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중국골종류골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52X
  • 国内刊号: 10-10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59
  • 曾用名: 中国骨肿瘤骨病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保留残端韧带的方法及意义

    作者:张抒;陈晨;张军;王文;周振宇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韧带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前交叉韧带损伤178例,其中运动伤63例,军事训练伤61例,交通伤54例;部分断裂35例,韧带松弛16例。男119例,女59例,年龄为17~46岁,平均28岁。所有病例经关节镜检查证实,其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127例,部分束支断裂35例,韧带松弛1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定位于原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残迹的中心点偏内、偏后,即外侧半月板前角游离缘的延长线、胫骨内棘前方2mm,关节外定位于胫骨结节内侧2cm,胫骨骨道定位器标定45°方向,钻入导针,根据移植肌腱的直径选择相应的胫骨钻头,沿导针钻孔建立胫骨隧道。膝关节屈曲90°,通过胫骨隧道放置合适股骨隧道定位器,于右膝10~11点左膝1~2点位置打入导针,选择与移植肌腱直径相同的钻头钻取股骨隧道,深度为3cm。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者不对胫骨端或股骨端的残端进行清理,移植的肌腱穿过胫骨或股骨残端,残余韧带似套袖样包裹于重建韧带的表面。前交叉韧带单束支损伤者除了保留断裂束支的残端外,对因受损而出现松弛的另一束支也予以保留。对于前交叉韧带明显松弛者,将移植的肌腱穿过松弛韧带胫骨或股骨附着点附近,使移植的肌腱与原韧带重叠或缠绕。股骨端采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采用Intrafix固定。术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8.6±5.1)分,其中完全断裂组(67.4±6.2)分,部分束支断裂组(71.1±4.6)分,韧带松弛组(72.7±4.1)分;术后平均(94.9±0.9)分,其中完全断裂组(94.6±5.5)分,部分束支断裂组(95.3±3.8)分,韧带松弛组(96.4±4.2)分。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26.3分。对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本体感觉的建立和减少关节液渗入骨隧道,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脊柱结核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

    作者:潘汉升;袁振超;刘汝专;鲍杰;唐晓菊;刘锐;祁文

    目的探讨在化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患者42例。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国际标准(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评分进行ASIA残损分级,B级14例,C级19例,D级9例。在标准化疗基础上根据脊髓损伤发展情况,24例化疗后3~4周手术,18例化疗未达2周,但脊髓损伤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脓肿较多而进行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严格强化四联抗结核治疗,术后3个月改三联化疗9~15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ASIA神经功能评价,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病灶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0个月,平均24个月。经X线、CT或MRI检查,病灶无残留,后凸角度矫正满意,随访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例ASIA神经功能评价终随访均得到明显好转,术前感觉评分(90.93±35.59),运动评分(51.04±11.86);末次随访感觉评分(185.58±30.41),运动评分(85.21±11.48),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灶治愈,骨性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窦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伴神经压迫多缓慢产生,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瘫痪越重,预后越差,应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尽早手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探讨

    作者:黄金承;连鸿凯;白玉;程富礼;景小博;张景义;马富强

    目的探讨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6至2012年,在我科接受手术的55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的病例。按Bado分型,I型33例,II型2例,III型20例。入院时,7例患儿有桡神经损伤症状。治疗前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时间、骨折类型、伴随神经损伤与否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入院后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24例,行改良Hirayama尺骨截骨、掌长肌腱重建环状韧带术。B组:17例,行改良Hirayama尺骨截骨、克氏针固定肱桡关节术。C组:14例,行改良Hirayama尺骨截骨术。所有伴随桡神经损伤症状的患儿,均未给予特殊治疗。结果5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7%),A组23例,B组16例, C组12例,随访7~32个月,平均18.2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按期愈合,损伤的桡神经获得恢复。A组出现2例不良并发症(8.7%):1例前臂旋转功能受限(旋前75°,旋后45°),1例桡骨头半脱位;B组出现1例不良并发症(6.3%):术后3周克氏针断裂;C组出现6例不良并发症(50.0%):2例桡骨头半脱位,4例桡骨头全脱位。A组及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6个月,A组患者肘关节MEPI积分较术前平均增加30分,高于B组16.3分(P=0.000)及C组24.4分(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MEPI积分较术前平均增加16.3分,低于C组24.4分(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Hirayama尺骨截骨加掌长肌腱重建环状韧带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优于单纯行Hirayama尺骨截骨术及联合克氏针固定肱桡关节术。

  • 应用环钻切除半椎体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张迪;孙亚澎;张为;申勇;张英泽

    目的探讨环钻在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经椎弓根切除半椎体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的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9.6岁。9例接受常规的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术(A组),16例采用环钻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术(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侧凸角和后凸角的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2)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手术时间A组平均(213±33)min;B组平均(174±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5)。出血量A组平均(840±118)ml;B组平均(710±7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5)。侧凸Cobb’s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1.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4.3%;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3.0%,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6;t=1.35,P=0.20)。后凸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7.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7.1%;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4.3%,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2;t=1.12,P=0.29)。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及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形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应用环钻在增加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致全身多发溶骨性病变二例报告

    作者:甄平

    例1,女,20岁。因“间歇性双小腿上端疼痛1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查体:双下肢皮肤色泽正常,右大腿下段内侧、双小腿上段内侧压痛。X线片示:双膝关节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间或有多发囊状影,右胫骨近端内侧呈凹陷状,考虑“双下肢多发骨纤维瘤”。入院行CT检查示:两侧髋臼上缘、耻骨支多发不规则溶骨性改变,结合双下肢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多发椭圆形病灶,诊断考虑多发骨纤维瘤病。超声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化验:碱性磷酸酶317IU/L,血磷、血钙未查。行右股骨、胫骨,左股骨下段、左胫骨上端病变刮除自体髂骨植骨,术后病理诊断为:骨纤维结构不良。术后3个月,患者在外院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左侧甲状旁腺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甲状旁腺腺瘤。术后1年复查双小腿疼痛消失,骨质密度恢复正常(图1)。

  • 髌韧带肿瘤切除后四层聚丙烯补片重建伸膝装置一例报告

    作者:杨成天;苏安平;樊平;马维栋;钱文旭;徐德钢;王武

    髌韧带肿瘤是特殊部位的软组织肿瘤,治疗的过程髌韧带被切除,我们需要重建伸膝装置。我院收住髌韧带特殊部位肿瘤1例,在肿瘤切除后采用四层聚丙烯补片重建伸膝装置,结合其病史特点,通过回顾分析,针对其手术治疗措施进行相关探讨,总结相关治疗经验。

  • 骨结核合并多发骨梗死三例报告

    作者:余一品;王翀;田征;宋兴华;李文举

    目的探讨非潜水减压性多发骨结核合并骨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治3例多发性骨梗死伴疼痛的患者,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服用激素治疗,1例有长期大量饮酒病史,1例患有肾病综合征并服用激素治疗,3例患者术前均出现7个月至2年不等的膝关节及周围疼痛并逐渐加重。MRI显示骨梗死共10处,6处病灶内梗死的信号不典型,考虑合并感染可能。术前胸部X线片皆未发现活动性结核,并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术前疼痛情况。对疼痛明显、梗死灶信号不典型的病变区域进行手术探查、行病灶清除、常规病理检查,病理诊断骨结核合并骨梗死,术后给予5联抗结核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局部疼痛症状缓解, VAS评分改善为0~1分。随访12~24个月未出现疼痛及复发。结论在结核病高发区,晚期骨梗死患者,疼痛突然加重,MRI提示骨梗死灶内不典型信号,应考虑是否骨结核合并骨梗死。治疗上应按骨与关节结核进行。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骨梗死
  • 计算机辅助下高位骶骨肿瘤的精确切除与缺损部位的重建

    作者:丁焕文;贾军锋;沈健坚;涂强;王虹;刘辉亮;庾广文;王迎军;陈晓峰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高位骶骨肿瘤精确切除和缺损部位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例骶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0~50岁。4例患者均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解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精确设计肿瘤切除范围、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骨修复体,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肿瘤组织,根据CAD模型制作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重建骶骨,恢复骨盆的连续性。随访评价其功能。结果4例患者均实行了骶骨肿瘤的切除及缺损部位的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11h,平均9h。术中出血41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5300ml;输血量为3000~5100ml,平均输血量为3620ml。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于2012年10月随访:2例术后3个月大小便恢复正常,无需搀扶,可正常行走,脚底稍麻木,无其它不适;1例术后3个月小便恢复正常,可感觉有便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稍差,需协助排便;1例术后2个月大小便不能控制。2例有正常性功能,2例未恢复性功能。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到高位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正确设计肿瘤切除边界,准确避开周围复杂的血管和神经,重新恢复骨盆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 晚期骨肉瘤术后复发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于秀淳;吴苏稼;王序全;许宋锋;徐明;袁冶

    目的探讨晚期骨肉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们所治疗的3例晚期骨肉瘤术后复发病例,结合文献检索到的10例晚期复发骨肉瘤病例,共13例。13例中,男8例,女5例。复发时年龄13~42岁,平均25.56岁。部位:股骨远端5例,胫骨远端和髋臼各2例,胫骨近端1例(其余未描述)。组织学类型:纤维母细胞型3例,传统型2例,混合型2例,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毛细血管扩张型各1例,其余未描述。复发时间5.2~19.3年,平均10.02年。治疗方式:手术+化疗5例,手术+放疗1例,手术2例,1例放弃治疗(其余未描述)。结果本组除1例未记录随访外,余12例随访6个月至4.7年,平均2.28年。存活6例(长4.5年),死亡6例(0.6~4.7年)。结论晚期骨肉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等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要重视骨肉瘤患者的远期定期随访,术后5年应该每半年随访1次,在重视排除患者肺部及其他部位转移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手术部位的异常变化。一旦明确为晚期术后复发,手术和化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增强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晓;程晓光;卢占兴;陈新晖;苏永斌;孙伟杰;王玲;李佳璐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单独应用MSCT增强后强化CT值及强化CT值+年龄、部位和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对我院329例溶骨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进行骨巨细胞瘤的前瞻性预判,分别划分骨巨细胞瘤组(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组(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并追踪病理结果对照,终有病理结果的186例中骨巨细胞瘤55例。结果在186例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骨巨细胞瘤55例,增强后强化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08±39)HU;非骨巨细胞瘤131例,增强后强化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82±78)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CT值临界点为97HU为标准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性为87.27%,特异性为78.62%,诊断正确率为81.18%;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6.36%,特异性为96.18%,诊断准确率为96.23%。结论 CT增强扫描中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较好的导向价值,如果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 骨肉瘤磁共振成像反应区病理学基础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庆喜;郭栋

    目的探讨骨肉瘤磁共振成像反应区病理学基础在临床的应用。方法选取48例骨肉瘤标本,股骨远端30个,胫骨近端18个。标本来源:男26例,女22例;年龄12~25岁,平均15.5岁,结果22例患者随访5~24个月,平均15.5个月。所有术中标本沿其矢状面纵剖为两半,肉眼观察肿瘤在髓腔内的侵袭及截骨面情况并拍照。在大体标本上指出肿瘤区、出血水肿区、骨膜充血区、正常组织区,分别从以上位置取样,一半沿矢状轴切片,一半沿水平轴切片,髓腔顺垂直轴取材,取下的每块标本从肉眼边界向截骨端作连续片,3位病理科医师显微镜下观察切片,直到发现骨肿瘤细胞消失作出病理诊断,记下切片数值,记录每张切片上各种细胞的数量,直到完全是正常的骨骼肌细胞,反应区的长度是肿瘤细胞消失的切片与正常切片之间的距离,用同样的方法,确定反应区的实际范围及其细胞构成,明确手术的准确范围。测量肿瘤的大距离,肿瘤髓内实际侵袭范围为肉眼下测量范围与镜下测量范围之和,取平均值记录。分别记录X线片、MRI、病理测得的肿瘤范围。按Enneking肌肉骨骼肿瘤术后下肢功能评分标准,平均功能恢复率为85%。结果(1)肿瘤的长度与MRI反应区长度相关性方程是fan=12.1388+0.9698liu,说明随着肿瘤长度的增加,其反应区长度增加;(2)肿瘤长度与骨膜反应的长度之间的相关方程fan=20.9262+0.9033liu。说明随着肿瘤长度的增加,其骨膜反应长度增加;(3)在实体标本上,从MRI所示肿瘤边界切,发现肿瘤外4.41cm无肿瘤细胞。结论本实验确定手术的安全边界是MRI反应区以外4.41cm。反应区特征为多见于恶性骨肿瘤和具有侵袭性的良性骨肿瘤,位于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由肿瘤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发生气球样变的坏死细胞组成。

  • 肢体骨肉瘤髓腔侵及范围的CT检查与病理检查的对比研究

    作者:邓志平;丁易;苏永彬;丁宜;牛晓辉

    目的探讨单纯使用CT测量肢体骨肉瘤髓内长度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对81例肢体骨肉瘤患者髓内长度进行CT测量,其中男46例,女35例,年龄10~60岁,中位年龄15岁,肿瘤位于股骨下段45例,胫骨上段23例,肱骨上段10例,股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1例,从工作站CT上测量关节面到肿瘤边界的长度,股骨上段肿瘤测量大转子尖到肿瘤边界的长度,所有患者均接受瘤段截除术,术后测量肿瘤的病理长度,将CT和病理测量的长度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患者测量的CT长度与病理长度进行配对t检查,t=5.185,P<0.0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测量与病理测量误差在1cm之内的52例,准确率为64.2%,将此52例的CT长度与病理长度进行配对t检查,t=-0.51,P=0.95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29例误差超过1cm的病例CT测量均比病理测量长,平均误差110(16~262)mm,对CT异常而病理无肿瘤的那部分截除髓腔测CT值及病理组织学分析,CT值显示增强前为-28~45HU,增强后为-10~87HU,组织学分析显示CT测量超出的部分髓腔组织学为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及血小板系造血细胞增生,未见肿瘤细胞。结论单纯使用CT测量骨肉瘤髓腔内长度准确性欠佳,不能区分肿瘤与增生骨髓,需要综合其他影像方式来判断骨肉瘤髓内长度以指导保肢手术。

  • 骨囊肿的激素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刘文生;牛晓辉;邓志平;李远;鱼峰;王涛;杨发军

    目的研究总结甲泼尼龙病灶内注射治疗不同部位骨囊肿的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2年7月,治疗有完整资料的骨囊肿病例33例,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12.3(5~28)岁,接受加强龙囊内注射治疗。随访3~53个月,平均31.3个月。病灶位于股骨近端10例,股骨干1例,腓骨远端1例,髂骨2例,肱骨近端19例。治疗前有病理骨折11例,制动1~2个月待骨折愈合后接受治疗。治疗前4例接受病灶刮除植骨术后复发,其中2例行刮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治疗前均常规进行穿刺活检,证实为骨囊肿后,进行激素治疗。治疗前采用静脉全麻,在“C”型臂下病灶两端插入骨穿针2枚,搔刮病灶骨壁,破坏囊肿纤维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病灶后注入造影剂,显示病灶充盈良好后冲去造影剂,根据囊腔的大小注入100~200mg甲泼尼龙溶液。按压穿刺针孔3min,防止激素渗出,加压包扎伤口。结果30例患者接受2~4次不等激素注射,平均2.5次,间隔1~3个月不等,术后每隔1个月拍片复查,根据NeerClassification评估标准,完全愈合及部分愈合27例(81.8%),治疗无效4例,其中2例接受刮除植骨术后囊肿愈合,1例接受刮除骨水泥填充DHS内固定,1例未继续治疗。囊肿愈合后复发3例,均改行手术治疗术后囊肿愈合。4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例经过3次激素治疗后无效再次行刮除植骨术,囊肿愈合;2例经过2~3次注射治疗,病灶达到部分愈合;1例3次激素注射后,囊肿部分愈合后再次复发,终止治疗。治疗前11例合并病理骨折患者,待骨折愈合后再进行激素治疗后,2例经过2~3次注射治疗无效改行手术治疗,其他9例分别达到完全愈合及部分愈合。结论单纯性骨囊肿行激素注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约80%左右患者可以避免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相对其它治疗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可以作为治疗单纯骨囊肿的首选方法。

  • 骨肿瘤临床研究的探讨

    作者:王臻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骨肿瘤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0.01%,其中良性占50%,恶性占40%,肿瘤样病变占10%左右。影像学在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尤其对于肿瘤边界的确定和肿瘤性质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辅助化疗和新技术的运用,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手术及重建方式有了很大进步,存活率和存活时间大大延长,骨肉瘤术后晚期复发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骨囊肿作为一种常见的骨的瘤样病变,激素治疗是一种处理的手段。本期《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围绕上述几个问题刊登了数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非常值得阅读、讨论以及进一步研究。

中国骨与关节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