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青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徐建波;何裕隆;吴晖;张信华;马晋平;彭建军;陈创奇;蔡世荣;詹文华

    目的 探讨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年8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99例青年胃癌患者(年龄小于或等于40岁)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时期收治的40岁以上的894例中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胃癌患者以女性多见,更易累及全胃,BorrmannⅣ型和印戒细胞癌的比例更高,分化程度更低,浸润程度更深,更易出现腹膜转移(均P<0.05).青年组和中老年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9.1%和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NM分期(P=0.014)和手术方式(P=0.012)是青年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青年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56.7%,姑息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11.1%,而行姑息性减状术以及探查或活检手术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胃癌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但预后与中老年患者无异;TNM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影响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治性手术是获得长期疗效的唯一方法.

  • 三角吻合技术在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昌明;林建贤;郑朝辉;李平;谢建伟;王家镔;陆俊;陈起跃

    目的 探讨三角吻合技术在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实施的18例全腹腔镜胃远端癌根治术并残胃十二指肠吻合(三角吻合)病例的临床资料.三角吻合是完全在腹腔镜下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完成残胃和十二指肠后壁的功能性端端吻合,再利用直线切割闭合器闭合共同开口后,吻合口内部的缝钉线呈现为三角形.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淋巴结清扫(D1+或D2)及三角吻合.手术时间(156.3±38.5) min,三角吻合耗时(24.6±11.2) min.肿瘤距上切缘(5.8±2.4) cm,距下切缘(4.1±2.7) cm,上、下切缘病理结果均未见癌残留.术中出血量(70.7±43.8) ml,淋巴结清扫数目(32.4±12.0)枚/例.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8±0.9)d,肛门排气时间(3.1±1.2)d,进食流质时间(3.6±1.7)d,术后住院时间(9.6±2.5)d.术后1例患者出现乳糜瘘伴腹腔感染;全组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或吻合口瘘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结论 三角吻合技术应用于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

  • 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何梦江;李全林;陈巍峰;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

    目的 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498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98例患者中有43例(8.6%)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HR =1.525,95% CI:1.040~2.236)、肿瘤侵犯深度(HR=1.656,95%CI:1.158~2.368)和组织学类型(HR =8.149,95%CI:1.770~37.513)是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临床病理因素可对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 经腹膈肌裂孔途径与经胸腹联合切口用于近端胃癌根治术的比较研究

    作者:邬四明;黄智民;朱雄兵;卢晓明

    目的 探讨经腹膈肌裂孔途径对进展期近端胃癌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间在湖北通城县人民医院接受经腹膈肌裂孔途径手术治疗的40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7~76(平均56.1)岁.选取同期经胸腹联合切口途径行近端胃癌根治术且临床病理资料相匹配的40例近端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经腹膈肌裂孔途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81.3±63.7) ml比(248.8±79.7) ml,P=0.000],手术时间缩短[(4.1±0.6)h比(5.3±0.7)h,P=0.000],ICU治疗时间[(6.5±5.7)d比(19.4±18.0)d,P=0.000]及术后住院治疗时间[(14.0±2.3)d比(18.7±3.0)d,P=0.000]均明显缩短;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3/40)和10.0%(4/40),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和6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D0.05).结论 经腹膈肌裂孔途径对进展期近端胃癌行根治术安全、有效.

  • 全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比格犬小肠动力影响的机制研究

    作者:丁学伟;鄢芳;梁寒;李慧;薛强;张阔;郝希山

    目的 研究全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对犬小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将13只比格犬分为对照组(3只,仅行假手术),全胃切除后采用功能性间置空肠进行消化道重建(FJI组,7只)和全胃切除后采用Roux-en-Y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RY组,3只).手术后48 h处死比格犬.处死前1h灌入活性炭,检测小肠转运率.取吻合口上下5 cm的小肠,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干涉显微镜观察和检测小肠炎性反应,小肠组织卡哈尔细胞(ICC)分布及上皮凋亡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FJI组的小肠转运率分别为0.14±0.03和0.32±0.11,显著低于RY组(0.52±0.21,P<0.05).FJI组较RY组的小肠分布更多的ICC;FJI组的小肠浆膜炎性反应(包括出血、纤维渗出、溃疡)、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以及小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均不如RY组明显.结论 减少手术创伤、保持小肠连续性的功能性间置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方式,具有更好的食物储存功能,有利于术后小肠动力的恢复.

  • 淋巴结转移率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作者:刘宏根;梁寒;邓靖宇;王力;梁月祥;焦旭光

    目的 评价淋巴结转移率(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到2007年7月间收治的6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320例,15枚以上者29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病理N分期(pN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度分期(rN分期)中预后的差异.结果 通过Log-rank检验,确定MLR的界值,按此界值可分为rN1(MLR小于或等于10%)、rN2(MLR大于10%,但小于或等于30%)、rN3(MLR大于30%,但小于或等于60%)和rN4(MLR大于60%)4期.对于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上述不同rN分期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同一rN分期中,不同pN分期之间生存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pN2和pN3a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与15枚以上者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各个rN分期中,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rN分期是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2,RR=1.617,95%CI:1.111~2.354).结论 rN分期能很好地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 全胃切除后间置空肠代胃与Roux-en-Y吻合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远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康悦;魏玉哲;薛英威

    目的 比较胃癌全胃切除后间置空肠代胃术与Roux-en-Y吻合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远期并发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由两名研究者以“Gastrectomy”、“Roux-en-Y”和“Interposition”以及“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和Google Scholer等英文数据库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核对,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计1628例胃癌全胃切除病例,其中消化道重建采用间置空肠代胃术728例,采用Roux-en-Y吻合术954例.与Roux-en-Y吻合术相比,间置空肠代胃术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倾倒综合征发生率(OR=0.19,95%CI:0.11~0.34,P<0.01)、提高预后营养指数(WMD=6.02,95%CI:1.82~10.22,P<0.01)并改善术后体质量减轻程度(WMD=-2.45,95%CI:-3.81~-1.71,P<0.01),而两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Roux-en-Y吻合术相比,全胃切除后采用间置空肠代胃术进行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杜云霞;张连海;王晓红;邢晓芳;程晓静;杜红;胡颖;李瑛爱;朱昱冰

    目的 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81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黏膜组织中CEBPB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EBPB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6%(13/81),癌旁组织中无表达或弱表达.单因素分析显示,CEBPB阳性表达与胃癌远处转移有关(P=0.048).CEBPB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19.4个月,低于CEBPB阴性表达患者的45.2个月(P=0.024).多因素分析显示,CEBPB阳性表达是影响本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2.544,95%CI:1.154~5.610,P=0.021).结论 CEBP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 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妍;刘天舒;庄荣源;崔越宏;王志明;余一祎;侯君;孙益红;沈坤堂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影响术前化疗胃癌患者复发死亡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1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4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分析新辅助化疗患者复发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其中48例患者化疗后在术前接受了影像学评估,术前化疗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3.3%(16/48)和93.8%(45/48);另有1例因在化疗期间胃穿孔行急诊手术而未接受影像学评估.治疗后89.8%(44/49)的患者获得根治手术,其中90.9%的患者(40/44)接受了D2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淋巴结转阴率为30.6%(15/49);术后病理有反应32例,其中2例获得完全病理缓解.术前化疗期间血液学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下降,非血液学毒性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以1~2级为主.49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6 d,其中2例(4.1%)分别因术后胰漏和胰周渗液而延长了住院时间.49例患者均接受了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6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29.6个月(95%CI:24.0~35.2),中位总生存期为34.6个月(95%CI:29.8~39.4).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影像学疗效(P.=0.038,RR=0.168,95%CI:0.031~0.904)和病理反应(P=0.007,RR=0.203,95%CI:0.064~0.642)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复发死亡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化疗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和R0切除率;影像学疗效和病理反应是影响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患者重要的预后指标.

  • 胃切除方式对胃中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陶克龙;黄昌明;林建贤;郑朝晖;李平;谢建伟;王家镔

    目的 探讨胃切除方式对胃中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22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66例(DG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患者156例(TG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结果 DG组和TG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4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之下,TG组患者肿瘤更大、分期更晚、肿瘤位于小弯侧者居多(均P<0.01).按TNM分期进行分层预后分析显示,相同病期的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以4 cm、5 cm还是6 cm作为近切缘截点,不同近切缘距离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而胃切除方式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胃中部癌患者如果能够达到根治手术的要求,其预后不受胃切除方式的影响,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 醛酮还原酶1-B1O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姚海波;徐园;陈乐高;关天培;马英玉;陶厚权;邵钦树

    目的 探讨醛酮还原酶1-B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AKR1B10 mRNA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原发胃癌组织及70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AKR1B1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CR结果显示,91.7%(33/36)癌旁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AKR1B10 mRNA的表达高于其配对胃癌组织[8.3%(3/36),P=0.000].100例胃癌组织中33例(33.0%)AKR1B10蛋白阳性表达,70例非肿瘤胃黏膜上皮中65例(92.9%)AKR1B10的阳性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胃癌组织中AKR1B1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P=0.000)、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28)、远处转移(P=0.031)和临床TNM分期(P=0.000)有关.AKR1B10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60.6%比32.8%,P<0.01).结论 胃癌组织中AKR1B10的表达下调与胃癌进展有关,提示预后不良.

  • 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鸣杰;张国雷;袁文斌;倪俊;高偲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危险因素及PGS发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422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PGS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出现PGS与未出现PGS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情况.结果 422例患者术后PGS发生率为9.5%(42/44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5岁、术前合并焦虑症和低蛋白血症、术前存在幽门梗阻、术后血糖升高、毕Ⅱ式吻合、手术时间超过4h、术后使用自控型镇痛泵以及术后日补液量超过3500 ml者PGS发生率较高(均P<0.05),这9项因素可作为PGS发生的潜在临床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合并临床危险因素的个数与PGS发生率呈线性正相关(r=0.967,P<0.05).术后215例(50.9%)患者获得了3~60个月的随访,其中30例发生PGS患者和185例未发生PGS患者的术后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6.1和33.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具有临床危险因素的胃癌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概率增加,且PGS的发生会影响患者预后.

  •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作者:王力;梁寒;王晓娜;吴亮亮;丁学伟;刘宏根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开腹手术治疗的24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 242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9.1%(22/242),其中黏膜内癌为5.5%(10/182),黏膜下癌为20.0%(12/60).14例患者仅第1站淋巴结转移,4例出现跳跃性转移,4例同时出现第1站和第2站甚至第3站淋巴结转移.第1站淋巴结转移18例,以第7组和第3组转移频次高,各8例;第2站淋巴结转移7例,局限于第8a组(4例)和第9组(3例);第3站淋巴结转移2例,第4sa组和第16b组各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0.003,OR=4.386,95%CI:1.656~11.617)和有无脉管瘤栓(P=0.002,OR=13.621,95%CI:2.711~68.447)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密切相关;术前和术中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于手术方案的合理制订至关重要.

  • 重复胃原发性腺癌一例

    作者:张建平;祁红军;刘晓明;倪家连

    患者男性,25岁.因"B超检查发现左上腹囊性占位7d"于2011年1月2日入院.患者7d前体检腹部B超探及胃大弯旁有一约90 mm类圆形囊性包块.上腹部CT示:左上腹脾胃间有一截面为8.9 cm×8.8 cm囊性占位性病变,病变内侧壁与胃体大弯侧无分界,外侧壁局限性增厚,增强扫描后病变囊壁强化,见图1a.查体:一般状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左上腹可触及囊性包块,边界清,全腹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入院后查血CEA、CA199正常.

    关键词:
  • 胃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作者:李新军;汤汉林;姜海平;黄君彦

    患者男性,60岁.因"上腹胀痛1月"于2011年3月2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呈阵发性,无右肩背部放射痛;无反酸、嗳气和呕血、黑粪,症状与进食、体位无明显关系,能自行缓解.渐出现吞咽硬食困难,遂至我院就诊.自起病来,患者精神、睡眠可,进食半流质,体质量下降不明显.入院查体:腹平软,腹壁未见静脉曲张,剑突下有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墨菲征(-).

    关键词:
  • 成人胃巨大囊性淋巴管瘤一例

    作者:蔡华杰;郑志海;暨玲;李鹏;郑晓风

    患者男性,57岁,因"间歇性腹胀1年,腹部胀痛伴低热4d"于2011年8月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电子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提示"(胃角)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灶区黏膜糜烂".2d前外院腹部B超提示"腹腔巨大囊性占位".查体:急性痛苦貌,腹膨隆,左侧明显,腹部可扪及一巨大包块,几乎占据整个腹部.

    关键词:
  • 对胃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以及治疗靶点的研究

    作者:张连海;季加孚

    相同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仍然存在明显不同的预后状态,这使得根据临床分期的治疗规约存在实际上的不足.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为主的手段寻找与患者预后生存相互关联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进行更细节的分子分型,从而为个体化的诊疗提供依据.一些标志物可以用于胃癌的靶向性治疗,HER2抗体是目前指南中唯一通过的靶向类药物.随着靶向类药物的不断研发与演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靶向类药物进入胃癌临床.

  • 进展期胃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进展

    作者:李占武;王利

    进展期胃癌的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术后仍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近年来,通过新辅助化疗减少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增加手术切除率,提高远期疗效,已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直接作用于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小,为进展期胃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进展期胃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的适应证、并发症、疗效评价、手术时机、化疗方案及病理改变等方面进行一综述.

  • 进一步优化胃癌综合治疗的方案与措施

    作者:朱正纲;张俊

    全球胃癌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新发胃癌人数仍极庞大.国内多家诊疗中心已建立了胃癌多学科诊疗团队,但在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乃至生物靶向治疗等具体策略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合理应用各种技术做精确的术前分期、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化疗、微创外科技术在各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与基础科研的合理转化以及胃癌的个体化治疗等.中西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各类分子事件存在差异,期待有更多源自东方的临床研究证据,充实我国胃癌治疗临床实践.

  • 应该重视胃癌根治术后的消化道重建

    作者:季加孚;季鑫

    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多种多样,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佳重建方式.胃癌根治术后的重建方式也是专家们一直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视.消化道重建一方面必须控制好并发症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要保证患者有满意的营养状态和良好的生活质量.本文就目前胃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总结.对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Roux-en-Y吻合的远期效果和生活质量佳,尤其是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效果很好;而对于进展期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Ⅱ式重建的效果不差于Roux-en-Y吻合的效果.对于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吻合是简便、有效的重建方式,加做空肠储袋可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吻合器的使用可以降低治疗费用,并且在行食管空肠吻合时更加方便.对于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采用食管残胃(管状胃)吻合是较为常见的重建方式.幽门重建的作用还存在一定争议,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用于早期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体会

    作者:孔静;吴硕东;陈永生;李晓龙;苏洋;田雨;范莹

    D2根治术作为胃癌的标准术式,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报道日渐增多,但关于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鲜有报道[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共完成4例早期胃癌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女3例,男1例,平均年龄56(47~68)岁.术前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胃癌;术前超声胃镜及增强CT等检查提示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未见其他各器官及周围淋巴结转移.完善检查后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

  • 改良袢式吻合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王青兵;王雁军;黄天臣;张勇;肖建安

    全胃切除术后的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生活质量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密切相关.理论上,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应满足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维持营养吸收和具有储存食物的功能、缓解术后消化道症状、大限度地减少反流性食管炎并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等需求[1].我们对76例胃癌患者应用改良袢式吻合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胃癌手术命名浅谈

    作者:薛英威;魏玉哲

    1962年日本出版了《胃癌处理规约》(以下简称《规约》)第1版后,几十年来,根据实践中的新认识不断地对《规约》中的相应内容进行修订,到2010年,已经完成修订第14版,为胃癌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1-2],但在手术命名上尚未制定出规范,手术名称随意性较大.

    关键词:
  • 国际胃癌新分期对我国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作者:梁寒

    第7版胃癌国际分期对T分期和N分期做出了重大调整,日本胃癌分期与UICC/AJCC分期实现了统一.日本胃癌诊治指南对临床关注的有关淋巴结清扫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新版TNM分期由于采用了日韩的数据,因此,能更准确地预测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的预后.对于是否需要切脾并清扫第10组淋巴结、全网膜囊切除的必要性、第13组和第14组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D2淋巴结清扫已为东西方学者普遍接受.对特定病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国际胃癌分期项目将从全球23个国家收集数据,相信第8版国际胃癌分期将具有真正的国际化意义.

  • 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作者:严超;燕敏;朱正纲

    准确的胃癌术前分期是胃癌综合治疗方案实施的需要.早期胃癌,特别是黏膜内癌,可以行内镜下切除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为了获得局部进展期胃癌R0切除,新辅助治疗倍受关注并已展开探索.随着内镜超声检查(EUS)、经腹超声检查(TAUS)、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PET)、PET-CT和腹腔镜探查分期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已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旨在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价值作一阐述.

  • 提高对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认识

    作者:薛英威;于雪峰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尤其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该部位肿瘤在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国内及国际学者对该部位肿瘤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故目前亦无一致认同的治疗规范.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对该区域肿瘤的进一步认识,寻找更加合理、可行的治疗策略.

  • 腹腔镜胃癌手术消化道重建的难点与对策

    作者:黄昌明;林建贤

    胃切除术后消化道的重建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由于腹腔镜胃癌手术后消化道重建操作难度较开腹手术困难,技术要求较高,术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常规开腹手术的经验,还应根据肿瘤部位并结合腹腔镜操作特点,选择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手术器械,规范手术操作,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术后良好的生活质量.

  • 残胃癌诊断与微创治疗应用现状

    作者:武爱文;季加孚

    残胃癌系指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发生的癌,其占据胃癌的发生比例近年有所上升.残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规律较胃癌有所不同,其早期诊断应建立在对胃切除患者合理的监测基础上.对早期残胃癌,内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对进展期残胃癌,手术切除是首要的治疗选择.对有经验的外科医生而言,微创治疗手段包括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辅助残胃癌根治术仍然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 腹腔镜胃癌手术不应忽视肿瘤治疗的原则

    作者:苏向前;杨宏

    自1994年Kitano报道首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手术以来,近年在日本和韩国,腹腔镜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淋巴结转移风险低的早期胃癌.腹腔镜胃癌手术的目的在于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要以保证手术的根治性为前提.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目前腹腔镜胃切除术的指征已逐渐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进展期胃癌.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腹腔镜手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运用尚存争议.因此,为保证腹腔镜胃癌手术获得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必须严格遵循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诸如合适的病例选择,充分的手术切缘,规范的D2淋巴结清扫及符合无瘤原则等.

  • 应该重视特殊类型的胃肿瘤

    作者:曹晖;赵文毅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类型的胃肿瘤,如胃肠间质瘤(GIST)、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及特殊类型的胃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发病机制、组织来源和病理类型,使得疾病本身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相对较少,临床治疗效果有限;同时,其较低的发病率可能容易造成临床医师认识不足.本文通过对此类胃肿瘤进行阐述分析,以提高临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 胃癌第五转移与第三根治原则

    作者:龚建平

    局部复发是进展期胃癌行D2治愈性切除后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我们发现,在胃癌胃系膜中存在着一类新的转移,其与原发灶、淋巴结或血管不相连接,而胃系膜被固有筋膜完整地包绕着,表面部分被脏层腹膜所覆盖,这类转移(第五转移)有可能是胃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建议在行D2手术时,除了进行彻底的原发灶切除和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外,还应该增加第三根治原则,即完整的胃系膜切除,以免第五转移散落在手术野,遭致局部复发.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