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前心绞痛与临床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高晓迎;孙钧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前心绞痛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4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将同期收治的4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非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并随访一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情况、梗死后心统痛、心衰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梗死后心绞痛为9.76%,对照组的为12.20%,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衰发生率为17.07%,对照组的为14.63%,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为2.44%,对照组的为2.44%,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肌肌钙蛋白Ⅰ检验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前心绞痛与临床预后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观察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效果

    作者:李勇

    目的:观察研究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不同临床急诊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梗死前心绞痛患者 7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采用抗凝、解痉、扩冠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总发病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做好相关的抗凝、解痉、扩冠的急诊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 缺血预适应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

    作者:马彩云;杜凤和;张立克;于东明;杨红莲;田俊萍;张桂红

    预先短暂缺血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有研究证实,梗死前心绞痛可以通过IP机制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面积,保护其心脏功能.

  • 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冠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昕;任卫东;唐力;马春燕;李楠;王立建;富维强

    目的 应用经胸冠脉血流显像(TCFDI)技术定量评价梗死前心绞痛(PA)对冠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PA将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1例患者分为两组,有PA组和无PA组.患者入院当天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住院期间行TCFDI,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SE).AMI后3个月再次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WMSI.结果 无PA组15例中12例(80%)CFR减低(≤2.5),而PA组16例中仅有3例CFR减低(19%,P<0.05).CFR值无PA组显著低于PA组(P<0.0001).AMI初诊当天WMSI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LDSE结果及AMI3个月后常规超声显示PA组WMSI改善程度优于无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能够保护心肌的冠脉循环功能,利于再血管化后左室功能恢复.

  • 心肌声学造影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昕;任卫东;唐力;马春燕;王立建;富维强

    目的 利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PA将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7例患者分为两组,无PA组19例,有PA组18例.患者入院当天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室壁运动和左室容积(EDV和ESV).住院期间行MCE评价心肌危险区域中无再流范围.AMI后3个月再次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室重构.结果 MCE显示无PA组心肌危险区域节段中无再流范围高于有PA组(P<0.05);EDV和ESV初诊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无PA组在3个月随访时超声结果 显示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增加(P<0.0001),PA组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可以减少无再流,保护心肌微循环,有利于再血管化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并防止左室重构的发生.

  • 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初发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其富;蒲晓群;李传昶;欧淑其

    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的持续缺血产生适应的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该现象被认为是心肌的一种强大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已在多种动物模型得到证实[1,2].梗死前心绞痛是否对心脏有预适应保护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对7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有或无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

    作者:王荣英;傅向华;马宁;谷新顺

    本文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有或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

  •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心电图判定的存活心肌与梗死前心绞痛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伟力;傅向华;马宁;谷新顺;李世强;李亮;刘君;苗青;姜云发;郝国桢

  • 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独立于侧支循环的心脏保护作用

    作者:吴伟力;傅向华;马宁;谷新顺;李世强;李亮;刘君;苗青;姜云发;郝国桢

  •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影响

    作者:王荣英;傅向华;马宁;谷新顺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100例首次AMI患者,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有心绞痛史,55例)、B(无心绞痛史,45例)2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术.术前术后监测心肌酶变化;术后2周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1)A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低于B组(P<0.05).(2)A组自溶现象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B组(P<0.05).(3)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P<0.05).(4)A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并可减少直接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衡;刘艳兰;丁春华;林青;张文娟;万征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0例初发AMI患者,按AMI发作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n=66)与对照组(n=54),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室壁运动情况、心肌酶(CPK、CPK-Mb)峰值、心电图QRS记分,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室壁瘤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IP组CPK、CPK-Mb峰值、心电图QRS记分和心功能不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T/VF和Ⅱ-Ⅲ°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在AMI病人中发挥了心脏保护作用,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

  •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李帮清;卢明瑜;吴淳;王伟民;蒋宝琦;孙宁玲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前24 h内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08例,有梗死前心绞痛者为A组(53例)、无梗死前心绞痛者为B组(55例),行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等检查.对心电图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短期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心肌梗死患者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1个月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梗死前24h内心绞痛可减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QRS积分值,保护心功能,降低短期病死率.缺血预处理可能是梗死前心绞痛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

  •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张丽贞;郭大磷;陈洁;杨志星;李保

  • 分析梗死前心绞痛的急诊措施

    作者:马世国

    目的: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急诊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梗死前心绞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抗凝、扩冠等针对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等情况。结果经过不同的处理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梗死前心绞痛患者而言做好相关的急救工作能够降低和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心肌梗死情况,且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情况并采取针对性治疗,进一步提升救治率。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作者:刘丽华;刘海潮;张敏

    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梗死前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中间综合征)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属于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易进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包括缺血所致的心脏性猝死.阻止疾病的进行性恶化,及时治疗使之恢复稳定状态极为重要.我们于2005年6月~2007年7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贾兴元;姚丽梅;金洪;王爱平;魏庆民

    目的通过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免疫标志物的测定,研究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梗死前心绞痛组(4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40例)在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比较两组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测定两组免疫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梗死前心绞痛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梗死区周围侧支循环丰富;梗死前心绞痛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IgE明显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结论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 经静脉声学造影评价心肌灌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作者:舒先红;潘翠珍;沈学东;刘诗珍;程蕾蕾;黄国倩;李清;吴雪英;王禾;陈灏珠

    1.本课题包括了经静脉声学造影技术评价心肌灌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两部分,其中临床研究探讨了心肌灌注超声显像的佳切面,检测了心肌梗塞区心肌的存活性,且与心脏核素显像进行了比较,评价了冠脉搭桥术后的心肌灌注和预后,分析了血管重建术后心肌无再流对左心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以及左室重构影响,研究了心肌无再流与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的关系,从而阐明了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临床运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实用价值.

  •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左室功能和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曾国彬;张玉顺;贾国良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左室功能和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成功实施PTCA的初次AMI患者按是否并发梗死前心绞痛(PA)分为二组:PA(+)组23例,患者在梗死前24h内至少有1次心绞痛发作;PA(-)组17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PTCA术前及术后2周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ES)、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以及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的变化.统计PTCA后2周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二组患者在PTCA前的LVEDV、LVESV、LVEF及LV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TCA术后2周,PA(+)组LVEDV及LVESV明显缩小(P<0.01,0.05),LVEF及LVFS显著提高(P<0.05,0.01).PA(-)组术后LVEDV、LVESV及LVFS均达到明显改善,但手术前后LVEF无明显变化(P>0.05);③PTCA术后2周,二组患者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PA(+)组LVEDV[(101.0±27.1)比(122.7±26.3)ml,P<0.05]及LEVSV[(50.1±27.0)比(70.2±26.7)ml,P<0.05]缩小程度PA(-)组明显,LVEF[(57.4±13.6)比(46.1±12.6)%,P<0.05]及LVFS[(34.7±4.8)比(27.8±4.1)%,P<0.01]提高的程度显著高于PA(-)组;④二组住院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及再梗死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但PA(+)组心功能不全(13.0%比41.2%,P<0.05)与严重心律失常(17.4%比47.1%,P<0.05)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A(-)组.结论缺血预适应可以使AMI患者在PTCA术后左室重构过程中保存较好的泵功能,并改善术后短期临床预后.

  •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福军;慈书平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贾如意;马圣庭;赵成军;虞化鹏;王涛;柳翠霞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 300 例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 326 例初发急性 ST 段抬商心肌梗死(A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上述病例随访,平均随访(31.05±14.26)月,共随访到 300 例,随访率 92.02%.对 300 例患者根据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分组:长期心绞痛组(简称 A 组):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151 例;近期心绞痛组(简称 B 组):7 天≤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33 例;短期心绞痛组(简称 C 组):AMI 前 AP病史<7 天,共 116 例.对 3 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备组一般临床资料、远期预后(并发症及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 组病例再入院(南于心脏原因)、再次心肌梗死、随访期间及总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 C 组(P<0.01),B 组与 A、C 组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髓访期间,3组首次心梗后存活病例的累积死亡例数呈上升趋势,随访时间达 3、4、5 年时,A 组与 C 组累积死亡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3 组病例 AMI 后累积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A、B 组生存曲线分别在 AMI 后 4、9 个月下降较明显,C 组生存曲线存 6 个月后缓慢下降,36 个月时明显下降,以后下降均较平缓.首次心梗后来接受 PCI 治疗是初发 ASTEMI 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梗死前长期心绞痛患者 ASTEMI 后远期预后较差,表现为再入院率、再次心肌梗死率、随访期及总心源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短期心绞痛组.首次心梗后接受 PCI 治疗是 ASTEMI 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未接受 PCI 治疗忠者的心源住死亡危险升高.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