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관절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46-367
  • 国内刊号: 1674-134X
  • 发行周期:
  • 邮发: 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卢伟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SPECT-CT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变化

    作者:申锋;阎作勤;郭常安;费腾;潘建锋;刘嘉;李朔;石洪成;顾宇参;陈曙光

    目的 利用SPECT-CT观察不同分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变化和股骨头不同部位血供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SPECT-CT检查资料,股骨颈骨折采用Garden分型,并将股骨头分为外上方(A)、外下方(B)和内下方(C)三个区域,分别计算患/健股骨头核素比值和三个区域与健侧股骨头核素计数比值,比较股骨颈不同类型骨折、同种骨折股骨头不同部位血供的变化.结果 Garden Ⅰ、Ⅱ、Ⅲ和Ⅳ型患/健比均值分别为:2.6、1.7、0.7和0.4(F=2.34,P<0.05).股骨头外上方、外下方和内下方与健侧股骨头的核素比分别为:(Garden Ⅰ型)1.9、3.2、2.4(F=3.85,P<0.05),(GardenⅡ型)1.3、2.3、1.6( F=4.56,P<0.05),(GardenⅢ型)0.3、0.9、0.5(F=3.47,P<0.05),(GardenⅣ型)0.1、0.6、0.3(F=2.73,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越大,股骨头血供破坏越严重,尤其是股骨头的外上方部位血供下降程度为明显.

  • 数字化术前计划在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重建术中的初步应用评估

    作者:许杰;马若凡;董文武;李亮平;丁悦

    目的 探讨数字化术前计划在提高全髋关节翻修中髋臼旋转中心精确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旋转中心重建病例进行数字化术前计划.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平均72.1岁(56 ~83岁).以非手术正常侧髋臼旋转中心为标准,以双侧骨盆泪滴下缘连线及骨盆中垂线为参照基准线设定翻修侧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及垂直位置距离,制定重建方案.比较计划与手术实际间髋臼中心的吻合程度.结果 术前做计划与术后真实情况的差值间无明显差异(t水平=0.416,P水平 =0.692;t垂直=0.399,P垂直 =0.704).结论 数字化术前计划可为术中内植物及骨重建的组合选择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使因骨缺损所致移位的髋臼旋转中心恢复解剖位置,有利于患肢的长度及偏心距的恢复.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翻修
  • 自体骨修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石玉泽;陆志东;金群华

    目的 为了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植骨处的骨密度变化及骨愈合情况,对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的随访探讨.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在15例(16膝)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体骨移植的方法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患者.对照组收集同期的14例(16膝)无骨缺损患者.应用X线拍片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胫骨假体下骨密度.分为3个兴趣区(ROI),对各个区内平均骨密度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处ROI的骨密度:(0.967±0.320) g/cm2,对照组ROI的骨密度:(0.946±0.263 )g/cm2;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处ROI的骨密度:(0.808±0.258) g/cm2,对照组ROI的骨密度:(0.806±0.262) g/cm2.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植骨处平均骨密度较6个月时均数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自体骨植骨处平均骨密度较无骨缺损患者ROI的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植骨处骨密度较无骨缺损患者的骨密度无明显变化,骨愈合情况良好.

  • 利伐沙班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临床研究

    作者:严文琪;王凯;韩生寿;白文斌

    目的 评估利伐沙班在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61例HAPC患者接受单侧TKR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其中利伐沙班组共31例,平均年龄(62.8±9.2)岁,男11例,女20例;依诺肝素组30例,平均年龄(63.4±10.5)岁,男9例,女21例.术后8h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进行预防血栓发生治疗,共10 d.结果 利伐沙班组31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9%;依诺肝素组30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122,P =0.289 >0.05).结论 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HAPC患者TKR术后DVT形成,且安全、方便、作用持久.

  • 双极人工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的中远期随访比较

    作者:胡铮;白波;廖壮文;黄文铎

    目的 比较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获得随访的61例(64髋)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其中23例(24髋)行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8例(40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行回顾分析比较,观察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和术后髋部疼痛、影像学变化等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5~13年(平均8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全髋置换组(88.5±8.9)分,较股骨头置换组(73.5±8.3)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P<0.05).在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上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37.5% (9/24)、29.2% (7/24),均较全髋置换组10% (4/40)、7.5% (2/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l、X2=5.39,P均<0.05).随访X线检查假体位置,股骨头置换组9例出现髋臼磨损,发生率为37.5%;全髋置换组髋臼松动率为2.5%(1/40),假体柄松动率为5%(2/40);股骨头置换组5例出现股骨柄松动,发生率为20.8%(5/24),两组在股骨柄松动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1,P>0.05);在股骨侧骨溶解发生率上股骨头置换组20.8% (5/24)与全髋关节置换组22.5% (9/40)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44,P >0.05).结论 治疗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选择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应慎重,对于大多数患者,应积极选用生物型全髋置换术.

  • 大直径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张海宁;王英振;吕成昱

    目的 评价应用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3年内收治的2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53.5岁.平均随访26个月,手术前后评估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进行X线检查评价假体位置情况及主观满意度调查.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监测患者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术前50.7分改善为术后91.2分,优良率为95.7%,总体满意率为95.7%.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

  •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Meta分析

    作者:李军;王健;李阳;史占军

    目的 通过综合分析已发表文献,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从1990年1月到2011年12月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筛选后,提取需要的数据,通过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出192篇相关文献检出,经过三个阶段的筛选,共有10篇被纳入分析,共有317例患者,376例髋关节,男性患者191例,女性126例,平均加权年龄为41.98岁(16 ~77岁),加权平均随访时间36.69个月(6~140个月).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92分)较术前(44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7,P<0.01).主要并发症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6%)、异位骨化(0.80%)、疼痛(0.80%)和股骨颈骨折(0.27%),终翻修率为0.80%.结论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其并发症.

  • 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广辉;许杰;郭坤营;董文武;马若凡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自1998年8月至2009年3月,本组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失败患者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7~87岁,平均6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例.内固定种类:动力髋螺钉( DHS)5例,动力髁螺钉(DCS)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1例,伽马钉2例,Hansson针1例,合并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行交锁钉内固定1例,空心钉9例.失败原因:股骨头坏死7例,骨折不愈合7例,不愈合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钉松脱、切割致骨折移位或不愈合5例.以上21例内固定失败后致患肢缩短19例.置换术使用的皆为标准假体,无应用加长柄,无应力性骨折病例.假体类型:生物型6例,全骨水泥型4例,混合型11例.就术前术后功能改善、肢体长度恢复、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术前肢体缩短畸形程度等因素间关系.结果 无住院死亡患者.随访中,4例死于系统性疾病.Harris 评分由全髋关节置换术前(27.53±2.96)分提高到置换术后后一次随访(80.76±4.25)分.术前患肢缩短(2.67±1.06)cm,术后改善致(0.85±0.88)cm.患者年龄越轻,内固定失败后再次手术时间间隔越长,肢体缩短更严重,术中肢体长度的恢复也更困难.并发症:术后创伤性精神障碍1例,治疗后好转;术后脱位1例,麻醉下手法复位,外展支具固定6周;术中股骨上段劈裂骨折1例,无特殊处理.松动1例,翻修术后2年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有效的补救措施,宜尽早手术、并需因应病例个体病理改变情况,而相应作综合评估、考虑.

  • 踝关节发育不良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作者:毛宾尧;王毳;李新春;司全明

    目的 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踝关节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 自1997年10月~2010年12月,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疾患66例中踝关节发育不良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4.5 ~59岁,平均52.7岁.幼儿时有外伤史4例,不明2例,病程5 ~11年.结果 6例6踝获6~11年随访,平均8年4个月.术前、后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法,术前踝关节功能平均36分(30 ~40分)4例,17分(0~29)2例;术后优(85~ 100分)3例,良(75 ~ 84分)3例,均无疼痛.仅1例作了步态分析,术前跛行步态(站立相超过58%),术后正常步态(站立相15% ~45%周期内).结论 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发育不良具有良好疗效.

  • 关节镜下固定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

    作者:冯万文;夏亚一;党跃修;韩成相;陶明高;钱元;张蕊;孙正义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5例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根据Meyers和McKeever分型,Ⅱ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术后X线观察骨折愈合.根据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随访末膝关节功能.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6.94±3.06)个月,无切口及关节内感染.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解剖复位,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1.91±4.30)周,随访末平均Lysholm评分(92.63±5.46)分,与术前(27.49±10.83)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29,P<0.05).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内固定物关节外取出方便的优点.

  • 螺旋CT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运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盘强;费胜民;赵栋;张光武

    目的 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观察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液循环的变化,从而为预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行双侧髋关节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健侧髋关节设为自身对照组.观察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支持带动脉,测量双侧上述血管的管径和长度,计算比较血管容积.结果 Garden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以及头下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Garden Ⅲ型旋股内侧动脉t=-2.379,P<0.05;Garden Ⅲ型旋股外侧动脉t=-3.052,P<0.05;头下型旋股外侧动脉t=-2.578,P <0.05;基底型旋股外侧动脉t=-7.908,P <0.05).Garden Ⅰ型、Garden Ⅱ型以及经颈型骨折双侧血管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den Ⅰ型、Garden Ⅱ型、Garden Ⅲ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持带动脉因CT分辨率不足未能完全显示.结论 股骨颈骨折可改变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从而影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状态,是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基础之一.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是一种直接、实时、无创的观察股骨头血液循环的方法,对评价股骨头血运,预测股骨颈骨折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CT分辨率不足,不能清晰显示及测量支持带动脉的血管容积,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一定的局限.

  • 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永清;范新宇;唐辉;丁晶;李川;朱跃良;李军;赵万秋;王毅

    目的 观察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Ⅱ、Ⅲ期股骨头坏死效果.方法 本组收集65例(71髋)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采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的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于术后48~72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7.69%.股骨头坏死Ⅱ期患者的优良率(97.22)明显高于Ⅲ期患者(75.86%).结论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为治疗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尤其对Ⅱ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更加明显,临床应推广应用.

  •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凝胶构建组织工程骨

    作者:赵亮;Hockin Xu;王健;史占军

    目的 构建新型可注射强化型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凝胶组织工程骨,探讨其力学性能,细胞活性和成骨作用.方法 选用第四代hUCMSCs,1.2%海藻酸钠水凝胶构建hUCMSCs水凝胶微球.高温煅烧钙/磷比约为1.9的磷酸氢钙和碳酸钙混合物,按摩尔质量比以1:1混合制备CPC粉末.15% Chitosan,8mm长度可吸收纤维用于提高CPC复合物力学强度.实验组分为四组:(1)单纯hUCMSCs微球;(2) CPC hUCMSCs微球;(3) CPC+ chitosan+ hUCMSCs微球;(4) CPC+ chitosan+可吸收纤维+hUCMSCs微球,分别检测力学性能,细胞活性和成骨作用.结果 新型组织工程骨力学性能显著增强,抗弯曲强度提高到(11.7±2.1)MPa,弹性模量提高到(2.0±0.4)GPa,断裂功提高到(1.65±0.66) kj/m2(P<0.05).hUCMSCs的ALP活性第7天时明显增高,第14天时达峰,第21天时有所减弱,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第7天时,所有实验组中的hUCMSCs均见少量矿物合成.第14天和第21天时,矿物合成数量明显增多.hUCMSCs中ALP 基因表达培养第1天低,第4天达峰,第8天时稍减弱.OC基因表达第8天达峰.结论 构建完成新型可注射强化型磷酸钙骨水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凝胶构建组织工程骨.水凝胶微球中hUCMSCs在CPC中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CPC-chitosan-可吸收纤维组织工程骨力学性能满足松质骨力学要求,支持水凝胶微球中hUCMSCs的细胞活性和成骨作用.为组织工程骨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hVEGF165及hBMP-7共表达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作用研究

    作者:张晨;王坤正;党晓谦;王春生;杨佩;樊立宏

    目的 探讨hVEGF165及hBMP-7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 应用细菌脂多糖联合甲基强地松龙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30只经MRI筛选造模成功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和病毒治疗组.病毒治疗组动物于髓芯减压术后将rAAV-hVEGF165-IRES-hBMP-7病毒载体注入减压区内.选取病毒注射后12周时间点分别行核素骨扫描,股骨头大体观察、HE染色、VEGF和BMP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 MRI检测、大体观察以及HE染色发现早期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且病毒治疗组较髓芯减压组及模型组相比股骨头坏死表现明显减轻,VEGF及BMP表达增强,髓腔组织代谢旺盛,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hV EGF165 -IRES-hBMP-7通过增加髓腔组织的血运、增强股骨头区骨组织质量提高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区骨修复能力.

  • 全膝关节置换运动仿真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价值

    作者:王志为;刘育良;郑诚功;曲铁兵

    目的 建立全膝关节置换运动仿真模型,为国产膝关节假体设计等提供虚拟测试平台.方法 采集正常女性志愿者右侧膝关节的影像学资料,建立全膝关节置换运动仿真模型,通过与相同假体的体内运动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模型中股骨和胫骨假体的接触点位置一直位于体内数据的误差范围内,并且与体内数据平均值的误差均小于2mm.结论 通过验证的运动仿真模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假体、不同对线方法的运动学对比分析以及国产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研发等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过氧化物酶Ⅰ在骨关节炎软骨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及意义

    作者:周亚鹏;史占军;肖军;赵赞栋;卢坤;兰天;张赟;徐勤;薛晓磊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Ⅰ (PrxⅠ)在正常和骨关节炎(OA)膝关节软骨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PrxⅠ与活性氧歧化物和凋亡等在OA软骨表层聚集现象之间的关联.方法 分别从正常膝关节提取正常软骨( NC,n=21)和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OA患者提取OA软骨(OA,n=21),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rxⅠ在正常软骨细胞和OA软骨细胞中表达水平的总体差异,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PrxⅠ蛋白在正常与OA软骨表/中/深各层组织表达和分布的特点.结果 Western blot证实PrxⅠ在OA软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软骨组织显著提高2.89倍(t=18.34,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rx Ⅰ在正常软骨组织的表层、中层和深层呈现较均一的表达,但是,在OA软骨组织中,Prx Ⅰ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层间差异.Prx Ⅰ在软骨组织深层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但在浅层细胞中,PrxⅠ的表达水平反而显著减低甚至缺如.结论 虽然总体表达水平升高,但PrxⅠ在OA软骨组织表层的表达缺如,可能与OA软骨组织表层活性氧歧化物蓄积和细胞凋亡聚集现象相关.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离体标本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

    作者:谭钢;康鹏德;裴福兴;谢小伟;杨静;沈彬;周宗科

    目的 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头标本内PPARγ、Runx2、DKK-1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因股骨头坏死和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40例,其中激素性股骨头坏死(A组)和髋关节骨关节炎(B组)患者各20例.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收集该40例患者所置换的股骨头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PPARγ、Runx2、DKK-1三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A组患者股骨头标本HE染色显示空骨陷窝率均大于50%,符合股骨头坏死病理诊断标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PARγ、DKK-1因子大量阳性表达,其中PPARγ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约13%,DKK-1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约53%,而runx2极少阳性表达,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约2%.而骨关节炎组患者股骨头标本HE染色显示较少空骨陷窝.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PARγ、DKK-1少量阳性表达,其中PPARy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约2%,DKK-1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约4%,而Runx2大量阳性表达,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11%左右.结论 PPARγ和DKK-1两因子在A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而Runx2则在骨关节炎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PARγ、DKK-1、Runx2三因子属于调控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以及骨吸收的重要调控因子.因此,激素性ONFH发生可能是通过影响骨髓基质细胞代谢失衡导致ONFH的发生,主要为通过增加PPARγ表达量减少Runx2表达量使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而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同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坏死修复作用减弱,终导致ONFH发生.

  • 国内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案现状分析

    作者:李郅涵

    股骨头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疾病自然进展快,对肢体功能损害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到股骨头坏死的第Ⅵ期,往往只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来改善疼痛症状.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针对国人特点及我国国情,对ONFH在病程的各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做了大量的探讨,不断提出新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推动我国ONFH的治疗水平有了很大进步,现将ONFH国内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能对临床工作有所助益.一、药物治疗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目前普遍认为,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ONFH,而对晚期ONFH效果不佳,特别是对股骨头已经塌陷并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药物治疗对症状及功能的改善不甚满意.目前关于应用药物治疗ONFH的报道较少,尤其是临床试验尚未广泛开展,其远期预后仍不明确.值得一提的是,在多种多样的药物之中,祖国中医药依靠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ONFH的预防及早中期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 国外有关早期股骨头坏死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张洋;王健

    股骨头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退行性疾病.ONFH 对髋关节具有特殊的破坏性,病程长、致残率高,且主要发患者群是20 ~40岁的年轻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的外科治疗方法不是基于ONFH的病因学,而是针对疾病终末期骨质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处理,包括髓芯减压术、骨移植术、干细胞移植术、截骨术、表面髋关节置换术(hip resurfcing arthroplasty,HRA),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RA)等.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晚期ONFH的终极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约80%未经有效治疗的ONFH患者会在1~4年内发生股骨头塌陷,而塌陷后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THA[2-3].但由于人工假体使用寿命有限,THA术后的患者常常需要再次接受人工髋关节翻修术,De Kam等[4]曾报道称4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THA术后15年的优良率仅为54%.因此,早期ONFH的外科治疗应当着眼于大程度地缓解髋关节疼痛、挽救髋关节功能,并尽可能推迟THA以减少进行翻修手术的可能性.国内外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探讨,新的术式和改良的方法层出不穷,都是以延长病变的股骨头寿命和推迟人工假体置换时间为终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目前用于治疗早期ONFH的常用术式,为临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建议.

  • 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观察及预测

    作者:蒋盘强;张光武

    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是临床常见病,占全部骨折的超过5%,并且随着现代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骨质疏松等老年性疾病明显增加,FNF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由于人类股骨头的血供特点,部分FNF患者可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并有80%未经治疗的患者发生股骨头塌陷和骨关节炎,从而影响髋关节功能,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1].约20%~36% FNF患者采用内固定术后需行第二次手术,其中11% ~19%因发生ANFH而被迫使用假体[2].但是假体价格昂贵,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且仍有一部分患者并没有发生ANFH,故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预测FNF是否发生ANFH,从而大限度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及患者的痛苦已成为全世界FNF治疗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并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3].

  • 阔筋膜移植修补延长髌韧带治疗髌骨骨不连术后髌韧带挛缩

    作者:章云童;张春才;王攀峰;刘欣伟

    目的 探讨阔筋膜移植修补延长髌韧带治疗髌骨骨不连术后髌韧带挛缩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0~62岁,平均31.7岁;髌骨骨不连治疗方法:镍钛合金聚髌器4例,张力带钢丝辅助聚髌器2例.髌骨骨折距本次手术时间5~20个月,骨不连手术距本次手术时间4~8个月.均应用同侧阔筋膜移植+人工韧带辅助加固重建并延长髌韧带.结果 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3个月.本组6例患者术后3~5个月均获明显的关节功能改善,X线摄片髌骨上下极之间长度与重建髌韧带比例均达到或接近1:1.髌骨高度得到恢复,未发生继发性髌韧带损伤.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34.67±4.18)与术后(44.17±2.4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56,P<0.05).lnsall指数,即髌腱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术前(0.837±0.04)与术后(1.055±0.0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83,P<0.05).结论 阔筋膜移植修补延长髌韧带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是治疗髌骨骨不连术后髌韧带挛缩的有效方法,通过手术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髌韧带长度、恢复髌骨高度、阏筋膜移植加固及及术后早期进行“主动、渐进、增强”太极式功能锻炼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在探索中发现困惑 在困惑中寻找希望

    作者:史占军

    本期杂志有关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的诊治专题,作为组稿人,有幸首先拜读同道雅作,欣喜之余,又对现有研究中的种种问题深感忧虑与困惑.由于ONF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无法实现针对病因的治疗.目前,常用的外科保头术武包括髓芯减压术、骨移植术、钽棒植入术、干细胞移植术、血管束植入术、截骨术等.这些术式确实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有一些困惑让我不吐不快.单纯髓芯减压似乎对早期患者十分有效,可显著缓解患髋疼痛,但有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股骨头髓腔内的压力确实升高?有什么方法可以准确检测髓腔内压力?坏死区压力过高吗,坏死区需要减压么?

  • 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关系及其新治疗进展

    作者:张波;杨述华;许伟华;刘先哲;周昱男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坏死和关节间隙变窄为特征的一种非特异性关节炎症,是一种提示衰老和渐进性慢性疾病.OP和OA均是与年龄增长有关的一种退行性疾患,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并可导致严重后果,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也是造成其关节疼痛及劳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但有关两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热点.

  •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物理预防

    作者:柳剑;李玉军

    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在美国的发生率大约为100/100 000,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1].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较高,是导致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首先由德国医生Rudolf virchow(1821 -1902)于1856年提出.他指出任何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力学紊乱,以及凝血因子异常的因素都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理论延续了150多年,至今仍然适用和有效,被称为“virchow三因素”.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