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可吸收锚钉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作者:孙浩;赵东风;岳勇;汤志宏

    背景: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具有骨折块小、修复髌腱起点困难等特点,临床如何处理粉碎性骨折块及重建髌韧带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可吸收锚钉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6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42.5岁。患侧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严重,均无法用克氏针及拉力螺钉固定,术中切除粉碎性骨折块,两枚可吸收带线锚钉依次垂直于髌骨下极,沿骨横截面中轴三等分点拧入,Kessler法缝合髌腱起点,膝关节屈曲90°位8字钢丝减张带固定。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并发症。26例中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1.0±0.3)分,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Lysholm评分优18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
      结论:可吸收锚钉联合8字减张带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

    作者:任磊;孙永青;郝敬东;崔准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
      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
      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 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周磊;李涛;翁习生;蒋超;翟吉良;彭慧明

    背景:目前针对氨甲环酸(TXA)能否安全有效地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失血量和输血率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TXA在THA围手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2003年至2013年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发表的有关TXA在THA中应用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TXA组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异体输血率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
      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9篇,共460例(460髋)。与对照组比较,TXA可减少THA患者的术中失血量[WMD=-87.04,95%CI(-148.54,-25.55), P=0.006],术后失血量[WMD=-123.35,95%CI(-215.04,-31.66), P=0.008],总失血量[WMD=-247.74,95%CI(-350.60,-144.89), P<0.00001],降低输血率[OR=0.34,95%CI(0.21,0.55), P<0.0001],而VT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TXA可明显减少THA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同时不增加发生VTE的风险。

  • 间室内压监测与症状体征对间室综合征早期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文玺;方加虎;凌为其

    背景:间室综合征(CS)临床上偶有发生,根据症状体征结合间室内压(ICP)测定进行判断更安全,对于缺乏ICP测定设备的情况下,症状体征不失为简单且重要的判断方法,但难以量化。
      目的:分析ICP与症状体征评分在CS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
      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评分的同时进行ICP测量,先由专科医师记录症状体征并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记录总分值作为评分组;再采用CYY-1型自动筋膜压测量仪对前臂与小腿肿胀进行ICP测量,计算ΔP(舒张压-ICP)作为测压组。测压组与评分组采用自身对照。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断症状体征评分与ΔP的相关系数是否存在线性相关;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分析通过症状体征评分和ΔP判断发生CS的数量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8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观察,其中6例的症状体征评分>10分且ΔP<4 kPa,一致判断为CS,并予以切开减压处理,症状体征评分与ΔP存在线性关系(r=0.822);症状体征评分和ΔP判断发生CS的数量分别为6例和14例,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8),说明两种判断方法对CS的诊断存在一定区别,以ΔP判断可以发现更多存在潜在危险的患者。
      结论:采用症状体征评分进行CS判定存在一定风险性;采用ΔP<4 kPa作为切开减压标准极少出现CS未检出的情况。因此,以ΔP<4 kPa作为切开减压标准的同时仍需要结合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考虑。

  • 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硕;周云;荆珏华;钱军;田大胜;陈磊;许新忠;吕浩;游木荣;张积森;姚运峰;李军;汤健;江曙

    背景:中央脊髓综合征是常见的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目前关于其手术与非手术处理的利与弊仍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目的:探讨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的34例中央脊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0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岁;前路手术26例,后路手术8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并分析其预后情况。
      结果: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3个月,平均(14.5±3.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8±1.8)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13.9±2.1)分,末次随访为(14.6±1.5)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6.1±21.6)%和(73.6±15.2)%。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物失败等并发症。
      结论:手术解除椎管内的压迫是治疗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对于诊断明确的中央脊髓综合征,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宜早期根据椎管内脊髓损伤的节段、压迫来源及程度等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以改善脊髓内血供,减少脊髓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 应用髓外和髓内固定物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显性和隐性失血量的比较

    作者:张权;孙宁;朱仕文;武展雄;危杰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微创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隐性失血尚未得到广泛重视,对其研究较少。
      目的:比较应用髓外固定物动力髋螺钉(DHS)和髓内固定物(PFNA、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为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DHS或PFNA、InterTan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记录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应用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应用DHS 24例,总失血量平均为832 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87 ml(22.5%),隐性失血量为645ml(77.5%);应用PFNA 38例,总失血量平均为210 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23 ml(58.5%),隐性失血量为87 ml(41.4%);应用InterTan 27例,总失血量平均为1054 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53ml(14.5%),隐性失血量为901 ml(85.5%)。
      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极易引起术后贫血,需严密监控患者的失血量。髓外和髓内固定方法的出血量基本一致,髓内固定方法具有更强的力学稳定性,髓内固定物PFNA的操作简单,出血量相对较少,可作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盆对线参数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亮;尹星华;杨德金;周一新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典型的多关节受累的系统性脊柱关节病。目前针对AS患者脊柱-骨盆对线参数的研究鲜见于国内研究。
      目的:测量AS患者脊柱-骨盆对线参数,分析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影像资料清晰的AS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36例分别作为AS组和对照组。常规拍摄脊柱全长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对线参数:胸椎后突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斜面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垂直轴向偏心距(SVAO)、α角及闭孔率(OFR)。
      结果:AS组TK显著高于对照组(39.5°±10.2° vs.32.2°±10.3°, P=0.006);LL显著低于对照组(31.5°±14.6° vs.49.0°±13.8°, P<0.001);PT显著高于对照组(24.0°±14.1° vs.13.1°±7.5°, P<0.001);α角显著低于对照组(43.7°±12.1° vs.58.8°±10.6°, P<0.001);SVAO显著高于对照组(27.2 mm±12.8 mm vs.13.0 mm±6.7 mm, P<0.001);OFR显著高于对照组(1.41±0.15 vs.1.12±0.08, P<0.001)。SS和PI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AS患者呈现显著骨盆后倾后移倾向,并伴腰椎前凸丧失和胸椎后突增加趋势。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后的死亡率分析

    作者:徐人杰;朱国清;成亮;蔡小强;喻兆恒;陈广祥;邹天明;王东来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有效缓解OVCFs引起的疼痛,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针对其术后死亡率的相关文献报道鲜见。
      目的:总结OVCFs手术治疗的术后死亡率,探讨患者术后死亡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因OVCFs行PVP或PKP并获得随访的203例患者资料。根据总体死亡率和术后1年内死亡率分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构成特点。
      结果:PVP或PKP治疗OVCFs的术后死亡率为14.7%%(30/203),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5.4%(11/203),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血管事件(9例)、呼吸功能衰竭(7例)、慢性疾病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恶性肿瘤(5例)、脑血管疾病(3例)、原因不明(1例)。统计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是否有基础疾病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PVP与PKP治疗OVCFs的患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行PVP或PKP治疗OVCFs的创伤小,能显著缓解疼痛,适用于高龄患者,可降低术后死亡率。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血友病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翟吉良;翁习生;林进;金今;钱文伟

    背景:血友病性关节炎常累及多个关节,包括膝、踝和肘关节等,髋关节相对较少见,但其效果相对于其他髋关节疾病较差,骨结构异常、软组织挛缩、骨质较差以及术中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影响因素。
      目的:评估THA治疗终末期血友病性髋关节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2002年5月至2012年6月行THA治疗21例(24髋)血友病性髋关节病变患者,20例为甲型血友病,1例为乙型血友病;年龄15~49岁,平均30.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凝血因子水平、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并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
      结果:随访12~133个月,平均66个月。平均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和隐性出血量分别为3559 ml(1494~7576 ml)、1441 ml (600~3440 ml)和2118 ml(534~4402 ml)。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平均为721 ml(300~2000 ml)和720 ml(200~2950 ml),平均输血量为5 U(0~14 U)。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7分(15~8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3分(53~99分)。1例患者术中发生股骨近端劈裂骨折,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其他并发症包括皮肤溃疡合并血肿形成1例、一过性坐骨神经麻痹1例。所有假体均可见骨长入,无凝血因子抗体、感染、假体松动、骨溶解、应力遮挡、异位骨化和脱位等并发症。
      结论:THA治疗终末期血友病性髋关节病变的中期随访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良好,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娴熟的手术技术、有效的凝血因子替代、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以及相关科室的团体合作。

  • 单一颈长假体对国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长度的影响

    作者:马俊;黄泽宇;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肢体不等长是常见并发症,国内外已大量研究涉及如何均衡下肢长度,但针对单一股骨颈长设计的假体是否匹配国人髋关节生理特点,术中如何调整以及长期随访情况仍值得深入研究。
      目的:探讨Corail柄单一颈长假体对国人THA后双下肢长度的影响,及其长期临床疗效。
      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3月选用Corail柄假体行THA患者50例(57髋),临床评估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分析。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观察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的骨质改变。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股骨柄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股骨柄翻修为终点。
      结果:50例(57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11.8年,平均(10.7±5.3)年。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36~81岁,平均(61.8±10.6)岁,身高141~177 cm,平均(162.1±9.5)cm,小转子上保留截骨长度2~10 mm,平均(5.3±1.7)mm。术前Harris评分为19~63分,平均(40.8±12.6)分,末次随访时为81~97分,平均(89.9±4.4)分。初始X线片示Corail柄与髓腔的匹配度100%满意,内翻和外翻固定分别有1髋,其余均为中心固定。至终末随访时,除4例(4髋)影像学上表现为稳定的纤维长入,其余均表现为稳定的骨长入。27髋(43.4%)可见假体柄与骨界面间的点焊现象;13髋(22.8%)在柄的远端有骨性基座形成。应力遮挡性骨吸收:EnghⅠ度57髋(100%),Ⅱ度41髋(71.9%)。9例患者在股骨大转子区发现局灶性骨溶解征象,其中1例面积较大者手术治疗。截止末次随访时无一例股骨柄翻修或影像学表现为无菌性松动,股骨柄十年生存率为100%。
      结论:使用Corail柄单一颈长假体时适当增加股骨颈截骨更符合国人体型较小、股骨颈较短的生理特点,可以获得良好的长期固定和临床效果。

  •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后路内固定治疗症状型游离齿突

    作者:陶晓晖;田伟;刘波;李勤;张贵林

    背景:上颈椎解剖变异较大且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毗邻,对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的手术治疗提出了挑战,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各有局限。
      目的:评估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螺钉固定治疗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的准确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34例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均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内固定手术,采用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术21例,寰枢椎多轴螺钉固定术12例,另1例患者左侧为多轴螺钉固定右侧为经关节螺钉固定。颈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神经功能评价采用JOA评分,患者满意度采用Odom评分。将螺钉位置分为3级:Ⅰ级为理想置钉,螺钉完全位于骨皮质内;Ⅱ级为可接受置钉,螺钉穿出周围骨皮质但穿出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1/2;Ⅲ级为不可接受置钉,明显侵犯横突孔或是椎管。
      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5个月,平均25.7个月。34例患者共置入经关节螺钉43枚,多轴螺钉50枚。其中3枚多轴螺钉和4枚经关节螺钉轻度穿破单侧横突孔,但术中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表现。患者的术前JOA评分为5~14分,平均8.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17分,平均12.4分,改善率为47.1%。术前VAS为3~7分,平均4.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随访的0~4分,平均0.7分,改善率为83.7%。末次随访的Odom评分:优为47%,良为38%,可为12%,差为3%。所有病例均获得复位和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失效的并发症。
      结论:对于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后路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研究

    作者:梁晓军;赵宏谋;李毅;鹿军;潘文杰;王琳

    背景: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治疗方案目前尚存争议,微创治疗因为切口相关并发症较少而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而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性研究较少。
      目的:比较应用跟腱龙(Achillon)跟腱吻合器与Krachow法跟腱端端吻合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146例,其中37例应用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为微创手术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19~64岁,平均41.6岁;53例应用Krachow法跟腱端端吻合术治疗,为传统手术组,男36例,女17例,年龄21~67岁,平均43.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活动度、单足提踵试验结果及整体满意率,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微创手术组37例和传统手术组53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7个月,平均32.9个月。微创手术组的再断裂率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4%vs.1.9%, P=0.38);传统手术组的伤口延迟愈合率显著高于微创手术组(17.6%vs.0%, P<0.01)。两组患者的单足提踵试验阳性率(16.2%vs.11.3%)、踝关节活动度减小率(18.9%vs.17.0%)、整体满意率(83.8%vs.71.7%)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的各项指标和总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跟腱断裂可有效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且未增加跟腱再断裂率,跟腱功能与Kra-chow法跟腱端端吻合术无统计学差异。

  • 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何家文;禹宝庆;黄建明;姜新华;瞿卫

    背景:尺骨茎突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的合并损伤,一直未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很高。目的:观察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诊行手法整复及石膏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均为AO分型A型,按照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均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对照组30例,均不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治疗前两组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和旋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解剖学评分和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腕关节功能。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解剖学评分和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66.67%和70.00%,对照组为90.00%和93.33%,对照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和旋后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较观察组提高更为明显(P<0.01)。
      结论: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尤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影响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 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性及其植入物表面抗菌改性的应用

    作者:雷亮;尚剑;董金辉;王家琦;孙晔

    近年来抗生素大量、广泛和不规范的应用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2012年我国卫生部也就此特别发布有关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条例。因此,新型抗菌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重点,以银系抗菌材料为代表的无机抗菌材料具有耐热性好、抗菌谱广、有效期长、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可以有效阻断细菌的传播,受到广泛关注[1,2]。银的抗菌应用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银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微生物具有较高毒性的同时对哺乳动物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3]。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性研究进展迅速。现阶段,银系抗菌材料已经在抗菌纤维、抗菌塑料、抗菌陶瓷、抗菌玻璃和抗菌不锈钢中得到应用[4-6],其在骨科植入物表面抗菌改性方面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植入物术后感染是骨科手术中严重的并发症,Pa-voni等[7]的临床统计报告称,骨科植入物术后感染的几率为0.5%~2.5%。这种感染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往往导致一期手术失败,后果严重[8]。所以,如何减少甚至避免植入物术后感染已经成为骨科医师有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对银纳米颗粒抗菌特性、抗菌机制、生物安全性以及在骨科植入物方面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旨在推进基于银纳米颗粒的新型抗菌材料在骨科植入物抗菌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 关节软骨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分子调节及其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倪胜辉;郭磊

    关节软骨是略带弹性的坚韧组织,在机体内起支持和保护作用。关节软骨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很多关节疾病都是由于软骨损伤所造成,如半月板损伤、退行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软骨细胞分化过程的不同时期中软骨细胞的新陈代谢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软骨的分化过程受不同分子调节,目前已证实一些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软骨调节素-Ⅰ(chondromodulin-Ⅰ, CHM-Ⅰ)等,及部分激素如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 TH)、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降钙素(calcitonin, CT)和雌激素(es-trogen, E)对软骨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就关节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子调节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Notch信号通路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良;杨操

    骨肉瘤(Osteosarcoma, OS)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已成为OS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经典的抑癌基因p53、Rbl、Wnt/β-catenin,原癌基因C-myc、erbB-2、Survivin、CTRP3等,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等研究较为深入并已尝试应用于基因治疗。Notch作为一条重要的信号通路在OS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年来Notch信号通路在OS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玻璃酸钠治疗骨关节炎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综述

    作者:李棋;李箭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常引起骨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居前十位,尤其在老年女性(>60岁)中的发病率为13%,在老年男性(>60岁)中的发病率为10%,属于老年性常见病[1,2]。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OA发病率越来越高,其治疗方法较多,常规应用非甾体抗炎(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药物治疗,但常伴发胃肠道反应和心血管事件[3]。

  • 雌激素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症

    作者:赵凡;费琦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据估算,2006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患OP数量高达6944万[1],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数字仍会快速增加。OP可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钙摄入不足、吸烟、饮酒、低体重等,然而遗传对其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有研究认为约有50%~85%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峰值变化由遗传因素决定[2],另有针对英国女性双胞胎的队列研究显示,腕部骨折的遗传度高达54%[3]。基于上述观点,近年来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基因(ESR)的大量OP候选基因被陆续发现。鉴于OP多见于绝经后妇女[1],故ESR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ESR多态性对OP的影响做一综述。

  • 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辅助设计定制桡骨头假体的体外研究

    作者:陆建华;秦步平;王志刚;黄莉;朱建炜;黄希

    背景:一般而言,个体双侧的桡骨头解剖无显著性差异。桡骨头假体的应用属部分肘关节置换,其设计应满足肘关节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要求。为防止术后疼痛、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个体化定制桡骨头假体很有必要。
      目的:基于健侧桡骨近端的CT数据,利用数字骨科技术体外计算机辅助设计定制患侧桡骨头假体。
      方法:基于1例受试者左侧肘关节的CT扫描数据,应用Mimics 10.0和Geomagic studio 12软件逆向工程生成右侧桡骨头部实体文件,应用UG NX 8.0软件根据Mimics 10.0测量桡骨颈段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假体柄和可选颈圈并组装头柄部,成功完成右侧桡骨头假体的体外定制。应用Mimics 10.0软件对6例受试者双侧肘关节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测量比较双侧桡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包括桡骨头的大高度、桡骨头颈平面小外直径、桡骨头颈平面髓腔大内径和桡骨颈段髓腔长度,以验证基于一侧桡骨近端定制的另一侧桡骨头假体安装的匹配性。
      结果:6例受试者的双侧桡骨近端各形态学参数误差均<1 mm,依据健侧桡骨近端解剖参数设计定制的桡骨头假体患侧置换高精确度匹配。
      结论: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体外辅助设计定制桡骨头假体科学可行,为假体的个体化制造提供新的方法。

  • 骨科假体相关性感染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作者:吴居泰;骆毅;吴晓磊;顾胜华;翁习生;吴志宏

    背景:随着骨科假体植入的增加,假体相关性感染日益增多。只有深入研究感染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才能对假体相关性感染的机理和治疗方式有更全面的认识。
      目的: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骨科假体相关性感染的细菌学特征。
      方法:选取骨科假体相关性感染患者的感染灶样本15例和非假体相关性感染患者的感染灶样本10例,提取样本总DNA,对其16S rDNA进行PCR扩增,应用T-RFLP技术分析样本中微生物群落分布情况。
      结果:假体相关性感染组检测阳性率为46.7%,非假体相关性感染组检测阳性率为2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解剖部位的感染中细菌群落分布均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结论:假体相关性感染检测阳性率高于非假体相关性感染;无论有无假体存在,相同解剖部位的感染中细菌群落的分布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 自制横U型手术床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世峰;廖志峰;崔文波;邝铭业;张炯涛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型术(PVP)被广泛开展,其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在X线透视下完成,而普通骨科手术床在应用C型臂X线机时移动不便,常造成术中透视成像不良,因而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透视次数。
      目的:评价自制横U型手术床在PVP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C型臂X线机引导下单侧椎弓根穿刺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例,对照组使用普通骨科手术床,实验组使用自制横U型手术床,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手术时间:实验组为20 min~27 min,平均(23.33±2.27)min;对照组为30 min~38 min,平均(34.42±2.35)min。透视次数:实验组为5~9次,平均(6.92±1.56)次;对照组为8~14次,平均(11.33±2.06)次。两组的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VP中应用自制横U型手术床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 第八届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国际论坛通知暨ASAMI China成立10周年庆典

    作者:

  • 2013年度《中国骨与关节外科》“骨科临床病例”征集活动通知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编辑部

    为促进骨科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学术交流,提高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特发起并主办骨科临床病例征集活动。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