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朝辉;韩保卫;王云帅

    目的:观察分析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状态。方法选取该院在2011年3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450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患者(136例TSA,122例SSA/P,192例HP),并选取82例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METHYLIGHT方法分析结直肠锯齿轮病变中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并采用免疫分析法分析CDX2基因的表达情况,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状态和相关因素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CDX2基因甲基化率53.38%(44/84),SSA/P组75.41%(92/122),HP组72.97%(140/192),TSA组80.88%(110/136);H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SA组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S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CDX2基因启动子CpG岛中上游区域基化程度高,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两者相关性不强,极少部分甲基化状态有可能有诱导CDX2蛋白表达下调的作用。

  • 锯齿状病变组织中Runx3基因的甲基化及蛋白表达

    作者:张玉萍;王鲁平;方园;许春伟;葛畅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在锯齿状病变发生与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用TaqMan探针为基础的实时定量PCR(Methylight)法检测77例锯齿状病变(29例HP、29例SSA/P和19例TSA)、16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和14例结直肠癌中 Runx3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组织中 Runx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Runx3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在正常和HP、SSA/P、TSA、CRC分别为12.5% (2/16)和17.2% (5/29)、51.7% (15/29)、63.2% (12/19)和78.6% (11/14).Runx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和HP、SSA/P、TSA、CRC分别为81.3% (13/16)和72.2% (21/29)、48.3% (14/29)、31.6%(6/19)、21.4% (3/14).SSA/P、TSA和CRC 3组中 Runx3甲基化与Runx3蛋白表达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且为负相关.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甲基化是诱导Runx3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的主要原因,在锯齿状病变尤其是锯齿状腺瘤的发生及癌变通路中起重要作用.

  • 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病理及7种抗体表达

    作者:方园;王鲁平;张玉萍

    目的 探讨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LH1、MGMT、RUNX3、CDX2、β-catenin、p16和Ki-67的表达.方法 收集增生性息肉(HP) 52例,其中微小泡状型增生性息肉(MVHP) 38例,杯状细胞型增生性息肉(GCHP) 12例,黏液缺乏型增生性息肉(MPHP)2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以广基锯齿状息肉(SSA) 41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23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4例及结直肠腺癌(CRC)24例作为对照.结果 HP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可分为MVHP、GCHP和MPHP 3种亚型.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腺腔有锯齿状结构,隐窝拉长,多呈管状,隐窝上部腔缘呈锯齿状,增生部分位于基底及下1/3,隐窝下1/3狭窄,间隔被覆未分化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RUNX3、β-catenin、p16和Ki-67的表达阳性率,HP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HP为常见锯齿状病变,大部分腺腔呈锯齿状改变,伴/不伴杯状细胞.RUNXβ、β-catenin与p16在H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PHP增殖活性较高可能有一定的恶性潜能.

  • CK7/CK20、MUC6、RARα在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斌;王鲁平;李琳

    目的 探讨CK7、CK20、MUC6、维甲酸受体(RARα)在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表达及鉴别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7、CK20、MUC6、RAR α在44例增生性息肉(HP),45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1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中的表达情况,并以结直肠管状腺瘤、腺癌及正常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CK7阳性率HP为45.4%, SSA为36.4%,TSA为22.2%.CK20在结直肠各组病变中阳性率均较高,表达无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HP与TSA比较CK7的阳性率差异显著.MUC6的阳性率在SSA中为36.4%,HP中为4.5%,TSA中为11.1%.RAR α的阳性率在HP中为38.6%,SSA中为81.8%,TSA中为62.2%.统计学分析RAR α的阳性强度在HP和CRC中差异显著,在各型锯齿状病变间则差异不显著.结论 CK7(+)对鉴别HP和TSA有一定意义;MUC6(+)有助于SSA的确诊;RARα在锯齿状病变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强度比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减弱,但对各类锯齿状病变的鉴别意义不大.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葛畅;王鲁平;许春伟;方园;张玉萍

    目的 检测锯齿状病变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改变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锯齿状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和临床病理意义,同时探讨p16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程度.方法 采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 (Methylight)方法检测225例锯齿状病变(包括96例HP、61例SSA/P和68例TSA)、54例TA、69例CRC和4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并通过测序法验证扩增的目的片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随机抽取的116例锯齿状病变(包括52例HP、41例SSA/P、23例TSA)、20例TA、24例CRC和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p16蛋白异常阳性程度在锯齿状病变和对照组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比较呈负相关(P <0.05);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与不同年龄层段的相关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可能是诱导其蛋白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且在结直肠“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癌”的锯齿状癌变通路中起重要作用;同时p16基因甲基化又可能与年龄相关,随年龄增长甲基化程度越高.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临床病理学诊断进展

    作者:王琳;王鲁平

    锯齿状病变是一组以上皮呈锯齿状结构为特征的结直肠息肉/腺瘤,具有恶变为腺癌的潜能,近年来锯齿状病变日益受到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工作者的关注.虽然国外对锯齿状病变的了解与研究开展较早,但其发病机制和癌变机制尚不明确,我国多数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对其更是鲜有认识.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及息肉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介绍.本文结合W110(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介绍,以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学特征为主,从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组织特点和诊断标准、癌变机制、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预后几个方面对该病变进行综述,旨在增强对锯齿状病变的认识.

  • 右半结肠丝状锯齿状腺瘤性息肉病癌变1例

    作者:荣智利;辛吉成;马冰峰;罗淞文;石婷婷;曾义岚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五位.锯齿状病变与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被证实是除“腺瘤-癌”途径外另一重要致癌途径,约35%的CRC来自此类病变[1-2].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内镜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作者:钟世顺;林微;何利平;梁玮;方超英;郑金辉;郑晓玲;邓万银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检出的结直肠息肉病例,了解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检出率、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59491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4403例,检出率为24.21%;其中锯齿状病变78例(91枚),检出率为0.13%,占息肉构成比为0.54%。男女之比为1.6:1,以40~69岁多发,平均年龄55.76岁,单发多见,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升结肠也不少见。直径<10 mm者明显多于≥10 mm者,以无蒂和亚蒂息肉多见。91枚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增生性息肉(HP)68枚(74.7%),传统锯齿状腺瘤(TSA)9枚(9.9%),无蒂锯齿状腺瘤(SSA/P)14枚(15.4%)。14枚 SSA/P中有10枚位于升结肠。病理学检查为单纯锯齿状病变不伴上皮内瘤变43枚(47.3%),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7枚(51.6%),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枚(1.1%)。直径≥10 mm的锯齿状病变伴上皮内瘤变者明显高于直径<10 mm者;亚蒂和无蒂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伴上皮内瘤变者明显高于有蒂者。结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具有腺瘤性息肉的一些特点,直径≥10 mm及亚蒂和无蒂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更易伴不同程度的上皮内瘤变。

  • 锯齿状病变患者组织中CDX2基因启动子中上游区域的甲基化

    作者:许春伟;王鲁平;葛畅;张玉萍;方园

    目的:观察锯齿状病变组织中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和CDX2蛋白表达,探讨临床病理意义和在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同时探讨CDX2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状况.方法:应用Taqman探针q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实验组225例锯齿状病变(包括96例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61例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SA/P)和68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对照组54例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TA)、69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42例正常组织中CDX2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通过测序法验证扩增序列,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116例锯齿状病变(包括52例HP、41例SSA/P、23例TSA)、对照组20例TA、24例CRC和24例正常组织中CD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在对照组正常组织与实验组HP(P=0.019)、SSA/P(P=0.015)和TSA(P=0.002),对照组CRC与实验组HP(P=0.000)、SSA/P(P=0.000)和TSA(P=0.000),对照组TA与实验组TSA(P=0.027)均有显著性差异;CDX2蛋白阳性率在对照组CRC与实验组HP(P=0.001),对照组TA与实验组HP(P=0.005),实验组HP和TSA(P=0.038)均有显著性差异;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和CDX2蛋白阳性率的相关性比较中,实验组HP、SSA/P和TSA中P=0.652,r=-0.064(极弱相关);P=0.238,r=-0.182(极弱相关);P=0.519,r=-0.142(极弱相关),但两者有负相关趋势;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和不同年龄层段相关性比较实验组HP、SSA/P和TSA中P=0.002,r=0.312(弱相关);P=0.000,r=0.473(中等程度相关);P=0.001,r=0.392(弱相关),对照组TA中P=0.001,r=0.440(中等程度相关).结论:组织中CDX2基因启动子中上游区域甲基化状态比较复杂,极少部分甲基化状态可能有诱导CDX2蛋白表达下调,在锯齿状通路的发生发展中影响作用也甚微;大部分甲基化可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

  • 结肠锯齿状病变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续;刘月平;杨会钗;王贵英

    目的:锯齿状病变代表一种异源性病变,其中一些具有恶性潜能。进一步明确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广阔思路。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切除的788例结肠息肉病变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按不同的检测方法确定每种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病变的比例通过χ2检验,P 值<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占息肉总数比例较高(508,64.6%),好发于远端结肠(381,75.1%),多数伴有急性、慢性炎反应(330,64.9%;178,35.1%);而在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 SSA)(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传统性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具有较多以下特征如伴发急性炎反应,平滑肌束长入固有层。以及临床特征中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伴异型增生中 BRAF 检测阳性44(62.8%)、19(35.2%);而且有肠病恶变的患者中(TSA)比例较高42例及随访健康的患者中(HP)比例较高49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38, P <0.05)结论锯齿状病变仍是一种在基因水平认识不足的综合征,而且与结肠腺癌的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无从论证。因此,临床病理工作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在需要每年检查结肠镜的患者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微卫星状态研究

    作者:周智勇;韩英;王鲁平

    目的 比较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与传统腺瘤、腺癌的微卫星状态的差异,以期间接验证传统型锯齿状成瘤通路的存在.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保存的75例大肠息肉及肿瘤组织蜡块标本,其中锯齿状腺癌(Sca)15例,非锯齿状腺癌(N-Sca)20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SA)20例,普通腺瘤20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荧光标记引物扩增BAT25、BAT26两个位点,随后使用DNA自动测序仪检测其微卫星状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部分标本扩增失败,对于成功扩增的68例标本:18例TSA中6例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12例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L)/微卫星稳定型(MSS);18例普通腺瘤均为MSS;13例Sca中3例为MSI-H,10例为MSI-L/MSS;19例N-Sca中仅1例为MSI-H,18例为MSI-L/MSS.统计学分析表明,普通腺瘤组、N-Sca组MSI-H发生率明显低于TSA组和Sca组(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普通腺瘤、N-Sca相比,MSI-H更多见于TSA、Sca,由此推断存在一条有别于传统"腺瘤-癌"发生模式的传统型锯齿状成瘤通路,但尚需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确认.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h-MLH1基因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意义研究

    作者:葛畅;王鲁平;许春伟

    目的:通过研究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探讨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相关性及在锯齿状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并分析h-MLH1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程度.方法: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2007-01-01-2012-12-31诊断为锯齿状病变标本225例,其中包括96例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61例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SA/P)和68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同时收集同院同期的54例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TA)、69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4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应用Taqman探针q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各组织中h-MLH1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其中随机抽取锯齿状病变116例(HP 52例、SSA/P 41例、TSA 23例)、TA 20例、CRC 24例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4例,并将其甲基化状态与相应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TA、HP、SSA/P、TSA和CRC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4% (4/42)、40.74%(22/54)、22.92%(22/96)、45.90% (28/61)、61.76%(42/68)和52.17%(36/69).HP组与正常、SSA/P、TSA及CRC组之间比较,正常组与SSA/P及TSA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TA、HP、SSA/P、TSA和CRC组织中,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 (24/24)、80.00% (16/20)、98.08% (51/52)、75.61%(31/41)、69.57%(16/23)和70.83%(17/24).正常组与HP、SSA/P、TSA、TA、CR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SA/P和TSA组中,h-MLH1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相关系数γ分别为-0.553、-0.497、和-0.473.TA、HP、SSA/P和TSA组中,h-MLH1基因甲基化与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分别为0.475、0.289、0.450和0.575.结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组织中h-MLH1基因甲基化可能导致其蛋白表达下调,与锯齿状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h-MLH1基因甲基化又可能与年龄相关,随年龄增长,甲基化程度越高.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特征及其癌变风险研究

    作者:黄文亭;郭蕾;郑波;吕宁;石素胜

    目的 观察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并分析其免疫表型特征,为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癌变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95例结直肠息肉状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并对其进行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和MSH6)、DNA修复酶(MGMT)、p53蛋白和BRAF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与传统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管状腺瘤)进行比较.结果 MLH1在非结直肠腺癌组增生性息肉中均呈阳性,而在结直肠腺癌组的增生性息肉中23.1%为阴性.MSH2、MSH6和MGMT在增生性息肉中的阴性率均明显高于传统腺瘤.BRAF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增生性息肉的阳性率为46.2%,而在非结直肠腺癌的增生性息肉仅为11.8%.MLH1、MSH2和MSH6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各抗体在各组各型息肉和(或)腺瘤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年龄、病变部位无关.结论 MLH1、MSH12、MSH6、MGMT和BRAF基因主要参与了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癌变过程.MLH1阴性、BRAF蛋白阳性的锯齿状病变可能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 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许春伟;王鲁平;葛畅

    目的 观察锯齿状病变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表达,探讨临床病理意义和在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同时探讨MGMT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状况.方法 应用Taqman探针qPCR (MethyLight)方法检测北京军区总医院2007~2013年的225例锯齿状病变[包括96例增生性息肉(HP)、61例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68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SA)]、54例管状腺瘤(TA)、69例结直肠癌(CRC)和4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GMT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通过测序法验证扩增的目的片段甲基化状态,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116例锯齿状病变(包括52例HP、41例SSA/P、23例TSA)、20例TA、24例CRC和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GM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异常阳性程度在锯齿状病变和对照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呈负相关;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不同年龄层段相关性比较中两者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可能诱导其蛋白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在结直肠“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癌”的锯齿状癌变通路中起重要作用.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92例临床病理观察及分类

    作者:何康;薛林;张莉

    目的 探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分类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特征,综合文献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92例结直肠病变腺体均有锯齿状结构,其中包括具有锯齿状形态的畸形腺窝灶(ACF-S)4例,增生性息肉(HP)48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6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7例,混合性息肉(MP)17例,每一种病变在形态上有其区别于其他各型的组织学特征.结论 通过形态学特点可以诊断与区分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ACF-S和SSA作为此类病变鉴别中的难点和重点,应给予更多关注,进一步探讨其形态学标准.

  • 细胞信号转导在结直肠锯齿状通路中的作用

    作者:朱海龙;易祥华

    锯齿状通路是有别于经典“腺瘤-癌”通路的特殊结直肠癌发生通路,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其分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及 Wnt 信号通路异常、CpG 岛甲基化表型(CIMP)以及微卫星不稳定(MSI)等方面。此文就锯齿状通路相关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242例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作者:任大宾;徐萍;赖跃兴;孙玮玮;徐凯;王静;于海滨

    目的 探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内镜下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2月检出的24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患者的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资料.结果 24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病变位于右半结肠74例,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168例;病变为隆起型145例,表面型97例;病变直径<10 mm 186例,10~20mm46例,>20mm10例;腺管开口(pit)分型Ⅱ型164例,ⅢL型52例,Ⅳ型26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组织病理学特征形态为管状腺体91例,管状绒毛状腺体124例,绒毛状锯齿状腺体27例;无上皮内瘤变8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0例.病变直径<10 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pit分型Ⅱ型为主(P<0.01),病变直径>20 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pit分型ⅢL型和Ⅳ型为主(P<0.01);在病变直径<10 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62.37%(116/186),显著低于病变直径10~20 mm的78.26%(36/46)和病变直径>20 mm的8/10(P值均<0.05).在pit分型为Ⅱ型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55.49%(91/164),显著低于ⅢL型的88.46%(46/52)和Ⅳ型的88.46%(23/26,P值均<0.01).在组织病理学特征形态为管状腺体者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42.86%(39/91),显著低于管状绒毛状腺体者的80.65%(100/124)和绒毛状腺体者的77.78%(21/27,P值均<0.01).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在结直肠息肉中占一定检出率,且具有上皮内瘤变倾向,需要引起内镜医师的重视.

  • 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邓宝茹;董文逍;曹海龙;王邦茂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经活检病理诊断为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的21例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及病理特征.其中18例同期(6个月内)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者纳入病例组,并按1∶4的比例选取同期行上消化道内镜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的患者组成对照组(n=72),对比分析2组的结直肠腺瘤检出情况.结果 21例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3±17.2)岁, 病变位于食管下部1例、胃17例(其中贲门3例、胃体9例、幽门5例)、十二指肠3例,黏膜病理形态表现为锯齿状增生6例、增生性息肉8例、锯齿状腺瘤伴轻度不典型增生6例、十二指肠黏膜内癌1例.病例组检出结直肠腺瘤7例(38.9%),其中结肠非进展期腺瘤3例(16.7%)、进展期腺瘤4例(22.2%);对照组检出结直肠腺瘤8例(11.1%),其中非进展期腺瘤5例(6.9%)、进展期腺瘤3例(4.2%).病例组结直肠腺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9%比11.1%,P=0.010,OR=5.091,95%CI:1.534~16.890).结论 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可于不同黏膜病变中检出,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患者的结直肠腺瘤检出率较高,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以除外并发的结直肠腺瘤.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周竞奇

    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分类及鉴定诊断要点。方法运用形态学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83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综合文献标准对其进行分类。结果72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83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中8例结直肠病变腺体有锯齿状结构,其中4例为锯齿状形态的增生性息肉( hyperplastic polyps, HP),2例为传统锯齿状腺瘤( 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1例为广基锯齿状腺瘤(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 SSA),1例为混合性息肉(mixed polyposis, MP)。每一种病变在形态上均有与同其他各型组织学相异的特征。结论利用形态学方法能够对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提升对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认识,提升临床诊断的正确率。

  • 维甲酸及其受体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表达及应用前景

    作者:王斌;王鲁平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发病率上升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国外一些大宗研究显示,在结直肠镜密切监测下,CRC发病率仍有显著增加,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对锯齿状病变(一类代表CRC癌变新途径病变)的认识~([1,2]).锯齿状腺癌~([3])被认为是CRC的一个独特亚型,占所有类型CRC 的7.2%.近端CRC的17.15%,约有10%~15%的孤立性CRC来源于锯齿状病变~([2]).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