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感染和腹腔高压对肠道Cajal细胞的影响

    作者:楼征;黎介寿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和腹腔高压对大鼠肠道Cajal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腹腔感染组、腹腔高压组和腹腔感染加腹腔高压组(每组6只大鼠).记录术后24 h小肠传输功能和离体回肠肠段平滑肌收缩情况.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回肠Cajal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腹腔感染组、腹腔高压组和腹腔感染加腹腔高压组肠道推进率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和P<0.01).传输比值分别少14%、25%和36%.假手术组24 h回肠平滑肌收缩频率为(27.6±0.8)次/min,与假手术组相比,腹腔感染组、腹腔高压组及腹腔感染加腹腔高压组下降显著(P<0.01);尤以后两组为甚,但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24 h回肠平滑肌收缩幅度为(420±20)mg,与之相比,另外3组收缩幅度显著减低(P<0.01):尤以腹腔感染加腹腔高压组为甚.光镜下观察,除假手术组外,另外3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肠壁水肿和回肠黏膜糜烂、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腹腔高压组及腹腔感染加腹腔高压组大鼠肌间神经丛c-Kit阳性面积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和腹腔感染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腔感染及腹腔高压均会损害肠道Cajal细胞,从而导致动力功能改变.

  • 新型肠内引流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研究

    作者:屠世良;邓高里;董全进;郑伯安;曹鸿峰;叶再元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肠内引流技术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19例获得经腹切除、低位直肠吻合的直肠癌病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55例)术中附加由生物可降解吻合环、避孕套复合而成的新型肠内引流装置;对照组(64例)术中附加回肠末端保护性造瘘;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形、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分化、吻合位置、营养状态及伴随疾病等生理病理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者.全组病例3个月随访率100%.研究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3%(4/55),内引流装置排出时间平均18.3 d,无引流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仅见5.5%(3/55)无需松解治疗的吻合口轻度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4.8 d,前3日引流量平均12.8 ml/d,无严重感染及保肛失败病例.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0.9%(7/64);45.3%(29/64)的病例伴有肠造瘘相关并发症,3个月后有28.1%(18/64)的病例吻合口轻度狭窄,6.3%(4/64)的病例吻合口严重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17.1 d,前3 Et引流量平均35.4 ml/d;2例并发严重感染,1例吻合口毁损而致保肛失败.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漏后腹腔引流量、引流时间、感染及3个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型肠内引流技术简便、安全,能有效避免低位直肠吻合F3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与预防性肠造瘘相比,保护吻合口的作用更为优越,同时也显著减少了因废用而导致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 进展期胃底贲门癌淋巴结清扫数目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林碧娟;黄昌明;卢辉山;张祥福;李平;谢建伟

    目的 探讨D2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对进展期胃底贲门癌患者的预后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总结施行D2根治术的236例进展期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清扫淋巴结的数目与术后5年患者的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36例进展期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37.5%.相同病期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随着淋巴结清扫数目的 增加而增高(P=0.0013).Ⅱ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超过或等于20枚(P=0.0136)、Ⅲ期超过或等于25枚(P<0.0001)、Ⅳ期超过或等于30枚(P=0.0002)、整组病例超过或等于15枚(P=0.0024)时生存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7%,淋巴结清扫的数目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101).结论 进展期胃底贲门癌患者在施行D2根治术时,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并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叶颖江;王杉;武将;申占龙;尹慕军;杨晓东;姜可伟;周静

    目的 遴选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早期诊断肝转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367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肿瘤家族史、是否合并肝炎肝硬化、有无合并肠梗阻、术前癌胚抗原(CEA)和CA19-9、原发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肿瘤侵及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19项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发生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56例,占同期结直肠癌患者的15.3%.在发病年龄、是否有肠梗阻、是否有盆腔转移结节及肿瘤浸润深度方面.肝转移和无肝转移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结肠癌肝右叶转移瘤者明显多于左叶,而左侧结肠癌转移瘤多分布于全叶.当术前CEA大于22.1μg/L时.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可能性增加.结论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与患者年龄、是否存在肠梗阻、盆腔有无转移及CEA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 化疗药物对原代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及其与Bcl-2表达的关系

    作者:耿明;尹迎春;曹永成;付质杰;邰艳红

    目的 观察化疗药物对原代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探讨其与胃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新鲜胃癌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分别加入紫杉醇(Tax)、顺铂(DDP)、阿霉素(ADM)、氟尿嘧啶(5-Fu)和丝裂霉素(MMC)培养48 h.四氮唑盐还原法(MTr)观察药物作用后癌细胞活力及代谢活性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2的表达.结果 5种化疗药物平均抑制率依次为Tax(40.6±6.9)%、5-FU(38.9±9.2)%、CDDP(38.4±7.8)%、ADM(31.6±8.5)%、MMC(28.9±9.8)%.不同类型胃癌对5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和乳头状腺癌.全组Bcl-2阳性率为80%,阳性者对5-Fu、MMC和ADM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 MTY比色法体外药敏试验,有助于筛选个体化有效治疗药物.Bcl-2的高表达可能是胃癌多药耐药的原因之一.

  • 胃黏膜单细胞悬液的制备及其周期蛋白的表达

    作者:曹金鹏;胡丽娟;李小兰;肖徽;陶德定;胡俊波;龚建平

    目的 寻找一种方法能够有效去除胃黏液,把胃黏膜制备成单细胞悬液以进行胃黏膜流式细胞术等单细胞的蛋白分析研究,为即将在胃组织开展细胞组学做好准备.方法 应用酶反应去除胃黏液和分离黏膜层后,再使用机械法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并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初步检测胃黏膜细胞主要周期蛋白cyclin D、E、A、B1的表达.结果 0.1%的胃蛋白酶和1.2~2.4 U/L的中性蛋白酶分别能够较好地去除胃黏液,获得黏膜层,从而制备成胃黏膜单细胞悬液,从流式中首次系统地显示出其细胞主要周期蛋白的时相性表达规律:cyclin D3、B1明显表达,cyclin D2较弱,cyclin D1、A、E表达不明显,并得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验证.结论 利用胃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作用后能够去除胃黏液,较容易获得胃黏膜单细胞悬液;并提示体内的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规律与体外培养的细胞系的表达规律不同.

  • 克罗恩病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康亮;杨祖立;刘炜;张泷娟;刘少军;黄美近;黎明涛;汪建平

    目的 寻找克罗恩病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采取克罗恩病患者以及正常成人血清蛋白样本各4例,用不同的CyDye染料交叉标记后依次进行双向胶内差异凝胶电泳(2-D DIGE)、图像分析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结果 通过比较二者双向电泳图.发现了克罗恩病患者中存在多个表达异常蛋白质点,其中胶号为1058的蛋白质点,在克罗恩病患者血清中比正常成人组表达升高1.68倍(P<0.05),该蛋白点经质谱鉴定为结合珠蛋白.结论 结合珠蛋白在克罗恩病血清的高表达提示在克罗恩病的病程中免疫系统失衡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 镍钛合金加压吻合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胃肠吻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心翔;郑成竹;印慨;蔡景理;Rosenthal Raul J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的腹腔镜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LapCAC)进行胃肠吻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7年3月,对1例行全胃切除术和2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使用LapCAC进行Roux-en-Y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和胃肠吻合:术后观察有无发生与胃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并观察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及LapCAC的排出时间.结果 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与吻合相关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肠道排气、排便均无异常.LapCAC均于术后12~18 d排出体外.结论 应用LapCAC进行腹腔镜胃肠吻合安全、可靠.

  • 结直肠癌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新评分系统的建立和评价

    作者:任立焕;傅卫;王栋;王亮;李磊;张春;吕旌乔;张同琳

    目的 建立预测术后病死率的改良P-POSSUM和改良Cr-POSSUM评分系统并与POSSUM比较,评价其对结直肠癌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能力.方法 调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92-2005年间结直肠癌经手术切除的903例患者资料.按70:30把本组病例分成建立模型样本和预测模型样本,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改良P-POSSUM和改良Cr-POSSUM,用ROC曲线分析判断改良P-POSSUM和改良Cr-POSSUM评分的判别能力,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评分的拟合优度,用不同危险因素群的O:E值判断评分的预测能力.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为1.0%(9/903).POSSUM、P-POSSUM和Cr-POSSUM评分预测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实际病死率,O:E值分别为0.18、0.35和0.20.改良P-POSSUM除在急诊手术和姑息手术中判别能力较差外,在其他手术中都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在所有手术中预测的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接近(O:E值为0.91);改良Cr-POSSUM除在姑息手术中有很好的判别能力外,在评价模型样本和急诊手术预测的死亡率高于实际死亡率,但仍在实际死亡率95%的可信区间内(O:E值为0.78).两者的预测能力都好于POSSUM.结论 POSSUM、P-POSSUM和Cr-POSSUM在中国结直肠癌手术中预测的病死率高于实际病死率,改良P-POSSUM和改良Cr-POSSUM可较准确地预测中国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住院期间病死率.

  • 直肠癌根治术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的清扫与预后

    作者:邓鹏;戴冬秋;陈峻青;徐惠绵;王舒宝;单吉贤

    目的 探讨术中进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6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将是否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第3站淋巴结)的患者分为非清扫组(D2组,188例)和清扫组(D,组,72例),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D2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_3%、87.2%和77.1%,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1%、83.0%和76.8%;D3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4%、79.2%和73.6%,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1%、76.4%和71.0%.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与术后复发、转移及总生存时间均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中对患者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进行常规淋巴结清扫并非必要,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 复方苦参注射液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作者:代志军;高洁;王西京;纪宗正;仵文英;刘小旭;康华峰;管海涛;任宏涛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SGC-7901,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药物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透射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和Fas、FasL蛋白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GC-7901细胞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0.5 g/L、1.0 g/L和1.5 g/L复方苦参注射液组SGC-790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9.80%、58.11%和79.00%,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复方苦参注射液组以早期凋亡细胞为主,氟尿嘧啶对照组以晚期凋亡细胞为主.Fas蛋白表达及FasL蛋白表达与凋亡均呈显著正相关:Fas蛋白表达及FasL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复方苦参注射液组caspase-3酶活性随着药物浓度而升高,且酶活性变化与细胞凋亡率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有效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as/FasL蛋白表达、激活caspase-3酶有关.

  • 食管癌肉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余振;程邦昌;昌盛;黄杰;毛志福;康敢军;林慧庆;肖永光

    目的 探讨食管癌肉瘤(EC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22例食管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均经食管吞钡及食管镜检查,仅有1例(4.5%)术前活检确诊为癌肉瘤.所有病例均经左胸行食管肿瘤切除,20例行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2例行弓下吻合.全组病例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及近、远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检均为ECS,瘤体主要成分为肉瘤者14例,主要为癌组织者8例;12例侵及黏膜下层,10例侵达食管肌层,未见侵犯纤维膜者;淋巴结转移率18.2%(4/22);T1N0M012例,T2N0M06例,T2N1M0 4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20/22)、77.3%(17/22)、68.2%(15/22).结论 食管癌肉瘤术前确诊率低.其侵袭性不强,淋巴转移发生率较低,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 腔内水囊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

    作者:吴长勤;杨伯林;谷云飞

    目的 评估腔内水囊磁共振成像(MRI)预测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术前MRI和术后病理结果,评估MRI能否准确预测直肠癌T和系膜淋巴结转移(N)分期.结果 MRI正确T分期15例(78.9%),错误4例,其中2例T1~2期报告为T3期,2例T3期报告为T1~2期;T1~2期的准确率为80%(8/10),T3期的准确率为7/9.MRI正确N分期11例(57.9%),错误分期8例;其中高估2例,低估6例,灵敏度为3/9,特异度为80.0%(8/10).结论 术前腔内水囊MRI不能对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做出准确预测,可以对T分期进行一般预测.

  • 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热疗和化疗及放疗后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

    作者:梁寒;詹宏杰;王宝贵;潘源;郝希山

    目的 探讨热疗、化疗、放疗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人类结肠癌细胞株--HT29移植于裸鼠双侧后肢.于实验室模拟热疗条件(43℃,60 min),并参照人类结肠癌临床化疗及放疗方案.实验共分6组,即热疗、化疗、放疗、热化疗、热放疗及热放化疗组.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备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膜、细胞浆及细胞核Bcl-2和Bax基因及P53表达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6种治疗方法均能不同程度下调P53和Bel-2、上调Bax的表达.热放化疗组治疗后48 h P53及Bcl-2达到低水平,Bax达高峰,与另外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疗、热化疗及热放疗3组间对P53表达的下调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化疗、放疗组下调明显.治疗后48 h热放疗组和热放化疗组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热疗组下调Bcl-2作用小,与另外5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热放化疗组上调Bax基因表达的作用发生时间早(2 h);作用强,与另外5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热疗组发生时间晚(24 h),作用小,与另外5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热疗可能通过增强放化疗对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其增敏作用.热疗联合应用化疗和(或)放疗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更为显著.

  • 选择性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魏波;卫洪波;亓翠玲;韩晓燕;王天宝

    目的 研究选择性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应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AG对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不同浓度AG作用后Lovo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变化.并用丫啶橙结合溴化乙锭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AG 0.5 mmol/L组和AG 1.0 mmol/L组的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不同浓度AG作用24、48和72 h后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vo细胞生长抑制率曲线显示,AG对Lovo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呈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分析显示,随AG浓度的增高.Lovo细胞G0/G1期比率增高,S期与G2/M期则相应降低(P<0.05);SPF值和增殖指数(PI)降低,凋亡率增加(P<0.05).AG作用于Lovo细胞24 h后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荧光染色增强及凋亡小体形成.结论 AG可抑制Lovo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的可能机制为氨基胍阻止Lovo细胞周期的进展.

  • 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疗效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鞠海星;张苏展;李德川;陈贵平;朱远;刘鲁迎

    目的 评价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疗效,并探讨影响术前放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53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放化疗.术前放疗总剂量46 Gy,每周5次,每次2Gy.于放疗第1~2天和第23~24天采用乐沙定加氟尿嘧啶加亚叶酸钙(FOLFOX 4)方案进行两个疗程同步化疗,放化疗结束后4~6周手术.采用腔内超声、螺旋CT和病理学方法评价疗效.放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的判定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 经术前放化疗后,全组患者肿瘤直径缩小率32.1%,肿瘤分期下降率为64.2%,淋巴结转阴率为58.1%,病理完全缓解(pCR)11例(2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与术前放化疗的疗效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是影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pCR的独立因素.结论 直肠癌术前放化疗能使部分肿瘤病理完全缓解,降低肿瘤分期.肿瘤大小是影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pCR的独立因素.

  •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与Milligan-Morgan术治疗Ⅲ、Ⅳ度内痔2年疗效比较

    作者:高瑞忠;梁小波;许长年;张金燕;王平;牛海刚

    目的 比较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Milligan-Morgan术(MMH)治疗Ⅲ、Ⅳ度内痔的远期疗效.方法 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将100例Ⅲ、Ⅳ度内痔患者分别采用PPH(PPH组,42例)和MMH(MMH组,58例)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差异.结果 PPH组与MMH组术后2年比较,在出现肛门溢液(2.38%比20.69%,P=0.007)、皮赘(9.52%比25.86%,P=0.040)和细便(2.38%比18.97%,P=0.027)方面PPH组术后少见,总的并发症发生率(9.52%比25.86%,P=0.040)和总排便功能异常(9.52%比29.31%,P=0.017)方面PPH组术后也少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痔脱垂复发(14.29%比10.34%,P=0.549)、症状改善满意度(92.86%比87.93%,P=0.636)和总的症状复发(19.05%比25.86%,P=0.424)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PH与Milligan-Morgan术治疗Ⅲ、Ⅳ度内痔的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但PPH安全、并发症少、对排便功能影响小.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世拥;于波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依然是影响和制约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胃肠外科关注的重点与难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40%[1-3].多发生在术后2年以内,绝大多数复发时间在术后8~22个月[4,5].

  • 双吻合器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重度痔

    作者:吕其安;张林祥;吴晓玲;杨华

    目的 探讨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重度痔的有效术式.方法 将68例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重度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采用双吻合器二次直肠黏膜环切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单吻合器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34例(94.4%),显效2例(5.6%),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20例(62.5%),显效7例(21.9%),无效5例(15.6%),总有效率8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复发2例(5.5%),对照组复发12例(37.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吻合器二次直肠黏膜环切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重度痔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和远期效果好的优点.

  • 金属环肠造口和常规造口的疗效对比

    作者:赵国栋;王卫东;王锁荣;张俊华

    目的 探讨金属环在肠造口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997年6月至2006年11月间收治的68例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传统肠造口组37例和金属环肠造口组31例.结果 两组均随访6~24个月.常规传统肠造口术后肠造口残端黏膜出血4例(10.8%),切口感染7例(18.9%),造口狭窄5例(13.51%),平均换药23次/例.金属环肠造口术后无肠造口残端黏膜出血者,切口感染1例(3.2%),造口狭窄2例(6.4%).金属环在5~7 d自行脱落,平均换药6次/例.结论 在行急诊肠造口时使用金属环及乳胶管,使造口一期开放,引出粪便,能预防肠造口后早期残端黏膜出血,减少切口污染及感染.

  • 全胃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所剑;王大广;王权;杨昭颖;陈岩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全胃切除术患者33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7例,EN组)和肠外营养组(16例,PN组),分别于手术前后检测外周血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各种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并观察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补体、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百分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第8天,EN组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有所恢复(P<0.01),且改变量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淋巴细胞百分率及EN组的CD4+/CD8+较术后第1天有所恢复(P<0.01);EN组淋巴细胞百分率的改变量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31.3%)高于EN组(5.9%)(P<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患者EN支持较:PN支持能更好地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降低肺内感染的发生率.

  • 黑斑息肉病恶变并多处肠套叠一例

    作者:万厚民;李华莹;李金文;赵丽花

    患者 男,37岁.因上腹部疼痛3个月并呕吐10 d于2006年10月15日入院.查体:口唇及双手、双足掌侧可见散在黑色斑点,直径0.2~0.5 cm,见图1.右上腹可扪及一5 cm×4 cm大小包块,触痛,质硬,不活动.

  • 三原发结直肠癌长期生存二例

    作者:董超;程勇

    患者例1 男性,59岁.因乏力2月,黑便3周于2005年5月15日入院.患者因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直肠腺癌,于1978年10月27日行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侵及肠壁全层,送检淋巴结未见癌转移,两切缘未见癌组织.术后予以化疗,于1978年12月8日出院.

  • 急性坏死性胃炎并发胃坏疽穿孔一例

    作者:胡培阳;周启亮;孙伟;叶许绿;张锐利;朱延安;余素飞;卢洪胜

    患者 女性,71岁.因上腹痛5 d,加剧5 h于2007年5月25日急诊入院.5 d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伴返酸暖气、胃纳减退;5 h前进食稀饭后,腹痛、腹胀加剧,伴恶心,无呕吐.

  • 腰椎骨折并发后腹膜裂孔疝一例

    作者:魏象东;刘汇明;袁永胜

    患者 男性,43岁.因卷帘机致全身多处挤压伤于2007年1月11日入院.查体:血压80/50 mmHg(10.7/6.7kPa),神志清,痛苦貌,面部肿胀,以双眼睑及口唇明显,腹部平坦,腹肌软,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可.

  • 直肠全脱垂伴嵌顿一例

    作者:卿艳平;汪路

    患者 男,43岁.因反复便后肛门肿物脱出40余年,再发伴不能回纳12 h于2006年9月17日急诊人院.40余年前发现大便时肛门有一肿物脱出,可用手回纳至肛门,一直未予治疗.

  • 结直肠癌生物学基础及其靶点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黄玉宝;卿三化;叶长生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肿瘤治疗出现了许多新型治疗靶点,其相关药物也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近年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相关靶点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顾晋;杜长征

    直肠癌根治术后总体复发率为10%~40%[1,2].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降为3%~11%[3,4].复发者中有70%~80%发生于术后2~3年内,30%~50%的患者终死于术后复发和转移[1].因此,如何预防局部复发,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患者能否再进行手术,是结直肠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 联合骶尾骨切除治疗盆腔异位胃囊肿一例

    作者:刘江伟;张永久;付勇;邹赛英

    资料与方法患者女性,28岁.因下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B超发现盆腔左侧囊性占位性病灶1周而于2006年8月7日入院.患者于1998年5月因肝包虫病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2001年7月因盆腔包块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检查:腹膜后中肾源性囊肿.

  • 双吻合器技术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继贵;张宇星;刘敏;路直关;陈华荣;陈超;王倩;徐俊;杨睿;徐飞

    为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狭窄预防措施,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对20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吻合结直肠,效果满意.

  • 胃镜下辨别空肠输出袢置入营养管

    作者:张全卯;郭斌;王峰;姜宝艳;乔惠芬;莫冉

    对胃切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维持胃肠道功能的完整、保护肠黏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都非常重要[1].我院从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共有52例(61例次)患者行胃切除术后胃镜下空肠输出袢营养管置入术,现报告如下.

  • 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直肠冲洗

    作者:毕建军;周志祥;李中林;赵宏;白晓枫;周健国;赵东兵

    在直肠癌前切除术过程中,直肠内脱落的癌细胞是否是引起吻合口种植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术中直肠冲洗作为减少肿瘤复发的措施已在临床工作中应用[1].本文研究直肠癌细胞脱落的阳性率,并探索建立术中直肠冲洗的有效方法.

  • 结肠癌术后胃瘫治疗短期恢复一例

    作者:郑悦;陈惠德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多见于上腹部手术后,尤其是胃和胰腺手术;下腹部手术后出现者较少见[1].我们收治了1例结肠癌行扩大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后第10天出现胃瘫的患者,经8 d治疗得到恢复.现介绍治疗经过如下.

  • 造口旁疝的外科治疗

    作者:喻德洪

    造口旁疝是与肠造口有关的腹壁切口疝.腹腔内器官或组织从造口旁的组织薄弱、缺损处突出而形成的疝.是各种造口手术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

  • 中华医学会关于论文采用不同文种进行再次发表的规定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关键词: 医学会 论文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