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髋关节置换术结合围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纪青

    背景:当机体出现骨质疏松时极易发生骨折.其中髋骨骨折为常见,进而引发股骨头坏死.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提高股骨头坏死的总体治疗效果.目的:对髋关节置换术结合围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骨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43%vs 82.14%,P<0.05),两组经治疗后关节功能评分、骨密度值、血清骨钙素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均增加,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围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致股骨头坏死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应用研究

    作者:刁乃成;郭艾;杨波;喻飞;王迪凡;马立峰;马润阳

    背景:膝关节置换手术常会导致患者需要输血治疗,而目前的血液资源紧张以及输注同种异体血可能会带来风险,这让如何减少关节置换术患者异体输血的需要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收住我院行膝关节置换的146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112例,右膝手术82例,左膝手术64例.按是否应用EPO分为EPO组和对照组,EPO组共82例,女70例;对照组共64例,女52例.EPO组患者接受EPO联合静脉蔗糖铁治疗,使用方法为蔗糖铁2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EPO使用方法为每日1万IU,皮下注射,每日1次,使用日期从术前1 d开始,总量不超过10 d.术前和术后检测两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并比较两组贫血治疗效果、异体输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组平均用药时间为(7.41±2.50)d.EPO组平均异体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EPO组手术前后Hb降低值及HCT降低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Hb及HCT、术后低Hb及HCT、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短期应用EPO联合蔗糖铁进行红细胞动员有效果,可以进一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 抗纤溶序贯抗凝专家共识指导下用与不用止血带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作者:马俊;黄泽宇;王端;谢锦伟;徐彬;裴福兴;沈彬

    背景:止血带能够减少术中显性失血,保持手术创面相对干净.在使用氨甲环酸控制出血情况下,止血带是否还有使用的必要性值得探讨.目的:评价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抗纤溶序贯抗凝专家共识方案下不使用止血带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3例于我院就诊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无止血带组32例与止血带组31例.无止血带组切皮前静脉给予每公斤体重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20 mg;止血带组切皮前止血带充气,压力设定为高于当时收缩压100 mmHg.两组术后按照抗纤溶及序贯抗凝专家共识,在手术结束关闭关节囊后通过引流管灌注TXA 1 g,距麻醉诱导3、6、12、24 h分别再次追加TXA每公斤体重10 mg.术后6 h给予依诺肝素0.2 ml抗凝,以后每日0.4 ml至出院,出院后每日1次口服利伐沙班10 mg 2周.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围术期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程度及关节活动度.结果:无止血带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多于止血带组(P<0.05),但止血带组引流量更高,显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无止血带组均低于止血带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及肿胀程度无止血带组均优于止血带组,手术当日和术后第2日患者VAS评分无止血带组低于止血带组,而术后第1日和第3日,两组VAS评分、术后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抗纤溶序贯抗凝专家共识方案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不使用止血带不增加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及总失血量更少,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并减轻术后疼痛和肢体肿胀.

  •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梁兴斌;李荣

    背景: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骨折较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术后易出现后凸畸形复发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12月收治的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患者45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40例,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维持、伤椎高度百分比、Cobb角大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维持伤椎三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促进脊椎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间断使用止血带在合并下肢血管疾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璐兵;赵博;王成伟;王雪;李飞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止血带可对局部软组织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术后神经麻痹、肢体肿胀、创口延迟等损伤.目的:探讨在合并下肢血管疾病患者中实施TKA时,间断使用止血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实施TKA的3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止血带使用情况分为间断组(158例,切皮时不用止血带,截骨完成后开始使用止血带,假体安装完后待水泥完全凝固后释放止血带)和连续组(142例,从切皮开始起全程使用止血带).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失血量、手术前后的血清炎症指标、患侧肢体软组织肿胀程度.结果:间断组的术中失血量大于连续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组的手术时间长于连续组患者(P<0.05),止血带使用时间短于连续组(P<0.05).术后3 d,间断组的血清IL-6、IL-8、CRP、乳酸水平低于连续组(P<0.05).术后第1、3、5天,间断组患者的大腿周径、肢体肿胀率低于连续组(P<0.05).间断组的手术并发症率显著低于连续组(1.90%vs 7.04%,P<0.05).结论:合并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实施TKA中,间断使用止血带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及手术并发症、肢体肿胀程度,却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总出血量.

  • 临时跨关节外固定联合延期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分析

    作者:唐勇;邹宏;王辉;沈建平;李剑峰

    背景: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类型复杂且关节面受损严重,目前治疗方法对创伤部位周围软组织保护不足,患者预后多较差.目的:研究临时跨关节外固定联合延期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7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外固定组(n=34)和跟骨牵引组(n=33).比较两组手术及预后相关指标差异.结果:外固定组入院到内固定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优于跟骨牵引组(P<0.05).结论:临时跨关节外固定联合延期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 颈椎间盘损伤影像学诊断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分析

    作者:管恩超;蒋盛旦;王宇仁;李波;郑新峰;蒋雷生

    背景:颈椎过伸性损伤是骨科常见的损伤,常会导致颈椎间盘破裂,从而造成颈椎不稳等继发性损害,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救治及康复有重要意义.目的:评价颈椎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颈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7月因颈椎过伸伤而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4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完整的颈椎X线、CT和MRI检查,无明显的颈椎骨折脱位表现.根据指定的X线、CT和MRI影像学特征为诊断标准,3名医师分别阅读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每例患者有无颈椎间盘损伤做出判断.将判断结果与术中记录结果进行比较.诊断者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以术中记录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根据X线、CT和MRI影像学特征作为诊断标准诊断颈椎间盘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相较于MRI,X线和CT的各项诊断指标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均较低,但椎前软组织影增厚对于诊断颈椎间盘损伤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6%~94.8%和80.6%~83.9%).以T1D为标准诊断颈椎间盘损伤时,3名医师间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分别为0.217、0.267、0.318),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分别为43.8%~63.5%和25.9%~33.3%).以T2L为标准诊断颈椎间盘损伤时,3名医师间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分别为0.490、0.439、0.420),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T1D高(分别为68.8%~75.0%和35.5%~42.4%).以T2T为标准诊断颈椎间盘损伤时,3名医师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69、0.656、0.614),并且其敏感性(81.3%~87.5%)、特异性(93.5%~96.1%)、准确性(92.4%~93.5%)、阳性预测值(73.7%~81.3%)和阴性预测值(96.0%~97.3%)均较高.结论:当X线、CT出现椎前软组织影增厚时,应高度怀疑颈椎间盘损伤.以MRI的T2T为标准诊断颈椎间盘破裂损伤较准确可靠,MRI对于排除颈椎间盘损伤比X线、CT具有优势,但优势不明显.

  • 关节镜辅助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黄松;陈敬有;魏优秀

    背景:SchatzkerⅡ~Ⅲ型是常见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而关于关节镜辅助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疗效评估的前瞻性研究较少.目的:评估关节镜辅助MIPPO技术应用于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1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关节镜辅助MIP-PO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总引流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切口愈合及骨愈合时间,术后30 d内切口感染、关节感染及皮肤坏死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延迟愈合、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等远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数据.采用Rasmussen功能评分及放射学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术前与术后12个月均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切口长度缩短,术中总出血量与术后总引流量均减少,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切口及骨愈合时间缩短;实验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关节感染)发生率(26.8%vs 5.0%)、远期术后并发症(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僵硬)发生率(26.8%vs 7.5%)均减少(P<0.05).实验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和远期患者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MIPPO技术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疗效确切、患者恢复快,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并能够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 外踝骨折伴下胫腓损伤时下胫腓螺钉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蒋毅;刘磊;范勇;张传寅;周建伟;王以进

    背景:踝关节骨折临床上常见,下胫腓损伤常伴其中.目前螺钉固定广泛应用于下胫腓损伤的治疗.但螺钉经接骨板固定与单独置钉时,角度与位置的生物力学依据尚不多见.目的:探讨外踝骨折伴下胫腓损伤时下胫腓螺钉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征,以寻找佳固定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集较为新鲜的下肢胫腓骨尸标本24具,分为4组,每组6具.制作成外踝骨折伴下胫腓损伤,用下胫腓螺钉行4种不同固定方式、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内固定设定.对照组:正常骨标本组,损伤标本组,损伤后进行固定.固定组分为:腓骨外侧接骨板经接骨板下胫腓固定(A组);腓骨后侧接骨板另行外侧下胫腓固定(B组);腓骨外侧扩孔接骨板经接骨板下胫腓固定(C组);后外侧接骨板下胫腓螺钉经接骨板固定(D组).对各组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包括生物力学强度、轴向刚度、扭转力学强度和刚度.比较各组内固定的优劣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结果:生物力学强度、轴向刚度、扭转力学强度和刚度实验结果显示,腓骨外侧扩孔接骨板经接骨板下胫腓固定效果佳,其次是后外侧接骨板下胫腓螺钉经接骨板固定.结论:外踝骨折伴下胫腓损伤时下胫腓螺钉经接骨板,水平方向0~10°,平行踝关节由外后至内前倾25°斜向固定,即采用腓骨外侧扩孔接骨板经接骨板斜向下胫腓固定,不但生物力学性能优越,而且具有固定稳定、结构合理、承载能力强的特点.此外,后外侧接骨板下胫腓螺钉经接骨板固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两种固定方式是目前临床治疗外踝骨折伴下胫腓损伤比较理想的术式.

  •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单鹏程;赵铁军;何名江;荆琳;尹天;邱成新;张洪美

    背景:单髁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的常用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快以及保留更多骨量等优点,而且中长期随访疗效良好,但随着手术数量增多,下肢力线异常、假体松动、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屡有报道,需要深入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并分析髌骨弹响及膝外翻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手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76例(82膝),记录术后伤口引流量,分析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术前及随访时拍摄负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并测量胫股角,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48 h引流量为10~580 ml,平均(120.6±86.2)ml.7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78个月,平均(36.4±21.1)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05±0.89)分降至(1.16±0.88)分,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18.05°±8.85°)升至(124.70°±5.57°),HSS评分由术前(64.35±5.40)分升至(88.71±3.3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患者术后膝外翻畸形,其中1例行单髁翻修手术,2例患者术后出现髌骨弹响,末次随访时均自愈.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短期疗效满意,但须术者熟练掌握单髁置换技术避免手术并发症.

  • 基于三维数据的术前计划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植入的准确性分析

    作者:魏强;徐耀增;朱锋;李荣群;周志勇;戴亚康;周军

    背景:精确的术前计划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目的:对基于三维数据的术前计划指导THA髋臼假体植入的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例拟行THA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髋部CT薄层扫描.术前以Mimics 17.0软件对所有髋部CT扫描数据进行处理,生成髋部三维模型;利用Rhinoceros 4.0软件生成180°半球型三维CAD髋臼杯模型,在三维模型上进行模拟髋臼假体安放,预测臼杯大小、臼杯外展角、旋转中心位置,预测结果与术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应用三维软件进行术前计划,85%(17/20)的臼杯预测型号与实际型号一致,15%(3/20)相差一个型号.术前预测的臼杯外展角39.40°±4.18°、髋臼旋转中心位置的水平距离(82.89±5.17)mm和垂直距离(47.38±6.95)mm,与术后实际外展角39.77°±4.76°、水平距离(82.14±5.80)mm和垂直距离(48.32±8.40)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三维数据的THA术前计划,能提高臼杯型号选择和植入位置的准确性.

  • 逆向二头肌负荷试验——一个针对SLAP损伤的新试验

    作者:申剑;Daniel Mok;Chrysi Tsiouri;薛庆云;王飞

    背景: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SLAP),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SLAP的损伤常常造成肩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但在临床上通过常规查体却很难确诊.目的:验证我们发现的一个新的临床试验用于诊断SLAP损伤.方法:选取因肩关节疼痛初次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进行4项常用的SLAP损伤的临床检查法Speed、Yer-gason、O'Brien、及我们的新试验(Reverse Biceps Load test)进行检查做初步诊断.之后所有患者进行肩关节镜检查,术中镜下对有SLAP损伤的患者进行记录并分型.结果:从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大约有137名肩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了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52名患者存在有SLAP或二头肌长头腱的损伤.其中对于SLAP及二头肌腱的损伤,新试验敏感度76.92%,特异性为43.53%.当肩关节后伸,前部极度外旋时SLAP及二头肌长头腱处于高张力状态.此时轻微的外力就可诱发疼痛,因此新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此位置时前关节囊及部分肩袖亦处于高张力状态,所以特异性会受一定影响.结论:新试验对于SLAP及二头肌腱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SLAP损伤的筛选试验运用于临床.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显、隐性失血情况及输血策略研究

    作者:王玉武;柴盛德;陈维东;吕成堂;董红华;周敦

    背景:髋、膝关节置换术在髋、膝损伤的老年患者中应用广泛,不过术后患者多伴有贫血症状,贫血导致伤口愈合慢,易感染等,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目的:探讨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后显、隐性失血情况及输血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拟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6例,均符合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适应证且为初次手术,分为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组(髋关节组)44例,其中,24例为肥胖患者,均未采用引流血回输系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组(膝关节组)52例,其中,29例为肥胖患者,19例采用引流血回输系统.通过Gross方程着重计算两组的实际总失血量、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探讨隐性失血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结果:髋关节组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量的31.5%(477 ml/1512 ml),膝关节组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量的51.3%(769 ml/1499 ml),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髋关节组与膝关节组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膝关节组引流血回输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高于未行血液回输患者(P<0.05).结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高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即使使用引流血回输亦达不到完全满足机体恢复循环的需要,需加强对患者血容量的补给,此外,正确认识隐性失血可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引导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尽早开展关节功能训练.

  • 血栓弹力图预测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星晨;郑欣;李成宇;孙少松;芮敏;宋子鉴;庞勇;郭开今

    背景: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可反映凝血全过程,提供血栓形成及溶解的全部信息.近来逐渐应用在骨科,但其对预测关节置换围术期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TEG预测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8例,分为THA组92例,男56例,女36例,平均年龄(65.7±13.8)岁,和TKA组96例,男48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0±7.1)岁.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行血常规、血浆D-二聚体、凝血四项、TEG及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测.结果:THA组TEG不同时间点K值,Alpha角、MA、CI有统计学差异.TKA组TEG不同时间点仅MA、CI值有统计学差异.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与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A组与TKA组比较,TEG各值、凝血四项结果及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G预测血液高凝状态较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更准确.行THA、TKA手术的患者多在术后1周左右达到高凝状态,应注意此时凝血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降低术后DVT发生率.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的手术治疗研究

    作者:居建文;叶峥;朱剑;严斌;黄晓义;朱志军

    背景:肘关节是人体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其中以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严重,包含了肘关节脱位、桡骨头骨折及尺骨冠突骨折,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肘关节,恢复其稳定性,术中注意骨折与韧带的固定与修复,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目的:探讨肘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3~56岁,平均(36.89±9.40)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标准:Ⅰ型17例,Ⅱ型1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9例,Ⅲ型6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和韧带修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16.50±3.57)个月,其中,16例没有疼痛,2例轻微疼痛,没有严重疼痛.后随访时,屈曲90°~140°,平均125.06°±18.12°,伸直丢失0°~70°,平均21.83°±16.93°,旋前20°~85°,平均64.69°±15.25°,旋后30°~85°,平均59.50°±12.73°.所有冠状突和桡骨头骨折显示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72±1.87)周.所有患者肘关节在伸屈位和内翻位稳定,维持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的同心圆复位.3例术后6个月出现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Brooker 1级),未作特殊处理;1例术后18个月出现肘关节轻度退行性改变,经康复锻炼后未见进一步进展;没有桡骨头假体的下沉或明显的肱骨小头骨磨损.根据Broberg和Morrey功能评分标准,本研究58~98分,平均(81.89±9.39)分,优10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肘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有利于恐怖三联征损伤的复位和固定;修复桡骨头、冠状突和内外侧副韧带能有效恢复肘关节稳定,便于术后早期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吴利军

    背景: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一般采取手法复位和接骨板固定治疗.手法复位治疗因发生再移位风险较高,临床应用受限.固定治疗因入路方式不同临床疗效亦不相同,患者病情不同,其手术入路选择不同,通常向掌侧出现移位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多行掌侧入路治疗.目的:研究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对临床疗效、功能恢复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74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选择不同分为2组,将应用手法复位和石膏外固定治疗的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的3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功能恢复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3.96±2.65)vs(11.50±2.20)周]短,桡骨短缩[(1.75±0.72)vs(0.76±0.42)mm]和掌倾角(6.53°±4.11°vs 10.80°±4.89°)优(P<0.01);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67.57%vs 94.59%)升高(P<0.01);两组总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41%和13.5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者桡骨短缩、掌倾角优化和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可被临床推广及应用.

  •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神经系统并发症防治措施进展

    作者:林莞锋;仉建国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近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重度僵硬脊柱畸形.但文献报道其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如何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术中有效的监护、及时合理的处理、合适的动脉压、恰当的坚强固定以及卫星棒等新技术的应用是减少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神经损伤的有效手段.

  • 运动力学对线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彭慧明;蒋超;翁习生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效果很大程度上与术后下肢力线的优良率有关.目前,临床上有多种TKA术中下肢对线的方法,其中经典的机械力学对线(mechanical alignment,MA)仍然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TKA下肢对线的主要方式.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MA并非能完全恢复正常人下肢的对线.运动力学对线(kinematical alignment,KA)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TKA对线技术,已有相关文献报道其不同于MA的术后下肢力学表现.本文就KA的相关研究,做一研究进展综述.

  • 颈椎单开门后路术后脑脊液漏合并中枢感染一例报道

    作者:汤博;赵宇

    颈椎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较低,合并感染后处理更加复杂.早期有效的治疗可避免二次手术,但对于相关治疗经验的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了一例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合并中枢感染的病例,为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提供参考.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作者:《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2017年9月24日,《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于江苏省无锡市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邱贵兴院士主持.共106名编委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刘小培副社长参会并代表出版社表达对本刊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代主任孙维进行了2015~2017年工作报告及年度计划介绍:对推出的指南与共识、开展的学术活动、增刊出版情况进行总结,对稿件情况和综合排名进行汇报,并介绍了接下来的工作内容,包括本刊将于2018年1月起,由双月刊变为单月刊,设立编辑部工作站,增加通讯编委组,推出本刊微信公众号.会议由常务编委孙天胜教授主持,副主编翁习生教授对编委会工作进行总结并推出本刊新编委会章程.郭万首教授介绍与杂志共同发展经验.曾晖教授和童培建教授分别代表深圳和杭州工作站介绍工作计划.会上对杰出审稿编委、杰出投稿编委、组织编写共识编委进行颁奖,感谢各编委为本刊所作贡献,希望各编委再接再厉.随后,全体与会编委进行了热烈讨论,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对如何提高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如何提高期刊发行量等问题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并表示将积极组稿,认真审稿,支持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工作,为《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努力.

    关键词: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