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人工全膝关节假体覆盖率与术后引流量的关系

    作者:翁习生;边焱焱;周熹;周磊;张磊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与输血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假体对术中截骨面的覆盖对术后引流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不同假体覆盖率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量的关系。
      方法: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30例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患者,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6±8.2)岁。B组14例患者,男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4.6±5.3)岁。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术后引流量、截骨后股骨及胫骨前后径和左右径、使用假体大小。
      结果:A组假体对于截骨面覆盖率较B组优良率高,分别为43.8%和21.4%,术后A组患者引流量为(378.1±266.1)ml,较B组术后引流量(473.2±243.2)ml明显减少。
      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对于截骨面的覆盖率是影响术后引流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合适的假体覆盖对于减少术后引流有积极的意义。

  • 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胡旭栋;裴福兴;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出血的重要原因是止血带效应所导致的纤溶亢进,通过使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XA)减少出血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的:探讨TXA减少TKA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选择130例行初次TK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A组为试验组,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静脉给予10 mg/kg TXA;B组为对照组,不给予TX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内每小时引流量、总引流量、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总失血量、输血人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
      结果:术后1~3 h每小时引流量和总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4~6 h每小时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1 d、3 d、5 d A组血红蛋白值均高于B组(P<0.05)。A、B两组总失血量分别为752 ml和1107 ml(P<0.05)。A、B两组输血人数分别为5人和12人,输血率分别为7.7%和18.5%(P<0.05)。两组患者术前、松止血带时、术后3 h和术后24 h PT、AP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和24 h D-二聚体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DVT,术后3周两组患者均未发现症状性DVT。
      结论:TKA手术中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按10 mg/kg静脉给予TXA是安全有效的。

  • 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或PFNA治疗术后局部骨丢失的比较研究

    作者:吴斗;金党印;刘强;孙吉平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与PFNA两种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周围局部骨丢失的程度。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2例,女30例;年龄51~90岁,平均70.1岁。根据手术方式的选择,分为DHS组(n=23)和PFNA组(n=29)。骨折类型参照Ev-ans-Jensen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Ⅰ型17例,Ⅱ型14例,Ⅲ型11例,Ⅳ型8例,Ⅴ型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取患侧股骨颈区骨密度改变值为评价指标,分别测量术后3d、6个月时患侧髋关节的骨密度,计算患侧股骨颈区骨密度改变值。
      结果:所有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4个月,平均8.5个月,因未能坚持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5例未入选(A组2例,B组3例)。无内固定折断及松动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所有入选的患者中优良者47例,较好者4例,尚可1例。对所有入选患者股骨颈区骨密度的改变值进行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FNA内固定术后局部骨质丢失小于DHS内固定,更适合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

  •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

    作者:于海泉;沈建雄

    背景:感染是脊柱侧凸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处理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的脊柱侧凸病例的临床资料,共2780例,深部感染患者19例。根据距首次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感染和迟发感染,早期感染患者彻底清创后保留内固定物,迟发感染均取出内固定物,清创后一期闭合切口,并根据临床经验使用抗生素。
      结果:所有深部感染患者均有切口局部症状,19例感染患者中,男6例,女1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6例,成人脊柱侧凸6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1例,经13-144个月随访,患者愈合良好,无感染复发情况。
      结论:局部脓肿、渗出或窦道常常为深部感染的诊断依据。对于脊柱侧凸术后深部感染患者清创是主要的,如无内固定松动等情况早期感染不一定必须取出内固定物。而对于迟发感染,植骨已融合患者可取出内固定物,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感染 清创
  • 微创单通道多节段间接减压侧方椎间融合术(XLIF)治疗成人根性疼痛性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早期临床报告

    作者:邹德威;邵燕翔;靳江波;李光弟;Thomas Rally

    目的:评估微创单通道多节段间接减压融合手术(XLIF)治疗成人根性疼痛症状性下腰退变侧凸畸形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9月采用XLIF治疗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下腰退变合并侧凸8例,男3例,女5例,年龄62~85岁,分别涉及L2-3,L3-4,L4-5节段,Cobb角38°~59°。另1例女性16岁,特发性脊柱侧凸,主弯腰段,Cobb角45°,顶椎L3。
      结果: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失血50 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均于术后次日下地活动。无神经功能恶化。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34±2.02)分改善至术后(2.87±1.45)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8.02±1.61)分改善至术后(2.92±1.53)分,JOA评分由术前7.27±5.17改善至术后12.79±7.82,ODI评分由术前30.55±11.30改善至19.98±14.0。
      结论:初步验证了XLI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初始全髋关节置换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临床研究

    作者:尹知训;余楠生;卢伟杰;李之琛;吴焯鹏;李建赤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按照2009年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简称《指南》)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平市中心医院和顺德市桂洲医院共914例初始非骨水泥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按《指南》进行预防病例为预防组(631例),未按《指南》预防病例纳入对照组(283例),观察两组血栓栓塞症预防结果、出血事件和早期并发症。
      结果:预防组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近端DVT、肺栓塞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49%vs 26.85%,5.86%vs 24.02%,0.47%vs 2.82%, P<0.01)。预防组和对照组的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63%和2.82%(P<0.01);早期局部并发症为1.42%和3.88%(P<0.05);早期全身并发症为3.16%和7.77%(P<0.01)。
      结论:初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按《指南》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安全有效。

    关键词: 关节置换 血栓 抗凝
  • 人工髋关节假体摩擦界面的进展

    作者:徐步国(综述);严世贵(审校)

    20世纪60年代Jone Charnley根据髋关节低摩擦生物学原理,提出金属股骨头和聚乙烯髋臼组合获得巨大成功,一度成为衡量其他关节关节置换手术的金标准。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人工关节寿命主要的原因是假体无菌性松动[1],其常见的发生机制是关节假体磨损产生的颗粒导致的骨溶解,文献报道主要的磨损颗粒是聚乙烯颗粒[2]。为了改善传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抗磨损性差的缺点,随着材料学和制造工艺进步,近年来临床上对金属-高交联聚乙烯、金属-金属、陶瓷-陶瓷界面组合进行了更多的应用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进展给了医生更多的选择。

  • 脊髓栓系的诊断及合并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郭建伟;仉建国;王升儒;姚子明;何宇翔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spinal cord syndrome, TCS)是由各种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导致脊髓或圆锥受拉,脊髓缺血、缺氧,受到损伤发生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损伤的症状和畸形的综合征。1953年在临床上首次报道,1981年由Yamada命名[1]。脊髓栓系出现临床症状的不多,因此早期脊髓栓系的诊断并不多。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MR技术的发展,一些隐匿的脊髓栓系被人们发现的越来越多。由于脊髓栓系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器质性损害,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秦泗河下肢矫形与功能重建创新手术与技巧》系列教学光盘出版发行

    作者:

    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策划、摄制出版了《秦泗河下肢矫形与功能重建创新手术与技巧》系列教学光盘。这套光盘的出版、发行,使骨科或其他外科专业的医师有机会真实地观看到“独具一格、具有艺术气质”的矫形外科专家--秦泗河教授,对多种肢体残缺患者、骨科疑难病的术前检查、下肢残障形态与功能评定的智慧,整体而又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科学分析与决策过程;详实记录手术切口的选择、骨外固定器械(Ilizarov)个体化构型、穿针安装、医疗安全与保障疗效的工作程序控制、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贯彻实施。《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总编辑宁志杰教授为本光盘作序。

  • 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进展

    作者:胡有谷;陈伯华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背痛的病理生理学原因之一。多年来,对椎间盘细胞、生化特性以及微环境的研究,发现椎间盘退变时呈现细胞凋亡、细胞数减少、重要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降低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等。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即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生物学治疗包括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椎间盘组织工程。当前以基因治疗具期待用于椎间盘退变的临床治疗方法。

  • 肿瘤型人工关节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作者:郭卫

    原发恶性骨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造成这一年龄段人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近二十年来,保肢已经逐渐成为原发肢体恶性骨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所谓保肢手术是指在彻底切除肢体肿瘤的前提下保留患者肢体及功能,是相对于截肢而言的一种新的治疗理念。恶性骨肿瘤瘤段截除后进行肢体功能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主要的重建方法是使用人工关节假体来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及关节功能。

  •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与SLAC手术

    作者:田伟;王含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疗效可靠,并能够明显减少椎板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用方法。本文分别对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和发展、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并介绍积水潭医院设计的改良术式--SLAC手术及相关经验。我们认为,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将成为椎板成形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人工骨的应用将在椎板成形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 微创技术在腰椎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概述

    作者:周跃

    手术的微创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外科技术的标志,也是未来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spine, MISS)是将传统脊柱手术与微创技术完美结合,以期达到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的伤痛不适,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并努力保持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近十年来,微创腰椎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 急性踝关节复合体损伤的诊治

    作者:姜保国

    踝关节复合体由踝关节的骨性结构及其韧带结构共同组成。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腓前韧带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由浅层和深层两部分组成,浅层跨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两个关节,而深层只跨越踝关节一个关节,但是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浅层分成四束,分别为胫舟韧带(位于前方,发自内踝前丘前缘,进入舟骨背面内侧,可能也有部分止于距骨)、胫距后浅韧带(发自丘间沟,止于内侧距骨结节和载距突)、胫跟韧带(位于胫弹簧韧带的深层,起自内踝前丘内侧表面,止于载距突内缘)和胫弹簧韧带(位于浅层,起自内踝,垂直向下,止于弹簧韧带的浅层并形成为其主要部分,是三角韧带浅层中坚强的部分),其中胫弹簧韧带和胫舟韧带是恒定存在的。三角韧带深层由胫距后深韧带(发自内踝丘间沟,止于距骨关节面下方的内侧面)和胫距前深韧带(发自内踝前丘和丘间沟,止于距骨内侧关节面前部以远处)组成,前者是唯一恒定存在的。

  • 发育不良性髋关节脱位诊断、分型和手术

    作者:杨述华;刘先哲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年轻患者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一个主要病因。在这些患者发展到终末期骨性关节炎之前,有几种非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可以考虑,包括股骨近端和髋臼周围截骨术。但是在DDH发展至终末期骨性关节炎,引起严重的疼痛和功能受限时,全髋关节置换术则是标准的治疗方式。与正常髋关节相比,发育不良的髋关节异常的接触应力容易诱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对于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畸形的解剖结构,以及文献报道的高失败率和翻修率等。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