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肠癌耐药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非;翟立斌;万葆冬;何立伟;赵勇

    目的:为研究大肠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与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了31例大肠癌患者(初治原发癌19例;复治转移癌12例)的NDR-1 mRNA水平和多药耐药蛋白(P-170)的表达,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初治原发性大肠癌19例中MDR-1 mRNA基因阳性表达15.79%,P-170阳性为15.7%;而复发转移癌12例中,MDR-1mRNA基因阳性表达66.67%,而P-170阳性为58.33%.结论:复发性转移癌比初治原发癌具有更普遍的抗药性,且主要是获得性抗药,MDR-1的基因和蛋白质两种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以RT-PCR方法具有更强的敏感性,MDR-1基因表达可以作为预测化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 多层螺旋CT结直肠充气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庆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结直肠充气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的35例行MSCT检查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依据肿瘤影像诊断价值对MSCT结直肠充气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35例患者中未发现占位性病变者共9例,MSCT诊断为结肠癌者17例,其中9例已经手术验证,所有患者均经1次扫描即可获得理想图像.结论:MSCT结直肠充气成像技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

    作者:范春红;金明娟;张扬;宋亮;徐虹;蒋沁婷;俞维萍;陈坤

    目的研究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s,CYP)1A1、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M1和T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7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2002年5月在浙江省嘉善县开展的现场病例对照研究及单纯病例研究,获得14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43名健康对照,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方法检测CYP1A1、GSTM1、GSTT1和UGT1A7的基因多态,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CYP1A1 MspI多态(非编码区T6235C)C/C基因型、T/C和C/C基因型者相对于T/T基因型者的OR值分别为0.493(95%CI:0.254~0.956)和0.638(95%CI:0.427~0.952),具有统计学意义;GSTM1、GSTT1非缺陷型与缺陷型的分布频率对照组和病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病例组UGT1A7变异/变异型基因与野生纯合型基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501,95%CI:1.456~4.296).单纯病例研究分析,CYP1A1与GSTT1、GSTM1与GSTT1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COR值分别为2.617(95%CI:1.015~6.752)和3.935(95%CI:1.323~11.706);而CYP1A1与GSTM1、CYP1A1与UGT1A7之间无交互作用.结论CYP1A1 MspI变异型可降低机体对结直肠癌的易感性,而UGT1A7的变异/变异基因型可增加结直肠癌的罹患风险,CYP1A1与GSTT1、GSTM1与GSTT1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

  • 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PstⅠ多态、腌制品与大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俞维萍;陈坤;马新源;姚开颜;蒋沁婷;邹艳;周海光

    目的研究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CYP2E1)PstⅠ多态性和腌制品与大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人群基础的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PCR-RFLP技术,对126例大肠癌和343名健康对照PstⅠ识别的CYP2E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健康对照组CYP2E1基因野生型(C1/C1)为61.8%,杂合子(C1/C2)为35.8%,突变纯合子(C2/C2)为2.4%.调整年龄性别后,结肠癌病例中突变基因型频率54.9%(52.9%C1/C2和2.0%C2/C2)高于对照(OR 1.979,95%CI 1.090~3.595),但直肠癌病例与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发现,突变基因型、每周1或2次和隔天或每天吃腌制品单因素作用的大肠癌OR值分别1.935、2.122和2.315,而每周1或2次+突变型、隔天或每天吃+突变型联合作用后大肠癌OR值分别为2.272和3.127.分别分析结、直肠癌,腌制品对直肠癌的危险性在食用频率为每周1或2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型和突变型的OR值分别为2.646和2.29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结肠癌危险性只有在PstⅠ突变者隔天或每天吃腌制品时才剧增,OR值4.262(1.395~13.017),为野生型的2.6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P2E1PstⅠG→C点突变是大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因素,与腌制品有协同作用,该作用在结肠癌尤为明显.

  • 门静脉持续化疗联合腹腔大容积化疗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研究

    作者:黄炯强;雷建;胡明;郑文博

    目的研究门静脉持续化疗联合腹腔大容积化疗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效果.方法对104例临床无显示肝转移大肠癌且能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A组53例术中放置皮下门静脉和腹腔化疗泵,并于术后使用5-Fu门静脉持续化疗和腹腔大容积化疗各6个疗程,B组51例行常规静脉化疗(CF/5-Fu方案),亦为6个疗程,对全部病例随访,比较两组术后肝转移发生率发生时间和术后存活时间.结果 A组术后1、2、3、4年肝转移为1例(1.9%)、2例(3.8%)、4例(7.5%)、3例(5.7%),生存率为52/53(98.1%)、50/52(96.2%)、46/50(92.0%)、39/46(84.8%).B组术后1、2、3、4年肝转移为3例(5.9%)、6例(11.8%)、8例(15.7%)、5例(9.8%),生存率46/51(90.2%)、40/46(86.9%)、30/40(75.9%)、18/30(60.0%).结论门静脉持续化疗联合腹腔大容积化疗可明显减少大肠癌手术后肝转移的发生,增加生存率,是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良好治疗方法.

  • 结直肠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蛋白表达丢失研究

    作者:赵坡;吕亚莉;胡颖川;钟梅;李志军;李向红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结直肠癌蜡块标本中FHIT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Du kes分期以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癌组织FHIT表达强度较正常黏膜高者为21例(35.0 %),较正常黏膜低者为33例(55.0%),与正常黏膜基本相等者为6例(10.0%).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癌组织学分级中的分布为Ⅰ级癌7/16,Ⅱ级癌14/30,Ⅲ级癌12/14,各级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Dukes分期中的分布为A期癌5/11, B期癌12/28,C期癌16/21,已伴淋巴结转移组的C期癌与未转移组的A、B期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9例获访病例中,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5年随访病例组中的分布为5年生存组为13/25,5年死亡组为12/1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FHIT 表达状况可能与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以及5年生存率相关,提示FHIT表达降低可能对结直肠癌的演化和进展具有一定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预后指标.

  •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家系的MLH1基因两个胚系新突变

    作者:王朝夫;周晓燕;孙孟红;蔡崎;张太明;徐烨;蔡三军;施达仁

    目的初步评价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胚系MLH1基因突变中新突变的病理性.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 Ⅱ标准的12个不同家系的12例患者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的m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利用PCR-Genescan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有新突变患者肿瘤组织的5个微卫星位点(BAT26,BAT25,D5S346,D2S123和Mfd15)和MLH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4例患者中检出4个MLH1突变,其中2个突变为第12外显子的第384密码子(1151 bp处)GTT→GAT的突变,该突变是已报道的病理性突变;另外2个突变分别是第8外显子的第217密码子(649 bp处)CGC→TGC突变和第16外显子的第581密码子(1742 bp处)CCG→CTG突变;后两者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2个新突变的患者肿瘤组织均呈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两者的瘤组织MLH1蛋白均失表达.结论 MLH1第8外显子的第217密码子突变和第16外显子的第581密码子的两个新突变很可能为病理性突变.

  • 肠隐窝异常病灶2,3,5,11,17和18号染色体部分位点的杂合子丢失

    作者:袁平;孙孟红;张锦生;张太明;朱雄增;施达仁

    目的探讨肠隐窝异常病灶(ACF)作为结直肠癌早期癌前形态变化的分子基础.方法微解剖分离提取34例ACF和35例癌组织的基因组DNA,全自动DNA测序仪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ACF和癌组织在2,3,5,11,17和18号染色体上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子丢失(LOH).结果 ACF LOH的发生频率(41.18%)低于癌组织(68.57%)(P<0.05),且两者的LOH发生频率在18q12、5q12、3p21、17q21、17q11、11p13和2p16位点LOH有相似的谱形.在18q12、5q12、3p21、17q21和17q11位点发生频率较高,在11p13和2p16位点较低.ACF在18q21和5q21位点LOH明显低于癌组织(P<0.05).癌组织LOH与肿瘤的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和Dukes分期均无关.LOH呈阳性的ACF,其同来源的癌组织多见于左半结肠,大体以隆起型为主.结论 (1)ACF作为结直肠癌黏膜癌前早期的形态改变有其分子遗传学证据;(2)进一步证实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受累、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 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作者:蔡崎;孙孟红;陆洪芬;张太明;朱雄增;施达仁;莫善兢;徐烨;蔡三军

    目的了解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用微解剖、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及直接DNA测序方法,检测4例HNPCC患者的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hMLH1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以及生殖细胞突变.结果4例先证者5个肿瘤组织均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3例表现为hMSH2蛋白表达异常,1例表现为hMLH1蛋白表达异常.检测出3个生殖细胞病理性突变.结论中国人典型HNPCC病例中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率较高.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hMLH1蛋白表达异常与错配修复基因生殖细胞突变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基因蛋白分析可作为DNA测序前的筛选手段.

  • 结直肠粘膜隐窝异常病灶K-ras、APC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袁平;张锦生;孙孟红;朱雄增;施达仁

    目的 分析隐窝异常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的基因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作为结直肠癌早期形态变化的分子依据,探讨ACF与腺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微解剖分离提取15例正常粘膜腺体、34例ACF、15例腺瘤和35例结直肠癌组织进行DNA测序,检测K-ras第12、13、61密码子和APC第15外显子“突变密集区”的突变。结果 正常粘膜无K-ras和APC基因突变,ACF、腺瘤和癌组织K-ras突变率分别为17.6%(6/34)、13.3%(2/15)和14.3%(5/35),3者突变率相近。4例ACF、腺瘤和癌组织的突变位于12密码子的第2碱基(GGT→GAT),2例ACF突变发生在13密码子的第2碱基(GGC→GAC)。ACF中K-ras的突变特点与同来源的癌组织保持一致,即患者年龄较大,大体以隆起型为主,所有组织未发现有61密码子的突变。癌和腺瘤APC基因突变率相近,癌为22.9%(8/35),腺瘤为26.7%(4/15)明显高于ACF的2.9%(1/34,P<0.05),癌组织APC与患者的年龄、肿瘤位置、大体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ACF可能是结直肠癌早期的形态改变,ACF的形态学变化、部分基因的改变均有别于腺瘤,提示:(1)ACF有可能是腺瘤前的形态改变;(2) 结直肠癌的发生可能存在“正常上皮→ACF→癌变”这一途径。

  •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熔解曲线分析检测APC基因突变

    作者: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方便、价廉、适合临床的APC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方法采用SYBR GreenⅠ为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指示剂,首先从基因组DNA中扩增包含突变位点的靶基因(270 bp),并通过熔解曲线分析确定产物;再以上述片段为模板扩增特定长度的小片段(40/35 bp),以0.5℃/step的速率,获得从65℃到99℃的熔解曲线以检测APC_1309位5 bp缺失突变.结果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表明:18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石蜡组织标本中检出APC_1309位5 bp缺失突变7例,20例正常人外周血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实时PCR熔解曲线法设计简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望应用于临床APC基因突变检测,并可推荐用于其他基因突变的检测.

  • 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和超声造影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

    作者:阮骊韬;张近;赵巧玲;杨锦茹;任晓萍;魏炜;白筠菲

    目的 评价超声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DPI)及CEUS检测结直肠癌(CRC)肝转移灶的价值.方法 15例CRC术后具有明显肝转移灶的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接受超声检查,并计算DPI.对其中9例患者的9个病灶进行CEUS检查,测量其开始增强时间,峰值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 15例CRC肝转移患者的DPI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0.41±0.12 vs0.20±0.06,P<0.05);CEUS示9个转移灶均可见门脉相的快速廓清和实质相的充盈缺损,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 DPI是一种检测CRC肝脏转移的敏感方法,联合应用CEUS有助于发现更多的肝转移灶.

  • 水通道蛋白1与缺氧诱导因子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

    作者:赵子伟;闫兆鹏;殷红专;郝荣;尚宾;梁逸超;苏琪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 AQP -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 - 1α)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病理分级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对照的20例癌旁组织中的水通道蛋白1(AQP-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情况,并与淋巴转移和病理分期进行分析.结果 AQP -1与蛋白HIF -1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AQP -1蛋白与HIF - 1α蛋白的表达均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行相关性分析提示,在结直肠癌中,AQP -1蛋白与HIF -1α蛋白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AQP -1和HIF - 1α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二者在结直肠肿瘤的迁徙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大肠多原发癌临床分析42例

    作者:顾国利;王石林;魏学明;周晓武;黄蓉蓉

    目的:探讨大肠多原发癌及其肠外器官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80-2005年收治的42例大肠多原发癌及其肠外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占我院同期收治的所有大肠癌的3.10%(42/1354),其中同时性大肠多原发癌13例(0.96%);异时性大肠多原发癌29例(2.14%);合并肠外器官恶性肿瘤的有20例(1.48%).大肠癌灶以右半结肠和直肠为多,肠外癌灶以胃、小肠、乳腺、卵巢、子宫为多;病理均以腺癌为主.共有12例(28.6%)符合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阿姆斯特丹标准Ⅱ,16例(37.2%)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结肠纤维镜检查有助于多原发癌的检出.结论:大肠多原发癌的发病率较高,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特点突出.应注意重视结肠纤维镜检查,术中应仔细全面探查,加强术后随访有助于HNPCC的发现和诊断,以避免误诊漏诊.

  • CDKI p27Kip1及其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研究

    作者:邱健;姜馨;何文宪

    细胞周期进程受到一系列细胞周期素(cyclins),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复合物的正性调控,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DKI)是一类通过抑制cyclin-CDK复合物的蛋白激酶活性,阻断其对pRb的磷酸化作用,从而实现细胞周期完整精确调控的负性调控因子.已发现的CDKI依其构效性质可分为两大家族:INK4家族包括p16INK4a,p15INK4b,p18INK4c,p19INK4d.这些蛋白均有4个回钩状重复序列(ankyrin repeats),能特异地与cyclinD-CDK4/CDK6形成复合物,抑制其激酶活性.Cip/Kip家族包括p21/WAF1/Cip1,p27/Kip1以及p57/kip2,这些蛋白高度同源,其羧基端均含有一双枝核定位信号(bipartitie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可与多种cyclin及CDK相结合,广谱抑制G1期cyclinE-CDK2,cyclinD-CDK4/CDK6以及其他cyclin-CDK的激酶活性.

  • 大肠癌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志宏;沈志祥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TNF在体内的分泌具有节律性,TNF分子与大肠癌的预后有关,而TNF基因却与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有关.TNF包括TNF-α,TNF-β和TNF-γ三类,在人体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活化T细胞和LAK细胞分泌.其中TNF-α又称恶病质素(cachectin),它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递质(inflammationmediator)及调节免疫细胞的关键因子,具有抗肿瘤特性.

  • 大肠癌发展与肝转移的差异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作者:李占霞;张国锋

    近年来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肠癌作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肝脏是大肠癌常见、易发生的转移器官.肝转移是大肠癌根治性切除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早期预测和诊断肝转移对于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差异蛋白质组研究(又称功能蛋白质组研究)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对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癌原发灶、大肠癌邻近组织、大肠癌肝转移灶、血浆或血液、组织液和尿液进行蛋白分子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与正常人蛋白代谢谱进行对照分析,可以发现大肠癌中特有的小分子代谢物,进一步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机制,观察由多基因事件引起的多蛋白质组分整体变化,从整体上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并且通过肿瘤标志物进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其发展与转移.我们主要就大肠癌发展与肝转移的差异蛋白质组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回顾和总结.

  •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APC突变的研究

    作者:林金容;姜泊;张亚历;王晓怀;林鸿;韩慧霞;刘晓霞;周殿元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美国,每年死于结直肠癌的患者约有55000.目前结直肠癌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与环境、饮食及遗传等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polyposis coli gene,APC)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致病基[1],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仍不很清楚,本文应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rnformationpolymorphism,PCR-SSCP)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新鲜组织中APC突变,旨在研究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与APC突变的关系.

  • 逆转录病毒介导HSVtk基因转导体外抗结肠癌的作用

    作者:黄宗海;余文林;杨力;宋惠娟;杨继震

    原发性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措施对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5],但对于中晚期癌特别是伴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者的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6,7].基因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8-13].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丙氧鸟苷(GCV)系统疗法已广泛用于胶质瘤、肺癌、肝癌、乳腺癌、黑素瘤及淋巴肉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试验性治疗研究[14-19],在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肯定疗效[ 8,20.该疗法是通过病毒载体将HSVtk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其表达产物可将无毒性的药物前体(GCV)代谢为三磷酸化产物,取代鸟苷酸掺入DNA,并抑制DNA聚合酶而杀伤肿瘤细胞[21].我们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HSVtk基因转染人大肠癌LoVo细胞,研究HSVtk/GCV系统体外治疗大肠癌的作用.

  • 凋亡相关因子FasL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研究

    作者:陈星海;王江滨;张俊格;刘蓉昕

    1971年Burnet首先提出免疫监视学说,即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能识别和破坏肿瘤细胞,发挥免疫监视作用[1].而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无限制地生长下去的现象则被称之为免疫逃逸.

649 条记录 1/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