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중국골종류골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52X
  • 国内刊号: 10-10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59
  • 曾用名: 中国骨肿瘤骨病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Madelung 病11例回顾分析

    作者:宇尧;杜心如;骆辉;徐子

    目的:探讨 Madelung 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1例 Madelung 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本病进行分析。结果11例均以无痛性肿块来院就诊,9例单发于颈背部,2例多发于颈背部及四肢。2例男性患者有20年以上的酗酒史。B 超及 MRI 均发现颈背部及四肢皮下有大量的脂肪组织堆积。经内科治疗血压、血糖及肝功能正常后,9例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为无包膜的脂肪组织。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3例在术后36个月内复发。结论 Madelung 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长期酗酒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MRI 检查对定性定量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治疗常以综合治疗为主,戒酒可能有效。手术切除局部堆积的脂肪组织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外观并缓解局部压迫症状。

  •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非融合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郭炳路;宋科冉;陈巧灵;陈增海;王大鹏;王慧;金培;唐家广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非融合节段病变( non-fusion segment disease,NFSD )的发生率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17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74例,年龄31~72岁,平均(51.90±9.28)岁。探讨症状性 NFSD 的发生率和临床参数(患者初次手术时的年龄及融合节段数)及影像学参数(患者初次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术前 C5水平 Pavolv 比值,以及术前颈椎 MRI 显示非融合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171例中16例(9.36%)术后出现了 NFSD。其中12例为融合部位邻近节段病变,4例为融合部位非邻近节段病变。NFSD 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明显小于非 NFSD 组患者[(7.38±12.37)°vs.(17.26±9.75)°,P<0.001]。NFSD 组患者融合节段数为1.63个,而非 NFSD 组患者为2.27个(P=0.002)。NFSD 组患者非融合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重于非 NFSD 组患者[ MRI 得分(2.63±0.62)vs.(1.62±0.99),P=0.008]。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症状性 NFSD 的发生有多种因素。术后颈椎曲度、非融合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融合节段数都参与 NFSD 的发生。

  • 美式整脊手法结合脊柱脉冲诊疗仪治疗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

    作者:于红;吴闻文;侯树勋;周中华;何建军;王强;Shawn He;Christopher Colloca

    目的:探讨美式整脊手法( Chiropractic )配合脊柱脉冲诊疗仪治疗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门诊骨科就诊的37例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3.5~12岁,平均7.9岁。发病前有明确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儿占21.6%(8/37),有明确头颈部外伤史的占35.1%(13/37)。就诊时间为发病后当天至3个月不等。所有患儿均接受颈部活动范围检查,部分(年龄较大的患儿)接受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测量;同时接受颈椎正、侧、张口位 X 线检查,部分患儿加做寰枢椎螺旋 CT 扫描及图像三维重建检查。三维 CT 检查重点测量寰枢椎在纵轴和矢状轴上旋转畸形的角度。所有患儿均接受本研究第一作者给予的 Chiropractic 治疗和脊柱脉冲诊疗仪( Sigma 公司,Neuromechinical Innovation 公司,美国)的治疗。患儿在伤后2~3天内连续接受1次/天的治疗,随后改为2~3次/周,并佩戴颈托2周。治疗结束后给予影像学复查,治疗前后的 VAS 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多数患儿的疼痛症状获得明显改善。本组11例在治疗前后接受 VAS 测试,治疗前 VAS 评分7.2~10分,平均8.68分,治疗后 VAS 评分0~3分,平均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在治疗后接受影像学复查的病例共13例,但接受影像学复查的时间相差甚远(1.5小时至7年)。绝大多数患者影像学有明显好转,仅2例在复查 X 线片时对位不佳,尚需继续治疗和观察。结论 Chiropractic 是治疗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有效方法之一,脊柱脉冲诊疗仪对小儿而言更具有依从性和安全性,两者配合使用可以增加疗效。三维螺旋 CT 能对寰枢椎在纵轴和矢状轴上旋转畸形的角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 微创切口插入技术结合内侧锁定解剖钢板治疗 Ruedi-Allgower II 型 Pilon 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庞遵平;那键;张晓东;崔吉印;李崇崇;张福明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插入技术结合内侧锁定解剖钢板在 Ruedi-Allgower II 型 Pilon 骨折治疗上的优势。方法随访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 Ruedi-Allgower II 型、Tscherne-Gotzen 分度为 I 度以下的 Pilon 骨折患者30例,A 组15例,接受微创切口插入技术结合内侧锁定解剖钢板治疗, B 组15例,接受常规切口外侧锁定解剖钢板治疗。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按照 Burwell-Charnley 放射学评价标准评定复位质量,A 组:解剖复位10例,复位可 5例;B 组:解剖复位11例,复位可4例;经t 检验, P>0.05,两种手术方案在骨折复位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 Mazur 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对手术关节进行功能评估,A 组:优11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6.7%。B 组:优8例、良2例、可 5例,优良率66.7%,经t 检验,P≤0.05,两种手术方案在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切口插入技术结合内侧锁定解剖钢板在 Ruedi-Allgower II 型、Tscherne-Gotzen 分度为 I 度以下的 Pilon 骨折的治疗上较常规切口外侧锁定解剖钢板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点。

  • 脊髓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峻;季欣然;唐佩福

    脊髓影像学检查在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包括 X 线片、CT 和常规 MRI,将这些检查技术结合可以有效判断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骨和韧带损伤程度和范围,结合神经查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但是,其对于脊髓细微结构损伤只能提供较少的信息。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更加注重于脊髓细微结构和生化功能的新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如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磁共振波谱( MR spectroscopy,MRS ),正电子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功能磁共振( functional MRI,fMRI )。这些技术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有的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有的已经应用到了临床诊疗中[1-4]。本综述将传统影像学技术在陈旧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进展,新兴影像学技术在脊髓诊断,疗效判断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

  •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翊;冯帆;蔡林

    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早从含水杨酸的植物中提取,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药物[1],其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 Cox )活性从而抑制局部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PG )的产生,发挥药理作用。Cox 包括3种同工酶:Cox1、Cox2、Cox3。Cox1属于结构型,广泛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黏膜血流等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Cox2属于诱导型,各种损伤性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均可诱导其产生[2-3];而 Cox3是 Cox1的一种剪接异构体,被认为可能是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靶点[4]。一般认为NSAIDS 对 Cox2的抑制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基础,而对 Cox1的抑制则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3]。临床应用过的 NSAIDS 包括非选择性 Cox 抑制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酮洛酸、萘普生及选择性较低的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等,选择性 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尼美舒利等,NSAIDS 广泛应用于骨折患者的镇痛[5]。

  • 脊柱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刘运潮;侯树勋;张宇鹏

    自从1959年 Boucher[1]在脊柱融合手术中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以来,由于其能够实现三柱固定、为脊柱提供即刻牢固固定、矫形力量强大、可大幅度提高融合率等优势,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先后用于脊柱创伤、炎症、肿瘤、畸形和退变性疾病等的治疗,取得公认的良好效果[2],在脊柱外科手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置钉技术日益成熟,但对于经验较少的年轻医生来说,准确置钉仍是一大挑战,置钉失误及与其相关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如内固定失败、硬膜撕裂、原有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内脏损伤、血管损伤甚至主动脉损伤等[2-3]。因此,准确置钉对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置钉准确率,脊柱外科医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置钉方法,结合现代科技各个领域的进展创造性地应用了多种辅助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笔者综合相关文献,将各种置钉方法,尤其是近年来广泛应用或较有前景的新技术进行总结,比较其实用性和优缺点,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 右足腱鞘巨细胞瘤合并左踝毛细血管瘤一例

    作者:牛琳;黄遥;唐威;胡箫

    腱鞘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ur of tendon sheath, GCTTS )是一组起源于关节滑膜、滑囊和腱鞘的病变,至今病因不明,好发于手指,发生于足部者少见。毛细血管瘤主要见于婴幼儿皮肤、皮下或黏膜组织,是一种良性的血管性病变,发生于成年人及下肢者少见。国内文献尚未见足部 GCTTS 合并毛细血管瘤的报道。笔者经治1例右足 GCTTS 合并左踝毛细血管瘤病变,现报告如下。

  •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

    作者:钟南哲;严望军;魏海峰;刘铁龙;肖建如;杨兴海

    目的:探究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我科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的35例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平均(58.1±8.5)岁。对术后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及与椎体和螺钉的相对位置行具体探究。结果本组随访时间为14~37个月,平均(28.3±4.6)个月。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ASIA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4.8%,末次随访平均丢失角为0.6°,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1%,末次随访平均丢失角为0.3°。术前及术后冠状位 Cobb’s 角分别为(6.0±6.4)°和(1.5±2.3)°,术前及术后矢状位 Cobb’s 角分别为(14.1±12.8)°和(11.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及矢状位 Cobb’s 角无明显改变。随访复查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事件发生。骨水泥多对称分布在螺钉尖端及钉道旁。骨水泥分布于前柱占73.4%,分布于前柱及中柱前部占26.6%。骨水泥弥散-钉道半径比95%CI:1.80~3.14,骨水泥弥散-钉道深度比95%CI:64.6%~92.2%,钉道-骨水泥弥散体积比95%CI:10.1%~40.6%,骨水泥弥散-椎体体积比95%CI:2.0%~20.2%,骨水泥弥散长度-椎体直径比95%CI:43.3%~66.1%。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实现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患者接受病灶切除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有助于缓解患者局部疼痛、恢复脊髓神经功能及维持脊柱稳定性。而该内固定方法成功操作的关键在于获得合理的骨水泥弥散分布方式。

  • 改良椎板悬吊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治疗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姜良海;麻昊宁;谭明生;移平;杨峰;唐向盛;郝庆英

    目的:比较改良椎板悬吊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使用改良椎板悬吊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改良组)或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传统组)治疗的69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改良组患者38例,平均年龄52.6(42~67)岁;男25例,女13例。传统组31例,平均年龄55.4(35~69)岁;男18例,女13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随访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及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术后1周及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 JOA、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JOA 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椎板开门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开门角度为(43.27±8.82)°,传统组为(37.42±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组7例(22.6%)出现轴性症状,改良组 5例 ( 13.2%);传统组4例(12.9%)出现 C5神经麻痹,改良组3例 ( 7.9%)。结论改良椎板悬吊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但可更好地减少椎板开门角度的丢失和椎板骨折移位。

  • 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公告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本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年1月,本刊经美国化学文摘( Chemical Abstracts,CA )数据库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从2013年第1期开始,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特此公告!

  • 第三届全国骨肿瘤保肢及其功能重建新进展高峰论坛暨脊柱肿瘤高级研讨班通知

    作者:

    第三届全国骨肿瘤保肢及其功能重建新进展高峰论坛暨脊柱肿瘤高级研讨班将于2016年9月在上海召开。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 关于论文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作者: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和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 本刊对稿件中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作者: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 关于作者姓名、单位在论文中的脚注方法

    作者:

    1.个人作者署名:在论文首页下方进行脚注。“作者单位:”后面列出邮政编码、城市和作者单位(具体到科室)。个人作者超过一位时,可请作者自行指定一位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亦即对选题、科研设计起主要作用者,参与论文撰写并能解答编辑部、读者疑问,对论文负全部责任者;在按原格式列出各位作者单位后,另起一行在“通信作者:”字样后列出通信作者姓名、邮政编码、单位名称、Email 地址。

  • 数字与统计学符号的使用方法

    作者:

    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元、世纪、年、月、日、时刻、计数和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

  • 关于投稿请提供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书

    作者:

    本刊要求,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

  • 关于对一稿两投和重复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

    作者:

    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重复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期刊(无论是印刷版期刊还是电子期刊)发表。本刊不接受一稿两投或重复发表的论文,读者在这些期刊上所阅读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原始的、首发的,除非声明是按作者和编辑的意图重新发表的。这一立场符合中国和国际版权法、道德规范及资源使用的成本效益原则。但这一政策并不妨碍下列论文向本刊投稿:(1)已经被其它刊物退稿的论文;(2)发表初步报告后再发表完整的论文,如已在其它刊物或专业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上发表过摘要;(3)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过,但并未在其它刊物或会议汇编上全文发表或准备全文发表。因此,作者在向本刊投稿时,必须就以前是否投寄过或发表过同样或类似的文稿向编辑部作充分的说明,以免造成一稿两投或重复发表。如果文稿中部分内容已经发表,作者应在新的文稿中明确指出有关内容并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同时将以前发表的文稿寄给编辑部,以便编辑部决定如何处理新的文稿。如果出现一稿两投现象,且作者在投稿时没有作这方面的说明,编辑部将立即退稿;如果编辑部在发表前没有了解一稿两投的情况而造成重复发表,编辑部将在本刊发表有关该文稿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对于一稿两投或重复发表的情况,编辑部将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的其它科技期刊进行通报,同时,本刊两年内将拒绝接受该论文第一作者所撰写的其它文稿。作者向本刊投稿后3个月未接到退稿通知,则表明该稿件仍在处理中,如果作者欲投寄其它刊物,应事先与编辑部联系并征得编辑部的同意。作者向大众媒体、政府机构或生产厂商初步报告已被本刊录用,但尚未发表论文的内容,是违反作者与本刊的授权协议的,应事先与编辑部沟通并征得同意。

  • 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格式

    作者:

    关键词: 文献著录
  • 站立负重成像技术在骨科应用进展

    作者:程晓光;李娜

    人体的功能和活动多数是在站立负重状态下完成的,骨科疾病的症状也多在站立负重时加重,而卧床休息时减轻。人体骨骼是一个整体,尤其是脊柱和双下肢在站立状态下的空间关系和力线排列,对人体的运动和支持功能非常重要,所以理想的骨科影像学检查应该是站立位负重状态下,全身三维成像。

  • EOSTM 三维影像评价成人脊柱侧凸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

    作者:秦乐;杜联军;严福华

    目的:研究 EOS 影像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评价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进行 EOS 影像摄片的脊柱侧凸患者共41例。其中男5例,女36例,平均年龄64.6岁。利用 sterEOS 软件三维模型重建获得脊柱侧凸的各个测量数值,包括:Cobb’s 角、顶点椎体轴面旋转角、T1~12后凸角、T4~12后凸角、L1~5前凸角、L1~S1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矢状面骨盆倾斜角、外侧骨盆移位以及骨盆轴面旋转度。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重建,并共同对模型与影像契合度进行评分。利用观察者间变异系数评价2名医师测得数据的观察者间变异。同时根据 Cobb’s 角将患者分为3组,并分析各组间契合度评分有无差异。结果脊柱测量值中,Cobb’s 角、顶点椎体轴面旋转角、T4~12后凸角、L1~5前凸角和 L1~S1前凸角的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 )分别为0.990、0.911、0.971、0.972和0.949(P<0.01)。仅 T1~12后凸角的观察者间 ICC 较差,为0.194(P=0.104)。骨盆测量值中,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骨盆倾斜角、外侧骨盆移位以及骨盆轴面旋转度的观察者间 ICC 分别为0.846、0.885、0.914、0.987和0.779(P<0.01)。3组 Cobb’s 角不同的患者模型契合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1,P=0.015)。结论使用 EOS 系统摄片和 sterEOS 后处理软件对成人脊柱侧凸进行3 D 建模能获得很好的测量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医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以更好地评判脊柱侧凸。

  • 基于 EOSTM 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体轴面旋转分析

    作者:秦乐;严福华;杜联军;师小凤

    目的:利用 EOS 影像系统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 )患者的椎体轴面旋转角度与冠状面、矢状面和骨盆畸形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拍摄的 EOS 脊柱全长 X 线片的 AIS 患者,共有49例纳入研究,使用 sterEOS 软件对脊柱全长 X 线片进行三维模型重建。根据主弯所在位置,获得冠状面 Cobb’s 角,轴面顶点椎体旋转、上椎旋转、末椎旋转、上椎椎体间轴面旋转和末椎椎体间轴面旋转角度,矢状面 T4~12后凸角和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对各轴面旋转角度与冠状面 Cobb’s 角以及骨盆参数进行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将胸主弯、胸腰段主弯和腰主弯的顶点椎体旋转角度分别与胸椎矢状面后凸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顶点椎体轴面旋转与 Cobb’s 角有较好的相关性(r=0.792,P<0.001),上椎旋转、末椎旋转、上椎椎体间轴面旋转和末椎椎体间轴面旋转分别与 Cobb’s 角有轻、中度的相关性(r=0.419,P=0.003;r=0.320,P=0.025;r=0.366,P<0.01;r=0.345,P=0.015)。除顶点椎体轴面旋转与骨盆倾斜角有轻度相关性外(r=0.330,P<0.021),其余脊柱轴面与骨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主胸椎侧凸组、胸腰段侧凸组和腰椎侧凸组顶点椎体旋转角度与 T4~12后凸角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椎体轴面旋转角度与脊柱冠状面 Cobb’s 角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可能与胸椎后凸角和骨盆畸形并无明显关系。

  • 婴儿髋关节骨顶比值超声测量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涂长玉;薛文艳

    目的:探讨婴儿髋关节骨顶比值超声测量法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2月至2015年12月,超声检查的6个月以下婴儿髋关节180例(髋),根据α角大小分为3组:A 组α角≥60°; B 组α角<60°~≥43°;C 组α角<43°,每组60例。每个观察对象均在 Graf 法测量以后,再测量骨顶比值,然后对照两种测量方法所测结果。结果 A 组60例,α角 78.38°~60.00°,均值(66.43±4.06)°,骨顶比值3.71~1.06,均值1.70±0.56;B 组60例,α角<60.00°~≥43.00°,均值(51.24±5.31)°,骨顶比值1.20~0.56,均值0.84±0.15;C 组60例,α角<43.00°~30.00°,均值(36.71±6.36)°,骨顶比值0.60~-0.36,均值0.16±0.25。骨顶比值测量法将髋关节分为3型,即 I 型髋关节、II 型髋关节和偏心型髋关节。I 型:骨顶比值>1.2,II 型:骨顶比值1.2~0.6,偏心型:骨顶比值<0.6。结论骨顶比值与 Graf 法有明显的一致性,髋关节发育良好时,α角大,β角小,骨顶比值大;髋关节发育差时,α角小,β角大,骨顶比值小。骨顶比值超声测量法,测量点比较明确,划线方法容易掌握,不受骨缘区形态的影响,可以作为 Graf 法测量的一种辅助方法,与 Graf 法等测量方法可作为互补。

  • 1.5T 磁共振 T2值定量测定在评价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温群;孟凡华;钱亭;魏春晓;刘军;肖菁;林祥明

    目的:探讨 MRI T2弛豫时间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因腰背部疼痛来我院就诊的患者50例(248个椎间盘),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8~78岁,平均(42±15)岁。行腰椎1.5 T MRI 检查,常规矢状位 T1WI 及 T2WI、横断位 T2WI,并行正中矢状位 T2 mapping 成像,根据 Pfirrmann 标准将248个腰椎间盘分级,并测量髓核及纤维环前、后缘的 T2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各级髓核( nucleus pulposus,NP )和纤维环( annulus fibrosus,AF )前、后缘 T2弛豫时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测量 T2值与年龄、分级的 Pearson 相关性,分级与年龄的 Pearson 相关性。结果共计测量248个椎间盘,统计结果示:(1)腰椎间盘各分级 NP 的 T2值随分级的增高而减小;(2)腰椎间盘各分级 AF 前缘 T2值随分级的增高无明显变化;(3)腰椎间盘各分级 AF 后缘随 T2值分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4)50例腰痛患者年龄与腰椎间盘分级呈弱正相关,年龄与椎间盘 AF 前、后缘 T2值呈弱负相关,年龄与 NP T2值呈中度负相关。腰椎间盘 AF 前、后缘 T2值与各分级均呈弱负相关;腰椎间盘 NP T2值与各分级呈高度负相关。结论腰椎间盘 T2值可以很好地体现其退行性变的程度,并可以进行量化分析,T2 mapping 成像技术可以为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行性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 X 线评估

    作者:李娜;杨菲菲;韩骁;程晓光

    目的:评估 X 线片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并于2008年1~10月接受随访的病例33例。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5~70岁,平均47.2岁。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23例,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10例,共43个手术节段。对其术前及术后随访所摄的颈椎正位、侧位、过屈位及过伸位 X 线片进行影像学分析评估。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6~52个月,平均43个月。43个颈椎间盘置换节段 X 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假体前后径小于椎体前后径14个(32.6%);人工椎间盘假体发生移位 3个 ( 7.0%);颈椎间盘置换节段可见异常骨化或骨赘16个(37.2%);术前与术后颈椎整体曲度、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曲度、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及颈椎间盘置换节段邻近椎间盘退变的测量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能够较好地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功能,并可一定程度上防止邻近椎间盘退变,但部分病例存在假体移位、异位骨化等现象,术前适宜的病例筛选及规范手术操作有助于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其远期疗效仍有待长期大样本量随访研究。

  • 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腰大肌改变的 CT 定量分析

    作者:王晨;侯雪;张勇;王玲;程晓光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腰大肌横截面积( cross sectional area,CSA )、平均 CT 值及平均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的改变。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定量 CT 骨密度测量的绝经后女性,伴骨质疏松骨折受检查者50例(骨质疏松骨折组),平均年龄67.3(55~86)岁;按年龄匹配原则(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进行1∶1匹配,非骨折受检查者50例(非骨折组),平均年龄67.6(55~87)岁。于 L4~5椎间盘水平分别测量两侧腰大肌的 CSA 值、平均 CT 值及平均 BM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质疏松骨折组左右两侧腰大肌 CSA 分别为(583.97±140.70) mm2和(572.83±138.68) mm2,非骨折组两侧腰大肌 CSA 分别为(753.68±153.54) mm2和(741.68±132.22) mm2。骨质疏松骨折组腰大肌 CSA 小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疏松骨折组左右两侧腰大肌平均 CT 值分别为(42.00±9.00) Hu 和(42.00±12.25) Hu,非骨折组两侧腰大肌平均 CT 值分别为(35.80±8.39) Hu 和(35.50±10.75) Hu。骨质疏松骨折组两侧腰大肌平均 CT 值略高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骨折组平均 BMD 为(65.27±25.62) mg / cm3,非骨折组平均 BMD 为(77.81±33.90) mg / cm3,骨质疏松骨折组平均 BMD 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与腰大肌的显著改变有关。

中国骨与关节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