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对比

    作者:倪喆;尚希福;吴科荣;唐国霖;罗正亮;陈敏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关节外科近年来成功的手术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符合快速康复(ERAS)要求的手术方式.直接前方入路THA成为一种热门的选择.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THA近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按时间顺序,依次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分别采用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THA的两组病历资料,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平均髋臼假体直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平均假体直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THA与后外侧入路THA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分离手术结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骶骨复发、难治肿瘤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杨毅;钟佳;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姬涛;陈忠岩;梁海杰

    背景:治疗骶尾部原发恶性肿瘤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放疗两种策略.广泛边界的外科手术可获得好的局部控制率,但严重的骶神经功能损失会造成患者术后二便和性功能障碍.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可以使部分骶尾部肿瘤得到有效的局部控制,但大剂量的放疗可能会造成直肠、乙状结肠的继发损伤.目的:评估分离手术次全切除骶骨肿瘤后辅以IM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2例复发或难治的骶尾部肿瘤患者接受保留部分骶神经的次全骶骨切除术.男10例,女2例;年龄15~75岁,平均52.5岁,中位年龄60.5岁.病理诊断:脊索瘤7例、软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复发病例7例、初治病例5例.术中于瘤床残腔内置入皮肤扩张器水囊以隔离放疗易损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术后对外科边界欠佳的高危区域实施IMRT.记录手术及放疗相关并发症,骶神经功能学评估采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骶神经功能评分体系,应用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随访局部复发率.结果:以放疗结束作为随访开始时间,末次随访时间为2017年12月,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3.8个月).边缘切除2例,囊内切除10例.IMRT剂量强度为46~74 Gy.2例患者手术或放疗后出现伤口并发症,未见放射性直肠损伤.随访期内1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局部复发率16.7%(2/12).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评分平均为22.7分.结论:分离手术次全切除骶骨肿瘤后IMRT,可有效降低骶骨复发难治性肿瘤的术后复发率以及放疗相关并发症,同时可以大限度地保留骶神经的功能.

  • 模板测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的应用及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探讨

    作者:陈要林;邵宏翊;郭盛杰;蒋毅;尹星华;周一新

    背景:模板测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的应用包括髋臼侧模板测量和股骨侧模板测量,有胶片模板测量和数字化测量两种形式.各家报道的测量准确度不同,但少有分析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目的:探讨胶片模板测量的准确性,并分析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原因.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某手术组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126髋)做研究对象.术前分别由组内1名住院医师和1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单独完成髋关节的模板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同手术实际使用假体进行比对.同时考察患者身体体重指数(BMI)、下肢长度、髋臼覆盖和健侧测量是否是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结果:住院医师组和高年资主治医师组测量髋臼假体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分别为88.89%和93.18%,相差2个型号以内为98.41%和98.86%;股骨假体相差1个型号以内符合率为89.68%和93.18%,相差2个型号以内为98.41%和100%.两组测量结果组内相关系数(ICC)髋臼侧为0.893、股骨侧为0.977.BMI和测量偏失结果之间髋臼侧相关系数r=0.019,P=0.835,股骨侧相关系数r=0.008,P=0.927.下肢长度和测量偏失结果之间髋臼侧相关系数r=0.039,P=0.785,股骨侧相关系数r=0.028,P=0.779.髋臼覆盖和测量偏失结果之间髋臼侧相关系数r=0.087,P=0.332.髋臼侧患侧测量较健侧测量准确度高(t=-4.094,P=0.000);股骨侧患侧测量和健侧测量没有统计学差异(t=1.391,P=0.169).结论:术前胶片模板测量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型号选择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BMI、下肢长度及髋臼覆盖和测量准确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髋臼侧患侧测量较健侧测量准确度高,而股骨侧患侧测量和健侧测量没有差异.

  • 骶骨肿瘤患者行全骶骨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的重建

    作者:董森;汤小东;姬涛;郭卫

    背景:骶骨肿瘤切除是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一个难题.既往文献报道多侧重于肿瘤的切除方法,对于骶骨肿瘤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63例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42.1岁.病理诊断:软骨肉瘤9例,脊索瘤25例,骶骨恶性神经鞘瘤5例,骨肉瘤13例,尤文肉瘤4例,孤立性转移瘤2例,未分化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3例.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术23例,单纯后路全骶骨切除术4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5~97个月,平均45个月.16例内固定失败出现在术后8~24个月,平均17.1个月.本组病例中共9例出现螺钉松动移位,7例患者出现金属棒断裂.6例患者出现植骨未愈合,其中3例术后曾接受放射治疗.结论:全骶骨肿瘤切除后,钉棒系统重建常出现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内固定失败可能与金属连接棒过细,固定节段不合理,植骨不愈合有关.通过合理的翻修手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内固定断裂问题.

  • 指动脉血管神经束残端蒂旋转皮瓣修复手指远节缺损

    作者:许明;邹艳;张建超;徐晓晨;于斌;戴平;郑杰

    背景:手指远节缺损为手外伤中较常见损伤,传统修复方法较多,均存在不足,寻找一种损伤小、修复效果好的方法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指动脉血管神经束残端蒂旋转皮瓣修复手指远节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应用指动脉血管神经束残端蒂旋转皮瓣修复远节缺损病例17例,缺损面积:0.8 cm×1.2 cm至1.0 cm×1.5 cm.切取皮瓣面积:1.0 cm×1.3 cm至1.2 cm×2.0 cm.结果:17例(17指)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4个月.皮瓣颜色红润,质地接近正常,指端外形圆润饱满,两点辨别觉为4~5 mm.结论:指动脉管神经束残端蒂旋转皮瓣修复手指远节缺损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且感觉、外观恢复良好.

  • 三种固定方法治疗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喆;刘建全;熊建义;李永胜;陈小强;王光辉;程翔宇;尹建文;李嘉贝;李文翠

    背景: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主流方法为克氏针或接骨板螺钉内固定,但临床预后效果不一.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第5掌骨头颈部明显短缩及成角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7年4月手术治疗的176例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骨骺均闭合,掌骨严重短缩,颈干角较健侧增大30°.所有手术均在臂丛麻醉下进行.其中37例行接骨板螺钉内固定(A组),61例行闭合复位头颈部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78例行掌骨基底部顺行穿髓内克氏针及石膏外固定(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手指抓握力量及主观感觉等.结果:A、B、C三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3个月(10~39个月)、18个月(12~24个月)、19个月(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A、B、C三组的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2°(58°~82°)、88°(80°~90°)、88° (80°~90°),A组的关节活动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疼痛直观模拟评分:A、B、C三组分别为10分(5~40分)、4(0~22分)、6(0~20分),A组得分显著高于B组和C组,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抓握力量:A、B、C三组分别为70%(61%~88%)、100%(88%~110%)、100%(83%~114%),B组和C组基本相同,并与健侧手无明显差别.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且低于健侧手.X线检查结果显示三组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A组无短缩及再移位,B组4例、C组9例出现10°之内的再移位,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移位明显的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顺行髓内穿针技术和经皮交叉克氏针技术优于接骨板螺钉固定;从术中透视次数、手术瘢痕及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等因素考虑,更推荐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

  •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高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

    作者:晏怡果;齐蔚霖;薛静波;欧阳智华;李学林;王程;胡文凯;王文军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高度移位型LDH的手术相对比较困难,入路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的技术要点、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13例向尾侧脱出移位,6例向头侧脱出移位;责任节段包括L3/4 1例,L4/5 11例,L5/S1 7例.患者均有腰腿痛症状,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为63.5%±10.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腰痛(5.2±2.1)分,腿痛(7.1±2.4)分.14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5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70 min.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0.8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0.8%±6.8%, VAS腰痛评分(2.1±1.1)分、腿痛评分(1.8±0.9)分.与术前相比,ODI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Mac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4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7 d腿痛症状复发,椎间孔镜下探查未见再疝出,消肿镇痛等对症处理2周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时,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的选择需根据LDH的节段与移位的方向个性化选择.

  • 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在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涛;郝林;张清;鱼锋;杨发军;李远;牛晓辉

    背景:腕关节的功能在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将严重受损,功能重建非常重要,重建的方法和材料多种多样.目的:评估桡骨远端Campanacci Ⅲ级骨巨细胞瘤切除后以不带血管蒂自体髂骨骨块移植融合进行腕关节功能重建的临床、影像和功能评价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不带血管蒂自体髂骨骨块移植融合进行腕关节功能重建的桡骨远端Campanacci Ⅲ级骨巨细胞瘤76例,本组选取随访超过1年病例,共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5~68岁,平均29岁.随访时间12~151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临床、影像学评价和功能评价(握力测量、前臂旋转活动度测量、MSTS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本组病例术后远端接骨端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近端为9个月.19例需再次手术,包括局部复发6例和手术并发症13例(包括骨不愈合和内固定失败).功能评定结果:患侧/健侧握力比平均为57%、前臂旋转总活动度平均为116°、MSTS-1987评分平均值为29分,MSTS-1993评分平均值为96%、DASH评分平均为9分.结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整块切除并应用不带血管蒂自体髂骨骨块腕关节融合可达到很好的术后功能恢复,同时复发率和并发症率较低,可作为桡骨远端Cam-panacci Ⅲ级骨巨细胞瘤治疗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 改良肩胛骨假体置换治疗肩胛骨恶性肿瘤保肢术的疗效评价

    作者:刘江川;闵理;姚凯;周勇;段宏;张闻力;罗翼;石锐;屠重棋

    背景:如何在安全边界切除肩胛骨肿瘤并保留肩关节的良好功能是骨肿瘤医师需要面临的挑战.目的:评估改良肩胛骨假体置换治疗肩胛骨恶性肿瘤的临床适应证、手术要点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骨科运用改良肩胛骨假体置换治疗的25例肩胛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17~45岁,平均31.6岁.包括6例骨肉瘤,8例软骨肉瘤,6例骨髓瘤,2例尤文肉瘤,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2例复发的软骨肉瘤.所有患者均为Enneking Ⅱb期,肿瘤范围均累及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肩胛带分区的S1、S2区.骨肉瘤、尤文肉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复发的软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均行新辅助化疗.12例患者使用人工韧带重建关节囊,13例直接缝合重建关节囊.结果: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48.5个月.3例患者死于肺转移.无局部复发.无感染、脱位、压迫性溃疡、切口愈合问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3~28分,平均25.5分;肩关节外展30°~70°,平均46°;前屈范围55°~80°,平均69.4°.结论:改良肩胛骨假体置换保肢保关节适用于治疗肩胛骨S1、S2区中度或低度恶性肿瘤,在注重关节囊、残留肩袖肌肉重建的情况下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肩关节功能.

  • 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术中失血量准确评估的研究

    作者:徐薇;许德荣;任志楠;陈鑫;张圣洁

    背景:腰椎手术常伴随大量失血,且失血形式不仅局限于术中可见的显性出血,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同样意义重大.目的:通过对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即刻血常规的监测,以及手术过程中显性出血的准确计算,研究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手术过程中隐性失血的情况,从而更科学地了解患者失血量变化,及时纠正贫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统计患者身高、体重、手术节段及手术当天早晨及术后1h内血常规检查结果以获取患者血细胞比容信息,并准确测量手术前后纱布重量、术中液体冲洗量及吸引器内液体量.根据以上数据,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理论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55.3±15.2)岁.手术时间(134.2±30.0)min,麻醉时间(162.0±32.5)min.患者理论总失血量为(726.5±276.3)ml,其中显性失血量(396.6±155.3)ml,隐性失血量(329.8±234.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42.3%.结论: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存在大量隐性失血,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能单纯靠显性失血评估患者贫血及循环情况.重视隐性失血、准确评估患者失血量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 3D打印导板辅助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在颈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玉仙;李建民;杨强;王光辉;江雯;李振峰;纪玉清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导板可用于辅助术中置钉,而目前尚缺乏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中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多节段椎弓根置钉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椎弓根置钉在多节段颈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4月,采用多节段椎弓根置钉治疗的47例颈椎管内肿瘤患者资料.男28例,女19例;年龄39~79岁,平均(56.3±12.2)岁.根据是否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分为3D导板组(20例)和传统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螺钉精度(Kawaguchi等级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中病变彻底切除.3D导板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1±25)min和(229±27)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7,P=0.000).3D导板组和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83±83)ml和(445±76)ml,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627,P=0.012).按照Kawaguchi等级评价术后螺钉精度,3D导板组0级占93.0%(119/128),1级占5.4%(7/128),2级占1.6%(2/128);传统组0级占84.3%(118/140),1级占7.9%(11/140),2级占7.9%(11/140);两组精确置钉(0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术后3个月时3D导板组VAS平均评分为(2.5±0.5)分,与传统组的(2.3±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3,P=0.259);3D导板组JOA平均评分为(13.6±1.4)分,与传统组的(13.1±1.7)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862,P=0.393).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置钉置钉精确度较高,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 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林鹏;林秾;潘伟波;黄鑫;叶招明

    背景:钉棒系统内固定已成为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缺损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固定方式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失败率有所不同,其临床疗效比较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对比不同钉棒系统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并评估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累及骨盆Ⅰ区及Ⅰ+Ⅳ区的肿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5~69岁,平均(41.0±17.7)岁.所有病例均接受了骨盆肿瘤切除以及钉棒系统固定,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钉棒系统固定时,12例使用单棒双钉,30例使用双棒四钉.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及其他治疗情况、临床效果以及内固定失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3~168个月,平均(36.1±32.3)个月.6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失败,其中单棒双钉组4例,双棒四钉组2例.2例内固定失败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其中1例进行了内固定拆除,另一例接受了内固定翻修以及自体腓骨植骨重建.双棒四钉组的内固定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棒双钉组(P=0.003).内固定生存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9),年龄≤21岁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年龄>21岁高.骨盆I+Ⅳ区肿瘤切除组内固定失败率高于骨盆Ⅰ区切除组(P=0.007).结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双棒四钉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稳定性,而单棒双钉固定的强度相对不足,内固定容易失败.对于年轻患者以及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的生物学重建;对于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需要放化疗的患者,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机械性重建.

  •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金属过敏的研究现状

    作者:张笑;彭慧明;边焱焱;翁习生

    骨科医生使用金属假体实施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历史已经超过40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y, THA)及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治疗终末期髋膝疾病极为有效的方法,但术后在部分患者中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红斑、湿疹、关节疼痛、活动度受限的症状,甚至需要再次手术.20年前,Merritt针对这种表现提出了假体金属过敏的解释,但到目前为止,假体金属过敏的话题仍具有争议.主要原因是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特异,缺乏较特异的实验室检查,且难以与其他TKA术后并发症相鉴别.因此,TKA术后金属过敏的诊断仍需在除外其他诊断以后做出.斑贴试验虽是诊断Ⅳ型超敏反应的金标准,但目前共识并不推荐术前常规筛查.在治疗上,局部激素治疗皮炎反应被认为是有效的[1],但若出现严重滑膜炎、关节功能障碍时,保守治疗往往没有效果,终需要使用不含过敏原的假体或涂层假体进行翻修手术,通常会得到疼痛缓解、活动度提升的结果.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与软骨的发生、发育和维持

    作者:张立智;李双;吴文美;张世民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超家族包括其配体、配体拮抗分子、受体、信号转导分子等信号通路,在软骨分化、增殖、成熟等各个阶段均具有重要功能.基因组相关研究显示,TGF-β家族成员与骨关节炎中软骨的退变紧密相关.本研究拟从TGF-β信号调节软骨的发生、生长板的发育、关节的形成以及关节软骨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识TGF-β信号在软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更好地维持软骨健康,为骨关节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 成骨不全症下肢畸形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陆叶;高鹏;李梅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是一种编码I型胶原蛋白基因突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的骨脆性增加疾病.由于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轻微外伤就会导致OI患者反复骨折、进行性骨骼畸形.临床上尚无根治OI的方法.应用双膦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助于控制病情.对于合并严重下肢骨骼畸形的OI,手术矫形及固定并结合内科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是目前恢复此类患者功能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石膏固定、截骨后接骨板固定、多段截骨联合弹性髓内钉固定以及可延长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其中多段截骨联合弹性髓内钉和可延长髓内钉固定是当前治疗重度下肢长骨畸形的主要方法.近些年发展的产前筛查技术、异体干细胞移植、基因靶向治疗等技术有望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

  • 掺锶对磷酸锶钙骨支架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邝冠明;李晓;吴隽;黄德民;吕维加

    背景:通过离子置换的方法,将锶离子部分置换磷酸钙骨支架的钙离子,有望能改善骨支架材料的骨诱导性.但是,目前尚不知道掺锶是否对磷酸钙骨支架材料有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目的:探讨掺锶对磷酸锶钙骨支架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骨支架的原始反应物包括粉剂和液体.粉剂包括磷酸四钙(tetracalcium phosphate, TTCP)、无水磷酸二钙(dicalcium phosphate anhydrous, DCPA)、磷酸氢锶(strontium hydrogen phosphate, DSPA).液体为含20wt%的柠檬酸和12wt%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液,调整液体pH为4.粉剂与液体按2 g/ml比例混合,固化后制备出骨支架.本研究按锶/(锶+钙)[Sr/(Sr+Ca)]离子摩尔百分比0、5%、10%和20%分为4组:Sr-0组、Sr-5组、Sr-10组和Sr-20组.然后进行细胞毒性实验、骨支架表面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并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各组浸提液均没有细胞毒性.MG-63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良好,开始呈扁平状,并通过较长的突触连接支架表面.在培养后期,细胞全部覆盖骨支架表面.掺锶促进细胞增殖,并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添加了锶离子的磷酸锶钙骨支架材料没有细胞毒性,反而提高了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 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性骨折1例报道

    作者:丁冉;郭万首;王卫国;史振才

    年轻人运动相关的胫骨应力性骨折临床十分常见.在老年人中,这种疾病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Paget病、焦磷酸盐关节病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群体中,而在老年退变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中则十分罕见.对于这类疾病的病因和佳治疗方案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报道1例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胫骨近端应力性骨折患者的诊治及文献回顾,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阐述.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