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软组织解剖标记

    作者:丁杰;戴文敏;李晨曦;贺忱;周敬滨;李方祥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时,胫骨骨道定位不准会产生重建韧带与髁间窝的撞击或起不到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因此,确定ACL胫骨止点的位置非常重要。目的:研究膝关节ACL胫骨止点前内束(AMB)和后外束(PLB)与软组织标记后交叉韧带(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从而明确ACL胫骨止点在胫骨平台的位置,为ACL损伤双束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18个膝关节尸体标本(左膝10个,右膝8个),测量ACL中点、AMB中点、PLB中点与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并分析左、右膝关节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MB中点与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分别为(15.00±3.97)mm和(19.78±4.10)mm;PLB中点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0.17±5.56)mm和(19.50±4.40)mm;ACL中点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2.67±4.52)mm和(19.61±3.87)mm。左右膝关节ACL中点、AMB中点、PLB中点与软组织解剖标记的距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膝关节ACL损伤行手术重建时,可采用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作为定位标记。

  • 钽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陈晶;方礼明;吴小娥;左镇华;李兵;张亚军

    背景:多孔钽金属棒的研制与临床应用,为行保留股骨头手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对于该术式的早期疗效比较肯定,尚缺乏中远期的随访。目的:探讨应用钽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运用钽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5例80髋,评估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末次随访的股骨头生存率。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60个月,平均48个月。股骨头生存率可达90%,其中SteinbergⅠ期生存率100%,Ⅱ期生存率95%,ⅢA期生存率73%。8例术后6~8个月出现股骨头塌陷,其余各髋未见进一步塌陷,末次随访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钽棒植入术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手段,其中远期疗效满意。

  • 关节镜松解术结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

    作者:喻飞;刁乃成;杨波;李强

    背景:冻结肩是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有文献报道应用关节镜下松解结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效果满意。目的:通过术前和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的变化来评估关节镜松解术结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关节镜松解术结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的21例冻结肩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48~67岁,平均55.85岁;男6例,女15例;左侧14例,右侧7例;原发性12例,继发性9例。所有患者均经6~18个月,平均11.23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关节镜松解术结合麻醉下手法松解。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2个月,平均15.57个月。被动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6.0°±10.8°,47.4°±7.5°,4.3°±7.8°提升至术后平均142.1°±11.8°,92.6°±12.1°,57.6°±19.8°(P<0.001)。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12.9±2.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26.2±2.4)分。所有患者术后肩关节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4±1.1)分降至术后平均(2.5±1.0)分(P<0.001)。结论:关节镜松解术结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是治疗冻结肩的有效手段。

  • 经皮微创与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宾;潘玉林;郭小伟;张华;梅伟

    背景:随着微创理念在外科临床中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外科技术及经通道外科技术越来越被更多的应用于临床。目的:探讨经皮微创与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均未合并其他骨折和脏器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损伤。3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实验组);16例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疼痛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缘影像学高度及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椎体前缘影像学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椎旁肌内血肿形成经穿刺抽吸,切口局部加压后甲级愈合。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 颈椎前路减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

    作者:卡哈尔·艾肯木;楚戈;王振斌;陈继征;顾文飞;胡雅斌;涂来勇;赵疆;项泽文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应用止血带对髌骨轨迹的影响

    作者:王军;马世云;王飞;苏柯

    背景:内侧髌股韧带(MPFL)是限制髌骨向外侧脱位的主要静力稳定结构,MPFL重建术成为治疗髌骨不稳的主要选择。术中止血带的应用对减少出血量,改善手术视野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不可避免改变了股四头肌的张力,然而对于髌骨轨迹是否产生明显影响一直未有明确定论。目的:比较MPFL重建术中应用止血带对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行双束解剖重建MPFL的髌骨复发性脱位患者53例(66膝),男23例(28膝),女30例(38膝);年龄18~34岁,平均26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个月~13年,其中44例有明显外伤致髌骨脱位史。术中观察止血带充气前、后对髌骨轨迹的影响,以及是否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53例(66膝)中,止血带未充气时,判断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者5膝(5/66);止血带充气后,判断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者6膝(6/66),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MPFL后再次应用止血带观察,当止血带充气时,66膝髌骨轨迹良好;当止血带放松后,2膝出现髌骨内移(2/66),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止血带前、后对髌骨轨迹无明显影响,术中观察髌骨轨迹良好则无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

    关键词: 止血带 髌骨 松解 重建
  • OCM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作者:徐志宏;陈东阳;史冬泉;戴进;姚尧;戎政;蒋青

    背景:OCM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创伤小、恢复快,理论上可降低DVT的发生率,但目前尚缺乏术后早期影像学检查判定DVT发生率的确切报道。目的:对行OCM入路微创小切口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深静脉造影检查,以明确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指导临床血栓预防。方法:行单侧OCM入路微创小切口THA患者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28~90岁,平均(63.4±16.4)岁;BMI为21.2~29.8 kg/m2,平均(24.9±2.42)kg/m2;其中股骨头坏死9例,股骨颈骨折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6例,髋关节骨关节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术后行利伐沙班及气压泵治疗。评估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肢体长度差异、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1、3 d)、术中和术后出血情况、术中和术后输血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及所有患者术后3~5 d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以明确DVT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8~10 cm,平均(8.5±0.6)cm;手术时间为65~125 min,平均(82±13)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50 ml,平均(225±72)ml;术后引流量为120~905 ml,平均(457±218)ml,共4例患者输血。所有患者术后当天即可进行主动屈髋锻炼,双下肢长度差异均<1 cm,术后1、3 d的VAS评分分别为0~6分,平均(2.5±1.4)分和0~4分,平均(1.9±1.2)分,所有患者术后2~3 d即可站立或行走。术前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例发现患侧下肢DVT,术后深静脉造影检查仍提示同侧DVT,其余25例患者术后仅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提示健侧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结论:采用OCM微创小切口手术入路THA可明显降低DVT的发生率。

  •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立军;杨占辉

    背景:股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常出现膝关节功能受限,但对其功能受限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无定论。目的:探究股骨髁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髁间骨折患者118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原因、骨折类型、手术时机、ISS评分、固定方式、复位效果、关节囊修复、骨愈合情况和是否进行CPM功能锻炼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为C2和C3、创伤严重评分高(ISS评分>16分)、非解剖复位、关节囊未修复、骨愈合情况为愈合延迟和不愈合、不进行CPM功能锻炼的患者股骨髁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为C2和C3、ISS评分>16分、非解剖复位、关节囊未修复、骨愈合情况为愈合延迟和不愈合、不进行CPM功能锻炼是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膝关节骨折越粉碎,合并损伤越重,预后越差。膝关节坚强固定、解剖复位、膝关节囊修复、术后早期被动及主动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股骨髁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与人工骨混合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海峰;王健;胡勇;王鹏;单绍银

    背景: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骨缺损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回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还仅限于实验研究。目的:评价临床上应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与人工骨混合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SchatzkerⅡ~Ⅴ型)36例。随机分成:A组(17例)采用自体PRP与人工骨复合物填充骨缺损;B组(19例)采用自体髂骨填充。所有患者于术后1.5、3、6、12个月复查植骨部位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时间,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Hss评分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情况,NRS分级法对疼痛进行量化评分,配对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6个月。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评分(不包括供骨区)明显低于B组(P<0.05),而Rasmussen评分、HSS评分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PRP与人工骨混合物填充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较传统自体髂骨填充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避免供骨区并发症,修复效果理想,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 滑膜炎颗粒治疗急、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百成;王飞;孙然;董江涛;王晓峰;陈竞清

    背景:中成药治疗滑膜炎具有疗效快、安全性高的优点,其中滑膜炎颗粒是代表药物之一。目的:评价滑膜炎颗粒治疗急炎、慢性膝关节滑膜炎(湿热阻络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试验组与对照组样本量比例为1:1。试验组服用滑膜炎颗粒,对照组服用滑膜炎颗粒模拟剂。急性膝关节滑膜炎疗程2周,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疗程8周。观察指标包括膝关节肿胀情况、WOMAC量表膝关节疼痛、WOMAC量表膝关节运动功能、滑膜炎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常规安全性指标等。结果:①急性滑膜炎:试验组膝关节肿胀程度改善率为54.29%,滑膜炎综合疗效总有效率75.76%,中医证侯总有效率84.85%,各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WOMAC量表膝关节疼痛评分下降值及WOMAC量表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②慢性滑膜炎:试验组膝关节肿胀程度改善率为50.75%,滑膜炎综合疗效总有效率75.38%,中医证侯总有效率90.77%,各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WOMAC量表膝关节疼痛积分下降值及WOMAC量表膝关节运动功能积分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滑膜炎颗粒能显著改善急、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的关节肿胀和疼痛情况,促进关节积液吸收,恢复关节运动功能,缓解中医证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安全可靠。

  • 学习曲线在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丰平;赵红卫;陈海丹

    微创脊柱外科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发展迅速,随着微创理念的兴盛和医学思维的更新,脊柱外科医师为减少手术入路中的相关损伤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疗效,开始涉足更多的手术方法。随着各种脊柱微创术式的出现,“学习曲线”应运而生,如何正确认识微创外科领域成长的学习曲线也已成为当代外科临床研究的焦点。了解学习曲线能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带着这种思考,本文就学习曲线的历史、目的和意义、评价标准、困境和思考进行阐述,并对近年来学习曲线在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发畸形

    作者:刘森;刘嘉琦;吴南;吴志宏;邱贵兴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 CS)是椎体先天畸形导致的一种少见疾病,是指由于椎体结构缺陷导致的>10°的脊柱侧凸[1],活产儿发病率约为1‰[2]。目前,临床上常用Hedequist和Emans[3]根据椎体结构提出的CS分型方法:椎体形成障碍为Ⅰ型,椎体分节障碍为Ⅱ型,同时具备上述两者特征为Ⅲ型。病因学方面尚无明确解释。CS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形体畸形以及心理负担,如胸椎受累时可因胸廓畸形而限制肺部发育,从而导致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临床上可以观察到CS患者并非仅有椎体畸形,其他系统如心脏、脊髓、肾脏、消化道均可合并畸形。Beals等[4]、Basu等[5]、Shen等[6]各自的回顾性研究中统计CS患者合并其他先天缺陷的比例为55%~66%。检索PubMed以及万方数据库尚无CS患者合并多系统畸形情况的综述类文献,故本文复习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就上述问题作一综述。

  • 胸腰椎骨折伴发椎间盘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前;田纪伟

    胸腰椎骨折常伴发椎间盘损伤,但这一损伤在临床上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椎间盘高度的丢失是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进展以及后路复位固定术后后凸畸形再发的主要原因[1]。目前,对于受损椎间盘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影响了临床上对于此类损伤的治疗选择。

  • 深静脉血栓的血清分子标志物

    作者:戴进;侯华成(综述);蒋青(审阅)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在下肢一条或多条深静脉中产生血块,常发生于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以及血液粘稠度增厚的情况下。DVT松脱后走到肺动脉而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而PE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然而,多数急性DVT患者并不出现明显症状,这使得DVT的诊断难度增加。以往DVT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静脉造影、CT扫描成像。目前DVT的诊断不仅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亦可用于DVT的辅助诊断。血清学检查中分子被称为血清分子标志物,包括D二聚体、P-选择素、凝血因子Ⅷ、凝血酶、一氧化氮合酶、炎性细胞因子、微粒、纤维蛋白单体、白细胞计数等。本综述旨在分析血清分子标志物在DVT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文杰;王洪立;姜建元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脊柱后纵韧带进行性异位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是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颈胸段脊髓病和神经根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于颈椎,胸椎次之[1,2]。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OPLL)即为胸段后纵韧带异位骨化累及后方脊髓进而出现相应压迫症状的疾病,多见于中上段胸椎,且常合并黄韧带骨化造成脊髓前后压迫,加之胸段椎管狭小、脊髓血供相对较差,一旦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后保守治疗多无效,需要借助手术方法进行彻底减压。该病起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明,且保守疗效差、手术风险大,长期以来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富有挑战性的临床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T-OPLL在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等方面获得了一定进展。

  • 影像学证实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出现肺栓塞1例

    作者:宋凯;戎朕;史冬泉;徐志宏;陈东阳;蒋青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3岁,因“左膝疼痛加重、活动受限1个多月”于2013年9月22日收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时明显,上下楼梯及下蹲时加重,制动休息后可好转,无肢体麻木、乏力,症状反复渐加重。2年前诊断为“双膝骨关节炎”并于我院行右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未见血栓形成,治愈出院,患者恢复良好。1个多月前出现左膝关节疼痛加重,夜不能寐,左膝关节活动受限,不能负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 双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性骨折伴中心脱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

    作者:荆琳;张洪美;何名江;周万佐;郭志坤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7岁,主诉“双髋关节疼痛伴功能障碍1年”。患者全身关节疼痛30余年,多个关节变形近10年,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6年前因双膝关节疼痛并功能障碍在外院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1年前自觉双髋关节疼痛明显加重,活动受限,自行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1个月前就诊于我院门诊,并以“双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性骨折伴中心脱位”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异常发热,精神差,饮食可,二便调,夜寐安。

  • 外侧入路结合ITS接骨板行踝关节融合术

    作者:程宇;杨惠林;徐明;吴贵忠;张洪涛

    背景:腓骨外侧入路接骨板固定进行踝关节融合已有文献报道,之后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目的:观察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结合肱骨近端ITS接骨板行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结合肱骨近端ITS接骨板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炎患者9例,年龄44~65岁,平均55岁;合并踝关节内翻畸形4例,外翻畸形1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疗效,术后根据踝关节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0个月;融合时间8~20周,平均14周。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41.5±9.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2.2±6.9)分,有统计学差异(t=28.02, P=0.000),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应用外侧入路结合ITS接骨板行踝关节融合术的融合率高,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畸形并恢复功能,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损的良好选择。

  • 2014年度《中国骨与关节外科》“骨科临床病例”征集活动通知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编辑部

  • 2014年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组委会

    由中国工程院主办,北京协和医院、山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心院区及青岛院区共同承办的“2014年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大会将于2014年8月29日~3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汇泉王朝大酒店举行。届时将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骨科脊柱、关节、创伤、材料等领域知名学者参加此次盛会并进行专题讲座,本次会议将是骨科界高水平的专题盛会。会议内容以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为主,包括脊柱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骨质疏松症与人工关节置换,四肢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策略,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策略与争议,骨科器械产品研发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药物研发思路与展望。

  • 第三期骨干医师培训班通知--骨不连、骨缺损专题

    作者:

    由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与国家康复医院矫形外科联合主办的“第三期骨干医师培训班--骨不连、骨缺损专题”定于2014年10月31日~11月7日在国家康复医院矫形外科示教厅举行,本届学习班将重点传授各种原因引起的骨不连、骨缺损致肢体畸形、残缺的高级课程。授课方式包括理论讲解、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参与门诊诊疗、观摩手术、模拟操作。培训结束前秦泗河教授主持对学员测评,合格后颁发由王岩会长和秦泗河主任签名的“2014年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第三期骨干医师培训班--骨不连、骨缺损专题培训证书”,并将学员测评结果纳入“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档案。

  • 骨关节手术后VTE预防经验浅谈

    作者:蒋青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 VTE)为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其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两种形式,为长期卧床及外科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DVT的并发症危害严重,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而致下肢溃疡、坏死及色素沉着,此外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肺动脉高压,严重的可出现PE,死亡率极高,占住院患者死亡率的5%~10%。近年来VTE越来越受到各科医师的重视,其预防理念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型药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或调整,治疗方案也从初的积极尿激酶链激酶溶栓+滤器转变为积极有效的抗凝治疗。文献报道未采用抗凝等干预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DVT发生率为50%~60%,即使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也有15%~20%[1-4]。

  • PRKAA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覃基政;徐志宏;史冬泉;陈东阳;戴进;蒋青

    背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亚基(AMPKα2)被证实参与调控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并可能通过调控肌细胞形态与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发展。目的:探索AMPKα2的编码基因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828例骨科手术患者,其中DVT组255例,术后发生DVT;非DVT组573例,术后未发生DVT。分析828例患者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DVT组与非DVT组患者中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DVT无相关性。

  • 长链非编码RNA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刘晓阳;邱贵兴;翁习生;吴志宏;于斌;王以朋

    背景: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是真核细胞中一类长度超过200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与人类众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然而,lncRNAs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表达情况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基因芯片筛选AIS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分析lncRNAs在AI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0例AI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利用Agilent human lncRNA+mRNA Array V3.0微阵列芯片检测4例AIS患者和4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的lncRNAs和mRNAs表达,对差异表达的mRNAs进行GO、Pathway分析,构建lncRNAs和mRNAs的共表达网络,预测lncRNAs的可能调控靶点。结果:AIS患者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139条,差异表达的mRNAs有546条。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s产物主要参与蛋白结合、金属离子结合、核苷酸结合、调节转录、RNA剪切等。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参与细胞黏附分子、Wnt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MAPK通路等。靶基因预测,7条lncRNAs可能通过调节mRNAs的表达参与了AIS的发病。结论:本研究发现了AIS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lncRNAs可能通过调控mRNA的表达参与AIS的发病或发展。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