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术前术中外固定架联合单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曲文庆;王振海;王丹;刘彤;赵勇

    背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常会伴随严重的周围软组织损伤.手术治疗可能会加重软组织损伤.目的:探讨手术前及手术中应用外固定架联合单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采用术前术中应用外固定架联合单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的29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按Schatzker分型:V型12例,Ⅵ型17例;按AO分型:C1型19例,C2型10例.就诊后及早进行闭合复位跨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软组织条件改善后二期手术中应用外固定架辅助复位,单侧锁定接骨板作终内固定.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7个月,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5.1个月.切口因脂肪液化延迟愈合2例,无深部感染病例.根据膝关节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4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股胫角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术中应用外固定架对软组织恢复及骨折复位有明显帮助,单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改良后正中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王翔;郑明辉;任涛;冯仕烽;杨斌;凌杜华;瞿东滨

    背景:腰椎传统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入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入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入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入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改良入路和传统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永胜;王树杰;赵宇

    背景: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因其可即时反应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已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尤以脊柱矫形、颈椎手术多见,而有关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应用MEP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分析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M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和监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院进行的47例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为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术、经椎间孔胸椎椎间融合术(TTIF),术中应用M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监测采用经颅电刺激C3、C4位点,记录外周肌源性MEP.报警阳性诊断标准:排除系统性因素及麻醉相关因素外,与高危操作(减压、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置入等)相关的波形快速丢失超过80%.结果: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中成功获取可靠术前波形并具有监测价值者47次,检出率为81.0%.真阳性结果3例,其中1例经及时处理后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逐渐恢复.假阳性结果1例.未出现假阴性结果.MEP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7.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和100%.2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考虑脊髓再灌注损伤,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大,脊髓损伤风险高,术中应用MEP监测能为手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但术后仍需警惕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 3D打印技术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瑞;洪凯峰;郭栋;李坤

    背景:对于胫骨骨折的畸形愈合,传统的截骨矫形术很难保证术中截骨的准确性.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1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需行截骨矫形的患者(观察组),利用CT数据进行计算机三维建模、3D打印制作截骨导板和术前预演后,行胫骨畸形矫形术.同时随机选取10例采用传统截骨矫形术的病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5.5±24.1)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88.0±27.8)min,t=11.63,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4.5±1.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7.5±1.7)次,t=15.64,P<0.05];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骨愈合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术中,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术前设计和手术预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老年人营养状况与髋部骨折术前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国印;贾小宝;张勇;王进;朱冬梅;鲍磊;陈建民

    背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与其营养状况密切相关,但髋部骨折术前营养状态对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对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和术前均常规行血清实验室检查.根据MNA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潜在营养不良组和营养不良组.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入院时和术前红细胞压积,计算术前血容量和隐性失血量,按照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比例分为低和高隐性失血量患者.比较各营养状况组间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28例患者,平均年龄(77.6±9.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隐性失血量平均为(260.4± 65.8)ml,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组[(166.4±46.5)ml,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比平均为6.3%±1.5%,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组(4.0%±1.3%,P<0.05).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术前隐性失血量数据分析:营养不良组>潜在营养不良组>营养正常组,营养状况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和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而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入院时营养状况是术前隐性失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作为判断围手术期高隐性失血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

    作者:郭建斌;李坤;王亚康;马涛;宋伟;吴彦杰;刘瑞;张育民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是关节外科的治疗难点,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难度远大于膝内翻畸形.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膝外翻患者(外翻角大于>15°),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假体及手术入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KSS评分、WOMAC评分、外翻角,采用EQ-5D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健康状况.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86膝),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16个月.KSS临床评分由32.5分提高到92.4分,功能评分由34.5分提高到88.5分,WOMAC评分由60降到15,EQ-5D由0.42改善到0.86.术后X线提示胫骨与股骨解剖轴夹角(anatomic valgus angulation,AVA)2°~8°,平均为6°,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得以矫正.腓总神经损伤1例,在术后3个月恢复.伤口感染、皮肤坏死1例,经清创皮瓣覆盖、二期翻修治愈.无明显深静脉血栓事件、无髌骨脱位等情况发生.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外翻畸形效果满意,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手术入路及松解方法.

  •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与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冯宾;张博;任毅;赵潇雄;彭慧明;曲铁兵;翁习生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高,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和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是TKA后常用的镇痛方法.目的:比较CFNB与经静脉PCA在TKA围手术期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全身麻醉下行单膝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CFNB(A组),静脉PCA(B组)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C组)作为术后镇痛方式.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动态VAS评分与静态VAS评分差值(Δ动态VAS-静态VAS),关节活动度(ROM)及术后吗啡的使用量.同时记录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内,A组及C组患者动静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A组与C组术后VAS评分无差异.A组术后第3天,Δ动态VAS-静态VAS低.术后第6天,三组Δ动态VAS-静态VAS无差异.C组吗啡使用量及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6天,三组膝ROM无统计学差异(A组114°,B组111°,C组114°).A组有2例出现镇痛失败,1例出现术后导管脱落,行静脉PCA补救镇痛.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2%,显著高于A组(8%)及C组(25%).结论:TKA术后,CFNB镇痛可获得有效的静息镇痛及运动镇痛,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副作用小,但存在镇痛失败的可能.单次股神经阻滞联联合静脉PCA可减少镇痛不全, PCA用药次数和用量,降低单纯使用静脉PCA镇痛的并发症.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作者:吴德鹏;裴磊;袁伟;朱悦

    背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以脊髓背侧受压为特征的胸椎管狭窄症,治疗以手术减压为主,且手术方式多样.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小关节内侧开槽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治疗的4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男23例,女25例;年龄34~69岁,平均52岁,短节段(≤3个)32例,多节段(>3个)16例.10例合并硬脊膜骨化.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并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87个月,平均34.8个月.术前、末次随访腰背部VAS评分分别为2.31±2.67、0.71±1.07,下肢VAS评分分别为1.75±2.25、0.56±0.89,mJOA评分分别为6.33±1.89、9.15±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疗效方面:优15例,良16例,优良率为64.8%.根据JOA评分计算平均改善率为60.0%.术中硬脊膜撕裂10例,术后脑脊液漏4例,末次随访未见明显脊柱后凸畸形.除1例因邻椎出现黄韧带骨化加重再次手术,其他患者均无二次手术及神经功能恶化.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以短节段受累为主,通过感觉平面等定位体征结合影像学明确责任病灶尤为重要.合并硬脊膜骨化的病例并不少见,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在椎板切除减压过程中,小关节内侧开槽更为合理,正确使用高速磨钻和椎板钳是避免神经症状加重的关键.

  • SAPHO综合征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

    作者:邵暇荔;徐文睿;李忱;赵雪;张伟宏

    背景:SAPHO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病变主要累及皮肤和骨关节,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各科医师对于SAPHO综合征的骨关节病变的认识并不全面,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生误诊和漏诊.目的:分析SAPHO综合征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70例SAPHO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骶髂关节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70例患者中,31例(44.3%)出现骶髂关节病变.其中,双侧受累者19例(61.3%),单侧受累者12例(38.7%).12例(38.7%)以髂骨侧病变为主,13例(41.9%)以骶骨侧病变为主.关节受累的具体部位:单独累及前下方滑膜部7例(22.6%),单独累及后上方韧带部2例(6.5%),两部位同时受累22例(70.9%).CT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骨质囊变(9.7%),骨质硬化(35.5%),骨质破坏与硬化共存(54.8%);关节间隙狭窄(9.7%),关节强直(12.9%);病变周围软组织均无明确异常.结论:SAPHO综合征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多为双侧受累,骶骨侧及滑膜部受累比例略高,CT表现以溶骨性病变与成骨性病变共存为特征,较少出现关节强直.上述征象可以在影像上提示SAPHO综合征,结合患者的皮肤病变,将更有利于做出诊断.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常梦寒;张卫国;陈珍珍;段梦霜;高超;殷远超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患者满意度.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198例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鸡尾酒"应用、原发病、糖尿病、高血压、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对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结果: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3例,发生率为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3.58,95%CI:2.35~78.65,P=0.004)、止血带时间偏长(OR=1.03,95%CI:1.01~1.05,P=0.047)、类风湿性关节炎(OR=12.53,95%CI:1.82~86.14,P=0.010)及肥胖(OR=12.98,95%CI:2.01~82.23,P=0.009)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概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OR=1.01,95%CI:0.93~1.09,P=0.792)、性别(OR=2.30,95%CI:0.37~14.4,P=0.376)、高血压(OR=0.51,95%CI:0.09~2.96,P=0.451),"鸡尾酒"应用(OR=0.79,95%CI:0.23~2.77,P=0.714)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肥胖及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较长是发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 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不可修复肩袖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庆翔;何耀华

    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术采用阔筋膜或去细胞真皮作为移植物,移植物内侧固定于肩胛骨上缘,外侧固定于肱骨大结节处.该方法可以增加肱骨头的稳定性,减少肩峰肱骨头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及肩峰下压力,避免术后移植物磨损导致的手术失败,因而在不可修复肩袖损伤(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IRCT)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盂肱关节上关节囊解剖、生物力学特点、目前国际上主流关节囊重建术式及其临床效果,旨在对上关节囊重建术的手术原理提出新见解.

  • 2017髋关节置换新进展

    作者:李曾

    髋关节置换已是一项成功的外科技术,随着假体设计及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加之近年来围手术期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为此,我们把新发表在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JBJS)上的"What's New in Hip Replacement"文章择译出,从假体设计、手术技术、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对近一年髋关节置换领域的600余篇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关键词:
  • 帕金森病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明玺;张志强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有效方法.对于处于不同帕金森病阶段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作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帕金森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术前评估、手术方案、假体选择、术后并发症、术后血栓预防、术后护理及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切口管理指南

    作者:康焱;周宗科;杨惠林;曹力;吴新宝;唐佩福;孙天胜;严世贵;付中国;高鹏;屠重棋;胡懿郃;廖威明;吴军;邱贵兴;裴福兴

    骨科手术常见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渗液、出血、肿胀、水泡、瘀斑、感染、愈合不良、瘢痕等,切口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加速康复以及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骨科手术切口管理是实施加速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查阅文献,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数据库大样本数据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本指南,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本指南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的评估,期望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切口并发症;第二部分介绍骨科手术切口缝合技术;第三部分是各种常见切口并发症的定义、病因及防治.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1例报道

    作者:曾照辉;张云飞;张勇

    在肘关节损伤中,肘关节后脱位常常合并桡骨头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因其损伤形式复杂、处理困难、术后疗效差、并发症多,被Hotchkiss[1]于1996年将此类损伤首先描述并命名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本文通过介绍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尺骨鹰嘴骨折的病例,应用标准术式进行肘关节功能重建,并使用人工桡骨头置换和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同时解决了关节稳定和早期功能锻炼的难题.术后全程指导康复训练,患者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 2010至2017年度运动系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与SCI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作者:林俊;谢登辉;燕晓宇;丰干钧;闫章才;窦豆

    背景:近年来我国运动系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发展迅猛,国际影响力也日渐上升,这些成就得益于国家对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大力投入.目的:分析中国运动系统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的资助情况和SCI论文发表情况,探讨该领域的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统计分析2010~2017年运动系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获得NSFC资助的情况;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该领域SCI论文发表情况.结果:2010~2017年,运动系统(申请代码:H06)获得NSFC资助项目共计1879项,其中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获资助383项.按照材料组成和性质分类统计,生物医用复合材料与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所获资助比例较大,分别占80.16%和15.40%;按照材料用途分类统计,骨修复材料的历年资助比例始终占居首位,8年资助总占比35.77%,其次是软骨修复材料,占17.75%.2010年起,我国科研机构在该领域发表SCI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排名稳居第二位,并于2016年首次攀升至第一名.NSFC资助该领域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也逐年攀升,并始终占据我国资助机构排名榜首,尤其是2013年以来,NSFC资助该领域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均超过中国论文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的不断增加,科学基金已成为该领域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要支撑之一.结论:得益于NSFC对运动系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已经在国际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过于集中,研究成果的产品转化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