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jmit.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坤成 姜玉新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白血病伴颅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

    作者:牛蕾;隋庆兰;刘学军

    患儿男,3岁,发热、咳嗽伴下肢痛数天.查体:腋下及颅顶部多发软组织肿块.胸骨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VDLD方案化疗.颅脑CT:颅骨密度不均匀减低,见多发虫噬样骨质破坏区,呈砂砾状,颅骨内外板见明显“发尖样”、“针尖样”骨膜反应,以额顶骨内板为著.双侧额顶部见多发梭形高密度肿块影,以颅骨为中心、跨颅骨分布,以硬膜外为著,局限性推压上矢状窦(图1).胸部CT: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肾上腺略饱满,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内可见条片状钙质密度影(图2).颅骨穿刺活检病理:增生的纤维组织内见成团的小蓝圆细胞浸润,诊断为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组化:CD99(-)、Desmin (-)、S100(-)、Syn(+)、NSE(+)、NF(-)、CK(-)、EMA(-)、VIM(-),Ki-67(阳性细胞数约1%).

  • 慢性肩关节滑囊炎合并游离小体形成1例

    作者:刘海红;庞莉莉;余占玲

    患者女,63岁,主因“右肩部肿物2月余”入院.查体:右肩触及一5 cm×4 cm肿物,表面无破溃、红肿,肿物质软,与周围分界尚清,活动度差,右肩上举、背伸活动受限.既往曾有明确右肩部外伤史.超声:右肩部距表皮约0.6 cm处滑囊内充满大小不等近椭圆形偏低回声结节,边界清,直径约0.07~0.09 cm,总范围约5.22 cm×3.99 cm×2.45 cm,挤压时可见相对运动,偏低回声结节间见液性暗区(图1A),CDFI:滑囊周边见较丰富的环状血流信号(图1B).超声提示:右肩关节滑囊内偏低回声结节(三角肌下滑囊炎?滑囊内游离小体形成?).入院诊断:右肩部肿物待查(脂肪瘤?腱鞘囊肿?神经纤维鞘瘤?);右肩周炎.行右肩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肩关节囊前、外、后上部,与关节囊连接紧密,为囊性,有包膜,完整切除约7.5 cm×5.0 cm×4.0 cm肿物,其内为大小不等的脂肪颗粒,肿物未与关节腔相通.

  • 木村病MRI表现1例

    作者:肖翠萍;任翠萍;李莹

    患者男,64岁,主因“发现垂体炎3年”入院.MR检查:鞍窝扩大,鞍底下沉,垂体增大,约20 mm× 18 mm× 17 mm,信号不均,左份可见长T1长T2信号,双侧海绵窦稍受包绕,垂体柄上份可见结节状增粗,视交叉未见明显受压上抬.右侧眼球可见磁敏感伪影.双侧泪腺及腮腺增大(图1、2).增强扫描示垂体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左侧坏死部分未见强化.垂体柄上份可见结节状增粗强化(图3).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16×109/L,尿酸496μnm/L,β2微球蛋白3.71 mg/L,球蛋白43.4 g/L,电泳示β2微球蛋白比例高达7.8%,γ球蛋白比例达30.7%血沉加快.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病理结果提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

    关键词: 木村病 磁共振成像
  • 外伤后肠系膜上动静脉瘘1例

    作者:徐盼;李春;赵静;周爱云

    患者男,3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柏油样黑便7天入院,每天1~2次,每次约50 g,近3天呈暗红色,次数与量有所增加.2年前有上腹部刀刺外伤史,接受结肠修补术.6个月前单位体检发现脾大、门静脉增宽(具体不详),未予重视.查体:上腹壁可闻及血管杂音.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扩张.腹部超声:①肝回声欠均匀,门静脉增宽、扩张;②胆囊毛糙,双边;③脾大;④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囊样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静脉间见一相通瘘道,瘘口处血流呈花色,门静脉与瘘口处血流呈动脉频谱(图1A、1B).肠系膜上动脉CTA+ CTV: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呈萝卜根样增粗,增粗的静脉与肠系膜动脉同步强化,肠系膜上静脉与动脉之间可见一囊状与血管同步强化的软组织密度影,壁见弧形钙化,囊状影与肠系膜上动、静脉相通(图1C).诊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瘘形成.DSA示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动静脉瘘,瘘口大小约1.0 cm.入院对症治疗,明确诊断后拟行肠系膜上动脉腔内隔绝术,但术前一天患者突然出现大量呕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 卵巢纤维瘤并畸胎瘤1例

    作者:赵鑫福

    患者女,42岁,1年前扪及下腹包块,无不适症状,未行诊治,1周前发现包块增大明显.查体:盆腔触及手拳大小肿物,质硬,无明显压痛.MRI:盆腔内子宫上方见卵圆形短T1长T2信号,T2W脂肪抑制序列信号明显减低,其内见结节状稍长T1长T2信号,大小约7.7 cm×4,7 cm.子宫后方见卵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见斑片状长T2信号,大小约9.9 cm×6.7 cm(图1).子宫饱满,前壁增厚,信号不均匀,子宫底部浆膜下见类圆形等T1短T2信号.盆腔内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MRI诊断:盆腔多发占位性病变,卵巢畸胎瘤伴性索间质肿瘤可能性大.行筋膜内全子宫十左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居中,表面见紫蓝色结节,见一3 cm×3 cm子宫肌瘤.子宫后方左侧卵巢可见2个直径约10 cm肿物,呈哑铃状.病理诊断:左侧卵巢囊性成熟性畸胎瘤,左侧卵巢纤维瘤.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症.

  • 胃体异位胰腺1例

    作者:温建安;安攀;初建国

    患者男,62岁,主因“上腹饱胀不适半年、加重20天”入院.既往体健.超声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中上部小弯侧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纤维瘤可能.上消化道造影(图1)示:胃体中上部小弯侧龛影,考虑良性占位.CT:平扫见胃体中上部小弯侧局部肿块影,增强动脉期图像(图2A)示肿块大小约1.9 cm×2.1cm,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小囊状无强化区;静脉期及延迟期(图2B)持续强化,MPR图像示病灶位于胃黏膜下,边缘光整,实质部分强化均匀,其内无强化区似胰管.患者上腹饱胀不适、临床症状不能缓解,故行腹腔镜辅助下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体小弯侧肿块,大小约2.0cm×2.0 cm,实性,质软,表面光滑,完整切除肿块.术后病理:光镜示胃黏膜下层至浆膜层胰腺腺泡及导管,提示为胃体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腺管为主).

  • MRCP诊断肝间管1例

    作者:张仕勇;敬宗林;黄小华;刘念

    患者女,35岁,无腹部不适症状,体检B超发现肝左内叶实性占位,而行中上腹部MR检查.MRI:肝左内叶下段(Ⅳb段)小结节,于冠状位T2WI图像上,见肝左管、肝右管之间存在一连接管,其内信号与肝管信号一致(图1A).2D-MRCP:肝左管、肝右管之间存在一连接胆管,长约0.65 cm,管径约0.20 cm,胆囊管汇合于肝右管,肝左管、肝右管低位汇合于胰头水平(图1B、C).MRI诊断:肝左内叶小结节,考虑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可能;肝间管.

  • 超声诊断咽食管憩室1例

    作者:张雷;吴赤球;裘思英;唐和苗

    患者女,70岁,发现左侧颈部包块10余年,有轻微不适,吞咽无明显影响,左上肢偶发疼痛.于我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左侧叶后方探及一大小约3.11 cm×2.36 cm的椭圆形混合回声团块,内可见不均质点状强回声,周边呈低回声环绕,低回声带宽约0.39 cm,团块前方与甲状腺分界清晰,后方与食管关系密切,CDFI团块周边见少量血流信号.探头加压团块形态略有改变,作吞咽动作,团块与甲状腺呈相对不协调运动(图1A、1B),团块与上段食管间见高回声缓慢流通(图1C).超声诊断:咽食管憩室.电子胃镜检查:距门齿11 cm处见一较大囊袋状憩室样改变,憩室下端管腔明显狭窄,管壁光滑,见食物潴留.胃镜提示咽食管憩室.

    关键词: Zenker憩室 超声检查
  • 胎儿右侧主动脉弓并左侧导管血管环产前超声表现1例

    作者:缪伟;代培凤;黄进

    孕妇25岁,孕1产0,孕28周,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来我院接受产前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心脏位置正常,位于左侧胸腔,心尖指向左前方.心房正位,心室右襻,房室连接一致.主及肺动脉起源和位置正常,心脏各瓣膜纤细,启闭未见异常,各房室腔径线测值正常.主动脉弓可以显示,但头臂干、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所构成“三毛”结构显示不理想,仅能有两支显示.三血管-气管切面显示主动脉横弓、肺动脉主干、动脉导管所构成的“V”字形结构消失,主动脉横弓和肺动脉间隙增宽约7.6 mm(图1),两者见可见气管回声,主动脉横弓位于气管右侧;多切面追踪显示动脉导管绕行于气管的左后方,形成一血管环状结构包绕气管,环状结构内横截面积约1.05 cm2.

  • 增生性精索炎伴坏死1例

    作者:卞锦花;达婷;陈健

    患者男,69岁,发现右腹股沟区包块8年,逐渐增大伴疼痛1周.专科查体:站立位于右腹股沟外环口下方见约3 cm×2 cm包块,平卧位不能完全还纳,包块呈韧性,触痛阳性,边界清晰,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超声:右腹股沟区见一条索样异常回声区,大小约3.5 cm×0.9 cm,边界尚清晰,内为实质性低回声,腹股沟疝可能(图1).骨盆正位片未见明显骨质异常改变.行右侧精索切除术,术中可见精索明显增粗,质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形成肿块,剪开肿块表面包膜,内呈白色鱼肉样改变,并可见空腔形成,内有暗红色液体,肿块周围可见增生肉芽组织.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增生性精索炎伴坏死(图2).

  • 胰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1例

    作者:吴清清;陈自谦;徐辉

    患者女,59岁,反复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实验室检查无特殊.MRI(图1):胰头部见2.2 cm×2.1 cm类圆形结节,边界清,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较同相位未见信号强度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后呈相对低密度.胰体、尾部未见异常.MRI诊断:胰头占位,考虑恶性肿瘤.PET/CT(图2):胰头部增大,PET显像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PET/CT诊断:胰头增大,呈低代谢,考虑发育变异可能.行胰腺肿物及部分胰腺切除术.术中所见:胰头部肠系膜上动脉右侧触及一大小约2 cm×3 cm的囊实性肿物,边缘清楚.免疫组化:HMB45(+++)、Melan-A(+++)、SMA(++++)、ki-67 (3%)、HHF-35(++++)、S-100(散在+).病理诊断: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王贤明;华先平;张振建;李鹰;梅丽

    患者男,43岁,因中腹部疼痛3月余来院就诊.高血压病史15年,否认胰腺炎、糖尿病、外伤等病史.超声检查:上腹部纵切面扫查腹主动脉,可见肠系膜上动脉距开口约15 mm处局限性瘤样扩张,呈梭形,内径约13 mm,长约33 mm,内见隔膜样回声将管腔分为真假两腔,假腔内远心段见絮状低回声(图1).CDFI:纵切面示血流信号自隔膜近心端破口处进出假腔内,呈红-蓝交替旋涡状改变,真腔内血流束纤细(图2).CEUS:经肘正中静脉注入SonoVue 1.5 ml并实时观察,瘤体近心段破口处造影剂呈漩涡状进出假腔,远心端假腔内造影剂充盈缺损,真腔内造影剂束纤细(图3).超声提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血栓形成,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入院后CTA证实超声诊断(图4).

  • 猪冠状动脉微栓塞致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作者:鲁琳;娄明武;申云霞;梁冰;颜妙如;钟欢欢

    目的 以聚乙烯醇(PVA)为栓塞剂,采用经皮微导管介入方法建立可长期存活的猪冠状动脉微栓塞(CME)致心肌梗死模型.方法 对16只西藏小型猪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于左前降支动脉第一对角支开口处远端缓慢注入不同浓度100 μm PVA,于术后第3天、第60天行640层容积CT心肌灌注成像;动物处死后对心肌组织行TTC染色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9只动物造模成功并长期存活,其PVA浓度为0.001 ml/ml,注射总量10 ml;CT心肌灌注成像示左心室心尖前壁、侧壁及间隔壁灌注缺损,主要位于心内膜下,部分累及心外膜下心肌;心脏TTC染色和病理示微血管栓塞区域心肌梗死.结论 以PVA颗粒为栓子,采用经皮微导管介入方法建立猪CME致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高、存活时间长,为临床研究CME致心肌梗死的理想动物模型.

  • “适配子-PLGA纳米粒”靶向超声/光声相变造影剂的制备

    作者:张斌;冉海涛;王志刚;苏蕾;郝兰

    目的 研制一种适配子偶联的包裹纳米金棒和液态氟碳的PLGA纳米粒.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纳米金棒及全氟己烷(PFH)的PLGA纳米粒(GNP);用碳二亚胺法将适配子与PLGA纳米粒连接获得“适配子-PLGA纳米粒”靶向相变造影剂(AP-GNP).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及检测AP-GNP基本性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及检测适配子与纳米粒连接情况;以激光仪辐照AP-GNP观察其光致相变情况;观察AP-GNP与乳腺癌细胞MCF-7特异性结合情况.结果 成功制备适配子修饰的包裹纳米金棒和PFH的PLGA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472.43±25.82)nm,适配子与纳米粒的连接率为达97.98%;激光辐照AP-GNP后,光致相变效果明显;AP-GNP粘附于MCF-7细胞周围,未修饰适配子GNP未见明显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制备偶联的包裹纳米金棒和PFH的PLGA纳米粒,其光致相变效果明显,靶向性能良好.

  • 针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脑fMRI研究

    作者:李晓陵;于国强;王丰;徐英杰;张秦宏;赵桂君;俆佐宇;岳金换;张帆

    目的 采用fMRI观察针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脑功能区激活情况.方法 选取男性健康青年志愿者12名,针刺右侧足少阳胆经五输穴,在静息段与针刺段交替采集fMRI图像,获得数据通过random effect法对数据行组分析,以P<0.05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即实验任务脑激活区,按Talairach坐标行解剖定位,获得试验任务激活的脑区.结果 受试者脑激活区包括左侧眶回(BA11)、双侧顶上小叶(BA7)、右侧颞上回(BA22).负激活区包括右侧舌回(BA18)、右侧扣带回(BA24)、双侧顶上小叶(BA7)、右侧颞下回(BA20).结论 针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可影响边缘系统、听觉系统、语言、记忆等.针灸叠加针刺引起对应的脑功能区变化是大脑传导通路重新整合与分配的结果.

  • CT灌注成像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疗效

    作者:程晓青;陈谦;卢光明;黄伟;周长圣;李建瑞;张龙江;赵艳娥;罗松

    目的 CT灌注(CTP)成像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TAS)效果.方法 选取单侧MCA狭窄患者40例,根据CTA测量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50%~69%)组14例和重度狭窄(70%~99%)组26例,另根据药物疗效将重度狭窄组分为有效亚组16例和无效亚组10例.利用CTP评估狭窄侧与对侧的绝对灌注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及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评价支架治疗术前及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中度狭窄组狭窄侧与对侧比较,仅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P<0.01),重度狭窄组CBV和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V:t=3.83,P<0.001;TTP..t=8.89,P<0.001).治疗无效亚组rTTP较有效亚组显著延长(t=-2.18,P=0.04).无效亚组接受PTAS后,rTTP较术前明显缩短(t=5.94,P<0.001).结论 CTP能有效评估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筛选介入治疗患者,TTP能敏感反映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自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

    作者:尹乐康;赵麟;郑佳骏;吕英茹;汤伟军;张晓雪;郝霄竹;杨艳梅

    目的 研究自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与正常人的颅脑结构形态学差异,探讨有助于iNPH影像学诊断的指标.方法 应用3.0 TMR对10例iNPH患者及12名年龄相仿正常人行常规头颅MR扫描及全脑3D T1WI扫描.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iNPH患者CSF分布、白质及灰质体积的变化.结果 VBM分析发现,与正常人相比,iNPH患者侧脑室、3脑室、两侧侧裂池及鞍上池扩大,内囊体积增大,大脑纵裂旁以及额顶叶灰质体积增大;纵裂池及额顶叶脑沟变窄,胼胝体压部、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及额顶叶深部白质体积减小,双侧颞叶灰质、尾状核、丘脑、海马体积缩小.结论 iNPH患者出现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的形态变化,除此之外尚存在其他颅脑结构改变,这些形态改变有助于iN-PH的影像诊断.

  • DTI检测正常人皮质脊髓束发育规律

    作者:张玮;余庆华;林圣美;吴少杰;杜瑞宾;包强;邹松

    目的 采用DTI检测正常人皮质脊髓束(CST)在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发育的规律.方法 采集120名头部MRI无异常的门诊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颅脑DTI数据,按年龄分为10组,每组12名(男、女各6名),测量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CST的FA值及ADC值,比较不同年龄组间FA值及ADC值差异,分析FA值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大脑脚、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CST的FA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值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ADC值先降低后升高.≤18岁受检者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18岁受检者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DTI可反映CST微结构变化,未成年阶段随年龄增长FA值升高、ADC值下降,成年阶段随年龄增长FA值下降、ADC值升高.

  • 磁共振波谱扫描在子宫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史晓林

    MRS是一种通过监测活体组织的代谢物质改变来反映其生物学特性的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技术.随着MR的发展,波谱研究已应用到身体不同器官,国内外也已对子宫波谱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基于不断改进的MR仪器、线圈及扫描方法,研究者通过对在体及离体子宫波谱的研究发现了正常子宫及部分子宫病变的某些代谢特征,本文就子宫波谱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现状

    作者:吕子平;曹文芳;马苏美

    近年来,肝纤维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探索非创伤性诊断体系诊断肝纤维化及确定病变程度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且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目前探索及应用的非创伤性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现状及价值进行综述.

  • 磁共振对比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慧;胡春洪;杨晓冬

    缺血性脑卒中可修复组织称为半暗带,治疗脑卒中的关键是对半暗带进行溶栓,但是半暗带存在的时间窗具有高度不稳定性,需要成熟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判断.MR对比剂能够显著提高组织对比度、靶向特定病理相关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文对MR对比剂在缺血性脑卒中血脑屏障渗漏、炎症反应、分子靶向、干细胞示踪几个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 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左心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梦若

    左心房功能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为评价左心房功能提供了新方法.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评价左心房功能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对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左心房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急性肝炎肝脏弹性

    作者:宋望姝;王学梅;姜镔;王云忠

    目的 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技术测量急性肝炎患者肝脏弹性,探讨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50例急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组)及5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行肝脏实时剪切波弹性测量,比较急性肝炎组与正常组、急性病毒性肝炎与急性药物性肝炎患者肝脏弹性值差异,对急性肝炎组肝脏剪切波弹性值与肝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肝炎组剪切波弹性值明显高于正常组[(10.12士3.63)vs(4.96土0.72)kPa,P<0.05];急性病毒性肝炎与急性药物性肝炎患者肝脏剪切波弹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士3.03)vs(10.86士3.89)kPa,P>0.05].急性肝炎组剪切波弹性值与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之间呈正相关(r=0.305、0.304,P均<0.05),与肝功能其他指标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急性肝炎中肝脏硬度增加,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可通过检测剪切波弹性值对其进行定量评估,为临床诊断急性肝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超声造影评估门静脉高压患者手术前后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刘站;唐少珊;马莹贺;曹玉敏

    目的 探讨应用CEUS评估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于手术前后均行CEUS检查,记录肝动脉到达时间(HAAT)、门静脉到达时间(PVAT)及肝静脉到达时间(HVAT),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VTT)及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对手术前后各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HAVTT及PV-HVTT在手术后较手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AAT、PVAT及HVAT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参数中,HAVTT及PV-HVTT可用以较好地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无创性评价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提供了新的方法.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术前分级中的应用

    作者:李玉博;高雪梅;程敬亮;鲁果果

    目的 探讨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 DWI)对肝细胞癌(HCC)进行术前分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H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以Edmondson-Steiner分级法为依据分为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均接受MRI及多b值DWI成像,应用单双指数函数分别计算两组的标准ADC值、真实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DWI参数预测HCC分级效能的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低级别组12例,高级别组17例.低级别组标准ADC值、D值、D*值和f值分别为(1.29±0.27)×10-3mm2/s、(1.21土0.36)×10-3 mrm2/s、(40.20士7.79)×10-3 mm2/s、(23.97±9.22)%,高级别组分别为(0.90士0.25)×10-3mm2/s (0.75±0.20)×10-3 mm2/s、(53.40士11.99)×10-3 mm2/s、(32.24士12.66)%,两组间标准ADC值、D值及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标准ADC值、D值、D*值鉴别诊断低级别与高级别HCC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6、0.89、0.83;D值取阈值0.87×10-3 mm2/s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80.0%.结论 应用IVIM DWI可以于术前预测HCC的病理学分级.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

    作者:杨佳;冯卫华;华辉;纪清连;石祥龙;杨志涛;赵晓丹;陈静静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SPTP患者的CT和MR资料.结果 SPTP位于胰头部14例(14/34,41.18%),胰腺颈部及体部各4例(4/34,11.76%),胰尾部12例(12/34,35.29%).21例囊实性(21/34,61.76%),7例囊性为主(7/34,20.59%),6例实性为主(6/34,17.65%).CT平扫囊性部分呈低密度,实性部分呈等低密度;MR平扫T1WI呈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包膜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2例中心见点片状钙化,6例边缘呈环状钙化;2例胰管扩张;3例十二指肠受压、2例左肾受压、4例脾脏及脾静脉受压、3例胃受压.结论 SPTP 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SPTP准确率.

  • 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丛悦;吴薇;严昆;尹珊珊;戴莹;张仲一;付颖;陈敏华

    目的 探讨应用CEUS诊断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因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就诊于我院的患者,将二维超声(US)、CEUS及增强CT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患者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每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45例病例中良性病变6例,恶性病变39例.US、CEUS及增强CT对肝外胆管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11%(32/45)、88.89% (40/45)及91.11% (41/45),US与CEUS间(P=0.035)、US与增强CT间(P=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EUS与增强CT间(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对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于US,与增强CT相近,对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乳腺癌患者年龄、乳腺X线密度与雌、孕激素受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静;刘佩芳;李军楠;青春;张雪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年龄、乳腺X线密度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92例乳腺癌免疫组化和术前乳腺X线检查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乳腺X线密度分布情况,分析患者年龄、乳腺X线密度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52.92%(525/992)的患者乳腺呈高密度.在<35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69岁和>69岁患者中,低乳腺密度和高乳腺密度比例分别为10.26%和89.74%、21.92%和78.08%、22.92%和77.08%、26.18%和73.82%、43.04%和56.96%、65.24%和34.76%、83.76%和16.24%、89.80%和10.20%及94.12%和5.88%,<55岁与≥55岁患者间乳腺X线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11,P<0.01).乳腺癌患者年龄与ER呈轻微正相关(r=0.09,P<0.01),与PR呈轻微负相关(r=-0.14,P<0.01);乳腺X线密度与ER呈轻微负相关(r=一0.07,P=0.02),与PR无明显相关性(r=0.05,P=0.13).结论 乳腺癌患者年龄和乳腺X线密度与ER和PR表达水平有关,其对ER和PR的表达情况具有潜在评估作用.

  • 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

    作者:谷英士;李颖嘉;文戈;位红芹;王冬晓;洪少馥

    目的 比较采用常规超声(US)与超声弹性成像(UE)判断腋淋巴结性质的价值.方法 观察我院6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84枚腋淋巴结,均行US及UE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构建ROC曲线,比较US、UE及US结合UE(US+ UE)诊断腋淋巴结性质的效能.结果 应用US、UE及US+UE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812、0.858.UE与US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3,P>0.05).US+ UE与US(Z=2.131,P<0.05)、与UE(Z=1.996,P<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常规US与UE可以提高诊断转性性腋淋巴结的效能.

  • 经支气管超声诊断肺结节性病变

    作者:谭旭艳;张婷;李明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超声(EBUS)诊断肺部结节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CT扫描提示肺部占位的52例肺部结节性病变患者行EBUS检查,观察病灶内部回声、边界、后壁回声及后方回声等超声表现.结果 52例肺部结节性病变患者中,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34例.边界清晰和后壁呈线状均匀增强是肺部恶性病变的重要声像图特征,边界不清和后壁带状不均匀增厚是肺部良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在肺部结节性病变中,“彗星尾征”提示肺鳞癌病变.声像图表现中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变对肺部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大.EBUS检查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EBUS是肺部结节性病变超声诊断的新方法,且安全有效.

  • 超声心动图顺序分段诊断法与64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作者:虢艳;张明杰;陈欣欣;于明华;曹睿;刘特长;王莉;李健茹

    目的 探讨TTE顺序分段诊断法和64排螺旋CT术前诊断肺动脉闭锁(PA)伴室间隔缺损(VSD)的准确性.方法 对45例PA/VSD患儿于术前进行TTE和心脏MSCT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按心脏及大血管各解剖节段分别与手术所见对照,分析比较二者诊断效能的差异性.结果 与手术结果对照,TTE和MSCT对腔静脉、肺静脉与心房连接、心室位置与房室连接、心室水平分流、心室与大动脉连接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TTE与MSCT诊断肺动脉发育情况及动脉导管未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诊断心房水平分流方面、侧支血管及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方面,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TE顺序分段诊断法及MSCT均能较准确诊断PA/VSD.TTE在心内分流方面的诊断准确度优于MSCT;而在诊断主-肺动脉间侧支血管及冠状动脉起源方面,MSCT优于TTE.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

    作者:彭源;杨军;孙丹丹;王赟;闫虹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检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整体及各节段峰值应变,评估HCM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收集43例HCM患者(病例组)和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病例组分为室间隔肥厚型HCM(sHCM)亚组(22例)、心尖肥厚型HCM(aHCM)亚组(8例)和混合型HCM(mHCM)亚组(13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3D-STI检测,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PLS)、圆周峰值应变(GPCS)、面积峰值应变(GPAS)、径向峰值应变(GPRS)及各节段峰值应变,比较组间上述参数差异.结果 病例组LVEF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3D-STI中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心肌GPLS、GPAS和GPRS均明显减低(P均<0.01),GPCS无明显变化;心肌应变减低sHCM亚组主要集中于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aHCM亚组主要集中于心尖段,mHCM亚组主要集中于中间段及心尖段.结论 HCM患者左心室常规收缩功能参数可正常,左心室心肌三维纵向应变、面积应变、径向应变减低,可通过3D-STI进行检测,不同类型HCM患者应变减低节段分布与肥厚部位有关.

  • 超声标准化定量评价健康孕妇左心房构型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霞;朱向明;强帮红

    目的 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获取健康孕妇左心房构型的相关定量数据,并用体表面积对其进行标化,进一步了解妊娠期妇女左心房构型发生的适应性改变.方法 采用2DE检测100名健康孕妇(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及年龄相匹配的25名健康未孕妇女(对照组)的左心房构型指标.对比分析健康孕妇各组和对照组2DE测量的未经体表面积标化的左心房构型超声常规指标[(左心房收缩期末前后径(LAD)、左心房容积(LAV)]以及经体表面积标化的左心房构型超声标化指标[(左心房收缩期末前后径指数(LADi)、左心房容量指数(LAVi)],并观察左心房构型指标标化前后的变异系数.结果 随着孕周的增大,健康孕妇左心房构型常规指标(LAD、LAV)及标化指标(LADi、LAVi)均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在早孕、中孕、晚孕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房构型常规指标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标化指标的变异系数.结论 健康孕妇心脏构型超声心动图标化指标稳定性优于常规指标,可降低超声常规指标评价孕妇左心房构型变化的假阳性率,其结果更具可靠性.

  • 超声筛查不同人种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唐蕾;王慧莉;陈曼;徐文颖;史雯

    目的 比较不同人种1岁内婴儿髋关节发育情况的超声筛查指标间的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 2398个髋关节根据Graf法和Morin-Harcke法接受超声常规检查,评估股骨头位置、骨性髋臼形态等观测指标及参数,并进行分型分类.结果 黄种人与白种人骨性髋臼形态、α角、β角、d值、D值及FH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髋关节α角和β角呈负相关(r=-0.43,P<0.001).结论 黄种人与白种人新生儿髋关节超声筛查指标及分型分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诊断应考虑到这一情况综合判断.

  • 正常胎儿脾脏及脾动脉超声特征

    作者:韩翠锋;吴瑛;刘涛;熊奕;林琪;焦阳

    目的 探讨正常中、晚孕期胎儿脾脏形态及脾动脉血流特点.方法 收集551胎正常中、晚孕期单胎胎儿,中孕期胎儿分为21~22+6孕周和23~24+6孕周组,晚孕期胎儿分为28~31+6孕周、32~35+6孕周和36~40孕周组.产前超声观察胎儿脾脏及脾动脉特征,测量并比较各组间脾脏及脾动脉各参数差异,分析各参数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 99.27%(547/551)胎儿可完整显示脾脏,其横切面上呈半月形、月牙形或三角形,呈均匀低回声;脾动脉起自腹腔动脉,沿胃泡后缘自右向左走行,经脾门进入脾脏.中孕期23~24+6孕周胎儿脾脏周长、面积和厚度以及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大于21~22+6周胎儿(P均<0.05),脾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晚孕期胎儿脾脏周长、面积和厚度及脾动脉PSV和EDV随孕周增加逐渐增加(P均<0.05),脾动脉RI无明显改变(P>0.05).中、晚孕期脾脏周长、面积、厚度、脾动脉PSV以及晚孕期脾动脉EDV与孕周之间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正常中、晚孕期胎儿脾脏的超声显示率较高,正常胎儿脾脏超声形态特征及正常参考值范围可为评估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 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11~13+6周胎儿体蒂异常的价值

    作者:胡雪飞;彭树新;郭津含;易艳;陈丽雅;高建国;陈静

    目的 探讨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11~13+6周胎儿体蒂异常(BS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13+6周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的BSA胎儿声像图特征.结果 超声诊断的11胎BSA胎儿,均经引产证实,超声诊断准确率100%,11胎均存在腹(胸)壁缺损内脏外翻及脐带异常,10胎脊柱侧弯曲或扭曲,6胎肢体发育异常,3胎颅脑畸形、均可见羊膜束带;颈部淋巴水囊瘤2胎,颈项透明层增厚3胎.结论 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11~13+6周胎儿BSA方便、准确,对BSA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低管电压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技术在眼眶CT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曾宪春;徐聆峰;韩丹;刘莉;王玉权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扫描联合基于原始数据迭代重建(SAFIRE)在眼眶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疑似眼眶病变患者行CT扫描,分为100 kVp扫描(A)组50例,SAFIRE重建,选择强度3级,120 kVp扫描(B)组50例,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诊断效能等.结果 A、B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1),A组较B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33.78%;与B组相比,A组图像噪声降低21.52%;SNR提高22.88%;CNR提高28.8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88).A、B两组CT诊断效能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8、0.10,P=0.99、0.99).结论 采用第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联合SAFIRE重建技术行眼眶扫描,能保证图像质量,并可降低辐射剂量.

  • 对角线剖面分析引导的全自动肺CT图像分割

    作者:侯庆锋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对角线剖面分析的全自动肺CT图像分割方法.方法 首先构造待分割图像的对角线剖面图,然后自动分析该剖面,得到各组织结构的位置信息和像素值信息,引导区域增长算法分离患者身体和背景,再利用灰度阈值算法分离胸壁与肺区,再用数学形态学算法修正肺边缘,得到肺区掩模图像,后利用肺区掩模图像与原图像运算提取肺区.结果 利用从不同数据库选取的51幅CT图像检验提出的方法,所得结果与诊断医师手工分割结果进行比较,计算重叠率指标(OR),低OR为95.86%,高OR为99.25%,平均OR为97.85%.结论 对角线剖面分析方法能高效地实现全自动肺CT图像分割.

  • 256 iCT冠状动脉CTA降低辐射剂量扫描方案的优化

    作者:张蕴;赵婷婷;屈天荣

    目的 采用256 iCT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并联合多种技术优化扫描方案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纳入91例接受256 iCT CCTA(研究组)和30例接受64排CCTA(对照组)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研究组根据患者心率设置6种扫描方案,方案1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启动z轴方向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方案2、3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ECG电流调控(ECG-CTCM)技术,方案4~6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各扫描方案均根据BMI设置管电压.计算并比较各组及各扫描方案间有效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研究组ED[(12.78±5.87)mSv]明显低于对照组[(19.49±1.65)mSv,P<0.05].研究组扫描方案1 ED低,其次为扫描方案3,两种扫描方案ED均明显低于其余扫描方案(P均<0.05),二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方案2、4~6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扫描方案中ED均随管电压下降而下降.各扫描方案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0,P=0.858).结论 CCTA中256 iCT辐射剂量低于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技术和个体化扫描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辐射剂量,并不影响图像质量.

  • 双源CT自动去骨及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

    作者:吕鹏;林江;张维升;王莉莉;侯凯

    目的 评价颈动脉双源CTA中CT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颈动脉双源CTA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采用标准MIP及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MIP技术重建图像,评估两种重建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相关性,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重建方法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DSA和CTA均发现53处颈动脉权狭窄.去骨去钙化斑块MIP重建图像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间相关性(r2=0.96)高于标准MIP重建图像与DSA间相关性(r2=0.83).去骨去钙化斑块和标准MIP重建图像诊断颈动脉闭塞敏感度均为100%(6/6),特异度为100%(47/47)和89.36%(42/47),诊断重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100%(15/15)和73.33%(11/15),特异度为94.74%(36/38)和89.47%(34/38),诊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90.63%(29/32)和81.25%(26/32),特异度为100%(21/21)和95.24%(20/21).结论 颈动脉双源CTA中,采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可提高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18F-FDG PET/CT在软组织肉瘤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作者:丁重阳;孙晋;杨文平;李洋洋;徐绪党;李天女;黎宏斐

    目的 探讨18F-FDGPET/CT在软组织肉瘤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肉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接受18 F-FDG PET/CT检查.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原发灶的SUVmax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30例软组织肉瘤原发灶中,18F-FDGPET/CT显像假阴性1例,其对原发灶的阳性检测率为96.67% (29/30).②18F-FDG PET/CT提示远处转移17例,正确诊断15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1例,PET/CT诊断软组织肉瘤远处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85.71%、90.00%、88.24%及92.31%.③33.33%(10/30)的患者因18F-FDG PET/CT发现远处转移而改变治疗方案.以10.1作为SUVmax界限值,SUVmax≤10.1与SUVmax>10.1两组患者的PFS期、OS期、2年PFS率及2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软组织肉瘤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原发灶SUVmax与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 椎间盘源性下腰部疼痛患者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发生特点

    作者:戴畅;任晓平;王成虎;赵秀芹;谢国华;张传臣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部疼痛(LBP)患者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发生特点与规律.方法 对72例椎间盘源性LBP患者(LBP组)、30例无LBP病史患者(对照组)行1.5T腰椎MRI,评价所有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HIZ,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HIZ均发生于Ⅲ~Ⅴ级退变椎间盘,以L3-4、L4-5、L5-S1腰椎间盘易受累.LBP组HIZ阳性34例,共累及99个腰椎间盘,25例为多发HIZ(HIZ累及≥2个腰椎间盘);对照组HIZ阳性11例,共累及21个腰椎间盘,4例为多发HIZ.两组患者椎间盘HIZ发生率(LBP组:99/360,27.50%;对照组:21/150,14.00%)、多发HIZ患者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725、5.010,P=0.001、0.025).结论 HIZ是Ⅲ级以上椎间盘退变的表现,并不是椎间盘源性LBP的特异性征象,但LBP患者椎间盘HIZ发生率增高,多椎间盘受累对提示椎间盘源性LBP诊断有重要意义.

  • 高分辨率CT骨密度测量诊断前庭窗型耳硬化症

    作者:邓白茹;陈燕萍;易云平;谭健儿;吴俊铠

    目的 探讨应用高分辨率CT(HRCT)骨密度测量法诊断耳硬化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0例耳硬化症患者(耳硬化组)和32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将ROI置于前庭窗前区进行骨密度CT值测量,并对耳硬化患者进行语频气导和气骨导差听力测试.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硬化耳和正常耳骨密度平均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对耳硬化组平均CT值和听力水平进行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检测应用CT值诊断耳硬化症的效能.结果 硬化组前庭前区CT值范围462.81~2285.00 HU,平均(1372.82士76.50)HU,对照组前庭前区CT值范围1801.71~2680.55 HU,平均(2171.42士23.53)HU,耳硬化组平均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01);硬化耳平均CT值与语频气导阈值(r=0.18,P=0.19)、与气骨导差(r=-0.01,P=0.93)均无明显相关性.采用平均CT值鉴别耳硬化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 (P<0.05),诊断阈值为1938.29 HU,诊断的敏感度为80.7%,特异度为90.6%.结论 骨密度测量对于诊断耳硬化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其对听力评估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DWI中基于单指数与IVIM双指数模型早期预测淋巴瘤疗效效能比较

    作者:刘小华;张忠林;李文瑜;梁长虹;刘再毅;易晓敏

    目的 比较多b值DWI中单指数模型和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双指数模型早期预测淋巴瘤疗效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化疗、经病理确诊的淋巴瘤患者22例.患者于治疗前、2个周期化疗后分别进行常规MRI和多b值DWI,根据IVIM双指数模型获得真性扩散系数(D值)、假性扩散系数(D*值)和灌注分数(f值),根据单指数模型获得ADC值.2个周期化疗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比较不同疗效组治疗前D、f、D*、ADC值差异,评价D值和ADC值预测疗效效能.结果 CR组49个淋巴结、PR组17个淋巴结、SD组8个淋巴结.CR组和PR组治疗前D值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D组治疗前D值和ADC值均低于CR组和PR组(P均<0.05),CR组、PR组和SD组f值和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别以0.48×10-3mm2/s和0.49×10-3mm2/s为治疗前D值和ADC值预测较好疗效(CR和PR)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75.76%、0.890和100%、84.85%、0.893,二者预测化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86,P=0.931).结论 基于IVIM的双指数模型所获得D值和单指数模型所获得ADC值早期预测淋巴瘤疗效效能均较好,无明显差异.

  • 320排CT诊断头颈部副神经节瘤

    作者:肖泽彬;曹代荣;江飞;游瑞雄;余帅

    目的 探讨320排CT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21例患者行320排CTA检查,并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21例共30个副神经节瘤,其中颈动脉体瘤20个,颈静脉球瘤9个,迷走神经副节瘤1个;CT均表现为实性肿块、血供丰富和明显强化.VR、MIP及MPR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所有副神经节瘤均进行术前分型,结果与术后分型完全相同,准确率达100%.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在慢性肾病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亮;吕珂;陈丽萌;夏鹏;姜玉新;戴晴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评估慢性肾脏疾病(CKD)肾组织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45例经肾组织活检证实的CKD患者进行VTQ以及常规超声检查.分析VTQ以及常规超声指标与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CKD分期、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管萎缩面积以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皮质SWV值CKD 1期为(2.74土0.57)cm/s,CKD 2期为(2.30土0.27)cm/s,CKD 3期为(2.85±0.26)cm/s,CKD 4期为(2.60士0.40) cm/s.统计分析显示肾皮质SWV值与CKD分期及病理指标间无相关性.讨论 VTQ技术可以测定的肾脏皮质的SWV值;但肾脏皮质SWV值与CKD分期及肾组织纤维化指标间无相关性.

  • 非等中心锥束CT成像系统标定及三维重建

    作者:闫士举;王蕴衡;仇庆

    目的 研究非等中心锥束CT系统(CBCT)几何参数标定及投影图像重排,提出新的方法以提高参数标定精度及三维(3D)重建质量,以期突破现有算法要求等中心系统应用环境的限制.方法 针对非等中心CBCT系统建立坐标系,推导标定模型中特定标志点空间坐标与其在投影图像中平面坐标之间的几何关系,建立虚拟等中心CBCT系统,提出面向非等中心CBCT系统的解析+迭代混合标定方法,对投影图像进行重排,在此基础上进行3D重建.将标定模型置于非等中心CBCT系统中,获取各个旋转角度下的投影图像;提取投影图像中特定标志点坐标,基于这些坐标数据,采用所提方法计算虚拟等中心CBCT系统几何参数;并求取虚拟等中心锥束投影图像;后采用FDK算法进行3D重建.结果 与文献[10]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对转轴在成像板上的投影坐标(u0’和v0')标定精度相当,而射线源到成像板的垂直距离(D')和射线源到转轴的距离(R)标定精度明显较优.结论 本研究混合标定算法可提高D'和R’的标定精度,并可突破文献[10]算法等中心系统应用环境的限制.

  • 前列腺癌经直肠超声图像特征、PSA与临床分期

    作者:王小燕;凌冰;黄向红;农美芬;贺琰;廖明珠;董小圆;韦海明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肿瘤致死率中居第2位,仅次于肺癌.早期诊断、正确分期及早期治疗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不同分期前列腺癌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的特点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与分期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9月145例于我院接受TRUS、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47~89岁,平均(73.2±8.0)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