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热休克蛋白B1基因、肿瘤抑制蛋白p53基因多态性与焦炉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关联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作者:李晓亮;邓棋霏;张笑;王甜;陈卓旺;白岩森;王素菡;邬堂春;郭欢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B1基因(HSPB1)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rs2868371和肿瘤抑制蛋白P53基因(TP53)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42522与焦炉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关联及其交互作用。方法于2010年9—10月,选取武汉市某焦化厂1333名男性焦化厂工人作为调查对象,以其中在辅助车间、炉底、炉侧和炉顶等场所工作的工人作为暴露组,共949名;在办公室场所工作的行政、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共384名。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并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分别运用ELISA和胞质分裂阻滞试验测定其血浆苯并[a]芘二氢二醇环氧化物-白蛋白(BPDE-白蛋白)加合物的浓度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采用TaqMan探针技术和ABI Prism 7900HT型荧光定量PCR仪进行SNP分型检测,并计算频率比(FR)及其95%CI值。结果暴露组中,携带rs2868371 GG基因型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3.52±2.67)‰,均低于携带GC、CC及GC+CC基因型者[分别为(3.88±2.88)‰、(4.00±2.66)‰和(3.91±2.83)‰](FR值分别为1.10、1.13、1.11,95%CI值分别为1.02~1.19、1.02~1.25、1.03~1.19),且rs2868371 C有明显的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关系(P趋势=0.006);携带rs1042522 CC基因型者微核率为(3.95±3.06)‰,均高于携带CG以及CG+GG基因型者[分别为(3.63±2.61)‰、(3.66±2.61)‰](FR值分别为0.87、0.90,95%CI值分别为0.83~0.96、0.84~0.97)。HSPB1 rs2868371和TP53 rs1042522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水平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01)。年龄>40岁(FR=1.07,95%CI:1.01~1.12)、工龄>20年(FR=1.08,95%CI:1.02~1.14)、BMI≤24 kg/m2(FR=1.07,95%CI:1.01~1.13)、饮酒(FR=1.09,95%CI:1.02~1.16)以及高BPDE-白蛋白水平(FR=1.07,95%CI:1.01~1.13)者HSPB1 rs2868371 C等位基因与微核率的增加均具有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关系(P趋势分别为0.023、0.013、0.029和0.020);年龄>40岁(FR=0.94,95%CI:0.89~0.99)、BMI≤24 kg/m2(FR=0.94,95%CI:0.88~0.99)以及饮酒(FR=0.94,95%CI:0.88~1.00)者TP53 rs1042522 G等位基因与微核率的降低均具有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关系(P趋势分别为0.031、0.023和0.038)。HSPB1 rs2868371与年龄和工龄在影响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上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值分别为0.030和0.013)。结论 HSPB1 rs2868371 C等位基因与焦炉工染色体损伤水平增加有关联,TP53 rs1042522 G等位基因与焦炉工染色体损伤水平降低有关联,且上述两个SNP位点在影响焦炉工的染色体损伤水平上具有交互作用。

  • 两种纳米金标记p53抗体探针的制备、表征和性质研究

    作者:黄云艳;贾春平;刘美英;金庆辉;赵建龙;赵林川

    目的 制备IgG-Au-HRP和IgG-Au-DNA-HRP两种纳米金标记p53抗体探针,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表征和性质研究.方法 利用纳米金粒子与蛋白质非共价吸附和与巯基修饰的寡核苷酸以Au-S键共价结合的特点,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直接或通过寡核苷酸链间接标记在纳米金表面,制备两种多功能纳米金生物探针(IgG-Au-HRP和IgG-Au-DNA-HRP探针);应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光谱等对纳米金探针性能进行表征,对纳米金探针表面HRP酶活性进行分析,并通过酶免疫标记技术(enzyme linked immuncsorbent assay,ELISA)优化探针制备条件和比较两种探针标记效率.结果 ①两种新型探针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大小均一,粒径约10 nm;②p53蛋白检测效果对IgG-Au-HRP和IgG-Au-DNA-HRP探针制各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制备IgG-Au-HRP探针时,HRP分子和p53抗体的佳比例为10:1;制备IgG-Au-DNA-HRP探针时,DNA和p53抗体的佳比例为2.5:1;③HRP分子定量检测显示:一个IgG-Au-HRP探针可标记HRP数量约11个,IgG-Au-DNA-HRP探针可标记HRP数量为20个;④两种探针结合ELISA法初步检测p53蛋白判定IgG-Au-DNA-HRP探针比IgG-Au-HRP探针检测蛋白灵敏度高.结论 两种新型纳米金探针制备简单,可作为一种新型探针应用于微量蛋白的高灵敏检测.

  • 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 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熊佶;刘颖;李超;朱静静;叶诸榕;毛颖;汪寅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和p53蛋白表达,对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潘怡;齐雪岭;王雷明;董荣芳;张铭;郑丹枫;常青;钟延丰

    目的 研究中国胶质瘤人群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和IDH2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关系,为胶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和评估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对234例胶质瘤石蜡包埋标本及同时收集到的30例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提取DNA用PCR-Sanger测序来检测IDH1和IDH2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IDH1 R132H、p53和EGFR的蛋白表达情况.在IDH突变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IDH1R132H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IDH1R132H的蛋白表达进行细胞定位.结果 (1) 234例胶质瘤的石蜡标本,基因测序仅检测出IDH1杂合性突变,且均为p:Arg132His(c:G395A)型,未检测出IDH2突变.突变率为31.6% (74/234),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9/13)、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7/11)、少突胶质细胞瘤(18/26,69.2%)和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8/10)中IDH1突变比例高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7/47,36.2%)、间变型星形细胞瘤(5/18)和胶质母细胞瘤(14.5%,10/69);星形细胞肿瘤中,随着肿瘤级别升高,其突变率呈线性下降(P=0.007);胶质母细胞瘤中,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突变比例高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5/14比5/55(9.1%),P =0.036];而血液标本均未见突变;(2)抗体IDH1R132H表达于细胞质,能特异地识别肿瘤细胞,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基因测序结果高度一致(P=0.001);(3)p53蛋白在IDH突变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率高,与IDH突变呈高度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7、0.026、0.038);(4) EGFR蛋白表达与IDH突变无相关性.结论 IDH突变是高发于胶质瘤早期阶段的体细胞杂合性突变,可首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抗体IDH1R132H快速检测;IDH突变与p53和EGFR联合应用和分析有助于胶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骨软骨瘤继发肉瘤变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郑莉;张惠箴;黄瑾;唐娟;刘亮;蒋智铭

    目的 分析骨软骨瘤继发肉瘤变的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回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991-2008年间诊断的骨软骨瘤463例,其中单发性408例,多发性55例;重点分析11例骨软骨瘤继发肉瘤变病例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形态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7例骨软骨瘤肉瘤变组织及lO例未发生肉瘤变组织中CK、波形蛋白、S-100蛋白、p53及c-myc蛋白表达.结果 11例骨软骨瘤恶变病例其中5例为单发性(单发性恶变率1.2%),6例为多发性(多发性恶变率10.9%).男女比例为10:1.肉瘤变的部位分别是股骨4例,胫骨3例,肱骨1例,髂骨3例,耻骨1例,其中1例是髂骨和股骨联合病变.肉瘤变患者平均就诊年龄39.8岁,未肉瘤变骨软骨瘤平均就诊年龄20.4岁.肿瘤在骨表面结节状生长,体积巨大,边界不清,软骨帽厚度>1.5 cm,有广泛钙化.恶变成分为周围型软骨肉瘤Ⅰ~Ⅱ级,肿瘤细胞侵及周围软组织,偶可累及髓腔.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p53阳性表达见于其中2例肉瘤变的病例(2/7),未发生肉瘤变的病例未检测到p53阳性表达.结论 骨软骨瘤肉瘤变大多继发于多发性病例,发病年龄通常在30岁以后,有明显的男性发病优势,临床病史长,肿瘤体积巨大,软骨帽厚,钙化明显,结节状生长浸润周围软组织.恶变成分主要是周围型高分化软骨肉瘤,预后较好.p53基因突变可能是恶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 ATRX在胶质瘤诊断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李卓;朴月善;张立彦;王雷明;王丹丹;付永娟;蔡彦宁;卢德宏

    目的 探讨中国成人幕上胶质瘤中ATRX和p53基因突变在胶质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整合诊断为WHOⅡ级、Ⅲ级的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WHOⅡ级、Ⅲ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伴1p/19q共缺失,合计8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TRX蛋白失表达及p53蛋白过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WHOⅡ级、Ⅲ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及WHOⅡ级、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伴1p/19q共缺失的病例中的ATRX失表达率为85.19%(23/27)和0(0/53,P<0.01).在ATRX失表达病例中69.57%(16/23)同时存在p53过表达,二者密切相关(P<0.01).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存在ATRX失表达、p53阴性的患者的总生存期长(P=0.013).结论 ATRX基因突变是较低级别星形细胞起源肿瘤的分子遗传特征之一,可以协助p53用于星形细胞瘤的诊断.ATRX联合p53基因突变检测可用于指导胶质瘤的预后评估.

  • 肺非黏液型原位腺癌与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中突变 p53蛋白过表达的意义

    作者:崔亚艳;张杰;笪冀平;张红雷;陈东

    目的:研究肺非黏液型原位腺癌(NMAIS)与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中突变p53蛋白过表达情况,比较其在肺NMAIS与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7例肺NMAIS与70例肺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突变p53蛋白过表达情况。结果突变p53蛋白过表达在肺NMAIS中为0/17,在肺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为37/70(52.9%),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突变p53蛋白过表达在部分肺NMAIS进展为浸润性肺腺癌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神经源性分化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王洋;陈颖;高莉;朱明华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分化蛋白(NeuroD)在胰腺外分泌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研究Neuro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在127例胰腺外分泌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在光镜下观察胰腺癌神经组织浸润、神经周围淋巴细胞套、癌旁慢性胰腺炎、胰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NeuroD的表达与上述其他指标及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的关系.结果 NeuroD、PCNA和p53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4.6%(82/127)、57.5% (73/127)和59.1% (75/127),与菲癌组织[分别为10.5% (8/76)、9.2%(7/76)和9.2%(7/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uroD蛋白的表达与PCNA、p53蛋白的表达和胰腺癌肿瘤神经浸润之间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癌旁慢性胰腺炎、神经周围淋巴细胞套和淋巴结转移均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 NeuroD蛋白在胰腺癌中呈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和进展,并且与胰腺癌的增殖、p53信号通路和肿瘤神经浸润之间密切相关.

  • p73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甲基化研究

    作者:张银丽;郭小荣;沈丹华;成夜霞;粱旭东;陈云新;王颖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73蛋白的表达和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情况,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制备包括68例卵巢癌、3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21例卵巢良性肿瘤的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上述组织中p73蛋白表达情况,用亚硫酸氧盐修饰后测序法检测13例新鲜卵巢癌组织及5例新鲜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的p7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 92.6% (63/68)的卵巢癌表达p73,p73蛋白总体表达率均值为32%(p73表达率指p73阳性细胞数所占的百分比),其中浆液性癌( 26/26)的表达率均值为40%,高于其他组织类型的癌(P=0.006).按照卵巢癌发病模式区分,Ⅱ型卵巢癌p73表达率均值(40%)高于Ⅰ型卵巢癌(24%),P=0.010.卵巢癌中p7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均P>0.05).卵巢交界性肿瘤组(30/37)和良性肿瘤组(12/21)p73的总体表达率均值分别为16%和15%,该两组肿瘤中浆液性肿瘤表达率均值均高于黏液性肿瘤(P-0.003,P=0.026).卵巢癌组的p73阳性表达率均值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均P <0.05),交界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液性肿瘤( 49/53)中,卵巢癌组(26/26) p73阳性表达率均值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组(12/14)和良性肿瘤组(11/13;P =0.024和P=0.002),而卵巢交界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黏液性肿瘤(15/27)中,卵巢癌组(6/7)p73阳性表达率均值高于良性肿瘤组( 1/8;p=0.032),而卵巢癌组与卵巢交界性肿瘤组(8/12)、交界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4和P=0.201).p73启动子的甲基化结果显示,13例卵巢癌有8例发生甲基化,但每例样本甲基化频率有所不同,总体甲基化频率均值为8.0%.5例交界性肿瘤有2例发生甲基化,总体甲基化频率均值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p73甲基化额率与组织类型、发病模式、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卵巢上皮性肿瘤多数表达p73,卵巢癌p73的表达率均值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浆液性肿瘤高于其他组织类型;p73蛋白表达率与p73基因甲基化程度不存在简单线性相关关系.

  • PLK1和P53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瑞涛;史惠蓉;任芳;张明会;李霞

    2目的检测POLO样蛋白激酶1(PLK1)和P53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卵巢组织、19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和52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LK1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二者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PLK1和P53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PLK1和P53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38.5%和67.3%,显著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PLK1和P53异常高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相关,临床分期越晚、组织分化越差的癌组织中PLK1和P53蛋白表达越高(P<0.05); PLK1蛋白的表达与P5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629,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K1、P53、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PLK1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OR=2.288,P=0.025,95% CI:0.105~50.050)。与其他患者相比,PLK1表达阳性同时P53表达阳性的卵巢癌患者,生存期短(χ2=17.246,P=0.037)。结论 PLK1和P53共同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PLK1可作为判断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组织不同亚型肠上皮化生中突变型p53和C-myc的表达

    作者:黄珏;赖跃兴;杨道华;李清华;徐萍

    目的 探讨萎缩性胃炎伴不同亚型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组织中突变型p53(mtp53)和C-myc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通过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区分肠上皮化生亚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各组mtp53和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完全性结肠化生、不完全性小肠化生、完全性结肠化生、完全性小肠化生和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mtp53表达率分别为:25.00%、4.25%、5.88%、6.25%、0.00%,C-myc的表达率分别为:57.78%、23.40%、17.65%、25.00%、10.00%,不完全性结肠化生mtp53蛋白表达高于非萎缩性胃炎(P<0.01);不完全性结肠化生C-myc蛋白表达高于其他亚型肠化生和非萎缩性胃炎(P<0.05).结论 mtp53蛋白和C-myc蛋白过表达可能参与了胃黏膜肠化及癌变的过程,同时提示不完全性结肠化生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 乳腺黏液癌与普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ER、PR、P53、C-erbB-2、Ki-67表达差异分析

    作者:马怡晖;郑湘玉;李惠翔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MC)和普通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ER、PR、C-erbB-2、P53、Ki-67表达的差异,认识乳腺黏液癌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并经病理科常规免疫组化检测ER、PR、C-erbB-2、P53、Ki-67的MC病例20例和IDC-NOS病例60例.分析不同组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以及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1)MC在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方面均明显不同于IDC-NOS,前者肿块较小,淋巴结转移率低,临床分期多为早期;(2)MC中ER、PR表达率显著高于IDC-NOS,C-erbB-2、P53和Ki-67阳性率显著低于IDC-NOS.结论 MC是一种低度恶性、低侵袭性的肿瘤,其激素水平较高,增殖活性较低.

  • p53、PCNA、VEGF蛋白表达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作者:王泽民;杨惠祥;于满

    目的 结合p53、PCNA、VEGF三种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探讨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生存资料,并结合p53、PCNA、VEGF三种肿瘤标志物的表达,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p53、PCNA、VEGF三种蛋白表达情况和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数目、术后坚持灌注用药等影响肿瘤复发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不同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手术方式、p53表达、VEGF表达、肿瘤数目及术后是否坚持灌药间肿瘤复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后,临床分期(RR=4.162,P=0.001)、p53表达(RR=2.913,P=0.038)、VEGF表达(RR=3.316,P=0.010)作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进入模型,术后灌注化疗(RR=0.217,P=0.000)作为保护性因素进入模型.结论 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期、p53和VEGF是否表达严重影响了膀胱癌预后,术后应坚持灌注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病理分级也与肿瘤复发相关.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蛋白、神经型钙黏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P53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芳芳;王娟;滕银成

    目的 观察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 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ER、PR、P53 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cadherin 的阳性表达率在Ⅱ~Ⅲ期、深肌层浸润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明显降低(P <0.05).且E-cadherin 的低表达与低分化(G3)有关.相反,N-cadherin 在Ⅱ~Ⅲ期、G2 ~G3 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 <0.05);在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有附件转移及脉管瘤栓组表达率也有上升趋势.ER、PR 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上升而逐渐降低,而P53 的阳性表达率则升高.Bivariate 相关性分析显示E-cadherin 与ER、PR 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E-cadherin、ER、PR 的表达下调和N-cadherin、P53 的表达上调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 P53抑制剂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燕学波;吕安林;刘博武;黄炜;侯婧;李垚

    目的 研究P53特异性抑制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对照组(CON)和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α)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及诱导后心肌样细胞分化率,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cTnI、CX-43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诱导后cTnI、P53、P2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形成集落,传代诱导后细胞体积变大,呈长梭形,排列趋一致.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问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阳性表达率为(89.98±1.29)%,CD45阳性表达率为(2.14±0.22)%.心肌样细胞鉴定结果 显示:诱导后1周,空白对照组未见cTnI和CX-43免疫荧光表达,PFT-α组少量表达cTnI和CX-43;诱导后4周时,可见空白对照组少量表达cTnI和CX-43,PFT-α组强表达cTnI和CX-43.Western Blot检测诱导1周时PFT-α组cTnI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诱导后4周,PFT-α组cTnI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cTnI表达量4周与1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诱导1周时,PFT-α组几乎不表达P53蛋白,PFT-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诱导4周时,PFT-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FT-α组诱导4周时P53、P21表达量与1周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细胞分化率结果 显示,诱导4周时,PFT-α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通过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α阻断P53-P21蛋白通路,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 胆囊癌和胆囊炎组织中c-FLIP和P53的表达分析

    作者:何凯亮;杜立学;宋勇

    目的 检测c-FLIP与P53在胆囊癌和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比较c-FLIP和P53各自在胆囊癌和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它们是否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关,以及两者之间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UP和P53在49例胆囊癌标本和30例慢性胆囊炎标本中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c-FLIP和P53表达(85.71%和65.31%)显著高于胆囊炎组织(26.67%和26.67%).c-FLIP和P5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胆囊癌的分化程度、'r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显著关联.c-FuP和P53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有明显差异(x2=5.06,P<0.05),但无显著联系(x2=1.82,P>0.05).结论 c-FLIP凹和突变型P53的过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可能都属于早期事件.c-FLIP与突变型P53在胆囊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途径可能不同.

  • p53-miR-34a-SIRT1反馈环在血管内皮祖细胞复制性衰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作者:宋云林;谭秋婵;马燕;白林林;柴瑞峰;王毅;于湘友

    目的:研究p53-miR-34a-SIRT1反馈环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复制性衰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并鉴定由脐带血来源的EPC;观察第三代和第六代EPC在衰老、凋亡、周期和血管形成等方面的差异;检测第三代和第六代EPC中p53、乙酰化的p53(Ac-p53)、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的表达情况;构建携带微小核糖核酸(miR)-34a 抑制因子的慢病毒载体,明确外源性miR-34a抑制因子能否延缓第六代EPC的凋亡.结果:成功培养了脐带血来源的EPC.第六代EPC的衰老率和凋亡率明显高于第三代EPC,细胞周期主要停留在G0/G1期;第六代EPC的p53表达量高于第三代EPC,Ac-p53和SIRT1表达则相对较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染携带miR-34a抑制因子的慢病毒载体后,第六代EPC衰老情况有所改善,血管形成能力也增强,晚期凋亡率明显减少.结论:p53-miR-34a-SIRT1是EPC复制性衰老过程中的重要反馈调节机制,miR-34a抑制因子可能是延缓EPC衰老的靶点.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与p53蛋白在老年人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常青;胡耀杰;陈春悠;郭欣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 mRNA)与突变型p53蛋白在老年人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0例老年人甲状腺癌组织、41例非老年人甲状腺癌组织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 结果 hTERT mRNA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甲状腺癌组织表达率为96.0%(48/50),60岁以下人群甲状腺癌组织表达率为85.3%(35/41),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中表达率为10.0%(3/30),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61,P=0.000);突变型p53蛋白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甲状腺癌组织表达率为92.0%(46/50),60岁以下人群甲状腺癌组织表达率为85.3%(35/41),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中表达率为13.3%(4/30),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0,P=0.000). 结论 hTERT mRNA和突变型p53蛋白在老年人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非老年人,可用于评估老年人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对靶向治疗也起到重要作用.

  • 甘草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曹勤;蔡瑜;郭晓玲;朱新宇;董玲;沈锡中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和甘草酸干预组3组,每组各15只。肝纤维化组和甘草酸干预组构建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的橄榄油。甘草酸干预组大鼠以0.2%甘草酸溶液予腹腔注射,3 ml/只,3次/周;对照组大鼠予等量双蒸水替代。3组于实验第1、4、8周各处死5只大鼠,取肝组织行HE染色检测纤维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定量分析检测p53蛋白在大鼠肝组织内的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大鼠实验第1、4、8周p53蛋白表达量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实验第1周,3组大鼠肝组织p53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第4、8周,肝纤维化组大鼠肝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大鼠升高,而甘草酸干预组大鼠肝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量均较肝纤维化组大鼠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第4周:t值分别为2.39、2.74;实验第8周:t值分别为1.58、7.79;P值均为0.000)。结论甘草酸可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其分子机制可能与p53蛋白的表达下调有关。

  • p53β在氟尿嘧啶干预人胃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生物学效应

    作者:姜琪琪;王莉;张红梅;王燕泽;季万胜

    目的:探讨p53异构体p53β在氟尿嘧啶(5-FU)干预胃癌细胞系MKN45及SGC-7901中表达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不同浓度的5-FU作用于MKN45和SGC-7901细胞内24h,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 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抑制率;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nRT-PCR)检测p53和P53β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p53和P53β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25、50、100μg/ml)的5-FU对MKN45细胞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8.204%、31.354%、52.969%,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SGC-7901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6.305%、26.363%、25.780%,虽有抑制作用,但与药物浓度无关;浓度为100μg/ml 的5-FU作用24 h后,对MKN45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SGC-7901细胞。 nRT-PCR检测 MKN45中, p53和 P53βmRNA的表达随5-F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Western-blot检测MKN45中,p53和P53β蛋白的表达随5-F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5-FU对表达野生型p53的人胃癌细胞MKN45的抑制效应中,随5-FU浓度的增加,上调p53、p53β的表达,推测p53β在肿瘤生长抑制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0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