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探讨

    作者:牛云峰;刘金榜;李广贤;何雨;许金松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关节外科失血较多的手术之一,如何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一直是关节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
      目的:通过术中选择性应用止血带及术后适当关闭引流管对TKA失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方法。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因膝骨关节炎拟行单膝TKA患者53例,根据术中应用止血带方式及术后引流管开放形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对照组2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及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进而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两组术后输血的病例数,并计算平均输血单位,记录术后1、3、5 d的晨起体温,记录出院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输血例数及平均输血单位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的围手术期晨起体温、膝关节HSS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可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出血量。

  • 合并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宋友东;李书纲;纪强;许德荣;任志楠;蔡思逸

    背景:糖尿病常因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而需手术治疗,若同时合并糖尿病性周围血管或神经病变,其手术效果往往会受到很大影响。但目前很少有学者对合并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4例,分为合并糖尿病组(A组)及单纯腰椎管狭窄症组(B组)各47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住院时间、融合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的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后1年融合率等临床指标评价糖尿病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
      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的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后1年融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合并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后引流量增加,但手术疗效尚可。

  • 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本杰;赵德伟;郭林;杨磊;刘保一;傅维民;谢辉

    背景: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常双侧发病,治疗更加困难,采用保留股骨头的治疗方法较为理想。目前,采用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双侧ONFH疗效的报道甚少。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双侧ONFH的早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双侧ONFH患者22例44髋,男10例,女12例;年龄22~41岁,平均32.6岁;体重指数(BMI)16.5~30,平均23.9。按ARCO分期标准分为:Ⅱb期9髋,Ⅱc期14髋,Ⅲa期8髋,Ⅲb期5髋,Ⅲc期8髋。术中所取血管蒂均为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棘支骨瓣转移术。双髋分两次进行手术,手术间隔12~16个月,平均14个月。
      结果:随访时间为36~47个月,平均40.3个月,单髋术中失血量200~500 ml,平均358 ml。双侧髋关节术后6个月、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均较各自术前有明显提高;双侧髋关节术后相同时间点的HH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初次手术侧1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痊愈,其余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根据ARCO分期标准2髋由Ⅲb期病变进展至Ⅲc期;1髋由Ⅲc期进展至Ⅳ期,并于术后14个月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结论: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分两次手术治疗双侧ONFH,合适的手术间隔对初次手术侧功能恢复影响较小,双侧髋关节术后早期临床功能评价较高,是治疗双侧ARCOⅡ~Ⅲ期ONFH的有效方法。

  • 髋关节手术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玫;马中原;石文剑;徐桂萍

    背景:自体血回输可有效提供相容性血细胞,及时补充血容量,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异体输血的并发症,对机体的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有关髋关节手术应用该技术的临床研究甚少。
      目的:观察髋关节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IOCS)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40例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自体血回输组(实验组)20例和输注异体血组(对照组)20例。观察不同时段血常规、凝血时间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共节约库存用血约8000 ml。A组患者自体血回输即刻与术前相比血红蛋白(Hb)降低,但很快恢复正常,4 d后红细胞计数(RBC)、Hb、红细胞压积(Hct)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IOC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节约用血方法,适合在骨科髋关节手术中推广。

  • 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区永亮;黄华扬;李凭跃;郑小飞;沈洪园;王庆;陈帅

    背景: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已被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能够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短期随访效果明确,但缺乏中远期的临床随访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重建ACL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本组40例,均为男性,年龄18~35岁,平均(26.3±8.7)岁。均行关节镜下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并进行术后随访。采用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麦氏征试验、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评分。
      结果:4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36.5±12.5)个月。术前麦氏征阳性8例,抽屉试验阳性27例, 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40例均阳性。术后上述4项试验均为阴性。术前后IKDC评分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重建ACL的中期疗效满意。

  • 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作者:劳立峰;钟贵彬;李谦益;李新锋;陈滨;刘祖德

    背景: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l1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结果:11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7个月,平均25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寰枢椎均融合。
      结论: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文菁;赵宇;孙志坚;王以朋;翁习生;沈建雄;林进;金今;赵宏;仉建国;胡建华;李书纲;钱文伟;赵丽娟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是两类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同时具备这两类病变手术指征的患者较少,目前针对这类患者的研究甚少。
      目的:探讨先后行腰椎手术及单侧/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2006年5月至2013年1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及膝骨关节炎先后行腰椎手术及TKA患者10例,年龄58~72岁,平均(63.7±5.2)岁;女9例,男1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行腰椎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分析本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HSS评分、手术情况、预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参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随访时间6~85个月,平均(45.5±27.2)个月。10例患者中,8例先行腰椎手术,2例先行TKA;8例分2次住院完成手术治疗,2例通过1次住院完成手术治疗;2例腰椎退变严重侧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病变严重侧的偏向一致,8例偏向相反;5例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其中3例腰椎侧凸的偏向与膝骨关节炎严重侧的偏向一致,另2例偏向相反;术前膝骨关节炎严重侧HSS评分与矢状面腰椎序列不存在相关性(P=0.527),术前膝骨关节炎严重侧伸直受限角度与矢状面腰椎序列亦不存在相关性(P=0.460)。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对于手术效果满意。
      结论: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可先后行腰椎手术及TKA治疗,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做好医患沟通,进行恰当的疗效预估。

  • 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现状及生物治疗展望

    作者:李文举;李亦梅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缓解疼痛症状或神经受压症状,却无法阻止退变进程,这也是导致高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是一个与细胞外基质数量减少、细胞老化凋亡、炎性介质刺激和血管增生等相关的复杂程序。大量实验研究提示,椎间盘再生活性物质、干细胞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椎间盘细胞和基质数量,促进椎间盘再生或修复,从而逆转退变进程。日益进展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技术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上述方法大多处于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阶段,临床应用尚存诸多挑战。本文旨在讨论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变化的研究现状,以展望未来生物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前景。

  • 关于经皮椎体增强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争论

    作者:黄少敏;赵宇;方楚权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并发症,常导致长期腰背痛,严重时压迫脊髓造成下肢瘫痪,其后期可导致脊椎后凸畸形以及心血管症状和失眠、沮丧、抑郁等精神症状。经皮椎体增强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 PVA)包括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是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临床上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剧烈疼痛的老年OVCF患者,但是随着对PVA应用的逐渐深入及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疑问及争论,本文旨在对这些观点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医师进行参考。

  • 骨盆后环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勇;孙涛;邹德鑫;张树栋;王丹

    随着高能量创伤的逐年增多,骨盆损伤的发生率亦逐年增高,约占全部骨创伤的3%[1]。尽管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骨盆损伤的死亡率、致残率仍居高不下。骨盆前环结构和后环结构对骨盆的稳定性作用分别占40%和60%。骶骨、骶髂关节同属骨盆后环,是承担人体躯干载荷和传导、分散进行力的重要结构,骨盆环相关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对骨盆损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外固定架对骨盆环进行初始固定有助于控制骨盆容积和减少出血,但却无法对后环损伤进行良好的治疗。多项研究证实,接受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损伤患者的复位更佳,疼痛更少,复位丢失更少,畸形愈合率更低[2],效果优于外固定治疗和保守治疗。因此,学者们针对骨盆后环内固定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

  •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

    作者:潘琦;崔国峰;袁绍辉;毕郑刚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 eIF4E)在肿瘤形成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直接或间接针对eIF4E的治疗药物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深入了解eIF4E的功能及其在翻译起始阶段调节肿瘤形成的作用,为更好地研制新型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节外科研究进展

    作者:张亮;周一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白种人群的调查为0.1%~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26%[1]。本病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1-4]。作为为常见且表现为典型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itis, SpA),AS主要累及臀带、肩带以及中轴关节,并伴外周关节受累表现。AS致残性很强,约1/3患者丧失劳动能力[1-4]。

  • 用于测量Boston支具表面压力的无线压力传感器研制

    作者:王凯;王胜利;吴志宏;翁习生;邱贵兴

    背景:Boston支具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矫形治疗,其力学设计仍待进一步改进。一些研究通过测量支具对躯体的作用力来探究支具的生物力学原理,但均为实验室测量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日常生活中支具对躯体的实际作用力。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测量Boston支具表面压力的无线传感器。
      方法:利用单点薄膜压力传感器及无线应变节点构建无线传感器,测量12例接受Boston支具治疗的AIS患者佩戴支具的表面压力以及相关的Cobb角改变。
      结果:通过无线压力传感器测得支具上下压点垫片的压力以及臀部压力平均值分别为(5.11±0.66)N、(2.93±0.66)N和(0.86±0.17)N;佩戴支具后Cobb角由33°±13°减小至18°±13°,矫正了(49±27)%。
      结论:所研制的无线压力传感器能够测量支具的表面压力,并为研制动态测量支具表面压力的设备提供了雏形。

  • 循环机械压力诱导下兔椎间盘退变器官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作者:徐宏光;章平治;宋俊兴;胡斌;赵泉来;吕坤;钟民;张梦莹;所起凤

    背景:力学因素是导致椎间盘退变(IDD)的重要诱因,建立力学相关性IDD的器官模型能为IDD机制的研究提供理想的模型基础。
      目的:建立兔椎间盘器官模型,并施以循环机械压力,探究循环机械压力载荷对IDD的影响。
      方法: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加力组和对照组,静脉给予1.3 ml肝素(5000 U/ml),待肝素体内循环5 min后处死。无菌条件下完整取出带部分椎骨的腰段椎间盘,放入2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加力组应用加力器施以0.2 MPa压力值,每日加压1次,每次30 min。经过各个时段的培养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椎间盘大体组织形态学变化;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及4',6-二眯基-2-苯基吲哚(DAPI)复染检测椎间盘细胞成活率;Realtime 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蛋白多糖(AGN)、Ⅱ型胶原(COL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对照组和加力组培养至第7 d的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变化,培养至第14 d均表现为组织形态学破坏,且以加力组表现更为明显。对照组培养至第7 d的细胞成活率及AGN、COLⅡ表达与0 d相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培养第14 d与0 d比较,培养第7 d加力组与对照组比较,培养第14 d加力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为细胞成活率明显下降,AGN、COLⅡ表达下调。
      结论:成功建立短周期兔椎间盘体外器官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阐明循环机械压力载荷可直接导致椎间盘退变样改变。

  • 髋臼后壁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飞;李力更;吴啸波;梁卫东;洪建仁

    背景:锁定重建接骨板已应用于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但关于其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报道甚少。目的:比较锁定重建接骨板、重建接骨板及单纯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成人新鲜半骨盆标本18个,制成髋臼后壁骨折模型,随机分成三组。A组用2枚拉力螺钉固定,B组用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用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进行轴向加载实验,测定各组骨折的纵向位移、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以比较各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
      结果:在相同载荷下,B组、C组骨折的纵向位移小于A组,B组、C组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大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在纵向位移、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锁定重建接骨板与重建接骨板的内固定稳定性优于单纯拉力螺钉内固定,锁定重建接骨板与重建接骨板内的固定稳定性相似,均可用于髋臼后壁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 肱骨内植物材料选择及预紧力影响的参数化研究

    作者:董双鹏;王成焘;齐宝芬;张述;焦永哲;张路;陈长胜

    背景:目前,关于肱骨及接骨板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多,但甚少将两者组合为一个骨折固定模型并将材料及预紧力作为参数进行研究。
      目的:通过带接骨板的肱骨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仿真,比较不同接骨板和螺钉材料、预紧力对举重过程中接骨板及螺钉失效可能性的影响,以及对骨折应力遮挡效率的影响。
      方法:利用肱骨点云数据和接骨板及螺钉几何数据进行装配,得到带接骨板的肱骨骨折有限元模型,将举重动作逆向动力学仿真得到的关节力和肌肉力作为有限元仿真的载荷边界条件。采用相同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化研究,比较不同接骨板和螺钉材料及预紧力对接骨板、螺钉、骨折缝及其周围肱骨应力变化的影响。
      结果:相同预紧力下,采用不锈钢材料接骨板和螺钉的应力大于钛合金和钛材料,即采用不锈钢材料接骨板和螺钉失效的危险性大于钛合金和钛材料;采用不锈钢材料时肱骨的应力遮挡率大于钛合金和钛材料;采用相同材料时,增加预紧力会导致接骨板和螺钉的应力增加,但会减小肱骨的应力遮挡率。
      结论:接骨板和螺钉的材料属性及预紧力大小等因素均对接骨板、螺钉以及骨的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本文建立的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部位骨折固定的应力分析。

  • 上胫腓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对两型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余建;朱建民;张银网;陈云

    背景:上胫腓关节是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关节,临床上许多膝部的顽疾是由上胫腓关节的外伤或病变引起,研究其生物力学很重要。目前,新型高效的有限元研究方法尚未应用于上胫腓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中。
      目的:通过正常人的上胫腓关节CT扫描图像,建立两型(水平型和倾斜型)上胫腓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躯体受到由远端向近端的纵向作用力下,上胫腓关节处的应力分布,提供对活体上胫腓关节评估的新方法。
      方法:选择2名(水平型和倾斜型各1名)均无上胫腓关节及膝关节外伤史的正常健康志愿者,进行64排CT扫描其上胫腓关节,运用逆向工程原理,通过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两型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上胫腓关节常受力--沿纵轴受力,分别在两型三维有限元模型上进行力学加载,研究上胫腓关节处的应力分布,记录胫骨和腓骨出现明显相对位移(脱位)的作用力大小。
      结果:成功建立了两型上胫腓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加载后的应力主要分布于两型上胫腓关节的腓骨内侧部分及腓骨头中部偏外上的区域,沿纵轴作用力引起两型关节脱位的作用力为:倾斜型关节1250 N,水平型关节1850 N。
      结论:倾斜型上胫腓关节较水平型上胫腓关节更易发生脱位,与文献的结果相一致。研究所用的两型上胫腓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有效性,可作为力学分析的基础模型。

  • 纤维结构不良恶变一例报告

    作者:张余;蓝国波;徐亮;杨小明;廖秋林;陈晓东;黄华扬;夏虹

    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 FD)又称纤维异样增殖症,是一种常见的类肿瘤疾病,约占骨原发肿瘤的2.5%、骨原发良性骨肿瘤的5%~7%[1,2],以正常的骨组织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纤维组织内含有不成熟的编织骨小梁为主要特征,可累及单骨或多骨。FD恶变极为罕见,多以个案形式报道[3-6]。我院1例女性FD患者,右胫骨刮除植骨术后9年,同侧股骨近段发生骨肉瘤恶变,按高级别骨肉瘤化疗方案(APMMI方案)化疗1周期后于2010年5月行半盆截肢手术,术后继续APMMI方案化疗5周期,观察至今,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现报告如下。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第三代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黄少辉;谢章家;陈添;李兰泉;何生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髋部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发生率逐年增高。目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第三代Gamma钉已广泛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PFNA与第三代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75~84岁,平均79.9±3.3岁。分别采用Gamma钉治疗17例和PFNA治疗19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负重下地时间、术后尖顶距(TAD)以及Harris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负重下地时间、术后TAD以及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FNA与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25例临床分析

    作者:雷赛云;谭文甫;符勇

    背景:目前,弹性髓内钉(又称钛制弹性髓内钉,TEN)技术已经成为儿童长骨骨折治疗的推荐技术。
      目的:初步分析TEN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采用TEN治疗的25例儿童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14岁,平均7.56岁。骨折类型:股骨干骨折14例,胫骨干骨折8例,尺桡骨双骨折3例;3例为开放性骨折,其余2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AO分型:A1型3例,A2型10例,A3型6例,B1型0例,B2型4例,B3型2例。21例采用闭合复位,4例采用骨折端小切口切开复位。术后1、2、3、6、9、12个月进行随访,行X线片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5个月,平均7.28个月。其中4例只随访2月余,可见大量骨痂形成,尚未完全愈合;其余21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7周,平均9周。术后3例有皮肤刺激症状,1例下肢短缩约1.0 cm,其余均无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关节功能受限及肢体短缩畸形情况。
      结论:TEN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 2014年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组委会

    由中国工程院主办,北京协和医院、山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心院区及青岛院区共同承办的“2014年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大会将于2014年8月29日~3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汇泉王朝大酒店举行。届时将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骨科脊柱、关节、创伤、材料等领域知名学者参加此次盛会并进行专题讲座,本次会议将是骨科界高水平的专题盛会。会议内容以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为主,包括脊柱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骨质疏松症与人工关节置换,四肢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策略,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策略与争议,骨科器械产品研发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药物研发思路与展望。

  • “首届外固定足踝矫形与重建国际论坛暨培训班”通知

    作者:

  • 第二届SICOT中国部学术大会暨中国部关节学会成立大会

    作者:

    由SICOT中国部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承办,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华西医院骨科协办的第二届SICOT中国部学术大会暨SICOT中国部关节学会成立大会将于2014年6月27日~29日在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

  • 第十一届北京协和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技术发展论坛--脊柱专题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耗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作者:

    第十一届北京协和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技术发展论坛-脊柱专题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耗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将于2014年5月23日~25日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香港大学脊柱外科中心主办,国际华人脊柱学会ICSS、《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编辑部、《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医学参考-骨科频道》编辑部、《骨科在线》协办。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