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관절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46-367
  • 国内刊号: 1674-134X
  • 发行周期:
  • 邮发: 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卢伟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综合健康管理对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谢杰伟;陈梦丽

    目的:探讨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规范化、系统化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1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实施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管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于术后1周、6周、3个月进行评分;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于术后6周、3个月进行评分,观察2组的得分差异。结果治疗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髋关节Harris评以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患者进行综合健康管理,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

    作者:吴锋;叶劲;邹仲兵;白波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两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间对9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DHS组45例与PFNA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数据。结果 PFNA组和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DHS组。结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系统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的优点。

  • 髌骨内推联合股四头肌锻炼可有效改善老年髌股关节炎的症状和功能

    作者:邹国友;贾伟涛;郑闽前;朱如里;刘红兵;殷俊;吴亚

    目的:观察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对老年髌股关节炎患者症状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髌股关节炎患者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对髌骨进行内推,髌骨活动后,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对患者治疗前和后的IKDC评分、膝关节非负重状态下的屈曲度进行比较。所有的患者内推前和6个月后进行了膝关节的正侧位片检查。结果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符合髌股关节炎诊断的患者168例共203个关节,患者都进行了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所有的患者都得到了短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2.5)个月。治疗前、后IKDC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1月后IKDC评分高于6月后。膝关节非负重状态下屈曲度检查显示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X-ray膝关节侧位片显示Insall-Salvati指数治疗后没有显著改变( P>0.05)。结论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髌股关节炎的症状和功能。

  • 高龄老人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华杰;吴焯鹏;匡光志;关万宁;李振科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高龄老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本组研究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高龄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8例(60膝),其中男18例(20膝),女40例(40膝);年龄75~82岁,平均77.6岁。采用HSS评分标准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5.0年,平均3.5年。患者HSS平均评分由术前(38.00±8.12)分升高至术后终随访时(90.00±7.94)分,术后优良率达92.9%。6例出现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抗凝及对症处理后痊愈。5例(5膝)切口愈合障碍。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膝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 规范化疼痛教育在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包良笑;李秋红;赵亮;肖军;严格;史占军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实施规范化疼痛教育的效果,探讨其作用和必要性。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疼痛教育模式,采用规范化的疼痛教育和评估,包括以下内容:(1)入院后8 h内完成首次疼痛评估与疼痛教育;(2)术前每天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强化;(3)术后疼痛评估与疼痛教育和突发轻度及轻度以上的疼痛等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有计划的面对面教育,经过护患共同学习;(4)住院期间不断强化疼痛方面的知识与互动;(5)出院时给予疼痛方面的指导;(6)在坚持无痛的原则下,形成不间断的疼痛跟踪。结果患者在疼痛理念、疼痛认知等方面获得较大提高。术后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功能康复锻炼、疼痛满意度等方面有显著改善。结论规范化疼痛教育有利于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疼痛理念改变,帮助患者主动减轻术后疼痛,对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明显促进作用。

  • 纽扣钢板悬吊固定自体腘绳肌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远端骨隧道填充磷酸三钙人工骨的临床分析

    作者:孔祥喆;赵金忠;皇甫小桥;杨星光;蒋刚;曲志军

    目的:判断微孔磷酸三钙( mp-TCP)临床上是否可以有效促进腱骨愈合,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减少胫骨隧道的扩大,恢复关节功能。方法本研究对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120例进行前交叉韧带( ACL)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填充mp-TCP,符合实验标准共10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进行临床、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TCP填充组及TCP非填充组两组在术后12个月的临床指标中,膝关节活动度( ROM)、单腿跳跃检查、大腿周径差别、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功能量化评分统计学上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SSD)上则有统计学差异。重建术后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示骨隧道填充TCP可以有效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程度。结论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手术骨隧道填充TCP可以有效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程度。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短期疗效随访

    作者:徐小会;王华溢;段永宏;曹晓瑞;韩一生;吴尧平;朱庆生;朱锦宇

    目的:为了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治疗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RA)的中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随访2007至2011年间行TKA治疗的38例(58膝)膝关节RA患者。采用HSS评分、KSS评分、WOMAC评分、VAS视觉疼痛评分对术前及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同时对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且获得平均3.3年(2~6年)随访,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45.92±13.49分提高到术后88.19±5.98分,两者采用配对t 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其中优21膝,良34膝,优良率94.83%。膝关节屈曲畸形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ROM)由术前71.81°±32.58°提高到术后100.98°±13.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膝关节假体X线片采用膝关节学会的X线评价与计分系统评价未见假体松动。 SF-36评分中PCS由术前的26.27±3.91分提高到术后48.09±6.6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MCS由术前的41.59±5.61分提高到51.83±5.4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结论 TKA是治疗膝关节RA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臭氧灌注配合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研究

    作者:杨升平;许国胜;黄建新

    目的:探讨臭氧灌注配合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纳入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A组单纯臭氧灌注治疗、B组单纯透明质酸钠腔内注射治疗,试验组C组臭氧灌注配合透明质酸钠腔内注射,3个疗程后对比三组临床疗效和WOMAC评分。结果临床疗效方面:臭氧灌注配合注射透明质酸钠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 P<0.05)。临床治疗后3个月WOMAC评分:C组明显低于A、B组(P=0.001),并且三组差异有持续变大的趋势,显示C组改善情况更好。结论臭氧灌注配合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有着一定疗效,通过数据分析,对于WOMAC评分的远期改善可能有更好的疗效。

  • 生物型和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

    作者:王华国;叶劲;邹仲兵;白波

    目的:对比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使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本组进行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100例(100髋)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股骨假体柄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60髋), B组(股骨假体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40髋)。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影像学特点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者股骨假体柄术后近期疗效明显优于生物型,但它有诱发深静脉血栓栓塞和骨水泥危象的风险。

  • 掌侧2.4 mm 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作者:黄新宇;何伟东;许国华;杨明明;许鸿灏

    目的:探讨掌侧2.4 mm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使用方法和疗效。方法从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本组对新鲜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在伤后两周内使用掌侧2.4 mm锁定加压钢板(或称锁定钢板)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访的病例共48例,男20例,女28例。 AO分型:C1型10例,C2型14例,C3型24例。结果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相对长度与3.5 m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关节面平整程度则2.4 mm组优于3.5 mm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关节的屈伸(96.3°±12.6°)、旋转活动(97.6°±13.8°);握力结果(72.3±10.6) kg。静息时疼痛分级与3.5 mm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活动时疼痛分级及DASH评分2.4 mm组优于3.5 mm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终所有骨折均愈合,有3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掌侧2.4 mm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能有更好的复位质量,从而减少了患者术后活动时的疼痛。并使功能恢复更理想。

  • 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短期临床效果

    作者:潘江;张博;曲铁兵;蒋嘉;林源;王志为;任世祥;温亮

    目的:通过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对比研究,探讨简单、规范、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248人,随机分为阻滞组(124人)及静脉组(124人)。阻滞组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48 h内持续镇痛、后期(至术后7天)负荷剂量镇痛;静脉组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至术后48 h,后期采取肌肉注射药物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 h以及3~7 d的膝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活动);术后3~7 d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12、24、48 h,阻滞组的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的静息痛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阻滞组的活动痛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阻滞组术后3~7 d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大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明显大于阻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已经成为共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锻炼等优点。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期疗效随访

    作者:吕波;王跃;朱建辛;黄崇新;郝鹏;庞健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71例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71例(72髋),其中2例(2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69例(70髋)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年龄80~89岁,平均85.5岁。无一例术中休克或死亡。术后均在2~3 d下床活动,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1~72个月,平均47.7个月,术后死亡15例:术后1年内有7例;术后第2年有4例;术后第3年有3例;术后第4年有1例,其余病例均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现象,术后行走功能恢复正常(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4.5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远期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 抗骨质疏松配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长海;李华;张剑君;包呼日查;吕龙

    目的:观察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以提高人工髋关节治疗水平。方法将46例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分为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每日常规口服钙尔奇D600 mg、骨化三醇0.25μg,抗骨质疏松治疗组进行包括健康宣教、生活习惯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康复运动治疗及家庭康复指导等的综合治疗,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骨密度、VAS评分及Harris评分。结果4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治疗效果良好:(1)术后6个月、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骨密度、Harri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2)术后3 d,术后6个月、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在统计学上有差异( P<0.05)。结论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利于提高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骨密度和生活质量。

  • 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袁宏;陆琳松;钟惠琴;周文正;孙治国;徐江波;王浩

    目的:探讨注射用唑来膦酸5 mg对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因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1例,所有患者初次诊断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髋部骨折,入院前未曾行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平均年龄73.8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5~7 d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30 min,同时口服钙尔奇600 mg/d及阿尔法D30.25 ug/d;对照组(15例,平均年龄74.1岁),术后仅给予口服钙尔奇600 mg/d及阿尔法D30.25 ug/d。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测定两组患者假体周围各感兴趣区的骨密度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后1周(基线)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除Gruen1区外,2~7区骨密度均呈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变化值相比,术后3个月Gruen 4区(0.84%vs -3.34%, t=3.5805)、7区(-3.61%vs -16.7, t=4.04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ruen 1区(9.96%vs 1.17%, t=2.1293)、4区(1.21 vs -2.96, t=2.0892)、6区(-0.56 vs -6.16, t=2.9500)、7区(-5.71 vs -22.8, t=4.39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Gruen 1区(13.83 vs 1.39, t=2.1795)、4区(0.81 vs -3.68, t=2.1805)、6区(0.14 vs -6.04, t=0.0247)、7区(-8.39 vs -25.4, t =3.89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使用唑来膦酸3个月即表现出明显抑制骨量丢失的作用,并且于6个月、12个月时唑来膦酸对Gruen 1、4、6、7区骨量有持续的正向影响;Gruen 7个区中对1、7区的影响大,治疗组1区骨密度增幅是对照组的9.95倍,7区骨密度减幅是对照组的1/3。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能有效减少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的丢失,潜在的增加假体生物学稳定性,减少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概率,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 兔膝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双侧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忻慰;吴海山;赵辉;王波;周义钦;陈宜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 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 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全膝置换术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与标准髌旁入路临床疗效比较的 META 分析

    作者:张淼;白波;陈艺;张姝江;梁丽玲

    目的:系统评价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行。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CBM等数据库,并行手工检索,全面搜索关于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及髌骨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及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及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本研究的试验文献11篇,其中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395例,传统髌骨旁入路组372例。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术后6周及3个月KSS临床与功能评分、手术时间、假体力线等方面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切口长度等方面,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表现优于传统髌骨旁入路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同髌骨旁入路对比,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假体力线、术后KSS评分、出血量以及术后关节屈曲活动度方面效果相似。但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切口更小,且能获得更快的膝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 利奈唑胺骨水泥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中应用的系列探索研究之一--利奈唑胺骨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作者:孙长鲛;柴伟;潘勇卫;周勇刚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骨水泥物理和力学性能改变,以指导利奈唑胺骨水泥在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在40 g骨水泥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利奈唑胺,将样本共分成8个组,每组测定5个样本,8组分别是:Ⅰ组为对照组,不加抗生素,第Ⅱ到第Ⅷ组加入抗生素的量分别为1.2、2.4、3.6、4.8、6.0、7.2及8.4g。分别测定各组面团期时间、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结果各组面团时间在2′50″~3′40″之间。随着抗生素剂量的增加,面团时间也随之增加。各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优于ISO 5833标准,且有统计学差异( P<0.05),Ⅱ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但高于其他各组,与其他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而第Ⅷ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低于其他各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面团时间随着利奈唑胺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利奈唑胺骨水泥用于预防性使用,则每40 g骨水泥中多可以加入1.2g利奈唑胺,否则会影响骨水泥的强度。如果利奈唑胺骨水泥用于制作占位器,在每40 g骨水泥中多不要加入超过7.2 g的利奈唑胺,不至于太影响骨水泥占位器的强度,但是加入的佳剂量是多少,本系列实验的另一部分会有详细交代。

  • UHMWPE 颗粒上调 EMMPRIN、MMPs 表达并增强共培养体系中 THP-1、FLS 迁移、侵袭能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志清;许杰;李登;马若凡

    目的:探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HMWPE)颗粒对人单核细胞株THP-1、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FLS)共培养体系迁移、侵袭能力及对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 EMMPRI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THP-1-FLS细胞共培养体系,应用台盼蓝染色检测THP-1细胞、FLS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明胶酶谱、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样品中的EMMPRIN、MMP-2、MMP-9的表达及活性,并应用RNA干扰技术评估EMMPRIN的作用。结果 UHMWPE颗粒刺激THP-1细胞EMMPRIN表达上调,对FLS的EMMPRIN表达无明显影响。 UHMWPE颗粒刺激FLS的MMP-2、MMP-9表达上调、活性增强,对 THP-1表达 MMPs 无明显影响。 THP-1-FLS 共培养时, UHMWPE颗粒刺激使EMMPRIN、MMP-2、MMP-9表达上调更为显著。颗粒刺激下,THP-1-FLS共培养体系的迁移能力、侵袭能力明显强于无颗粒刺激,并与EMMPRIN的表达水平和MMPs的活性呈明显正相关。行THP-1细胞EMMPRIN基因干扰后,共培养体系的EMMPRIN、MMPs表达均下调,迁移、侵袭能力下降。结论 UHMWPE 颗粒可刺激THP-1-FLS 共培养体系高表达EMMPRIN,上调MMP-2、MMP-9的分泌并增强其活性,提高共培养体系的迁移、侵袭能力。

  • 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帕金森患者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义钦;赵辉;吴海山

    本文综述了髋关节置换在帕金森患者合并髋部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帕金森病患者术前管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假体类型、手术入路和预后等。帕金森患者因为其较高的跌倒风险,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骨折疏松等特点导致容易诱发髋部骨折;同时帕金森患者由于肌肉痉挛导致了髋关节周围应力异常加上年龄因素也增加了其患骨关节炎的可能。因此研究帕金森患者合并髋部疾病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重要。帕金森患者其神经系统的障碍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累及对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的预后造成了重大影响。帕金森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尽管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但近的研究显示术后早期可取得较好的功能恢复结果,疼痛也能得到缓解;远期疗效还取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情况。目前国内外关于此方向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仍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对帕金森患者髋部疾病的佳治疗方案。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价值

    作者:袁宏;钟惠琴;陆琳松;哈巴西·卡肯;赵巍;殷剑;肖伟;徐阔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将增至2.866亿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人数将达163.82万;到2050年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可达到5.333亿,全球一半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每年可能会有超过300万例髋部骨折病例[1];在所有髋部骨折患者中,估计17%~21%的病人在2年内将经历另一次某种类型的骨折[2]。由此可见,临床上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髋部骨折及二次骨折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心理负担,承受高昂的住院和医疗费用。目前,随着对手术的认识、人工材料的进步,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已经成为主流认识,其能够重建髋关节功能并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但是,随着THA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骨量减少的影响,给手术近期、远期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增高了其他部位再发骨折的风险,因此THA后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可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 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闵红巍;刘克敏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其功能状态对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临床上,继发性肩关节僵硬是肩部疾患、创伤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导致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尽管其病因和严重程度并不相同,但是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不像冻结肩,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病程无法预测。近年来,尽管人们不断进行基础实验和临床实践研究,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对于该病的佳治疗方法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就其诊治进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作者:朱晨;孔荣;张先龙

    肘关节是一个具有三维复杂结构的关节,僵硬的肘关节是难以忍受的,而不稳定的肘关节对于患者来说,则是灾难性的。虽然临床上会出现许多复杂的肘关节周围骨折和软组织损伤,但是肱尺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尺骨冠状突(以下简称“冠状突”)骨折和桡骨头骨折,即所谓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以下简称“恐怖三联征”),以创伤机制复杂、诊治困难、临床预后差而闻名。这种损伤意味着骨结构的破坏和软组织的失衡,治疗上必须恢复肘关节足够的稳定性并早期功能锻炼,以避免肘关节僵硬、慢性肘关节不稳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 抗骨质疏松类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作者:吴传龙;朱振安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骨关节炎及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解决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且术后患者满意度良好。然而术后无菌性松动,是导致假体稳定性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翻修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质吸收是造成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因素[1-2]。抗骨质疏松类药物通常通过抑制骨质吸收和促进骨质再生来发挥作用,这与防治假体松动的作用机制不谋而合。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研究。本文就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作一综述。

  • 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煜明;孙强;王黎明;蒋纯志;徐杰

    目的:采用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 PFN)微创内固定术结合规范抗骨质疏松方案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评估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9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32例,女60例,年龄70~88岁,平均年龄78.5岁。骨折采用Tronzo-Evans分型,其中Ⅲ型46例,Ⅳ型34例,Ⅴ型12例。术前骨密度测量值( DEXA法)为0.46~0.82 g/cm2,平均0.64±0.16 g/cm2,均达到严重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固定方式采用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 PFN),骨缺损严重者予Wright人工骨粒植入。术后早期床上进行双下肢肌肉锻炼,CPM机辅助治疗。先后给予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并补充钙剂、维生素D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根据Parker髋关节功能评分,优62例,良22例,一般6例,差2例,优良率91.3%。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连续随访,经X线片证实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5周,3例患者发生旋转螺钉向后轻度退出。结论 PFN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利于骨折愈合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 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在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振虎;高成杰;侯利军;李天旺;陈超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及翻修手术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明确其疗效。其中骨关节炎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为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断裂),强直性脊柱炎双膝关节病变1例,膝关节翻修2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100°,平均90°;HSS评分11~40.5分,平均25.5分。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8个月,平均12个月,畸形矫正,疼痛消失,无1例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行走步态恢复,膝关节屈曲达110°~140°,平均127.5°,无伸展滞缺,较术前平均增加37.5°。 HSS评分88~95分,平均91.2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65.75分,优良率100%。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对复杂膝关节病变及翻修术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编辑部

    关键词: 关节外科
  • 2014·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暨广州骨科研究所微创关节置换术培训中心成立大会及《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关节外科国外文献》首发专题学术研讨会将在穗举行

    作者:本刊编辑部

    2014·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暨广州骨科研究所微创人工关节培训中心成立大会及《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外文译刊( CJOJS.FLOJS)首发专题学术研讨大会定于2014年6月6日~7日在广州医科大学举行。

  • 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作者:严广斌

    此法是由0到10共11个数字组成,病人用0至10这11个数字描述疼痛强度,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来越严重。0无痛,1~3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剧痛。应该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作出标记,或者让患者自己画出一个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此方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 NRS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易于记录,适用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患者。曾有报道,文化程度高者在各种疼痛评估工具中倾向于选择NRS,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0%选择NRS,但NRS的刻度较为抽象,在临床工作中向患者解释NRS的使用方法比较困难,故不适合文化程度低或文盲患者。

  •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

    作者:严广斌

    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大弧度,又称关节活动范围,分为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主动活动范围是指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被动活动范围是指由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 重视骨质疏松防治的普及工作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作者:刘强;吴斗

    人工髋关节外科技术是举世公认的一项人工材料在人体中使用成功的外科技术之一,由于关节置换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手术后的并发症逐渐显现。骨质疏松症本身及其有关并发症对人工关节的早期稳定、中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处理骨质疏松无疑是对关节外科医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 本刊将增发副刊--《CJOJS .FLOJS》

    作者:本刊编辑部

    为将国际上关节外科的新技术与理念及时介绍给国内骨、关节外科同行,推动中外关节外科专科的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关节外科专科医疗与教学技术的进步;在关节外科专家、编委的大力支持下,本刊编辑部拟从2014年6月起每年增发四期《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关节外科国外文献》(《CJOJS.FLOJS》),随发行渠道免费赠送给正式订户阅读,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每期定价¥35.00元,全年6期共¥210.00元,邮发代号:46-367,欢迎广大需要获赠本刊副刊的非订户读者尽快到当地邮局订阅本刊。

  • 本刊2015年各期主题组稿计划

    作者:[1]本刊编辑委员会;[2]本刊编辑部

    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以CN 11-9283/R和ISSN 1674-134X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本刊于2007年4月创刊,至今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号:G691-2010)、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并被评为中华医学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日出版。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专家论坛、临床论著、基础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视频讲座、视频手术、综述、临床经验、病例报告等。

  • 欢迎选购本刊2013年过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初步报道

    作者:黄山东;费志军;赵晓亮;谢宁灵;何玥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治疗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其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在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作用显著[1]。术者对1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应用髓芯减压植骨+PRP治疗术进行治疗尝试。现报道如下。

  • 复杂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例报道

    作者:许福生;刘方刚;李桓毅;祁伟;顾永福

    急性血栓栓塞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极其罕见,尚未见文献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9医院关节外科在施行1例复杂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总结后报道如下。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