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중국골종류골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52X
  • 国内刊号: 10-10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59
  • 曾用名: 中国骨肿瘤骨病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IL-10和TGF-β介导的生物学治疗犬椎间盘退变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李威;唐勇;刘天懿;贾治伟;白雪东;阮狄克

    目的:探索利用细胞因子抑制退变椎间盘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生物学机制及作用,评价IL-10和TGF-β抑制退变椎间盘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有效性。方法建立6条1岁龄比格犬针刺退变模型,6周后处死动物取出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将培养的退变髓核细胞分为4组:20 ng/ml IL-10治疗组,20 ng/ml TGF-β治疗组,20 ng/ml IL-10联合20 ng/ml TGF-β治疗组及未治疗组,正常髓核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 (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和real-time PCR检测IL-10和TGF-β对细胞炎症因子蛋白水平与基因水平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检测未治疗组髓核细胞高表达炎症因子,而采用 IL-10和 TGF-β的组别炎症因子的表达受到了明显的抑制。IL-10和 TGF-β能够阻断退行性椎间盘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和椎间盘细胞炎症反应的发展。结论 IL-10和TGF-β能够稳定地抑制椎间盘退变(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 )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有介导治疗IDD的应用前景。

  • 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在脊柱侧凸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宇鹏;史亚民;王华东;侯树勋

    目的:评价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67例脊柱侧凸患者,应用计算机进行完全随机化处理,选取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6~17岁,平均12.4岁;特发性侧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 )6例,先天性侧凸3例,神经肌肉型1例,马方综合征( Marfan’s syndrome )1例;主弯Cobb’s角38°~84°,平均69.6°。进行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模拟置钉,确定进钉通道,并生成与脊椎后方骨性结构完全匹配的单椎体反向模板,将反向模板与进钉通道结合,生成导航模板,将脊柱模型及导航模板应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实物模型,在体外进行置钉试验,后将导航模板应用于术中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行CT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术前准备时间为31~45 h,平均39.3 h。体外及体内置钉时模板均体现了良好的适配性,置钉均一次成功,未行再次调整。体外置钉试验准确率100%,实际手术中应用导航模板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64枚,CT影像分级I级138枚(84.1%),II级26枚(15.9%),无III级和IV级螺钉,全部为可接受螺钉,未出现螺钉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80~220 min,平均147 min。出血量200~850 ml,平均575 ml。主弯Cobb’s角从术前的38°~84°(平均69.6°)矫正至术后的6°~31°(平均15.7°),平均矫正率77.4%。结论应用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操作简便,模板稳定性好,置钉准确率高,是提高脊柱侧凸手术安全性的理想方法。

  • 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及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王冰;于秀淳;周银;梁进;张晶涛;黄伟敏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 X-Stop )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 )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应用 X-Stop 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单间隙 DDD 患者共47例,其中男16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3±11.1)岁,主要诊断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症等,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ore,VAS )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67.2 (20~300) ml,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7.2 (25~50)个月,其中3例术后残余轻度腰痛及下肢麻木症状,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出现假体向棘突后方脱出,1例予以假体取出,其余2例因无明显不适症状,未行特殊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棘突骨折、腰椎后凸畸形、邻近节段退变等其它相关并发症。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13.30±2.79,末次随访27.55±1.38,P<0.05),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5.74±0.97,末次随访1.06±0.92,P<0.05)。结论 X-Stop临床疗效确切,手术操作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D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但手术适应证选择应慎重,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忠海;任东风;唐家广;侯树勋

    胸腰椎骨折因其固有的解剖特点,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具有其特殊性,临床医生一直在寻求一个合理实用的分类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目前,有关胸腰椎损伤的分类方法很多,尚无公认、统一的分类方法,关于胸腰椎损伤的分类研究一直在争论中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对胸腰椎损伤的分类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方案。一个满意的损伤分类应能全面反映损伤程度,指导治疗和预测治疗效果。笔者就胸腰椎损伤分类评分系统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 脊柱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罗越;蔡林;刘辉;董视师

    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是脊柱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深部组织(深筋膜以下)感染是导致手术失败及术后脊柱内置物翻修的重要原因。SSI 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躯体、精神及经济负担,而且给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在脊柱内置物翻修手术中,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高。据报道,脊柱外科术后SSI发生率约为2.1%~10.9%[1-9]。因此,及早探索及总结 SSI 原因、尽可能减少SSI发生率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案、预防SSI再次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李华;王辉;丁文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腰椎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脊柱外科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虽然绝大多数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症状均可通过保守治疗来缓解,但是仍有部分症状较为严重及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治疗。腰椎融合术目前已有约70年的发展史,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和主要的治疗手段[1]。目前主要的腰椎融合术式有前路腰椎融合术(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 )、后路腰椎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 )及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 ),另外也有如横突间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intertransvers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ILIF )等术式尚在探索阶段。其中 TLIF具有对腰椎结构破坏少、神经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现对 TLIF 技术的特点、优点、临床应用及近年的发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 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

    作者:吴炜;王洪立;马晓生;姜建元

    退变性脊柱侧凸( degenerative scoliosis,DS )是指骨骼成熟以后由于各种退行性改变而引起冠状面 Cobb’s 角>10°的脊柱侧凸[1-3]。DS 属于成人脊柱侧凸的范畴,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展至成人期或者继发于骨盆倾斜等其它因素的脊柱侧凸均不属于 DS [3]。根据既往报道,DS的人群发生率为6%~68%,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高[2,4-7]。在 DS 患者中,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累及椎体、椎间盘、小关节以及椎旁韧带的退行性改变[2]。退行性改变呈进行性加重[1],继而导致外观畸形以及引起腰背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等多种症状[8-1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相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DS 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而退变性侧凸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也仍未能得到共识[2-3,11]。为了更好地研究 DS,笔者针对其发病机制作如下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 颈前路零切迹自锁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初期临床结果

    作者:曾峥;刘宝戈;王磊;王林;杨江;吴炳轩

    目的:分析颈前路应用颈椎零切迹自锁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7(35~72)岁,平均病程9.7(3~32)个月。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以及手术节段的前凸角。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95±43) ml,手术时间平均(118±19) min。随访时间6个月,术后1周、6周、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颈部和上肢)、JOA评分、N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颈椎手术节段前凸角术前为(7.4±3.5) °,术后1周、6周、3个月、6个月分别为(15.6±3.1)°、(15.2±2.5) °、(14.9±3.5) °、(14.9±3.9) °,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颈椎零切迹自锁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颈椎病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视野清晰、安全、创伤小等优点,早期疗效满意,可重建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可靠。

  • 第二届中国脊柱内镜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脊柱 内镜 学术
  • 本刊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公告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 首届中国国际骨科教育峰会通知

    作者:第四军医大学国际骨科教育学院

    关键词: 中国 骨科 教育 峰会
  • 第三届ICJR暨华夏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基础理论与手术技术研讨会

    作者:

    国际关节重建外科协会( ICJR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承办的第三届“ ICJR 暨华夏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基本理论与手术技术研讨会”将于2015年4月在北京召开。届时邀请美国麻省总院、梅奥诊所及北京地区多位知名关节外科领域专家授课。参加学习者可获得国家医学继续教育I类学分。

  • 第十五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固定新理念研讨会通知

    作者: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 第六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通知

    作者:

    关键词: 创伤骨科 高峰论坛
  • 关于投稿请提供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书

    作者:

  • 作者: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成人退变性侧凸已成为一种常见病,特别是在中国。人均寿命的增加以及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使此类患者的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非手术治疗包括保守治疗与微创操作,如硬膜外阻滞、关节突阻滞以及神经切除术。与手术治疗相比,这类治疗方法创伤较小,因此即使临床效果不确切,仍常常作为退变性侧凸患者的初步治疗方案。然而,对于手术患者,我们需要首先确认其耐受性良好,否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大大增加。同时,详细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需要结合起来,将侧凸进行合理分型。此外,术前须将患者一般状况调整至佳,比如停止使用激素、减肥以及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的治疗。终手术方式也与患者与术者的情况密切相关,应个体化选择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级。临床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亟待解决,如近端交界性后凸(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 )。伴有症状的 PJK 甚至需要进行翻修,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已被报道,有研究认为术后的胸腰骶椎矫形器( thoracolo-lumbar-sacral orthosis,TLSO )以及颈胸椎矫形器( cervico-thoracic orthoses,CTO )效果良好,但即便如此,后续工作仍需要致力于降低 PJK 的发生率;骶骨固定时常常需要附加髂骨固定来保护骶骨钉。近期研究认为新螺钉技术能在保证较高融合率的基础上同时减轻因髂骨钉的植入而导致的疼痛;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发生于脊柱矫正较为广泛的患者中;虽然如rhBMP-2的使用以及在三柱截骨治疗的患者中应用额外固定能提高融合率,但术后不融合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总体来说,成人退变性侧凸的手术疗效尚可,但仍然有诸多问题存在,需要后期进一步研究来提高疗效,使术后生活质量更高,治疗更为经济。

  • 重视症状与影像的综合评估阶梯化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作者:姜建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退变性脊柱侧凸( degenerative scoliosis,DS )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多,如何进行合理的临床诊疗逐渐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国内外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DS患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症状轻重不一,采取统一的干预方案显然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对于某些影像学表现为较严重的侧凸畸形,但临床仅伴有轻微症状,甚至无明显不适的 DS 患者,其侧凸角度的大小对治疗选择的影响有限。故重视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的综合评估,以此进行临床干预方案的选择是 DS 临床阶梯化治疗的关键所在。

  • 本刊关于网址的郑重申明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关键词:
  • 关注科研躬身临床服务患者--记本刊副总编辑海涌教授

    作者:

    海涌,《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

  • 顶椎区凹侧椎间松解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马晓生;姜建元;吕飞舟;马天文;王洪立;夏新雷;王立勋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经顶椎区凹侧进行椎体间松解及植入椎间融合器,结合后路小关节松解、长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 )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经后路长节段矫形减压融合治疗22例退变性脊柱侧凸( degenerative scoliosis,DS )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8(6~24)个月,内容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手术优良率,随访术后X线片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效果。结果术前Cobb’s角平均41.6°(31~56)°,术后Cobb’s角平均10.7°(0~15)°;该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为(7.3±2.4)分、(60.5±7.6)%,术后随访分别为(1.7±1.4)分、(18.6±4.2)%,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优良率达82.4%。随访期间无假关节形成,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后路顶椎区凹侧椎体间松解结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章柯杰;陈其昕;李方才;陈刚

    目的:对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融合内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进行Meta分析,探讨不同上端固定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第8期)、PubMed (1966年至2014年8月)、EMbase (1966年至2014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4年8月)、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4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2014年8月)、维普期刊(1998年至2014年8月),并人工检索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终纳入6篇回顾性研究文献,共453例,其中融合至上胸椎( upper thoracic,UT )208例( T10及以上),融合至下胸椎( lower thoracic,LT )245例( T10以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融合内固定选择上胸椎与选择下胸椎相比,手术操作时间更长[ WMD=0.94,95%CI (0.50,1.38), P<0.0001],术中出血更多[ WMD=0.60,95% CI (0.34,0.86),P<0.00001],而两者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 WMD=0.83,95%CI (-3.45,5.10),P=0.70],术后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LL )[ WMD=-0.94,95% CI (-3.39,5.27),P=0.67],术后交界性后凸角(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 )[ WMD=-1.93,95%CI (-4.65,0.79,P=0.16],术后矢状位垂直轴(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 WMD=-1.13,95% CI (-4.19,1.92),P=0.47],术后胸椎后凸角( thoracic kyphosis,TK )[ WMD=1.51,95% CI (-2.76,55.78),P=0.4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退行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固定患者,选择T10为近端固定椎能达到与T10以上椎相似的脊柱矢状面参数矫正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势。

  • 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固定融合后的侧凸影像学进展观察

    作者:孟祥龙;海涌;鲁世保;杨晋才;苏庆军;关立;臧磊;康南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 )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9例 DLS 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8.5)岁。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时固定节段的冠状位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比较影像学各指标术前、术后和终末随访的变化。结果随访36~66个月,平均(45.2±10.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终末随访期间暂未观察到侧凸的明显进展。患者术后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角都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7例(43.6%)随访期间出现了侧凸Cobb’s角加重,进展0°~9°,但是均未超过术前Cobb’s角。12例(30.8%)术前腰椎前凸角度不良的患者中(术前腰椎前凸0°~11°),6例术后获得明显的改善(术后腰椎前凸16.5°~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腰椎前凸角度的减小(7.1~11.4)°。终末随访上位椎间楔形角进展0°~3.3°,平均0.51°/年,与术前椎间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椎间角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5年随访无明显进展。

  • 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强喆;宋跃明;刘立岷;杨曦;胡星新;陵廷贤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 )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52~78(平均64.1)岁。术前全脊柱X线片示腰椎Cobb’s角11°~26°(平均16.4°),腰椎前凸角12°~46°(平均27.3°),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为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躯干平衡矫正及ODI改善等情况。结果随访12~39(平均20)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16.4±3.8)°,术后随访Cobb’s角平均(6.9±2.2)°,矫正率为58%;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27.3±7.9)°矫正至末次随访平均(33.5±5.9)°;冠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2±4.5) mm,术后平均(5.2±2.3) mm;矢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7±6.0) mm,术后平均(6.0±2.3) 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ODI明显下降,改善率为83.1%,其中19例优,6例良,1例可。术后所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Cobb’s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作者:何守玉;朱锋;邱勇;朱泽章;孙旭;鲍虹达;周恒才;乔军

    目的:探讨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degenerative scoliosis,DS )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 DS 并接受后路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长节段固定66例(70.2%),男1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9.1±9.9)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39.3±9.1)°;短节段固定28例(29.8%),男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7±12.3)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18.5±6.4)°。评估指标:年龄、性别、减压节段、融合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冠状面Cobb’s角及整体平衡状态,早期(<术后3个月)和晚期(≥术后3个月)并发症所占比例。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减压节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1、0.412和0.067)。长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11.1±5.5)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13.3±6.5) °;短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3.8±3.2)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8.8±6.7) °。长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0.8±35.6) min,(2788.0±63.8) ml,(6.7±5.5)天]明显大于短节段固定组[分别为(188.3±20.7) min,(1642.0±49.9) ml,(4.9±3.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长节段固定组早期、晚期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28.8%和37.9%;短节段固定组早期、晚期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25.0%和28.6%。长节段固定组常见的并发症为内固定断裂(8例,12.1%)与冠状面整体失平衡(6例,9.1%);短节段固定组则易出现侧凸进展(2例,7.1%)与近端临近节段病变(2例,7.1%)。结论虽然短节段融合内固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易出现侧凸进展、临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长节段融合内固定虽然能够显著改善畸形,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远期随访过程中出现躯干倾斜及断棒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 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选择

    作者:王华东;吴闻文;李利;郭继东;张宇鹏;侯树勋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 )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适应证选择。方法57例DLS患者,平均年龄59.3(51~78)岁,平均病程7.1(2~15)年。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选择不同治疗方式:A组27例,行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器械长节段固定矫形、横突间植骨融合;B 组24例,行椎管双侧开窗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C 组6例,行单纯椎管减压术。术后1~2周佩带腰背支具下床活动,支具佩带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7(26~65)个月,侧凸Cobb’s角矫正率平均73%(59%~85%);A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50.0±25.2) min、(450.0±55.3) ml,大于B组的(92.0±7.5) min、(205.0±16.5) ml和C组的(52.0±5.5) min、(106.0±19.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改善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根据DLS不同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对患者有利的术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中国骨与关节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