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李朝晖;陈林建;邓烨;黄凯;陈嘉华;郭紫石

    背景:众所周知痛风性关节炎必须采用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成熟,将其运用于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同样可以获得肯定的疗效,但关节镜治疗急性发作,甚至初次发作的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报道鲜见.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单膝痛风性关节炎60例,随机分为3组:药物治疗组20例,采取标准药物治疗;关节冲洗组20例,行关节腔冲洗术+标准药物治疗;关节镜治疗组20例,行关节镜清理术+标准药物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情况(ROM)及Lysholm评分.结果:全部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其中药物组复发6例,冲洗组复发3例,关节镜组无复发;关节镜组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关节镜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患膝关节静息VAS疼痛评分、患膝关节ROM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和关节冲洗组(P<0.05);各组间治疗后7d的患膝Lyshol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镜治疗组治疗后14、30、90 d的患膝Lysholm评分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和关节冲洗组(P<0.05).结论:关节镜治疗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具有起效快、效果持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复发率低等优势,可作为标准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

  • 数字化组织瓣的虚拟临床解剖学测量

    作者:黎健伟;雷蕾;金丹;赵辉;胡稷杰;王钢;余斌

    背景: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已成为骨科、显微外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其在骨关节数字化模型建立、虚拟手术系统研发以及临床应用等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够建立更为直观、立体,可供个体操作的三维组织瓣模型,可望提供更为精确、详实的解剖学数据,并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组织瓣模型进行虚拟解剖学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①取新鲜捐献成人尸体标本2具,采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灌注术经腹主动脉灌注,灌注后对肢体行连续螺旋CT扫描.②健康成人志愿者6人,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使用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将这两种方法采集的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计算机,应用Amira4.1软件进行腓肠肌皮瓣和髂骨瓣的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观察并测量记录组织瓣的主要供血动脉类型,血管穿支数目,主支和穿支血管的外径、管蒂长度和分布情况,并与尸体标本解剖的组织瓣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数字化三维重建组织瓣模型测量数据与尸体标本组织瓣的解剖学数据基本相符.氧化铅灌注数据重建模型更能清楚地显示细小穿支血管及血管网分布,但由于灌注压影响,重建的血管外径大于正常血管外径范围,而CT血管造影数据重建的血管外径在正常血管外径范围内,且均偏小.结论: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直观显示正常组织瓣的三维解剖形态,可丰富显微外科临床与解剖的教学手段,解决尸体解剖教学标本不足的问题,并为今后大体解剖学测量提供新思路.

  • 关节镜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季伟;孙笑非;阮狄克

    背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关节镜技术已成为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首选方法.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肩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5~75岁,平均45.6岁;均为单侧受累,左肩4例,右肩6例;病程6~36个月,平均15.4个月;其中4例并发退行性骨关节炎;主要临床症状为肩关节活动后疼痛、绞索及关节肿胀,均伴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探查、切除病变滑膜、取出游离体和清理退行性病变.结果:术后疼痛、绞索及关节肿胀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效果不满意,其余均效果良好,无复发.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病变滑膜切除彻底等优点,疗效良好.

  • 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帕瑞昔布用于全膝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价

    作者:戴文达;殷殿毅;李渊;薛张纲;姚振均;杨轶;张弛

    背景:术后镇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处理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术后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积极康复锻炼,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法是目前术后镇痛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估TKA后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联合帕瑞昔布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行初次单侧TKA治疗骨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联合镇痛组,术后使用CFNB联合帕瑞昔布镇痛模式;连续硬膜外镇痛(CEA)组,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术后12、24、48h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分别对患膝静息和活动时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各组术后4、6、8、10d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监测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导管相关问题等.结果:8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两组术后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4、6、8、10d的患膝RO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FNB联合帕瑞昔布镇痛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镇痛效果与CEA相当,副作用少,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温哥华B型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作者:许飞;王义生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目前为成功有效的外科手术之一,与之伴随的是多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是其中显著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的:回顾性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温哥华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措施.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38~81岁,平均68.2岁.33例均为温哥华B型假体周围骨折:B1型骨折组11例,采取切开复位钢丝捆扎固定或接骨板固定+异体皮质骨板植骨;B2型骨折组16例,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大量植骨或长柄全涂层假体联合钢丝捆扎+局部异体松质骨植骨;B3型骨折6例,采用长柄生物性假体或组配型假体+同种异体骨板联合钢丝捆扎.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5~5.5年,平均3.6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愈合,对位对线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3~22个月,平均6.5个月.B1型骨折组中1例术后因跌倒再次骨折,行二次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2~96分,平均91.2分;B2型骨折组中1例术后3年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行二次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6~92分,平均87.0分:B3型骨折组中1例术后3个月出现移植骨排异反应与感染,经治疗无效,再次手术取出同种异体骨板,抗生素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66~80分,平均71.5分.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中温哥华B型较常见,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 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成绩;史冬泉;陈东阳;徐志宏;庞勇;蒋青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TKA)具有传统手术不可比拟的许多优势,如下肢力线精确、软组织平衡良好、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但对于计算机辅助导航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研究尚少.目的:比较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行初次TKA的53例58膝.其中导航组,即行计算机辅助导航TKA治疗23例26膝,年龄42~82岁,平均67.3岁;传统组,即行传统TKA治疗30例32膝,年龄53~78岁,平均67.1岁.根据术后3~5 d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组DVT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及压力、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总和的差异.结果:导航组和传统组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8.7%和36.7%,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5);导航组和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6.2±21.3)min和(110.0±18.0)min,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总和分别为(987.1 ±441.9)ml和(1250.0±422.5) ml,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5);止血带时间分别为(50.3±17.5)min和(45.9±15.4)min,止血带压力分别为(257.7±20.7)mmHg和(255.9±18.1)mmHg,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314和0.732).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TKA可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 膨胀螺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陈帅;黄华扬;郑小飞;李凭跃;区永亮;沈洪园;王庆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方法很多,且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有关固定方法是否能提供坚强固定、恢复原有ACL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股骨端膨胀界面螺钉固定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生物力学.方法:取新鲜冰冻成人膝关节标本21具,采用4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股骨端分别使用膨胀界面螺钉(n=7)、可吸收界面螺钉(n=7)、金属界面螺钉(n=7)固定,测试循环载荷后位移、100N位移、400N位移、抗拉刚度、大拔出载荷、失败模式以及肌腱切割程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循环载荷后位移:可吸收螺钉组<金属螺钉组<膨胀螺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拔出载荷:膨胀螺钉组>可吸收螺钉组>金属螺钉组,膨胀螺钉组与可吸收螺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膨胀螺钉组与金属螺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肌腱切割程度:膨胀螺钉切割伤轻,可吸收螺钉次之,金属螺钉重.结论:膨胀界面螺钉的大拔出载荷、100 N位移、400 N位移以及抗拉刚度均超过普通界面螺钉,对移植肌腱损伤小,可以满足肌腱重建固定ACL的需要,并可实现单隧道ACL双束解剖重建.

  • 氧化铝基复合陶瓷人工髋关节初期临床观察

    作者:刘庆;田伟;周一新

    背景:近年来,以Biolox(○R) delta为代表的新一代氧化铝基复合陶瓷(AMC)人工髋关节假体开始应用于临床.目的:观察AMC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160例1186髋,AMC组639例657髋,男217例,女422例,年龄15~79岁,平均47.2岁,采用AMC人工髋关节假体;对照组521例529髋,男241例,女280例,年龄20~83岁,平均53.1岁,采用纯氧化铝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随访内容为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1160例1186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1个月,平均13.3个月.AMC组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75~100分,平均96.3分;对照组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75~100分,平均95.3分.结论:AMC人工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满意,但需持续关注假体碎裂的问题.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作者:柴伟;许猛;张国强;倪明;陈继营;林峰

    背景:目前,对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尚无统一认识.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1年6月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患者19例.术前3天采用LMWH替代治疗.术后出现出血倾向时停用LMWH并输入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同时给予夹闭引流,患肢加压包扎等对症治疗.术后鼓励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拔出引流后离床活动,并辅以下肢静脉泵和下肢弹力袜治疗.术后7d开始加用术前用量的华法林,术后10d左右停用LMWH.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计算平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评价术后出血和血栓情况.结果:19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30~520 ml,平均(347±81)ml;术后引流量为480~820 ml,平均(607±103)ml.19例患者术后INR平均值为2.16±0.43.术后无一例出现重度出血,11例出现轻度出血,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无一例出现血栓征象.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使用LMWH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出现出血症状后及时停药、输入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及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术侧肢体加压包扎、夹闭引流可及时有效控制出血.术后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下肢静脉泵和抗血栓袜可协助预防血栓行成,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 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实现高屈曲了吗?

    作者:曾羿

    膝关节置换术能明显缓解关节疼痛、有效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活动度,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首选治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理念、假体选择和术后康复等方面都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统一,是否保留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旋转平台假体是否能有效降低骨溶解?是否需要常规置换髌骨?高屈曲度假体是否能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本文就近几年争议较大的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做一综述.1强调膝关节术后高屈曲度的原因膝关节置换术的首要目的在于减轻膝关节疼痛、满足术后患者对膝关节功能的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术后均能达到患者对疼痛缓解的期望值.而近期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对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瑞典和加拿大安大略膝关节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约17%~20%的患者对膝关节置换的术后效果不满意,首要原因(约10%)是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未达到预期值[1,2].常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不超过120°,对于一般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坐板凳等己足够.

  • 脂联素在骨关节炎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左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疾病,是导致患者疼痛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常见原因之一[1].超过60岁人群中37%以上患有OA[2].2004年,因OA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占膝关节置换总人数的97%,因OA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占髋关节置换总人数的83%[3].OA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是由软骨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失衡所致[4-6],OA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女性)、创伤、肥胖等[7].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与OA的发生密切相关[8-10].传统观点认为,一些承重关节,特别是膝、髋关节发生OA是由肥胖引起的关节负荷增加所致[11],且研究发现OA患者减肥后症状会得到明显缓解[12,13].但临床研究发现,除负重关节外,非负重关节如手指间关节发生OA也与肥胖呈正相关[14,15];此外还发现,与体重减少相比,体脂减少与OA症状改善的关系更为紧密[16].众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惰性组织的脂肪.

  • 髋臼假体角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临床意义

    作者:吕明;周一新;柳剑;杨德金

    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晚期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其长期效果主要与医师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和材料及患者3方面因素有关.髋关节假体位置和角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长期效果有重要影响,假体位置和角度不良可以造成撞击、脱位和磨损增加等[1-4],而假体安放的准确性与医师操作有直接关系.本文着重就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角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文献综述.1髋臼角度的定义描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与骨盆的空间关系可以用位置和角度两个术语.位置是指髋臼假体中心与骨性髋臼中心的关系,即上下、前后和内外;角度是指髋臼假体开口的方向,可以用倾斜角(外倾角、外展角)和前倾角来描述[5,6],髋臼角度有手术(外科)学、放射学和解剖学3种不同的定义方法[6].下文中使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重建骨盆和假体,对髋臼角度进行图解(图1~3).

  • 前交叉韧带单、双束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比较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刚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膝关节常见的严重运动创伤.ACL断裂后会造成膝关节前后不稳及一定程度的旋转不稳和侧方不稳,并继发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胫股关节关系异常和髌股关节关系异常,终导致骨关节炎等.对于活动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患者,主张进行早期ACL重建.目前,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己成为治疗ACL损伤的主要方法.本文对ACL单、双束重建后膝关节稳定性的试验研究及临床效果进行综述.根据ACL在胫骨端附着的相对位置,将其分为前内束(anterior medial bundle,AMB)和后外束(posterior lateral bundle,PLB)[1].传统ACL重建是单束重建,只重建ACL的AMB,并能够很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消除打软腿现象,缓解症状,恢复伤前运动水平,而等长点的发现及"单束等长重建"概念的提出也极大促进了单束重建的发展.即使标准的单束重建术能为患者提供主观上满意的预后[2],但仍有30%~40%的患者遗留一定程度的膝关节不稳或术后运动水平未能恢复伤前水平.

  • 髌股关节炎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继军;武琪;王永贵;武永刚

    髌股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是膝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以女性多见[1,2].一项针对100具年龄≥65岁尸体的研究发现,髌股关节炎的发病率高达79%[3].由于髌股关节结构复杂、病因多样,以及对软骨再生和膝关节生物力学的认知不足,髌股关节炎一直被认为难以治愈.膝外翻和髌骨或滑车先天性发育不良可加速髌股关节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及不典型增生、股四头肌受力方向异常也会影响其进展[4].目前,髌股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很多,如何根据每个病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对髌股关节炎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作一综述.1病因髌股关节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结构,由静态元素(韧带和骨骼)和动态元素(神经肌肉系统)组成,内、外侧髌股关节和韧带维持关节的静态稳定[5].下肢力线包括膝关节内、外翻,股、胫骨对线及股骨旋转,均可影响关节的稳定性.膝关节与骨盆的位置关系是另一个膝关节的稳定因素.因此,髌股关节异常可能与一种或多种因素相关[6].

  • 膝骨关节炎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少敏;赵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已成为常见疾病之一,并以膝OA为主.临床上膝OA常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关系密切.同时亦有研究表明,腰椎内固定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部分患者原有的膝OA或腰椎退行性疾病加重[1].目前,国内外对膝OA和腰椎退行性疾病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回顾两者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生物力学机制的相关文献,探讨两者的相关因素,以供临床医师参考.1危险因素目前,膝OA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其发病与年龄、性别、肥胖、特殊职业、性激素及遗传因素等有关[2-6].Kalichman等[7]通过年龄、性别、BMI及CT平扫测量系数来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椎间隙狭窄、小关节炎、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等),发现年龄、性别、肥胖指数亦和腰椎退变性疾病密切相关.

  • 重建后交叉韧带股骨侧“锐角效应”的相关研究

    作者:项群;王四清;殷俊;王栋梁;吴亚

    背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的股骨侧“锐角效应”可造成韧带移植物磨损,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试验研究骨道技术减小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股骨侧“锐角效应”的可行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以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采用猪屈趾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夹角为80°、90°、100°骨道组,均未行骨道边缘打磨处理,测量并计算压强值,用以表示磨损作用大小;之后建立压强值小组的对照组,采用相同夹角大小,并行骨道打磨处理.不同夹角组之间和同夹角不同处理组之间进行压强值比较,评估骨道技术对韧带磨损情况的减小作用.结果: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100°夹角,且进行边缘打磨处理的骨道的压强值小.结论:应用骨道技术可有效减小重建后交叉韧带股骨侧的“锐角效应”.

  • 重组人IL-1Ra与TGF-β1联合基因体外转染兔膝关节软骨细胞的研究

    作者:向川;李璐;卫小春;林有志;刘君;孙剑

    背景:多基因联合转染具有增强功能基因协同效应、消除短板差异等作用,因而目前被受到广泛重视.目的:观察以逆转录病毒(RV)为载体,介导白介素-1受体拮抗蛋白(IL-1Ra)基因单独转染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共同转染兔膝软骨细胞后的表达,及对其增殖代谢的影响.方法: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IL-1Ra-GFP与PLNCX2-TGF-β1-RFP,将其转染至包装细胞PT67,待形成阳性克隆后扩增培养,收集病毒上清,并计算病毒上清滴度.将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分为空白转染组、PLNCX2空载体转染组、IL-1Ra单基因转染组及IL-1Ra+ TGF-β1双基因转染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进行瞬时基因表达(细胞转染后48h)及稳定基因表达(筛选后4周)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IL-1Ra、TGF-β1及Ⅱ型胶原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周期比例.结果:PLNCX2-IL-1Ra-GFP与PL NCX2-TGF-β1-RFP转染包装细胞后分别有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表达;空白组与PLNCX2空载体转染组的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检测示基因转染组有明显基因表达;与空白组及PLNCX2空载体转染组相比,双基因转染组IL-1Ra、TGF-β1、Ⅱ型胶原含量明显提高,IL-1Ra基因转染组IL-1Ra含量提高明显,但TGF-β1、Ⅱ型胶原含量提高不明显;双基因转染组软骨细胞位于S期的比例明显增高,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基因转染软骨细胞后可获得稳定表达,双基因转染的软骨细胞生物学活性优于单基因转染,为基因治疗骨关节炎(OA)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Hueter间隙在髋关节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作者:王世栋;邓雪飞;韩卉;尹宗生;王伟;胡勇

    背景:目前通过Hueter间隙操作的髋关节前入路是微创意识的一种临床体现,其适应证及应用范围远不及传统后外侧入路.少数国外文献从临床应用角度涉及Hueter间隙的解剖结构,但缺少全面的研究和描述.目的:阐明Hueter间隙的组成、毗邻结构及其显露特点,为髋关节前路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8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湿性标本,5例行模拟手术入路观察,3例行断层解剖观察.结果:①Hueter间隙由两层肌间隙构成,浅层位于缝匠肌外侧缘与阔筋膜张肌前侧筋膜部之间,深层位于股直肌外侧缘与臀中肌前缘之间,两层不在同一平面,相距2 cm左右;②股外侧皮神经与Hueter间隙浅层关系分成垂直型和水平型,前者即股外侧皮神经横跨过间隙,神经走行轨迹与间隙成角>60°,后者即股外侧皮神经与间隙成角<60°,在阔筋膜张肌前缘筋膜部深面走行一段后潜出至股外侧皮下:③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紧贴间隙外侧、由下向上走行在Hueter间隙深层内,其走行轨迹与Hueter间隙深层呈平行关系.结论:熟悉Hueter间隙的组成、毗邻结构及其显露特点,有助于髋关节前侧入路的安全操作及缩短前路手术的学习曲线.

  • 人工关节感染翻修术后近期细菌学研究

    作者:丛锐军;符培亮;刘伟;李晓华;吴海山;吴宇黎;赵辉;王波

    背景: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治疗方式尚存争议,疗效不确定.目的:探索人工关节感染翻修术后近期关节和髓腔内细菌的残留情况,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作64只关节置换细菌感染的兔模型,30只为实验组,30只为阴性对照组,4只为备用组.实验组使用中空假体+输液港系统,行二期翻修,术后第1~4周的关节内灌洗液沉渣两等分,一份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作为培养组;另一份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遗传物质,结果作为PCR组.采用Pearson卡方分析检验翻修术后各时间点培养组和PCR组的组间差异,两两比较卡方分析检验培养组和PCR组不同时间点的时序性差异.结果:实验组动物术后伤口愈合好,术后第1~4周培养组和PCR组阳性率分别为10%、3.33%、3.33%、3.33%和83.33%、40.00%、30.00%、26.67%,细菌学鉴定与植入细菌一致.各时间点培养组阳性率与PCR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0.27,P=0.605);培养组第1~4周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CR组术后第1周的检出率与第2~4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00,0.000),第2~4周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关节翻修术后,细菌在关节腔内的分布非常复杂,一期清创手术应慎重选择;遗传物质的残存作为潜在的危险因素带来临床症状,遗传物质残存在感染复发和细菌变异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 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替代下手术治疗血友病假瘤合并FⅧ抗体患者1例报告

    作者:翟吉良;翁习生;彭慧明;边焱焱;周磊

    甲型血友病(haemophilia A,HA)是凝血因子Ⅷ(factorⅧ,FⅧ)缺乏的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无明显诱因或轻微外伤后即可关节或肌肉出血,终导致关节炎或血肿.患者往往需要多次输注FⅧ制剂进行替代治疗,但反复输注可诱发体内产生抗FⅧ的同种抗体.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Ⅶ,rFⅦa)是近年来治疗伴有抗体HA的重要方法,而在国际上,骨科大手术中采用rFⅦa进行治疗的HA病例屈指可数,本文报告中国大陆首例采用rFⅦa替代下手术治疗血友病假瘤合并FⅧ抗体的患者.1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体重80 kg,因"左股骨干骨折术后13年,左大腿肿痛2个月"于2009年12月入院.患者13年前因"左大腿假性肿瘤并左股骨干骨折"就诊于我院,确诊为"HA、左股骨干病理性骨折",并行"左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血友病假瘤切除、自体腓骨及异体骨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给予rFⅦa进行替代治疗,术后恢复良好,但伤口局部遗留包块.

  • 单侧半骨盆切除患者对侧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1例

    作者:翟伟韬;徐岳林;丁盛;解俊;高峰;王凌椿

    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临床医师不断尝试将其用于一些临床相对少见的情况.本文介绍1例单侧半骨盆及同侧下肢切除患者行对侧THA治疗,且术后早期失败而翻修的病例.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对此类病例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失败原因、术后护理及功能康复治疗特点等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29年前接受左侧THA,术后10年继发严重深部感染后接受不保留同侧下肢的半骨盆切除术.术后依靠双拐辅助行走,生活基本自理.3年前因"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10年,逐步丧失日常行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入院治疗.体检结果:右髋屈曲30°、内收15°畸形,屈伸活动度40°,外展及内外旋活动丧失,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膝踝关节无畸形、活动度正常;影像学检查:骨盆前后位X线片示右髋关节间隙狭窄,股骨颈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左侧半骨盆及下肢骨性结构缺失(图1);临床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右髋关节破坏.

  • 双椎面螺旋臼翻修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14例

    作者:陈东阳;蒋青;徐志宏;史冬泉;戴进;秦江辉

    背景:Zweymüller钛制双锥面螺旋臼以其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在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病例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病例的报告鲜见.目的:探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翻修术治疗14例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男8例,女6例;年龄59~78岁,平均71.2岁;均为单髋;术前Harris评分18~64分,平均42.5分.术后根据髋臼假体安装的牢固程度决定下床时间.术后评估:①评估手术满意度;②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与周围骨质匹配情况以及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③并发症及副作用;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48个月.无一例出现感染、脱位等并发症.①随访时均无关节疼痛,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9髋,满意4髋、基本满意1例;②X线片示髋臼假体位置良好,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松动和感染征象;③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④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提高至78~95分,平均84.5分.结论:双椎面螺旋臼适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的翻修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早期稳定性良好,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 髋关节翻修手术技巧探讨

    作者:廖全明;裴洪;王克军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髋关节翻修病例亦逐年增加.髋关节翻修术是关节外科医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手术失败.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50~75岁,平均62岁;右侧12例、左侧8例;术前Harris评分为20~62分,平均(45.8±3.2)分.翻修手术:人工股骨头翻修术5例、全髋关节翻修术15例;翻修手术时间距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时间:5~20年,平均11年.术后及随访行双髋正位X线片检查,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65~94分,平均(84.5±3.1)分.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移位及臼杯松动.结论: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操作关键是假体取出及翻修假体的顺利安放:术前应备好多种类型髋臼假体,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术中髋关节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术中必须对骨缺损进行充分植骨.

  • 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切口愈合问题探讨

    作者:喻兆恒;邹天明;陈广祥;王东来;黄士中;徐人杰

    背景:关节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及时处理切口愈合问题可有效避免膝关节感染,并使患者终达到理想的康复.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切口愈合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行膝前正中切口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84例87膝中5例5膝术后出现切口渗出、切口脂肪液化和切口皮肤坏死等切口愈合问题,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因素、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1例患者切口反复渗出,身体营养状况差,给予支持治疗后愈合;l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身体肥胖,切口清创处理后治愈;2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僵直,术中剥离过多和术后过量锻炼,1周后切口皮缘坏死,予清创处理后治愈;1例术前内翻畸形32°,术中软组织过度松解,切口周围张力性水泡伴浅层皮肤坏死,予氧疗、清创及制动后治愈.术后1年时,5例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76~90分,平均84.6分;79例无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84~90分,平均86.7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结论:肥胖、营养状况差、膝关节僵直和畸形是切口愈合问题的危险因素,术中保护切口周围皮肤、术后避免过度屈曲、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和及时处理问题切口均可减少切口愈合问题的出现及恶化.

  •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新定义——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专家组共识

    作者:唐浩;周一新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是下肢关节(髋和膝)置换术后具挑战性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但没有一种得到广泛的支持,甚至一些定义之间相互矛盾,以致目前尚无一套公认的针对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鉴于此,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Muscularskeletal Infection Society,MSIS)召集一组专家深入分析了现有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假体周围关节感染作出新的定义.第21届MSIS年会于2011年8月4日召开.此前半年间,MSIS的执行委员及一组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对已发表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讨论,提出假体周围感染的新定义,即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金标准",并能够被广大医师、监测机构(包括疾病控制中心,临床医学杂志以及医法鉴定中心)等相关人群所接受,并于第21届MSIS年会的会前会上被提出.专家组认为,即便假体周围关节存在一些低度感染(如: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的明确表现,仍可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可依据新定义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依此定义可以提高各研究间的一致性,并可提高临床证据的质量.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