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直肠息肉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作者:丁晓蕊;贾兴芳;刘成霞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的患者287例临床资料.统计其临床资料,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分为青年组(小于45岁)、中年组(45~60岁)、 老年组(大于60岁).分析并比较3组临床特点、 病理特点、 部位分布、 巨大息肉情况.结果 老年组便血发生率明显比中年组和青年组高;共检查除387枚息肉,其中老年组215枚,中年组126枚,青年组46枚;中年组、 老年组腺瘤性息肉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息肉多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且直肠、 乙状结肠息肉发生率比非直乙部位息肉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巨大息肉癌变发生率较高.结论 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增加,且老年患者出现便血发生率较高,巨大息肉发生率较高,腺瘤性数目较多,因此老年群体为结直肠高发群体,应适当放宽结肠镜指佂以利于及时发现息肉,对结肠癌早期发现及阻断疾病进程有重要意义.

  • 内镜下圈套器冷勒除治疗结直肠扁平小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周军明

    目的 研究内镜下圈套器冷勒除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进行的32名患者的扁平小息肉的内镜下圈套器冷勒除的临床资料,对息肉切除的操作时间、切除的完整性以及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及不适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32名患者共计57枚结直肠扁平小息肉在内镜下经圈套器勒除.所有息肉平均直径0.59 cm(0.3~0.9 cm),切除平均用时62.78秒(15~180秒).乙状结肠及升结肠息肉切除用时较长(乙状结肠平均87.5秒,升结肠平均:85.2秒),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盲肠外的统计结果表明,直肠及降结肠息肉切除用时较短(直肠平均25.0秒,降结肠平均37.0秒),两者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横结肠息肉切除用时61.0秒显著高于直肠及降结肠用时,但与乙状结肠及升结肠(乙状结肠平均87.5秒,升结肠平均用时85.2秒)相比则明显较低(P<0.05).3例息肉(直肠2例,盲肠1例)切除中发生活动性渗血,均以金属夹夹闭创面止血成功,其余息肉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经等待观察后停止,术中未发生穿孔.术后患者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发热腹痛等不适症状.术后病理证实所有息肉均切缘阴性.结论 内镜下圈套器冷勒除术是治疗结直肠扁平小息肉安全有效的一种临床手段.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小肠转移患者的护理(1例)

    作者:戴小容;史妍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乳腺癌中占绝大多数,其流行病学特征与乳腺癌总体一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常见的一类,在乳腺恶性肿瘤中占40%~75%[1]。乳腺癌的转移主要为肺部、骨骼和脑部转移,胃肠道转移较少。Mclemore 等[2]分析12001例转移性乳腺癌病例中仅有23例发生单独胃肠道转移,其中转移至结直肠的占45%,转移至胃的占28%,转移至小肠的占19%。Schwarz 等[3]的研究总结了2500多例转移性乳腺癌。发现仅有17例(<1%)发生胃肠道转移。同时在发生肠道转移的情况下却没有其他器官转移的病例报道极为稀少[4]。

  • 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朝辉;韩保卫;王云帅

    目的:观察分析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状态。方法选取该院在2011年3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450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患者(136例TSA,122例SSA/P,192例HP),并选取82例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METHYLIGHT方法分析结直肠锯齿轮病变中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并采用免疫分析法分析CDX2基因的表达情况,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状态和相关因素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CDX2基因甲基化率53.38%(44/84),SSA/P组75.41%(92/122),HP组72.97%(140/192),TSA组80.88%(110/136);H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SA组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S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CDX2基因启动子CpG岛中上游区域基化程度高,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两者相关性不强,极少部分甲基化状态有可能有诱导CDX2蛋白表达下调的作用。

  • 结肠镜结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临床研究

    作者:唐仕省

    目的: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采用结肠镜结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29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采取单纯的腹腔镜下的切除手术,观察组则联合结肠镜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前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第3d的VAS疼痛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五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有1例术中转开腹手术,有1例在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治疗后痊愈;两组均未并发腹腔出血、吻合口漏等症状.结论: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手术中联合应用结肠镜与腹腔镜能够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风险.

  • 慢病管理人群与自然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茉;王亚东;王贵齐;刘世军;陈明俊;丁璐;赵君;杨文珍

    目的 了解慢病管理人群对结直肠癌筛查的知识、信念、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与自然人群相比较,为探索基于慢病管理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3月,对北京市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来就诊的慢病管理人群(慢病组)和自然人群(对照组)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81份,其中慢病组193份,对照组188份.结果 慢病组与对照组结直肠癌及结直肠癌筛查知识部分中位数分别为10分和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P<0.05);信念部分平均分分别为(49.17±7.33)分和(44.47±6.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5).两组分别仅有7.77%和5.85%的居民参加过结直肠癌筛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31%和67.55%的居民有筛查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0.06,P<0.05).两组人群中不愿意参加筛查的前三位原因均是身体健康没必要、没时间、结肠镜检查痛苦.但筛查过程麻烦无法坚持、筛查有商业目的以及不相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筛查技术等原因两组人群差异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别、婚姻状况是居民结直肠癌筛查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慢病管理人群及自然人群的结直肠癌及结直肠癌筛查知识均不足、筛查行为均较差,但慢病管理人群筛查信念及意愿均高于自然人群.

  •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张丹;林士珊;刘磊;信嘉轩

    目的:分析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36例经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分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治疗18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全瘤切除活检18例患者为参照组,分析2组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肿瘤位于直肠所占百分比、肿瘤为有蒂所占百分比、肿瘤大径数值、浸润性癌所占百分比对比参照组患者数值,P<0.05,数据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需接受全瘤切除相关活检进行确诊,若不存在全瘤切除标准,对不需保留肛门的高度怀疑存在癌变的患者可对其开展根治术治疗.

  • 大肠癌伺机性筛查模式与中国国情

    作者:韩英;武子涛;李世荣;盛剑秋

    结直肠(亦称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仍然徘徊在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到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中2/3是中晚期患者.通过筛检查出癌前疾病或早期癌,进行有效的干预性治疗,可以影响其自然病程.因此,大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是降低大肠肿瘤发生率、提高生存率的关键[1-2].

  • 浙江省嘉善县人群结直肠癌发病与有机氯污染的关系

    作者:陈坤;赵玉婉;马新源;张立军;郑树

    目的探讨有机氯污染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高低在嘉善县抽取11个乡镇,再随机抽取行政村、自然村,采集各自然村的大米和稻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各有机氯指标的含量,结合各乡镇的结直肠癌发病资料,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米和土壤中农药六六六(六氯环己烷,HCH)、滴滴涕(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各乡镇的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各乡镇大米中的δ-HCH、γ-HCH、五氯酚钠以及土壤中的δ-HCH含量差异存在显著性;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与大米中总DDT含量、直肠癌标化发病率与大米中总DDT、1,1-双(对-氯苯基)二氯乙烯(PP'-DDE)含量、结肠癌标化发病率与大米中多氯联苯(PCBs)的1245组分含量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36、0.691、0.716、0.658,P值均<0.05.结论直肠癌与有机氯农药(主要是大米中总DDT、PP'-DDE)含量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结肠癌与大米中PCBs的1245组分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作为生态学研究,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确证.

  •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陈坤;金明娟;范春红;宋亮;蒋沁婷;俞维萍;马新源;姚开颜

    目的以自然随访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多重PCR分析技术,检测140例CRC患者和343名健康对照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1A1 6235T/C、CYP1A2 734C/A、CYP2E1-1259G/C和-1019C/T各位点多态性,谷胱甘肽转移酶GSTMu(GSTM1)和GST Theta(GSTT1)缺陷型,以及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NAT1和NAT2各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析其对CRC易感性的影响.结果等位基因CYP1A1 6235C、CYP1A2734A、CYP2E1-1259C、CYP2E1-1019T、GSTM1缺陷型、GSTT1缺陷型、NAT1*10和NAT2 Mx(x=1,2,3)的分布频率在病例组依次为31.65%、63.77%、23 02%、32.61%、57.25%、17.39%、26 45%和39.21%,对照组依次为39.85%、66 62%、20.27%、28.61%、55.46%、20.35%、25.22%和39.36%,所有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单基因、多基因联合分层分析表明,CYP1A1 6235CC突变纯合型可显著降低CRC风险(OR=0.79,95%CI:0.63~0.99);在携带CYP1A2 734A等位基因个体,CYP1A1 6235C等位基因也可显著降低CRC风险(OR=0.53,95%CI:0.34~0.83);在GSTT1缺陷型个体,GSTM1缺陷型可使机体罹患CRC的风险显著升高(OR=4.41,95%CI:1.21~16.10).结论CYP1A1 6235C等位基因、GSTM1和T1缺陷基因型可影响机体对CRC的遗传易感性,前者是CRC的保护因素,后两者可使机体罹患CRC的风险增高.

  • 外科病房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调查分析

    作者:冯丽;黄勋;任南;吴安华

    2007年6月8日在日常监测中发现外科某病室白5月18日起有3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6月10-18日新增5例手术部位感染者,考虑为该病房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暴发,遂对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血清IGF-1、IGFBP-3水平和大肠癌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段琼红;王志刚;朱桂宝;卢祖洵;施侣元;聂绍发

    目的综合评价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和大肠癌的关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法对6篇关于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对于IGF-1,合并OR=1.56(95%CI:1.14~2.13);按实验方法不同分层,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合并OR=1.92(95%CI:1 26~2.93),IRMA法合并OR=1.23(95%CI:0 78~1.94);对于IGFBP-3,合并OR=0 78(95%CI:0.43~1.44);按实验方法不同分层,ELISA法合并OR=0.46(95%CI:0.29~0.74),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合并OR=1.44(95%CI:0.93~2.23).结论血清IGF-1高水平为大肠癌的独立危险因子,IGFBP-3与大肠癌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GFBP-3与大肠癌关系的各研究之间异质性是由实验方法不同而引起,但该结论尚需大样本并同时进行两种方法的测量证实.

  •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意义研究

    作者:李洪才

    目的 探讨结直肠上皮内癌变的病理诊断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结果 28例患者中术前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有1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有15例.而术后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2例,而17例患者均诊断为浸润性癌.结论 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高度警惕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实际为浸润性癌的可能性极大.

  •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治

    作者:于峥;刘寨华;杨威

    儿童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在临床上常见,国外报道,儿童便秘发生率为3%~8%,其中90%~95%为FC[1].该病以儿童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次数减少为特点,属于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排便紊乱,遗传和体质因素、饮食生活因素、结直肠运动障碍、胃肠激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可能参与本病.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膳食结构改善、儿童排便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及轻泻剂、促动力剂、微生态调节剂等药物治疗.

  • 2.127结直肠机械刺激对大鼠内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梁列新;李云桥;钱伟;侯晓华

    目的了解结直肠机械刺激对大鼠内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在日龄8~21天时每天进行结肠直肠扩张(CRD组),应用血管成形术气囊经直肠插至降结肠,注入0.3mL水扩张气囊(压力约60mmHg),1分钟后抽出并撤出气囊.30分钟后重复一次.对照组仅用导管在肛门周围轻微接触.对8~10周龄的大鼠用自制气囊扩张降结肠和直肠,在囊内注气压力20,40,60,80mmHg时分别观察动物的腹壁回撤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

    作者:樊祥山;周晓军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息肉、锯齿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癌等.与结直肠经典型腺瘤相比,上述锯齿状病变无论在形态学还是在分子遗传学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锯齿状病变大多具有特征 性病理形态学改变;均通过“锯齿状通路”发生,并可以进展为锯齿状腺癌.准确掌握锯齿状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对锯齿状病变的恶性转化潜能的进一步评估以及对相应治疗和随访方案的制定非常关键.

  • 右半结肠丝状锯齿状腺瘤性息肉病癌变1例

    作者:荣智利;辛吉成;马冰峰;罗淞文;石婷婷;曾义岚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五位.锯齿状病变与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被证实是除“腺瘤-癌”途径外另一重要致癌途径,约35%的CRC来自此类病变[1-2].

  • 肠道淋巴瘤性息肉病一例

    作者:唐明江;王云鹏;李代瑛

    患者男,61岁.大便带血伴次数增多 2年.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于2003年 7月 1日入我院治疗.体检:老年男性,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下腹可触及一个肿块,轻微触痛.电子肠镜检查:结直肠黏膜面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物,大的约3 cm×3 cm,表面未见溃疡.临床诊断:腺瘤性息肉,恶变不能排除.

  • 结直肠肿瘤病理新进展:2010年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解读

    作者:滕晓东;来茂德

    2010年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WHO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1]与2000年版基本结构相同,内容却增加和更新了许多,包括浸润前病变的修订、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命名和分类,以及壶腹部肿瘤单列,并在一些肿瘤章节增加了诊断思路图.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与癌

    作者:来茂德

    结直肠增生性息肉是一类具有典型"锯齿状"形态特征的病变,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不会恶变.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病理学家发现了一系列相关病变,这些病变以具有锯齿状组织学形态为特征,呈一个连续的谱系,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特殊的分子改变,其生物学行为既不同于经典的增生性息肉又不同于普通腺瘤,呈现一条与肠癌发生相关的所谓锯齿状通路(serrated neoplasia pathway).为了能进一步认识这类病变的性质,本文就其形态学特征、分类以及分子发生机制作一概述.

441 条记录 1/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