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jmit.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坤成 姜玉新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脉络膜转移瘤伴部分视网膜脱离1例

    作者:王秀云;杨秀华;张羽;朱武

    患者男,5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臀部和腰部疼痛,在外院诊断为骨转移瘤,行放射治疗.9个月后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行头部CT检查时疑右眼占位.患者无明显眼部临床症状.超声示:右侧眼球玻璃体后方见2个宽基底扁平肿物, 中等回声,表面呈半月形,大小为9 mm×5 mm及7 mm×3 mm,大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无回声区.2个结节之间可见一条强回声带在眼玻璃体暗区内,凹面指向眼前方,且与球壁相连(图1).CDFI:结节内彩色血流丰富,可测及动脉血流频谱.左眼未见异常.结合患者临床多发骨转移瘤、淋巴结转移瘤病史,超声提示:右眼多发实体占位(脉络膜转移瘤伴部分视网膜脱离).诊断被MRI证实.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转移瘤
  • 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合并胚胎性癌1例

    作者:高建华;韩文娟;孙宪昶;杨帆;张如意;石占全

    患者男,18岁.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进行性加重,于2005年3月7日来我院就诊.X线检查:右肺门、右心缘结构模糊不清,纵隔不规则增宽(图1).CT检查:平扫于纵隔偏右可见一大小约8 cm×9 cm×11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CT值约36~39 Hu,边界较清晰(图2).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边缘部分强化明显,纵隔被推挤左移(图3).考虑胸腺瘤可能性大.B超检查:右锁骨中线第2~4肋间可探及不均质稍强回声团,形态不规整,边界尚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周边可探及血流信号,内可见无回声区.

  •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并室壁瘤形成1例

    作者:吴晓岩;王莎莎;袁彬彬;李丽娜

    患者女,66岁.2004年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闷、胸痛,每次发作2~3分钟缓解,未重视.2005年12月10日患者自觉胸痛频率、程度加重,每次持续20分钟,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正常,给以消心痛及活血化淤药物治疗后,胸闷明显好转.12月16日患者在上厕所后突发胸痛剧烈,放射到背部,伴有四肢发冷,大汗、恶心、呕吐,胸痛持续不缓解,家人急送当地人民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予以住院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自觉胸痛稍缓解,但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不能左侧卧入睡,心电图检测提示心肌梗死范围扩大,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为进一步治疗,于12月30日转入本院.患者患病以来,无明显咳嗽、咳痰 ,气促症状明显,可平卧.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10年.

  • 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1例

    作者:李好刚;褚玉静

    患者女,55岁,间歇性右上腹疼半年.体检腹软,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超声诊断:下腔静脉实性占位.CT检查:肝门至肾门水平下腔静脉走行区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略呈分叶状,大小约9.0 cm×4.5 cm×4.5 cm(图1),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下腔静脉管腔增粗,胰头受压移位(图2).CT诊断:下腔静脉占位性病变,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MR下腔静脉及门静脉成像:下腔静脉平肾门至第二肝门水平明显扩张,宽处直径约4.5 cm,其内见大小约9.0 cm×4.5 cm×4.5 cm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未见异常(图3).MR诊断:下腔静脉血管源性肿瘤,平滑肌肉瘤或血管外皮瘤.手术病理诊断: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图4).

  • 胎儿十二指肠闭锁合并心脏畸形2例

    作者:郭海欣;吕国荣;姜立新

    例1:女,24岁,G1P0,孕32周来我院常规产前检查.超声显示:胎儿双顶径8.5 cm,股骨6.3 cm,肱骨5.4 cm,羊水平均浓度7.0 cm,四肢及颜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胎儿腹部横切可探及二个无回声,可相通,呈"双泡征"(图1).胎儿心律齐,右心房较左心房大;三尖瓣增厚、变长,位置下移;可探及反流,反流速度140 cm/s,主动脉与肺动脉呈十字交叉,内径相近(图2).超声诊断:①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畸形);②胎儿消化道畸形(十二指肠闭锁);③羊水过多.3天后引产一女婴,外观正常.尸解见十二指肠降部肠管闭锁;左心房横径1.0 cm,右心房横径1.4 cm,三尖瓣增厚、变长,下移约0.3 cm.

  • 巨大子宫肌瘤红色变性1例

    作者:赵军;陈燕萍;蒋志强

    患者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满不适,餐后症状稍有加重,无腹痛、恶心、腹泻等症状,未予治疗.此后腹部胀满症状逐渐加重,近一月来,患者明显感觉症状加重,且可触及腹部包块并逐渐增大.查体:腹部膨隆,全腹无压痛,脾左锁骨中线肋下约12 cm,脐下3 cm,质中等,表面光滑、固定.患者月经规律,妇科阴道分泌物检查无异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门诊以"中下腹巨大肿块,巨脾"收入院.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变性
  •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

    作者:杨玉萍;丁红;包剑锋;刘利民;王文平

    患者女,70岁,发现右乳肿物半年住院,无乳头溢液.查体:右侧乳头略凹陷,无明显橘皮外观,右乳外下象限距乳头1.5 cm处扪及3 cm×3 cm肿块,质软、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可,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见2.7 cm×2.0 cm囊实性团块(图1),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彩色多普勒显示实性部分有分支状彩色血流,动脉频谱RI=0.84,双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使用声诺维造影剂的实时动态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病灶实性部分早期快速增强,消退较快,囊性及部分低回声结构始终未增强(图2).超声诊断:右侧乳腺囊实性占位,考虑导管内来源(恶性可能大).外科行右乳肿块冰冻+乳腺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侧乳腺导管上皮高度增生,细胞轻度异型,小灶区少量凝固性坏死,肿瘤未侵破导管壁,考虑低核级导管原位癌.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 Mn2+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视神经损伤的观察

    作者:张帆;李坤成;于春水;常丽荣;秦文

    目的 探讨活体视神经损伤不同时期Mn2+增强磁共振影像表现,为活体状态下研究神经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视神经组、视神经损伤24 h组和视神经损伤2周组,每组6只.分别在左侧眼球的玻璃体内注入浓度为0.8 mmol/L的MnCl2 2 μl,24 h后用1.5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结果 正常视神经显示了完整的走行,同时可以看到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核团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明显强化;视神经损伤24 h后,可见视神经的强化信号弥散,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MnCl2大增强信号及SNR(信噪比)降低;视神经损伤2周组,视神经走行显示不全,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MnCl2大增强信号明显减低及SNR的明显降低.三组在外侧膝状体和前丘Mn2+大增强信号及SNR的两两比较上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结论 Mn2+增强磁共振成像能够很好地评价视神经不同损伤时期的形态学改变,是活体状态下研究神经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 心力衰竭犬心房结构重构的实验研究

    作者:薛竞宜;杜国庆;田家玮;李悦

    目的 观察右室快速起搏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的效果,探讨心房结构重构在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13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n=7)和假手术组(n=6),于左、右心房各缝植4对电极,起搏电极缝植在右室心尖,连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220次/分)6周,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分别于起搏前、起搏6周后,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收缩末容积;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和收缩期末容积,得出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并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房肌的超微结构.结果 ①假手术组术前和术后心脏各参数无明显变化.②起搏6周后,起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左房收缩末容积显著增大[(23.2±4.1) vs (13.5±1.9)cm3,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大[(56.2±11.3) vs (33.7±9.6)cm3,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显著增大[(38.4±8.4) vs (14.5±8.6)cm3,P<0.01],射血分数显著降低[(31.4±10.2) vs (56.8±4.5)%,P<0.01],心输出量著降低[(1.2±0.5) vs (2.8±1.6)L/min,P<0.01].③病理学结果显示起搏犬心房肌细胞变性、肌纤维溶解、线粒体肿胀以及间质胶原增生、水肿.结论 心房结构重构是心力衰竭犬发生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

  • 基于MRI海马形状特征的阿尔茨海默病的自动判别

    作者:李淑宇;石峰;蒲放;蒋田仔;谢晟;王荫华

    目的 通过海马的MRI影像学分析,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形状的局部异常模式,并构建优的分类器函数辅助诊断AD.方法 对19例AD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对照者行MRI扫描,建立海马表面模型,测量海马表面的局部萎缩,构建分类器函数自动判别AD病.结果 自动判别的正确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实验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右海马82.1%,左海马92.3%;100次3重交叉验证实验的平均正确率为右海马82.5%,左海马87.2%.结论 利用MRI海马的形状特征自动判别AD是可行的.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中的应用

    作者:王海燕;赵斌;王光彬

    目的 应用DTI技术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行颅脑MRI与颅脑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扫描(b值=0,500 s/mm2),在Siemens Leonardo工作站应用纤维束跟踪软件(Siemens Standar 12 dirs)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白质纤维束.结果 对主要白质纤维如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胼胝体、扣带、上纵束、下纵束、上枕额束、下枕额束、钩束进行模拟显示,不同纤维需要选择适合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显示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模拟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是在活体中研究人脑白质纤维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 氙CT评价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血流研究

    作者:卢洁;李坤成;高艳;焦立群;李萌

    目的 探讨颈内/大脑中动脉慢性狭窄、闭塞患者的氙CT脑血流成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颈内/大脑中动脉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氙CT脑血流成像检查,2例行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计算出脑血流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20例颈内/大脑中动脉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0例单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7例发现病变侧CBF轻度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单侧ICA/MCA闭塞,对侧重度狭窄患者,9例CBF图发现异常改变,表现为闭塞侧CBF下降较狭窄侧降低明显(P<0.05);闭塞侧CBF值与单侧病变患者的正常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行乙酰唑胺负荷试验患者,负荷后CBF降低较负荷前明显.结论 氙CT检查能够显示颈内/大脑中动脉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脑血流情况,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 肝细胞癌介入术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肖运平;肖恩华

    以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为代表的介入治疗作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正确评价肝癌介入术后疗效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价的各种影像学方法,阐述其优势、前景与不足.

  • 超声造影在肝外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惠琴;唐杰

    肝外伤是常见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极易导致死亡.随着超声造影技术迅速发展,该技术不仅应用于肝外伤的诊断中,而且也逐渐应用于肝外伤的微创治疗中.由于该技术具有经济、方便、敏感性高等优点,其在肝外伤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突现重要价值.本文简述超声造影技术在肝外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 图像信息融合在现代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贾富仓;陈思平;陶笃纯

    图像引导外科系统在现代神经外科手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精确定位功能靶区,保护重要脑功能区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图像引导神经外科系统中融合功能脑图谱、CT-MRI图像融合、功能磁共振图像检测到的重要脑功能区与扩散张量成像追踪到的白质纤维束信息,可以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帮助医生精确定位、识别或保护重要脑区.

  • 呼吸触发B-TFE序列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郭建锋;沈钧康;徐孝秋;张迎春;刘金来;王玉红

    目的 探讨呼吸触发B-TFE序列在门静脉系统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呼吸触发B-TFE序列,对40例病例进行门静脉系统成像,冠状位,使用呼吸触发技术,不使用对比剂.所有病例均在近期进行了双功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和B-TFE门静脉成像结果 进行比较.检查的内容包括: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以及可能出现的侧支循环情况.结果呼吸触发B-TFE序列门静脉成像准确地显示了本组全部病例的门静脉系统情况;呼吸触发B-TFE门静脉成像结果和双功多普勒超声结果相关性良好,且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 呼吸触发B-TFE序列门静脉成像技术可以在不使用对比剂情况下准确地评价门静脉系统情况.

  • 多层螺旋CT胰腺单期佳扫描时相的研究

    作者:严金岗;彭卫斌;殷瑞根;赵亮;冷菊宇;罗俊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单期增强扫描在对可疑胰腺癌诊断中合理的延迟时间.方法 随机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分为A、B两组.①A组行胰腺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2.5 ml/s,分别测定腹主动脉、门静脉、胰腺实质及肝脏实质在增强后不同时间点的CT值,得出时间-密度曲线.②B组行移床式、40 s、60 s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和流率同上,分别评价40 s与60 s胰周血管的显示率及显示程度.结果 ①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提示,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60 s,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50 s(50~70 s胰腺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60 s (60~80 s肝脏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并且有明显的密度差.②对于胰周血管的显示率,40 s和60 s均为100%.而对于显示程度,60 s扫描明显优于40 s扫描.结论 若对可疑胰腺癌行多层螺旋CT单期增强扫描.以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2.5 ml/s,延迟时间定为60 s较佳.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作者:梁颖;蒋涛;翟仁友;郝建宇;王亚杰;魏宝杰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技术在诊断可疑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中差异,探讨MPR技术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胆道扩张的患者行MSCT扫描.两位医师进行盲法阅片,以手术或胆道造影为标准,比较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对胆总管结石检出的差异,评价了增强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图像的价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以上三者对不同类型结石的诊断差异.结果 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2.1%和89.3%,特异性分别为77.8%和88.9%,准确性分别为80.4%和89.1%.在结石诊断中,增强后MPR图像的价值显著高于增强后横断面扫描图像(P<0.05).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对软组织密度结石(6/8例,8/8例,8/8例)和胆汁密度结石(0/4例,2/4例,4/4例)的检出不同.结论 增强后MPR提高了低位胆道梗阻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利于常规平扫或增强横断面扫描图像难以发现的胆汁密度结石及小结石的检出,且能直观显示胆道内结石的数目.

  • MRI 3D-VIBE序列评价胆道梗阻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印隆林;宋彬;徐隽;陈宪;李真林;孙家喻;李昌宪;钟克祥

    目的 通过与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和MR梯度回波(GE)2D T1W序列增强扫描比较,探讨MR GE快速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132例疑有胆道梗阻性病变而接受包括3D-VIBE序列在内的全套MR检查患者,通过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对照,比较三种MR成像序列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病灶检测及定位: 118例有明确梗阻部位,共计160个病灶中.MRCP检出149个(93.1%),优于3D-VIBE序列及2D GE T1W序列(P<0.05);②定性诊断:132例患者中,三种方法准确率分别为3D-VIBE 97.7%(129/132)、2D GE T1W 91.7%(121/132)、MRCP 84.8%(112/132),3D-VIBE占优(P<0.05);③推断病灶组织学来源:三种方法准确率分别为3D-VIBE 97.0%(128/132)、2D GE T1W 87.1%(115/132)、MRCP 76.5%(101/132).它们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VIBE效果佳.结论 MR 3D-VIBE序列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特别是非结石性病因)显示出较佳的诊断价值.

  • OPN和ON mRNA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钙化的关系

    作者:杨光;张静;张祥宏;崔进国;赵俊京;李智岗;李海平;韩捧银;李顺宗;王红光

    目的 进一步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微钙化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乳腺癌组织30例,同时取距癌组织边缘5 cm以上非癌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患者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且临床病理资料齐全.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了组织中OPN和ON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了其与微钙化表现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OPN mRNA校正值(OPN/β-actin)分别为0.479±0.114和0.205±0.059;ON mRNA校正值(ON/β-actin)分别为0.480±0.109和0.223±0.04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本组病例钼靶片中表现微钙化13例,占43.30%,钙化病例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无钙化者,扩增结果显示钙化组与无钙化组OPN mRNA校正值分别为0.604±0.036和0.385±0.022;ON mRNA校正值分别为0.598±0.036和0.389±0.0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钙化组与正常乳腺组相比,差异更显著(P<0.05).乳腺癌组织中OPN、ON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OPN和ON mRNA表达水平与微钙化的出现密切相关,可能参与和/或调节了微钙化的形成.

  • 血流汇聚法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

    作者:彭瑛;饶莉;吴洋;陈琳;黄明远

    目的 探讨血流汇聚法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的价值.方法 对63例二尖瓣偏心反流患者分别用连续方程法及血流汇聚法(PISA)测量二尖瓣反流程度,以连续方程法结果为标准,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血流汇聚法与连续方程法的结果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838, P<0.05),并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结论 血流汇聚法能较为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心率及其波动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东野;刘素堂;徐凯;夏勇;李绍东;李江山;王志荣;张超群;张辉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16-M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不同心率、心率波动患者89例行16-MSCTA,以0.4秒/周扫描.根据心率分为下列四组:A组,<60次/分(beat per minute, BPM);B组,60~69 BPM;C组,70~79 BPM;D组,≥80 BPM.根据心率波动范围上述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范围≤6 BPM,第二组, 7~10 BPM,第三组,>10 BPM.结果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心率波动均呈负相关,P<0.001.心率波动1 BPM以下时,欲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允许的高心率不超过64.5 BPM.统计显示:A、B、C、D各组及第一、二、三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总体差别有显著性意义,两两比较,A与B组间差别不明显(P=0.017), A与B组合并后与其它各组间及第一、二、三组各组间差别均显著(P均<0.005).结论 不同心率、心率波动患者,图像质量迥异,欲获得高质量图像心率仍应尽量低、心率波动应尽量小.

  • 升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韩雪;赵殿江;李安源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上升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的发生率及其表现.方法 93例患者作了胸部CT检查,男54例,女39例;年龄15~94岁,平均年龄(49.6±15.7)岁.观察CT图像,判断有无主动脉搏动伪影、发生部位、宽度、长度、边界是否清楚及伪影的连续性.结果 93例患者中,72例出现升主动脉搏动伪影,检出率为77.4%,都累及升主动脉,搏动伪影常发生在左前壁(70.8%)和右后壁(34.7%).伪影的宽度为2.3~8.6 mm,平均为(5.4±1.9)mm,长度为1~7层,平均为(2.8±1.3)层.64例(88.9%)伪影形成的"假腔"或"内膜片"在平扫CT上清晰可见其边界.伪影在上下层面出现间断16例(22.2%),伪影发生部位有变化共28例(38.9%),在增强CT图像上伪影消失5例(14.7%),增强CT发生部位改变15例(44.1%).结论 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在多层螺旋CT上发生率较高,多发生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和右后方,长度及宽度范围局限、边界清楚及缺乏连续性,根据上述CT表现可对伪影做出鉴别诊断.

  • 心肌声学造影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昕;任卫东;唐力;马春燕;王立建;富维强

    目的 利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PA将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7例患者分为两组,无PA组19例,有PA组18例.患者入院当天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室壁运动和左室容积(EDV和ESV).住院期间行MCE评价心肌危险区域中无再流范围.AMI后3个月再次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室重构.结果 MCE显示无PA组心肌危险区域节段中无再流范围高于有PA组(P<0.05);EDV和ESV初诊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无PA组在3个月随访时超声结果 显示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增加(P<0.0001),PA组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可以减少无再流,保护心肌微循环,有利于再血管化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并防止左室重构的发生.

  • 多层螺旋CT无创显示心脏冠状静脉系统

    作者:侯阳;谢萍;孙英贤;岳勇;郭文力;郭启勇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CT解剖特征.方法 利用MSCT冠状动脉造影进行118例患者的冠状静脉成像,观测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形态、位置、数目、直径及角度. 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及心中静脉,大多数患者可见2~3支左室后静脉,心小静脉及左房斜静脉显示率分别为11.0%(13/118),7.6%(9/118).心中静脉及左室后静脉多成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及左室后静脉的直径分别为(5.2±1.3) mm,(2.6±0.6) mm,(3.8±1.1) mm.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为(13.8±4.1) mm,前后径为(10.4±2.9) mm.结论 MSCT可以作为无创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方法,可为心脏起搏器的置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心肌磁共振显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作者:邬冬梅;汤嘉宁;王慧峰;彭琨;冯艳林;张全斌

    目的 评价心肌磁共振显像(MRI)、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和超声心动图(Echo)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AMI患者23例,分别于一周内行MRI、SPECT及Echo三项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将MRI检测结果 作为标准,并与SPECT及Echo结果比较,行相关分析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MRI采用多层Simpson法,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可以准确划分血池和心肌的界限.SPECT较MRI低估左室容积EDV 15.9 ml,ESV 8.3 ml,EF值两者大致相等.Echo较MRI低估左室容积EDV 53.2 ml,ESV 33.0 ml,高估EF 5.3%.经相关分析,SPECT与MRI所测EDV、ESV、EF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4、0.84(P均<0.001),Echo与MRI所测EDV、ESV、EF相关系数分别为0.54(P<0.01)、0.43(P<0.05)、0.63(P<0.01).经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SPECT与MRI所测左室容积及射血分数有等价性.结论 MRI检测心功能准确、可靠.SPECT与MRI具有等价性.Echo左心功能测值较MRI有明显偏倚,需进一步改进检测方法以提高准确性.

  •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作者:廖昕;陈卫国;王刚;吴元魁;匡晓峰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性,着重分析其MRI信号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学和MRI表现.结果 单骨发病17例,多发4例;其中病灶位于脊椎14例次,骨盆11例次,长骨5例次,颅骨1例次.放射学表现: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6例,不规则硬化并浸润性骨质破坏3例,溶骨性骨破坏并囊状膨胀2例;18例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CT扫描见软组织肿块直径平均约7.36 cm,相应层面骨质破坏区直径约3.64 cm.MRI检查T1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12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T2WI呈中等-稍高信号12例,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者10例.结论 骨盆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多侵犯单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 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表现特点

    作者:余小多;赵心明;周纯武

    目的 探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有溃疡或狭窄的重度反流性食管炎32例,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细胞学证实,其中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32例中发生于食管下段27例(84.4%),中下段4例(12.5%),上段1例(3.1%);病变长度1~4 cm,平均3.7 cm.黏膜不规则28例(87.5%);黏膜呈小结节状或息肉状改变14例(43.8%);合并食管溃疡16例(50%).锥形狭窄13例(40.7%),弧形狭窄12例(37.5%),不规则结节状狭窄7例(21.9%).病变与正常食管壁分界清楚及不清楚者各16例(50%).假性憩室者8例(25%),固定的横行黏膜纹4例(11.8%),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9例(28.1%).局部管壁柔软19例(59.4%),僵硬13例(40.6%).病变下缘累及贲门者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2例(71.9%)病例中病变下缘均累及膈上疝囊.结论 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多表现为食管下段狭窄、溃疡,合并食管裂孔疝,如发现假性憩室、固定的横行黏膜纹及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等征象则有助于诊断.

  • 微探头超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应涛;胡兵;冯亮;许惠敏;金彗民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内镜引导下应用10 MHz微型超声探头对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 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微探头超声检出息肉6例,食管炎4例,平滑肌瘤19例,平滑肌肉瘤2例,静脉瘤15例,脂肪瘤3例,囊肿6例,食管癌10例,外压性病变17例 (其中15例主动脉压迹,1例肺肿瘤压迹,1例脊椎压迹),27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微探头超声能够显示食管层次结构,对食管隆起性病变能够进行组织层次定位,较好地提示病变的性质,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而且能够通过狭窄的食管,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 超声造影剂对肾动静脉通过时间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凡;杜联芳;邢晋放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剂SonoVue在正常人的肾动静脉通过时间(RAVTT),以及比较RAVTT在肾功能正常者与异常(慢性肾病2期)患者间的差异,探讨其评价肾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69例成人肾脏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病例组42例(包括肾脏有良、恶性占位的患者及慢性肾病2期患者,分别为7例、25例和10例),正常对照组27例.常规超声观测肾脏后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造影结束后用ACQ分析软件对各组肾门处肾动、静脉主干内造影剂达到时间进行测定和差值分析.结果 正常人RAVTT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脏有良、恶性占位患者与正常人的RAVTT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病2期患者的RAVTT明显延长为(4.39±0.37)s,与上述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SonoVue在正常人的RAVTT为(2.70±0.16)s,这为今后RAVTT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标准.RAVTT在慢性肾病2期的患者为(4.39±0.37)s.RAVTT通过敏感反映肾脏血流量及流速的信息可初步评估肾功能.

  • 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超声图像去噪及增强方法

    作者:郭敏;马远良;朱霆

    目的 探求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超声图像去噪及增强方法.方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医学超声图像噪声的综合抑制方法,首先对医学超声图像进行对数变换,将乘性噪声变成加性噪声;然后进行多尺度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对变换后不同尺度的高频子图像进行非线性小波软阈值处理,阈值处理后的高频子图像进行增强;后,经小波逆变换和指数变换恢复去噪后图像.结果 原图像中斑纹噪声被有效去除,图像边缘细节得以保留.结论 该方法可有效保留细节信号,极大限度地去除斑纹噪声.

  • 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的设计及仿真

    作者:姚志萍;杨昆;汪建涛;任秋实

    目的 探讨0.3T永磁MRI系统中笼式线圈的计算机模拟和优化.方法 运用毕奥-萨伐尔定律,通过计算分析,设计了针对3H,129Xe共振频率的8列高通笼式线圈,利用IDL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和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证明了在低场条件下所设计的8列笼式高通线圈产生的射频磁场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当列线数目减少为6列及4列时,笼式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性和对称性大大降低.结论 仿真精确度较好,误差较低.线圈列数的降低对B1场均匀性造成破坏.

  • 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

    作者:陈文山;汪天富;林江莉;李德玉;饶莉;唐红

    目的 探求一种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方法 本文在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对比度增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医学超声图像的特点,引入了局部模糊分形维数特征,改进了相似度和对比度变换因子的计算方法,同时提出了对比度增强系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法,通过改变图像局部对比度增强图像.结果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图像对比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背景和噪声未出现明显改变,组织细节信息保留完整,图像可读性增强.结论 本文算法在增强图像对比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保留组织细节信息并抑制噪声过度增强,是一种有效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

  • 自动分割CT图像中肺实质的方法

    作者:聂生东;李雯;许建荣;程杰军

    目的 提出一种从CT图像中自动分割出肺实质的方法.方法 第一步,利用灰度阈值把肺部区域从背景中提取出来;第二步,对提取出的肺部区域进一步处理,除去大气管、平滑肺部边缘;第三步,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分开左右两肺.结果 利用该方法对三个病人的肺部CT图像序列进行处理,证明该方法能针对不同厚度的CT图像,自动选取合适的阈值进行分割,并能去除独立的气管/支气管,后完整提取出肺实质.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对肺结节进行识别和标记提供了基础.

  • 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分辨率的约束小二乘方复原研究

    作者:汤乐民;李敏;董建成

    目的 研究约束小二乘方滤波对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退化图像的复原效果.方法 分析CR图像退化的原因.采用X线源强度分布高斯模型和系统冲击响应高斯函数,估算成像系统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应用约束小二乘方滤波实现CR胸片退化图像复原,并利用改进信噪比(improved SNR)指标评价图像复原效果.结果 将约束小二乘方滤波应用于CR退化图像,在降低噪声影响的同时,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X线量子噪声和成像板(imaging plate, IP)结构噪声对CR图像的分辨率有很大的影响,可利用约束小二乘方滤波复原CR退化图像.

  • 两种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的输卵管显影率比较

    作者:张仕状;沈乃澎;曲林涛;李永奎;邓金龙;陈常胜;于小勇

    目的 探讨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检查宫颈塞法和双腔球囊导管法输卵管显影率的差别.方法 我院HSG检查261例,其中宫颈塞法93例(35.63%),双腔球囊导管法168例(64.37%).结果 两种方法输卵管显影率分别为80.33%和83.74%,组间无显著差异(P=0.3305).双腔球囊导管法组中,紧顶子宫角部亚组输卵管显影率仅有12.5%,与邻近子宫角部和宫腔中央亚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两种方法对输卵管显影率没有明显差异;双腔球囊导管法导管末端紧顶子宫角部时会影响该侧输卵管显影.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分型研究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梁琦;谭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 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红;印建国;杨艳;贾雄;宁季军

    目的 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 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卵巢囊肿后卵巢功能的改变

    作者:陈松旺;陆建平;黄岩;孟凡荣;赵美丽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卵巢囊肿后卵巢功能的改变.方法 观察54例患者59个卵巢囊肿治疗前后囊肿体积改变、卵巢内卵泡、月经周期及月经量、血雌二醇、雌三醇、孕酮水平.结果 第1次治疗后,47个囊肿6月内消失,治愈率79.7%(47/59),12个月内55个囊肿消失,治愈率93.2%(55/59).4个囊肿第2次治疗后6个月内消失,2次治疗后治愈率100%.治疗后第1、2、3次月经周期,在非治疗侧卵巢内可见卵泡,在治疗侧卵巢内未见卵泡.治疗前后雌二醇、雌三醇、睾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53例患者月经延迟,延迟时间在2~20天,平均延迟时间(7.2±0.9)天,1例患者月经提前5天.治疗后51例患者月经量减少,2例患者月经量增多,1例患者月经量无变化.治疗后第2或第3次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月经量亦恢复正常.双侧卵巢囊肿同时治疗时,月经延迟时间比单侧更长.结论 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卵巢囊肿后,会造成卵巢功能的短时间紊乱.

  • 超声引导细针活检对甲胎蛋白阴性亚临床肝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以敉;林礼务;高上达;薛恩生;林学英;叶琴;吴丽足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肝内结节细针穿刺抽吸活检对AFP阴性亚临床肝癌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超声检出肝内≤5 cm结节、血清AFP阴性的患者90例行超声引导下肝内结节穿刺活检,同时行细胞学涂片和组织学切片检查以及临床随访.结果 90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57例,转移性肝癌14例,良性结节者18例,未定性者1例.肝细胞癌57例中,结节≤2 cm 13例(22.8%),2~3 cm 37例(64.9%),3~5 cm 7例(12.3%).52.6%(30/57)为复发性肝癌,其中6例原发癌术前AFP阳性,19.3%(11/57)在治疗和随访2~18个月后AFP逐渐升高呈阳性;3.5%(2/57)有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史.结论 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对亚临床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价值,是AFP阴性患者肝内结节的佳鉴别诊断方法.

  • 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作者:张永学;吴志坚;贾清;魏昊;兰晓莉;高再荣

    目的 探讨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8例原发性肺癌、18例消化系恶性肿瘤、13例其他恶性肿瘤和37例良性病变患者于静脉注射18F-FDG 185~370 MBq后45 min和2.5~3 h分别进行早期和延迟双时相PET/CT显像,并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获得病灶区不同时相的平均SUV(SUVmean)和大SUV(SUVmax),并以延迟显像SUV值的变化大于10%判断为增高或减低.结果 在肺癌组28例中,早期显像24例SUV明显增高(85.7%),延迟显像除1例SUV值无变化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高,4例早期显像结节处为可疑阳性(SUVmax为1.5~2.1)者,延迟显像3例明显增高,1例SUV未见明显增加,延迟显像阳性率为96.4%;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8例,其中17例早期SUV升高(94.4%),1例为阴性,延迟显像18例均增高;其他肿瘤13例,早期均为阳性,延迟显像SUV进一步增高.37例良性病变早期有12例SUV增高(>2.5),延迟显像4例仍为阳性.本文病例早期显像总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5%、67.6%、82.3%、68.4%和83.3%;延迟显像分别为98.3%、86.5%、93.8%、92.1%和97.0%.结论 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几乎所有的早期显像为阳性的恶性肿瘤,延迟显像有进一步摄取增高,但部分良性病灶也具有相同特征.

  • 核素显像在无肛畸形术后患儿排便功能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剑明;袁正伟;徐微娜;于树鹏;张彩霞;裴著果

    目的 应用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评价先天性无肛畸形术后患儿排便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11例小儿和病例组43例无肛畸形术后患儿进行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对比观察排便功能曲线、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分别为(78.30±12.03)%、(1.97±0.86) min和(20.50±7.67)%;病例组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分别为(49.21±14.38)%、(8.13±6.20) min和(33.56±9.67)%.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排空率明显降低(P<0.05)、半排时间和残留率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排便功能曲线呈迅速下降型;病例组排便功能曲线呈缓慢降低趋势,5 min内下降不明显.结论 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可反映无肛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是一种简便、定量化、无创性的检测方法.

  • 应用SPECT探索抑郁症局部脑血流变化规律

    作者:胡孝朋;鹿麒麟;金珏;于璟;杜雪梅;张延军;刘岩岩;唐一源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认知与基础状态下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9例确定为抑郁症患者和9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被试为对照组,利用隔日显像法,分别对两组被试在认知和基础状态下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利用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2)软件分析.结果 认知相对于基础状态:①正常被试额上回、前额右侧和BA(Brodmann area)6脑血流显著升高;颞叶、颞上回区血流降低.②抑郁症患者右扣带回和尾状核左侧脑血流显著升高;海马旁回右侧、中央后回血流显著降低.结论 两组被试在基础和认知状态下的SPECT脑激活,在抑郁症治疗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SPECT/CT融合显像的临床研究

    作者:川玲;赵文锐;朱家瑞;许根祥;王新强;高春华;方庭正

    目的 评价131I SPECT/CT融合图像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判断残留和转移病灶的存在和部位以及确定治疗计划的作用.方法 DTC患者25例(50例次)于131I治疗后5~7天行131I SPECT/CT全身和局部断层显像.131I治疗剂量分别为100 mCi、150 mCi和200 mCi.结果 ①治疗后131I融合图像显示:单纯残留甲状腺组织摄取131I 13次(26%),残留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6次(12%),双肺弥漫性及散在病灶4次(8%),咽喉部及残余甲状腺组织3次(6%),纵隔和颈部淋巴结1次(2%),双肺、颈部淋巴结和残余甲状腺组织13次(26%),咽喉部2次(4%),颈部淋巴结和双肺3次(6%),残余甲状腺和双肺3次(6%),残余甲状腺和骨摄取碘1次(2%),多发骨和颈部淋巴结1次(2%).②本组DTC患者甲状腺球蛋白(Tg)>1000的12次(24%),Tg 1000~50的11次(22%),Tg<50的20次(40%),7次(14%)无Tg资料.Tg值与131I摄取灶的数量和范围有关,但是部分患者131I摄取较多而Tg仅轻度增高或正常范围.③15例(60%)在治疗1~5次后不再行131I治疗,其中11例(11/15例)治疗后根据131I融合图像未再发现病灶并结合Tg正常而不再需要治疗,其余4例治疗后同机CT显示的双肺弥漫性或散在病灶不摄取131I.结论 131I治疗后SPECT/CT融合显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以明确诊断DTC的残留、转移和复发,同时为再次治疗提供依据.

  • 基于VTK的肱骨薄层断面三维可视化重建研究

    作者:杨进;张绍祥;李恺

    目的 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包VTK的二维轮廓线的表面重建算法,在VC++的编译环境下实现对人体薄层断面中肱骨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 应用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获取技术,对双侧肱骨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重建出双侧肱骨的大、小结节,大、小结节嵴,桡神经沟,尺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冠突窝,桡窝,鹰嘴窝,内、外上髁等结构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任意角度和比例大小对它们进行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和VTK为基础,实现了对人体肱骨的3D可视化重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现更多人体解剖结构可视化以及科学计算提供支持,也为解剖教学展示提供参考.

  • 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特征和人体表面三维重构

    作者:毕思文;蒋样明

    在数字人体理论和模型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特征和人体表面三维重构研究.主要内容有数字人体热红外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实验研究、数字人体三维重建原理与步骤等.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特征和人体表面三维重构是数字人体研究及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人体数据集中的应用

    作者:祁俐娜;罗述谦;孙中伟

    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人体数据集上的应用.方法 基于中国第一例数字化女虚拟人数据集的重建结果,运用虚拟现实整合软件开发解剖教学系统及虚拟手术室漫游.结果 开发出了一个3D 解剖图谱及一个虚拟手术室漫游系统.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拓宽了虚拟人体数据集的应用范围.

  • 四维动态数字人体模型的开发及其在放疗计划中评估器官呼吸运动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居营;徐榭;石成玉

    目的 开发一种可以用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四维动态运动模型来研究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中器官运动造成的影响.方法 本文阐述了一个用在放射治疗计划上来研究器官运动影响的四维数字化人体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器官控制点的采样和使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方法,对现存的三维VIP-Man(visible photographic man)模型利用临床中得到的呼吸运动数据进行器官控制点的时间,空间变换,进而得到四维的数字化人体解剖模型.一种蒙特卡罗代码,EGS4 (electron gamma shower, version 4),被用于对该四维VIP-Man模型进行放疗模拟.出于测试模型目的, 我们模拟了四维VIP-Man左肺部产生一肿瘤,通过传统三维四束对穿(前,后,左,右)来模拟计算呼吸运动对肿瘤剂量分配的影响.结果 在本次模拟研究中,从不同呼吸相位产生的剂量的差别可达40%.目标剂量容积直方图明显存在区别.结论 初步的研究证明了四维数字人体模型用于蒙特卡罗模拟计算中的潜能.

  • 中国数字人数据库的构建与数据资源共享

    作者:宋岳涛;尹岭

    本文从分析我国数字人研究现状入手,指出了构建中国数字人数据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中国数字人数据库的总体构架及具体的建库方法,为实现我国数字人科学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 应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淋巴结圆形指数的诊断价值

    作者:韩治宇;梁萍;于晓玲;李欣;邵秋杰

    目的 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评价圆形指数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68例经穿刺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浅表淋巴结超声测量的圆形指数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并通过圆形指数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贡献及分类判对率探讨其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圆形指数判断淋巴结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其t检验结果一致.然而,虽然良恶性淋巴结的圆形指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985 vs 1.504(P<0.001),但其ROC曲线下面积只达到0.770±0.039,当取值为大于1.691时,诊断为良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7%和72.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圆形指数经前进法逐步回归后引入方程,在模型中对良恶性判断有明显的影响(圆形指数的偏回归系数为-2.550±0.601,χ2值为46.515,模型分类判对率为74.4%,优势比为0.078).结论 超声测量的圆形指数是简便判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有一定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