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添加特需营养素的营养支持对手术创伤后肠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明鸣;程惊秋;翟宏军;陆燕蓉;陈又南;伍晓汀

    目的 探讨补充益生菌等特需营养素对手术应激后机体肠道屏障功能、上皮紧密连接及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全肠外营养组(TPN组)、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和生态免疫肠内营养组(EEN组).建立创伤应激模型,接受等氮、等能量营养支持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肠黏膜形态和紧密连接,比较肠道细菌脏器易位率、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occludin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 (1)电镜下观察,TPN组肠上皮损伤程度较严重,而EN组和EEN损伤程度较轻,肠上皮紧密连接、微绒毛较完整;光镜下chiu分级,TPN组和EN及EE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EN组和EN组肠道跨膜结合蛋白表达明显优于TPN组,且EEN和EN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EEN组和EN组肝、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的肠道细菌易位率低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EEN组和EN组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高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益生菌、肠道黏膜营养素、免疫营养素的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和紧密连接,从而防止肠道菌群易位.

  • 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在早期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烈;涂小煌;张再重;邹忠东;王瑜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腹腔镜(双镜)手术在早期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应用双镜手术治疗55例早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成功实施内镜定位、腹腔镜游离结肠肠段切除术,根据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结果追加腹腔镜根治术11例;2例(3.6%)内镜定位后因小肠胀气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90(55~24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0(10~200)ml.51例(92.7%)术后2~3 d肛门排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2~15)d,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42(3~72)个月,除1例死于心肌梗死外,其余存活至今,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是早期结肠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 TROP2基因mRNA在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许开宇;顾晋

    目的 探讨TROP2基因在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1年6月至2005年4月间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Ⅱ、Ⅲ期结肠癌患者80例,其中右半结肠癌(RSCC)和左半结肠癌(LSCC)各40例.应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TROP2 mRNA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TROP2基因mRNA在左、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自身正常结肠黏膜(P<0.01);然而,TROP2在LS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RSCC(P=0.009).LSCC中的TROP2高表达病例明显多于RSCC(67.5%:32.5%,P=0.002);高表达组患者的癌相关病死率是低表达组的4倍(40%:10%,P=0.002).Kaplan-Meier法分层分析显示,LSCC患者TROP2高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者(45.9个月:63.1个月,P=0.032);而RSCC患者TROP2表达对生存时间没有影响(P=0.23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和脉管癌栓是RSCC的独立预后因子;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是LSCC的独立预后因子,TROP2高表达具有临界显著性(RR:6.244;95%CI:0.755-51.636;P=0.089).结论 TROP2与不良预后变量密切相关.TBOP2基因在LS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RSCC:TROP2高表达是LSCC患者潜在的独立预后因子;LSCC和RSCC可能是存在显著分子差异的两个不同的疾病.

  • 结肠癌富伴侣分子疫苗的制备及其抗癌作用研究

    作者:赵建刚;黄常新;杨关根;金建芳;康云平;夏大静;王青青

    目的 研究高效结肠癌富伴侣分子疫苗的制备及其抗癌治疗作用.方法 结肠癌CT26细胞在0.1 mg/L天花粉蛋白的培养基中不同温度下培养,诱导癌细胞伴侣分子的表达和抗原肽的合成.超声裂解并离心,盐析法分离上清蛋白,低温透析去除相对分子质量低于50 000和高于300 000的蛋白分子.凝胶过滤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收取相对分子质量70 000、90 000、95 000、110 000和170 000处峰段蛋白.对所获蛋白定性定量,检测不同蛋白复合物的T细胞增殖、抗结肠癌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等主要抗癌效应.结果 主要伴侣分子(HSP60、HSP70、HSP90、gp96、HSP110和HSP170)的抗原肽复合物被较好提取,制备了浓缩的富伴侣分子抗原肽.体外抗癌实验显示,相对于普通处理的瘤苗,各肠癌瘤苗的细胞增殖、NK和CTL细胞活性等主要抗癌效应均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凝胶过滤结合SDS-PAGE法可以更好地提取制备浓缩的富伴侣分子抗原肽:热应激和天花粉蛋白处理可使抗原肽的表达量增加和免疫原性提高,从而诱导出更强的抗癌免疫.其中42℃热应激加天花粉蛋白组瘤苗的抗癌作用强.

  • 结肠中血管根部切断在右侧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价值

    作者:李东华;史荣亮;黄梁;赵任;张浩波

    目的 评估右侧结肠癌根治术中常规根部切断结肠中血管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198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在我院行右侧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308例按手术的不同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03例,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常规根部切断结肠中血管,清除结肠中血管周围组织:B组(205例,1981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仅切断结肠中血管右侧支;对两组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手术死亡均为1.0%.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2.9%和2.4%,腹腔淋巴瘘发生率分别为8.7%和5.9%,胃潴留发生率分别为9.7%和5.9%,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和3.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4例(82.5%)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A组1、3年复发率分别为1.9%和13.6%,B组则分别为19.0%和2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A组为(78.3±3.4)%;B组为(64.8±2.8)%;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侧结肠癌根治术中,常规根部切断结肠中血管,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可明显减少术后1、3年复发率,提高5年生存率.

  • 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膜间皮细胞ICAM-1和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孙刚;余佩武;钱锋;石彦;唐波;莫敖;于歌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腹膜间皮细胞ICAM-1和整合素β1表达的变化,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腹膜转移的可能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8月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26例(腹腔镜组)和同期行开腹胃癌根治术的20例(开腹组)患者,根据手术进程分3个时相(手术开始、手术2 h及4 h)取右上腹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腹膜间皮细胞ICAM-1和整合素β1的表达.结果 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腹膜间皮细胞ICAM-1和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均呈逐渐增强趋势.其中手术4 h时两组整合紊β1的阳性表达与本组手术开始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黏附分子的阳性表达在3个手术时相中,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没有增强腹膜间皮细胞ICAM-1和整合素β1的表达.腹腔镜胃癌手术可能并未通过改变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而促进胃癌的腹膜转移.

  • 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毛志海;金珏;李健文;邓云新;王明亮;陆爱国;胡伟国;郑民华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2007年8月至12月,对25例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乙状结肠和直肠肿瘤患者按年龄分成老年组(大于或等于70岁,10例)和对照组(小于70岁,15例),在手术的不同时间段监测其循环功能、酸碱平衡、脏器灌注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患者除ASA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外,两组在性别、身高、体质量、疾病分类、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显示,手术中碳酸氢根(HCO3)值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pH值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随着手术时间延长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明显;术后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恢复.电解质指标术中钾和钙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循环指标的中心静脉压(CVP)在扩容后及手术开始后明显升高,术后迅速下降(P<0.05);平均动脉压(MAP)在扩容时和麻醉后初期变化比较显著(P<0.05),心率(HH)、心指数(CI)和每搏输出指数(SI)总体比较平稳;脏器灌注指标中胃黏膜pH值(phi)术后逐渐下降一直延续到术后(P<0.05);胃黏膜CO2分压(PgCO2)术后明显上升.除了老年组CVP在术中5 min时明显高于对照组、MAP值在术后15 min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外,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指标的绝对值老年组变化幅度更大,术后恢复则相对较慢.结论 70岁以上患者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时,CO2气腹及头低体位会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心脏负担加重及脏器灌注减少等现象,代偿能力较差,但通过合理的麻醉管理,可以将不利影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 葡萄糖转运蛋白1在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卫勃;陈凛;李杰

    目的 研究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征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9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组织GLUT1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其预后与GLUT1表达的关系.结果 高、中、低分化腺癌患者GLUT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5%、33.3%和36.0%;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GLUT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和7.7%(1/13).GLUT1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大直径(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32)和胃癌临床分期(P=0.007)等因素相关.转移淋巴结GLUT1阳性表达率为12.6%.GLUT1阳性组和阴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4.3%和90.2%(P=0.035).结论 GLUT1表达与胃癌的侵袭性指标相关,可能是胃癌预后不良的一个标志.

  • 腹腔镜袖带胃切除术治疗病态性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心翔;Raul J.Rosenthal;郑成竹

    目的 评估腹腔镜袖带胃切除术(LSG)治疗病态性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7月,对来自全美的30例体质量指数(BMI)大于或等于35、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态性肥胖志愿患者行ISG,术后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糖控制情况、BMI变化和超重体重下降百分比(EWL%)及血糖指标变化情况和Ghrelin激素.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在接受LSG后6个月,糖尿病治愈率达63%(19/30).缓解率达37%(11/30),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LSG对病态性肥胖2型糖尿病有着良好的短期治疗效果.

  • 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

    作者:江波;刘东博;张鑫;杜丽莉;韩存芝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IGF结合蛋白(IGFBPs)及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WHR)的变化及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检测对象为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住院收治和门诊复查的结直肠癌患者615例(术前检测244例,术后371例)和健康对照者1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GF-1和IGFBPS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胰岛素、IGF-1水平和IGF-Ⅰ/IGFBP-3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术后患者比较,均明显升高,IGFBP-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直肠癌术后未发生转移者与有肝或腹腔远处转移者胰岛素、IGF-1、IGFBP-1、IGFBP-3、IGF-1/IGFBP-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WH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而BMI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WHR、BMI与胰岛素水平、IGF-1/IGFBP-3比值呈正相关(P<0.01,P<0.05),与IGFBP-3呈负相关(P<0.01,P<0.05);直肠癌患者WHR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及BMI与血清IGFBP-1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无相关性(P>0.05).结论 胰岛素、IGF-1水平和IGF-Ⅰ/IGFBP-3比值升高及IGFBP-3水平降低,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但与肿瘤转移与否无关,中心性肥胖是结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常平;池畔

    目的 探讨术后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对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将332例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联合化疗组(行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166例)和静脉化疗组(行单纯静脉化疗16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及其他远处转移率和患者3年、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联合化疗组和静脉化疗组3年、5年总体生存率:ⅡB期两组病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2,P=0.434);Ⅲ期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9,P=0.046).联合化疗组的腹腔局部复发率(1.9%)、腹腔转移率(3.8%)和肝转移率(3.8%)均显著低于静脉化疗组的8.2%、9.5%和10.1%(P<0.05),而两组其他远处(肺、骨、脑)转移率(5.1%比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化疗组中,使用奥沙利铂组腹腔转移率和肝转移率(0.9%和0.9%)均显著低于使用顺铂组(8.8%和8.8%,P<0.05),两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0.9%和4.7%比3.5%和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化疗可显著降低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与肝转移率,腹腔化疗中奥沙利铂在预防腹腔广泛转移和肝转移方面较顺铂效果更佳.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家平;谭国胜;黄勇慧;陈伟;杨建勇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78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和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溃疡5例,胃癌2例,Dieulafoy病1例,血管畸形和发育不良9例,胃肠术后吻合口出血8例,肝胆疾患术后肝动脉破裂出血10例,Crohn病5例、肠道憩室出血6例、小肠炎或溃疡6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中度恶性间质瘤1例,小肠高分化平滑肌肉瘤2例,直结肠癌5例.74%(58/78)的患者DSA造影阳性,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者33%(26/78),术后吻合口出血直接征象者83%(15/18).介入治疗的病例中动脉药物灌注15例,技术成功率60%(9/15),临床成功率40%(6/15);栓塞36例,技术成功率86%(31/36),临床成功率72%(26/36);介人治疗后再出血率16%(8/51),其中1例栓塞后再呕血经胃镜治疗无效死亡.DSA造影和介入治疗后手术者27例,造影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21/27).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未发生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DSA对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定位、定性有着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择期手术和并发症处理.

  • 靶向β-catenin的shRNA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黄文生;彭慧;谭敏;马晋平;汪建平;兰平

    目的 探讨靶向β-catenin的shRNA对结肠癌细胞Colo205的WNT通路的阻断和该基因沉默效应对结肠癌细胞在体外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靶向β-catenin的shRNA载体质粒和阴性对照载体,然后分别转染入结肠癌细胞Colo205.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噻唑蓝实验评价转染后各组细胞的体外增殖情况.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非锚着依赖性生长的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靶向β-catenin的shRNA和阴性对照质粒载体.特异性靶向β-catenin的shRNA能够明显下调β-catenin mRNA,并抑制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其抑制率分别为47.89%和45.26%(P<0.05).转染了特异性shRNA的实验组(CAT组)细胞增殖在转染后呈现随时间延长而进行性抑制的现象.在转染后72 h,CAT组的细胞存活率为48.5%,与空白对照组的91.3%相比明显降低(P<0.05).在软琼脂里CAT组的细胞克隆数目(9个)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46个)和阴性对照组(43个)(P<0.05).结论 靶向β-catenin的特异性shRNA对结肠癌Colo205细胞具有沉默β-catenin基因表达从而阻断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在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 胃良性和恶性病变组织中β-半乳糖凝集素3和接骨木凝集素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周家鹏;杨竹林;刘栋才;周建平

    目的 研究胃良性和恶性病变组织中β-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接骨木凝集素(S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将49例胃癌、20例癌旁组织、36例淋巴结转移灶和80例不同类型胃良性病变手术切除或胃镜活检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gal-3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SNA染色方法为ABC亲和组化法.结果 胃癌组织gal-3和S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不同类型胃良性病变者(P<0.05,P<0.01),阳性表达的胃良性病变标本和癌旁组织均呈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淋巴结转移灶gal-3和SNA阳性率分别为63.9%和55.6%,与其相应的原发病灶gal-3和SNA阳性率(72.2%和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Ⅱ级、浸润深度T1和T2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gal-3和SNA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Ⅳ级和浸润深度T1、T4及区域淋巴结转移者(P<0.05):淋巴结转移N1及无远处器官转移胃癌组织gal-3和SNA表达阳性率低于淋巴结转移N2、N3站及远处器官转移的胃癌组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31例gal-3表达阳性病例中SNA阳性22例,两者表达呈明显一致性(χ2=6.59,P<0.05).结论 gal-3和SNA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胃癌发生、进展及其临床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凝集素分子标记物.

  • 结肠造口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金黑鹰;刘秀芳;丁义江;恽时锋;刘飞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的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结肠造口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方法 对不同的BALB/C nu/nu裸鼠分别进行皮下结肠癌细胞接种和进行结肠造口,将皮下形成的肿瘤制成细胞悬液后种植在造口处,待肿瘤生长至5 mm时使用氟尿嘧啶(5-FU)腹腔注射,观察肿瘤生长、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病理情况.结果 10只造口成功的裸鼠全部生长出肿瘤,5只5-Fu处理组裸鼠的生存时间为(15.2±3.7)周,未处理组生存时间为(12.3±2.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处理组中1例发现淋巴结转移,而未处理组有2例淋巴结转移(P=0.49).病理检查:造口处生长的肿瘤皆为低分化癌,肠系膜淋巴结处为转移性肿瘤.结论 结肠造口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是一种便于观察、可以反复取样且肿瘤生物学特性符合结肠癌的理想模型.

  • 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

    作者:施海;王为忠;药立波;张键;阴秦;徐春盛;初大可;董光龙;张洪伟;李纪鹏

    目的 探讨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不同分化级别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分析其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的意义.方法 收集50例不同分化级别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Ndrg2的表达;以150点结直肠癌组织芯片大样本分析Ndrg2的表达特点.结合组织芯片相关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结直肠癌组织Ndrg2表达显著低于其自身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也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组织芯片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分化程度结直肠癌组织Ndrg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Ndrg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UICC分期无关.结论 Ndrg2可能参与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分化过程.

  • 重视直肠血管名称不统一带来的误解

    作者:傅传刚

    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广泛开展,对手术医生盆腔直肠周围解剖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仔细阅读国内外有关直肠手术解剖学、直肠手术学权威教科书和中英文专著时却发现,许多与手术密切相关的有关直肠和直肠周同解剖的名称和描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统一.不同的专著和教科书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对直肠血管的分布、走行及直肠周围韧带的描述等:在国内外教科书以及国内教科书与杂志发表的文章之间,对于相同直肠血管也有不同的名称,而相同的名称又可能指的是完全不同的血管.另外,教科书中有关直肠血管的一些描述,与临床手术中所见到的情况又存有较大的出入.这些名称上的不统一不仅造成外科医生对相关解剖结构的重大误解,而且严重影响手术的合理开展与相互之间学术交流的准确性.

  • 循证医学证据指导直肠癌外科规范治疗

    作者:刘荫华;徐玲;姚宏伟

    21世纪以来,医学领域应用循证医学证据已经从理论进入到指导临床实践的范畴.其中,直肠癌作为世界范围的高发疾病,始终受到肿瘤学家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各国诸多研究中心开展的与结直肠癌综合诊治相关的临床RCT研究结果,极大地推动、提高了直肠癌的诊治水平,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应该注意到直肠癌与结肠癌从解剖学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各有其不同,在诊治理念上也并非完全统一,因此,合并论述可能会造成概念上的混淆.笔者复习直肠癌的诊治历程,结合相关的RCT研究进行分析解读,希望有助于规范我国直肠癌诊治流程.

  • 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预防与再手术

    作者:崔龙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从初经典的Miles手术演变到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技术、标准的淋巴结清扫以及新辅助治疗的应用等,在治疗效果方面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然而,直肠癌特别是腹膜反折以下的肿瘤,由于位于盆腔所限的空间内的解剖范围以及缺乏浆膜层的屏障结构等因素,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仍是结直肠外科所面临的较大挑战[2].如何大限度地保证中低位直肠癌的根治效果、将复发风险降到低程度以及出现复发后如何采取合适的外科对策,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明确和探讨.

  • 直肠癌选择性扩大根治术的必要性

    作者:王锡山

    随着临床医学专科化的建设,专科医生对专病专治有了更多的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功能外科的作用,是专科医生的追求.在直肠癌的手术治疗上,除了对生存率的追求外,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越来越注重术后的生活质量.有些医生认为,直肠癌扩大根治术中出血较多,且内脏自主神经损伤较重,因此,对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和侧方淋巴结清扫提出异议,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 胃癌患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池波;梁勇;王海宝;杨林军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胃癌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SELDI)技术检测胃癌血清中相对分子质量11 100~11 900的一簇蛋白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离该簇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分析该簇蛋白的肽指纹图,经数据库搜索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分析显示.相对分子质量11 100~11 900的一簇蛋白峰在胃癌患者血清中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同时该蛋白峰的表达水平术后显著下降,经鉴定该簇蛋白峰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采用ELISA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胃癌血清中SAA的表达.结论 胃癌患者SAA对于监测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和病情监测一个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武爱文;李双喜;宗祥龙;张连海;吴晓江;步召德;李子禹;季加孚

    目的 探讨弧形切割吻合器在直肠癌切除后肠道重建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外科2004年3月至2006年11月间6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8/66),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至2007年3月,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其中使用弧形切割闭合器者35例,未使用者31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前者发生率11.4%,后者仅3.2%,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中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需注意操作技巧.

  • X线下置管肠排列对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治疗探讨

    作者:李德春;李瑞红;吕孝鹏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 肠系膜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一例

    作者:尹勇;李兆丽;许军

    患者女,40岁.因右上腹包块3年于2008年7月4日入院.入院查体于右上腹可触及一约6 cm×6 cm大小包块,质韧,边界清楚,可推动,无明显触痛;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4.3μg/L,癌胚抗原2.6μg/L,CA19.9 32 kU/L,CA125 23 kU/L.腹部B超:上腹部可见一8.0 cm×6.8 cm大小较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来自肠系膜可能.

  • 骶尾部卵黄囊瘤合并畸胎瘤一例

    作者:胡兴荣;余美英;何桂平;李祚雯;邱妮妮

    患儿女,2岁3个月.因盆腔肿物进行性增大1个月,排尿、排便困难5 d于2006年6月25日入院.查体于盆腔内可扪及一质硬包块.约10.0 cm×8.0 cm,边界清楚,活动差.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隐血(+++),蛋白(+++),镜下2~4个红细胞/HP,4个以上白细胞/HP.血甲胎蛋白(AFP)500 μg/L(正常值0~9μg/L),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5.56 U/L.腹水呈淡黄色,微浑,无凝块,李凡它实验阴性,有核细胞数5×106/L,葡萄糖0.19 mmol/L,总蛋白0.6 g/L,白蛋白0.2 g/L.

  •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一例

    作者:季刚;王为忠;董光龙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发展的现状

    作者:郁宝铭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之势.其中约有3/4的患者为低位直肠癌.外科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手段.腹会阴切除术(abdominal pelvic resection,APR)曾被公认为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术式.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保肛手术已取代腹会阴切除术成为直肠癌的首选术式.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是保肛手术中主要也是采用多的术式.在近20年中,LAR得以成功和牢固地成为直肠癌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应得益于下列几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发展.

  • 直肠癌淋巴结清扫的解剖学及临床病理学基础

    作者:顾晋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已经是目前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的发展,特别是学者们对直肠的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对直肠癌手术后标本的标准化评价、手术方式的改进包括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概念及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外科手术等,都使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中国直肠癌治疗现状与思考

    作者:汪建平

    纵观中国结直肠外科的发展历程,其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致.上世纪90年代始,国内结直肠外科陆续成立,结直肠癌外科的治疗模式在少数大型医院日趋标准化、规范化,使结直肠肿瘤患者能够获得更专业的治疗和更好的疗效.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结直肠癌外科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性.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医疗资源,通过对直肠癌临床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加以思考,现就如何缩小与国外在相关领域的差距和同道进行商讨.

  • 超声在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牛卫东;付桂芹;上官景俊;李新功;孙安华

    结肠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经腹超声检查由于其无创、简单易行具有独特的优势[1].我院自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间将经腹超声检查技术应用于17例结肠幼年性息肉病的诊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拱手面罩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经验

    作者:吕小平;梁永妃;求卓利;何美媛

    异丙酚起效快、恢复时间短且无蓄积,已广泛应用于内镜检查术.但由于其镇静作用强,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常采用面罩给氧等方式[1].但由此可能影响胃镜操作流畅性、牙垫滑脱累及器械安全,甚或错过胃镜操作的佳时机,给临床工作带来不便.因此,我们充分调动人的手灵活可塑、易于融合之特性,依照面罩原理.试探性将"拱手面罩"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 第二届全国消化系早期癌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日ESD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

    2009年4月17至19日,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系早癌内镜诊断与治疗协作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消化系早期癌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日ESD高峰论坛在上海中山医院举行.

  • 2008年全国胃肠肿瘤质量控制研讨会纪要

    作者:蒋文新

    由福建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和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推广应用"胃肠肿瘤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13-17日在福州举行,来自国内的著名胃肠肿瘤内外科、放射治疗、病理科专家和肿瘤专业管理人员及代表共计200余人参会.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2008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学组

    一、前言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徘徊在50%(直肠癌)至70%(结肠癌).目前,结直肠癌的诊治仍强调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FasL基因表达对缺氧状态下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作者:赵菲;李世拥;安萍;于波;蔡慧云

    目的 探讨直肠癌侵袭转移过程中FasL基因表达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实验室构建的4组不同侵袭力的人直肠癌HR-8348细胞亚型HR-8348B、HR-8348L、HR-8348F和HR-8348As,并用化学缺氧法构建上述4组细胞的缺氧12 h模型,以Western印迹法验证各组细胞内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缺氧状态下细胞内FasL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改变并计算细胞抑制率,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Western印迹显示FasL蛋白于40 000处显色.常氧条件下HR-8348F细胞内FasL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R-8348B、HR-8348L和HR-8348As(F=361.149,P<0.01);缺氧12 h时各组细胞均生长良好,形态较常氧状态皱缩;HR-8348F细胞内FasL的表达水平仍显著高于其他3组(F=278.766,P<0.01),但其自身常氧与缺氧状态下FasL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2,P>0.05).缺氧12 h后各组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HR-8348F细胞的增殖指数(60.43±3.72)显著高于HR-8348B(40.01±3.30)、HR-8348L(41.30±4.06)和HR-8348As(35.87±4.39)(F=39.477,P<0.01),增殖抑制率(17.30±1.98)和凋亡指数(13.10±1.04)显著低于HB-8348B(33.70±4.33和21.60±1.31)、HR-8348L(34.20±3.92和20.10±1.15)、HR-8348As(38.00±4.55和23.90±1.23)细胞(F分别为28.811和76.462,P<0.01).结论 缺氧环境中,直肠癌细胞FasL表达增强可导致细胞增殖加速、凋亡减少和侵袭能力增强,促进细胞对微环境缺氧的耐受.

  • 腹腔镜D3淋巴清扫联合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直肠癌根治术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立业;张超;余佩武;李艳;刘涛;徐建华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和开腹联合保留自主神经的D3直肠癌根治术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入选的男性直肠癌患者119例随机分别进行开腹(OS组59例)和腹腔镜(LS组60例)手术,两组病例均采用联合保留自主神经的D3直肠癌根治术.在术前和术后3、6和12个月,分别采用IIEF问卷对男性性功能进行评价,对比两组病例术后性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3次随访结果显示,LS组性功能障碍总发生率分别为23.3%、18.3%和11.6%,OS组分别为32.2%、27.1%和1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D3淋巴清扫联合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吴小剑;黄美近;何晓生;周旭毓;邹一丰;汪建平;兰平

    目的 评价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检索出符合人选标准的对照临床研究27项,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与非清扫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非侧方淋巴结清扫组相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间延长(P=0.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03),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P=0.001),术后总并发症、盆腔脓肿、吻合口瘘发生率、排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术后总复发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在预防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等有效性方面未见明显优势,却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和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 确保腹腔镜直肠系膜完全切除的手术技巧:介绍一种自创骶前隧道式分离法

    作者:池畔;林惠铭;卢星榕;黄颖

    众所周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降低局部复发率的有效方法.虽然对于一个熟练的腹腔镜结直肠专科医师来说,行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时应用TME,感觉手术视野优于开腹手术[1].但遇到肥胖或骨盆狭窄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即使熟练的腹腔镜外科医师也感到棘手.主要难点在于对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侧方及末端系膜进行完整切除相当困难,如系膜切除不全则可能影响手术预后.我们基于对1000余例直肠癌直肠系膜标本的解剖认识及300余例腹腔镜直肠癌的手术经验,总结一种简易、不易造成直肠系膜破损的TME方法--骶前隧道式分离法,供同道参考.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