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单三条9号
  • 曾用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手术策略

    作者:解京明;王迎松;施志约;赵智;李韬;张颖;毕尼

    背景: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曾被认为是外科治疗的禁区,其手术治疗充满挑战与风险。目的:分析总结本中心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连续的105例采用PVCR治疗的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7例,女58例,年龄10~45岁,平均年龄18.9岁。所有患者主弯柔韧度<10%。12例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150°,术前接受4周持续颅-股骨牵引治疗。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信息,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02±132)min,术中失血量(4694±1794)ml。主弯侧凸:术前站立位108.9°±25.5°,术后36.6°±15.7°。节段性后凸:术前88.8°±31.1°,术后29.9°±14.1°。12例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150°患者,术前站立位主弯侧凸为152.5°±14.3°,牵引术前仰卧位141.8°±16.3°,牵引4周时仰卧位93.4°±14.0°,牵引4周时较牵引前仰卧位主弯侧凸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为47.2°±7.2°。节段性后凸:术前站立位109.3°±42.3°,牵引术前仰卧位98.9°±40.0°,牵引满4周仰卧位67.3°±22.2°,牵引满4周较牵引前仰卧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站立位32.2°±9.5°。7例患者发生暂时性神经并发症,及时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病例。24例患者发生了31项主要非神经并发症事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5年以上随访49例,患者满意度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PVCR术是治疗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有效手段之一,但因其应用过程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应作为大多数脊柱畸形治疗的首选。PVCR是对术者手术技巧的全面考验和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挑战,有赖于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严密的手术策略及紧密协作的团队。

  • 单纯内侧入路距下关节融合治疗平足症的效果

    作者:俞光荣;于涛;杨云峰;李兵;陈凯;朱辉;张明珠;赵有光

    背景:平足症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目前治疗方法众多,但缺乏机制认识和同一观点,传统治疗方法大多会使足部处于非生理状态。目的:探讨单纯距下关节融合治疗平足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使用单纯距下关节融合方法治疗平足症14例,男3例,女11例,年龄51~75岁,平均60.81岁。所有患者均为胫后肌腱功能不全,Myerson分型:Ⅱa 9例、Ⅱb 3例、Ⅱc 2例。回顾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病例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91~124 min,平均100.54 min。其中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25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现感染。骨愈合时间8~17周,平均9.53周。1例患者随访时出现内固定疼痛。无骨不连或者内侧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发生。AOFAS评分从术前的43.6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0.81分。VAS疼痛评分从术前的6.6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66分。结论:对于轻度或部分中度平足症畸形,单纯距下关节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胫后动脉中上段穿支走行特点与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扬;周明武;杨瑞甫;朱杰;宋力;熊颖杰;张迅;周立

    背景:目前临床中缺乏对小腿内侧中上段胫后动脉穿支及其分支走行特点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小腿内侧中上段胫后动脉穿支及其分支走行特点,为以穿支为蒂的游离或桥式组织瓣设计与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保存的有关小腿内侧中上段胫后动脉穿支走行的临床病例解剖照片,并查阅相关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时对部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小腿内侧中上段胫后动脉穿支走行有5种类型。依据穿支的不同类型,临床的应用结果:胫后动脉穿支皮瓣278例,以穿支为蒂双叶皮瓣5例,以穿支为蒂嵌合组织瓣17例,以健侧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骨皮瓣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骨缺损、骨髓炎2例。术后随访,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或桥式组织瓣不会牺牲知名血管,对供区影响小,受区恢复好,是一类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 RTS自旋转撑开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赵泉来;徐宏光;沈祥;王弘;刘平;王凌挺;杨晓明;陈学武;张玙;李逸峰;俞宏星

    背景:经皮万向钉椎弓根固定技术已应用于胸腰椎的微创手术治疗,但是万向钉不能随着棒的形状的改变与连接棒保持正交效应,缺少撑开装置,且存在微动效应,导致术后撑开、复位、矫正度的丢失。目的:评价RTS自旋转撑开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取5具同种新鲜小牛的胸腰椎,制作前中柱损伤的骨折模型。另选择50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分为RTS组(27例)和开放手术(23例),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结果:后伸实验、扭转实验中骨折内固定组的位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轴向压力、前屈实验中骨折内固定组的位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出实验中短螺钉(6.5 mm×30 mm)的大轴向拔出力明显小于长螺钉(6.5 mm×50 mm),短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为长螺钉的58.4%。RTS组和开放手术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自组内手术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伤椎后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新型RTS自旋转撑开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创伤小,在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 跳跃式Centerpiec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作者:吴小宝

    背景:手术治疗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而目前Centerpiece钉板系统治疗该病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跳跃式Centerpiec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跳跃式Centerpiece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神经功能JOA评分、节段性前突角度、椎板开门角度均显著增加(P<0.05),颈痛VAS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降低(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JOA评分、节段性前突角度、椎板开门角度高于对照组(P<0.05),颈痛VAS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跳跃式Centerpiec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病症并减轻疼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3.0 mm空心螺钉交叉固定腓骨远端Ⅱ区骨折的疗效

    作者:王旭;张超;黄加张;王晨;马昕;王成伟;王雪

    背景:腓骨远端骨折,根据解剖学部位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对于Ⅱ区腓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仍存在不同观点与方法。特别是手术方式与内固定的选择有待商榷。目的:探讨采用3.0 mm空心螺钉交叉固定腓骨远端Ⅱ区骨折的临床效果与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腓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骨折线位于腓骨远端Ⅱ区并手术治疗者共计14例。男6例,女8例;左侧8例,右侧6例;年龄21~52岁,平均32.6岁。应用切开复位,3.0 mm空心螺钉交叉固定骨折。所有患者术后予以石膏外固定避免负重4周,然后予以行走支具部分负重至骨性愈合。以取出螺钉为随访终点。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随访终点时的踝关节客观功能与主观满意度。结果:取出螺钉时间为术后12~16个月,平均14.5个月。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90~95分,平均93.3分。骨性愈合时间8~13周,平均10.2周。未见不愈合、延迟愈合、感染或神经刺激与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Ⅱ区的腓骨远端骨折,应用3.0 mm空心螺钉交叉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 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

    作者:赵国辉;陈孜;金丹杰;徐南伟;张云坤

    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伴有椎体后壁破裂、椎管内存在压迫的骨折,单纯采用椎体成形并不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壁破裂伴椎管内有骨片移位(AO分型:A3/A4)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9月经CT证实为后壁破裂伴椎管内有骨片移位的椎体骨折患者11例的病例资料。男2例,女9例,年龄55~69岁,平均60.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PVP+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损伤节段:T111例, T124例,L14例,L22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评分(VAS),Cobb角,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2例出现骨水泥泄漏(1例前方泄漏、1例上方泄漏),无经后壁向椎管内泄漏病例。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1例损伤椎上方左侧椎弓根螺钉移位至椎间隙。术前VAS评分,椎体前柱、后柱高度,Cobb角,与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有后壁破裂伴椎管内有骨片移位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VP+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案。

  • 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生存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作者:雷明星;刘耀升;周诗国;汤传昊;杨绍新;刘蜀彬

    背景:预期生存期可以指导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肺癌MSCC患者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期预测模型国内外尚无报道。目的:建立肺癌MSCC患者行减压内固定术后的生存期预测模型,为肺癌MSCC患者个体化治疗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遴选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连续收治的73例肺癌M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患者。运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回顾性分析11项术前指标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运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并筛选术前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分组,分析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结果: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行走状态(P=0.019)、受累椎体数目(P=0.001)、内脏转移(P<0.001)和术前运动缺失发生时间(P=0.012)对生存期有影响,并纳入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总分10分,分3组:A组,0~4分,n=31;B组,5~7分,n=24;C组,8~10分,n=18。3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95%置信区间,1.6~4.8个月)、6.4个月(95%置信区间,3.8~7.2个月)和14.0个月(95%置信区间,10.7~20.0个月),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3.6%、59.7%和100.0%(P<0.001)。C组患者的术后可行走率显著高于A组(P=0.006)。结论:所建模型评分为0~4分的患者预期生存期小于3个月、术后运动功能状态较差,宜接受单纯放疗或者姑息性支持治疗;评分为5~7分的患者预期生存期大于6个月,功能预后尚可,宜行减压内固定术;评分为8~10分的患者术后预期生存期大于1年,运动功能状态佳,可以考虑较为激进的转移瘤切除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复发。

  • 后侧pilon骨折与后踝骨折的影像形态学比较研究

    作者:谢诗涓;金丹;余斌;徐亚非;刘松;王尚冲

    背景:临床上,后侧pilon骨折和后踝骨折均很常见,但二者往往难以区分。目的:比较后侧pilon骨折与后踝骨折CT图像形态学的差异,为临床上二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12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横切面骨折线的形态分别对后侧pilon骨折及后踝骨折进行分型。测量并比较两种骨折的横切面骨折线至双踝连线夹角(α角),矢状面骨折线同水平线夹角(β角),横切面骨折块面积同胫骨远端总面积比值(FAR1),矢状面骨折块面积同骨折线顶点水平线以下胫骨总面积比值(FAR2)。结果:76例后侧pilon骨折分为3型:Ⅰ型,后外侧斜型,46例;Ⅱ型,内侧延伸单一骨块型,10例;Ⅲ型,内侧延伸双骨块型,20例。47例后踝骨折分为2型:Ⅰ型,后外侧斜型,35例;Ⅱ型,小块撕脱型,12例。51.3%(39/76)后侧pilon骨折发生距骨后侧半脱位或全脱位,8.5%(4/47)后踝骨折发生踝关节外侧半脱位。后侧pilon骨折、后踝骨折α角多变,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但两种骨折的β角较恒定,均接近80°,后侧pilon骨折β角显著大于后踝骨折(P=0.04)。48.0%(36/75)后侧pilon骨折FAR1≥25%,55.9%(38/68)后侧Pilon骨折FAR2≥25%。后踝骨折FAR1、FAR2均<25%。后侧pilon骨折FAR1、FAR2均显著大于后踝骨折(P=0.00,P=0.00)。结论:后侧pilon骨折与后踝骨折横切面骨折线形态多变,说明胫骨远端后侧关节内骨折所受暴力原因多变。二者矢状面骨折线都与地面基本垂直,但后侧pilon骨折与地面的垂直相关度更高。后侧pilon骨折发生踝关节脱位的概率大于后踝骨折。后侧pilon骨折块无论在横切面及矢状面的面积比均明显大于后踝骨折块。

  • 腰椎椎板-椎弓根解剖参数的影像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洪立;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

    背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了解并掌握椎弓根与椎板之间的解剖学关系可能有助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腰椎椎板-椎弓根解剖学参数,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10月,我院门诊行腰椎正侧位检查且结果为阴性的患者80例(男、女各40例),通过GE PACS系统于腰椎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以下解剖学参数:①椎弓根矢向轴与椎板切线夹角;②椎弓根外侧壁中点至椎板外侧缘切线的距离。结果:L1至L5节段椎弓根矢向轴与椎板切线夹角逐渐减小,男性患者由74.21°±6.20°减小至50.59°±7.39°,女性患者由76.32°±3.94°逐渐减小为53.99°±8.48°,男女之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L1至L4节段椎弓根外侧壁中点至椎板外侧缘切线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8.77±1.77)mm~(6.86±1.55)mm、(6.35±1.73)mm~(5.53±2.08)mm,男性大于女性,各节段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除男性L4节段,其余各节段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1至L5节段椎板-椎弓根解剖学参数具有一定变化规律。了解上述解剖学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准确地完成椎弓根螺钉置入操作。

  • 氨甲环酸浸渍明胶海绵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

    作者:张嘉男;刘继军;贺欣;孟羿彬;黄云飞;吴起宁;高林;杨光;郝定均

    背景:腰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逐渐得到重视,但如何减少术后引流量较大导致的输血及住院时间延长鲜有报道。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浸渍可吸收明胶海绵局部止血对腰椎多节段手术患者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本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行双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80例。在关闭切口前随机将浸有氨甲环酸的明胶海绵应用于腰椎显露伤口中(试验组)或不做该止血措施(对照组)。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终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再入院人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共7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试验组35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中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术后平均总引流量、引流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213±127]ml vs [329±152]ml,[2.5±0.3]d vs [3.5±0.3]d,[3.1±0.7]d vs [4.1±0.7]d,P<0.05)。两组病例在出院后30 d内未出现局部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未发现因相关并发症再入院者。结论:腰椎多节段手术中采用氨甲环酸浸渍可吸收明胶海绵止血可显著减少术后引流量,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长。

  • Hybrid分离手术应用于伴脊髓压迫的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的疗效评价

    作者:胡建新;马敏;臧乐源;叶峰;施建雄;黄博;周跃;初同伟

    背景: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发展迅速,极易造成脊髓压迫并进一步引起神经损害,预后极差。目前研究表明手术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选择何种术式能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为研究重点。目的:探讨Hybrid分离手术(Hybrid separation surgery,HSS)应用于伴脊髓损伤的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伴脊髓损伤的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患者行HSS,对比同期15例行单纯减压手术患者、20例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比较三组患者疼痛VAS评分、Frankel评分、Karnofsky功能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的变化情况。结果:HSS组术后1周所有患者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以上。术后3个月Frankel评分、Karnofsky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生存质量量表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HSS尤其适用于存在脊髓压迫而预期生存时间不长的患者,可有效遏制肿瘤进一步向椎管压迫,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老年人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效果分析

    作者:惠正广;张镇;刘诗荣;李朝顶;管旭日;杨六中

    背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发病率非常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往常规手术过大的手术创伤会导致并发症增多、术后康复困难。目的:分析探讨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老年人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固定及融合治疗老年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65~76岁,平均70.3岁。单间隙狭窄12例,≥2个间隙44例。术前仔细确定“责任节段”,狭窄节段椎板减压,切除相应节段突出的椎间盘及钙化纤维环,扩大神经根管。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减压或全椎板切除者椎间及双侧横突间植骨;单侧减压患者,对侧关节突植骨,减压侧横突间植骨。无骨质疏松患者采用椎间融合。观察患者手术一般情况,采用JOA评分和Otani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5个月。根据Otani评定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定,末次随访优26例,良20例,可10例。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固定节段横突间植骨或关节突植骨均显示有骨质生长,固定节段均得到较好融合,融合器未见松动或下沉,椎弓根螺钉未见松动及断裂。结论: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症手术创伤小,且能够彻底减压责任神经根管,减少了对机体功能的干扰,预后良好。

  • 骨质疏松对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融合的影响

    作者:钟远鸣;苏之盟;覃海飚;李智斐;李兵;苏正义

    背景: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但其对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融合的相关影响仍缺乏系统认识。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对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骨融合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62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患者行PLIF治疗。根据患者术前腰椎QCT值分为两组:骨质疏松组,28例;正常骨量组,34例。采用JOA评分、Nakai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并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方法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62例患者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组间的骨融合率、融合时间、JOA评分、Nakai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与各自术前值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PLIF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的可靠方法,但骨质疏松可能通过加速移植骨吸收、抑制新骨形成、诱发内植物失稳等,导致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降低、融合时间延长,甚至融合失败。

  •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纯椎间盘摘除术后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志楠;李书纲;盛林;宋友东;许德荣;陈鑫

    目前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单纯椎间盘摘除术因其创伤较小、疗效确切,应用较为普及。治疗过程中手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术后康复锻炼对手术的成功同样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虽然有不少关于单纯椎间盘摘除术后康复锻炼的研究,但是对于康复锻炼的具体时机、强度、方式、效果及安全性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我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椎间盘摘除术后不同康复锻炼方式及强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

  • 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友禧;沈建雄

    慢性腰痛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据统计,约40%的成年人一生中某个时段会发生腰痛[1]。1970年,Crock[2]提出椎间盘内破裂(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的概念,描述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不伴神经根性症状的腰痛,并指出IDD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占所有慢性腰痛的30%~40%。

  • 血清降钙素原在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满江;王智勇;张志强

    1临床现状随着关节置换手术在临床中不断开展,其治疗效果也越来越获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较多可引起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因素。感染作为手术失败的灾难性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或二期翻修手术等,感染控制不佳时甚至需要进行关节融合或截肢术[1],在诊治过程中给患者及临床医师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如何尽早发现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2]。

  • 后交叉韧带重建焦点问题的争论

    作者:李晗;王晓峰;陈百成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限制和引导膝关节的运动。PCL断裂将直接导致膝关节不稳,从而损害其功能。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关节镜下重建PCL已成为理想选择。较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手术具有康复快,创伤小等优点。然而,随着对后交叉韧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生物力学[1-8]、手术指征[9-12]以及康复策略[13,14]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议和挑战。围绕上述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 1例Prader-Willi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儿的诊治报道

    作者:许德荣;李书纲

    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遗传疾病,人类父源15号染色体q11-13区域异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分子基础。主要临床特征包括新生儿肌张力低、发育延迟、身材矮小、行为异常,童年时期开始肥胖、下丘脑性性发育不良及特征性外貌[1]。美国、瑞典和日本均有关于发病率的研究,从1/5000到1/15000不等,新研究显示其出生发病率为1/29000[2]。患儿常合并脊柱畸形,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及心肺功能。我院2014年7月手术治疗Prader-Willi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儿1例,现汇报如下。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征稿通知

    作者:

    关键词: 腔内血管外科 征稿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