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관절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46-367
  • 国内刊号: 1674-134X
  • 发行周期:
  • 邮发: 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卢伟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改进型Tri lock骨保留假体的短期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杨峰;徐卫东;赵金柱;李甲;徐凌

    目的 评价改进型Tri lock骨保留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分析这种改进型假体的稳定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本组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36例(37髋),男5例,女31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4岁.新鲜股骨颈骨折5例、5髋.股骨头坏死Ⅲ期6例、6髋,Ⅳ期7例、7髋.DDH CroweⅠ型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6髋),Ⅱ型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2例(2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1例(11髋).髋臼假体全部采用生物型假体,内衬采用陶瓷内衬的27髋,采用金属内衬的10髋,股骨头全部采用陶瓷头.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对患者手术前后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36例患者(37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范围15~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 24.8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20.33±10.4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3.96±4.45)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7,P<0.01).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改善显著,总分由术前(77.41± 13.0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53±4.56)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松动,脱位及感染.结论 由于假体本身设计特点,更加符合身高较矮、骨骼较小的亚洲人,其次可以保留更多的骨量,假体初始稳定性好,陶瓷-陶瓷界面或陶瓷-金属界面磨损率低,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易于二次翻修.

  • 糖尿病和关节假体感染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传龙;曲新华;毛远青;刘凤祥;李慧武;朱振安

    目的 探讨我国人群中糖尿病和关节假体感染(PJI)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从200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本研究系统地收集了49例经过全髋/ 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PJI的患者(病例组);通过手术时间和手术类型进行匹配,选定252例没有发生PJI的患者为对照组.本组通过条件性Logistic回归来计算比值比(OR)和95% 可信区间(CI).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糖尿病在PJI患者中的发病率更高(36.7% vs.8.3%,P<0.01).通过对年龄,性别,BMI等混淆因素进行调节后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PJI的概率明显增高(OR=6.2;95%CI:2.8~13.6;P<0.01).BMI为18.5~28 kg/m2的糖尿病患者PJI发病率的OR=4.0(95%CI:1.1~14.1;P<0.05),而BMI ≥ 28 kg/m2的糖尿病患者发生PJI的概率更高(OR=16.8;95% CI:4.4~64.5;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随BMI ≥ 28 kg/m2时,PJI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 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杰;夏军;王思群;魏亦兵;吴建国;黄钢勇

    目的 探讨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所有THA的患者中,共有67例患者(67髋)采用了Offset Ruler结合Wright公司的Profemur Z可调颈假体柄.其中DDH 31例(Crowe Ⅰ型 9例,Ⅱ型18例,Ⅲ型4例),股骨头坏死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股骨颈骨折19例;男31例(31髋),女36例(36髋),年龄平均64.3岁(42~81岁).术前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并通过X线(标准骨盆平片)测量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及双下肢长度,计算术中需调整的患侧FO及长度.术中利用Offset Ruler,确定后的假体型号.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评估由未参加手术的同一位医生完成.结果 6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随访20.3个月.所有患者术中测试人工关节稳定性好,无脱位倾向,无撞击;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术前患肢较健侧平均短缩1.8 cm(0~3.3 cm),术后患者双下肢平均长度差0.2 cm(0~1.3 cm).所有患者行走均无跛行感,均感满意.结论 Offset Ruler操作方便,在THA术中使用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可以有效恢复股骨偏心距,减少或消除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增加患者满意度.

  • 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

    作者:朱锦宇;杨重飞;曹晓瑞;王华溢;杨旻;韩一生;朱庆生

    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21例21髋THA术后感染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5岁(50~79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0.50%碘伏浸泡,然后植入含高浓度万古霉素和妥布霉素的骨水泥占位器,术后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6周,感染控制后二期再植入翻修假体.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6~70个月),经一期假体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旷置,二期假体再植入取得成功,无感染复发.1例占位器断裂,无关节脱位.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根据Harri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术前平均为34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77分.结论 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可有效控制THA术后感染;碘伏浸泡冲洗是消除感染的重要一环;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推荐使用关节型占位器,有助于改善二次翻修关节功能恢复.

  • 髓内打压植骨结合广泛多孔涂层长柄假体在股骨侧严重骨缺损(Paprosky ⅢA型)翻修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青;杨静;裴福兴;沈彬;康鹏德;周宗科

    目的 探讨股骨侧严重骨缺损(Paprosky ⅢA型)翻修中应用髓内打压植骨结合广泛多孔涂层长柄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9月,对38例(38髋)Paprosky ⅢA型股骨骨缺损患者行翻修重建,其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岁.翻修原因:骨溶解、无菌性松动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感染二期翻修6例,假体周围骨折3例(Vancouver B3型).股骨侧干骺端骨缺损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髓腔内打压植骨进行修复,股骨柄采用全涂层长柄假体(7~10英寸).术后定期随访,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采用X线片及CT观察:假体柄有无松动下沉、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情况、植入的异体颗粒骨与宿主骨整合情况.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3.4个月(23~62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32~4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6分(69~95分).无患者发生脱位、假体周围骨折.1例术后感染,行再次二期翻修;1例假体柄在术后6个月内下沉4.24 cm,再次翻修时选择更粗的假体柄,末次随访时假体柄稳定;其余所有患者假体柄均牢固固定.3例出现轻-中度应力遮挡.15例近端皮质骨密度及厚度有增加,厚度平均增加约1.8 mm(0.7~3.5 mm),植入骨与宿主骨逐渐整合并增加了骨缺损区的骨质储备.结论严重骨缺损(Paprosky ⅢA型)的股骨翻修中,采用髓内颗粒骨打压植骨可以很好的修复股骨中上段骨缺损,重建股骨干骺端.依靠广泛多孔涂层长柄假体在远端的牢固压配固定,结合股骨干骺端髓内紧密打压植骨,使假体柄在股骨中上段及远端均能获得较好的初始稳定性,近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 过顶位与解剖位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转归——126例二次关节镜探查分析

    作者:李皓;陆伟;王大平;欧阳侃;朱伟民;柳海峰

    目的 探讨过顶位与解剖位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的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到2010年2月期间采用2种不同方法施行ACL双束重建并进行了第二次关节镜探查的126例病例.将病例分成2组,A组为过顶位双束重建者,共72例;B组为解剖位双束重建者,共54例.观察指标:(1)各组病例骨道钻制的位置;(2)二次探查各组重建韧带磨损情况(分为:无磨损、轻度磨损、明显磨损、重度磨损4度);(3)各组IKDC、Lysholm评分、KT2000值、PST等级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小24个月,二次探查结果:(1)A组6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建韧带磨损,其中2例发生重建韧带全部或大部断裂吸收,前内束(AM)明显磨损28例,后外束(PL)明显磨损15例;B组3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建韧带磨损,其中1例发生重建韧带大部分吸收,9例AM明显磨损,15例PL明显磨损.两组比较,AM明显磨损比例A、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2=7.34,P<0.01);PL明显磨损比例A、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2=6.98,P<0.01).(2)各组间Lysholm评分、KT 2000测试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KT2000数值较A组大;PST(2=4.43,P<0.05)、IKDC(2=5.65,P<0.05)优秀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B组较A组好.结论 解剖位双束重建和顶位双束重建都存在移植物不同程度的磨损,过顶位重建组AM磨损比例较解剖重建组明显大,解剖位重建PL磨损比例稍高,这是今后需要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 良性关节过度活动综合征患者前交叉韧带单/双束重建术后关节前后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达夫;敖英芳;龚熹;王永健;王健;王海军;张继英;陈继红;余家阔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SB ACLR)和双束重建(DB ACLR)对良性关节过度活动综合征(BJHS)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ACL重建患者124例,均为同一术者手术,其中18例BJHS的患者(A组)和与之随机配对的另外18例非BJHS患者(B组)接受了DB ACLR术式;44例BJHS患者(C组)和与之随机配对的44例非BJHS患者(D组)接受了SB ACLR术式.所有患者ACL重建的移植物的股骨端和胫骨端的固定方式均相同.所有患者都在术后6个月通过常规KT 2000及后推KT 2000检查膝关节的稳定性,比较各组间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随访时,屈膝30°常规KT 2000和后推KT 2000结果显示胫骨前移的程度小于A组(U=26.00,P<0.05;U=23.00,P<0.05),而屈膝90°常规KT 2000和后推KT 2000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U=136.00,P>0.05;U=119.50,P>0.05).C、D组患者双侧常规、后推KT 2000屈膝30°、90°结果显示,D组胫骨前移度均小于C组(U=737.00,P<0.05;U=726.50,P<0.05;U=541.50,P<0.05;U=723.00,P<0.05).结论 对于BJHS的患者,与SB ACLR相比,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四骨道DB ACLR可以改善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

  • 外伤性股骨颈骨折影像特征与临床分析

    作者:丁镜波;曹欣荔

    目的 分析外伤性股骨颈骨折类型并深入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以期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收集56例外伤性股骨颈骨折病例采用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根据骨折端改变分为无错位型与错位型2组,并对不同骨折类型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头下型骨折4例(7.1%),颈部30例(53.6%),基底部或粗隆间22例(39.3%).骨折线的形态:斜形12例(21.4%),横行36例(64.3%),粉碎性8例(14.3%).骨折端移位:嵌入31例(44.3%),重叠24例(34.3%),成角11例(15.7%),分离4例(5.7%).结论 当股骨颈发生骨折后,特别是有移位的骨折,股骨头周围的血管容易损伤,甚至断裂,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临床选择中医手法整复治疗或西医外科内固定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旋转中心原位固定与上移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凯;蔡俊丰;秦玉星;潘天明;袁锋

    目的 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臼发育髋臼旋转中心原位固定与上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髋臼发育不良(DDH)全髋置换术病例中期疗效,其中髋臼旋转中心上移及原位固定各12例,平均随访4.3年,比较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病例随访期内无假体脱位、松动、髋关节感染等发生,二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髋臼旋转中心的选择以软组织平衡为原则,二者术后中期髋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

  • 关节镜下内侧紧缩及外侧松解加半髌腱止点移位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作者:符培亮;吴宇黎;吴海山;丁喆如;李晓华;钱齐荣;祝云利;陈宜

    目的 评价微创关节镜下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半髌腱止点移位术的三联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998~2008年收治的71例(77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胫骨骨骺已经闭合,且股骨滑车沟无严重发育不良和严重膝外翻畸形.男11例,女60例;平均年龄19.5岁,67例有明确外伤史.术前测量Q角.Merchant位X片上测量股骨滑车沟角、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髌股外侧角.CT平扫测量股骨髁滑车凹中心与胫骨结节水平距离(TT TG).术中采用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和半髌腱止点移位三联手术方案.结果 2例(2膝)失访,69例(75膝)术后随访2~12年,平均5.2年.除早期1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再次发生髌骨脱位外,其余病例术后髌骨脱位未见复发.术前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24.2°±6.8°),术后为(-2.1°±5.8°)(P<0.05);术前髌股外侧角(-2.0°±5.2°),术后为(10.9°±4.0°)(P<0.05);术前TT TG平均为(19.8±2.1) mm,术后为(13.6±1.8) mm (P<0.01).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5.6±4.8)、(48.3±6.8)分,提高到术后的(92.3±10.8)分 (P<0.05)和(94.3±8.4)分(P<0.05);术前测量Q角男性平均为(13.2°±3.1°),术后平均为(9.2°±2.8°)(P<0.05);女性平均为(21.0°±5.2°),术后平均为(15.4°±4.4°)(P<0.05).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松解、内侧紧缩缝合、半髌腱移位术的综合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创伤较小,疗效确切,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手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 膝关节外伤性隐匿性骨折的MRI应用及价值分析

    作者:陈焱淼;李志铭;刘克;谭理连

    目的 分析膝关节外伤性隐匿性骨折的MRI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膝关节外伤伴隐匿性骨折的患者X线平片、CT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及比较MRI在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特征及其比较X线平片、CT的价值优势.结果 50例患者X线平片均未能清楚显示骨折,但MRI均能显示骨折病灶,并显示继发骨髓水肿、出血,其中33例伴有软骨损伤,6例伴有韧带损伤,46例伴有关节腔积液.结论 MRI成像具有多平面多角度展示隐匿性骨折的存在,并清楚灶周并发的软组织损伤情况,为临床提供准确和详尽的诊断信息,避免漏诊或误诊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 CD40和CD226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李敬祥;陈皓;吴桂品;金华;王昌梅

    目的 探讨CD40 rs4810485 G/T多态和CD226 rs763361 C/T (Gly307Ser)多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使用PubMed/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检索2013年5月以前所有相关文献.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检索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并交叉核对.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对CD40 rs4810485多态和CD226 rs76336多态与RA易感性的关系进行总体评估.采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价发表偏倚.所有分析均使用Stata 10.1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共有8项独立的研究(包含11520例RA病例和10843名对照者)被纳入当前的Meta分析.与携带CD40 GG基因型的人相比,携带TT基因型可以显著降低RA的发病风险(OR=0.83,95%CI=0.74-0.94,P<0.01).与携带CD226 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患RA的风险增加46% (OR=1.46,95%CI=1.20-1.77,P<0.01).当前的Meta分析的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CD40 rs4810485和CD226 rs763361多态与RA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的建立

    作者:严俊伟;唐成;李祥全;郭阳;颜超;杜小涛;鲁珊珊;金成哲;王黎明

    目的 建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6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18只,术后未感染组18只;模型组和术后未感染组均使用人指间关节假体行右侧膝关节置换,术后3天,模型组关节腔内注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05 cfu,术后未感染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打开、关闭右膝关节关节囊.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3周观察各组X线检查、3.0T MRI图像、18F FDG显像变化、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指标,术后3周观察病理学、微生物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白兔术后3周后成活率88.8%(16/18);影像学检查显示模型组术后关节肿胀,关节腔及假体周围组织可见大量积液;18F FDG显像显示模型组患侧膝关节局部放射性浓聚,术后3周患侧与对侧正常膝关节放射性比值(ONKR)较术后未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Q=4.86,P<0.05);模型组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5.45,P<0.05);模型组术后1周ESR 检测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5.82,P<0.05);模型组术后3周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9.26,P<0.05);模型组术后3周ESR 检测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9.76,P<0.05);术后3周白细胞计数较术后未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Q=4.46,P<0.05);病理学检测可见模型组假体周围及周围组织大量炎细胞侵润;微生物学检测显示模型组关节液培养均为阳性,术后未感染组阳性2例.结论 该方法可建立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

  • 关节假体表面壳聚糖季铵盐涂层的抗感染性能研究

    作者:彭兆祥;郑慷;沈延东;汤亭亭

    目的 研制一种抑制细菌黏附和生物膜形成,同时具有良好骨生物活性的材料,用于关节假体表面涂层,以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率.方法 合成6%,18%和44%取代度的壳聚糖季铵盐,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检测其抗菌性能和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骨生物活性.共价交联法在钛金属表面制备壳聚糖季铵盐涂层.SD大鼠股骨下端髓腔内注射表皮葡萄球菌后分组植入涂层和未涂层钛棒,通过观察术后体温和体重变化,并进行血常规、X线摄片、微生物学及组织学检测分析涂层的抗感染性能.结果 壳聚糖季铵盐的抗菌活性随着其取代度的升高而增加;取代度为18%的壳聚糖季铵盐对于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取代度为44%的壳聚糖季铵盐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动物实验表明,取代度为18%的壳聚糖季铵盐涂层能有效防止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骨内感染.结论 中等取代度(18%)壳聚糖季铵盐兼具较强的抑菌能力和较好的骨生物活性,具有作为关节假体表面抗感染涂层的应用前景.

  • 数字技术在个性化全膝关节置换股骨轴向力线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蔡俊丰;袁锋;马敏;罗树林;周炜;武强;尹峰

    目的 应用数字技术设计"术中股骨外翻角"来指导全膝关节置换中股骨远端截骨,以期获得良好的股骨轴向力线.方法自2012 年3月至2013 年 7 月收治膝骨关节炎患者共 26例(28 膝),男 11 例(13 膝),女15例(15 膝),年龄58~85岁,平均70.1岁,在术前CT扫描其双下肢,用Mimics软件建立并获得患肢股骨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中根据下肢轴向力线的定义,模拟术中截骨定位杆的使用确定定位杆在股骨髁的进针点及精确测量出"术中股骨外翻角",在关节置换术中精确复制该过程进行股骨远端的截骨.术后拍摄下肢全长正位片,测量术后股骨机械轴和股骨假体下缘连线的夹角来验证股骨轴向力线的准确性.结果 26例患者(28膝)均行术前设计,测量"术中股骨外翻角"平均为(5.67°±1.82°)(3.25°~9.36°),术中均能很顺利的找到髓内定位杆进针点并进行手术,术后摄片测量股骨机械轴和股骨假体下缘连线的夹角为(90.9°±1.84°)(87.1°~92.8°).结论 参照数字技术设计的"术中股骨外翻角"进行截骨可以很好地控制术后下肢股骨侧的轴向力线,有利于更加精确的进行个性化手术.

  • 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氨甲环酸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付鑫;李稚君;马信龙;臧加成;刘军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X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PubMed(1966年至2012年6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1期)、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4月)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6月)中关于TXA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截止到2012年4月.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XA组与安慰剂组失血量采用均数差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发生率采用优势比评价.结果 共纳入高质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TXA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失血量(均数差值-129.16,95% CI[-195.09,-63.23],P<0.01),术后失血量(均数差值-146.46,95% CI[-256.61,-36.31],P<0.01),总失血量(均数差值-283.93,95% CI[-469.45,-98.40],P<0.01),降低输血率(优势比 0.4,95% CI[0.25,0.65],P<0.01),而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注射TXA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的发生风险.

  • 关节液与组织培养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张宁;赵翔;周鑫叠;熊炎;章淼锋;吴立东

    目的 系统评价关节液和组织培养对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等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12月,收集关节液和组织培养对关节置换后感染的诊断试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汇编等.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研究并提取数据,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本系统评价,总病例数748例.对临床诊断关节置换后感染有指导作用的组织培养总加权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1%和96.9%;关节液培养的总加权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4%和96.8%,合并数据中组织培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存在异质性.组织培养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灵敏度显著优于关节液穿刺方法,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效能比值比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组织培养在在对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的敏感度上明显优于关节液培养.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处理

    作者:张晓岗;曹力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仍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虽然目前采用很多预防措施,但目前初次手术感染发生率仍在0.5%~1%,翻修手术甚至可以达到16%.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多重的手术打击,而且耗费了巨大的医疗资源,而随着我国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其绝对数字正逐年增高,因此如何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骨科医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 人工髋关节感染诊治的临床新进展

    作者:沈灏;王俏杰;蒋垚;张先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各种难治性髋关节疾病的良好手段,其2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7%~81%[1],但全髋关节置换也会因各种原因失败,其中处理为困难的是假体周围感染.全髋关节假体感染的发生率在0.3%~2.2%[2-3],而近美国的报道是1.23%[4].由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使诊断和治疗髋关节假体感染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就近期全髋假体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作简要综述.

  • 病情活动性评分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马剑达;郑东辉;朱浪静;戴冽

    近20多年来出现了许多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情活动性评估方法[1],但大多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普及.为此,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推出了RA病情活动性评分方法的推荐指南,旨在促进临床推广应用这些评分,以规范RA的病情判断[2].本文重点介绍ACR新推荐的6种评分方法及如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骨小梁金属胫骨假体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任博;朱庆生;朱锦宇

    随着新型生物型材料的发展,骨小梁金属在人工关节置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尚有待于推广.骨小梁金属胫骨假体从设计和材料力学都不同于以往的其他膝关节假体,关于假体特殊设计的固定方式,早期假体松动检测,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和中期生存率汇报以及翻修病例都有新进展,对于年轻患者的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和假体生存率研究中表现出显著性进步,这些研究提示这种新型假体的未来发展前景,本篇文章综述骨小梁金属胫骨假体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 原发性冻结肩发病的分子机制及研究现状

    作者:王玥;党晓谦;王坤正;王建华

    冻结肩是以渐进性发展的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为特点的肩关节疾病.根据发病特点可分为原发性冻结肩和继发性冻结肩两类,原发性冻结肩又称为特发性冻结肩,其确切病因仍不明确,与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肿瘤、甲状腺疾病、心肌梗死、卒中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近的研究还发现低体重指数、阳性家族史也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冻结肩的发病机制也存在争议,不同观点包括炎症反应、纤维化改变和痛觉神经营养不良.近年来与疼痛相关神经蛋白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仅就原发性冻结肩发病的分子机制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儿童髌骨不稳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贺喜顺;魏新军;张绍安;赵嘉国;郑水长

    目的 回顾分析应用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股内侧肌成形治疗儿童髌骨不稳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患者11例13膝应用半腱肌进行MPFL重建及股内侧肌成形及选择性的膝关节外侧软组织松解治疗髌骨不稳,平均随访32个月.结果 Kujala评分[1]由术前的(46.35±17.1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91.77±9.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半腱肌重建MPFL同时联合股内侧肌成形能有效治疗髌骨不稳,改善膝关节功能.且不损伤骨骺,是治疗儿童髌骨不稳定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髋关节假体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张先龙;沈灏;王俏杰

    髋假体关节感染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初次置换术后感染率约为1%,而翻修术后感染率增至3%.尽管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和无菌技术在不断改进,但每年关节置换手术需求不断增加,感染的发病率也持续上升[1],因此针对髋假体感染的基础和临床问题研究已成为关节外科当前的热点方向.

  • 罕见双髋快速破坏性骨关节病一例报道

    作者:姚利兵;王丰爱;杨建安

    快速破坏性骨关节病(rapid destructive osteoarthritis, RDO ) 是一种比较少见而容易被骨科医生忽略的疾病,在国内相关报道极少.其显著的特点为病理进程的快速进展,即在症状出现时X线片完全正常但数周到数月后就出现髋关节的严重破坏[1].1957年,Forestier 第一例报道.该病病因不明,常见于老年女性,常见于髋关节,多单侧发病,进展迅速,病程3~9个月.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民医院骨一科于2009年收治1例罕见"双髋关节快速破坏性骨关节病"患者,由于患者双侧发病,且病程发展过程中资料较为详细,使笔者对"髋关节快速破坏性骨关节病"演进过程有了一定认识,现介绍如下.

  • AAOS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指南解读

    作者:顾新丰;郑昱新;王海生;周琳;李志强

    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是导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翻修的常见原因,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翻修的第3大原因,总体发生率介于1%~3%之间.由于尚无公认的假体周围感染的定义,因而临床上也一直缺乏准确可靠的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方法,这对于正确处理这一严重并发症无疑非常不利的.有鉴于此,美国骨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在2010年发布了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对于关节外科医生来说,在处理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时就有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