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颈前路接骨板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赵泉来;徐宏光;沈祥;王弘;刘平;马明明;张骞;俞宏星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现已被广泛重视。有研究发现接骨板固定位置与相邻节段骨化有密切关系,而接骨板固定高度与ALOD、相邻椎间盘及椎体退变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后接骨板固定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2例,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接骨板头、尾端至手术节段头、尾侧椎体的距离(PDD),PDD<5 mm为A组,PDD≥5 mm为B组:头端A组67例,B组15例;尾端A组51例,B组31例。测量相邻椎体骨化(ALOD)、椎间隙变窄(IDN)及椎体滑移(VS)等因素,评价PDD对ASD的影响。结果:头端A组骨赘形成64.2%(43/67),高于头端B组的26.7%(4/15)(P<0.01);尾端A组骨赘形成29.4%(15/51),高于尾端B组的12.9%(4/31)(P<0.01);头端(A组+B组)骨赘形成57.3%(47/82)明显高于尾端(A组+B组)骨赘形成的23.2%(19/82)(P<0.01)。头端A组中44.8%(30/67)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0.0%(6/15)(P>0.05);尾端A组中47.1%(24/51)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1.9%(13/31)(P>0.05);头端(A组+B组)43.9%(36/82)表现为IDN和VS,尾端(A组+B组)45.1%(37/82)表现为IDN和VS(P>0.05)。结论:颈椎前路接骨板固定高度对ASD有影响,PDD越小,ALOD发生率越高,而对IDN及VS并无显著影响。

  • 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寰枢关节半脱位

    作者:刘世长;汪雷;宋跃明;刘立岷;周春光;周忠杰;杨曦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累及颈椎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是寰枢椎半脱位(AAS)、寰枢椎垂直半脱位(VS)和下颈椎半脱位(SAS)。目前累及上颈椎的RA对脊柱外科医师仍是一个挑战,且国内对RA继发AAS的报道较少。目的:总结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RA继发AAS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5月采用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RA继发AAS患者21例,其中寰枢椎固定融合14例,C1-3悬梁臂支撑固定2例,寰椎后弓切除枕颈融合术3例,RA继发SAS行多节段固定融合2例。其中女19例,男2例;年龄41~75岁,平均(56.8±4.3)岁;病程12~30年,平均(22.7±3.8)年。其中难复性AAS 1例,可复性AAS 20例;单纯AAS 15例,AAS+VS 3例,AAS+SAS 2例,AAS+VS+SAS 1例。按影像学表现分为AAS、VS、SAS。术前、术后采用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采用Ranawat分级及JOA评分对神经症状进行评估,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隙(ADI)和脊髓有效间隙(SAC)。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5个月,平均(26.2±10.6)个月。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症状及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为71%(12/21),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无一例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肾上腺皮质危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RA继发AAS的患者需要采取个体化且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锁骨钩接骨板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2年随访分析

    作者:吴小丰

    背景:锁骨外侧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术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手术方式,近期疗效肯定,但中远期疗效尚不确切。目的:探讨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中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7月采用肩锁钩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3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A组)及3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B组),术中视情况选择钢丝捆扎及韧带修复,术后随访2年,进行Constant-Murley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A组为83.78%(31/37),B组为84.38%(27/32),相比较有无统计学差异(P=0.067);术后2年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A组为86.49%(32/37),B组为93.75%(30/32),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4)。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18.92%(7/37),B组为15.63%(5/32),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19)。在发生并发症的12例患者中原有肩锁关节骨化10例,其中A组6例,B组4例;原有肩锁关节骨关节病5例,其中A组3例,B组2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原有病变呈正相关(P=0.206)。结论:肩锁钩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良好,后者的疗效更优。两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原有肩锁关节骨化和骨关节病呈正相关,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单纯前路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作者:黄云飞;孟羿彬;贺欣;郝定均;吴起宁

    背景:对于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尚存争议。目的:探讨单纯前路手术在治疗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采用前路减压、撬拨或撑开技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2~58岁,平均40.6岁。15例患者均为屈曲牵张型损伤;Cooper分型均为I型;Allen-Ferguson分型,Ⅱ度13例,Ⅲ度2例;以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组(NASCIS)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定位诊断判定颈椎脊髓损伤的情况均为E级。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脱位纠正、平均住院日、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65~110 min,平均85 min;出血量为70~230 ml,平均96 ml,均未进行输血。术后1例出现脊髓休克现象,于术后24 h恢复,其余均无神经症状加重。1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20个月,平均10.5个月。15例全部获得解剖复位,植骨牢固融合,颈椎椎间高度无再丢失、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发生接骨板及螺钉滑脱、折断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一期前路减压、撬拨或撑开技术可达到解除关节突交锁并对其进行复位,其手术创伤小,临床效果良好。

  • 国产人工膝关节假体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长期随访

    作者:孙振杰;刘瑞波;袁一

    背景:目前国内使用的人工膝关节假体主要为欧美生产,费用昂贵且不符合国人的膝关节解剖数据。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根据国人的膝关节解剖数据所研制,其术后早期及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已有相关报道。目的:评估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中长期临床效果和假体存活状况,分析假体长期存活率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应用人工膝关节假体行初次TKA患者84例91膝,共71例75膝获得完整随访。其中国产假体组(应用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共35例37膝,男6例6膝,女29例31膝,末次随访时平均年龄(77.1±6.6)岁;进口假体组(应用美国史塞克公司生产的Scorpio single Axis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共36例38膝,男6例7膝,女30例31膝,末次随访时平均年龄(76.2±6.1)岁。比较两组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患者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KSS膝评分、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等数据。结果:共71例75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13.0年,平均(10.8±1.5)年。两组末次随访时的KSS膝评分、功能评分和ROM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国产假体组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为5.4%(2/37),进口假体组为18.4%(7/3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的X线片均未发现>2 mm的透亮线,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均未出现远期感染及脱位的病例。结论:使用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可以获得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其设计更适合国人的膝关节解剖特点,价格低廉,适宜推广。

  •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

    作者:薛旭红;宋洁富;荆志振;梁庆元;胡伟;崔小平;陈斌;秦集斌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已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应用钛板螺钉系统有引起吞咽困难、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等缺点。为减少以上并发症发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 ACIFC)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其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应用Zero-P ACIFC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Zero-P ACIFC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颈椎病患者30例,年龄38~71岁,平均(58.3±4.6)岁。其中神经根型5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9例。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VAS评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JOA评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周、12个月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的夹角);观察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术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0 min,平均(72±17.3)min;术中出血量为50~170 ml,平均(80±25.2)ml。单间隙21例,两个间隙9例。共置入Zero-P ACIFC 39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Zero-P ACIFC分别为5、11、19、4枚。9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吞咽困难,术后6周内症状全部消失。3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6±0.7)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0.8)分、(1.42±0.8)分、(1.4±0.9)分,均低于术前的(7.1±1.3)分(P<0.0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4.8±1.3)分、(15.2±1.0)分、(15.1±1.2)分,均高于术前的(9.8±1.6)分(P<0.01)。术后6周及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18.5°±8.6°、17.8°±9.5°,均大于术前的9.0°±8.0°(P<0.01)。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与术后6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置物沉降,螺钉松动、断裂,内固定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Zero-P ACIFC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低。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年关节功能的定量分析

    作者:钱荣勋

    背景:Harris评分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用的评价指标,但该指标为多项评分的综合,无法对THA术后关节功能进行定量评价。目的:定量评价THA术前及术后1年内各时点的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分析其与Harris评分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术后康复训练的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行THA的27例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龄37~62岁,平均(49.3±7.6)岁。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分别采用爬楼梯测试、5次坐立试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6 min步行测试、单腿站立试验5种定量评价方法测量髋关节功能,分析上述定量评价指标与Harris评分的变化趋势,并将术后1年的定量评价指标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各时点的单腿站立时间明显延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4种定量评价指标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均呈下降趋势,除5次坐立试验外,爬楼梯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及6 min步行测试结果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术后6个月,各指标逐渐上升至接近或超过术前水平,但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术后1年仍未达正常人水平(P>0.05)。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5),与各定量评价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THA术后1年内各时点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的定量评价指标与Harris评分不一致,且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关节功能的定量评价指标处于低点,应尽早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颈椎退行性变影像学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祥;徐宏光;赵泉来;马明明;张骞;俞宏星

    背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为常见颈椎外伤,对其损伤机制的认识正在不断加强,了解其与颈椎退行性变是否具有相关性在临床上至关重要。目的:研究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颈椎退行性变在影像学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不同原因造成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颈椎X线片、CT平扫及MRI检查。男27例,女21例;年龄35~68岁,平均(55.6±2.3)岁。其中退变性椎管狭窄25例(52.08%),椎体前后缘明显退变骨赘形成30例(62.50%),椎间盘退变突出45例(93.75%),椎前水肿及血肿21例(43.75%)。对损伤节段椎间盘行Pfirrmann退变分级,退变为Ⅲ~Ⅴ级者36例(75%);对损伤节段相邻终板软骨行Modic改变分型,仅3例(6.25%)发生Modic改变,均为Ⅱ型改变。结果: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颈椎退行性变在影像学上有显著相关性,并有明显特征性变化,包括颈椎管退行性狭窄、颈椎间盘退变性突出及压迫相应节段脊髓产生的特征性变化,而与相邻终板软骨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根据颈椎退行性变及退变程度对患者进行颈脊髓损伤评估,为临床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外固定支架植骨和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中段术后无菌性骨不连

    作者:赵王林;李智奎;唐镇江;毕衡;顾海潮;黄信源;向俊宜

    背景:单边外固定架和Ilizarov外固定架已经在感染及非感染肱骨骨不连患者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尚无文献单独报道采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中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植骨配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中段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及手术要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肱骨中段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30例,均采取肱骨前外侧或后侧入路,拉力螺钉置入内固定、髂骨移植加外固定架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2个月,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肩肘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及X线片情况,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肘关节功能。结果: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1±5.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率为100%),影像学愈合时间为3.5~8个月,平均(5.0±1.2)个月。3例患者术后出现针道的浅表性感染,经伤口换药后伤口愈合;1例术后4个月出现外固定架连接杆断裂,X线片提示骨折已愈合,取出外固定架;2例出现桡神经牵拉伤,经静滴及口服营养神经药物4个月后恢复;4例术后出现肩关节周围粘连,外展上举后伸受限,经手法及理疗2周后活动度正常。术后随访患者术肢较健肢平均缩短(1.8±0.6)cm;Constant肩关节评分为66~96分,平均为(85.8±7.0)分;Mayo肘关节评分为78~95分,平均为(90.1±4.5)分。结论:外固定支架植骨和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中段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关键是彻底清理骨折断端,加强骨折稳定性,保护骨折端血液供应,充分有效的自体髂骨植骨。该手术方式可以极大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并可获得较好的肩肘功能。

  • 伴肌萎缩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钟卓霖;胡建华;翟吉良;朱乾坤;翁习生;田野;邱贵兴;赵丽娟

    背景:颈椎病伴上肢肌萎缩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不同类型伴肌萎缩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不同,关于伴肌萎缩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尚需深入研究。目的:分析伴肌萎缩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伴上肢肌萎缩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24例,男19例,女5例;年龄为26~70岁,平均55.2岁;术前肌萎缩症状持续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5.6个月。根据术前肌萎缩部位将所有患者分成2组:A组为近端组,共10例;B组为远端组,共14例。每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分别分为近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CSA)、远端型CSA、神经根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记录患者术前相关临床及影像学信息,采用徒手肌力试验(MMT)方法对患者术前及随访时肌力进行评估,根据肌力改善程度将其手术效果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优和良视为疗效满意。结果:24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1个月,平均55.5个月。术后随访时17例患者肌力较术前改善,其中改善效果为优9例,良8例,肌力无明显改善7例,疗效满意率为70.8%(17/24)。A、B两组在术前颈椎前凸角(Cobb角)、术前颈椎活动度(CRO M)、脊髓前角细胞(A H)损害、腹侧运动神经根(VNR)损害、神经根损害及椎管狭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A、B组术前平均肌力无统计学差异(P=0.709);A组术后平均肌力明显优于B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6)。结论:颈椎管狭窄可能是伴肌萎缩颈椎病的发病基础;手术治疗伴近端肌萎缩颈椎病的疗效肯定;伴近端肌萎缩颈椎病的手术疗效优于伴远端肌萎缩颈椎病。

    关键词: 肌萎缩 颈椎
  • 下颈椎关节脱位治疗进展

    作者:余成诚;郝定均

    下颈椎是指C3-C7。下颈椎关节脱位一般由屈曲牵张性损伤引起,常伴有脊髓压迫,可造成截瘫、死亡等严重后果[1-3]。下颈椎关节脱位可以分为双侧关节突脱位和单侧关节突脱位,其中双侧关节突脱位的发生率高于单侧。按照下颈椎关节脱位的发生部位来看,C4-C7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又以C5-C6常发,这与其解剖学结构密切相关[4]。目前,临床上对下颈椎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案尚存争论[5-7],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方案趋向于多样化和个体化[8]。因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相当重要,本文对此作一综述如下。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厚坤;郝定均;王敏;钱冰;李汉;王刚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骨质疏松症患者越来越多,对40岁以上的汉族人群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可达12.4%[1]。骨质疏松症患者易发生骨折,发生于椎体的骨折叫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对于整个脊柱而言,OVCF多见于胸腰段,此处应力集中,活动度大,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不连[2]。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不连也叫kümmel病,德国医师kümmel于1895年首次描述该病的发病过程[3],其病程起始一般为一次微小的脊柱创伤,紧随其后的数周乃至数月几乎无任何症状,但随后又表现出临床症状,并进一步加重出现后凸畸形[4,5]。诊断该病主要的特征是裂隙征[6-10]。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不连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 脊髓型颈椎病研究中的争议与进展

    作者:余利鹏;殷国勇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一种成人常见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其脊髓病变引起各类躯体功能障碍。虽然其发病率尚无明确统计,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患者数逐年增多。近年来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增多,CSM的病理生理学、自然进程、遗传学、影像学、诊断、测量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特别是随着影像学技术和手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CSM的诊治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争议和疑问。本文将对CSM的诊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 颈椎退行性滑脱的研究进展

    作者:樊潇霄;周志杰;范顺武

    与腰椎退行性滑脱已被广泛认同和研究不同,国内外有关颈椎退行性滑脱的报道均较少,尤其是国内很少将其以一种独立的病变提出,尚无对颈椎退行性滑脱进行完整描述的文献,部分报道常将其与颈椎不稳相混淆[1,2]。Lee等[3]于1986年对颈椎退行性滑脱进行了影像学研究,首次提出关节突关节间隙减小为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发现,随着对颈椎疾病研究的深入,颈椎退行性滑脱在有颈部症状的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发生率高可达34.3%。颈椎退行性滑脱轻则引起颈枕部疼痛,重则导致神经功能缺失、有症状的椎管狭窄等严重后果,已经受到了国外同行的重视[4-6]。本文将对颈椎退行性滑脱的定义、发生率、分类、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移植途径的实验

    作者:赵学正;唐开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采用何种移植途径更有利于BM-SCs在脊髓损伤处存活、分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更适合于临床应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BMSCs通过直接注射、股静脉注射和腰椎穿刺三种途径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内,观察、比较并筛选适于临床应用的移植途径。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BMSCs。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T10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建模后3 d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直接注射组(B组)、股静脉注射组(C组)、腰椎穿刺组(D组)。BMSCs移植后3、7、14、21 d采用BBB评分方法对各组大鼠评分。免疫组化检测各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单染的Brdu+细胞、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Brdu+神经微丝蛋白200(NF-200)双阳性细胞,并计算各组GFAP、NF-200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MOD)。结果:BMSCs迁移至脊髓损伤部位并存活,还可表达GFAP和NF-200。移植后各组GFAP和NF-200的MOD均增加, B、C、D组大鼠功能恢复明显。结论:综合评判和比较三种移植途径,腰椎穿刺是一种侵袭性较小、较为理想的细胞植入方式,相对优于直接注射和股静脉注射,更适于临床应用。

  • 骨盆复位机器人试验研究

    作者:徐九峰;韩巍;王军强;林鸿;王彬彬;冯云

    背景:大多数骨盆骨折伴有骨盆环移位,需要进行复位操作。手法复位存在复位次数多和复位不良的问题;手术导航系统指导医师进行骨折复位操作仅能为医师指示复位状态,而不能实现对复位的精细调整。目的:应用骨盆复位机器人进行骨盆模型复位试验研究,对复位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估,为骨盆复位技术研究提供临床试验依据。方法:由创伤骨科实习医师和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各完成10次骨盆模型复位操作。试验过程中记录复位操作过程中的照相次数;复位完成后分别测量骶髂关节间隙、骶髂关节上下移位、骶髂关节前后移位、耻骨联合间隙、耻骨联合上下移位、耻骨联合前后移位。所得数据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的复位效果均达到骨盆骨折理想复位的要求,且两组间的复位效果数据和照相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的模型骨试验实现了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准确复位,初步验证了骨盆复位机器人的精度和可用性。骨盆复位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对操作者的手术经验要求少,X线暴露时间短的特点。

  • 右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关节盂及盂下粉碎性骨折1例

    作者:肖正军;樊成虎;王亚宁;齐兵献

    肩关节后脱位临床上极少见,合并骨折者更为罕见,合并关节盂及盂下粉碎性骨折的相关文献鲜有报道。本文报道2014年7月接诊的1例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关节盂及盂下粉碎性骨折患者。

  • 第十八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由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工作委员会、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协办的第18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大会拟于2015年9月10~12日在江苏徐州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足踝外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将展示近年来足踝外科领域的新进展,会议注重实用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另为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要求,本次会议将隆重推出由国内著名足踝专家倾力打造的16个专题的足踝外科基础课程(课程费200元另交,包括内部讲义及培训证书)。欢迎各位骨科同仁踊跃参加并积极投稿、参会。提供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分(需另交费50元申领)。

  • 《世界复合医学》征稿通知

    作者:《世界复合医学》编辑部

    2014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世界复合医学》杂志创刊。本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承办。《世界复合医学》刊号为:CN 10-1273/R;英文名为:World Journal of Complex Medicine。

  • 2015年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骨干医师系列培训班通知

    作者:

    由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CEFS)与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国家康复医院)联合主办的短期骨干医师培训班,将在国家康复医院开班。延续2014年的特色,2015年将开展五期不同专题的骨干医师培训班,每期邀请数位知名矫形外科和骨科专家进行理论授课、Workshop操作、手术示教、查房、典型病例讨论等,传播矫形外科肢体重建新技术、新理念。

  • 《足踝外科学》第二版出版信息

    作者:

    由王正义主编,俞光荣、唐康来、徐向阳、张建中、姜保国为副主编的《足踝外科学》第二版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第一版做了全面系统地修改,使我国足踝外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诊疗方法、手术操作与国际接轨,较第一版还增加了运动损伤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四个章节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足踝外科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

  • 中国第一部《外固定与足踝重建》教程首发

    作者:

    内容提要本书是由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CEFS)汇集相关专家编写的中国第一部《外固定与足踝重建》教程。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可控的足踝创伤修复、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进入了成熟地推广和发展阶段。

  • 第九届Ilizarov肢体延长与重建国际论坛通知

    作者:

    由北京瑞朗时代骨微创技术研究所、《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广西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九届Ilizarov肢体延长与重建国际论坛暨首届肢体延长与重建学组年会将于2015年9月19日至21日在广西桂林桂山华星大酒店会议厅举行。

  • 第五届国际骨肉瘤保肢治疗新进展高级研讨会

    作者:

    骨肉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的严重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社会危害大。如何更好地治疗骨肉瘤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近些年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存率均有明显提高。但不同地区间诊治水平与治疗理念仍有差异。为了进一步规范骨肉瘤的治疗,提高诊疗水平,为国内外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前四届会议的基础上,拟定于2015年8月7~8日在上海举行第五届国际骨肉瘤保肢治疗新进展高级研讨会。

  • 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在股骨干非峡部段骨不连中的应用

    作者:曾周景;叶建华;谭通;刘涛

    背景: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首选更换髓内钉,但不适用于股骨干非峡部骨折等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目的:比较更换髓内钉与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在股骨干非峡部段骨不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股骨干非峡部段骨不连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更换髓内钉组和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组,每组各25例。更换髓内钉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19~60岁,平均(38.8±10.2)岁。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为22~65岁,平均(40.5±10.4)岁。对两组的平均出血量、输悬浮红细胞量、引流量、内固定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术后定期随访,依据Tohner-Wrnch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2±2.5)个月。更换髓内钉组的平均出血量、输悬浮红细胞量、内固定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组(P<0.05)。更换髓内钉组患者的优良率52%(13/25)明显低于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组的96%(24/25)(P<0.05)。结论: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在股骨干非峡部段骨不连中较更换髓内钉更能显著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和输悬浮红细胞量,极大缩短内固定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并显著提升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韩晓军;张长青;张文治;张春啸;霍丽丽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是一种新型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和股骨重建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56~74岁,平均(65.8±8.6)岁;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对照组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为58~77岁,平均为(68.0±9.2)岁;采用股骨重建钉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5±8.0)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0~131 min,平均(83.4±31.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3~170 min,平均(129.4±27.5)min(t=7.32, 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20~288 ml,平均(195.7±49.2)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47~412 ml,平均(310.6±64.4)ml(t=9.02, P<0.01);观察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39),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21, P<0.05);观察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Z=1.86, P<0.05)。结论:与股骨重建钉固定相比,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固定更为牢固,螺钉移位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髋部功能恢复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组合外固定架和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姜锋;王晓;张永乐;李国军

    背景:目前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为主,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报道较少。目的:比较分析组合外固定架和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组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架组)和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板组)治疗56例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外固定架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7.2±1.7)岁;左侧10例,右侧16例;骨折Robin-son分型为2B1型11例,2B2型15例。接骨板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6~60岁,平均(38.4±1.3)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骨折Robinson分型为2B1型14例,2B2型16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临床疗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外固定架组2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后愈合,1例由于早期过度活动引起再次移位,再次调整及限制肩关节活动后骨折愈合;接骨板组2例出现骨折不愈合,1例出现锁骨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外固定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优于接骨板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术后12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组合外固定架的创伤小、骨折愈合快,重建接骨板内固定的固定强度高、患者满意度高,在掌握适应证、按照个体化原则、术前评估及操作得当的前提下,两者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