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STAT3及其磷酸化STAT3和E钙黏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钟宝元;刘清泉;刘艳秀;熊小亮;刘瑶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及其磷酸化STAT3(p-STAT3)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江西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5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 STAT3、P-STAT3及上皮细胞间质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和p-STAT3及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36/50)、76%(38/50)和26%(13/50),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则分别为24%(12/50)和26%(13/50)及68%(34/50),结直肠癌组织STAT3和p-STAT3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而E-cadherin的表达则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STAT3、p-STAT3及E-cadherin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 STAT3和p-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E-cadherin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 STAT3和p-STAT3可能通过对E-cadherin的抑制作用进而引起EMT现象,从而导致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安全手术切缘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刘瑞廷;白旭升;邱健;郭党学;阎立昆;王国荣;李小军;王小强

    目的:探究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规律,为直肠癌手术合理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手术的40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纵行连续切片进行病理检测,判断肿瘤组织学反应情况。采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于显微镜下测量残余肿瘤在直肠肛侧黏膜下浸润距离以及残余肿瘤细胞空间分布特征;采用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评估残存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40例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完全反应者5例(12.5%),中度反应19例(47.5%),轻度反应9例(22.5%),反应不良7例(17.5%)。新鲜直肠肠壁标本经病理学制片后,标本收缩率平均为18%。残存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较放化疗前明显降低( P<0.01)。以残余溃疡或瘢痕下缘为参照点,肠壁内癌逆向浸润平均距离为(6.1±4.7) mm;其中远1例为11.0 mm,根据病理制片收缩率换算,未受牵张的新鲜标本为13.0 mm。残存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溃疡、纤维瘢痕组织周围,其空间分布呈向心性退缩。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其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退缩,残余溃疡或瘢痕组织内存在增殖活性肿瘤细胞。术中应在体切除肿瘤下方肠壁2 cm;环周切除范围应以完整切除肿瘤区域残余瘢痕组织为度。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69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悦;李强;宋纯;王永鹏;王旭;孟庆凯;张睿;刘放

    目的:研究影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10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收治的69例直肠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与直肠 NET 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有9例(13.0%)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直肠NET大小、T分期及G分级有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是独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P=0.002,OR=46.000,95%CI:4.030~525.126)。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9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及G分级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有关(分别为P<0.01和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分期是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0,HR=2.285,95%CI:1.484~3.518)。 TNM分期Ⅰ期行局部和根治切除手术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及以上分期患者,行非根治切除与根治切除手术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直肠NET的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TNM与M分期两者交互作用影响患者的预后,故可以作为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预测因素。 TNM分期Ⅰ期的患者推荐行局部切除,Ⅱ期及以上的患者推荐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 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意义

    作者:费伯健;潘菊萍;吴浩荣;高其中;韩伟峰;杜军;金留根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合理开展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参照营养风险筛查方法2002(NRS 2002),对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29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比较术前接受与未接受营养支持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营养指标。结果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11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其中65例实施了营养支持,其临床结局均明显优于未接受营养支持的45例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3±0.5) d比(3.3±0.5) d、排粪时间(3.5±0.5) d比(4.6±0.6) d、恢复半流饮食时间(10.1±1.2) d比(12.4±2.2) d和术后住院时间(15.7±1.1) d比(18.8±1.4) d,均P<0.05];其术后第7天营养指标也优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血清白蛋白(33.2±4.5) g/L比(26.0±4.0) g/L、前白蛋白(0.28±0.05) g/L 比(0.16±0.04) g/L和转铁蛋白(1.92±0.33) g/L比(1.75±0.45) g/L,均P<0.05]。但对于180例经营养风险筛查术前无营养风险患者,术前是否接受营养支持其上述临床结局及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提示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积极予以营养支持;但对于无营养风险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或并不必要。

  • 直肠切除术中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解剖学基础及要点

    作者:马国龙;王毅;梁小波

    目的:了解盆腔内脏神经的走行及与盆腔筋膜的关系,寻找安全的操作平面,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内脏神经的损伤。方法通过解剖12例人骨盆标本,观察盆腔内脏神经的走向分布及与筋膜间隙的关系。结果腹下神经全程走行于骶前筋膜内,下腹下丛走行于盆壁层筋膜内,并于直肠2点及10点处(截石位)在多个平面交叉穿入 Denonvilliers 筋膜汇入泌尿生殖血管束, Denonvilliers筋膜内存在横行的神经交通支。结论直肠后方及侧方的手术操作平面在直肠固有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靠近直肠固有筋膜一侧,在直肠前方的手术操作应注意保护直肠2点及10点位置的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及Denonvillers筋膜内的神经交通支。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表达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燕来;李增军;徐忠法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HGF-cMet)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关系。方法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有30例结直肠癌同性性肝转移患者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原发癌和肝转移癌一期根治性切除术,根据其是否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分为实验Ⅰ组(T1~T4N1~N2M1,21例)和实验Ⅱ组(T1~T4N0M1,9例)。并选取与实验Ⅰ组匹配的T1~T4N1~N2M0患者(21例)和T1~T4N0M0患者(21例)以及与实验Ⅱ组匹配的T1~T4N0M0患者(9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其肝转移灶中HGF和c-Me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Ⅰ组(T1~T4N1~N2M1)原发灶HGF阳性表达率[71%(15/21)]明显高于其匹配的T1~T4N1~N2M0对照组[43%(9/21)]和T1~T4N0M0对照组[19%(4/21)](均P<0.05);且c-Met阳性表达率[90%(19/21)]也明显高于 T1~T4N0M0对照组[43%(9/21),P<0.05],但与T1~T4N1~N2M0对照组[86%(18/21)]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T1~T4N0M1)与其对照组(T1~T4N0M0)原发灶HGF阳性表达率(6/9比5/9,P>0.05)和c-Met阳性表达率(8/9比6/9,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Ⅰ组患者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肝转移灶中HGF和c-Met表达一致率分别为81%(17/21)和76%(16/21)。结论 HGF及其受体c-Met可能对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而对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作用可能较小。

  • 手辅助腹腔镜和腹腔镜及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鞠海星;黄新;朱玉萍;冯海洋;李德川

    目的:比较手辅助腹腔镜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3种方式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3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辅助腹腔镜组101例,腹腔镜组157例,开腹手术组132例。比较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检出数目、标本长度、下切缘长度、术后恢复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31±61) min,明显长于手辅助腹腔镜组的(173±39) min和开腹手术组的(163±38) min (P<0.01)。手辅助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2.0%(2/101)和3.2%(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手辅助腹腔镜组、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12/101)、11.5%(18/157)和19.7%(26/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3组术后标本长度、下切缘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辅助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均P<0.01)。结论手辅助腹腔镜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一样具有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近期肿瘤根治效果,但手辅助腹腔镜手术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对缺氧条件下肠上皮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马远航;许超;王文生;孙礼刚;杨松巍;逯顶松;刘勇;杨桦

    目的: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对肠缺氧上皮Caco-2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对Caco-2细胞分别进行1%O2浓度缺氧6 h(缺氧组)和常规处理(常规组)及加浓度为40μmol/L Resveratrol(SIRT1激动剂)预处理6 h后再缺氧6 h(观察组),分别检测3组肠上皮细胞跨上皮电阻(TER),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SIRT1及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 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缺氧组SIRT1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0±0.02比0.70±0.07,P=0.001;0.37±0.03比0.76±0.03,P=0.001),也明显低于观察组(0.50±0.02,P=0.026;0.54±0.02,P=0.011)。缺氧组3种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均低于常规组(P<0.05),也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ZO-1及Claudin-1表达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常规组高,观察组次之,缺氧组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缺氧组和观察组的TER分别为(142±7) Ohm/cm2、(94±3) Ohm/cm2和(119±7) Ohm/cm2;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氧条件下SIRT1水平降低,而SIRT1的激活可通过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 mRNA与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缺氧对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损伤。

  • 直肠癌新辅助强化治疗后肿瘤降期状况与生存预后

    作者:肖毅;陆君阳;仲光熙;熊光冰;吴斌;林国乐;薛华丹;邱辉忠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强化治疗后患者肿瘤的降期情况及与术后无病生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135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放疗总剂量为50 Gy,分25次完成;化疗采用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的方案,放疗结束后4~8周接受手术。通过术后病理分期(ypTNM)与术前临床分期(uTNM)的对比,研究肿瘤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的变化及与患者无病生存率(DFS)的关系。结果13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7.1(12~87)月,3年DFS为85.2%。其中T分期降期患者(76例)3年DFS为90.8%,明显优于无变化者(48例)的75.0%(P=0.040);N分期降期患者(54例)3年DFS为98.1%,明显优于无变化者(53例)的77.4%和进展者(16例)的75.0%(P=0.009)。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N分期下降在肿瘤预后判断方面更有意义(HR=0.793,95%CI:0.626~1.004,P=0.054)。结论直肠癌新辅助强化治疗后能达到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下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生存优势;N分期降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丁磊;张秀峰;张延祥;杨关根;廖秀军;沈忠;裘建明;茅伟明;胡莉桦;邵书先;商善良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100例结直肠癌、125例结直肠腺瘤和13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标本,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GAL水平。分析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血清NGAL诊断结直肠癌的佳截点值,并与血清CEA和CA19-9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明确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NGAL水平中位数为67.96μg/L,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患者(32.09μg/L)和健康对照者(23.33μg/L)(均P<0.01)。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有关(均P<0.05)。取49.78μg/L作为血清NGAL诊断结直肠癌的佳截点值,其灵敏度为81%,特异度为88%。对于Ⅰ期和Ⅱ期结肠癌患者,血清NGAL的灵敏度(78.9%和88.0%)高于CA19-9(31.6%和48.0%)和CEA(36.8%和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NGAL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中位数分别为13月和4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血清NGAL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2.060,95%CI:1.023~4.150,P=0.043)。结论血清NGAL可作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标记物,同时可作为恶性生物表型标记用于结直肠癌的危险度评估,筛选高危患者,其表达上调提示不良预后。

  • 直肠癌术前个体化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研究

    作者:裴海平;裴谦;伍韶斌;朱红

    目的:探讨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预测因素,以指导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6年8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44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放化疗前直肠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以放化疗后肿瘤TNM分期降期与否和肿瘤消退程度(TRG分级)作为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判断标准,分析放化疗前患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癌组织EGF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者肿瘤降期[86.7%(13/15)]和TRG为3~4级的比例[80.0%(12/15)]明显高于强阳性或中度阳性表达者[30.4%(7/23)和8.7%(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状腺癌者肿瘤降期[61.8%(21/34)]和TRG为3~4级的比例[47.1%(16/34)]明显高于黏液腺癌者[10.0%(1/1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GFR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血清CEA、血清CA199及放疗方式与同步放化疗敏感性无明显关联(均P>0.05)。结论 EGFR表达和病理类型可能是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预测的两个独立指标,管状腺癌和EGFR低表达患者对同步放化疗更为敏感。

  •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混合痔60例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何红艳;贺平;刘宁

    目的:观察和评价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将2012年1-12月期间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的120例混合痔患者按随机序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60例,分别行TST(治疗组)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15.9±5.2) min比(22.6±7.1) min,P<0.05],出院时肛门坠胀评分较低[(0.5±0.2)分比(1.5±1.4)分,P<0.05],住院天数较短[(11.2±3.7) d比(14.8±3.7) d,P<0.05];治疗组术后无发生吻合口狭窄者,而对照组有11例(18.3%,P<0.05)。但两组术后第1次排粪时疼痛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T术治疗混合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孙艳武;池畔;徐本华;林惠铭;卢星榕;黄颖;徐宗斌;黄胜辉;江彩云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收治的163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研究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有29例(17.8%,29/163)达pC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小于或等于1/2周(P=0.018)、病理类型为非黏液腺癌(P=0.036)、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或中分化(P=0.021)及放化疗前CEA小于或等于2.5μg/L (P=0.007)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高pCR率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小于或等于1/2周(OR=2.901,P=0.020)和放化疗前CEA小于或等于2.5μg/L(OR=2.775,P=0.022)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pCR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和放化疗前CEA检测水平有助于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pCR率。

  • 浸润深度对T3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治疗效果的预测

    作者:申丽君;童彤;张慧;孙轶群;朱骥;蔡钢;李桂超;梁丽萍;蔡昕;范铭;黄佳莹;杨立峰;孙文洁;蔡三军;章真

    目的:探讨T3期直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与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以便为T3期直肠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的73例T3期直肠癌患者。比较高分辨MRI测量下肿瘤侵犯超过直肠固有肌层的远深度,即T3a(小于5 mm)、T3b(5~10 mm)和T3c(大于10 mm)患者与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高分辨率MRI测量下肿瘤浸润深度(T3a、T3b和T3c)与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反应(完全反应、中度反应和低度反应)具有明显相关性(r=0.30,P=0.010),其中T3a期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42.9%(6/14),明显高于T3b期的14.9%(7/47)和T3c期的0(P=0.017)。结论 MRI评估为T3a期的直肠癌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较T3b和T3c期患者更易获得pCR;肿瘤侵犯超过直肠固有肌层小于5 mm可作为正向预测因子对T3期直肠癌进行分层,指导后续治疗。

  •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作者:池畔;陈致奋

    传统的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存在环周切缘阳性率高及术中穿孔率较高而影响预后的缺点,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可克服这些缺点,但该术式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和并发症多等缺点。通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国内外学者对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方式改良及并发症的防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就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特点、手术适应证、研究进展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 再论中低位直肠癌TNM分期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荫华;姚宏伟

    对于任何疾病,无论采取什么对策,诊断优先,诊断方法规范,是追求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理念。结直肠外科医生应加强与医学影像科及病理科的多学科合作,针对初诊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合理选择临床影像检查技术方法,尽可能精准地在治疗前确定患者的临床 TNM 分期,以保证治疗策略制定的科学性。对cT3~cT4和cN1~cN2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NCCN指南推荐选择术前新辅助化放疗。因此,正确理解AJCC第7版直肠癌TNM分期标准,应以确定大于或等于T3分期为重点。根据临床分期诊断,追求手术R0切除;遵循组织病理学检查原则,客观严谨地评价术后病理分期,制定综合性辅助治疗方案,仍然是中低位直肠癌规范化治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低位直肠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的盆底修复

    作者:王振军;韩加刚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ELAPE)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重要术式。由于ELAPE 切除了更多的肿瘤周围组织,从而降低了环周切缘阳性率、肿瘤穿孔率和局部复发率,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形成的盆底巨大缺损增加了会阴伤口相关的并发症,因此,ELAPE术后盆底巨大缺损的修复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已报道的关闭盆底的技术主要有直接缝合和借助于自体或异体组织修复(大网膜或子宫填塞、肌皮瓣移植修复和生物补片修补等)。直接缝合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对自体或异体组织修复技术而言,每种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公认的佳修复技术目前尚不明确。一项对比生物补片和臀大肌皮瓣修复盆底的综述指出,两种技术的术后并发症相似,但生物补片修复技术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花费减少,故推荐采用生物补片修复盆底。今后的发展方向可能是组合使用几种技术来提高盆底修复的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佳的单一或组合技术尚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来证实。

  •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3)解析

    作者:朱德祥;任黎;许剑民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也应运而生,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水平。本文通过解读2013版的《指南》内容,提出应该重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以用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强调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中的作用,并合理选择分子靶向药物。同时,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时机选择、微创手术的应用和肝转移灶的局部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 经肛门局部切除手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王锡山;刘正;苗大壮

    直肠癌的外科手术方法包括经腹根治术及局部切除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直肠癌外科治疗的金标准,随着功能外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早期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手术可以获得和传统经腹根治术相同的生存率。但总体而言,局部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要高于TME,因此需要术前做到全面、精确的分期和评估,从而严格掌握局部切除的手术适应证。

  • 回肠血管瘤破裂致下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作者:沈阳;李瑜;吕兴;章由贤;廖凯兵;计春燕;何小军

    患者女,23岁。因“血便3 h”于2013年8月13日入院。患者诉无明显诱因下出现3次排血便,不成形,呈暗红色,量1500~2000 ml,一过性晕厥3次,每次持续约3~5 s,伴头晕,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和呕血。既往有阑尾切除史。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78次/min,血压99/65 mmHg,贫血貌。腹部体检未见异常。肛诊示:直肠空虚,未及肿块,退出指套染鲜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47 g/L(入院前门诊检查血红蛋白为110 g/L)。积极行抗休克治疗,同时行经皮穿刺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见末段回肠造影剂外溢,考虑其为出血部位,见图1a。全身麻醉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探查所见:末段回肠及结肠内有陈旧积血,探查见距回盲部约100 cm处回肠肠壁有一大小为0.5 cm ×0.5 cm 暗红色病灶,考虑为出血部位。自股动脉穿刺导管(头端位于肠系膜上动脉2级分支血管)注射亚甲蓝稀释液,可见相应小肠系膜及肠管染蓝色,见图1b;肠钳夹闭着色的肠管边缘,打开肠壁,可见回肠黏膜隆起性病变,大小为0.5 cm×0.5 cm,中间部位可见血栓,拔除血栓,可见活动性出血,证实为下消化道出血部位,见图1c。行病变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回肠血管瘤,见图2。患者恢复良好,于2013年8月22日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未见黑粪或血便出现。

  • 回盲部髓外浆细胞瘤致肠梗阻一例

    作者:刘入铭;王大广;马麟;所剑;曹雪源

    患者男,35岁,因“腹痛、腹胀伴排气、排粪停止7d”于2012年11月14日入院,疼痛时,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无恶心、呕吐。入院查体:全腹软,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听诊肠鸣音约6次/min。肠镜检查示,回盲部黏膜呈结节样隆起,隆起表面光滑。回盲瓣肿胀狭窄,表面光滑,内镜不能通过。活组织检查示:黏膜慢性炎性改变并水肿及出血,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全腹多排CT三期增强扫描示:末端回场至升结肠下端肠壁不均匀增厚,强化不均,黏膜层强化明显、断续,病变浆膜层不光滑,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病变与邻近肠管、右侧腰大肌及阑尾分界不清,见图1。术前诊断为肠梗阻、回盲部占位。行开腹手术探查,术中见:回盲部有5 cm×5 cm×3 cm肿物,突向肠腔,并侵犯浆膜,肠系膜及根部有肿大淋巴结多枚,阑尾长约6 cm,表面充血,根部被肿物浸润。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和横结肠侧侧吻合术。术后病理示:肿物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组密集,呈弥漫性浸润,为髓外浆细胞瘤。肠系膜淋巴结可见肿瘤累及,见图2a。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示:CD38、CD138、EMA、Kappa及LCA阳性,Lambda、CK、CD56及CD20阴性,见图2b。术后实验室检查示:骨髓细胞学正常;尿本周蛋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均阴性;肾功能正常;全身骨骼X线扫描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病情平稳后,于2012年12月13日出院,出院时排气、排粪正常,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术后随访1年,状态良好,未见病情进展及复发。

  • 当前中国结直肠癌诊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汪建平;王磊

    过去20年中,中国结直肠癌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发病率快速上升、筛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诊疗欠规范、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甚少以及缺乏中国特色的临床RCT研究等。本文就当前我国结直肠癌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以期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展

    作者:叶枫;赵任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伴随着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低位直肠癌解剖病理的深入认识,各种保肛手术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相关的下切缘长度、新辅助治疗、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并发症等问题结合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在临床实践中,兼顾长期生存与完整功能两全是当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低位保肛手术取得了长足进展。

  •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应用前景

    作者:练磊;汪建平

    回顾历史,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已历经近200年的发展。1826年,法国Lisfranc为一位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实施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他牵开肛门后即用剪刀直接将肿瘤剪除,并切除了大约5 cm的直肠黏膜;术中由于出血较多,他使用纱布压迫直肠创面数小时后才得以止血[1]。1879年,Gussenbauer成功地完成了首例经腹直肠癌切除术。1884年,德国Czerny施行首例腹会阴联合切除,但是患者死于手术[2]。1885年,Kraske在德国第14届外科年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经骶尾部入路的直肠癌切除术”的文章,此后该术式被称为 Kraske 手术[3]。1897年, Cripps报道了首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1908年,英国Miles报道了第1例根治性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4]。至此,直肠癌的手术治疗进入了新的时代。由于永久性人造肛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1938年,Dixon创立经腹直肠前切除术[5]。该术式保留了部分下段直肠和完整的肛管、肛门内外括约肌及其支配神经和肛提肌,保留了肛门生理位置及功能,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1945年,Bacon创立了拖出切除术并保留肛门括约肌[6]。1948年,Brunschwig创立了盆腔多脏器整块切除[7]。此后,直肠癌的术式还在不断地改进,诸如直肠癌切除乙状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手术)[8]、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9]等。

  • 结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作者:张楠;苏向前

    黏液腺癌是结直肠癌的一个亚型,由Parham [1]在1923年首次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黏液腺癌定义为“黏液成分大于50%的腺癌”[2]。其形态学特点是,肿瘤间质中充斥着大量由肿瘤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并形成细胞外黏液湖。

  • 直肠癌保肛术后肠道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薛巍松;池畔

    直肠癌手术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明显提高,而肠道功能障碍是困扰保肛术后患者的主要问题。目前研究从解剖、生理及动力学角度分析排粪功能改变的机制,认为肠道功能障碍与术后解剖改变、神经损伤以及括约肌功能受损等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直肠癌术后肠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和发生机制,并阐述术后肠道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对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道功能障碍的重要意义。

  •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及征文通知

    作者:

  • 第六届广东省胃癌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作者:

  • 消化道动力与慢性便秘浦东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关键词: 胃肠外科 委员会
  • 2014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 中华医学会第13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 第六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4]

    作者:

    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第六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4]”定于2014年8月23-2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将邀请Han-kwang YANG教授(韩国)、Ichiro Uyama教授(日本)和季加孚教授等4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亲临大会,共同探讨当前胃癌外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会议期间,季加孚教授和黄昌明教授将分别进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场3D高清手术演示,切身感受标准胃癌D2根治术的魅力。此外,与以往五届不同的是,我们将开设“胃上部癌脾门淋巴结清扫论坛”,集各家手术之精华,切磋技艺,并进一步推广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理念和技术。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和医学院校从事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参加本次盛会,分享喜悦、共谋发展,携手推动我国胃癌外科事业的发展。参会代表将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6分。

  • 2014中国临床普通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

    作者:

    “2014中国临床普通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海峡两岸外科医学会和“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由我国现代外科学奠基人、现代外科一代宗师、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亲笔题名,并始终遵循着他倡导的“学术交流促发展,探索前沿勇创新,精英荟萃增友谊,弘扬医学为民众”的办会宗旨;此次盛会时,正逢裘法祖院士诞辰100周年,会议期间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关键词: 论文 英文缩写
  • 本刊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

    作者:

    关键词: 文稿 错别字
  • 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作者:

    结直肠癌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常见肿瘤和癌症第四常见致死原因。随着近几年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不断上升,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肿瘤发病的排位中,结直肠癌首次超过胃癌,跃居第二。但我国的结直肠癌诊治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结直肠外科的领军人物汪建平教授在本期的述评文章中提到,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结直肠癌研究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情况下,筛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结直肠专科化发展滞后,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的诊疗模式尚未普及;由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甚少以及缺乏中国特色的临床RCT研究等,使得规范的个体化治疗难以实现。因此,汪建平教授就当前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以期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 牙线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肿瘤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蔡世伦;钟芸诗;周平红;姚礼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由于其能够完整地剥离病灶,且复发率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有明显降低,在治疗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1]。由于直肠部位存在较多的血管,在进行ESD治疗时容易发生出血,影响操作视野,延长手术时间,因此,良好的黏膜下层暴露尤为重要。以往的内镜操作常在镜头前加用透明帽,并将镜头抵住黏膜下层操作,这样能部分降低出血发生率,但缺乏对病灶视野的完整暴露[2]。2011年,台湾学者首先报道了在胃肿瘤的ESD治疗过程中使用牙线牵引辅助,从而获得良好的操作视野[3]。2014年,有学者用此方法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牙线牵引能有效减短操作时间[4]。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于2014年4月,应用牙线牵引辅助,完成直肠早癌的ESD术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Nemo样激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卫;何建;高显华;劳昕元;刘启志;傅传刚

    目的:研究Nemo样激酶(NLK)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肠黏膜组织,其中正常黏膜组56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的混合痔患者);结直肠腺瘤组51例;结直肠癌组71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组21例。将选取的肠黏膜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LK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LK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NLK的表达阳性率从正常黏膜(75.0%,42/56)、结直肠腺瘤(86.3%,44/51)到结直肠癌[Ⅰ、Ⅱ、Ⅲ、Ⅳ期分别为92.5%(49/53)、90.1%(281/312)、91.9%(274/298)和98.0%(48/49)]依次升高。 NLK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P=0.027)、肿瘤远处转移(P=0.000)、肿瘤TNM分期(P=0.000)和复发率(P<0.01)呈正相关。NLK在低分化和黏液腺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77.5%,62/80)低于高-中分化(93.4%,590/632;P=0.019);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96.8%,361/373)明显高于结肠癌(85.8%,291/339;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LK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NLK阳性表达率在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正常黏膜、转移癌组织和原发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1%(12/21)、76.2%(16/21)和81.0%(17/21),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而前者与原发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NLK在结直肠癌中可能发挥促癌作用,且具有预后判断的价值。

  • 排粪失禁的治疗:来自法国结直肠肛门病学会的建议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校)

    摘要排粪失禁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会阴部康复训练及手术治疗。法国结直肠肛门病学会基于当前文献数据给出了一些建议,包括了近期新出现的一些治疗手段。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数据,大多数建议是基于B级推荐或专家意见(4级证据)得出的。

  • 直肠系膜与肛管

    作者:汪建平

    直肠系膜直肠系膜是外科学名词。解剖学无这一名词。直肠系膜是指盆筋膜脏层所包裹的直肠背侧脂肪及其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组织。由于骨盆的特殊形状,只在直肠的上1/3形成膜状结构,而中下1/3是从直肠的后方及两侧包裹着直肠,形成半圈1.5~2.0 cm厚的结缔组织,临床外科称之为直肠系膜,后方与骶前间隙有明显的分界,侧方由于侧韧带与盆腔侧壁相连,无明显分界,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所以直肠癌外科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指从第3骶椎前方至盆膈直肠后方及双侧连系直肠的疏松结缔组织。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