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jmit.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坤成 姜玉新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宫颈癌合并妊娠1例

    作者:王田力;杨洋

    患者女,38岁.因"阴道不规则出血3年",自觉晨起恶心、食欲亢进、乳房胀痛1月余就诊.患者3年前出现同房后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伴阴道分泌物增多,稀薄、淡黄色、无异味;无尿频、尿急、腹痛、发热等症状.自认为宫颈糜烂,采用阴道栓剂(具体不详)治疗,效果欠佳.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个月前外院B超提示"宫内早期妊娠,直肠窝积液"予阴道微波治疗及抗菌素抗炎治疗后拟行人工流产术.

  • 巨大左房黏液瘤伴二尖瓣口狭窄及关闭不全1例

    作者:夏金喜;杨莉;邱琼

    患者女,49岁.劳力性心悸、气促2年,加重1周.查体:血压128/80 mmHg,心率86次/分,期前收缩4次/min,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左房大,左室心肌劳损.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增大;左房内巨大团块状回声(约80 mm×45 mm),其蒂附着于房间隔卵圆窝水平,团块随心动周期运动,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呈椭圆形,收缩期返回左房,呈类圆形.

  • 多发胰岛素瘤1例

    作者:马天璇;栾玲;陈丽君

    患者男,55岁.主诉反复心慌、发抖、出汗3个月就诊.3个月来患者饭量、就餐次数均增加并明显发胖,但却总有饥饿感.发病来患者癫痫发作两次.查体:反应稍迟钝.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2.6 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呈低平曲线.行胰腺薄层CT平扫同周围胰腺密度相近,不能区分.增强后于胰腺体尾部可见三个大小分别为1.3 cm×1.1 cm、0.9 cm×0.7 cm及1.0 cm×0.8 cm的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结节影,边缘清晰,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仍稍高于周围胰腺组织(图1).

  • 3.0T磁共振诊断腹膜后神经鞘瘤1例

    作者:夏冰;李大胜

    患者男,46岁,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MRI扫描示左中腹部见一巨大软组织异常信号影,T2为混杂信号,其内可见不规则长T2信号,T1以等信号为主,大小约10.0 cm×7.0 cm×6.0 cm,境界清晰,周围肠管可见挤压征;增强后,该病灶均匀强化,边缘似可见包膜,延迟期病灶内部仍可见无强化区.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神经鞘瘤,瘤细胞丰富,局灶生长活跃,核分裂象1~3个/10HPF,间质内可见较多慢性炎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Bcl-2(灶状+),CD34(-),CD68(+吞噬细胞),CD99(+)、S-100(++),SMA(-),CD117(-),actin(pan)(-).

  • 先天性处女膜闭锁外伤后尿道-阴道瘘并阴道巨大结石1例

    作者:关键;胡道予;张伶;夏黎明;王承缘

    患者女,20岁.车祸伤致骨盆骨折后排尿困难11年.患者于11年前因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道阴道撕裂伤,治疗后好转出院.

  • 白塞病致多发肺动脉瘤及血栓形成1例

    作者:孙占国;韩福刚;唐光才;武艳君;吕亚萍

    患者男,26岁,反复咳嗽4+月,加重伴咯血1天.查体:双肺叩诊呈清音,双上肺少许湿啰音,心界扩大,心率90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水肿,胫前大片融合紫黑色皮疹,余(-).患者曾于9个月前因"反复阴囊溃疡伴疼痛1+年,累及阴茎、口腔1+周"诊断为"白塞病",经激素治疗好转出院;后因"咳嗽、活动后气喘2+月"于2个月前再次入院,胸部CT提示右上中叶支气管内膜结核或右侧中央型肺癌可能,纤支镜检查未见恶性细胞及抗酸杆菌,患者自动出院,未进一步明确诊断.

  • 小儿软骨发育不全的X线分析

    作者:赵宏;赵润博

    一般资料本组 15 例患儿为 1999-2007年间来我院就诊者,男9例,女6例,年龄2个月~9岁(平均1.04 岁).大多表现为出生后发现头大、四肢短、生长迟滞,智力均正常.查体:身高明显落后于同龄儿,上下部量之比平均为2.6,四肢及手指粗短,"三叉手"或"车辐手",肌肉及软组织松弛.外观特征:头大面小,额突鼻塌,鼻孔朝前,下颌前突,挺腹翘臀,行走呈"鸭步"或双腿呈"O"形.本组3例有家族史.

  • 解剖M型超声、定量组织多普勒检测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作者:尹晓坚;李金国;孙旭东;钟玲;陈良龙

    目的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及其演变过程中解剖M型超声(AME)、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TVI)变化规律及特征,比较它们在检测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变化中的相对价值.方法 31只SD大鼠分成MI组(n=22)和对照组(n=9).MI组大鼠在开胸手术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随后复苏饲养4周.对照组动物仅行假手术.应用超声显像仪分别同步记录术前、术后即刻、2周及4周的AME、QTVI图像或曲线,以AME观察左室壁局部收缩期与舒张期厚度(WTs、WTd)及局部室壁增厚率(WTF)、QTVI观察局部心肌内膜下、外膜下及全层室壁组织速度(SPVendo、SPVepi、SPV).结果 与术前基线及对照组对应阶段比较:术后即刻WTd、WTs及WTF呈降低趋势,术后2周及4周WTd、WTs和WTF均呈显著性降低.术后即刻SPVepi及SPV呈降低趋势,而SPVendo则呈显著性降低;术后2周及4周SPVendo、SPVepi及SPV均呈显著性降低.与术前基线及对照组对应阶段比较:大面积MI组WTF在术后即刻即显著降低,而中小面积MI组WTF在术后2周或以上才显著降低;无论大或中小面积MI组,术后即刻SPV即显著降低.AME确定的与组织学确定的心肌梗死的范围无显著性差异(0.28±0.14和0.35±0.13,P>0.05),且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 (r=0.73, SEE=0.14,P<0.01).结论 AME和QTVI均能对缺血或梗死心肌进行局部心功能定量分析;心肌缺血或梗死面积大小影响AME、但可不影响QTVI对局部心功能异常的早期检测;AME可较好地确定缺血或梗死心肌的受累范围,而QTVI通过检测从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层心肌的速度梯度变化可区别不同层次的心肌功能.

  • 脑体积及磁化传递率在大鼠抑郁模型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作者:焦爽;于春水;秦文;杨秀岩;图娅

    目的 探讨脑体积及磁化传递率在大鼠抑郁模型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将48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电针组、氟西丁组、模型组和正常组.采用孤养结合慢性应激21天建立大鼠抑郁模型,观察电针和氟西丁对大鼠抑郁模型的体重、开野实验、全脑体积与磁化传递率(MTR)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模型大鼠体重下降,行为抑制,电针与氟西丁治疗后有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全脑体积无差异(P>0.05);氟西丁组全脑平均MTR升高(P<0.05).在电针组,全脑MTR直方图指标与体重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脑体积与MTR指标虽然在抑郁模型的疗效评价方面不如体重和行为指标敏感,但有助于研究不同抗抑郁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

  • 情绪加工中唤醒度的作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王海宝;谌业荣;余永强;张诚;赵本胜;张达人

    目的 通过检测参与情绪性图片编码加工相应激活脑区,探讨不同情绪唤醒度所涉及的特异性神经机制.方法 20名健康被试,视觉呈现彩色高、中、低情绪唤醒度情景图片,要求对图片进行情绪强度判断,同时实时fMRI扫描, 利用SPM2对功能数据进行ANOVA分析.结果 高唤醒度主要激活杏仁核、海马、前额眶回和扣带回,而中唤醒度主要激活颞中回、前额背外侧、海马、额上回和枕部皮层.结论 不同唤醒度情绪加工涉及不同的神经通路,杏仁核和前额叶不同亚区与情绪的唤醒程度有关.

  • 超声造影在闭合性肝外伤经皮射频凝固治疗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叶阔;王莎莎;朱贤胜;程琦;吴晓岩;霍枫;陈晓东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CEUS)在经皮射频(PRFA)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价值.方法 建立16只猪闭合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采用二维灰阶超声和CEUS对肝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并在CEUS引导下将射频针植入治疗组肝损伤部位.PRFA治疗后,进行CEUS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相关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治疗前,16例经CEUS均清晰显示肝实质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并均检出肝活动性出血信号.CEUS准确将射频针引导刺入肝实质损伤区.治疗后,CEUS检出1例仍存在肝活动性出血信号,该例经再次射频凝固治疗后,CEUS检查未见出肝活动性出血信号.病理结果与CEUS结果相关性好.结论 CEUS在PRFA治疗闭合性肝外伤方面具有精确引导射频针植入和准确评估疗效的作用.

  • 灰阶超声造影引导止血剂局部注射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发勤;唐杰;李文秀;张惠琴;汪伟;黎檀实;杨立

    目的 动物实验探讨超声造影(CEUS)引导止血剂局部注射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价值.方法 实验动物为18只杂种犬.使用小型生物撞击器制作闭合性肝外伤模型.14只犬肝脏出现Ⅲ~Ⅳ级钝器伤.带伤动物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CEUS检查确定肝损伤的部位、范围、有无活动性出血及被横断的微血管,并与CT检查比较.治疗组在CEUS引导下于外伤灶内及可疑微血管横断处分别注射蛇毒凝血酶、可吸收性氰基丙烯酸酯粘合胶.对照组于病灶内注射同等数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即刻、3 d、7 d、14 d及21 d分别进行CEUS及CT复查.于第21 d处死动物观察局部情况,取病理标本进行检查.结果 治疗组注射后均存活,对照组中3只于24 h内先后死亡.治疗组局部注射治疗后3 d、7 d、14 d及21 d病灶逐渐缩小,于第21 d处死动物后,打开腹腔见网膜向肝脏损伤灶处贴附,肝表面见外伤愈合瘢痕.组织HE染色显示肝小叶结构清楚,肝窦轻度淤血,被膜下纤维组织轻度增生,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动物实验显示CEUS引导止血剂局部注射治疗Ⅲ~Ⅳ级肝外伤出血,效果可靠;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可在CEUS诊断肝外伤后即刻进行.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大鼠冠脉微血栓栓塞后左室收缩功能

    作者:王曼;谢明星;王朝晖;吴婕;谢建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冠脉微血栓栓塞对大鼠左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影响. 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冠脉微血栓组12只,自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诱发冠脉微血栓形成;对照组12例,自主动脉根部注入生理盐水.术前及手术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FS),术后加用QTVI测量收缩期峰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微血栓组LVESD、LVEDD、EDV显著增加(P<0.01);FS、LVEF显著降低(P<0.01);微血栓组心尖四腔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二尖瓣环、左室长轴观前间隔及后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大鼠慢性冠脉微血栓栓塞后,心室发生重塑,收缩功能下降.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准确评价大鼠冠脉微血栓栓塞后的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评价肾动脉狭窄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健;康春松;李嵘娟;徐琨;李虹

    目的 探讨兔肾动脉狭窄模型的超声造影肾脏血流灌注模式.方法 对10只实验兔递进性钳夹左肾动脉主干,钳夹程度分四级:0级-正常;Ⅰ级-钳夹动脉主干1/3; Ⅱ级-钳夹动脉主干2/3; Ⅲ级-完全钳夹.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行超声造影检查,动态观察各钳夹级别狭窄侧肾脏血流灌注.对各钳夹级别肾脏皮质及段间动脉部位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以下指标: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开始增强时间、曲线上升斜率.分析上述指标在不同程度肾动脉狭窄模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①肾脏血流灌注增强模式:肾段间动脉、叶间动脉、肾皮质、肾髓质依次增强.随钳夹程度递进,肾脏开始增强时间逐渐延迟,增强程度逐渐减弱.肾动脉完全闭塞时,注射造影剂前后肾脏回声无明显改变.②超声造影时间-强度定量分析:随钳夹级别的递进,皮质和段间动脉取样,开始增强时间逐渐延迟,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呈递减趋势.曲线上升斜率Ⅱ级组低于0、Ⅰ级组,0级组与Ⅰ级组无差异.结论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筛查肾动脉狭窄有一定价值;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价不同程度肾动脉狭窄时缺血肾血流灌注.

  • 高级别胶质瘤动态变化的影像学观察(附15例分析)

    作者:陈绪珠;江涛;李少武;艾林;马军;戴建平

    目的 分析15例高级别胶质瘤生长变化的影像学表现,初步总结其动态变化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15例高级别胶质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自然病史,通过对每一例患者自初次发病到终手术的时间内所做的一系列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仔细评价了首次检查时病灶位置、术前病灶累及的部位、动态影像学表现及生长趋势,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全部15例病例中,男12例,女3例,初次发病时平均年龄为36.2岁(1~59岁).自然病史周期平均31.2个月(范围2~106个月).其中1例经活检证实,14例经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终病理诊断包括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3级),11例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4例患者影像学阳性表现的出现滞后于临床表现,6例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灶内出血,4例表现为自不强化到明显强化,3例在第一次影像学检查就表现出扩散征象,1例表现为多中心起病.结论 灶内出血、强化的动态变化可提示胶质瘤自低级别向高级别的恶变,高级别胶质瘤生长快、扩散早,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进行治疗.

  • 格林-巴利综合征腰丛神经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吕发金;谢鹏;牟君;朱丹;万东;李勇;李咏梅;肖智博

    目的 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GBS(21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 4例)患者及正常人(30例)行腰丛神经MRN检查.正常组观测腰2~5神经根、神经节及神经干、股神经的形态、大小及信号;GBS及CIDP组观察神经及其周围的改变,测量右侧腰4神经根、神经节、神经干及股神经的短轴径线及神经肌肉信号比.结果 正常组MRN可清晰显示腰2~5神经的走行,神经节呈圆或椭圆形膨大,大小约为3~6 mm,神经根及干呈条状,边缘光滑,大小约为2~5 mm,神经节信号高于神经根和干,40%的神经根鞘有少量脑脊液,股神经、闭孔神经、腰骶干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3.3%、43.3%.80.9%的GBS腰丛神经周围有片状模糊高信号,神经根和节大小和信号无明显改变,25%神经干增粗,50%的神经干信号增高,边缘模糊.CIDP神经周围无片状高信号,神经根及节无明显增大,神经干及股神经均明显增粗,信号增高.结论 MRN可清晰显示腰丛神经及主要大分支;GBS在神经周围有渗出病变,神经增粗不明显,CIDP神经周围无渗出病变,神经干明显增粗.MRN可作为GBS及CIDP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 前列腺癌淋巴转移的影像学检查

    作者:黄瑛;胡兵

    前列腺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对前列腺癌的准确分期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综述了前列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成像方法,描述了前列腺淋巴系统的引流方式,并根据不同个体前列腺癌淋巴引流的多样性,总结了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特别对新近研究的超声造影淋巴成像技术作了介绍及展望.

  • 超声引导肝脾外伤局部热凝固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秀;唐杰

    超声引导局部热凝固消融治疗是有前途的肝脾外伤微创治疗新技术,而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新技术在肝脾外伤的治疗中更加实时准确.本文旨在综述超声引导下各种肝脾外伤局部热凝固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 多层螺旋CT对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流灌注扫描的研究

    作者:薛雁山;尚存海;胡玉川;李红梅;田桂琴

    目的 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 对20例正常对照组和47例肝硬化病例组,其中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 cirrhosis, CC)1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 DCC)29例,行16层螺旋CT肾脏灌注检查.通过专用灌注软件得出兴趣区相应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w volume, 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表面渗透积乘积(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 PS).统计分析这些参数.结果 DCC较CC和正常对照组BF值明显减低,MTT值明显延长[皮质BF:对照组(513.95±106.69) ml/(100 g·min),CC组(501.56±120.23)ml/(100 g·min), DCC组(390.62±113.15)ml/(100 g·min);P<0.01.MTT:对照组(2.73±0.72) s, CC组(2.56±0.77) s, DCC组(4.00±2.15) s;P<0.01.髓质BF:对照组(133.16±38.30) ml/(100 g·min),CC组(137.96±62.86)ml/(100 g·min),DCC组(90.37±60.33)ml/(100 g·min);P<0.01.MTT:对照组(5.72±1.95) s, CC组(6.01±3.63)s, DCC组(9.55±5.82)s;P<0.01];DCC较CC和正常对照组皮质的PS值明显减低[对照组(61.57±18.87)ml/(100 g·min),CC组(62.09±13.06)ml/(100 g·min), DCC组(50.82±15.69)ml/(100 g·min);P<0.05];CC与正常对照组BF值、MTT值、P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BV值和髓质P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肾脏BF值和皮质PS值明显减低,MTT值明显延长,而BV值和髓质PS值无明显变化.

  •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珂;姜玉新;戴晴;谭莉;朱庆莉;夏宇;孟华;齐振红;高嫔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5分评分法进行良、恶性诊断及ROC曲线分析,比较超声造影前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98.2%恶性病灶(56/57)超声造影动脉相表现为弥漫或环状增强,诊断敏感性98.2%,特异性82.6%;延迟相,82.5%(47/57)恶性病灶增强信号廓清,诊断敏感性82.5%,特异性84.8%.良性病灶中17.4%(8/46)动脉相弥漫增强;84.8%(39/46)延迟相持续增强.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诊断敏感性81.8%,特异性10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相放射状增强,诊断敏感性66.7%,特异性99.0%.根据诊断评分,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1.3%,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其ROC曲线下面积(0.948)大于常规超声诊断者(0.811, P=0.000).结论 超声造影肝局灶性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性表现,其诊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超声.

  • 肝短静脉的超声检测及临床价值

    作者:陈松旺;孟凡荣;陆建平;黄岩;赵美丽

    目的 研究肝短静脉(SHV)的超声检测方法、超声表现、分布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依据肝静脉内径将324例患者分为2组(1组:3支肝静脉内径<10 mm,192例;2组:至少1支肝静脉内径≥10 mm,13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测,检查并记录肝短静脉的位置、数目、管径、血流频谱.结果 SHV检出率:1组检出SHV 60例,检出率31.25%,测及84支SHV;2组检出SHV 76例,检出率57.58%,测及88支SHV.1支SHV检出率:1组42例,占21.88%;2组64例,占48.48%.2支SHV检出率:1组12例,占6.25%;2组12例,占9.09%.3支SHV检出率:1组6例,占3.13%;2组0例.肝右后静脉检出率:1组18例,检出率9.38%;2组12例,检出率9.09%.尾叶静脉检出率:1组60例,检出率31.25%;2组76例,检出率57.58%.2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下腔静脉内径均非常显著大于1组(P<0.01),1组与2组肝右后静脉、2组与1组肝尾叶静脉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但1组、2组SHV内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二维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肝短静脉的显示,为肝肿瘤患者肝叶段切除、肝移植、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及肝淤血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

  • 16层螺旋CT双动脉期与门脉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

    作者:江新青;吴红珍;谢琦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多层面CT(multi-slices CT, 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特征,评价三期增强扫描对癌灶的检出率.方法 101例原发性肝癌治疗前行MSCT的平扫,以3 ml/s肘静脉注射100 ml对比剂后,行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门静脉期60 s扫描.测病灶平扫及各增强期CT值,观察病灶的强化情况及检出情况,以增强各期检出的肿瘤为癌灶总数.结果 三期增强扫描一共显示445个病灶,<3 cm癌灶199个,动脉早期检出108 (54.27%),动脉晚期检出162(81.40%),门静脉期检出131(65.83%);>3 cm的癌灶246个,动脉早期检出228(92.68%),动脉晚期检出236(95.93%),门静脉期检出 224(91.06%).49个仅在三期增强扫描的一期显示,动脉早期5个,动脉晚期21个,门静脉期23个.结论 动脉晚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与动脉早期.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肝癌检出率.

  • 胃间质瘤CT征象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高剑波;杨学华;孙勇;郭华;周志刚;岳松伟;张永高;郭萌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43例,所有病例分别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如CD117,CD34,SMA-100及DESMIN.结果 GST的大小、形态和均匀与不均匀的强化方式同恶性程度相关(P<0.05),与生长方式不相关(P>0.05); 对比分析表明,病理为恶性、高度恶性及5年内复发、转移的CT征象大多表现为>5 cm、不均匀强化、腔内/外生长; 17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中,16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5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5例GST呈间隔状强化,病理结果均为恶性,2例在3年内复发.结论 瘤体直径大于5 cm、不均匀强化、腔内/外生长和浸润与转移提示GST预后不良.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

    作者: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牟文斌;王沄;赵文敏

    目的 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 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 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佳重建时相在 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佳重建时相在 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 与64层螺旋CT 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 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价值探讨

    作者:王怡;富丽娜;许萍;杨宝年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9月-200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的36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乳腺导管内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导管型、结节伴钙化型及肿块型(包括混合性肿块及实质性肿块).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无包膜的略低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部分可测及较丰富血流信号.伴有细钙化的病灶仍较有意义.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没有特异性超声诊断特征,但部分特征有一定提示性,可帮助检出病灶,对早期发现术后复发病灶也很有价值.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癌 超声
  •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红外热像技术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作者:赵晓兰;吕淑清;赵新华;潘晓芳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特点及红外热成像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而评价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术前67个单侧浸润性乳腺癌(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31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36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Vmas,RI,PI)及红外热像图的病变部位与对侧镜像部位的平均温差(AT)分别与术后乳腺癌的液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N+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RI值及红外热像图的AT值均明显高于LN-组(分别P=0.007, P=0.002),而二组间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的Vmax值及PI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P=0.26, P=0.18).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RI值及红外热像图的AT值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二者结合对乳腺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扩散加权成像用于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鉴别的初步研究

    作者:齐丽萍;张晓鹏;唐磊;孙应实;汪宁

    目的 探讨扩散成像用于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的可行性及与常规的T1WI,T2WI,STIR序列和增强CT间鉴别能力进行比较.方法 对33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诊断.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机检查.扫描序列包括: SE-TIWI、FRFSE-T2WI、STIR、扩散加权成像(DWI), b=0,500 s/mm2,4个NEX,分次屏气扫描.CT检查采用GE 64排CT,常规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注药后28~30 s.结果 扩散加权图像基本上能满足诊断需要,33例中32例可用于研究.DWI图像对肺癌、肺不张的鉴别能力优于T1WI及增强CT(P<0.05);DWI、T2WI及STIR三种序列间鉴别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7个T2WI无法鉴别的病例在DWI能够鉴别,联合T2WI与DWI鉴别能力明显高于单独运用T2WI.DWI图像的信号强度比明显高于T2W和STIR;DWI图像的对比噪声比高于T2WI,与STIR图像无明显差别.扩散图像上肺癌的信号强度高于肺不张(P<0.001);肺癌的ADC值低于肺不张(P<0.001),肺癌和肺不张的ADC值分别为(1.48±0.56)×10-3s/mm2、(2.91±0.66)×10-3s/mm2.结论 扩散成像可用于鉴别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并且是T2WI的有效补充.

  • 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诊断

    作者:李月考;时高峰;吕英刚

    目的 探讨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LMFH)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针吸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PLMFH的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36例病灶均为单发,多为周围型(34例).病灶<5 cm 8例, ≥5 cm 28例, 其中≥10 cm 5例,肿块形态规则呈类圆形25例,不规则伴分叶11例;密度均匀呈实性密度9例,密度不均匀26例.增强扫描12例,其中10例均有中~高度强化,2例有轻度强化.病灶侵及胸壁13例,侵及心包及肺静脉各1例, 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6例,远处转移4例.7例行免疫组化检查均为Vim(+),CD68(+),CKpan(-),EMA(-),S-100(-).结论 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针吸活检后辅以免疫组化技术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 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胸外侧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祝艳秋;杨光;徐文林;吴佳玲

    目的 探讨胸外侧动脉(LTA)血流动力学参数(S/D、RI、P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术前1周对70例乳腺良、恶性肿块患者及30例健康女性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肿块大小、部位、彩色血流分级及LTA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乳腺癌组患侧LTA的S/D、RI、PI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肿块组LTA的S/D、RI、PI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以LTA的S/DH-C≥1.5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8%、76.7%;如以LTA的 PIH-C≥0.3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7%、83.3%;如以LTA的RIH-C≥0.06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4%、90%.相关性分析表明LTA的S/D、RI、PI与肿块大小、肿块内血流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肿块位置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LTA的S/D、PI、RI,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指标之一,LTA的S/D、PI、RI与肿块大小、肿块内血流分级具有相关性.

  •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磁共振多技术扫描评价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何东;王莉;萧毅;林琳;閤谦;田建明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对冠心病(CHD)的诊断结果.方法 28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一周完成64层螺旋CTA及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分别与CAG进行对照.结果 64层螺旋CTA与CAG对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64层螺旋CTA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87.88%、98.73%、95.54%、96.67%、95.12%.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左室增大8例,室壁明显变薄7例.在476个节段中,29个节段(6.09%)运动减弱或不运动,9个节段(1.89%)出现矛盾运动或室壁瘤.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的心肌磁共振灌注及延迟扫描序列阳性显示率为26.32%、89.47%、100%.MRI间接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3.75%、86.54%、89.29%、81.08%、95.74%.结论 64层螺旋CTA和MR心肌灌注显示冠心病中、重度狭窄血管与CAG的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准确度无明显差异,对冠心病的诊断各具优势.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征象与VEGF-C、Flt-4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史春颖;陈颖;郭振彬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征象与VEGF-C、Flt-4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均经X线检查,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C、Flt-4的表达水平及淋巴管密度,分析其表达与X线征象的关系.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与Flt-4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Flt-4的表达在肿块边缘有"毛刺征"组高于无"毛刺征"组;血管增多、增粗组高于正常组;腋淋巴结有改变组高于正常组.但其表达与肿块大小、簇状钙化、皮肤增厚及乳头内陷等无关.结论 VEGF-C与Flt-4结合形成信号通道可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导管癌的部分X线征象与VEGF-C、Flt-4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二者结合有利于预测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肺容积和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戚跃勇;戴书华;陈垦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容积、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选择100例患者,根据CT扫描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20例,一次屏气常规剂量(220 mA×0.8 s)和60 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 cm;B组60例,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60 mAs低剂量MSCT全肺扫描.C组20例,一次屏气40 mAs和80 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 cm. 结果常规剂量和60 mAs以上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均为优秀,能够满足肺容积和肺密度定量分析的需要.低剂量扫描测得的部分肺容积较常规剂量小,在标准重建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骨重建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扫描测得的平均肺密度略高于常规剂量测量结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6层螺旋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中,60 mAs低剂量扫描能够满足图像定量分析的需要.

  • 乳腺黏液癌的钼靶影像特点及病理学基础

    作者:周波;杨德启;郭嘉嘉;谢菲;钱利华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钼靶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66 例乳腺黏液癌的钼靶影像与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影像均表现为肿物影或肿物伴钙化.单纯型35例,形态、边缘以良性特征为主,仅14%呈不规则形,29%边缘浸润,病理黏液含量高,误诊率为51%.混合型31例,形态、边缘以恶性特征为主,不规则形81%,边缘浸润、毛刺占88%,病理黏液量少,误诊率仅为9%.结论 单纯型黏液癌多黏液组影像学表现类似良性疾病,少黏液组及混合型黏液癌多为浸润性生长的影像特点.

  • 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形变与重构的关系

    作者:王欣;朱天刚;权欣;丁茜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局部、整体左室心肌形变及其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①对10例健康人和1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组织多普勒和斑点追踪成像结果的对比性分析.②回顾分析80例正常对照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测量心尖两腔、三腔和四腔切面左室节段、整体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和应变率,并分析其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 ①应用STI、TDI两种方法测量正常心肌和缺血心肌左室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和应变率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正常组左室各节段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和应变率呈现一致性分布(P>0.05).③心梗组左室各心肌节段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和应变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④心梗组患者左室收缩、舒张末期长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无差异(P>0.05),但LVESV、LVEDV和WMSI明显增加(P<0.05).⑤峰值收缩二维总应变、总应变率与LVESV、LVEDV、LVEF和WMSI相关良好.结论 斑点追踪成像既能定量测定左室局部和整体心肌的收缩形变,评价局部和整体心肌组织的收缩功能,且与反映左室重构的指标间相关良好.

  • 短轴应变成像评估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远期节段心肌运动功能

    作者:叶艺;赵宝珍;金超;曾晓凡;贾庆帅

    目的 评价东芝超声软件TDI-Q定量评估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远期左室节段心肌短轴应变和应变率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正常对照组20例,治疗组:前降支病变18例和前降支合并左回旋支病变1例,测量左室短轴观乳头肌水平左室前间隔(AIVS)和后壁(LVPW) 收缩期室壁增厚率、应变、应变率,对室壁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组LVPW增厚率、应变、应变率高于AS,心内膜下层明显高于心外膜下层(P<0.05);治疗组AIVS增厚率、心内膜下心肌应变、应变率及心外膜下心肌应变、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该方法较室壁增厚率更敏感,可定量分析左室短轴观节段各层心肌的运动状态,对评估冠状动脉置入术后远期疗效有一定价值.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法和血流多普勒测量Tei指数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功能的对比性研究

    作者:姚凤娟;林红;刘东红;谢晓燕;吕明德;陆堃

    目的 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测定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Tei指数,与传统血流多普勒方法作对比性研究,探讨QTVI法测量Tei指数在临床评价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病例:肺动脉高压患者91例,分为轻、中、重三组;正常对照组52例.分别利用脉冲血流多普勒成像(PW)和QTVI技术,测算研究对象的Tei指数.结果 ①QTVI和PW法所测肺动脉高压患者Tei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W法测得正常人与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Tei指数分别为0.28±0.07,0.29±0.12,0.48±0.14,0.70±0.30;QTVI法分别为0.32±0.10,0.41±0.15,0.56±0.13,0.84±0.21, P<0.05).②QTVI与PW法所测研究对象的右室Tei指数相比,QTVI所测值均高于相对应的PW方法,(正常组0.32±0.10与0.28±0.07,肺高压组分别为0.41±0.15与0.29±0.12,0.48±0.14与0.56±0.13,0.70±0.30与0.84±0.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QTVI法测得Tei指数与肺动脉压力相关系数较PW高,评价右心功能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PW高(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与r=0.61,评价心功能的敏感度分别为86.7%、75.9%;特异度为80.0%、65.5%).结论 利用QTVI测算Tei指数可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和局部功能,为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功能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的、新的检测手段.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与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的对照研究

    作者:张玲利;王新房;谢明星;吕清;杨亚利;王静;贺林

    目的 评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LVtw)特征的可行性,并比较QTVI与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两种技术的特点.方法 应用QTVI和STI成像模式,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分别于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观评价3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32例健康志愿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QTVI技术以收缩期左室心尖部与心底部侧壁间隔位移差(SD1-s)的差值来计算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STI技术以左室心尖部旋转值减去基底部旋转值来定义左室扭转峰值(Ptw).结果 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8.43±2.27 vs 12.33±3.29)及扭转峰值Ptw(6.56±2.19 vs 14.44±1.55)均显著减低.TMI与Ptw显著正相关.结论 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及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高帧频的QTVI技术为简便、客观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 子痫前期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韩清;王英华;刘彩娥;高福梅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痫前期孕妇26例,正常孕妇30例,在未经任何药物治疗前,检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I、RI、S/D值.结果 ①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子痫前期组较对照组PI值、RI值、S/D比值增高,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子痫前期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子痫前期各组和对照组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比较,子痫前期重度组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判定及胎儿预后的预测,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主动脉长轴连续追踪法在胎儿主动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惠芳;刘兰芬;张素阁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主动脉长轴连续追踪法(SSOA)在胎儿主动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00名孕妇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所有受检胎儿均先取6个常规切面扫查,继之,行SSOA,结合房室腔大小比例,分析主动脉及分支有无发育异常.使用多普勒技术观察有无异常血流信号.结果 在5600例胎儿中,使用SSOA,首次完整显示主动脉全程5042例,占90.04%.共检出主动脉畸形8例,占受检人数的0.143%.其中主动脉缩窄6例,主动脉弓离断2例.8例均经引产尸解或产后超声心动图复查证实.结论 应用SSOA检测胎儿主动脉及其分支,可获取较完整、清晰的超声图像,易检出主动脉畸形,并可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是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中较有价值的方法.

  • 新的腹围测量方法在超声胎儿体重估计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梅;于国放;张飞雪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腹围测量方法在超声胎儿体重估计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26例孕妇采用相同的胎儿双顶径,头围,股骨测量方法,同时对同一胎儿用两种方法进行腹围测量,并分别估计胎儿体重,并与出生体重对比分析.结果 两种腹围测量方法对不同分组胎儿体重的估计准确性无明显差异.并且两种腹围测值统计学分析亦无差异.结论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情况选择更方便、更清晰、更易于显示的腹围层面进行测量,以便估计胎儿体重,新的腹围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王永哲;杨本涛;陈光利;王振常;鲜军舫;常青林;刘中林

    目的 探讨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中病变起源于筛窦6例,额窦4例,蝶窦3例,额骨、上颌骨额突各1例;10例首发病例多呈卵圆形,形态规则,5例复发病例中4例形态不规整.CT表现:11例于骨窗上均呈密度不均匀的"磨玻璃"样略高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影(与脑实质比较),内部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区,1例伴点状更高密度钙化影,7例肿瘤周边可见特征性"蛋壳样"骨壳形成,其中5例于其内侧可见到环形或弧线形底密度影.MR表现:8例中,肿瘤实性部分于T1WI呈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7例;呈高信号1例,T2WI呈低信号7例(与脑灰质比较),其中4例混有片状高信号影;继发囊变者4例,T2WI均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低信号各2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而囊壁及间隔明显强化.结论 CT是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是CT骨窗对该病诊断价值较大,MRI表现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二者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该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 多层螺旋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附84例分析)

    作者:董越;伍健林;田明

    目的 回顾分析84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MSCT扫描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影像评价:病灶数目、位置,密度、双期增强程度和方式;静脉期与动脉期相比,增强动态变化程度:增高、无变化、减低和混合型,双期增强方式:均匀、不均匀,是否存在不强化的囊变坏死区.结果 单发混合瘤40例;腺淋巴瘤29例(6例多发,2例为双侧多发病灶);基底细胞瘤10例(1例为单侧两个病灶);肌上皮瘤5例.肿瘤平扫都表现为大小约1~5 cm的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病例有囊变.增强方式显著不同:腮腺混合瘤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CT值约升高20 Hu;腮腺腺淋巴瘤绝大多数病灶位于浅叶后下极,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减低;腮腺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强化,两者无显著差别,CT值约升高40 Hu;腮腺肌上皮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轻度强化,两者无显著差别,CT值约升高20 Hu.结论 不同类型的腮腺良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增强检查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更大帮助.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的M-型超声研究

    作者:宁彬;何文;魏立亚;项东英;庞煊奈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联合衬垫超声扫描技术,应用低频M-型超声,对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组(A组)、治疗后组(B组)吞咽功能进行测量,参数包括吞咽时间(duration),吞咽平均速度(Vm),吞咽范围(range),并与正常人(C组)作对照.结果 吞咽总时间A组为(1.535±0.247)s,B组为(2.301±0.496)s,C组为(2.029±0.31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平均速度A组(3.17±0.959)cm/s,B组(2.00±0.819)cm/s,C组(2.12±0.50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范围A组(4.82±1.407)cm,B组(4.34±1.114)cm,C组(4.22±0.87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1.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后组的舌吞咽总时间较治疗前组延长,并接近正常组水平;治疗后吞咽平均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减慢,接近正常组水平.M-型超声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舌吞咽功能的变化.

  • 超声乳腺肿瘤图像的边缘提取

    作者:林其忠;余建国;王怡

    目的 探求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的边缘提取.方法 广义梯度矢量流Snake模型已经成功地用于噪声相对比较小的CT、MRI等医学图像,然而乳腺肿瘤超声图像对比度低,斑点噪声大,很难将该模型直接应用于乳腺肿瘤超声图像.本文针对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的特点如图像对比度低,斑点噪声大,部分边缘缺失,肿瘤内部微细结构分布复杂(如血管,钙化灶等),特别恶性肿瘤还具有复杂形状等,采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如非线性各向异性扩散滤除斑点噪声,形态学滤波器平滑图像,直方图均衡化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后将该模型引入到乳腺肿瘤超声图像边缘提取.结果 实验对158例乳腺肿瘤超声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定量和定性分析均获得满意的结果.结论 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用于超声乳腺肿瘤图像的边缘提取.

  • 基于ICA的脑电信号去噪方法研究与应用

    作者:谢松云;张振中;张伟平;赵海涛

    目的 在脑电信号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噪声的影响,为有效地提取和分析检测信号中的有用信息,提出采用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的方法对脑电信号进行去噪处理.方法 工频噪声、心电伪迹以及脑电波源信号之间的关系是统计独立的,满足ICA方法的分离条件,可将脑电信号去噪问题转化为独立分量分离问题,通过构造与工频噪声频率相同的正交正弦和余弦信号作为对工频噪声的参考信号,将构造的两个参考信号和心电信号以及含噪脑电信号作为ICA中混合矩阵的输入信号,采用收敛速度快的FastICA算法把脑电信号中的工频噪声和心电伪迹作为独立信号分离出去,得到去噪后的脑电信号.结果 通过ICA方法对噪声进行分离后,脑电信号中的两种噪声基本被消除,并且可很好地保留脑电信号有用成分.结论 将ICA的方法用于去除脑电信号中的多种噪声成分是有效的、可行的.

  • 心脏三维超声虚拟内窥镜系统导航与介入方法研究

    作者:薛海虹;方慧敏;钟一民;洪雯静;孙锟;余建国;王威琪

    目的 通过心脏三维超声虚拟内窥镜系统导航和介入方法研究,旨在探索并建立复杂型先心病虚拟现实环境下观察的规范化"路径"和介入方法.方法 采用体绘制技术重建心腔内表面的三维图像,并置感兴趣的心内结构于可视化显示窗中心,键盘操作与人工导航结合使三维重建图像沿着视线方向前进,产生被观察心内结构目标不断靠近观察者和放大的多帧图像.结果 系统通过控制鼠标、键盘立体定位,结合Van Praagh"节段分析法"对感兴趣区域观察,使操作者在虚拟心脏内漫游,实现部分心内畸形结构的诊断.对诊断房、室间隔缺损者,应用虚拟介入装置模拟ASD、VSD介入治疗.结论 三维超声虚拟内窥镜为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术前模拟介入、手术计划、外科手术导航及计算机辅助医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基于期望值大化方法的磁共振图像人脑组织分割

    作者:武杰;聂生东;汪红志;张学龙;周滟;许建荣

    目的 利用期望值大化方法进行磁共振图像的人脑组织分割.方法 在分析当前常用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统计理论的期望值大化分割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算法模型和实现步骤,后用Visual C++ 6.0编程,并对磁共振大脑图像进行实验,并与应用SPM软件对同一幅图像的分割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文分割方法与SPM软件的分割结果非常接近,大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等组织之间边界清晰,总体不确定性较小.结论 本文分割方法切实可行,分割效果较好,为进一步的磁共振图像分析和疾病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 基于MRI图像的主动脉分割与三维建模

    作者:贾舒涵;蒲放;李淑宇;谢晟;李德玉;邓小燕

    目的 基于MRI图像序列建立主动脉的三维几何模型并进行计算网格的划分,以用于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特性的模拟.方法 采用心电R波触发和呼吸控制的方式在体扫描得到心动周期20个时相760幅MRI图像,利用Mimics软件对所获取的图像序列进行图像预处理、分割和三维重建,然后将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导入到ADINA软件中进行计算网格的划分.结果 建立了20个主动脉三维模型,分别代表主动脉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状态,同时,还实现了计算网格的划分.结论 该方法可得到进行主动脉血流动力学仿真所需的三维几何模型和计算网格;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人体其他组织的三维建模和网格划分.

  • 单纯性肝肾囊肿三种酒精硬化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张庆;钱林学;贺文;龚海马;贵玉;谭小蕖;李彦娟

    目的 评价三种单纯性肝肾囊肿酒精硬化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单纯性肝肾囊肿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①常规组:抽净囊液后,注入抽出囊液量25%的无水酒精(大量不超过60 ml),保留15 min后抽净残液.②保留组:在常规法基础上,抽净残液后根据囊腔不同大小再注入5~10 ml无水酒精永久保留.③置换组:抽净囊液后,用无水酒精反复冲洗囊腔至抽出液清亮,后将残液抽净.结果 ①术后1年各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常规组:87%和63%;保留组:92%和81%;置换组:100%和93%.置换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1).②经ROC评价显示,三种硬化方法ROC曲线下的面积和一次治疗所能治愈囊肿的大直径分别为:常规组:0.807和8.2 cm;保留组:0.824和8.9 cm;置换组:0.954和9.6 cm.结论 单纯性肝肾囊肿,采用无水酒精反复置换囊液的硬化方法,疗效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更加有效,且安全、简便易行.

  • 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

    作者:李京雨;于建;张强;刘涛;徐力扬

    目的 发展和应用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作为治疗左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途径.方法 2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有典型的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症表现.经股动脉穿刺,应用常规方法做顺行动脉腔内再通失败后使用经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超滑导丝在导管和长鞘支持下穿入闭塞端动脉内膜下腔,经过闭塞段后顺利重新进入动脉真腔,继而用8 mm直径球囊完成闭塞段扩张成形并置入8 mm×40 mm支架.结果 治疗后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形态恢复正常,左椎动脉血流方向转为正常.术后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消失.无动脉损伤或动脉栓塞并发症.结论 应用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安全、简便,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时可供选择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