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jmit.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坤成 姜玉新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长骨造釉细胞瘤1例

    作者:王玉斌;王治民

    患者男,32岁,3年前发现右胫骨前中上段有一结节,约2 cm大小,稍痛,无红肿,在当地小诊所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结节缓慢增大,疼痛间断性发作,能耐受,其间没有进行任何检查.于2003年12月在当地医院行活检术,病理诊断不清转入我院.

    关键词: 造釉细胞瘤 长骨
  • 磁共振静脉成像诊断静脉窦栓塞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琰;王光彬;武乐斌

    目的 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对静脉窦栓塞的诊断价值,并以DSA检查结果和解剖标本为标准,评价其有效性.方法 采用经静脉插管的介入方法将弹簧圈和/或明胶海绵放置在猪脑静脉窦的不同位置制作静脉窦完全或不完全栓塞的动物模型.对所有模型进行磁共振静脉成像和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静脉窦栓塞的显示能力.2周后处死动物,开颅取脑,观察大体标本的形态和色泽,剥开硬脑膜观察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在硬脑膜内的准确位置.结果 磁共振静脉成像成功的显示上矢状窦中后1/3 Rolandic静脉前矢状窦栓塞1例,Rolandic静脉处栓塞3例,Rolandic静脉后1~2 cm处栓塞2例,直窦栓塞1例,窦汇和直窦栓塞1例.结论 磁共振静脉成像方法可以清晰的显示脑静脉窦栓塞的情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

  • 超声造影剂增强HIFU消融兔肝组织的电镜观察

    作者:罗文;周晓东;巩萧音;李秋洋;张军;钱蕴秋;贺建国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消融后兔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30只动物分为两组,A组单纯HIFU辐照,B组辐照前注射超声造影剂.辐照后1 h、6 d、14 d电镜观察.结果 辐照后两组靶区细胞坏死,辐照后早期A组靶区可见细胞轮廓.辐照后6 d两组靶区细胞崩解,边缘见纤维包裹带,靶区周围细胞浊肿,B组较A组严重,B组靶区周围凋亡小体多于A组.结论 超声造影剂增强HIFU消融作用,进一步破坏组织超微结构.

  • 国产超声造影剂在超声辐照下对肝细胞产生的生物效应

    作者:项飞翔;王新房;谢明星;周翔;张艳容;张丽

    目的 探讨国产超声造影剂全氟显在不同机械指数(MI)超声辐照下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的声孔效应及细胞损伤.方法 在不同的MI(分别为0.15、0.61、1.2、1.9)下分别对各组加入全氟显的旋转的HL-7702细胞悬液进行超声辐照,频率2 MHz,持续照射时间10 min.对照组未经超声辐照.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大分子物质FD 500进入细胞的情况,检测发生声孔效应的百分率,应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以Annexin Ⅴ-FITC/PI双染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声孔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声孔效应均有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I的升高,声孔效应也随之增加,MI为1.2及1.9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损伤:随着MI的升高,细胞损伤 (溶解+凋亡) 虽有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仅当MI为1.9时细胞损伤增加的程度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于诊断的超声可使加入全氟显的HL-7702细胞悬液发生声孔效应.随着MI的升高声孔效应也随之增加;MI≤1.2时,全氟显不引起明显的细胞损伤,当MI=1.9时细胞损伤有统计学意义.

  • 氩氦刀治疗兔肝脏肿瘤疗效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丛;柳澄;刘艳丽;王涛;王道萍;刘元水;林韶华

    目的 利用兔VX2肝脏肿瘤模型,对其进行氩氦刀治疗.探讨氩氦刀治疗兔VX2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 将VX2细胞株接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共42个病灶,用多层螺旋CT观察兔VX2肝脏肿瘤的生长,植入2周末和3周末后分别取15只,共22个病灶(A组)和15只,共20个病灶(B组)进行氩氦刀治疗,并分别在治疗后5周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进行观察,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 VX2细胞株接种于兔肝成功率高,多层螺旋CT显示该肿瘤周围血供丰富,A、B两组在治疗后5周,MSCT显示肿瘤完全坏死率分别为68%(15/22)、30%(6/20);转移率分别为23%(5/22)、65%(13/20),与病理检查相符,并且两组之间对比肿瘤完全坏死率及转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 移植性兔VX2肝脏肿瘤血供特点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癌,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十分有用的肝癌模型.氩氦刀治疗可以抑制其生长和转移,疗效与其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

  • 组织追踪法评价阿霉素致兔心脏毒性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礼广森;任卫东;张卓;崔洪岩;夏稻子;马春燕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法(TT)评价阿霉素致兔心脏毒性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42只兔分成4组:A组(对照组)10只,注射2 mg/kg生理盐水8周;B组10只,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注射2周;C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4周;D组12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8周.12周后对4组兔心脏用组织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瓣环的收缩期位移(Ds);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下移距离(Dm);用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D组二尖瓣瓣环平均Ds、Dm和、EF明显减低(P<0.01).C组二尖瓣瓣环平均Ds、Dm明显减低(P<0.01),而EF正常低值(P>0.05).B组与A组间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Ds与Dm显著相关(P<0.04);同时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Ds与LVEF也呈显著相关(P<0.03).病理结果从B组到D组的心肌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结论 组织追踪法可无创有效地评价阿霉素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 经皮穿刺胆囊插管至胆总管灌注热盐水犬模型的建立

    作者:曹智刚;孙丽琴;白彬;郭启勇;刘少春;何东风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供胆道灌注实验的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测定其温度的方法.方法 选择6条成年犬.麻醉后,CT下定位胆囊,超声引导下穿刺胆囊,DSA监视下使导管选择性进入胆总管.开腹留置测温探头于胆总管内.然后穿刺胆总管留置导管.分别通过经皮穿刺胆囊、胆总管置管和开腹直视下穿刺胆总管置管两种途径,以25 ml/min的速度灌注水浴箱预热盐水.当出水温度为42~43℃,记录此时水浴箱显示的温度.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两种灌注方法均成功(6/6).当胆总管的温度达到42~43℃,灌注水温分别为51.2±0.2℃和51.4±0.3℃.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在热灌注效果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①犬作为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胆囊、胆总管置管热灌注的模型可以用于热灌注动物实验研究.②当胆管温度达到42~43℃时,经皮穿刺胆囊、胆总管置管热灌注可以达到和开腹直视下穿刺胆总管置管热灌注相同的效果.

  • 首过灌注及心肌活力分析在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冰;朱斌;施广飞;俞海平;李晨;李黎明

    目的 评估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力及运动分析MRI在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猪心肌梗死3天模型14例、3周模型12例进行心脏MR检查.BFFE用于观察心肌运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TFE)用于观察首过心肌灌注表现;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用于观察延迟时相心肌活力表现.结果 猪梗死心肌内的首过灌注诊断敏感性为92%.心肌活力分析示左心室心肌内存在不同范围的强化灶或心肌变薄,诊断敏感性为75%.心肌运动减弱节段与强化节段基本一致,诊断敏感性为92%.明显纤维化或瘢痕心肌表现为心肌变薄并始终保持低信号.结论 通过综合分析延迟强化,运动能力显著降低和可能存在的首过灌注缺损,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梗死或瘢痕心肌.

  • 亚砷酸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兔肝VX2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作者:戴旭;程颖;樊金辉;王强;卢涛;徐克

    目的 观察亚砷酸碘油制剂在兔肝VX2移植瘤化疗栓塞治疗中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40只肝内荷瘤兔分成空白对照,单纯碘油栓塞,常规阿霉素碘油栓塞,亚砷酸碘油栓塞及亚砷酸阿霉素联合碘油栓塞共5组.依分组不同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并记录肿瘤生长和转移情况.结果 本组40例肝脏种植肿瘤2周末时平均体积之间没有明显差异,5周末时各实验组治疗后肿瘤体积都增大,但与对照组相比体积明显减小(P<0.01),内部可见更大片状坏死(P<0.01),尤以亚砷酸用药组明显.较无亚砷酸组相比,亚砷酸用药组可以明显减少远隔转移的数量(P<0.01);其中联合用药组较常规化疗栓塞组更明显减少远隔转移数量(P<0.05).结论 亚砷酸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应用可以抑制瘤灶的生长和远隔转移.亚砷酸与常规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能进一步增强抗肿瘤转移效应.

  •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Stroop实验的fMRI研究

    作者:刘军;周顺科;牟云峰;薛志敏;肖恩华;贺忠

    目的 研究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完成注意力Stroop实验时的fMRI特点,探讨其脑功能机制.方法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14例,正常对照组16例,按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进行配对.刺激采用Stroop任务,运用刺激-休息-刺激的模式.分别将两组数据标准化、合并和平均,对两组平均后的脑激活图像的激活区域及激活数目进行比较.结果 ①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完成有色字和无色字干扰的Stroop实验反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完成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错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下左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皮质脑区激活计数小于对照组(P<0.05),颞叶、右侧额上回脑区激活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③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两种Stroop实验时脑区激活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时右侧额下回、左侧额中回脑区激活计数显著多于无色字干扰的脑区激活计数(P<0.05).结论 Stroop实验激活了左右两侧额中回、额下回以及前扣带皮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存在选择性注意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与左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皮质以及颞叶脑区功能障碍有关.

  • 脑池段和颞骨内面神经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夏爽;祁吉

    目的 探讨面神经病变的影像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颞骨HRCT、颅底MR平扫及增强检查显示面神经异常的病例49例,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49例病人中,8例面神经炎(面神经内耳道远段和迷路段明显强化),14例面神经肿瘤,其中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12例,多段面神经受累4例,乳突段5例,膝段3例,面神经膝段胆脂瘤2例.外伤性面神经损伤10例(HRCT示面神经管狭窄、断裂),血管性压迫8例(MR显示迂曲的血管压迫面神经).结论 面神经炎的病人首选MR增强检查.反复持续面瘫病人需行HRCT和MR平扫、增强检查.外伤病变首选HRCT,面肌痉挛病人首选梯度回波T1WI.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显示面神经的各种病变.

  • 数字工作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fMRI比较研究

    作者:韩立新;吴永明;王俊;郑金龙

    目的 通过比较数字工作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脑区激活的特点及差异,探索短时数字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不同神经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对12名右利手志愿者进行2位数的数字工作记忆和长时数字记忆实验时的fMRI数据进行采集,两组任务均设相应对照任务,数据采用SPM 9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Talairach坐标进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进行两组任务时,志愿者以左侧优势的额叶和顶叶,扣带回、双侧枕叶、纹状体、丘脑以及小脑均有激活.进行数字工作记忆时,在额叶的背外侧面左半球优势比长时数字记忆显著,而在进行长时数字记忆时,顶叶的激活要明显高于数字工作记忆.结论 各个不同的脑区在进行不同时程的数字记忆任务时所参与的阶段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左侧优势的额叶背外侧面可能在数字工作记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顶叶则可能在长时数字记忆中作用更加重要.

  • DWI和MRS对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评估研究

    作者:王娟;周义成;钟高贤;王承缘;夏黎明;朱文珍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DWI和MRS表现,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改变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天行常规MR及DWI和MRS检查.结果 对照组和微创组血肿周围ADC值与对侧相应区ADC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血肿周围区域ADC值高于微创组(P<0.05).MRS示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应区的NAA/C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的NAA/Cr值亦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较后者降低(7.4±6.8)%.结论 血肿周围水肿ADC值升高,血管源性水肿占主导.MRS示血肿周围NAA/Cr降低,反映了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 汉语及图片语义加工机制的fMRI研究

    作者:卢洁;李坤成;杨延辉;王晓怡;舒华;董奇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汉字及图片语义加工的脑机制.方法 对13名正常青年受试者进行视觉方式呈现汉字及图片语义辨别任务的fMRI扫描,采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活动图像.结果 fMRI显示两种任务均激活了左侧顶下小叶、额中回、额下回、右侧小脑及双侧梭状回、舌回、枕中回、枕下回、辅助运动区.其中左侧顶下小叶、额中回及双侧枕中回、梭状回在图片语义辨别任务激活明显强于汉字任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汉字及图片语义的脑加工均存在偏侧化现象,图片语义的脑处理有更多的脑活动参与完成.

  • 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刘记存;刘怀军;黄勃源;崔彩霞;贺丹;王志红

    目的 研究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横轴面DTI,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 32例脊髓压迫损伤患者中13例可见T2WI高信号.压迫部位ADC值增高28 例,不变4 例,平均ADC值明显高于正常脊髓组织.ADC值和压迫程度、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压迫部位FA值下降15例,不变11例,增高5例,平均FA值低于正常脊髓组织.FA值和压迫程度、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DTI对判断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有一定价值,ADC值敏感度高.

  • 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CT、MRI特点

    作者:张忻宇;隋庆兰

    目的 研究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CT、MRI表现特点,探讨其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例急、慢性化脓性和慢性增生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CT、MRI表现.结果 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中耳乳突炎的症状;②颞骨岩部炎(岩尖炎)的症状;③颅内压增高.CT表现:横轴位CT显示病侧的天幕呈高或等密度,明显强化,强化范围可达同侧甚至对侧幕切迹.冠状位平扫和增强CT可显示增厚的天幕.病侧颞枕叶和/或小脑半球有脑水肿,占位效应显著.MRI表现:病侧天幕和颅中、后窝硬脑膜广泛增厚,呈长T1、短T2信号,FLAIR序列和DWI均呈低信号,显著强化,冠状位和矢状位显示好.结论 CT和MRI显示中耳乳突炎同侧天幕及颅中、后窝硬脑膜广泛增厚、密度增高、信号异常、显著强化,可诊断为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但应与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天幕脑膜瘤、脑膜转移癌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静脉性脑梗死鉴别.

  • 不同相干水平视觉运动刺激皮层反应特征的fMRI研究

    作者:张久权;周扬;余琼武;谢兵;王新;王健;翁旭初

    目的 探讨随机点动态运动图作为刺激源是否能够对参与视觉运动觉处理的大脑皮层区域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测在不同运动相干水平情况下,相关大脑皮层的血氧水平依赖反应特点. 方法 12名受试者在功能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接受三种不同相干水平的视觉运动刺激(5%,20%,80%),刺激呈现采用组块设计模式.数据经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到激活图,并进一步进行兴趣区分析.结果 随机点动态运动图作为刺激源能够有效的激活视觉运动觉处理相关视觉皮层区域;以hMT+作兴趣区分析得到三种不同相干水平运动刺激下该区域的激活体积.结论 随机点动态运动图刺激能对参与视觉运动觉处理的大脑皮层区域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hMT+的激活体积随着相干水平的提高而减小.

  • CD44及其在肺癌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章绪辉;罗良平

    CD44是属于黏附分子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具有激活淋巴细胞、参与信号传递、促进细胞黏附等多种生物学功能.CD44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生长、发展预后及影像学表现关系密切,本文就CD44与肺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CD44 肺癌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赵锡海;蔡祖龙

    当前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和粥样斑块为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是因为不引起冠状动脉管腔50%以上狭窄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常为具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随后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无创性、高分辨率MRI具有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定斑块成分的潜力.本综述总结冠脉斑块MR成像原理,描述现有MRI技术下斑块的信号特点,并讨论MR在斑块成像的新对比剂、靶向分子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肿瘤血管生成与超声造影成像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江虹虹;李安华

    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微血管密度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且与肿瘤的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超声造影成为目前评价肿瘤血管的新检查方法,可通过测定各种灌注参数对活体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生成情况进行判断.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术前更加丰富的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信息.同时其反映肿瘤血管的指标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从而为预测预后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法、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作者:常虹;苏秉亮

    目的 评估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肝细胞癌和30例正常肝脏行MS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的腹腔血管显示率有显著性差异,肝细胞癌组轴位、MIP、VR对各级血管受侵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SCT血管成像结合MIP、VR,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直观显示腹腔血管的形态,多角度观察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治疗方案选择的常规检查方法.

  • 应用MRS和R2*半定量法评价服用枫树油对MRI检查的影响

    作者:金延方;孙非;岳云龙;柳志刚;郭劲松

    目的 研究枫树油对MRI检查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 MRS实验选取枫树油与相同条件下的豆油作为对照研究.临床实验选择5名志愿者每天空腹一次性服用10 ml枫树油,连续服用6天(短期组).服用前和服用后30 min分别进行两次MR扫描.这些志愿者分别在其他时间段内服用水作对照研究.在相同的ROI测量肝脏、肌肉和肠的R2*值.另外,对两名服用2年枫树油的志愿者进行常规MR扫描.结果 1H MRS数据显示,枫树油与豆油具有相同的化学复合物成分.与豆油相比,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与扫描条件下,枫树油CH2峰的线宽增加44%,表明枫树油溶液中有磁性物质影响磁场均匀性.短期服用枫树油组,服用前后肝脏和肌肉R2*值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肠道R2*值与服用前相比明显增加,并可见明显的磁敏感伪影.服用水和豆油组,服用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长期服用枫树油,肝脏的中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结论 通过R2*值的测量,可以看出,短期服用枫树油主要存在于胃肠道系统中.长期服用,枫树油的成分可能转移并储存到肝组织,造成扫描中心频率的偏移.其有效成份和转移路径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 肾上腺肿瘤的平扫CT值与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信号丢失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姜蕾;陈敏;周意明;周诚

    目的 探讨肾上腺肿瘤的平扫CT值与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CSI)反相位信号丢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36例肾上腺肿瘤进行CT平扫及CSI检查.测量H(平扫CT值)及SII(信号强度指数)、ASR(肾上腺-脾脏化学位移比率)、ALR(肾上腺-肝脏化学位移比率)、AMR(肾上腺-肌肉化学位移比率).分别对腺瘤组和非腺瘤组的H及其他四项参数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并进行直线回归;用t检验,比较腺瘤与非腺瘤组的这五项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 腺瘤组SII(Y)与H(X)呈线性相关(r=0.887),直线回归方程为Y=67.74-1.12X,常数及回归系数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63.00,72.48),(-1.36,-0.89);同样,其他三项参数(ASR、ALR、AMR)与H间也存在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56、0.750.非腺瘤组H与其他四参数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腺瘤组与非腺瘤组的五项参数的均值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肾上腺腺瘤的平扫CT值与CSI反相位信号丢失的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二者可以相互印证;但非腺瘤的平扫CT值与CSI反相位信号丢失的程度之间无相关性.

  • 乳腺疾病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王丽;翟仁友;蒋涛;刘小娟;刘晖;王跃;赵宏颖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44例乳腺病人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组的早期强化率(Ee)、大强化率(Emax)、大强化速率(Vmax)、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及大排泄率(Ewash)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632,0.783,0.651,0.792,0.723,P<0.01),达峰时间(Tmax)与微血管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785,P<0.01),而良性组中仅有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大强化率(Emax)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728,0.708,0.850,P<0.01).结论 MR T1动态增强是无创检测肿瘤微血管改变有效诊断方式,其强化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动态增强MRI研究

    作者:李洁;张晓鹏;曹崑;孙应实;唐磊;汪宁;单军

    目的 明确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动态增强MRI表现强化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 组织学活检证实乳腺癌并行乳腺MRI检查的病人80人,根据是否进行新辅助化疗及化疗前后是否进行乳腺MRI检查分为A、B、C三组,均按照统一动态增强MRI扫描方案进行乳腺MRI检查.在Functool诊断工作站采用感兴趣区法测量和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大增强斜率和正性增强积分在A组化疗前后变化以及B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结果 A组化疗后残存病变大增强斜率和正性增强积分分别为242.7±109.2和305.3±110.4,显著低于化疗前500.3±152.0和490.0±130.7(t=6.192,P=0.000;t=4.544,P=0.000);C组的大增强斜率和正性增强积分分别为330.5±192.9和350.2±119.3,显著低于B组451.9±185.2和436.6±123.7(t=2.202,P=0.032;t=2.579,P=0.013).A组化疗后曲线类型由Ⅲ/Ⅱ型向Ⅱ/Ⅰ型转变占81.3%(13/16).B组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Ⅲ型为主,占48.6%(17/35),而C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Ⅰ型为主,占62.5%(15/24),各曲线类型在B组和C组的分布有显著差异(χ2=15.88,P=0.000,<0.001).结论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存病变增强速率显著降低,血流量显著减少,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有由流出型向流入型转变的趋势.

  •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HRCT表现与肺功能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相关性研究

    作者:肖振平;黎庶;李振华;李今朝

    目的 认识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HRCT影像表现,探讨各征象与肺功能各项指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IPF诊断标准的患者31例,进行吸气后屏气HRCT扫描,并进行肺功能测定,其中26例患者进行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对其中14例患者进行HRCT追踪随访.结果 HRCT扫描出现多的征象是网格影(96.8%)、蜂窝影(74.2%);磨玻璃影与FEV1、FEV1/FEV轻度负相关,网格影与Dlco显著负相关,蜂窝影和CT总评分与FVC、FEV1、TLC和Dlco均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PaO2与磨玻璃影和CT总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与磨玻璃影轻度正相关,嗜酸细胞与网格影和CT总评分呈轻度正相关.结论 在IPF的HRCT诸多征象中,网格影和/或蜂窝影具有诊断意义.HRCT主要征象与肺功能参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磨玻璃影反映了肺功能通气障碍,网格影反映了肺功能的弥散障碍,蜂窝影的出现说明了肺的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均受累,CT总评分能很好反映肺功能变化.磨玻璃影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轻度正相关,嗜酸细胞与网格影和CT总评分呈轻度正相关.

  • 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在儿童二尖瓣反流定量分析中应用

    作者:钟玉敏;朱铭;孙爱敏;李玉华;王谦;高伟;姚莉萍

    目的 利用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对儿童二尖瓣反流作定量分析.方法 本组二尖瓣反流组共19例,男11例,女8例.正常对照组10例,男5例,女5例.19例二尖瓣反流病人先行心脏超声检查,利用半定量方法,诊断19例二尖瓣反流,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0例,重度反流4例.利用磁共振的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二尖瓣轻、中、重度反流的病例进行左心室流入量和主动脉流量测定,随后对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左心室流入量与主动脉流量之间的相关性良好.正常组与轻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量与反流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分别与中度、重度二尖瓣反流组反流量与反流指数有显著性差异,轻、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二尖瓣反流指数与超声的二尖瓣反流程度的估计相关性良好.结论 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为非创伤检查中对儿童二尖瓣反流定量分析的较好方法,并为以后的外科手术以及术后随访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定Tei指数评价表阿霉素心脏毒性致左心功能的改变

    作者:崔洪岩;夏稻子;礼广森;王月爱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测定Tei指数评价乳腺癌患者表阿霉素心脏毒性的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133例乳腺癌患者分为3组:A组45例,给予表阿霉素总剂量180~240 mg/m2.B组48例,给予表阿霉素总剂量≥360 mg/m2.C组为对照组,40例,未给予化疗.对3组进行常规超声参数及QTVI参数测定,包括:等容舒张时间(IRT)、等容收缩时间(ICT)、射血时间(ET),并计算Tei指数.结果 A组与C组间常规超声参数及Tei指数无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间参数E/A及Tei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A组间常规超声参数无显著性差异,而Tei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QTVI测定Tei指数可准确评价表阿霉素心脏毒性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多普勒组织速度及追踪图特点

    作者:李一丹;吴雅峰;王丽;隗冬梅;姜维;张苹娜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多普勒组织成像图(DTI)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①二维多普勒(2D):舒张末期左室面积(AC),左室长轴径线(L),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EF);②定量组织速度图(QTVI):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s波)、舒张早期(e波)、心房收缩期(a波)的峰值速度(Sm、Em、Am)及速度-时间积分(VTI);左室后壁心内膜速度(Vend),心外膜速度(Vepi);③组织追踪图(TTI):6个室壁二尖瓣环水平收缩期位移(mvd);(4)计算b/a比率、Em/Am、速度阶差(VG)、跨壁速度阶差(MVG)、二尖瓣环水平收缩期位移总和(∑mvd).结果 DCM患者,①b/a比率增加;②各节段Sm、VTI、∑mvd、VG、MVG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且各节段Em/Am比值均小于1(P均<0.001);③EF与b/a比率呈显著负相关(r=-0.59,P<0.001),与∑mvd显著正相关(r=0.88,P<0.001),与MG及MVG呈正相关(r=0.45,0.43,P均<0.01). 结论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多普勒组织速度及追踪图特点,能够为临床正确判断病情提供可靠的信息.

  • 胎儿先天性肾脏多囊性疾病的产前超声诊断

    作者:徐振宏;吕国荣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胎儿肾脏多囊性疾病的诊断,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胎儿肾脏多囊性患者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根据16例患者声像图表现,采用Potter分类法,具体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患者2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患者7例,多囊性发育不良肾患者5例 ,梗阻性囊性发育不良肾1例,其他1例.结论 超声检查在对胎儿肾脏多囊性疾病做出早期诊断的同时,还能客观评价其预后,在优生学上有积极作用.

  •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志伟;吕发金;曾勇明;何映红

    目的 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只剩下血管影像.由两位放射医师分别在工作站上行常规与减影的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方法分析颅内血管.全部病例均行DSA检查.后用四分法(4分:很好;3分:好;2分;可以接受;1分:差)来评价DSCTA图像质量.结果 27例患者中,DSA发现38个动脉瘤,DSCTA发现38个动脉瘤,常规CTA发现36个动脉瘤.DSCTA图像质量分析:4分,6例(22.2%),3分,15例,(55.6%),2分,6例(22.2%);没有一例图像质量评为差或不能诊断.结论 DSCTA能快速准确的自动去骨,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特别是提高了颅底段血管的显示.

  • 腰膨大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研究

    作者:刘敬峰;郭伟;赵绍宏;刘江涛;具海月;王新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显示腰膨大动脉(AKA)时,不同扫描延迟时间对AKA显示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332例接受扫描胸腹部增强CT且无动脉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扫描资料.全部扫描资料采用传统固定延迟时间扫描法,并按不同的扫描延迟时间分成三组(23 s、40 s、60 s),分别观察每一组AKA显示率,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显示AKA合适的扫描延迟时间.结果 扫描延迟时间23 s、40 s、60 s组显示率分别为24%、67%、27%.结论 40 s是MSCTA显示AKA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

  • 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春梅;吴长君;张雪菊;邱前义;李玉丹

    目的 探讨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分析结节的二维图像、内部及周边血流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 恶性结节中纵/横比(A/T)≥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结节边界、形态、周边晕环、内部及后方回声、钙化等方面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良性结节中38.6%(98/254)的结节血流为Alder 2级或3级,恶性结节中69.6 %(71/102) 血流为Alder 2级或3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结节内血流的平均PSV和RI均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频谱形态有差别.结论 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综合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可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肖静珍;肖萤

    目的 应用超声检查评估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协助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123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每例受检者双侧CCA-IMT.结果 CCA-IMT每增加一个单位(0.15 mm),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69%(优势比,1.69;95%可信区间,1.17~2.45);调整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52%(优势比,1.52;95%可信区间,1.03~2.25).结论 ①CCA-IMT增加可使脑梗死危险性增加;②CCA-IMT增加有助于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

  • 超声探测甲状腺钙化模式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康;丛淑珍;李谊;王煜;刘彦英

    目的 探讨甲状腺钙化模式在诊断甲状腺癌中的意义.方法 对121例共191个甲状腺结节行术前超声检查.结果 72个(38%)结节内发现钙化,其中41个(57%)结节被组织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按照钙化分型,伴微钙化的结节12个(86%),伴粗钙化的结节23个(52%),伴周边钙化的结节5个(45%),周围无甲状腺结节的孤立钙化斑1个(33%)被证实为甲状腺癌.结论 钙化是诊断甲状腺癌的一个特异性的指标,从筛查甲状腺癌的角度来讲,声像图中的每一种钙化都有恶性的风险,不仅微钙化,其他类型的钙化也要仔细检查.

  • 基于边界信息的医学图像三维插值

    作者:田沄;王毅;赵海涛;卫旭芳;郝重阳

    目的 Cubic卷积插值是医学图像三维插值的常用方法,针对其插值处的结果边界模糊和精度不高的缺陷,建立一种精确度较高的插值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模糊对比度增强精确定位图像边界,再运用形态学运算确定出新插值图像边界,对于新插值图像边界点采用佳匹配对应点插值;对于非边界点采用一种新的Cubic卷积插值方法确定其灰度值.结果 本文方法的均方差、不符合像素点数和大误差均小于传统插值方法.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 多发性硬化患者表现正常脑白质的纹理分析初探

    作者:聂书君;童忠勇;童隆正;于春水

    目的 利用游程长方法研究多发性硬化表现正常脑白质的纹理特征.方法 对宣武医院放射科提供的2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23名健康志愿者T2WI图像选取感兴趣区,用游程长方法提取短游程因子等参量,然后依据这些特征参量用概率神经网络对样本分类.结果 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分类正确率分别为84.6%和83.5%.结论 对于本批数据游程长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表现正常脑白质和正常脑白质的不同.

  • 血管内带膜支架在颅底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吕明;吴中学;姜除寒;李佑祥;张静波

    目的 探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对于颅底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 于2005年6月-2006年5月应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治疗14例患者,包括8例颅底动脉瘤和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年龄14~62岁.结果 在12例患者中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导致动脉瘤或瘘完全消除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在另两例患者中,因血管纡曲带膜支架无法到达指定位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于带膜支架放置后6个月获造影随访,显示病变未再通,载瘤(瘘)动脉畅通.结论 带膜支架对于某些颅底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是有用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带膜支架的制作工艺仍有待发展和优化,以使之适用于脑血管系统.

  • 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动脉和静脉狭窄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于淼;张金山;肖越勇;李家开;王惠先

    目的 比较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和静脉血管狭窄性疾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动、静脉狭窄性疾病分别以肾动脉狭窄(RAS)和布-加综合征(BCS)为例,回顾性分析22例RAS和46例BCS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并比较其治疗3个月后发生再狭窄的情况.结果 22例RAS 和46例BCS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后重复造影显示狭窄部位均消失,术后随访3年分别发生再狭窄6例和8例.结论 动脉和静脉血管狭窄性疾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3个月内)均良好,远期疗效(3个月~3年)略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自动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及胸膜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郭瑞军;梁晓宁;于泽兴;张颖;徐利群;唐华;姜晓红;翟俊修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在胸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45例经X线和(或)CT检查发现肺周围性实质性病变或胸膜病变患者,先观察二维图像及彩超表现,再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45例患者,肺周围型病变27例,胸膜病变18例.一次穿刺成功44例,成功率97.8%.其中,恶性肿瘤19例,包括转移性肺母细胞瘤1例,鳞癌9例,腺癌7例,恶性间皮瘤1例,血管肉瘤1例;良性病变26例,包括炎症17例,结核4例,出血性梗死1例,放线菌病1例,结节病1例;无明显病变2例.结论 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快速、安全、简便的方法,对于肺周围性病变或胸膜病变的确诊具有重要作用.

  • 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

    作者:李天晓;谢敬霞

    目的 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38.5%(5/13);1例于术后9个月余截除第一趾.结论 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探讨:胆道支架置入+碘-125粒子腔内照射联合治疗

    作者:常钢;游洋;孟凡喆;杨志刚

    目的 研究胆道腔内碘-125粒子放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放置胆道支架后接受胆道碘125粒子腔内放射治疗.结果 除3例患者于术后2~3个月因肿瘤晚期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外,其余病例均未出现黄疸,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初步观察表明胆道支架置入+胆道碘125粒子腔内放射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