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苏晨晨;张文生;庞军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术后6、12个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的伸膝大角度、屈膝大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早日恢复,值得推广.

  •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粘连的治疗方法 和疗效分析

    作者:吴西智

    目的:研究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粘连的有效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共收治股骨远端骨折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发生膝关节粘连患者27例,治疗依次A、B、C三个阶段,A(所有粘连的病人均先采用口服止痛药物,闭合下行功能康复锻炼),B(采取麻醉下手法松解),C(麻醉下手术切开广泛松解,术后石膏固定膝关节大屈曲位24h),对各阶段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对比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A阶段仅1例患者满意.B阶段满意患者4例.剩下22例进行C阶段治疗功能满意19例,术后再粘连3例,再经二次的手术切开松解后满意2例,1例终关节僵硬.C阶段患者的膝关节弯曲大角度疼痛评分 、 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的对比A、B阶段治疗患者评分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A、B阶段在两项评分当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粘连行手术切开松解是有效的方法.粘连不严重的可以先采取麻醉下闭合手法松解.

  • 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注射玻璃酸钠对患者疼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怀东;裴海波

    目的 探讨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注射玻璃酸钠对患者疼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57例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成形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注射玻璃酸钠将患者分为研究组(27例,术后注射玻璃酸钠)与对照组(30例,未注射玻璃酸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术后3、12个月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患者术后3、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成形缝合术后注射玻璃酸钠的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股骨髁上截骨术后屈膝受限的治疗及评估

    作者:方弘伟;董中卫;吴金萍

    股骨髁上截骨术已被认为是对股四头肌瘫痪引起的膝关节屈曲畸形矫治的简单有效方法,但术后所造成的膝关节屈曲受限也是常见的并发症,自1991年5月起,我们分折了原因,并依之制定了提高膝关节活动度的治疗程序,疗效满意.

  • 外伤性膝关节僵硬的防治

    作者:卢伟良

    以按摩为主综合治疗外伤性膝关节僵硬100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10~59岁;造成膝关节僵硬的原因:关节内或附近骨折61例,膝关节脱位并韧带损伤修补后6例,股骨中下段骨折28例,膝关节及大腿严重软组织挫伤后5例;膝关节活动度:0°~10°者45例,10°~30°者55例;病程:0.5年以内40例,0.5~1年45例,1年以上15例,平均8个月.

  • 孟氏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胫骨骨不连20例

    作者:王勇;杨生录

    我院自1991年2月~1996年6月应用孟氏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胫骨骨不连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53岁。左侧12例,右侧8例。受伤至入院时间7~28月。其中开放性粉碎性骨折9例。伤后行手法闭合复位石膏绷带固定8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6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石膏绷带外固定3例,跟骨牵引3例。骨干不连部位:胫骨下段13例,胫骨上段5例,胫骨中段2例。入院时曾有长期感染,但软组织创面已愈合者15例,钢板螺丝钉断裂者3例,伤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压伤者各1例。X线检查肥大型骨不连15例,萎缩型骨不连5例。本组患者有假关节活动者11例,远端叩击痛明显者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膝、踝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活动度小于30°者9例,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者6例,僵直3例。

  • 两种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李守民;孔荣;徐玮;尚希福;夏睿

    目的 比较两种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TKA的80例(80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截骨顺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40膝,先行股骨截骨;对照组40膝,先行胫骨截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胫骨内、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范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 14个月(平均11.3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分别为(53.4±13.8)min和(310 ±46) ml,对照组分别为(72.5±14.7)min和(425±4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9、11.93,P值均<0.01);胫骨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4.1±3.7)mm,对照组为(21.8±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P<0.01);胫骨内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5.6±3.5)mm,对照组为(43.5±4.2)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6°±14.2°和103.6°±7.4°,对照组分别为88.6°±13.6°和102.3°±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82,P值均>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90.12±8.6)分和(91.66±6.6)分,对照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89.45±9.9)分和(91.87±7.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13,P值均>0.05).结论 TKA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使胫骨的显露更为充分,起到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及影响因素

    作者:董晓艳;刘静;张建平;曲峰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某院关节损伤门诊复查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量表调查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和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采用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患者的自我效能。结果67例患者康复锻炼情况平均分为(3.05±0.51)分,关节活动度平均分为(3.35±0.76)分;一般效能感量表平均分为(2.90±0.45)分;康复锻炼情况与一般自我效能和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应有针对性地指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对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 改良式功能牵伸对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活动障碍的影响

    作者:李奇;王磊;郭青川;郝权;张斌;刘承梅

    下肢骨折术后,由于需要长期膝关节伸直位固定,加之后期患者自主功能锻炼不佳,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对此国内外治疗师分别使用关节松动术、功能牵引、等速训练、终末端等长收缩训练、中药熏洗等对患者进行治疗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治疗中发现功能牵引时患者疼痛较明显,如何在功能牵引时避免疼痛的相关报道较少.我们采取了改良的功能牵伸以缓解患者疼痛,经过治疗,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 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系统康复治疗

    作者:覃东;孙乐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为我院骨科病房和康复科门诊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膝关节外伤术后功能障碍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1-60岁;病程52.40±11.25d;其中股骨髁上骨折术后1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5例,髌骨骨折术后2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1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11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个月,X光片复查骨折愈合良好.患者膝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ROM)69.92°±16.98°.

  • 髌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

    作者:王启东;白玉和;宋殿臣;周成亮

    目的 探讨通过膝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03-2014-12采用膝关节外侧入路、常规截骨外加选择性软组织松解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0例(11膝)膝外翻.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2(4~67)个月随访,外翻畸形由术前16.7°(11°~23°)降至术后3.2°(0~7°);膝关节活动度由87.3°(75°~95°)提高到106.3°(100°~120°),HSS评分由术前32.6(14~45)分提高至88.7(83~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膝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术后无明显疼痛,步态恢复正常,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膝旁外侧入路、常规截骨外加选择性软组织松解方法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治疗膝外翻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股四头肌肌腱斜切技术在僵直膝TKA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强;高峰;谢林;李浪;刘代忠;田臻

    目的 探讨僵直膝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采用股四头肌肌腱斜切技术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2采用TKA治疗8例(11膝)僵直膝,术中采用股四头肌斜切技术,即斜行(与股直肌长轴呈45°)切开股直肌,同时在髌韧带止点处用短克氏针临时固定防止止点撕脱.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6~24)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膝关节周围疼痛消失,股四头肌肌力均达到5级.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95.4°(90~120)°,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90.6(82~95)分.结论 伸直型僵直膝行TKA手术治疗时,术中采用股四头肌肌腱斜切技术联合软组织松解技术效果好,术后患者可早期屈膝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较少,对维持术中恢复的膝关节活动度较满意.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波;胡海涛;潘健;简伟明;牛舜;龙华;马保安

    目的 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4-12行初次TKA的138例(203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摄下肢全长X线片(LIR)、测量手术前后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AKS评分、HSS评分评价TKA效果.将MFTA分为控制在2°以内组和3°以内组讨论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利用LDFA、MPTA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结果 采用3°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3°≤MFTA≤3°组术后AKS关节与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MFTA>3°或MFT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2°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2°≤MFTA≤2°组与MFTA>2°或<MFTA-2°组术后除AKS关节评分外,ROM、AKS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3°为标准对LDFA、MPTA进行分组,除术后ROM外,-3°≤LDFA≤3°组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LDFA>3°或<-3°LD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PTA≤3°组与MPTA>3°或MPTA<-3°组术后ROM、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TKA临床效果确切,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为3°,即外翻3°~内翻3°,且引起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为股骨远端截骨不够精确.

  • 序贯性手术治疗Ⅰ型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赵新文;李钊;姬振伟;王志学;丁勇

    目的 通过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僵直按纳入标准分为Ⅰ型(轻型)和Ⅱ型(重型),分析Ⅰ型膝关节僵直的系统性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1采用序贯性手术治疗的Ⅰ型膝关节僵直60例,关节镜下完成松解36例,18例在关节镜下松解基础上辅助有限切开行部分股四头肌扩张部切断松解术,6例在以上手术的基础上行股四头肌切断延长松解术.结果 本组术后均获得平均12(2~24)个月随访,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至100°~135°(115.32±9.42)°.末次随访时按Jude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2例,良7例(其中2例行屈膝石膏固定2d,行持续被动活动,获得良好效果),可1例(外院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僵直来本院行松解、内固定取出,因松解过程再发骨折而影响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98.3%.结论 对于Ⅰ型膝关节僵直序贯性行关节镜下松解、选择性小切口有限切开股四头肌扩张部部分切断或股四头肌切断延长松解术,术后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可避免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术后再次粘连等膝关节僵直松解术后常见并发症;且创伤小,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训练,关节功能恢复快.

  • 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曾勉东;杨波;谢景开;吕玉明;尹彪

    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旨在探讨如何提高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0月~2010年10月3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2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2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随访时间等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随访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两组的胫骨倾斜度与关节力线对位不良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受肥胖、下肢力线对位情况和术后主动功能锻炼等因素影响,术中术后减少以上因素影响可以提高膝关节术后活动度.

  • 小切口松解伸直型膝关节僵硬

    作者:杜长夫;王为民;蒋青

    伸直型膝关节僵硬为医源性并发症,多为骨折等引起伸膝装置部分或全部粘连,瘢痕形成或纤维变性所致,治疗方法多,弊端多.采用小切口松解伸膝装置粘连为主综合治疗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0~64岁,术前膝关节活动度0°~25°.其中,股骨干骨折术后7例,髌骨骨折术后3例,股骨髁问粉碎性骨折术后3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膝韧带损伤修复后2例,术前股四头肌肌力V级11例,Ⅵ级5例,病程9个月~3年,股四头肌有不同程度萎缩.

  • 伸膝装置粘连的功能重建(附25例报告)

    作者:冯纪川;陈兴民;冯明录

    伸膝装置粘连是下肢骨折、感染及膝关节病变的常见并发症,是膝关节伸直位僵直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屈膝功能不足70°,对生活和步态有较大影响时,则需手术治疗.1990~2000年我院共收治25例伸膝装置粘连患者,联合应Thompson股四头肌成形及由我们设计的膝内外侧支持带成形术治疗,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5例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8岁.病程:6个月~2年5个月.病因:股骨干或股骨下端骨折11例,股骨干中下段并髌骨骨折6例,髌骨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了3例,胫骨骨髓炎1例,膝关节滑膜炎1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屈膝0°~30°10例,30°~50°8例,50°~70°7例,大屈曲度70°,小20°,平均32°.

  • 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副韧带断裂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作者:朱春冀;刘应旭;崔家平;曹勇;吴晓晗;黄太华;王权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后采用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关节假体的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恢复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TKA发生具有MCL损伤的患者共22例,其中术中采取更换限制性膝关节假体患者(LCCK组)10例,采用术前计划的假体类型不变(非限制性假体)患者(LPS组)12例.对比2组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说明不同时间点的K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对比无差异,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术后36个月2组患者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活动度各时间点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TKA术中出现MCL损伤进行修复时,膝关节假体类型更换为限制型与不更换对患者的预后不会产生差异影响.

  • 强化护理干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卜金辉;杨晓东;刘兴华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强化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干预前77.9°±19.6°、干预后103.7°±21.9°。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干预前78.1°±20.5°、干预后92.2°±15.6°,2组患者干预前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4.13±6.79分,其中优39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0.16%(55/61);对照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76.32±4.48分,其中优22例、良17例、可12例、差8例,优良率为66.1%(39/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中实施强化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实现高屈曲了吗?

    作者:曾羿

    膝关节置换术能明显缓解关节疼痛、有效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活动度,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首选治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理念、假体选择和术后康复等方面都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统一,是否保留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旋转平台假体是否能有效降低骨溶解?是否需要常规置换髌骨?高屈曲度假体是否能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本文就近几年争议较大的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做一综述.1强调膝关节术后高屈曲度的原因膝关节置换术的首要目的在于减轻膝关节疼痛、满足术后患者对膝关节功能的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术后均能达到患者对疼痛缓解的期望值.而近期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对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瑞典和加拿大安大略膝关节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约17%~20%的患者对膝关节置换的术后效果不满意,首要原因(约10%)是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未达到预期值[1,2].常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不超过120°,对于一般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坐板凳等己足够.

12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