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及现状

    作者:丁华文;马旭;董兆文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被誉为现代遗传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大里程碑.这一模型不仅解决了半个世纪以来有关遗传物质的争论,也奠定了现代基因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雷洁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产物。本文主要从自控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生物进化论观点系统阐述生物/基因对自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呼吁学者、家长在儿童自控力培养中,不仅强调后天环境塑造,也应该重视优种、优孕、优生,以及尊重每个儿童天性和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采用更为有效的、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 中医养生保健科普应“拔草施肥”

    作者:马晓峰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项研究中揭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按其重要程度由小到大依次排列是:保健设施占8%,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生活方式占60%.而中医学倡导的传统养生方法,如节嗜欲、慎七情、起居有常、调适四时、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药物养生等都属于生活方式的范畴.

  •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缺失型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林向阳;洪卫;陶志华;杨建荣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孕妇的ACE基因分布进行初步研究,以探讨PIH遗传倾向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研究对象:PIH组60例,年龄24~33岁,平均27.8岁,其中重度18例,中度20例,轻度22例,按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四版诊断标准分类.对照组110例,以随机原则,抽取健康孕妇,年龄23~30岁,平均25.7岁.两组孕妇均为单胎、初产,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和肾病史.2.方法:用新鲜全血(EDTA-2NA抗凝)3 ml,取富含白细胞层,蛋白酶消化白细胞,后用盐析法,冷乙醇提取絮状DNA.采用PCR技术检测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的多态性,引物为5′- CTGGAGACCACTCCCATCCTTTCT -3′及5′- GATGTGGCCATCACACATTCGTCAGAT- 3′.扩增产物在含有0.5 μg/ml 溴乙锭的2% 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外灯下观察(图1).

  • 五招战胜儿童自闭症

    作者:李婉

    儿童自闭症,又被称为儿童孤独症,它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自闭症通常在三岁以前起病,迄今为止,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明了,但已有研究发现:儿童自闭症是与基因遗传高度相关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尽管目前我们尚无立竿见影的特效治疗方法,但对自闭症却并非无招可用,积极治疗仍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

  • 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分类结合:现状和未来

    作者:刘斌;吕诚;吕爱平

    疾病诊断是医学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证候分类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创新生物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对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证候分类以区别于现代疾病诊断的分类思维模式对不同个体进行区分,可概括为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因此更具个体化特点.将中医证候分类与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相结合,创新临床诊断模式,促进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持续关注.本文以类风湿关节炎及其典型证候为切入点,从中医证候分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相关临床研究等方面,对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现状进行阐述,以期为未来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分类相结合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参考.

  • 从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的应激变化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马雪玲;王田;刘婧玮;李雪丽;邓冬;薛晓兴;赵慧辉;王娟;陈建新;王伟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应激状态下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的宏观表征及微观理化指标的变化,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模拟现代社会的应激刺激,给予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和正常Wistar大鼠相同的应激刺激,动态监测其血压、易激惹程度、行为及血液中Ang-II、NE含量变化,进行多个维度的差异性及关联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应激组与无应激组相比,应激组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血压升高幅度更大(P<0.05),易激惹程度评分更高(P<0.05),血液中Ang-II、NE含量升高(P<0.05),且应激结束2周后各项指标仍然显著高于无应激组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P<0.05),而Wistar应激组与无应激组相比,虽然也各项指标均有升高(P<0.05),但相较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较晚出现升高,且应激结束2周后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疏泄功能正常的状态下,受到外界应激时,一定程度上机体可作出适应性反应,而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属肝失疏泄状态,应激刺激下出现应激损伤表现,其机制可能与外周Ang-II、NE含量升高有关.

  • 基于脑功能核磁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 大鼠中枢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作者:李君玲;马雪玲;李玉波;夏恺;王田;薛晓兴;赵慧辉;王伟

    目的:研究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方法对大鼠进行造模,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扫描大鼠全脑信息,利用SPM8软件计算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与正常组比较在低频震荡(Amplitude of the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中存在异常的脑区;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探索的密切相关脑区进行单胺类神经递质检测;四逆散方剂反证确定其中枢分子生物学基础.结果:模型大鼠下丘脑Reho与ALFF均减弱,下丘脑DA、5-HT、5-HIAA和NE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逆散组较模型组比较下丘脑5-HT含量显著升高(P<0.05),NE、DA、5-HIAA存在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丘脑5-HT、5-HIAA、NE、DA是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

  • 痛风性关节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张治宇;方策;王秀华;于洪新;刘元禄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发现体内尿酸钠(MSU)晶体作用于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滑膜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C5a、微血管增渗酶、组织胺、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并且表明多种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来影响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1,2]。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痛风性关节炎的核心是中性粒细胞(PMN)介导的炎症[3],在正常情况下组织中少见PMN,而增强的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黏连是急性痛风产生的本质[3,4]。一般循环中PMN呈非活化状态,而组织中PMN较循环中PMN重要[5~7]。激活因子通过与PMN细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把信号传递给GTP结合蛋白,特异性磷酸脂酶激活磷脂酰肌醇,并在此酶作用下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激活蛋白激酶C,引起细胞内Ca浓度升高,从而激活PMN[5,8]。激活因子包括细菌、内毒素、免疫复合物、补体、氧自由基、白介素类。有报道E-选择素等黏附分子也有激活PMN的作用[9]。激活的PMN在趋化因子作用下与血管内皮细胞(VEC)黏附并进入组织中,这些趋化因子主要包括C5a、C3a、LPS及新近发现的一些小分子蛋白超基因家族趋化因子,如IL-8等[8,10]。而PMN黏附,穿越VEC向炎症部位的游走是急性炎症损伤过程的重要特征,其分子生物学基础在于PMN与VEC表面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10]。

  • 差异蛋白质组学法探索大承气汤优化方治疗便秘小鼠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陈银芳;于小娟;刘新辉;余日跃;聂斌;彭红;刘红宁

    目的: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探索大承气汤优化方治疗便秘小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大承气汤优化方组.模型组、大承气汤优化方组小鼠按50 mg·kg-1灌胃给予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以制备便秘模型,正常组小鼠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大承气汤优化方组按31 g·kg-1灌胃给予大承气汤优化方药液,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完成药效指标检测后,处死动物,称取小鼠大肠组织,提取蛋白样品,经纳升级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组合式质谱(NanoLC-LTQ Orbitrap Elite)系统分析检测,Protein Discovery软件进行蛋白质搜库,Sieve v2.1软件对所有样本蛋白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承气汤优化方组小鼠的肠组织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且与正常组变化方向一致的有77个.经文献检索分析表明,以上蛋白生物学功能一方面集中于促进糖脂代谢、三羧酸循环、生物氧化及能量代谢等,由此增加机体对大肠蠕动的供能,另一方面表现为增强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功能,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结论:差异蛋白质组学法找出的相关蛋白靶点及其涉及的生物体调控通路极可能是大承气汤优化方治疗便秘小鼠的生物学基础.

  • 气血“济衡守和”学说刍议

    作者:李红梅;王显

    基于“气-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传统气血理论提出的气血“济衡守和”学说,是对不同阶段气血稳态平衡调控机制及其效应规律的高度概括,全面阐释了气血在生理状态下相互济生、相互为用的动态过程——“济”,气对血的制衡作用——“衡”,血对气的守护作用——“守”,以及气血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调和气血达到气血冲和的治疗总纲——“和”.气血“济衡守和”学说的生物学基础在于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线粒体和内质网及其相互作用稳态调控失常则是气血“济衡守和”异常的病理学基础,体现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气血相关理论科学内涵,对临床复杂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论中风后失语从肾论治的理论渊源及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

    作者:常静玲;刘剑;高颖

    中风后失语自古作为中风病的兼证,各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唐宋以前的医家发挥了外风理论,重视“内虚邪中”学说,金元以后,则以内因立论,突出了风、火、痰、虚、气、血的作用,然而“内虚邪中”学说也开启了中风后失语从肾论治之先河.历代文献记载均贯穿中风病的病本在肾、从肾论治,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中理论,从肾—髓—脑的关系来阐述肾脑相关,把髓作为肾脑关系的中间环节.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亦证实了脑肾相关性,为中风后失语从肾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文章将对其理论渊源和现代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阐述.

  • 宏基因组学与中医证候研究

    作者:邱文琪;吴芊;宋明;卞庆来;李晓娟;潘秋霞;刘玥芸;陈家旭

    宏基因组学是指直接提取环境中总DNA,对微生物基因总和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学科.宏基因组技术是研究不可培养微生物的一种新技术,强调微环境的整体性,与中医学的宏观思想不谋而合.因此,若能将宏基因组技术有效应用于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将对于促进中医证候学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大有裨益.

  • 中医湿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杨德才;朱春梅;顾巍杰;王忆勤;刘国萍

    湿性重浊黏滞,决定了湿证病程缓慢、顽固,不易治愈,若能从物质基础层面揭示湿证内涵,可以促进湿证客观化研究.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引入,已表明湿证在物质基础层面有明确的分类,而如何从这些特定分类中提取可用于湿证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量化指标,会成为困扰中医证候现代化研究而有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文章通过对系统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湿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许多文献都报道了筛选出的湿证客观标志物,为揭示证候的生物学内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系统生物学技术自身不足、研究样本数少、辨证不统一、把差异标志物认为是湿证形成的条件等又是共有的缺点.克服这些缺点,必将对有助于阐述中医湿证的生物学基础.

  •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初步探讨雷公藤应用相关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展俊平;郑光;孟庆良;谷慧敏;左瑞庭;吕诚;姜淼

    目的:初步探索雷公藤应用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收集雷公藤的相关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及切片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其应用的基本生物学基础.并通过一维频次解释及二维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雷公藤主要用于关节炎、类风湿、肾病、红斑狼疮以及银屑病等治疗,其作用靶标以T淋巴细胞、滑膜、血管、基因、细胞因子类等为核心,主要涉及CD4、CD8、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类细胞因子为主,参与的通路有NF-κB、Akt、ERK、Fas/FasL、TLR4、p38MAPK等.结论: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初步呈现雷公藤应用的基本生物学基础,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服务于临床治疗.

  • 基于文献挖掘的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初步研究

    作者:刘婧玮;翟兴;冯玄超;高阔;赵慧辉;陈坤;刘甲;陈建新

    目的:以中医常见证型气虚证为切入点,从生物分子网络角度探索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方法建立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相关基因数据字典及气虚证表征术语词库,并通过 Genclip 软件检索气虚证表征文献并挖掘气虚证特征性NEI基因,探索证候的生物活性物质。结果对挖掘出的基因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气虚证”相关基因与内分泌、细胞信号传导、造血细胞系、免疫缺陷等相关。中医证型的内在生物学特征可以在NEI 水平上进行有效的辨识。结论文献挖掘作为一种新的发现证候生物学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将其扩大到其他证型的研究中,验证该方法的普适性和可靠性。

  • 中医"肾生髓,脑为髓海"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

    作者:李林;魏海峰;张兰;楚晋;赵玲

    肾生髓,脑为髓海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应用补肾中药来防治痴呆和提高记忆能力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这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尚未有系统的论述.作者近10年来应用拟痴呆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等开展了补肾中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补肾中药在老年痴呆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补肾中药的益脑髓功效存在较大差别;补肾中药在多种拟老年性痴呆和脑老化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作用特点是增强细胞能量代谢、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胆碱能神经元数量与功能,减少神经毒素生成.基于此,认为中医所指的脑髓,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是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营养因子;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元大量萎缩和丢失而造成髓海不足,可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可发生痴呆;中药补肾填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是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同时抑制神经毒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元存活与再生.

  • 中药材道地性研究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及模式假说

    作者:黄璐琦;陈美兰;肖培根

    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长期、反复实践中产生的、公认的优质中药材,它的形成与我国特有的生态地理、文化背景及中医药理论有关.由于道地药材独特的优良品质,其经济价值往往不同一般.近年来,对道地药材的掠夺性开发加之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致使许多道地药材濒于灭绝.因此,开展道地药材的研究不仅能体现中医药特色,而且是保证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该说,在几千种中药当中,道地药材是研究得比较深入的部分,尤其是近些年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道地药材进行研究,使道地药材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距离阐明药材道地性的科学内涵,从理论上有所创新来振兴中药学术还相差很远;为此,作者在回顾道地药材研究现状,找出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研究所遵循的途径及相互关系,提出应结合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今后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参考.

  •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比较分析

    作者:任建勋;刘建勋;林成仁;苗阳;陈可远

    目的 比较分析临床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病致瘀病机演化中不同证候分型的客观特征.方法 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病机变化属气病致瘀的78名受试者进行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辨证分组,并从血压、糖脂代谢、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以及炎症反应变化等方面对气病致瘀不同证候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冠心病气病致瘀的病理过程中,气滞血瘀证患者发病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促甲状腺激素(TSH)、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与气虚血瘀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健康受试者,气病致瘀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层粘连蛋白(LN)表达明显升高(P<0.05),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降低.结论 机体的炎性免疫反应可能在血瘀证的病理环节中起重要作用.而由情绪应急刺激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外周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可能是气滞血瘀证的本质所在.

  • 中医药防治肝脏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聂广

    自从分子生物技术开展以来,中医药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的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现综述如下.中医药防治肝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 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吴万垠等(1)用莪术油进行小鼠肝癌HepA抑制实验,以病理细胞图像分析仪分析莪术油对小鼠细胞DNA含量的影响,结果其抑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能显著降低小鼠肝癌细胞的DNA光密度值、核面积及DNA指数,同时能提高肝癌细胞中二倍体细胞的比例,降低超五倍体细胞比例,提示其抗癌活性与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有关.

15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