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软组织肿瘤13q14染色体不稳定性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作者:周炜洵;曾瑄;刘彤华;武莎斐

    目的 探讨软组织肿瘤染色体13q的基因状态及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0例患者的41个软组织肿瘤,包括多种分化方向的良性肿瘤9例,低度恶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23例.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13q14中分别包含Rb、RFP2、KCNRG和KLF5基因的3个位点RP11-685I15、RP11-352N7和RP11-505F3在肿瘤中的改变情况.结果 RP11-685I15位点杂合性缺失(LOH)8例,扩增1例;RP11-352N7位点LOH 4例,扩增1例;RP11-505F3位点LOH 3例,扩增3例.3个位点同时出现LOH 2例.2例内对照位点RP11-61K9也出现了LOH.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出现3个位点的扩增.13q异常在不同来源肿瘤中发生率不同.结论 软组织肿瘤存在染色体不稳定性,从而增加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几率.13q异常在不同的肿瘤发生模式中起不同的作用.肿瘤抑制基因Rb、RFP2和KCNRG的LOH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生可能有关.

  • 髓母细胞瘤β-catenin蛋白表达与10q杂合性缺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俊芝;王成辉;周福安;苗娜;古丽那尔·阿布拉江;张巍

    目的 探讨髓母细胞瘤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及10q杂合性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至2011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的髓母细胞瘤合计50例,包括经典型髓母细胞瘤32例,促纤维增生型13例,结节型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50例髓母细胞瘤石蜡切片β-catenin蛋白进行半定量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q杂合性缺失,Kaplan-Meien和Cox回归分析β-catenin蛋白、10q杂合性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 β-catenin蛋白在经典型髓母细胞瘤胞质中阳性率为53.1% (17/32),促纤维增生型为4/13,广泛结节型为1/5;经典髓母细胞瘤10q杂合性缺失率为33.3%(8/24),促纤维增生型为2/11,结节型未见10q杂合性缺失(0/5);三种类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者(P=0.022)、无10q杂合性缺失(P=0.020)、肿瘤切除范围(P<0.01)、放疗(P =0.002)、化疗(P<0.01)与髓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相关.结论 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者、无10q杂合性缺失者预后较好.检测髓母细胞瘤染色体β-catenin蛋白表达和10q杂合性缺失,有助于预后判断.

  • 即时荧光定量PCR微卫星分析技术检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

    作者:张淑坤;卢德宏;朴月善;蔡彦宁;徐庆中

    目的 研究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LOH)情况.方法 采用即时荧光定量PCR微卫星分析技术对2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进行染色体1p/19q LOH检测.结果 2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中有24例(85.7%)发生1p LOH;有18例(64.3%)发生19q LOH;有17例(60.7%)发生1p/19q联合性LOH;25例有1p或19q LOH.结论 即时荧光定量PCR微卫星分析技术特异性高、方便快捷,可以用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大多数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发生了1p/19q LOH.

  • 肝细胞癌8号染色体微卫星变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张树辉;丛文铭;冼志红;吴孟超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DNA分析系统,对56例HCC中8号染色体上10个微卫星的杂合子丢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等位基因失衡(AI)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结果 56例HCC在8号染色体上10个基因位点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6.1% (37/56),LOH以D8S261高为53.5%(23/43),其次为D8S1721(52.5%)和D8S1771(52.5%).D8S277基因位点,血清HBsAg阳性患者的LOH频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1),D8S261、D8S298和D8S1733基因位点,血清HBsAg阴性患者的LOH频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者(P<0.01);D8S298和D8S1771基因位点,直径>3 cm肿瘤的LOH率明显高于≤3 cm组(P<0.05和P<0.01);在D8S1721基因位点,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肿瘤的LOH显著高于包膜完整的肿瘤(P<0.01);D8S298和D8S1771基因位点,肝内转移者的LOH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者(P<0.05).MSI的频率为12.5%(7/56),AI的频率为19.6%(11/56).结论HCC在8号染色体上存在广泛的微卫星变异,其中LOH方式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SI的作用次之.特定基因位点的LOH与临床和病理学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 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作者:丛文铭;张树辉;冼志红;吴伟清;吴孟超

    目的了解肿瘤抑制基因(TSG)杂合性缺失(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的DNA直接测序法,从92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中筛选出36例信息性肝细胞癌进行6种TSG(APC、DCC、MCC、OGG 1、p53和RB1)的LOH检测,对其中15例肝细胞癌进行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LOH和MSI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G的LOH总发生率为41.7%(15/36),仅MCC基因未出现LOH.15例肝细胞癌中有9例(60%)发生微卫星LOH,占检测微卫星的46.2%(6/13),但无1例肝细胞癌出现MSI.若将 APC、OGG1和DCC基因LOH作为Ⅰ型(n=7),将p53 和 RB1基因LOH作为Ⅱ型(n=8)进行统计学处理,则两组肝细胞癌的平均瘤体直径分别为(2.9 ± 1.7) cm 和(7.2 ± 3.4) cm (P<0.01),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72.0 ± 38.6)个月和(51.0± 30.4)个月(P<0.05).肝细胞癌基因变异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甲胎蛋白水平、HBsAg阳性率、合并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肝细胞癌发生的多阶段演进与多基因变异过程中,LOH路径所起的作用要比MSI路径更大.Ⅰ型基因变异(APC、OGG1和DCC)主要在肝细胞癌早期阶段起作用,Ⅱ型基因变异(p53和RB1)主要在晚期阶段起作用,而MCC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中起的作用较小.

  • 食管鳞癌及其前驱病变基因杂合子缺失的研究

    作者:王全红;张培红;李光;从娟;胡楠

    目的通过对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中的等位基因杂合子缺失(LOH)的检测,以期发现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关系密切的抑癌基因.方法应用显微切割,PCR扩增、凝胶电泳、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对照分析正常体细胞、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LOH的变化,并就各位点杂合子缺失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7个位点的LOH依次为D13S802(40%)、D9S171(33%)、D13S267(32%)、D13S221(31%)、D9S942(30%)和D17S520(24%),而D17S1798在本组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未发现杂合子缺失.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上述7个位点的LOH率依次为D13S267(71%),D13S802(58%),D17S520(55%)、D13S221(45%)、D9S942(43%)、D9S171(33%)和D17S1798(11%).应用SPSS软件对7个微卫星序列的等位基因LOH率与患者的病理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1)从正常黏膜到上皮内瘤变再到食管鳞癌的发生过程中,同时伴随基因异常的逐步积累.(2)13q12.12上的D13S802附近可能存在着主要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发生有关的抑癌基因.(3)13q12.3上的D13S267附近、17p13.1上的D17S520和17p13.3上的D17S1798附近的基因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演进有关.

  • 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上皮内瘤6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子丢失分析

    作者:王照明;黎永祥;张建民

    目的检测原发性前列腺癌及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PIN) 6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子丢失(LOH)及其意义.方法经显微切割技术获取前列腺癌及PIN各10例患者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对6号染色体上的20个微卫星标志位点LOH进行检测.结果 10例原发性前列腺癌中有8例在6号染色体上至少有1个位点检测到LOH,6q21-6q23及6q25-6q27为2个高频LOH区.10例高级别PIN检测 6号染色体20个位点,有5例各有1个位点检测到LOH.结论前列腺癌中存在6号染色体的高频LOH区,分别位于6q21-6q23、6q25-6q27区,编码细胞周期素C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的基因为此2区候选的抑癌基因,它们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胆管癌基因变异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作者:丛文铭;吴孟超;Sydney D.Finkelstein

    目的了解肝内胆管癌(ICC)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基因变异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组织切割法,从22份ICC石蜡包埋组织块中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DNA直接测序,检测6种肿瘤抑制基因(APC、MCC、DCC、OGG1、p53和RB1)的杂合性缺失和Ki-ras-2癌基因点突变的状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7种肿瘤基因变异的总检出率为86.4%(19/22).根据变异基因类型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将19例有基因变异的病例分为两型:Ⅰ型患者9例, 47.4%,具有APC、MCC、DCC和Ki-ras-2基因变异,平均年龄57.2岁;Ⅱ型患者10例, 52.6%,具有p53、OGG1和RB1基因变异,平均年龄69.1岁(P<0.05);Ⅰ型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为88.9%(8例),明显高于Ⅱ型患者的30.0%(3例,P<0.05).结论 ICC的发生和发展与多基因变异的长期蓄积和协同作用密切相关;Ⅰ型基因变异(APC、MCC、DCC和Ki-ras-2)主要在ICC的启动和早期演进阶段起作用,Ⅱ型基因变异(p53、OGG1和RB1)则在促进ICC的晚期演进过程中发挥作用.对ICC基因变异谱系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肿瘤演进状态和判断预后.

  • 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 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熊佶;刘颖;李超;朱静静;叶诸榕;毛颖;汪寅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和p53蛋白表达,对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软组织平滑肌肉瘤染色体3p位点特异性的杂合性缺失

    作者:彭惠;杨光华;步宏;郭立新

    目的对软组织平滑肌肉瘤(LMS)染色体3p上的5个特异性位点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以明确这些位点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情况.方法采用微卫星DNA-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法分析22例LMS 3p14.2-pter范围内的5个特异性位点LOH状态.结果 45.4% LMS至少在一个位点出现LOH,以D3s1295高(36.8%),其次为D3s1289(10.5%),而D3s1293未检测到LOH.不同组织学分级、大小及不同部位的LMS其LOH发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LMS 3p14.2-23范围发生杂合性缺失率较高, D3s1295及D3s1289位点所在的染色体区域及附近可能隐含与平滑肌肉瘤有关的抑癌基因.

  • 肠隐窝异常病灶2,3,5,11,17和18号染色体部分位点的杂合子丢失

    作者:袁平;孙孟红;张锦生;张太明;朱雄增;施达仁

    目的探讨肠隐窝异常病灶(ACF)作为结直肠癌早期癌前形态变化的分子基础.方法微解剖分离提取34例ACF和35例癌组织的基因组DNA,全自动DNA测序仪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ACF和癌组织在2,3,5,11,17和18号染色体上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子丢失(LOH).结果 ACF LOH的发生频率(41.18%)低于癌组织(68.57%)(P<0.05),且两者的LOH发生频率在18q12、5q12、3p21、17q21、17q11、11p13和2p16位点LOH有相似的谱形.在18q12、5q12、3p21、17q21和17q11位点发生频率较高,在11p13和2p16位点较低.ACF在18q21和5q21位点LOH明显低于癌组织(P<0.05).癌组织LOH与肿瘤的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和Dukes分期均无关.LOH呈阳性的ACF,其同来源的癌组织多见于左半结肠,大体以隆起型为主.结论 (1)ACF作为结直肠癌黏膜癌前早期的形态改变有其分子遗传学证据;(2)进一步证实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受累、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 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及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中1p/19q杂合性缺失与IDH1-R132H突变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姚坤;段泽君;胡泽良;边宇;齐雪岭

    目的 观察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及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1p/19q杂合性缺失与人IDH1-R132H突变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索预测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及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选择病理学诊断为各类型和级别的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38例及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37例,共75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p/19q杂合性缺失,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DH1-R132H突变蛋白表达.结果 75例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及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1p/19q杂合性缺失为37例(37/75,49.3%),其中34例1p和19q同时发生缺失,1p缺失与19q缺失二者密切相关(P<0.01).在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中,1p/19q杂合性缺失检出率比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WHOⅡ级和WHOⅢ级)中1p/19q杂合性缺失率高于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WHOⅡ级和WHOⅢ级,P <0.05).而且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中1p/19q杂合性缺失均为联合缺失,1p和19q的单独缺失仅发生在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中.在75例中51例(68.0%)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及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出现IDH1-R132H突变蛋白表达.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IDH1-R132H突变蛋白检测阳性率高于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而且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及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中,IDH1-R132H突变蛋白阳性表达与1p/19q杂合性缺失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DH1-R132H突变蛋白表达与1p/19q杂合性缺失有明显相关性,IDH1-R132H蛋白是预测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及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1p/19q是否杂合性缺失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 甲状腺肿瘤3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作者:胡孟钧;徐航娣;周韧;郦秀芳;张海勇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中3号染色体短臂(3p)杂合性缺失(LOH)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74例甲状腺肿瘤标本,包括20例甲状腺腺瘤(FA)、24例滤泡性甲状腺癌(FTC)和3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Prc).通过PCR扩增和银染分析其3p上11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状态.结果 FFC的LOH频率达到71%(17/24),PTC中30%(9/30),FA中10%(2/20).FFC的3p LOH频率显著高于FA和PTC(P<0.01).FTC中存在两个小共同缺失区,分别位于3p26-pter和3p14.2-3p22.PTC上存在一个小共同缺失区,位于3p 25.2-26.1.结论 FTC的3p LOH频率显著高于FA和PTC.3p的3个小缺失区上可能存在着与FTC和PTC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 结直肠腺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张海勇;危晓莉;王玲玲;张布衣;赵仲生;吕燕博;姚根有

    目的 通过检测结直肠腺癌中神经内分泌(NE)细胞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突变,探讨结直肠腺癌中NE细胞的克隆性起源.方法 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应用DNA抽提和全基因组扩增,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选取26个微卫星位点,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色检测30例伴NE分化的结直肠腺癌中腺癌细胞和NE细胞的微卫星不稳定(MSI)、杂合性缺失(LOH)改变情况,联合PCR测序检测p53基因突变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样本MSI总发生率为16.9%,LOH总发生率为8.5%,腺癌细胞与NE细胞的MSI和LO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例样本中6例微卫星改变完全一致,23例微卫星改变一致性大于不一致性,1例微卫星改变一致性与不一致性相同.微卫星改变一致性与不一致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38,P=0.000).p53基因突变发生率为16.7%,腺癌细胞与NE细胞发生一致性改变.结论 结直肠腺癌中腺癌细胞与NE细胞具有相似的微卫星改变和完全一致的p53基因突变,推测两种细胞起源具有一致性.

  •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甲基化和3p14的等位基因丢失

    作者:洪凡真;王波;李晓明;刘宗石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联 (FHIT) 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简称卵巢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以及该基因定位的3p14位点的等位基因丢失及其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61例卵巢癌组织及10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简称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FHIT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频率,并采用微卫星多态性标志D3S1287检测45例卵巢癌组织3p14位点杂合子丢失(LOH)和纯合子丢失(HD)状态.结果卵巢癌组织中FHIT基因甲基化频率为39.3%(24/61),其中浆液性囊腺癌为45.2%(19/42), 黏液性囊腺癌为14.3%(1/7),子宫内膜样癌为33.3%(4/12);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中FHIT基因甲基化为6/10,其中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1/3,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5/7.卵巢癌组织甲基化频率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交界性卵巢肿瘤与卵巢癌之甲基化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 (10/23)卵巢癌显示LOH;有信息的浆液性囊腺癌中33.3%(6/18)检测到HD.FHIT基因甲基化与基因丢失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首次证实卵巢癌FHIT基因启动子有较高的甲基化频率,这可能是FHIT基因沉默的重要原因,在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3p14位点等位基因的丢失可使基因完全失去功能,促进肿瘤的发生.

  • 3p杂合性缺失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王晓玫;彭全洲;单军;成志强;陈灼怀;蔡进中;刘汉勇;胡锦涛

    目的:探讨染色体3p区域多个等位基因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乳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切割技术和PCR-SSLP银染技术结合微卫星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45例乳腺癌石蜡库存标本中3p25、3p22-24、3p21.3、3p21.2-21.3、3p14.3、3p14.2和3p12等多个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H).结果:45例乳腺癌标本中的LOH检出率分别为3p25(48%)、3p22-24(61%)、3p21.3(69%)、3p21.2-21.3(58%)、3p14.3(41%)、3p14.2(45%)和3p12(35%),其中3p21.3区域LOH出现率高(69%).分析各3p位点LOH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相关关系,发现3p25区的LOH与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缺失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6);3p22-24区的LOH与乳腺癌临床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9).结论:通过联合检测染色体3p区域多个位点的LOH将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 一个FGG杂合缺失突变导致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分析

    作者:谢耀盛;季伟丹;李阳阳;金艳慧;杨丽红;程晓丽;王明山

    目的 对一个新的FGG基因杂合缺失突变导致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16年4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先证者临床资料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含量;抽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先证者纤维蛋白原的FGA、FGB及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以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同时采用克隆测序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进一步验证;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基因的保守性,并采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的改变.结果 先证者Fg:C明显下降,而Fg:Ag含量正常,分别为0.30 g/L和2.00 g/L(参考范围均为2.00~4.00 g/L);母亲及外婆Fg:C和Fg:Ag分别为0.42 g/L、2.09 g/L及0.47 g/L和2.42 g/L.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GG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c.944_c.952 delCCTTTGATG杂合缺失突变,导致氨基酸289_291delAla,Phe,Asp,其母亲和外婆同样携带此突变,父亲和外公为正常野生型.同源性分析表明Ala289,Phe290,Asp291残基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蛋白模型分析发现在野生型FGG蛋白质中,Ala289分别与Gly287、Gly292及Thr371形成3个氢键,Phe290分别与Tyr262、Tyr278、His307及Asn308形成4个氢键,Asp291分别与Asp288及Lys302形成2个氢键,当Ala289、Phe290和Asp291发生缺失突变后,原有的氢键连接全部消失.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纤维蛋白原γ链289_291delAla,Phe,Asp杂合缺失突变会引起Fg分子空间结构重排,降低了结构稳定性,其与该家系引起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305-311)

  • 食管癌患者多个染色体区域的杂合性缺失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铭;府伟灵;张晓莉;杨军民;马玲娟;杨新;张雪;夏梅

    目的 选择食管癌中遍布10个染色体区域的17个微卫星位标,进行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的微卫星杂合缺失(LOH)分析,并探讨这些位点的LOH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68份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的鳞癌组织标本中,高分化鳞癌20份,中分化鳞癌30份,低分化鳞癌18份.采用PCR荧光测序法和凝胶电泳分别检测68例患者的鳞癌组织及匹配的外周血样本中17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状况;并比较分析LOH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68份标本中检出位点D8S261 LOH频率低(33.3%),检出位点D9S125 LOH频率高(85.2%),其中,12个位标LOH频率高于50.0%,3个(D3S1597、D3S1285、D9S125)高于75.0%;分化程度不一的肿瘤标本在位点D9S111与D13S153处的LOH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10.8,P均<0.05),位点D9S111处高分化的12份标本中发生缺失2份,中分化20份标本中发生缺失14份,低分化16份标本中发生缺失14份,位点D13S153处8份高分化标本中2份发生缺失,中分化的28份标本中12份发生缺失,低分化的12份标本中11份发生缺失;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标本与未转移标本在位点D8S261处的LOH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P<0.05),位点D8S261处发生转移的14份标本中1份出现缺失,未转移的22份标本中12份出现缺失.结论 食管鳞癌中存在广泛、高频的LOH,位于高频缺失位点附近的基因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位点D9S111和D13S153处的缺失与食管癌的病理分级有显著的相关性,分化越差的标本在2位点处缺失频率倾向越高;位点D8S261处的缺失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反向相关,在该处发生缺失的标本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往往较低.

  • α地中海贫血HKαα/——SEA杂合型的产前诊断及其家系分析

    作者:荣卡彬;张绪超;陈志红;黄革;李运雄;李广华;罗宪玲;蒋文玲

    目的 对1例胎儿脐血DNA用跨越断裂点PCR技术(gap-PCR)检测DNA时罕见同时出现α2、右缺失(-α3.7)和东南亚缺失(southeast asian deletion,-SEA)的胎儿及其家系进行分析,探讨其基因变异的来源.方法 1例24周龄的胎儿脐血 DNA采用gap-PCR检测,采用巢式及单重PCR对胎儿及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α地巾海贫血基因型分析,并进行红细胞参数分析、血红蛋白检测,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诊断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及β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同时比较分析胎儿基因变异与家系关系.结果 血液学表型分析显示,胎儿血红蛋白γ链的四聚体(Hb Bait's)含量为7.6%、母亲、外祖父均为典型的α地中海贫血.胎儿的父亲、祖父母、外祖母4人红细胞指数和血红蛋白无异常改变.胎儿为HKαα和东南亚缺失型杂合子,其父亲、祖父均为HKαα;其母亲、外祖父为东南亚杂合子;祖母、外祖母均未发现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通过遗传咨询孕妇选择了保留胎儿.结论 发现1例罕见的HKαα和-SEA的混合杂合子(HKαα/-SEA),成功保住胎儿.

  • X染色体Amelogenin等位基因缺失的研究

    作者:陈勇;孙宏钰;陈爱萍;陈维红;何树文

    目的 探讨采用Amelogenin基因常规Sullivan106/112 bp体系进行性别鉴定时X染色体Amelogenin等位基因片段(Amel-X)缺失的原因以及缺失后对法医物证性别鉴定和临床疾病诊断的影响.方法 采用Sullivan212/218 bp和Haas-Rochholz80/83 bp引物体系对Amel-X缺失的样本进行验证,并对缺失的Amel-X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采用Sullivan212/218 bp和Haas-Rochholz80/83 bp引物体系分型时均可重获缺失的等位基因.测序分析在Sullivan106/112 bp体系的正向引物结合区检出3种点突变,包括分别位于3'端第2位、第13位的单点突变以及第2位和第13位同时发生的杂合多点突变.结论 引物结合区点突变导致的无效扩增是Amel-X等位基因缺失的原因,这在实践中会干扰性别鉴定,需引起重视.

7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