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MLH1与hMSH2基因的种系突变研究

    作者:金黑鹰;崔龙;孟荣贵;程慧玉;徐洪莲;喻德洪;高军;闫于悌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hMLH1与hMSH2基因的种系突变特点.方法对诊治的6个HNPCC家系的先证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其hMLH1及hMSH2的35个外显子,SSCP方法检测其变异,对可疑突变者进行自动测序以确定突变类型.结果6例先证者SSCP检测在3例患者中发现4处异常条带,自动测序证实hMSH211外显子有1处插入突变和1处错义突变、13外显子有1处错义突变,1例在hMLH118外显子及hMSH215外显子均有插入突变.结论中国人HNPCC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以hMSH2为主,插入造成的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仍为主要病理突变类型.

  • 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的关系

    作者:王旭;王广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人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3者与人胃癌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一氧化氮(NO)和VEGF的相互作用及NO在VEGF促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人胃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和eNOS的表达,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31例胃癌组织表达VEGF,25例表达iNOS,28例表达eNOS;(2)VEGF与iNOS的表达正相关,与eNOS的表达无相关;(3)VEGF、iNOS的表达与胃癌MVD呈正相关,表达与不表达eNOS其胃癌MVD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VEGF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iNOS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胃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eNOS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1)iNOS对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有重要影响;(2)MVD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强而增加,说明两者对胃癌血管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 氟尿嘧啶对人结直肠癌CA-Ⅱ细胞G1/S期进程和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

    作者:顾晋;李沛;彭亦凡;孙大龙;薛钟麒;季加孚;王怡;徐光炜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5-FU)对结直肠癌细胞G1/S期进程和周期调控的影响;并观察治疗结果是否有药物剂量依赖性.方法采用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观察结直肠癌化疗主要药物5-FU对人结直肠癌细胞CA-ⅡG1/S期进程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的区域化疗药物浓度与肿瘤杀伤作用的量效关系;并通过RT-PCR方法检测癌细胞在该时期内P16/cyclinD1/CDK4/Rb调控途径转录水平的改变.结果5-FU能够明显延长CA-Ⅱ细胞G1/S期的进程,阻抑细胞周期进展,其阻抑程度对5-FU有剂量依赖性;5-FU同时还可引起癌细胞G1/S期P16基因的转录增强,cyclinD1基因的转录减弱.结论高浓度药物所产生的细胞周期G1/S期阻滞作用可能是5-FU杀伤结直肠癌细胞的机制之一.

  • 维甲酸对结直肠癌组织维甲酸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樊卫;卫洪波;韩晓燕

    目的探讨维甲酸(RA)对结直肠癌组织维甲酸受体(RA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4组.第1、2组注射二甲基肼,第3、4组注射生理盐水.于第7周开始,第2、3组每天给大鼠灌服维甲酸50mg/kg,至第14周,然后分批处死.用受体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癌组织的RAR含量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计算PCNA指数.结果第1、2组结直肠癌发生率100%和1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注射RA前后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RAR水平分别为264、211、116和178fmol/μgDNA,RA可使癌组织RAR水平升高(P<001).注射RA治疗前后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癌组织PCNA分别为33、33、168、98,RA能明显降低结直肠癌组织PCNA指数(P<0.01).结论RA可以减少二甲基肼诱发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可使结直肠癌组织的RAR水平上升和PCNA水平下降.

  • 原发性结直肠癌解剖部位在美国白人与中国人之间分布趋势的比较

    作者:卿三华;饶开运;蒋会勇;StevanD.Wexner

    目的比较研究美国白人患者与中国患者原发性结直肠癌(CRC)的部位分布特点,并探讨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0年间美国克里夫兰佛罗里达临床中心结直肠外科690例和中国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870例连续完整的CRC患者资料.结果CRC部位分布、年龄和性别在美国白人患者和中国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位于近侧结肠者为363%比260%(P<0001),位于远侧结直肠者为637%比740%(P<0001).近年来,在白人男性中远侧结直肠癌有减少和近侧结肠癌有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老年组更明显.在近侧结肠癌中白人男性较女性更常见(P<001).肿瘤分布及性别构成在中国患者中无变化.白人患者平均年龄698岁,而中国患者为483岁(P<0001).结论美国白人较中国人易患近侧结肠癌,其部位分布近年有从远侧向近侧结肠转移而重新分布的趋势.中国人易患远侧结直肠癌,其发病年龄较美国白人明显年轻.

  • 腹腔内温热免疫化疗对胃及结直肠癌腹腔内复发的防治作用

    作者:傅庆国;孟凡东;涂巍;郭仁宣

    目的评价腹腔内温热化疗合并白细胞介素-2(IL-2)免疫治疗对胃及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内复发的治疗或预防作用.方法将1996年1月至1998年6月以来手术切除的35例T3Ⅱ~T4ⅢB期胃癌及111例B~D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温热化疗组及联合免疫治疗组.温热化疗在手术后全麻下进行1h,化疗药为氟尿嘧啶(5-FU)05g/L,丝裂霉素(MMC)8mg/L,术后第3d行IL-2腹腔内免疫治疗.将IL-2100万U加入1000ml生理盐水中滴入腹腔,隔日进行,共10次,于免疫治疗的前后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中几种主要Th1型细胞因子的水平,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腹腔内复发率及肝转移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温热化疗组相比,联合免疫治疗组的几种主要Th1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年生存率升高132%,而腹腔内转移率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下降135%和6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腹腔内温热化疗合并免疫治疗可促进Th1型免疫漂移,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对预防和治疗胃及结直肠癌腹腔内复发与肝转移有一定的作用.

  • 十二指肠损伤术后导致肠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田伟军;李卫东;朱理玮;王鹏志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术后导致肠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81年10月至2001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3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显示患者十二指肠损伤后就诊时间的早晚、有无胰腺损伤和术前有无休克在十二指肠瘘发生与否的两组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5和P<0001);十二指肠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十二指肠瘘是否发生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十二指肠损伤应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根据十二指肠损伤的位置、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决定具体手术方式.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应根据损伤控制步骤进行简化探查,对Ⅲ级及Ⅲ级以上十二指肠损伤多采用十二指肠修补术及十二指肠憩室化术.

  •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治

    作者:黄陶承;沙小如;程志俭;林清箕

    目的探讨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治.方法结合我院近期收治的3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术前均通过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小肠血管病变,均行病变肠段切除术治疗.其中1例治愈,1例术后少量再出血(大便隐血阳性),1例术后多次肠吻合口瘘死亡.结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是多发的,并且常不能治愈;其肠系膜边缘血管可有不连续的现象,行肠吻合术的位置需注意避开此区域.

  • 腺病毒介导自杀基因对消化系统肿瘤的杀伤作用

    作者:王东平;詹文华;吴小剑;兰平;方丹云;陈元;李满枝;罗惠玲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对消化系肿瘤的杀伤作用.方法腺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HSV-TK分别转染结肠癌LOVO细胞、胃癌MGL-803细胞和肝癌BEL-7402细胞,比较腺病毒载体对不同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加入前药丙氧鸟苷(GCV),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观察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丙氧鸟苷(HSV-TK/GCV)系统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结果在GCV浓度100mg/L以上时,3种转基因肿瘤细胞均可被HSV-TK/GCV系统完全杀伤;旁观者效应以MGL-803细胞为明显,与LOVO细胞和BEL-7402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腺病毒对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强弱依次为BEL-7402细胞、MGL-803细胞和LOVO细胞.结论重组腺病毒可以作为消化系肿瘤基因治疗的高效载体.HSV-TK/GCV系统对胃癌MGL-803细胞的作用佳.

  • 合并肛裂或肛瘘的痔环形切除术

    作者:陈道达;陈剑英;张波;陈振勇;张竹慧

    目的探讨改进的痔环形切除术能否应用于既行肛裂或肛瘘切除,又同时行痔环形切除手术.方法采用改进的痔环形切除方法,对痔病患者42例(合并肛裂20例、肛瘘22例),既行肛裂或肛瘘切除同时又行痔环形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出血,术后平均住院3~7d.术后随访1~6年,无肛门狭窄或大便失禁,无肛裂或肛瘘复发;亦无肛门部不适,无大便带血,无肿块脱出.结论合并肛裂或肛瘘的严重环形痔病同时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顺铂联合胞嘧啶脱氨酶自杀基因对直肠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纲;李世拥;于波;安萍;蔡慧芸;郭文华

    目的探讨顺铂联合胞嘧啶脱氨酶(CD)自杀基因对直肠腺癌细胞8348的杀伤作用.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观察在顺铂作用下GFP基因对8348细胞的转染效率;用克隆形成试验观察顺铂对CD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同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试验检测顺铂联合CD/5-氟胞嘧啶(5-FC)对8348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顺铂提高质粒对8348细胞的转染效率26倍.对腺癌细胞的杀伤效率:单纯转染CD基因组为149%;IC50的氟尿嘧啶(5-FU)联合CD基因组为549%;IC50的顺铂联合CD基因组为885%,与其他两组相比,对癌细胞杀伤效率明显增强(P<001).结论顺铂联合CD自杀基因能更有效地杀伤直肠腺癌细胞,可成为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一种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超低位保肛手术

    作者:王振军;万远廉;刘玉村;王庆国;申文江;黄筵庭

    目的介绍一种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直肠恶性肿瘤的超低位保肛手术.方法对8例瘤灶下缘距离齿状线小于或等于2cm的直肠超低位恶性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对6例患者首先进行术前放疗化疗使肿瘤明显缩小.手术在完成全直肠系膜和(或)盆腔淋巴清扫的基础上,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达到肛管直肠肌环上缘,相当于齿状线(直肠肛管交界处)水平.如果癌下缘远侧正常肠管长度仍小于2cm,可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充分显露肿瘤部位,在直肠癌向下侵犯低侧所在的1/2象限,于癌灶下缘2cm处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肛管全层,然后沿外括约肌环向上游离,切除癌侧部分齿状线,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在没有癌灶或癌侵犯较高的一侧,则沿齿状线上缘切断直肠.游离横结肠脾区并在降结肠远切端作长5cm的"J"形结肠储袋,将结肠储袋向下脱出至肛管断端,与癌灶侧肛管、癌灶对侧的齿状线用3-0可吸收线间断手工缝合.结果在遵守根治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本方法成功地为8例直肠超低位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保肛手术,部分切除齿状线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与Dixon手术患者近似.结论在直肠全系膜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的基础上,尤其在术前放疗化疗的基础上,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保留肛门的手术方法可达到根治要求并保留功能较好的肛门.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肛管 手术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同步下调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杜建军;窦科峰;王为忠;高志清;钱斌治;肖华胜;刘峰;韩泽广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家族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对应正常胃黏膜中mRNA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mRNA及相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mRNA,等量混合分别构成胃癌组织mRNA组及正常胃黏膜mRNA组,α-33PdATP同位素标记反转录cDNA作探针,采用Microarray基因微阵列杂交技术,检测胃癌与相对应正常胃黏膜间NGF及其受体Trk家族mRNA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NGF及其受体Trk家族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对应正常胃黏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相比,胃癌组织中NGF、BDNF、NT-3、NT-4/5、NT-6及受体TrkA、B、C均同时下调,NGF家族下调程度大于Trk家族,其中NT-3及BDNF下调程度大.Trk家族中TrkC下调程度大.结论与NGF及Trk家族在其它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不同,NGF家族及Trk家族在胃癌组织表达下调,它们在胃癌发生中极可能是通过另一新的Ras或Raf信号传导途经,而发挥独特的促凋亡作用.

  • 胃癌预后指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裘华森;赵大建;施敦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15个临床病理、治疗措施及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类、病期、肿瘤生长方式、淋巴管静脉侵犯、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术后腹腔化疗、CD44拼接变异体V6(CD44V6)和E-钙黏附素(E-CD)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显著相关(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按作用强度、TNM分类、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术后腹腔化疗、肿瘤生长方式依次为影响胃癌患者长期存活的预后因素.结论TNM分类、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术后腹腔化疗、肿瘤生长方式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和术后腹腔化疗对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内毒素血症时小肠黏膜损害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长安;龚建平;吴传新;李旭宏;李生伟;石毓君

    目的观察大鼠内毒素血症早期枯否细胞(KC)在小肠黏膜损害中的作用及氯化钆(GdCl3)阻断KC功能后对肠道完整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3组.A组:单纯注入内毒素;B组:注入内毒素之前24h先经静脉注入GdCl3;C组:假手术对照组.注射内毒素后4h处死大鼠,取材并收集胆汁.光镜下观察回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分离大鼠的KC,用RT-PCR检测K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胆汁和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A组回肠黏膜绒毛上皮表浅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上皮脱落;B组回肠黏膜损害明显减少;C组回肠黏膜的形态学无改变.A组KC表达TNF-α和IL-6mRNA显著;B组表达明显减少;C组表达不明显.A组胆汁中TNF-α和IL-6的水平分别为(1032±107)pg/ml和(1185±127)pg/ml,血浆中TNF-α和IL-6的水平分别为(207±29)pg/ml和(213±33)pg/ml,显著高于B组[(521±76)pg/ml和(572±54)pg/ml,(113±18)pg/ml和(147±22)pg/ml]及C组[(72±13)pg/ml和(118±22)pg/ml,(67±10)pg/ml和(109±18)pg/ml](P均<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早期KC释放的TNF-α和IL-6在回肠黏膜损害的启动和进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腹腔镜胃手术

    作者:郑成竹

    腹腔镜胃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治疗效果与传统手术相近.自1990年腹腔镜在胃肠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以来,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胃手术主要用于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和肥胖症的治疗及胃癌的切除和根治.包括早期腹腔镜胃穿孔修补、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腹腔镜胃切除、消化道重建及现在的胃癌根治术,加之腹腔镜辅助或手助腹腔镜等技术的应用,腹腔镜胃手术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技术也更趋成熟.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更是采用腹腔镜胃减容术治疗单纯病态肥胖症,疗效确切持久,深受医患双方的接受和欢迎.

  • 超选择靶区动脉灌注化疗在残胃复发癌中的应用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朱志东;曹志宇

    残胃复发癌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局部解剖结构变异大和癌灶周围黏连严重,使再次手术切除率低,且预后较差[1].1994年1月至2000年10月,我院应用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残胃复发癌1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125I粒子近距离组织间放射治疗胃癌

    作者:毛文源;罗开元;邵庆华;杨镛;杨嵘;刘文卓;王明春

    胃癌是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我国临床确诊的胃癌患者中,多数已属中晚期[1,2],我院自1999年8月至今共用125I粒子治疗各种恶性肿瘤86例[3],其中胃癌12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对经血逆流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认识

    作者:蔡元坤;赵加应;张厚康

    有关经血逆流与急性阑尾炎鉴别诊断的文献报道较少,近4年来我院收治的250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病例中,发现15例经血逆流,其中7例误诊,误诊率较高,现报告如下.

  • 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胃腺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作者:唐大年;李永国;舒国顺;苗雄鹰;朱明炜;韦军民;贺修文

    P53基因是与人类相关性高的抑癌基因之一,其P53蛋白能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lar-1,ICAM-1)是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LFA-1)的配体,协助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细胞所呈递的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进行攻击.目前尚未见P53基因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关系的研究报道.

  • 胃癌合并黑棘皮病一例

    作者:程骏;朱冠保;虞冠锋;蒋飞照;周宏众;林霖霖;李琼英

    胃癌合并黑棘皮病(acanthosisnigricans,AN)临床少见。我们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子宫阔韧带裂孔和小肠异位胰腺致肠梗阻一例

    作者:吴厚慧;芮奕峰

    患者女,40岁.因腹痛1d于2001年9月28日入院.1d前进食时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出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缓解.疼痛不向其他部位放射,无畏寒发热.起病后,曾解少量成形大便,排便后疼痛依旧.

  • 成人直肠完全脱垂的术式选择

    作者:张卫;喻德洪

    成人直肠完全脱垂治疗方式的选择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近百年来,虽然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至今共有过100余种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现在人们注重的已不单是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同时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讨论.

  • 消化性溃疡的远期预后

    作者:张敬杰;欧阳涛;徐光炜

    近年随着生活质量改善,新型制酸药物出现,幽门螺杆菌(HP)根除,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发病率显著降低,药物治愈已成为可能,行手术的概率大大降低.在瑞士1956年因PU行手术者约占总人口的721/100000,10年后降至450/100000[1].虽然目前多数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无需手术治疗,但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因有PU外科手术治疗史,这些人群的远期预后仍是流行病学家和临床医师值得注意的问题.

  • 微创外科及其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的进展

    作者:周殿元

    20世纪80年代,随着腹腔镜治疗器械的开发,首先在妇科相继开展了输卵管绝育术、子宫肌瘤摘除术等多种手术,但未引起普通外科医师的注意.

  • 医源性十二指肠瘘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程黎阳;张玉新;钟世镇

    我院自1995年以来收治医源性十二指肠瘘20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 大手术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及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詹世林;宋新明;陈建雄

    大手术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DUP)及出血(DUH)报道少见.近年来我院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

  • 特型支架治疗食管入口狭窄

    作者:黄如川;臧照书;韩宏锋;孙素芳;薛伟红

    1999年8月至2001年1月,我院对6例食管入口狭窄患者进行特型支架置入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特型支架对治疗食管入口狭窄有较好的疗效。

  • 非缝合性生物可分解肠吻合环在胃肠道吻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戴丽华;张伟键;徐波;温敏杰

    近年来,出现一种专为肠吻合设计的非缝合性的生物可分解肠吻合环(biofragmentableanastomosisring,BAR),又称可吸收性肠吻合环.本文报道BAR自1997年引入我院后用于胃肠道吻合的情况.

  • 结直肠癌辅助化疗的历史回顾

    作者:万德森

    目前,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是肿瘤临床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经历半个世纪,以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已被肯定。5-FU/CF方案已被确定为DukesB2和C期患者术后标准辅助治疗。此外,几种有效的新药如草酸铂(oxaliplatin,L-OHP)、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卡培他滨(capecitabine,xeloda)单用效果确实,与5-FU/CF联合应用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 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对比研究

    作者:朱正纲;严超;陈克敏;诸琦;燕敏;陈军;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内镜超声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内镜超声检查的术前T、N、M和TNM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04%、683%、913%和651%;而多层螺旋CT分别为804%、805%、978%和651%,两者各参数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当两者相结合时则分别可提高到913%、854%、978%和837%,前3项参数准确性的提高无统计学意义,而TNM临床分期准确性的提高与内镜超声检查及多层螺旋CT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13,P<005).对Ⅱ~Ⅳ期胃癌术前分期结果分析,内镜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及两者相结合的术前TNM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500%、750%和857%,内镜超声检查与两者相结合的准确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75,P<001).结论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均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两者相结合应用,对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腹腔镜小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柯重伟;郑成竹;仇明;李际辉;印慨;华积德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肠切除术的治疗价值.方法总结分析1993年3月至2000年12月施行的腹腔镜小肠切除术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式包括: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25例;全腹腔镜下小肠切除术6例.25例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019±328)min;术中平均出血(653±285)ml;平均住院(55±16)d.6例全腹腔镜下小肠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972±281)min;术中平均出血(596±221)ml;平均住院(51±13)d.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48d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下床活动.仅3例术后使用止痛剂.全组手术无病灶遗漏,也无并发症、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发生.结论腹腔镜小肠切除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器械的更新和经验的积累将使这项技术日臻完善.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作者:丁卫星;甄作均;邓建中;程龙庆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方法对39例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30例,中转手术1例;腹腔镜辅助Miles手术9例.无手术死亡,术中盆底静脉丛破裂出血1例(发生率26%).平均手术时间185min,平均出血量85ml,平均术后住院日为8.5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尿潴留1例.39例患者术后随访1~28个月,仅1例DukesC1期的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12个月盆腔局部肿瘤复发.全组患者的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应用腹腔镜技术就能完成此类手术.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