 d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kg· d)制作SAN-FH模型;B组为治疗组,造模法同模型组,腹腔注射激素后每日给予抗凝药物氯吡格雷4 mg/kg和降脂药阿托伐他汀3 mg/kg灌胃;C组为对照组,马血清注射方法同模型组,而第5周时改为连续3 d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4 ml/kg· d。各组分别于实验前、第5周注射激素或生理盐水后、第6周、第8周及第10周检测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浆黏度,并行X线片检查及股骨头与肝脏病理切片观察病变情况。
      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及血浆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模型组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及血浆黏度显著高于治疗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药物早期干预有效。通过X线片检查及病理切片可见治疗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而对照组未出现股骨头坏死。
      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可以明显抵消激素对血脂和血浆黏度的影响,可能对预防SANFH具有一定作用。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