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중국골종류골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52X
  • 国内刊号: 10-10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59
  • 曾用名: 中国骨肿瘤骨病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SchatzkerⅣ~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持续被动运动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博;黄泉川;尹莲平

    目的 观察并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SchatzkerⅣ~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8例研究对象按照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在手术复位并内固定后,对照组予主动肌力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4~5周CPM,术后1个月、3个月测量膝关节大活动度,术后3个月采用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伸膝活动度及术后1天屈膝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92.4±10.8)°vs.(84.5±12.0)°]、3个月[(118.6±12.4)°vs.(112.3±10.5)°]屈膝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88.2±4.2)vs.(84.0±5.0)]及疼痛[(26.5±3.2)vs.(24.9±3.4)]、功能[(19.0±1.7)vs.(18.2±1.9)]、活动度[(15.5±1.5)vs.(14.6±1.8)]、肌力[(9.4±1.1)vs.(8.8±1.0)]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hatzkerⅣ~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在主动肌力训练基础上给予CPM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 髋关节置换术与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张文强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 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 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 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 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预后与III型胶原比例的关系研究

    作者:苏柯;柳嘉伟;黄鑫;朱颖波;王晓宁

    目的 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III型胶原比例的高低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6.2岁;左侧23例,右侧18例.损伤部位:距离跟骨结节4.5~6.0 cm.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创跟腱缝合技术和器材进行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6天,平均2.2天,术中取断端局部横断面病理标本(距断裂位置<0.3 cm)做天狼猩红染色,计算每个患者跟腱胶原中III型胶原的比例,并按照其比例高低分为四组:A组0%~25%,B组26%~50%,C组51%~75%,D组76%~100%).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预后评分.结果四组终末随访预后评定均达到优良水平,但术后6个月却有明显差异,A组共10例,优5例,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70%;B组共14例,优11例,良3例,总体优良率100%;C组共12例,优10例,良2例,总体优良率100%;D组共5例,优1例,良2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60%;术后6个月随访功能评定,A组与D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B组与C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相同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四组患者自身跟腱III型胶原的比例不同,可能会导致功能恢复速度和程度有明显差异,III型胶原比例过高或者过低的患者恢复较慢.

  •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分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子全;李政;刘书中;王牧川;牛潼;王以朋

    成人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的患者伴有 Cobb's角>10° 的脊柱畸形 [1].成人脊柱侧凸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所有原因引起的脊柱畸形,根据 Aebi 分型 [2],可在病因学角度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 4 型 ( 表 1 ).I 型: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 );通常 50 岁以后起病,被认为源于非对称性的椎间盘和关节突退变,进而导致脊柱节段受力失衡,常伴有侧方椎体滑移,伴随出现的椎管狭窄是 I 型侧凸的一个特征,可为中央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或两者并存 [3-5].II 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是由发生于幼儿或青春期的特发性脊柱侧凸进展而来,成人期由于机械、骨骼变化或脊柱退变等原因出现侧凸进展.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在起病年龄、Cobb's 角大小、代偿胸弯、椎体侧方滑移、脊柱失平衡的发生等方面与 ADS 具有典型差异 [6-7] ( 表 2 ).III 型:继发性成人脊柱侧凸;可分为 2 个亚型.IIIa 型主要为脊柱相关疾病造成,例如双下肢不等长所致的骨盆倾斜等.IIIb型由于骨代谢异常 ( 主要为骨质疏松症 ) 引起骨骼改变,进而发生脊柱畸形,通常伴有脊柱后凸 [8].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分型 综述
  • 关节突关节角度和不对称性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角色

    作者:郭马超;鲁世保;孔超;孙祥耀;孙思远

    关节突关节 ( facet joint,FJ ) 是脊柱中惟一的滑膜关节 [1],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以及关节囊和滑膜组成,其与椎间盘构成了脊柱的三关节复合体.FJ 在指导和限制脊柱运动上有重要作用,这与 FJ 解剖特点有关 [2].FJ 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改变必然会对脊柱的运动与生物力学产生影响,从而与某些脊柱病变产生联系.

  • 导航系统在脊柱微创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齐鹏;崔赓

    随着导航技术和微创技术的进步,脊柱微创手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传统的术中影像系统 ( 如 C 型臂透视系统 ) 目前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广泛,而更为先进的影像系统如三维 X 线透视、锥体束 CT、术中 CT / MRI 等,则被研究证实具有更为安全和准确的内植物置入水平,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医护人员的放射线暴露剂量 [1].这些先进的导航技术的应用对比传统的术中 C 型臂透视技术,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和清晰的解剖图像,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显得更为适用 [2-3],笔者将近年来脊柱微创手术中导航系统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利奈唑胺联合利福平治疗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一例报告

    作者:陶利江;西尔买买提·艾哈提;丁舒晨;刘志荣;潘虹

    颈椎前路手术包括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 (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 ) 等,在临床广泛开展,其术后感染发生率极低 [1].回顾文献,既往报道多建议积极清创引流.笔者联合应用利奈唑胺及利福平治疗了 1 例颈椎前路 C5 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发生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经 1 年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倒刺线皮内缝合在儿童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陈加雄;吕辉照;赵枫;曹杰;张冬福;ZHANG Dong-fu

    目的 探讨倒刺线对儿童四肢骨折皮内缝合速度和瘢痕的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 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和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皮内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皮内缝合.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 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和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和(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和(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四肢骨折皮内缝合中,缝合效率和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

  • 进一步重视脊髓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作者:李忠海;吕德成

    全球每年因外伤性脊髓损伤 ( spinal cord injury,SCI ) 而丧失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的病例数高达 60 多万,已呈现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和低龄化的"三高一低"的局面,SCI 后的神经修复已成为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挑战和临床难题.我国现有创伤性 SCI 患者超过 200 万,并且每年新增 10~14 万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近年来,挽救受损神经元,促进受损神经元轴突的再生,再生轴突与靶组织形成正确的突触联系,以及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等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令人鼓舞,我国在 SCI 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跨界学科的发展,给 SCI 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3].如何立足于实验室成果,将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终使患者受益,仍是广大学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4].因此,进一步重视 SCI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战略性.

  • 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术后早期脊髓MRI T2WI信号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曲景文;马清田;张希诺;孙祥耀;海涌

    目的 分析接受颈椎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早期脊髓MRI T2加权像高信号改善情况与术后临床疗效的关系,探讨其对术后临床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颈椎减压术后1年T2加权像高信号改善情况分为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收集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手术入路、减压节段、C2~7前凸角、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mJOA改善率、术后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T2加权像高信号恢复组纳入50例,未恢复组纳入92例.恢复组mJOA术后1年(14.6±1.2)分,术后2年(14.6±1.2)分,术后3年(14.4±1.2)分,术后4年(14.5±1.2)分,未恢复组mJOA术后1年(11.5±2.6)分,术后2年(11.5±2.5)分,术后3年(11.5±2.6)分,术后4年(11.4±2.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mJO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mJOA改善率术后1年(52.5±21.9)分,术后2年(51.9±21.8)分,术后3年(48.1±22.2)分,术后4年(49.8±22.4)分,未恢复组mJOA改善率术后1年(33.8±17.4)分,术后2年(33.7±17.8)分,术后3年(33.7±17.8)分,术后4年(32.5±17.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mJOA改善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上肢VAS评分术后1年(24.8±11.1)分,术后2年(24.7±8.1)分,术后3年(24.8±8.1)分,术后4年(24.6±10.5)分,未恢复组VAS评分术后1年(42.6±14.9)分,术后2年(42.9±13.9)分,术后3年(41.8±13.1)分,术后4年(41.6±12.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上肢VAS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减压术治疗后1年,脊髓T2HSC改善情况可能在预测患者术后4年的临床疗效中有重要作用.术后1年脊髓T2HSC明显恢复的患者术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未恢复的患者.颈椎减压手术治疗效果在术后1年内恢复佳,并在1年后临床疗效较为稳定.

  •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融合术后内科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希诺;孙祥耀;海涌

    目的 探索后路长节段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内科并发症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后路长节段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矫形术治疗的ADS患者105例.将患者分为有和无并发症组,有和无感染组,有和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以及有和无心肺并发症组.使用单变量检验来确定不同内科并发症的患者和手术相关潜在的风险因素.多元Logistics回归用于评估医学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等功能评分.功能评分用多元重复测量混合模型进行检验.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有内科并发症的患者发生率为30.1%.导致内科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吸烟、融合节段数量和住院时间.导致感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融合节段数量和住院时间.导致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和融合节段数量.导致心肺并发症包括:BMI,高血压和融合节段数量.尽管出现内科并发症,但有无内科并发症患者功能评分ODI、JOA、VAS在术后随访有显著改善(P=0.0001),无并发症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S长节段融合术后内科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医疗成本.其中BMI和融合节段成为多个内科并发症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围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和住院期间患者管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发生.

  • 经皮全内镜治疗75岁以上高龄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唐超;王高举;廖烨晖;唐强;马飞;钟德君

    目的 探讨经皮全内镜技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全内镜技术治疗1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75~88岁,平均(81.5±6.5)岁,其中经椎间孔入路7例,经椎板间入路5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CT或MRI评估椎管减压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术后4天明显缓解;手术时间45~125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45.5±14.5)ml,住院时间4~7天,平均5.5天.所有纳入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8±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50±1.50)分,术后第1天为(2.50±0.50)分,术后3个月为(2.00±1.00)分,术后6个月为(1.80±0.50)分,术后12个月为(1.50±0.50)分;ODI术前为(54.50±15.50)分,术后第1天为(22.00±14.50)分,术后3个月为(19.50±10.50)分,术后6个月为(13.50±9.00)分,术后12个月为(10.50±8.50)分.术后各时间随访VAS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33.3%),良6例(50.0%),可2例(17.7%),无差评,总体优良率为83.3%(10/12),患者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ODI功能指数及全内镜入路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腰腿痛病程及临床症状特点与改良MacNab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经皮全内镜技术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风险,维持脊柱稳定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 磁共振成像下量化比较MIS-TLIF与TLIF对多裂肌损伤程度的研究

    作者:牟海频;刘向阳;黄象望;沈雄杰;王国平;常磊;彭帅;周致毅

    目的 量化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手术部位多裂肌的损伤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住院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4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行MIS-TLIF治疗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行TLIF治疗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腰椎MRI检查,通过MRI计算手术部位多裂肌净横截面积(lean mutifidus cross sectional area,LMCSA).结果 术前VAS评分:MIS-TLIF组(7.41±1.30)分,TLIF组(7.40±0.9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术前LMCSA:MIS-TLIF组(698.85±116.09)mm2,TLIF组(724.58±150.41)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手术时间:MIS-TLIF组(139.95±13.00)min,TLIF组(144.40±12.6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术中出血量:MIS-TLIF组(111.95±6.31)ml,TLIF组(252.85±13.47)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引流量:MIS-TLIF组(56.05±5.54)ml,TLIF组(100.75±7.50)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卧床时间:MIS-TLIF组(7.50±0.51)天,TLIF组(12.70±0.66)天,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周VAS评分:MIS-TLIF组(2.14±0.64)分,TLIF组(2.35±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术后1周LMCSA:MIS-TLIF组(596.47±103.22)mm2、TLIF组(523.16±70.64)mm2,MIS-TLIF组大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及LMCSA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CSA变化率:MIS-TLIF组(-14.65±4.94)%、TLIF组(-26.59±6.84)%,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MIS-TLIF与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取得满意且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但MIS-TLIF对手术部位多裂肌的损伤程度明显小于TLIF.

  • 经皮椎间孔镜下行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顺琬;陈大宇;麦庆春

    目的 探讨TESSYS技术与椎间盘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骨科住院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TESSYS技术组)及对照组(椎间盘镜技术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卧床时间、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情况;对比术前、术后1、3、6、12、24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于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56.92±23.83)min vs.(71.88±20.11)min,t=1.658,P=0.045]、切口长度[(0.89±0.13)cm vs.(3.59±0.92)cm,t=15.784,P=0.000]、术中出血量[(17.74±5.63)ml vs.(93.92±40.55)ml,t=27.944,P=0.000]、术后下床时间[(24.88±1.95)h vs.(72.77±3.74)h,t=4.332,P=0.000]、卧床时间[(5.02±1.22)天vs.(14.78±3.86)天,t=4.332,P=0.001]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1个月ODI评分[(16.99±2.77)vs.(19.07±2.14)]、JOA评分[(18.44±1.52)vs.(17.78±1.59)]、下肢VAS评分[(6.48±1.34)vs.(7.15±1.42)]、腰部VAS评分[(3.11±1.02)vs.(3.56±1.24)]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7%vs.87.50%,P>0.05).结论 与椎间盘镜治疗术相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速度快等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与手术治疗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张帮可;邹娜;王亮;王海滨;蒋家耀;卢旭华

    目的 系统评价保守与手术两种治疗方式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1945年至今的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杂志,语种不限.搜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前瞻性对照试验(随机或非随机).制定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利用Rev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6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274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156例,手术治疗1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保守治疗总体优良率不及手术治疗[OR=0.47,95%CI(0.24,0.91)],随访1年及5年以上结果均显示手术治疗优良率优于保守治疗(P=0.003,P=0.04),而随访时间<1年的结果显示保守与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再手术率与保守治疗中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中长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再手术率与保守治疗中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有适应证的青少年患者,经适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取得较好疗效.

中国骨与关节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