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腺瘤性息肉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黄尔炯;董乐妹;金尹;洪万东;陶利萍;沈贤;吴建胜

    目的 探讨胃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所有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胃镜检查发现胃腺瘤性息肉患者78例,占同期全部胃镜检查患者数的0.026%,以中老年多见.临床常以上腹不适(31/78,39.7%)、上腹痛(8/78,103%)、胃食管反流症状(4/78,5.1%)等非特异性表现行胃镜检查而发现.胃镜下,胃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体(19/78,24.4%)或胃窦(39/78,50.0%),呈现单发(59/78,75.6%)或2~5枚(15/78,19.2%),≤20 mm(71/78,91.0%)的广基黏膜隆起,息肉形态大部分呈山田Ⅰ型(44/78,56.4%)、Ⅱ型(29/78,37.2%).病理表现为密集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常伴有周围黏膜形态学和组织学异常,其中伴萎缩性胃炎9例(9/78,11.5%),肠上皮化生7例(7/78,9.0%),胃腺癌1例(1/78,1.3%).15例胃腺瘤性息肉患者同时完成了结肠镜检查,结直肠肿瘤检出率高达66.7%(10/15).同期行胃肠镜检查而胃镜示无胃腺瘤性息肉并且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中结直肠肿瘤检出率为17.8%(8/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9.626,P=0.002).17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其中3例患者复查时胃镜及病理提示腺瘤性息肉复发.结论 胃腺瘤性息肉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有癌变的风险,可以合并胃内其他病变,在正确处理胃息肉的同时,应重视周围胃黏膜的变化,且应重视术后随访及结直肠肿瘤的筛查.

  • 直肠息肉恶变合并直肠类癌1例

    作者:宋淑香;王洪辉

    我科于2005年4月收治1例直肠息肉病人,经病理证实为直肠息肉恶变合并直肠类癌.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59岁.间歇性大便后出血3年余,出血量增多2周.自认为"痔疮"未行治疗.入院前2周鲜血便1次,量约100mL.结肠镜示:距肛门约10cm处,可见约2cm×2cm息肉样改变,似有蒂,质韧,触易出血.乙状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内镜诊断:直肠息肉.活检:腺瘤性息肉非典型增生Ⅱ级.

  • 直肠上皮内瘤变的新概念

    作者:郁宝铭

    绝大多数的直肠癌起源于原发的腺瘤性息肉或腺瘤,这是长期以来人们的共识.虽直肠中的息肉有炎性息肉、错构瘤、增生性息肉等多种类型,但只有腺瘤被认为可发展为癌.而腺瘤癌变的危险性则与其组织学类型、大小以及初检查时的数目等因素相关[1].

  • i-Scan染色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疗效分析

    作者:尚辉辉;宋文先;王静

    目的 探讨i-Scan染色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2例经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息肉行i-Scan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行EMR治疗,留取完整标本送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结果 本组102例患者共检出150枚息肉,直径为0.8 ~2.0 cm,均为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148枚,术后1个月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未追加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他处转移.结论 依据i-Scan染色预测息肉的组织学病理较确切,腺瘤性息肉系癌前病变,行EMR可完整切除息肉,减少息肉的复发,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改善患者预后.

  • 利用腹腔镜钛夹器切除高位直肠腺瘤6例

    作者:李井野

    我院2000~2003年收治6例高位直肠腺瘤病人,采用腹腔镜钛夹器进行腺瘤切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22~76岁.均以便血而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为直肠息肉,经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距肛门距离8~12cm,大小1.0~3.0cm,质软,有蒂.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大肠息肉的诊治价值

    作者:张莹;李长锋;初春梅

    大肠息肉是常见的大肠疾病。目前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大肠癌起源于腺瘤性息肉,通过腺瘤、腺癌序列发生癌变[1]。早期诊断及治疗腺瘤性息肉,对预防大肠癌及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内镜医生在大肠镜检查中准确判断息肉性质,是及时诊断及治疗息肉样病变的关键环节。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一种内镜下的电子染色技术,并日臻成熟地应用于临床。已有内镜专家研究表明,应用大肠镜下 NBI 技术对大肠息肉表面毛细血管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在鉴别息肉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方面具有与病理学相接近的诊断能力[2]。

  • 579例胃息肉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韦秀贤

    胃息肉是胃粘膜局限性增生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等,胃息肉以增生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少见,但与息肉癌变关系密切.

  • 急诊内镜下治疗非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89例

    作者:宁启鹏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3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采取急诊内镜下微波凝固、注射和喷洒药物的方法治疗非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89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9例,年龄18~75 岁 (平均48岁).临床表现:呕吐和黑便34例,单纯黑便55例.血红蛋白<60 g·L-1 18例,>90 g·L-1 49例,60~90g·L-1 22 例.血压低于12/8 kPa 18例,余均在正常范围.胃镜诊断胃溃疡46例,溃疡面直径>2.0 cm 9例,≤2.0 cm 3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0例;胃息肉3例,均为腺瘤性息肉伴糜烂;Dieulafoy溃疡3例,均显露小动脉残端.内镜见:喷血5例,涌血32例,渗血52例;多呈间歇性出血,部分病灶被新鲜血块覆着.

  • 316例结肠息肉内镜治疗体会

    作者:王秀江

    结肠息肉为常见病变,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备受临床及内镜医师关注.现统计316例(624个)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用于肠道清洁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作者:刘秋梅;王久英;周杰

    结肠息肉具有多发性,其中腺瘤性息肉有较高的复发率及癌变可能,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经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肠息肉治疗因具有损伤小,痛苦小,经济、安全,术后效果好,已经成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良好的肠道清洁状态是经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肠息肉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对2007~2009年180例结肠息肉行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息肉治疗前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与蓖麻油进行肠道准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结肠镜检查致腹腔外穿孔1例

    作者:高广江;崔岩;刘光军

    1 病例介绍患者女,8岁.外院肠镜检查于横结肠见直径0.4cm半球形于基单发息肉,表面光滑,色无异常,质软,取材1块.病理诊断:结肠腺瘤性息肉.2周后到我院行息肉电切术.术中结肠镜抵达回盲部,升结肠、肝区存留较多粪便,所见粘膜未见异常;横结肠、脾曲、降结肠插镜顺利,反复观察未发现息肉;乙状结肠部位弯度较大,数次勾拉方才通过;直肠粘膜充血、发红.诊断:直肠炎.嘱6个月后复查肠镜.术后病人感腹胀,同时颈部、胸部见皮下气肿,触之有握雪感,但无呼吸困难和心悸、气短现象,无腹膜刺激征,血压、脉搏正常.腹平片示:腹膜后气肿,膈下未见游离体.以腹痛待查收住院观察,当日晚行剖腹探查:腹腔内未见污染及游离气体,结肠表面脂肪垂有较多积气,以降结肠为重,剪开中下段脂肪垂有气体逸出,降结肠见0.5cm裂口,无肠液外溢,周围肠壁略充血、水肿,其余肠段无异常,行结肠穿孔修补术,周后痊愈出院.

  • 胃肠道平坦型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作者:陈彩林;赵冰

    胃肠道息肉是黏膜慢性炎性反应引起的局部增生肥厚性病变,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及家族性息肉病等类型,以腺瘤多见[1]。腺瘤性息肉若无有效处理,病情可进展为恶性肿瘤,因此早期胃肠息肉的切除对于降低其发生癌变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 MR )具有创伤小、安全、方便等优点,成为近年来治疗胃肠道平坦型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3]。但应用E MR治疗存在出血、感染及胃肠穿孔等并发症,以出血较为常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对于胃肠道平坦型息肉行E MR 治疗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少有报道,其治疗及预防措施亦未有统一的认知[4]。本研究通过对可能导致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记录并比较相应的处理措施及其治疗效果,探讨胃肠道平坦型息肉经 E MR 治疗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为预防 E MR 治疗后的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作者:俞骁珺;谢玲;周郁芬;袁晓琴;许兰涛;吴云林;陈平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结直肠息肉具有共同的发病因素,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有助于结直肠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目的:比较合并NAFLD与非NAFLD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就诊的结直肠息肉患者673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息肉分布部位、数量、形态、大小、病理学诊断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多发性息肉占比较高,直径1.0 cm以上的息肉和含绒毛结构的进展期腺瘤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息肉分布部位和息肉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按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进行分层分析,NAFLD组直径1.0 cm以上的息肉占比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AFLD对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影响,此类患者的息肉具有体积大、多发性、进展期腺瘤发生率高的特点,因此临床上应重视NAFLD患者的结肠镜筛查.

  • 上海市嘉定区2652枚结直肠息肉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谢玲;陈平;袁晓琴;吴云林;许兰涛;王伟;朱时燕;忻笑容;周郁芬;俞骁珺

    背景: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16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直肠息肉的内镜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652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对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随访期间息肉再次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52枚结直肠息肉中75.3%(1996枚)为远端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77.5%(2056枚),其中39.1%(804枚)发生上皮内瘤变。447枚息肉同时取活检并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两次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60.4%,其中腺瘤性息肉符合率为68.1%。术后1.5年复查结肠镜再次检出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共218枚,腺瘤性息肉占74.3%,近端结肠和直径≤1.0 cm 的息肉再次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远端结肠和直径>1.0 cm 者(12.3%对6.9%,9.0%对4.5%,P 均<0.01)。结论:腺瘤性息肉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息肉中占比较高;应重视息肉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定期随访。

  • 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庄剑辉;李晓波;王美鸿;张哲焱;季晓微;金鑫;钱缙

    背景:胆囊切除已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但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一直未受到重视.目的:探讨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经结肠镜排除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疾病的患者425例,根据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史分为胆囊切除组(n=63)和对照组(n=362),对两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息肉表现和组织学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切除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6.0%对3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两组患者息肉的部位和形态均无明显差异(P=0.753,P=0.127);但胆囊切除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危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1.79,P=0.006).亚组分析示胆囊切除史≥10年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与胆囊切除史<10年无明显差异(P=0.11).结论:胆囊切除并未增加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性,但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因此对胆囊切除患者应重视早期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筛查.

  • β-连环蛋白在胃腺瘤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震凯;朱人敏;汪芳裕;刘炯;张新华;杨妙芳;金鑫鑫;何小平

    背景:β-连环蛋白(catenin)是Wnt信号转导途径异常激活的关键环节,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密切相关.目的:观察β-连环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胃腺瘤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得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的78例不同胃组织标本,包括24例正常胃黏膜、24例胃腺瘤性息肉(胃腺瘤.14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30例胃腺癌组织,以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标本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β-连环蛋白在正常胃黏膜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瘤组织中为细胞膜表达,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瘤和胃腺癌组织中呈细胞质/细胞核异位表达.胃腺癌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胃腺瘤组织(100%对41.7%,P<0.05),膜表达缺失者占767%(23/30).结论: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 叶酸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影响

    作者:高占娟;胡晓娜

    叶酸是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中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DNA的合成和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叶酸缺乏易导致腺瘤性息肉发生;如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已形成,叶酸补充可能增加其进展风险.800μg/d的适量叶酸摄入是有益的,应不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风险.

  • 胃小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欧;俞媛洁;袁静萍;谭诗云

    背景:胃息肉发病率高,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管理指南.目的:探讨胃小息肉(直径<10 mm)中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的1 739例胃小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二元回归分析评估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 739例患者中,腺瘤性息肉26例,非腺瘤性息肉1 713例.腺瘤性息肉组与非腺瘤性息肉组的年龄、息肉直径和息肉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息肉个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息肉直径、息肉部位为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息肉直径大和息肉位于胃中下1/3是胃小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

  • 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178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徐伟;许海尘;薛绮萍;孙为豪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 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结直肠息肉患病率临床分析

    作者:郑雄;胡梅洁;马瑾;王吉;李健

    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结直肠息肉患者常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目的:分析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指导此类个体的干预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2年因排便习惯改变至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 204例患者入选,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32.2%(1 997例),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38.8%对26.2%,P<0.01).有病理记录的息肉共3041枚,其中腺瘤性息肉1 798枚(59.1%),增生性息肉592枚(19.5%),炎性息肉554枚(18.2%),腺癌83枚(2.7%),227枚(12.6%)腺瘤性息肉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腺瘤、腺癌分布于肝曲远端者均在80%以上.结论: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较高且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病变多位于肝曲远端.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治疗,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207 条记录 4/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