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중국골종류골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52X
  • 国内刊号: 10-10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59
  • 曾用名: 中国骨肿瘤骨病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单侧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潘爱星;杨晋才;海涌;周立金;郭徽;张扬璞

    目的 对比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探讨单、双侧穿刺PKP治疗对术后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PKP治疗的OVCFs患者共153例.其中单侧穿刺组117例,双侧穿刺组36例.统计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3例均获得完整资料.单侧穿刺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0.5±5.2)mm和(28.7±3.7)mm,VAS评分分别为(8.0±2.8)分和(2.0±1.2)分;双侧穿刺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0.3±3.8) mm和(22.9±3.7)mm,VAS评分分别为(8.3±1.8)分和(2.2±1.9)分,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与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手术时间及术后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4.5±0.8)ml多于单侧穿刺组的(4.2±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骨水泥单侧充盈与双侧充盈对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术后症状改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与双侧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两种方式对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术后症状改善及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双侧穿刺方法骨水泥注入量较单侧穿刺多.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单侧充盈与双侧充盈对术后临床疗效及椎体高度恢复无显著影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正念水平与家庭康复效果的Logistical回归分析

    作者:郭淑芬;郝正玮;戈艳蕾;赵雅宁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正念水平与家庭康复效果的关系,为社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综合康复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方便抽样方法随访168例老年髋部骨折固定术后患者,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MAAS)、依从性量表等评价患者正念水平及依从性,结合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正念水平与家庭康复的关系.结果 168例老年髋部骨折的Harris评分为(69.4±10.1)分、Barthel指数评分为(54.2±10.2)分、正念水平评分为(54.0±4.9)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正念水平评分与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正念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家庭康复的保护因素,OR值为0.59.高正念水平组患者遵医行为因素如吸烟、饮酒及饮食、用药、康复锻炼和体位保护等依从性方面优于低正念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念水平评分与康复依从性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正念水平越高,其遵医行为越好,有利于提高家庭康复效果.

  • Coflex治疗L4~5节段Ⅰ度退变性滑脱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孟祥龙;海涌;王云生

    目的 探讨腰椎棘突间Coflex固定治疗L4~5节段Ⅰ度腰椎退变性滑脱的手术疗效.方法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Coflex治疗17例L4~5节段Ⅰ度退变性滑脱的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43 ~72岁,平均54.1岁.采用椎板间开窗神经减压加Coflex内固定.术后随访36 ~ 64个月,进行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屈伸动力位X线检查,测量L3~4、L4~5和L5~S1节段的手术前后椎间角的变化和矢状位位移情况.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3.4±26.2) min,平均出血量(127±84.5) ml;术前、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的VAS腰痛评分分别为(67.5±17.5)分、(21.3±9.8)分、(20.1±10.3)分,VAS腿痛评分分另为(41.2±15.1)分、(10.2±7.5)分、(8.5±6.9)分,ODI分别为43.5±9.5、14.3±7.5、12.5±6.7,VAS、ODI评分在术后1年、终末随访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L4~5节段椎间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3~4、L5~ S1节段椎间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腰椎滑移方面,L4~5节段终末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5~S1和L3 ~4节段无明显变化.结论 Coflex固定治疗L4~5节段Ⅰ度退变性滑脱,具有疗效良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的特点,3~5年随访未发现明显的滑脱进展,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加重.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新民;李悦;管波清;刘书茂

    目的 探讨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9例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患者,其中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4(45 ~ 73)岁,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进行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腰椎CT和腰椎MRI检查,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责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在三维重建的矢状位CT和矢状位MRI上分别测量责任节段两侧椎间孔的面积,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症状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评价症状侧椎间孔狭窄的程度;对比在CT及MRI上测量的椎间孔面积.结果 29例获24.2(8~41)个月的随访,其中单侧症状患者22例,双侧症状患者7例.术前所有患者责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平均为(9.38±3.49)mm,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增加至(13.19±2.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单侧症状患者术前CT及MRI上症状侧(SCT1=135.69±6.82,SMRI1=123.04±5.63)的椎间孔面积(单位:mm2)均明显小于健侧的(SCT2=139.65±6.24,SMRI2=136.00±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术前CT上(S健侧=139.65±6.24,S患侧=131.46±8.97)测量的健侧及症状侧椎间孔面积(单位:mm2)分别与MRI上(S健侧=136.00±5.33,S患侧=120.28±6.27)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VAS腰痛=4.90±1.38,VAS腿痛=8.11±1.83,ODI=41.22±5.37)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腰痛=1.24±0.87,VAS腿痛=2.11±1.07,ODI=14.10±6.29)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中,19例为优,6例为良,4例为可,优良率为86.2%.1例出现健侧下肢麻木,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存在下肢肌力减退的患者中,4例(66.7%)较术前下肢肌力有1~2级的改善,另外2例肌力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MRI在诊断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时较CT更为敏感,尽管目前尚无定量评价椎间孔的狭窄程度的统一标准,但椎间孔面积的测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椎间孔狭窄的程度,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症状.

  • 四肢骨巨细胞瘤局部灭活方法的评价

    作者:曲华毅;郭卫;杨荣利;李大森;唐顺

  • 地诺单抗在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何韶辉;许炜;肖建如

  • 腰骶椎融合术后继发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一例

    作者:胡永凯;刘宪义;李淳德;王宇;于峥嵘

  • 颈椎骨巨细胞瘤复发翻修一例

    作者:王文达;阮文枫;刘辉;平安松

  • 单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原椎体引起背痛复发因素的探讨

    作者:吴叶;卜国云;卢祥;商卫林;孙玉鹏;侯树勋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oneous kyphoplasty,PKP)后,责任椎体引起背部疼痛复发的原因,为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笔者所在单位同一组医生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因骨质疏松引起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而行PKP的患者共52例,其中28例术后随访> 12个月,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68 ~ 86岁,平均(74.13±4.18)岁.随访时间12 ~ 34个月,平均(18.50±7.26)个月.按照是否复发背部疼痛分为A、B组:术后未复发背部疼痛为A组(n=20),术后复发背部疼痛为B组(n=8).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症状出现的时间,采用相同手术方法(PKP),记录骨水泥注入量(filling PMMP volume,FPV).手术前、后及复查时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通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BMD的T评分;通过X线、MRI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骨折椎体的压缩率(compression rate,CR)、压缩的恢复率或丢失率,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骨折椎体的后凸角度(kyphotic angle,KA)和后凸角度恢复率或丢失率;比较术后及随访时骨水泥(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postoperation PMMP to endplate distance,PPED)的改变.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背部疼痛复发患者原手术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再骨折或塌陷.A、B组FPV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A、B组CR术后均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B组CR恢复率为(17.4±9.3)%,A组为(24.1±1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呈现同样的改变.A、B两组手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8±0.6)分、(8.6±0.5)分;术后分别为(2.1±0.6)分、(2.2±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7.5±1.2)分,与B组术后及A组末次随访(3.1±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上缘至上终板距离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骨水泥下缘至下终板距离平均为(2.5±0.6)mm,末次随访时为(2.4±0.7)mm,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骨水泥上缘至上终板距离平均为(3.5±0.4) mm,末次随访时为(2.7±0.9)mm,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骨水泥下缘至下终板距离平均为(4.5±0.6)mm;末次随访时(3.3±0.4)mm,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椎体再骨折或塌陷是引起单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背痛复发的重要原因,适量的FPV可能有利于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或塌陷.适时监测CR、KA、T评分、PPED的变化可以为预防复发背部疼痛提供参考.

  • 骨水泥弥散容积率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何保玉;刘宝戈;李学民;滕涛;严小青;刘俊英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骨水泥弥散容积率在评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术后疗效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OVCF患者,其中男36例,女69例,平均年龄(74.70±9.69)岁.均为新鲜单椎体压缩骨折,骨折时间平均(6.82±5.26)天,采用经皮穿刺PKP注入骨水泥治疗;术中透视下每个椎体注入约1.5 ~ 6.0 m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平均为(2.80±0.41) ml/椎.术前、术后72 h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dex,BI)评分.术后CT测量骨水泥注射体积、骨水泥弥散体积及骨折椎体体积,观察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将本组105例骨水泥弥散容积率与术前、术后症状改善程度(VAS评分改善、BI指数评分改善)做相关性分析检验.按骨水泥弥散容积率(v)的大小分为小剂量组(v≤0.1),中剂量组(0.1<v<0.2),大剂量组(v≥0.2),三组之间VAS、BI评分差异对比分析.结果 105例均经PKP治疗成功,骨水泥在椎体内左右对称分布,骨水泥弥散容积率在0.08~0.38之间,平均0.15±0.05.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均发生在骨水泥弥散容积率高的大剂量组,均无临床症状.术前VAS评分:小剂量组(8.34±0.97)分,中剂量组(8.45±1.01)分,大剂量组(8.39±0.91)分;术后VAS评分:小剂量组(2.20±0.66)分,中剂量组(2.22±0.86)分,大剂量组(2.19±0.52)分.三组患者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BI评分:小剂量组(49.13 ±4.68)分,中剂量组(49.91±5.50)分,大剂量组(50.11 ±5.41)分;术后BI评分:小剂量组(80.78±5.36)分,中剂量组(84.42±4.39)分,大剂量组(85.27±6.04)分.三组患者BI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弥散容积率与VAS评分改善程度无相关性,与BI评分改善程度无相关性.三组之间VA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无邻椎骨折.结论 骨水泥弥散容积率与VAS评分改善程度无相关性,与BI评分改善程度无相关性.小剂量骨水泥,<20%的骨水泥弥散容积率即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追求更多的骨水泥弥散容积率(>25%)并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可能会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

  • 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郭卫;杨毅

  • 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的效果评价

    作者:牛晓辉

  • 地诺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骨巨细胞瘤疗效和安全性的初步观察

    作者:杨毅;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姬涛;谢璐;许婕;董森

    目的 评价地诺单抗(denosumab)治疗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12月,于我院接受地诺单抗治疗的25例GCT患者,其中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7 (18~ 58)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GCT病理诊断,5例病理提示为GCT中的恶性.16例(治疗用药组)有影像学可评估病灶;9例(预防用药组)用药前已经接受外科治疗,体内无影像学可评估病灶,但因为外科边界不满意或病理提示恶性变,应用地诺单抗作为预防性治疗.全部患者每4周接受120 mg地诺单抗皮下注射,第8天和第15天增加2次负荷剂量.安全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药物副反应(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疗效评估包括:治疗用药组(16例)应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预防用药组(9例)观察指标为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除CT和MRI等常规影像学评估外,部分患者接受了二次活检手术和PET-CT检查,2例恶性GCT患者用药前进行了肿瘤组织核因子κB活化剂受体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以初次用药为随访开始时间,末次随访时间为2015年3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6(4~12)个月.用药期间无死亡病例,患者均按计划用药,平均用药次数7.4(6~17)次,依从性好.副反应包括骨痛(4例)、低钙血症(3例)、发热(3例)、肿瘤破溃形成窦道(2例)、疲劳骨折(1例).未见下颌骨坏死.治疗用药组16例中,RECIST评估显示: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6例、疾病进展1例.3例接受二次活检手术,组织学均未见残留巨细胞瘤成分;1例复查PET-CT可见SUVmax摄取降至正常肌肉组织水平;2例用药前进行了肿瘤组织RANKL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RANKL表达水平与疗效相关.预防用药组(9例)4个月和6个月的EFS均为100%.结论 地诺单抗对于复发难治的GCT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恶性GCT和伴发肺转移的病例也应考虑接受地诺单抗治疗.在评估地诺单抗疗效时,应在RECIST标准基础上结合活检和PET-CT结果.肿瘤组织RANKL表达水平与疗效具有相关性.

  • 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不同方式腓骨近端移植治疗

    作者:李文军;张友乐;陈山林;田文;田光磊;杨勇

    目的 比较不同方式腓骨近端移植重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瘤段切除后骨关节缺损的疗效.方法 1966年11月至2009年3月,对24例桡骨远端GCT患者采用瘤段切除腓骨近端移植,其中15例为不带血供的腓骨近端移植(A组),9例为吻合血管游离移植(B组).术后用DASH量表、Gartland和Werley(G/W)腕关节评分、PRWE评分和握力恢复率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24例随访3.5~ 44年,平均9.3年.移植腓骨均顺利成活,骨愈合时间:A组2.5 ~8个月,平均4.7个月;B组3.5~6个月,平均4.3个月.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DASH量表评分2.5~ 13.3分,平均7.53分;G/W腕关节评分21例1~2分,优占87.5%,3例5~7分,良占12.5%;握力恢复率75%~ 104%,平均84.83%;PRWE评分10.5~ 33.0分,平均24.6分.带血供与不带血供腓骨近端移植在骨愈合时间、DASH量表评分、G/W评分、握力恢复率以及PRWE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供区下肢偶有微痛,1例术后1 1年摔伤致结合部骨折,经保守治愈.结论 腓骨近端移植是桡骨远端GCT瘤段切除后桡腕关节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切取< 12cm腓骨近端移植可不带血供.

  • 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结果评价

    作者:郭卫;杨毅;姬涛;汤小东

    目的 探讨骶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GCT)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局部复发率、并发症等.方法 2000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790例骶骨原发肿瘤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骶骨GCT 141例,占骶骨原发肿瘤总和的17.8%.其中男69例,女72例,平均年龄34.2(16~ 61)岁.129例骶骨GCT患者的治疗方式为病灶内边缘切除(切刮)术,6例接受肿瘤切除术,6例因肿瘤巨大,只接受了多次血管栓塞术.99例应用了术中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血管阻断组),其余36例术中未进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非血管阻断组).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和骶神经保留情况.结果 术中出血量500~ 12 000 ml,平均(3223.3±2379.6) ml.血管阻断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546.3±590.7) ml,明显少于非血管阻断组的(4727.8±2296.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5例复发(18.5%),其中血管阻断组有13例(13.1%)复发,非血管阻断组有12例(33.3%)复发,血管阻断组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非血管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GCT发生肺转移5例,发生肉瘤变3例.结论 对于骶骨GCT,通过术中控制出血措施,利用切刮除术可以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同时可以大程度地保留骶神经功能,是目前外科治疗较为合理的选择.

  •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价

    作者:耿磊;张浩强;王臻;郭征;李靖;栗向东;范宏斌;石磊;陈国景

    目的 分析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4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肿瘤科采用瘤段切除+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对25例膝关节周围GCT Campanacci Ⅲ级及部分Ⅱ级患者进行保肢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71岁,平均(43.2± 11.1)岁.术后每3个月复查胸片和患肢正侧位X线片,采用Enneking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关节功能及假体存活率,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有无病理骨折与肿瘤复发的关系,分析肿瘤部位与假体松动的关系.结果 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 ~ 168个月,平均(38.3±27.7)个月.根据Enneking骨肿瘤术后肢体功能的客观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19例,良3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88%.25例中有5例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或断裂,均为股骨GCT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且松动均发生于股骨端,使用时间为1年2个月、7年、10年(2例)、14年;1例术后2年行假体翻修,2例术后10年行假体翻修,1例术后4年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手术探查为股骨假体后侧瘢痕组织挛缩所致,行后关节囊松解术后恢复正常.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有无病理骨折及Campanacci分级、Enneking分期对肿瘤术后复发无明显影响.肿瘤部位对假体松动无明显意义.结论 对GCT患者行瘤段切除+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效果满意,但远期并发症多,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 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杨建;贾齐;许炜;李佳林;杨兴海;刘铁龙;魏海峰;宋滇文;严望军

    目的 分析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手术预后相关的因素,探讨活动脊柱GCT的外科治疗相关的综合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120例脊柱GCT病例,其中男42例,女78例,年龄11~ 65岁,平均(33.7±11.7)岁;外院手术复发后来我院就诊38例,首次来我院就诊82例;颈椎38例(31.7%),胸椎58例(48.3%),腰椎24例(20.0%).分析患者的肿瘤位置、Enneking分级、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手术方式、术后放射治疗、双膦酸盐治疗等6项临床指标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本组120例中,66例接受次全椎节切除术(subtotal spondylectomy,STS)治疗,54例接受全椎节切除术(total spondylectomy,TS)治疗,其中行en bloc全椎节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 20例.随访3~84个月,平均(43.9±26.3)个月.术后复发29例,23例首次复发时间在术后2年内.STS、分块全椎节切除术及TES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3.3%、11.1%、5.0%.29例复发病例中,22例采用STS,7例采用TS,复发率分别为33.3%和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方式是影响活动脊柱GCT复发的重要因素.TS尤其是肿瘤TES能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

中国骨与关节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