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不同种类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的中长期疗效评价

    作者:闵理;刘立岷;宋跃明;刘浩;屠重棋;段宏;周春光;龚全;李涛;曾建成;裴福兴

    背景:脊柱侧凸矫正术中植骨融合技术是决定矫形治疗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自体骨应用受限,同种异体骨移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种异体皮质骨颗粒与同种异体松质骨颗粒在脊柱矫形患者中应用的实际效果是否一致?目的:比较不同种类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107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经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融合手术.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A组(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57例)和B组(同种异体皮质骨植骨,50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第6、9、12、18、24、36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术后Cobb角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融合节段数及植骨量均无明显差异.平均随访时间为39.8个月.所有病例畸形明显矫正,术后1周总体矫正率为74.2%,终随访总体矫正率72.1%.术后1周Cobb角及畸形矫形率,终随访Cobb角、畸形矫形率及矫形度数丢失方面,两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终达到植骨骨性融合,A组平均融合时间15.0个月(6~36个月),B组平均融合时间15.9个月(6~36个月).术后第6、9、12、18、24、36个月,两组骨性融合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断棒、假关节等并发症.术后A组4例(7.0%)、B组3例(6.0%)患者出现脑脊液漏,A组1例(1.8%)患者出现切口局部愈合障碍,均得到合理处理.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或皮质骨骨移植是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中较为理想的植骨方法之一,尤其是后者更是具有来源广泛、骨量大的优点.但在使用时,需根据同种异体骨骨愈合机制来制定术后治疗和康复计划,确保发挥复合骨移植在脊柱矫形术中的优势.

  •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成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胡稷杰;金丹;王钢;余斌

    背景:成人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三、四部分骨折,采用何种治疗方案仍有争论.目的:对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LPHP/PHILOS)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成年人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HF)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Ovid Medline和PubMed(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Embase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等数据库,搜集全部有关LPHP/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各种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LPHP/PHILOS与其他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系统评价共纳入7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及1个半随机对照试验,8个研究均为C级.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肱骨头置换与LPHP/PHILOS比较Neer评分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OR=1.27,95%CI(0.34,4.71),P=0.72];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认为LPHP/PHILOS与人工肱骨头置换针对特定年龄及特定骨折类型人群各有利弊.对于高龄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岁,三/四部分骨折)大部分医生倾向于人工肱骨头关节置换.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现有文献中没有足够的对照实验证明LPHP/PHILOS相对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的优越性.

  • 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外用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开放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伟;陈长河;李冀;黄星会

    背景:目前在国内锁定接骨板常作为内固定器材使用,国外仅有少数病例报道将其作为外固定器材使用,而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外用治疗开放骨折的病例,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联合锁定板外用治疗胫骨中下段开放骨折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胫骨中下段开放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外用技术,B组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常规换药治疗. 结果:80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7.5个月.A组软组织恢复时间(13.70±1.89)d,B组(18.00±2.82)d;A组肉芽生长时间(4.90± 1.10)d,B组(13.40±1.89)d,外固定架持续时间A组(14.30± 1.88)d,B组(40.40±5.64)d;A组骨折愈合时间(16.10±1.85)周,B组(29.40±2.91)周;A组总住院天数(4.90±1.10)周,B组(10.90±3.28)周;A组踝关节活动度为34.40°±0.69°,B组20.20°±6.07°.数据对比分析后,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外用技术简单,可靠,创伤小,功能恢复快,是治疗胫骨中下段开放骨折的合理方法.

  • 加入和未加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打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作者:李子荣;孙伟;史振才;王佰亮;张启栋;郭万首

    背景:已知骨形态发生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能促进骨愈合,但能否加速股骨头坏死打压植骨术的修复尚不知.目的:回顾性对照分析加入和未加入BMP2的打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疗效.方法:42例(72髋)非创伤性ONFH手术患者获得随访,男19例,女23例;手术时年龄22~54岁,平均30.9岁.手术方法为经髋关节前路,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坏死灶清除,人工骨打压植骨.第一组每例加入4 mg rhBMP2,第二组未加.患髋按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按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CJFH)分型.临床疗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评定,影像学按股骨头是否塌陷及病灶修复情况评定.结果:随访5~7.8年(平均6.1年).优36髋,良12髋,尚可7髋.股骨头保存率76.4%,第一组为81.8%,第二组为71.8%(P=0.459).ARCOⅡ期为90.3%,Ⅲa期为34.6%(P=0.0285);CJFH-C型及L1型为95.3%,L3型为29.6%(P=0.050).结论:经股骨头颈开窗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术在选择合适的非创伤ONFH患者(ARCO Ⅱb,c期及CJFH C型和L1型)可获得优良的中期疗效.加入rhBMP2可提高手术疗效和骨修复质量.

  • 掌侧锁定接骨板联合背侧钛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作者:史柏娜;赵敏;周江军;杨俊;高伟;付美请;熊斌

    背景: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常需要手术治疗,单纯采用掌侧锁定接骨板入路难以复位背侧关节面或骨碎块.目的:探讨应用掌侧锁定接骨板联合背侧钛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23例(男9例,女14例)Barton氏骨折,患者行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手术,术后分别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方法行影像学评估,Fernandez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23例患者获得8~l2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影像学评定,优16例,良4例,可3例.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7例,良4例,可2例.结论:该手术方法治疗Barton氏骨折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避免肌腱磨损、实现早期功能锻炼.

  • 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与腰背筋膜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人杰;朱国清;蔡小强;喻兆恒;陈广祥;邹天明;王东来

    背景: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但是部分患者术后短期内仍残留轻度至中度疼痛.而这种残留的腰背痛可能与腰背筋膜损伤相关.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缓解和腰背筋膜损伤的关系.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33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通过MR检查确定责任椎,并观察腰背筋膜损伤情况.术前术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腰背筋膜损伤组患者VAS、ODI术前为9.11±0.76、73.93%±1.46%,术后为2.70±0.83、29.34%±2.69%;无腰背筋膜损伤组患者VAS、ODI术前为9.26±0.82、73.96%±1.38%,术后为1.23±0.87、22.27%±1.25%.腰背筋膜损伤组患者术后残留的疼痛较无腰背筋膜损伤组患者更为严重;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部疼痛与腰背筋膜损伤具有相关性.

  • 慢性骨髓炎的分期治疗策略

    作者:赵刚;齐明;张伯松;黄雷

    背景:慢性骨髓炎是骨科临床的疑难杂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一种目前比较合理的治疗方式.目的:探讨运用灌洗负压引流和可吸收人工骨或者骨水泥混合抗生素分期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一期清创灌洗负压引流,二期可吸收人工骨或者骨水泥混合抗生素植入治疗2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男21例,女6例;年龄20~77岁,平均38岁;骨髓炎发生部位:胫腓骨17例,股骨7例,跟骨3例.结果:2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51个月(平均27个月),25例痊愈,2例复发.结论:一期清创、灌洗负压引流,二期可吸收人工骨或者骨水泥混合抗生素治疗慢性骨髓炎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小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部分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

    作者:李毅;梁晓军;王琳;潘文杰;刘诚;赵恺

    背景:手术治疗是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何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疗效,是临床研究的难题.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部分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27例(32足)部分塌陷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分型为Ⅱ~Ⅲ型)采用距下关节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距下关节面、同种异体骨移植,中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患者均石膏托外固定4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6~48个月(平均22.9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22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91%.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及螺钉断裂.结论:有移位的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能避免切口缘浅表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短期疗效可靠.

  • 全身支持治疗在汶川地震多发伤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棋;唐新;裴福兴;李箭;杨天府;黄富国;宋跃明

    背景:汶川地震中多发创伤的高龄患者除了伤情本身较重以外,还存在营养状态、全身情况差等问题,因此采取综合救治,尤其是全身支持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中营养状况差的高龄多发伤患者的治疗对策.方法: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26例营养状况差的高龄地震伤患者.男4例,女22例;年龄80~103岁,平均84.6岁.治疗前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精神状态较差;血红蛋白(Hb)平均78.19 g/L;红细胞压积(Hct)平均0.24;白蛋白(Alb)平均27.17 g/L; K+平均3.37 mmol/L,14例患者不同程度低钾.所有26例患者均行治疗前评估,补液、能量、电解质;22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8例患者输注人血白蛋白.治疗前后对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精神状态,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Hb、Hct、Alb、K+值变化等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26例患者治疗前均接受了全面准确的评估,全身支持治疗及综合治疗.除2例因原发疾病较重转入ICU治疗外,其他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营养状况显著改善,无麻醉及手术并发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治疗后Hb平均101.14 g/L; Hct平均0.31;Alb平均33.62 g/L.K+平均值3.91 mmol/L,只有2例轻度低钾.结论:对高龄患者伤情与全身状态的准确评估,积极全身营养支持、综合治疗,对减少并发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高治愈率非常重要.

  • 性别特异型膝关节假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勤;李军;史占军

    据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统计,美国人工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例数在2003年已经超过40万/年,较1994年增加近30%,并预测到2030年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将达到340万[1].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材料学的发展、外科技术及麻醉方法的提高,TKA在更大年龄范围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发症明显减少,已经成为治疗膝关节疾病重要的手术之一.然而膝关节假体设计大多是根据男性膝关节参数进行的,这对女性患者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考证.手术医生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假体不匹配,通过改换假体型号,进一步截骨来适应假体的不匹配,这不但增加了手术时间,而且增加了骨量丢失.因此,人们开始思考男女性膝关节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是否需要设计出女性专用假体.

  • 软骨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新林;左伟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特点的骨关节疾病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尤以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表现突出.其病理表现为疾病组织内细胞功能活性降低、组织内促合成(anabolic)细胞因子的功能活性低于促分解(catabolic)细胞因子以及炎性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增加等[1,2],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降解平衡失调,导致其生物力学功能减低.研究表明发生退行性改变的OA关节软骨中软骨祖细胞(CPCs)的数量及功能活性均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数量增加而成软骨分化能力下降[3].OA病理微环境引起CPCs功能活性降低,后者反作用促发OA的进展,两者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可能涉及基因水平及细胞炎症因子等蛋白水平的改变[4].目前,经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在骨髓、脂肪、软骨及滑膜滑液中均发现CPCs的存在,但是由于组织微环境的影响,不同来源的CPCs在增殖分化能力及形态表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软骨来源的组织特异性CPCs分化形成的软骨组织与原组织具有为相似的功能活性[5].CPCs在OA进展中受微环境的影响,是各种致病因素的靶细胞,也是致病机制的参与者,探究其在生理条件下及疾病环境中功能活性的表现及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

    作者:白煜

    肱骨远端骨折是肘关节骨折中较少见的,发生率为0.057‰[1],常见于12~19岁青年或中年以上的女性或骨质疏松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芬兰国家医疗卫生档案信息显示,1970~1998年,6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从0.12‰增至0.34‰[2].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外伤中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因为骨折常由高能量损失引起,表现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固定都很复杂.本文对目前肱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包括正确的手术入路、固定策略、全肘关节置换的作用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并做了相应的分析.

  • 新型钛合金颈椎前路接骨板的三维稳定性试验

    作者:韩秀鑫;朱悦;吴亚俊;郝玉琳;赵卫东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接骨板已经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畸形、退行性变以及颈椎肿瘤的治疗.目的:应用新型钛合金研制颈椎前路多功能接骨板(multifunctional cervical plate,MCP),并且对其进行三维稳定性试验.方法:收集24具6个月左右宰杀的猪颈椎标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6具标本.在连续的4种状态下,即完整状态、植骨状态、接骨板固定状态以及疲劳测试后状态,对颈椎C3-C7施加2.0 Nm的纯力矩,测量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zone,NZ).结果:所有节段在6个方向的ROM上,MCP固定状态、MCP疲劳状态、C-mark接骨板(C-mark plate,CMP)固定状态、CMP疲劳状态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完整状态、植骨状态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前屈、左右侧屈方向的ROM上,植骨状态与完整状态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屈伸NZ上,MCP固定状态、MCP疲劳状态、CMP固定状态、CMP疲劳状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完整状态、植骨状态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侧屈NZ上,除完整状态与其他状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他状态之间没有差异(P>0.05).在旋转NZ上,所有状态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生物力学研究表明MCP能够给颈椎提供足够的三维稳定性,在进行扭转疲劳试验后仍然可以保持三维稳定性.

  • 脂联素促进骨关节炎滑膜细胞PGE2合成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左伟;吴志宏;苏新林;吴南;邱贵兴

    背景: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存在着高水平的脂联素,且研究表明脂联素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脂联素对骨关节炎滑膜细胞前列腺素E2(PGE2)产生的影响,并对其机制做初步的研究.方法:收集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行细胞培养,观察给予不同浓度脂联素和脂联素刺激不同时间后PGE2的合成情况;比较脂联素刺激18h后,PGE2合成相关因子环氧合酶(COX)-1、COX-2、胞浆型前列腺素E合成酶(cPGES)、膜相关型前列腺素E合成酶(mPGES)-1、mPGES-2基因的表达.结果:脂联素能呈浓度依赖性的促进骨关节炎滑膜细胞PGE2的合成,这种效应在18h达到高峰;脂联素能显著增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COX-2和mPGES-1 mRNA的表达,但对COX-1、cPGES、mPGES-2作用不明显.结论:脂联素能通过COX-2和mPGES-1依赖性的促进PGE2的合成,脂联素在骨关节炎发病中可能扮演着前炎性因子的角色.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脂联素 PGE2
  • 大骨节病流行区成人大骨节病和骨关节炎患者血清细胞介素-6检测分析

    作者:唐新;周宗科;沈彬;杨静;康鹏德;李箭;李棋;黄强;裴福兴

    背景:成人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类似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其血清TNF-α和IL-1β的异常表达已被多次发现.然而,关于KB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检测以及与KBD病情的相关性报道较少.目的:分析成人KBD和OA患者血清IL-6的表达水平有无差异,探讨IL-6水平与KBD分度及其他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四川阿坝壤塘大骨节病区KBD患者血清标本64例,OA患者血清标本47例,非大骨节病区健康血清3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检测上述150例血清标本中的IL-6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组间有无差异,同时分析IL-6的表达水平与KBD分度、VAS评分及大关节受累数目的相关性.结果:KBD组和OA组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KBD组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与OA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KBD组各分度间IL-6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的水平与KBD的分度、VAS评分及大关节受累数目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阿坝壤塘KBD病区,IL-6在KBD和OA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相似,IL-6的表达水平与KBD的病情发展无相关性.

  • 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术后复杂深部感染一例报道

    作者:李晔;赵宇;王以朋

    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技术快速发展,内固定物广泛应用,而由此引发的脊柱后路手术后的深部感染也逐渐成为临床面对的重要问题.由于脊柱后路手术创伤大,位置深,相应解剖结构不利于感染控制,使得脊柱后路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的临床处理较为棘手,严重时需要取出内固定,导致手术失败.Mehbod、Vicario、Ploumis等[1-3]许多学者在临床上采取了各种措施治疗脊柱后路术后深部感染,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院成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一例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现将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 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全髋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分析

    作者:张云坤;陶涛;齐进

    背景:目前,在全髋置换术中,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股骨柄假体的疗效是否优于非涂层假体仍存在争论.目的:探讨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全髋置换术300例,男157例,女143例;年龄34~73岁,平均67.1岁.分别于术后1、3、6个月、1年及之后的每年随访.术前、术后随访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采用Gruen分区评价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采用DeLee和Charnley建议的三区间对髋臼假体进行影像学评估,对髋关节疼痛及其他髋关节功能参数采用Harris评分复查.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11例失去随访,其余289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9~99分,平均95.3分.6例(2.07%)患者术中扩髓时股骨干近段出现不完全性骨裂缝,5例(1.73%)术后出现髋关节脱位,2例(0.69%)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Ⅰ级1例,Ⅱ级1例),4例(1.38%)术后出现跛行.股骨柄内翻或外翻角均在5°范围以内,术后第6个月超过50%的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周围可见骨内生长,术后2年90%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周围可见明显的骨生长.术后2年复查髋关节X线片示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下沉小于1mm者5髋(1.73%),之后随访未再发现任何假体下沉.术后第3~6个月Gruen 1、2、6、7区间羟基磷灰石涂层部位可见典型的点接合,网状骨质浓缩以及皮质骨骨密度增高影像.臼杯假体倾斜角在35°~55°,术后第6个月,在Ⅰ区或Ⅲ区可见骨生长.依据Engh评判标准,无一例出现近端广泛性骨质溶解或末端骨质溶解及松动.结论:全髋置换术羟基磷灰石涂层能在假体与骨之间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具有骨整合作用强、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抗骨质溶解等优点,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锁定接骨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徐宏亮;朱国兴;顾军;吴建跃

    背景: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治疗采用接骨板还是人工肱骨头置换更适宜存在争议.目的:比较锁定接骨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5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27例,女31例;年龄42~84岁,平均62.8岁.分别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n=28)和人工肱骨头置换(n=30),采用Neer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术后8个月和16个月的关节功能的差异.结果:全部58例患者获得8~16个月随访,术后第8个月两种治疗方法的Nee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第16个月人工肱骨头置换患者的Neer评分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应用锁定接骨板的患者(P<0.05). 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远期疗效优于锁定接骨板.

  • 颈椎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作者:李其一;胡建华;田野;邱贵兴

    背景:颈椎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疾病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近期疗效的判断和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目的:探讨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预防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由同一术者(通信作者)行单纯后路手术治疗的106例颈椎疾病患者,男77例,女29例;年龄22~78岁,平均59岁.手术方法包括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后路单开门手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术后均佩戴颈托3个月.结果:共有4例患者出现术后C5神经根麻痹.麻痹出现时间均在术后1周内,均为单纯三角肌肌力减退.2例伴随C5神经支配区的皮肤痛觉减退.经治疗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应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预防继发疾病的发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