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晋龙;眭玉霞;王丽萍;陈志忠;李燕辉;陈小岩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CRC)患者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分析MMR蛋白的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2例CRC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表达情况,将4种MMR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全部阳性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检测CRC患者MMR蛋白的缺失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202例CRC中pMMR组179例,MMR蛋白表达率88.6%;dMMR组23例,MMR蛋白缺失率为11.4%.MLH1、MSH2、MSH6及PMS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2%、3%及8.4%.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LH1-PMS2、MSH2-MSH6者分别为8例(4%)、4例(2%),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均呈正相关(γs=0.670,P<0.001;γs =0.812,P<..001),仅PMS2蛋白缺失者9例(4.5%),仅MSH6蛋白缺失者2例(1%).②CRC癌患者dMMR与pMMR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P<0.05),而在性别、肿瘤大小、CEA和CA199含量、RAS和Braf基因突变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①dMMR结直肠癌比例偏低,而且MLH1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较MSH2和MSH6多见.MLH1和PMS2、MSH2和MSH6常协同表达或缺失.②MMR蛋白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CR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近、远端CRC发病机制方面可能有指导意义.

  • MMR蛋白免疫组化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在Lynch综合征筛查中的研究

    作者:杨雄华;眭玉霞;王丽萍;陈志忠;陈灵锋;晋龙

    目的 观察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ynch综合征患者MMR蛋白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情况,探讨免疫组化和MSI检测在筛选Lynch综合征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经过临床病史和病理诊断证实符合Amsterdam标准和Bethesda指南的结直肠癌26例为研究组,另取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表达情况,同时行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MSI检测.结果 MMR蛋白在研究组中表达缺失率为88.5% (23/26);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未发现MMR蛋白缺失;MSI在研究组中检测到MSI-H 24例,MSS 2例,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检测到MSI-H 1例,MSI-L 3例,MSS 11例.结论 应用免疫组化和MSI检测都可以筛查Lynch综合征.免疫组化检测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并且能有效的检测出突变蛋白的类型,使用方法简便、经济、快捷并且相对稳定,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微卫星稳定性的遗传调控

    作者:李淑蓉;陈意生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是指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串联重复序列,以2~6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微卫星代表基因组内不稳定的区域,比非重复DNA序列的突变频率高得多.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改变,常表现为重复单位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这种不稳定性具重要意义:第一,不稳定性导致多态的等位基因,用于人和其它较高等真核生物的遗传作图研究.第二,基因内或基因附近简单重复序列长度的变化,能改变这些基因的表达或功能[1],在人类,许多遗传疾病反映出简单重复序列的扩增[2].第三,序列不稳定性的增加,可用以诊断某些具DNA错配修复缺陷的肿瘤.本文综述序列不稳定性的机制及序列稳定性的调控及其与人类疾病的联系.

  • 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临床病理意义及方法

    作者:方园;王鲁平

    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具有多重临床病理意义.MSI是指DNA甲基化或基因突变致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从而导致微卫星重复序列长度的改变.散发性MSI结直肠癌多位于近端结肠,易伴发肠内及肠外其他器官多发性肿瘤,预后较好但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疗效欠佳.同时,MSI检测可用于诊断Lynch综合征.此外,免疫组化法也可作为检测肿瘤细胞中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一种辅助方法.MSI检测是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的基础,可以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加深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认识了解.本文对结直肠癌MSI检测的临床病理意义、检测指征及检测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以促进这一检查技术在临床及病理学实践中的应用.

  • 抗突变中药对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秀芳;金黑鹰;丁义江;陆茵;李璘;丁曙晴;刘飞;倪敏;王静

    目的:研究抗突变中药对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具有抗突变作用的14种中药(冬凌草甲素、茶多酚、穿心莲内酯和黄芩苷等)处理hMSH2缺失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和错配修复基因正常的结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采用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各浓度时Lovo细胞微卫星不稳定变化.结果:冬凌草甲素、茶多酚、穿心莲内酯和黄芩苷对Lovo细胞和SW480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冬凌草甲素、茶多酚和黄芩苷对Lovo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SW480细胞,特别是黄芩苷对Lovo细胞作用为SW480细胞的5倍,差异有显著意义.穿心莲内酯对SW480细胞的作用优于Lovo细胞,差异具有有显著意义.白藜芦醇、芦荟苷、丹参酮IIA、姜黄素4种中药成分作用于这2种细胞后,增殖抑制率较低,且加大药物浓度,增殖抑制率也无明显变化.仙灵脾等6种单味中药对2种细胞不但无明显抑制作用,反而显示有生长促进作用.另在各浓度,Lovo细胞微卫星均没有明显改变.结论:茶多酚和黄芩苷等具有抗突变作用的中药具有抑制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其作用与剂量无关.

  • 幽门螺杆菌与DNA错配修复系统

    作者:吴莹;姜政

    H pylori感染导致了真核细胞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系统的缺陷,在胃上皮细胞中引起微卫星不稳定(micrsatellite instable,MSI),使相关基因自发突变率增加,终可导致机体对肿瘤的易感.DNA错配修复功能通过纠正复制或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错配碱基、诱导DNA严重受损的细胞发生凋亡,从而阻止突变细胞过度增殖以及肿瘤的发生.在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中,绝大部分是点突变,以单个碱基的替代大于碱基的缺失或插入,其中hMLH1和hMSH2基因是DNA错配修复系统的主要控制基因.研究表明H pylori的感染及其导致的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缺陷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 COX-2与Hmlh1、Hmsh2在大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伟庆;韩彩丽;周保军;张轶华;陈怡;刘玉;韦金英

    目的:研究大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hMLH1、hMSH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应用COX-2、hMLH1、hMSH2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78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hMLH1、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所检测的78例大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36%(58/78)、0%,hMLH1的阴性表达率分别为29.49%(23/78)、0%,hMSH2的阴性表达率为28.21%(22/78)、0%.结论:在大肠癌中,COX-2蛋白表达与hMLH1、hMSH2蛋白的表达缺乏有相反关系,即COX-2蛋白表达阴性的病例中,大多存在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缺乏,错配修复酶缺乏主要发生在COX-2蛋白表达阴性的病例中.说明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 hMLH1和hMSH2基因在胃癌易感人群中的突变

    作者:李建华;吕申;石先哲;刘敏;王彦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胃癌家系人群及胃癌散发患者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16例及5个家系健康人114例,无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56例,正常人群对照100例.采取外周血,用小样本血液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分别扩增hMLH1的外显子3、8、12、13和外显子16以及hMSH2的外显子5和外显子7,热变性后,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的分析,对可疑样本进行测序.结果:突变出现在hMLH1基因第8、第12和第16外显子,而外显子3和外显子13没有检测到突变,hMSH2基因的外显子5和外显子7也没有检测到突变.在有家族史的胃癌患者的16例外周血标本中,有6例出现突变,突变率37%;无胃癌家族史的56例患者,总计6例出现突变,突变率11%;胃癌家系健康人群的114例样本中,31例出现突变,突变率27%;在100例对照样本中,5例出现突变,突变率5%.第8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219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ATC→GTC):第12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第384位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GTT→GAT);第16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第553位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AGT→AGG),这三个突变都是碱基置换.但有家族史的胃癌患者和胃癌家系健康成员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0.000),无家族史的胃癌患者突变率虽然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204).第16外显子的突变是目前尚未见报道的新的突变.结论:胃癌家系人群体细胞存在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相似的基因突变.

  •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与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

    作者:李建华;石先哲;吕申;刘敏;王朝晖;刘丽娜;姜静;许国旺

    目的:分析胃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蛋白表达以及二者的关系,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胃腺癌及癌旁组织标本56例,高分化癌22例,中低分化癌34例,早期癌20例,中晚期癌36例,常规酚-氯仿法提取DNA,选取基因组上的五个微卫星位点BAT-26、D17S261、D3S1283、D2S123和D3S1611,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加入GeneScan 500size standard共同热变性后,用60 g/L的SLPA添加8m0l/L尿素做筛分递质的毛细管电泳进行分析.被检测的五个微卫星位点如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点的不稳定,定为微卫星的高度不稳定(MSI-H),一个位点出现不稳定、定为微卫星的低度不稳定(MSI-L),没有位点出现不稳定、定为微卫星稳定(MSS).石蜡切片常规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肿瘤组织上皮细胞核不着色,而周围组织上皮细胞核着色判定为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的缺失.结果:在56例胃腺癌中,有14例(25%)表现为MSI-H,14例(25%)有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在14例MSI-H的胃癌组织中,11例(79%)有hMLH1或hMSH2表达的缺失,42例MSI-L/MSS的胃癌组织仅3例(7%)有hMLH1或hMSH2表达的缺失.胃癌的MSI-H与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高度相关(P<0.01).其中的22例高分化腺癌有7例(32%)表现为MSI-H、6例(27%)有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34例中低分化腺癌7例(21%)表现为MSI-H、8例(24%)有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20例早期腺癌有1例(5%)表现为MSI-H、3例(15%)有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36例中晚期腺癌13例(36%)表现为MSI-H、11例(31%)有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微卫星不稳定性在中晚期胃癌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但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差异不明显;MMR蛋白表达缺失在高分化与低分化以及早期与中晚期的胃癌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细胞错配修复功能缺陷与部分胃癌的发生有关,而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无关;胃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随着肿瘤的演进而增加.

  • MMR与PD-L1在Ⅱ期术后结直肠癌中的差异性表达

    作者:刘岩;李慧;赵丹丹;程颖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MR)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Ⅱ期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一致性及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Ⅱ期CRC患者5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病理组织标本中4种MMR蛋白:MutL同源蛋白1(MLH1)、Muts同源蛋白2(MSH2)、Muts同源蛋白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MS2)和PD-L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MMR缺失(dMMR)率和PD-L1的阳性率分别为32%(16/50)和38%(19/50),dMMR和PD-L1双阳性的患者为20%(10/50);dMMR患者中PD-L1的阳性率高于错配修复功能完整患者,62.5%(10/16)vs 26.5%(9/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95,P=0.027),PD-L1的表达与MLH1和MSH2表达缺失有关(P=0.024和0.049);PD-L1阳性患者(n=19)中dMMR与错配修复功能完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vs 47.4%.结论 PD-L1蛋白与dMMR存在差异性表达,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前,应综合考虑两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更精准地筛选患者.

  • 肿瘤部位或决定结肠癌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的预后影响

    作者:

    目前对于接受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及奥沙利铂(FOLFOX)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结肠癌患者,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与预后间的联系尚不明了。美国梅奥诊所的Frank A.Sinicrope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在2,580份肿瘤患者的蛋白芯片中,检测到314份(12%)肿瘤患者的蛋白芯片存在 dMMR,其中分别有49.3%及10.6%存在BRAFV600E或KRAS突变。尽管从整体而言,MMR状态并非预后预测因素,但研究同时发现,MMR与原发肿瘤部位及淋巴结分期( N1 v N2)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对突变情况及协变量校正后,研究人员发现,与准确进行MMR邻近肿瘤相对的dMMR可获得良好的DFS结局,但远端肿瘤的dMMR与良好的DFS结局无关。 N2肿瘤患者不能通过dMMR取得生存获益。BRAFV600 E突变或KRAS突变均为较差DFS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肿瘤部位相互作用观察到的MMR得到了III期结肠癌患者独立队列的验证。

  • 错配修复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慧鲜;彭侠彪;何兴祥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是具遗传特性的一种大肠癌,随着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应用多种方法检测出突变的错配修复基因,并应用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筛选.在此分别就MSH2、MLH1、MSH6、PMS1、PMS2、MLH3和EX01等错配修复基因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典型和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研究

    作者:崔龙;金黑鹰;孟荣贵;阎于悌;王金穗;刘飞;徐洪莲;喻德洪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及其hMLH1和hMSH2基因种系突变的特点.方法随访13个典型HNPCC家系54例患者,并与19个非典型HNPCC家系的38例患者进行比较.对典型和非典型HNPCC各6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了hMLH1和hMSH2基因的PCR-SSCP检测,对异常者进行测序确定突变类型. 结果典型HNPCC盲肠、升结肠肿瘤占39.7%,横结肠肝区癌为5.0%;非典型组直肠癌占65.8%, 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时性多原发癌为11.5%,典型HNPCC患者的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0%、45.3%和31.2%,而非典型HNPCC组分别为54.4%、42.3%和26.8%,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例先证者中,PCR-SSCP共检测到MLH1 11外显子(c3、c1)、hMLH1 12外显子(c8)、hMLH1 18外显子(c4)、hMSH2 11外显子(c13)、hMSH2 1外显子(c6),hMSH2 13外显子(c11)和hMSH2 15外显子(c4)的异常条带.除MLH1 11外显子(c3)为内含子多态性外,6例(50%)发现7个外显子的突变,测序证实错义突变4处、插入突变7处,无义突变1处.结论中国人的典型HNPCC是一种发病年龄早、近段结肠多见预后较好的大肠癌,而通过比较,发现中国非典型HNPCC与典型HNPCC非常相似.中国人的典型HNPCC家系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hMSH2多见,而非典型的hMLH1突变多见.

  • 胰腺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作伟;李曼;郭仁宣

    本研究检测35例胰腺癌标本中的5个微卫星位点,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法对标本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SI)分析,进一步检测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组织中hMSH2和hMLH1的蛋白表达及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分析MSI与胰腺癌错配修复基因表达之间的联系,探讨MSI致癌的可能机制.

  • 铅染毒大鼠胎盘组织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徐风森;李红;王云英;王欣;滕蕾;马海燕

    金属及其化合物过量地进入机体会产生各种毒性效应而造成损害,严重者可以致癌[1].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MMR)基因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基因,具有修复DNA碱基错配、增强DNA复制准确性、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及降低自发突变的功能.

  • 林奇综合征临床诊断、筛查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俊;应荣彪;姚俊;魏志平;徐欣华;吕小锦

    林奇综合征(LS)是常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其阳性患者患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胃癌的风险增高.LS是指存在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的个体,包括已经因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而发生肿瘤或未发生肿瘤的个体.由于中国对LS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并未形成完整的诊疗标准或指南,所以主要参考国外已经形成的标准或指南.但由于人种差异,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现象.本文就LS的遗传基础、临床分型以及目前诊断策略、筛查方式、临床治疗手段进行文献综述.

  • 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与微卫星不稳定相关性研究

    作者:常静;刘继红;强玲;纪志鹏;杨香山;冯斌

    目的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表达异常导致的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Ⅱ期结直肠癌预后良好指标,也是对氟脲嘧啶类药物不敏感的预测因素,但与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关系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检测MMR蛋白(PMS2、MLH1、MSH2和MSH6)在Ⅲ~Ⅳ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情况,探讨MMR蛋白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Ⅲ~Ⅳ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11-01-2015-11-30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72例,应用FOLFOX6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后给予手术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初诊活检组织和治疗后手术标本PMS2、MLH1、MSH2和MSH6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对新辅助化疗的影响,并分析MMR蛋白和微卫星状态在化疗前后的变化,以及与年龄、分期、病理化疗反应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72例Ⅲ~Ⅳ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前PMS2、MLH1、MSH2和MSH6缺失率分别为15.3%、11.1%、2.8%和6.9%,与化疗反应无关,P值分别为1.000、0.741、1.000和0.389;化疗前MSI发生率为19.4%,较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有更好的新辅助化疗疗效,P<0.001.与女性相比,男性有更好的新辅助化疗疗效,P=0.009.新辅助化疗后PMS2、MLH1、MSH2和MSH6缺失率分别为22.2%、15.3%、9.7%和11.1%,MSI化疗后发生率为29.2%,较化疗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P=0.042)和性别(P=0.013)是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MSI预示较好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微卫星状态可作为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 口腔癌前损害和鳞癌组织hMSH2转录水平改变与意义

    作者:夏鸿彬;程斌;洪筠;李春阳;杨灵澜;叶萍

    目的检测口腔癌前损害和鳞癌组织中hMSH2基因转录水平,探讨hMSH2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RT-PCR法选择性扩增11例口腔鳞癌及其癌前损害、正常组织hMSH2 mRNA片段(316bp),以GAPDH(580bp)为内参对照,半定量测定hMSH2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口腔鳞癌的hMSH2转录水平较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显著升高(P<0.05),正常组织与癌旁组织的hMSH2基因转录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MSH2基因的转录存在表观遗传学调节.

  • 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怡萍;张丹;韩苏夏

    细胞遗传物质稳定性受自身与外界多种条件影响,可形成多种类型DNA损伤,如DNA烷基化、氧化、错配、成环、断裂、非典型结构等.这些受损DNA扰乱细胞稳态及动态平衡,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形,甚至细胞和生物退化、老化、死亡等.人体通过识别DNA损伤位点,激活一系列生化通路,协调DNA复制与转录,使损伤DNA得以修复,维持机体相对独立、稳定.放射线引起肿瘤细胞DNA损伤同时,也启动DNA损伤应答,其中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双链断裂修复和跨损伤合成修复起关键作用,是细胞照射后DNA修复的主要途径,其功能异常可引起肿瘤放射敏感性差异.本文总结近年国内外DNA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阐述DNA损伤修复类型及分子机制,旨在促进读者对该领域重要意义的理解,为探索DNA损伤修复通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散发性大肠癌的错配修复缺陷研究

    作者:蔡国响;蔡三军;陆洪芬;徐烨;师英强;孙孟红;管祖庆;廉朋;彭俊杰;周晓燕;杜祥;施达仁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错配修复缺陷检测手段的应用.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h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检测以及hMLH1和hMSH2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9%,9.9%和71.0%,三者密切相关.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均具有结肠癌多发和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错配修复蛋白表达阴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仅具有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结论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具有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多发的倾向,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以及错配修复蛋白的失表达三者密切相关.

9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