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肠息肉:警惕三种症状

    作者:郑杨

    结肠息肉是指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结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及上皮异型增生有关.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其中乳头状腺瘤癌变率为30% ~ 70%,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大于2cm的腺瘤,癌变率达到30%~ 50%.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27%.据估计,癌变时间为5~15年.结肠息肉基本无明显症状,但若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异常等症状,则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

  •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的临床比较

    作者:管春鸾;程瑞生

    目的 对比和分析胆囊胆固醇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征.结果 在全部15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胆固醇性息肉的占比高,其次为腺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合并胆囊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性息肉患者的有临床症状、合并结石率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性息肉主要为多发,腺瘤性息肉主要为单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性息肉患者的息肉直径显著小于腺瘤性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单发、病变>10mm,短时间内存在增大趋势;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多发,病变≤10 mm,伴结石,存在临床症状.

  • 抗生素的使用与癌前结肠息肉增加的风险有关

    作者:罗群芳

    近的证据显示,可以影响肠道细菌组成的抗生素可能与结肠癌增加的风险有关.哈佛医学院领导研究小组希望观察到抗生素的使用是否与腺瘤性息肉有关,结肠癌前病变与疾病发生风险的增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小组分析了16,642名年龄在60岁或以上女性的相关数据,她们都参与了护士健康研究.首先,研究人员调查了参与者在20-59岁期间以及近这四年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他们也检查了参与者的结肠镜检查结果并发现有1,195例腺瘤性息肉.

  • 内镜下结直肠息肉的诊治与分析

    作者:杨志超;马骥;杨德生;张东航

    结直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1],大量资料证明大多数结肠癌来自腺瘤样息肉,病理学上包括肿瘤性息肉(即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 Jeghers息肉等)和炎症性息肉(血吸虫性息肉、炎症性假息肉等)[2].提高对结直肠息肉的诊治水平,是防治结肠息肉癌变的重点,而内镜对结直肠息肉的诊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经内镜结直肠息肉切除已成首选.

  • 经微波-内镜摘除消化道息肉100颗体会

    作者:李松华

    资料与方法2008~2009年经内镜-微波治疗76例100颗消化道息肉,男58例,女28例,男女之比3:1;年龄10~76岁,平均42岁.单发息肉66例,多发息肉10例;息肉直径0.2~3.5cm,其中>2cm 5颗(5%);1~1.9cm 24颗(24%);0.5~0.9cm 32颗,<0.5cm 39颗(39%);长蒂息肉12颗,短蒂26颗,广基息肉62颗.部位:直肠36颗,乙状结肠24颗,降结肠5颗,横结肠8颗,升结肠5颗.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15颗,恶变1颗,息肉伴不典型增生20例,炎症性息肉28颗,增生性息肉22颗,慢性炎症14例,息肉伴出备15例.腺瘤性息肉0.5~1.9cm 18颗,2cm 3例.后者恶变1例.

  • 结肠镜结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临床研究

    作者:唐仕省

    目的: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采用结肠镜结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29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采取单纯的腹腔镜下的切除手术,观察组则联合结肠镜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前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第3d的VAS疼痛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五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有1例术中转开腹手术,有1例在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治疗后痊愈;两组均未并发腹腔出血、吻合口漏等症状.结论: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手术中联合应用结肠镜与腹腔镜能够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风险.

  • 肠道淋巴瘤性息肉病一例

    作者:唐明江;王云鹏;李代瑛

    患者男,61岁.大便带血伴次数增多 2年.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于2003年 7月 1日入我院治疗.体检:老年男性,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下腹可触及一个肿块,轻微触痛.电子肠镜检查:结直肠黏膜面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物,大的约3 cm×3 cm,表面未见溃疡.临床诊断:腺瘤性息肉,恶变不能排除.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发病情况及其恶性潜能的病理学观察

    作者:王鲁平;陈健;宁浩勇;张新忠;程涓;李琳;王斌;代小娟;朱红艳;苗金红;王琳

    目的 分析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发生情况,并对锯齿状腺瘤与普通腺瘤的恶性潜能进行病理学比较观察.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海军总医院、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河北省巨鹿县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约5年中病理诊断为结直肠各类息肉和腺瘤的病例53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3名病理医师4~5轮阅片从中筛选出腺体具有锯齿状特征的息肉及腺瘤共258例,按文献标准分类,观察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及普通腺瘤异型增生程度.随机收集普通腺瘤(管状腺瘤160例及绒毛管状腺瘤27例)187例,浸润性腺癌36例作为对照.对部分TSA、广基锯齿状腺瘤(SSA)、管状腺瘤、浸润性腺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法)Ki-67、p53、β-catenin染色.结果 五所医院的5347例结直肠息肉/腺瘤中共筛选出锯齿状病变258例,占4.8%.其中增生性息肉(HP)112例,占锯齿状病变43.4%(112/258);TSA 78例,占锯齿状病变30.2%(78/258);SSA26例,占锯齿状病变10.1%(26/258);锯齿状病变合并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及浸润性腺癌11例,占锯齿状病变4.3%(11/258).重点观察62例TSA的异型增生等级.62例TSA呈中度异型增生13例,高级别黏膜内肿瘤4例,浸润性腺癌癌旁有TSA成分2例.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占30.6%(19/62),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和浸润性腺癌占9.6%(9/62).收集的普通腺瘤187例,其中中度异型增生27例,高级别黏膜内肿瘤12例,13例在不同部位伴有浸润性腺癌,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占27.8%(52/187),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和浸润性癌占13.3%(25/187).TSA与普通腺瘤比较X2=19.373,P=0.000.北京军区总医院19个月期间结直肠同时、不同部位具有锯齿状腺瘤及普通腺瘤13例(管状或绒毛管状腺瘤),其中锯齿状腺瘤13例中12例旱轻度异型增生,1例呈轻-中度异型增生;13例管状腺瘤中7例呈轻度异型增生,2例呈轻-中度异型增生,4例呈中度异型增生(两者相比X2=5.432,P=0.052).对两组病例进行了Ki-67、p53、β-catenin检测,在锯齿状腺瘤(TSA、SSA)和普通腺瘤(管状)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锯齿状腺瘤与腺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发病率似较低.锯齿状腺瘤有明显恶性潜能.与普通腺瘤相比,锯齿状腺瘤合并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及浸润性癌的病例有所减少.

  • 胃窦部腺瘤性息肉超声表现1例

    作者:肖维虎;蔡伟;罗丽红

    患者女,52岁.返流伴剑下疼痛不适10年,偶有呕吐、返酸等.临床拟诊:胃溃疡?超声检查:胃空腹时未见壁增厚、胃腔潴留,饮胃B超快速显像液约500 ml后,胃腔充盈,显示良好,见胃窦后壁约1.7 cm×1.6 cm×1.3 cm实质均匀中等回声包块,突向腔内,边界清楚,表面欠光整,无蒂,基底部胃壁层次清晰(图1).

  • 11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四家系报导

    作者:刘涛;周家镇;金家贵;彭海涛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者具有相同的遗传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内生长成百成千个腺瘤性息肉,它是大肠癌的前期病变,如不行肠切除,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大肠癌.现将我院收治的四家系11例病例报告如下.

  • 结肠癌患者粪便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杨德生;康玉华;李福春;胡军红;陈宏超;索智敏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粪便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189例结肠癌、201例腺瘤性息肉患者和512例经肠镜检查结果正常者的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粪便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浓度.结果 总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在正常对照组、腺瘤性息肉组、结肠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肠癌组的鹅脱氧胆酸[0.338 (0.101,0.416) mg/g]高于腺瘤性息肉组[0.241 (0.108,0.375) mg/g]和正常对照组[0.248 (0.110,0.371) mg/g] (P=0.025,P=0.023),而腺瘤性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和腺瘤性息肉组的脱氧胆酸[0.375 (0.136,0.503) mg/g与0.369(0.113,0.494) mg/g]高于正常对照组[0.277 (0.115,0.412) mg/g] (P=0.026,P=0.024),而结肠癌组和腺瘤性息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肠癌组的石胆酸[0.386 (0.147,0.507) mg/g]高于腺瘤性息肉组[0.103 (0.012,0.238) mg/g]和正常对照组[0.239 (0.081,0.405) mg/g] (P=0.011,P=0.027),而腺瘤性息肉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22).总的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异戊酸在正常对照组、腺瘤性息肉组、结肠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肠癌组和腺瘤性息肉组的丁酸[0.105 (0.059,0.198) mg/g与0.090 (0.050,0.183) mg/g]、异丁酸[0.036 (0.024,0.046) mg/g与0.025 (0.020,0.034) mg/g]高于正常对照组[0.081 (0.051,0.107) mg/g与0.021 (0.016,0.029) mg/g](丁酸:P=0.026,P=0.021;异丁酸:P =0.025,P=0.029),且结肠癌组高于腺瘤性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丁酸:P=0.031;异丁酸:P=0.024)).结论 粪便中鹅脱氧胆酸、石胆酸和丁酸、异丁酸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同时脱氧胆酸可能与结肠癌和结肠腺瘤均存在联系,而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的其他成分与结肠癌和腺瘤无关.

  • 胃底腺瘤性息肉1例

    作者:孙振华

    1 病历简介患者,男性,77岁.近1年来食欲缺乏,上腹部反复胀痛、嗳气.X线胸透未见异常.上胃肠道造影检查切线位见胃底向腔内突出的半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轮廓较光滑,基底宽.附近黏膜纹显示正常.体窦部黏膜皱襞增宽、迂曲、蠕动正常.十二指肠各段均未见异常(图1).内镜检查:见胃底胃壁黏膜上半圆形隆起,边界清晰,表面轻度糜烂.

  • 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息肉恶变途径分析

    作者:康素海;程广河;李改兰;赵喜荣;张世华;安爱群;吴铁鹰;康连春

    目的:探讨黑斑胃肠道息肉病(PJS)息肉病理性质与癌变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病例组为18例PJS患者的息肉组织;对照组为36例非PJS患者的息肉或癌组织。PJS患者中4例癌变患者、14例结肠镜检与复查患者的息肉组织,按大、中、小选择息肉组织做标本,并在其内、中、外部各取组织3块,共制作586个病理切片,与其他大肠癌及其他疾病的息肉组织比较,由院内两位病理专家进行单盲对比阅片,确定病理性质,并进行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所检息肉均为腺瘤性质,癌变发生于腺瘤性息肉;经统计检验后结果显示PJS患者与其他大肠癌或其他肠息肉病理性质无差异。结论本组PJS病例肠息肉均为腺瘤性质,是该病大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这很可能为PJS患者息肉癌变的另一途径,即:腺瘤-癌变的发展过程。

  • 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化学治疗与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朱元民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前病变,绝大多数的结肠癌均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由息肉发展到癌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结直肠息肉在普通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高达1%左右[1],息肉切除后也有较高的复发率,我们对138例腺瘤性息肉切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3年内息肉再发患者为76例(55.1%),并且有4例复查时发现为结肠癌[2].我国5个医疗中心研究表明,进展性大肠腺瘤摘除后1年再发率即高达59.46%、5年为78.07%[3].由于结直肠息肉的高发性以及其较高的复发率,因而针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的随访、治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课题,对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费用-效果来看,药物预防的适应人群应该为61 ~70岁的患肉切除患者,因为该类人群息肉的复发率超过50%以上,每1~3年应进行结肠镜复查.如果结肠镜检查发现无进展期腺瘤或无息肉患者,每5~10年进行结肠镜检查,对患者而言发生进展期腺瘤及癌机会较少,使用药物预防治疗不是十分必要.由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化学治疗及预防方案,以下从几方面来进行阐述.

  •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测评胆囊息肉不同径线方向大小、基底部宽度在鉴别息肉性质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费翔;罗渝昆;唐杰;李岩密;焦子育;刘博;李杰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全面测评大小≥1.0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径线方向的大小以及基底部宽度在胆固醇息肉与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因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的患者81例,于手术前行胆囊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胆囊息肉在不同方向的大小、常规超声及造影图像特征.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胆固醇息肉组与胆囊腺瘤(包括腺瘤伴恶变)组.2组患者年龄、垂直径大小、平行径大小、基底部宽度、垂直径与基底部宽度比值(垂/基)以及平行径与基底部宽度比值(平/基)、垂直径大小与平行径大小的比值(垂/平)采用t检验,2组间性别、息肉数量、息肉部位、灰阶回声强度、有无彩色血流采用χ2检验.采用Bivariate行双变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胆固醇息肉组与胆囊腺瘤组患者的息肉多普勒血流、年龄、垂直径大小、平行径大小、基底部宽度、垂/基比较[9(15.8%)vs 9(37.5%), (37.02±10.14)岁vs(52.25±13.82)岁,(0.94±0.33)cm vs(1.27±0.79)cm,1.01±0.37 vs 1.71±0.50, (0.26±0.10)cm vs(0.58±0.51)cm,3.82±1.87 vs 2.92±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75, t=5.303、2.675、5.855、4.566、-2.536,P均<0.05),而垂/平、平/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垂直径大小、平行径大小、基底部宽以及垂直径大小与基底部宽度比值均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性质有相关关系(r=0.375、0.571、0.586、-0.342,P均<0.05).结论 通过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全面测评息肉不同径线方向的大小、基底部宽度对于鉴别大小≥1.0 cm的胆囊息肉的性质有重要临床意义.

  • MUC3粘蛋白在结石性胆囊炎与腺瘤性息肉的关系中的作用

    作者:郑伟;陈东风;冷恩仁;马红军;杜宏伟

    目的:揭示MUC3粘蛋白在人正常胆囊、结石性胆囊和胆囊息肉黏膜组织中粘蛋白的表达规律和作用.方法:用抗MUC3粘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粘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石性胆囊(胆固醇结石、胆红素结石)和腺瘤性息肉胆囊组织中MUC3粘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9.6%(16/54),21%(8/38),8.33%(2/24),较对照组75%(18/24)有显著性差异.MUC3粘蛋白在对照组旦囊分布于柱状细胞的胞质内,呈颗粒状分布,两极密度较核周大,细胞核不表达,腺体细胞表面也有厚薄不均的一层.结石性胆囊粘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密度也降低,分布与后者基本相同,有的标本在胞质内呈均匀分布.腺瘤息肉胆囊MUC3粘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低,表达阳性者主要在柱状细胞,杯状细胞也有表达,也呈颗粒状分布,细胞核内不表达.结论:MUC3粘蛋白在正常胆囊组织的存在较普遍;在正常黏膜向炎症和化生/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是下调表达的,提示黏膜的异常转化涉及粘蛋白基因(也可能是癌基因)的抑制或丢失.

  • 胃癌和癌前病变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肖桂珍;刘希双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V-6000二步法检测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8例胃腺瘤性息肉、58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hMLH1基因蛋白表达.结果:hMLH1基因蛋白主要表达于黏膜上皮的细胞质内,少量表达于细胞核.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上皮细胞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均为90%)明显高于胃腺瘤性息肉及胃癌旁组织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62.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9.741,P=0.02).hMLH1基因蛋白在胃癌细胞的表达率为72.41%,与前四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58例癌旁组织中,21例(36.2%)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7例(63.8%)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二者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相近,但明显低于非胃癌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阳性表达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85,P=0.02).结论:hMLH1表达缺失可能是胃癌的早期分子事件,对h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访、监测,可能有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 美蓝染色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与细纲病理学的关系

    作者:苏鲁;潘洪珍;翁敬飚;徐艺华;陈芳;洪梅燕

    目的:研究美蓝染色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的微细结构类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使用0.5%美蓝对电子结肠镜检查到有息肉的部位进行息肉及邻近的黏膜进行染色,然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按Kudo's标准记录正常结肠黏膜和息肉,然后行活检或息肉电切术,以便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本组共67人,普通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180颗,经美蓝染色后又发现了1-3 mm大小的息肉90颗,共计270颗息肉.放大结肠镜可明显提高腺瘤性病变的检出率,P<0.001.270颗病变的隐窝类型分为6种,呈Ⅱ型者2颗(0.7%);Ⅲs型203颗(75.2%);ⅢL型49颗(18.1%),其中伴有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者7颗;Ⅳ型11颗(4.1%),伴有轻度非典型增生者2颗、黏膜癌1颗(9.1%),Vn共5颗(1.9%),伴有中度非典型增生者1颗,黏膜癌2颗(40%).本组息肉均进行了电切术.结论:美蓝染色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可清晰地观察到结肠隐窝,其大小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诊断为腺瘤性息肉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为96.7%,可明显提高息肉的检出率,并可鉴别电切息肉术后残留的基底部是否残留腺瘤组织或癌灶.

  • 罗店地区医务人员腺瘤性息肉筛查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知晓率评估

    作者:罗酩;吴永梅;李文娟;沈伟忠

    目的 针对罗店地区医务人员腺瘤性息肉进行筛查,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与对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方法 对入组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工作年限、晚夜班频率、工作性质、工作单位级别等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与对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结果 三罗地区医务人员组发生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组(11.0% vs 2.0%,15.0% vs 3.0%,P<0.05),中年、男性、晚夜班频率低于5d、一线员工、临床科室员工均为发生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医务人员组对发生胃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知晓率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组(90.0% vs 65.0%,91.0% vs 15.0%,P<0.05).结论 罗店地区医务人员胃腺瘤性息肉好发于中年、男性、晚夜班频率低于5d、一线员工、临床科室员工.

  • 内镜下治疗巨大大肠息肉65例报告

    作者:闫彩文

    大肠息肉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率较高.体积大的息肉比体积小者更具有恶变倾向,直径≥2 cm的腺瘤中有50%会发生癌变[1].

207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