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관절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46-367
  • 国内刊号: 1674-134X
  • 发行周期:
  • 邮发: 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卢伟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生物翻修加长柄在髋关节初次翻修股骨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乐国平;张明;周定球;方怀玺;王勇;袁明武

    目的:探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股骨假体松动伴股骨骨缺损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21例(21髋)自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关节骨病科因THA术后股骨假体松动伴股骨骨缺损的患者采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缺损病例中的3例未予植骨,17例采用自体或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1例自体大块髂骨结构性植骨,使用钢丝、钢缆固定。结果术后髋关节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改善。21例获随访8~55个月,平均42个月,未发现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远端出现新透亮带。Harris评分:术前32~38分,平均(34.9±1.8)分;术后71~89分,平均(84.8±4.0)分,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得到改善。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使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假体松动伴股骨骨缺损患者的早中期疗效可靠,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关键词: 再手术 生物假体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吸引头细菌污染率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莉;陈翠玲;苏丹红;李之琛

    目的:调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吸引头细菌的污染率。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5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行TKA手术的患者43例52膝进行对照研究,使用两套吸引器负压装置,在无菌区吸空气的吸引管头为对照组,手术中常规使用的吸引管头为实验组。对术中使用的吸引管头进行拭子细菌培养,统计细菌培养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术中1h及术后吸引头拭子培养无菌群生长;实验组中有2例在术中1h、术毕均培养出相同的表皮葡萄球菌,污染率为3.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x2=2.039,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TKA术中吸引头细菌污染率低,建议不需要强制常规每60分钟更换吸引管头。

  • 人工髋关节翻修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作者:方淑莺;张紫机;康焱;赵潇艺;张志奇;杨子波;傅明;盛璞义;何爱珊;廖威明

    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进行的髋关节翻修中23例围手术期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患者资料,随访时间5~113个月,平均72个月。结果围手术期术中并发症:髋臼骨折2例,需再次手术翻修;股骨取骨水泥时穿破骨皮质2例;股骨大粗隆骨折2例,复位钢丝固定;选择股骨假体不恰当1例,术后照片发现损伤骨皮质;置入股骨假体时引起局部轻微骨折3例;骨水泥假体放置偏心,骨水泥厚薄不均2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4例。术后并发症:深部血肿形成2例;关节脱位4例;术后髋周血管出血1例,介入栓塞。患者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7分,翻修术后随访86分。无1例再发生并发症。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是防止并发症的有效的措施,包括:(1)身体状况的充分准备;(2)充分局部准备:了解翻修原因、骨缺损情况,充分器械和产品准备;(3)充分考虑潜在的手术困难和问题,作出应对措施准备。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短期疗效随访

    作者:徐小会;王桂新;贺文建;张振清;段永宏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手术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对德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因TH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16例(16髋)患者进行了临床随访研究,术中依据温哥华( Vancouver)分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治疗后患者髋部疼痛、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6~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7)个月。患者视觉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1±1.2)分降低到(1.7±1.2)分;Harris评分由术前(36±3)分提高到(82±5)分,评分优良率约为69%。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12(SF-12)评分中身体健康(PCS)评分由术前(29±4)分,提高到术后(50±5)分;精神健康评分(MCS)由术前(40±6)分,提高到术后(50±4)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HA后假体周围骨折,依据Vancouver分型,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手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影像学诊断及对比分析

    作者:赵彤;刘威;张媛媛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手腕关节的滑膜改变及骨质侵蚀的形态、部位等在核磁共振( MRI)、关节超声( US)及X线上的表现,同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市上地医院就诊的RA患者中选取30例,分别应用MRI、US、X线检查并记录患者手腕关节的受累情况,分析不同检查方法间的差异。结果本组30例RA患者,X线检查示:10例无明显X线平片异常改变;20例手腕关节受累,其中骨质疏松12例,7例合并近指关节肿胀,1例单纯掌指关节肿胀,1例骨侵蚀。 US检查示:患者均出现腕关节超声相关软组织病变,其中4例出现骨侵蚀,27例关节出现关节腔内积液,19例合并出现腕关节背侧伸肌腱腱鞘炎,28例合并出现滑膜炎改变。MRI检查示:MRI发现11例患者手腕关节有骨质侵蚀或骨髓水肿,其中骨质侵蚀6例,包括近指关节1例,掌指关节4例,腕关节1例,另5例患者手腕骨在出现骨质侵蚀的同时合并掌骨骨髓水肿。7例患者发现骨囊性改变。所有病例腕关节均见有不同程度滑膜增厚,掌指关节滑膜增厚8例,近指关节滑膜增厚10例,其中掌指关节及近指关节均出现滑膜增厚的有4例。结论 MRI和US能清楚显示早期RA手腕部小关节的病理改变,对滑膜改变及骨质侵蚀等病变的检出明显优于X线平片检查。

  • 肩关节脱位合并肩袖与腋神经损伤的诊治体会

    作者:戚超;蔡琰;孟庆阳;陈伯华;赵夏;于腾波

    目的:探讨肩关节脱位同时合并肩袖、腋神经损伤时的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6例肩关节脱位同时合并肩袖、腋神经损伤患者。经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及营养神经、物理治疗或腋神经探查、神经外膜松解,术后应用美国肩与肘医师协会评分( ASES)、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Constant-Murley评分对患者进行双重功能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7~15个月)。术前ASES、VAS、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49.3±8.7)、(7.5±1.0)、(51.2±9.2)分,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7.0±5.5)、(1.3±1.0)、(88.8±5.0)分,三种评分的手术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肩关节脱位同时合并肩袖、腋神经损伤时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应在积极修复肩袖损伤的同时行理疗、营养神经治疗,仍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单髁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徐掭发;付志厚;刘建华;胡俊勇;余世明;李占春;曾宪尚;张阳春;詹科

    目的:探讨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在膝骨关节炎中的运用和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3年8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行单髁关节置换术的161例患者(共182膝),其中男41例,女120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3.4岁;体重58.3~73.9 kg,平均体重65.1 kg。术前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双下肢全长正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测量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 KSS)及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等指标对膝关节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其中141例(共160膝)患者获得良好随访,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术后发生衬垫脱位;1例股骨髁假体松动并衬垫脱位;1例股骨髁假体位置异常,术后反复出现关节绞锁,后行切开探查调整股骨髁假体后恢复正常。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2年。 KSS评分术前为(60.5±2.7)分,术后为(93.1±1.1)分,手术前后的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为(6.7±1.1)分,术后为(2.6±0.9)分,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屈曲度术前平均(100.3±2.6)°,术后平均(127.5±3.2)°,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上,UKA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及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随访和研究。

  • 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型号预测模型的初步探讨

    作者:朱琪琪;许杰;翁健豪;薛瑞琪;黄玉麟;李登;蔡志清;马若凡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形体特征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尺寸预测的可行性,并对其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在本组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60例,均采用了NexGen LPS假体(美国,Zimmer)。输入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病史等变量指标,收集手术实际使用的膝关节假体型号,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同时应用模型对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随机选取的20例TKA手术患者进行术前预测以进行验证,依据术中实际所用的假体型号,评估预测模型的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年龄及身体质量指数对胫骨及股骨假体尺寸预测模型均为显著的预测因子,初步验证其预测尺寸与实际植入假体尺寸差异在±1号内。结论这种新方法对于预测实际所用假体型号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应用中,要综合考虑、评估影响假体型号选择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假体
  • 关节镜在单髁置换术前检查价值的初步研究

    作者:马童;涂意辉;薛华明;文涛;蔡珉巍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检查评估单髁置换手术(UKA)指征的可行性和风险与收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25例在杨浦医院关节外科拟行UKA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因术前手术指征存疑的在术前行关节镜检查。观察检查准确性、手术时间和并发症,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5例关节镜检查时间平均7.3 min(5~10 min),关节镜检查后25例患者中7例(28%)更换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6~30个月),无感染、脂肪栓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KSS膝评分(92±7)分与术前(55±9)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0.73,P<0.01);术后KSS功能评分(92±8)分与术前(56±7)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34.40,P<0.01)。根据评分22例疗效优秀,3例良好,行关节置换患者在随访期内无假体磨损,松动,脱位和进展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检查具有更高准确率,操作简单,且并不增加手术感染率和手术风险。在术前明确手术指征困难的患者中,关节镜检查相对术中直视下检查更具优势。

  •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骨不连

    作者:贾小林;周明全;胡维;甘强;Thomas Stoffels

    目的:探讨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德国柏林创伤中心因肱骨近端骨折骨不连行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术的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74.9岁。伤后平均11.7个月进行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手术。骨折进行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8例,四部分13例。初的治疗方式包括5例保守治疗,3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19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常规随访进行Constant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6.8个月(25~65个月)。 Constant评分从术前的53.4分增加到术后的82.1分,其中疼痛评分从术前的4.9分升至术后的12.3分( P<0.01)。前屈从术前的41.2°增加到术后的91.7°,外展从32.1°增加到94.3°,外旋从15.9°增加到30.2°,内旋从25.6°增加到55.1°,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其中19例术后感觉非常满意,7例感觉满意,1例感觉不满意。没有假体松动发生,但有4例肩胛切迹及8例异位骨化。并发症4例,包括1例一过性腋神经损伤、1例急性感染及2例脱位。结论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但术后脱位率较高。

  • 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桑伟林;朱力波;陆海明;王聪;马金忠

    目的:回顾性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比较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的1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其中78例行直接前方入路,82例行后外侧入路。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全髋关节初次置换,CrowⅣ型脱位、强直髋以及需要使用特殊假体的病例均被排除。收集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 BMI)、手术时间、出血量、人工股骨头直径等资料,测量术后6个月时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和股骨假体力线,比较两组的脱位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病例后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所有病例随访至少2年。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平均年龄(53.0±11.2)岁,与后外侧组(54.0±13.2)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的BMI为(24.2±2.7),与后外侧组(24.1±3.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2.0±10.1) min,比后外侧组(55.0±11.5) min长;术中出血(255.0±22.0) ml,比后外侧组(370.0±32.5) ml少,两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后随访时前方入路组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3±6.2)分,与后外侧组(91.7±5.5)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78例无1例发生脱位,后外侧组82例有2例发生脱位、1例假体周围骨折进行翻修手术。直接前方入路组1例发生切口内血肿,后外侧组1例发生迟发性感染。结论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能较好地保护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能够获得较快的术后康复和较好的髋关节稳定性。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 虎力散胶囊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张清;白云静;纪泉;句朝辉;张贺民;刘德全

    目的:评价虎力散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采用多中心合作,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00例诊断为膝OA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50例,采用中药虎力散胶囊外敷,Qd;对照组150例,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Tid;这些患者连续用药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有442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136例。(1)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和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2)虎力散外敷组在降低VAS疼痛评分和改善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 P<0.01);(3)出现的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的比例在虎力散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3%和0.74%,主要为皮肤过敏,停药后均能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虎力散胶囊外敷治疗膝关节OA,可使关节疼痛症状在2周内消失或好转,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关节功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 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钟树栅;白波;陈艺;吴梅祥;吴景明

    目的:比较可吸收缝线(AS)、双螺钉(TS)及双股锚钉(DS)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新鲜冰冻肩关节标本9对,去除皮肤、肌肉、韧带、肩胛骨、锁骨,保留冈上肌、肱骨干20 cm,以薄刀片的往复锯与肱骨轴底部成50°切割,制作肱骨大结节骨折模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1)AS固定组;(2)TS固定组;(3)DS固定组。每组标本均牵拉冈上肌,模拟肩关节0°外展动作,在材料试验机上分别测量骨折块刚发生屈服、位移3 mm、5 mm三种状态时承受的拉力,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骨折块刚发生屈服、位移3 mm、5 mm时三种固定方式所受拉力均数分别为:(1)AS组:(287.78±20.22) N、(348.67±12.62) N、(374.69±13.68) N;(2)TS组:(146.03±13.73) N、(206.67±23.74) N、(250.42±22.27) N;(3)DS组:(256.26±5.21) N、(337.59±6.18) N、(367.92±9.67) N。三种状态下,TS组拉力值均小于AS组和D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S与A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线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效果与锚钉固定相当,两者均明显优于双螺钉固定,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能有效恢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 前列腺素E2受体EP4拮抗剂下调IL-17和MCP-1表达减轻小鼠关节炎症的研究

    作者:陈亮;钟俊;李冬青

    目的:探究前列腺素E2(PGE2)的EP4受体阻断剂L161982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CIA)小鼠发病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雌性DBA/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PGE2的EP4特异性受体阻断剂L161982组、对照组。免疫34 d后对各组小鼠进行关节炎病变指数评分、组织病理检查及滑膜炎症评分,通过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及脾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CD4+CD25+Foxp3+Treg)的数量。结果在初次免疫后第29、31、33、35天,L161982组关节炎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L161982组滑膜炎症分数(1.81±1.70)分低于模型组(3.50±0.50)分。 L161982组的IL-17及MCP-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IL-17:(13.52±3.90 vs 27.51±8.10) pg/ml, F=24.28, P <0.01;MCP-1:(15.80±2.10 vs 30.20±3.40) pg/ml,F=127.78,P <0.01]。 L161982组淋巴结及脾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之比例高于模型组[淋巴结:(4.21±0.52)%vs(3.31±0.36)%,F=27.46,P <0.01;脾:(2.63±0.41)%vs (1.67±0.14)%,F=29.43,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GE2的EP4受体特异性阻断剂L161982可能通过抑制辅助性T细胞(Th17)分泌细胞因子IL-17,增加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以及降低趋化因子MCP-1表达来帮助减轻CIA病情。

  • LIM 矿化蛋白1慢病毒载体转染后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

    作者:张姝江;谭丽;陈艺;白波

    目的:探讨慢病毒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过表达LIM矿化蛋白1(LMP-1)对BMSCs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LMP-1基因慢病毒载体,转染原代培养的大鼠M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常规方法诱导过表达LMP-1的BMSCs成骨和成软骨分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成骨诱导后细胞分泌骨钙素的情况以及用阿利新蓝染色鉴定成软骨诱导后细胞分泌氨基多糖的情况。结果感染复数( MOI)值为12时即可获得良好的转染效果,细胞转染后增殖正常,成骨诱导后,骨钙素染色阳性;成软骨诱导后,阿利新蓝染色阳性。结论lv-lmp-1可以有效转染大鼠BMSCs,转染后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没有受到影响。

  • 股骨远端骨折的处理方法

    作者:虞惊涛;茹选良

    股骨远端骨折系指股骨下端15 cm以内的骨折。该处的骨折相对来说比较少见,发生率不到全身骨折的1%,占股骨骨折的3%~6%[1,2]。好发于两个类人群,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前者多为年轻男性,由于高能量创伤而导致骨折,如交通事故等,且多为多发伤,后者多是老年女性,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的降低,通常低能量的创伤,如普通的摔倒,就能造成股骨远端的骨折[2,3]。由于骨折靠近膝关节,所以很难完全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在许多报道中,畸形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已行膝关节成形术的老年患者,其治疗可能更为复杂。基于以上问题,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历来是一个难题。该综述旨在总结一下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之间的选择以及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

  • 关节软骨细胞周基质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赵昱;段王平;韩俊亮;卢剑功;郭丽;李鹏翠;王小虎;卫小春

    关节软骨细胞周基质(pericellular matrix,PCM)是包绕于软骨细胞周围的一层狭窄基质条带,其与所包绕的软骨细胞共同构成软骨单位,而PCM的生化和生物力学特性明显不同于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ECM)[1]。大量的研究已证实PCM富含Ⅵ型胶原和基底膜蛋白多糖,而且对软骨细胞的生化特性及生物力学信号的传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经微管吸吮、原位成像技术、软件模型构建以及原子力显微镜( 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技术均证实PCM生物力学特性明显不同于ECM,同时该特性受特定PCM成分和疾病状态所影响。在结构位置上PCM与软骨细胞相毗邻,故PCM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软骨细胞的生物力学特性。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PCM在软骨细胞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信号传导中起关键性作用[2]。前期实验研究证实ECM和PCM在调节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环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作用又会影响软骨细胞的新陈代谢、内稳态以及总体关节的健康状况[3]。本文就PCM的结构、基本组分和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的综述如下。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治研究现状

    作者:马路遥;郭万首

    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经使用很多年,但它绝不是没有风险的手术[1]。初次TKA术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0.43%~2.7%)[2-4]。但是一旦发生,若处理不当,常常会导致内外侧不平衡及关节不稳,从而加速垫片磨损及导致关节置换手术失败[5]。因此,正确及合理地处理医源性MCL损伤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对于 MCL 损伤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颇多,但是初次TKA术中医源性MCL的损伤并没有公认一致的处理方法。本文就医源性MCL损伤的处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 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宗泽;田京

    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整个围手术期常伴随大量的出血,其出血量与围手术期处理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围手术期出血主因手术涉及广泛的软组织松解和大面积的松质骨截骨操作,造成骨及周围组织的破坏所致。据早年的研究报道显示,单侧TKA的总出血量可高达1500 ml[1,2]。术中出血量为100~500 ml,术后引流量为300~800 ml,隐形失血量为500~800 ml[3]。多数患者仍需要术后采取输血等措施,而异体输血存在着感染传播,输血反应等潜在风险。尽管采取术前预存自体血,术中术后自体血回输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异体血输血,但是依然有操作复杂、价格高、自体血回收回输易污染等缺点。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减少TKA术中及术后的出血,以期降低患者术后输血的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将从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两个方面,对近年关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波;马保安

    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缓解膝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为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目的就是重建下肢力线,保证手术成功和临床效果的关键就是使假体对位良好,尽管TKA术后10年的生存率已经超过90%[1-5],但是假体旋转对位不良,是TKA术后因力线不良而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6,7]。股骨假体旋转定位不良将会导致膝关节屈曲失衡、内外翻不稳、活动受限、髌骨轨迹异常和膝前疼痛等,也会增加假体接触面的剪切应力,加速假体磨损,造成TKA假体松动和早期失败,增加全膝关节翻修术(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TKA)的比例[8]。因此,良好的股骨假体旋转定位是TKA成功和取得优化临床效果的重要保证。

  • TGF-β/BMP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退变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兰平文;沈彬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65岁以上的人群中的 OA发病率男性为60%,女性为70%[1,2]。但O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软骨细胞退变是O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和骨形成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起到了关键作用[3],致软骨细胞的分化表型丢失,出现类似于生长板发育过程中终末肥大样软骨细胞的细胞行为[4],终促进并加剧了OA的进程。目前,认为软骨细胞肥大分化的标志物为基质金属蛋白酶13(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 MMP13)[5], MMP13则被公认为是导致OA关节软骨基质降解的重要水解酶之一,Fukui等[6]研究发现其在OA关节软骨内的MMP13表达是正常软骨细胞的40倍之多。当软骨受损后,软骨细胞MMP13的表达量出现上升,导致了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产生与降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ECM被大量降解,软骨细胞的胶原网络和内环境遭到了破坏,从而导致了OA的发生。

  • 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侧假体周围感染的外科治疗

    作者:甄平;李旭升;周胜虎

    目的:探讨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侧假体周围感染而另一侧假体无感染长期存活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本组连续收治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侧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另一侧人工关节假体长期存活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5例;年龄46~75岁,平均60.7岁。其中双膝关节置换2例,双髋置换4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关节假体。结果膝、髋各1例假体周围感染经间隔体植入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二期行关节翻修术。1例膝关节和3例髋关节经过2~3次彻底清创和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植入关节周围感染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故采取间隔体取出后关节完全旷置,假体周围感染才得以治愈。结论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侧假体在感染持续存在情况下,另一侧假体可保持非感染状态下长期存活。感染侧假体取出时应彻底清创以防感染通过血循环播散至另一侧假体。

  •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关键词: 关节外科
  • Charnley-howarth垂直层流手术室

    作者:严广斌

    垂直层流手术室采用层流超净装置,使气流从高处洁净度高的手术区域流向低处洁净度低的区域,并带走和排出气流中的尘埃颗粒和细菌,达到控制微粒、杜绝感染,保证手术安全的目的,以适宜的温度、合理的湿度以及超净化的环境,全面满足各类手术的需求。

  • 超净层流手术室

    作者:严广斌

    超净层流手术室( ultra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是采用空气洁净技术对微生物污染采取程度不同的控制,以达到控制空间环境中空气洁净度适于各类手术之要求;并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创造一个清新、洁净、舒适、细菌数低的手术空间环境,使病人在手术时组织受到尽可能少的损伤,并大大减低感染率保证病人术后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 单髁关节置换术影像学评价

    作者:郭万首

    单髁关节置换术近期在国内得到广泛开展。无论是病例选择、手术技术,还是术后评估,都离不开影像学的支持,因此单髁关节置换影像学值得关节外科医生熟悉。

  • 本刊2016年各期主题组稿计划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以CN 11-9283/R和ISSN 1674-134X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本刊于2007年4月创刊,至今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号:G691-2010)收录;并被评为中华医学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日出版。

  • 同期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性的M eta 分析

    作者:王乾君;王小虎;段王平;李鹏翠;卫小春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同期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方法检索关于同期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相关文献,根据特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纳入17篇临床对照试验,共93201例,其中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SB-TKA)48017例,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staged B-TKA)451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总死亡率(OR=1.32,95% CI [1.07,1.64], P=0.009)、术后30 d 内死亡率(OR=4.42,95% CI[1.78,10.95], P=0.001)、肺栓塞发生率(OR=1.28,95%CI[1.07,1.53], P=0.007)均高于分期手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两组有关心血管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神经系统并发症、感染率、翻修率的发病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总死亡率、30 d 死亡率和肺栓塞发生率高于分期手术,术前应全面系统评估全身情况,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人工桡骨头置换术《肘关节外科学》出版的补充说明

    作者:毛宾尧

    在20年间笔者共施行5例人工桡骨头置换,于2010年撰写的《肘关节外科学》第二版[1]时疏失了这部分资料,近期无意中找出并予重新整理,供同道参阅。

  • 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于利;李长洲;王腾飞;汤欣

    目的:评价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本组收治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30例,其中女24例,男6例;年龄53~80岁,平均(67.6±8.1)岁。所有患者均予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其中术后5~7 d应用5例,术后1个月25例。术后12、24、36个月复查并记录骨密度变化,同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治疗期间的症状和不良发应。结果本组患者治疗1年后骨密度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应用3年骨密度持续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恶心等反应,再次应用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P<0.05)。无骨折不愈合、骨不连、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螺钉退出等并发症发生。无再骨折发生。结论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可以有效降低再骨折率、提高骨密度,且并不影响骨折愈合。

  • 骨质疏松骨折二级预防之骨折联络员模式探讨华南/华西区骨科专家研讨会议纪要

    作者:肖恩;邓忠良;李毅中;胡侦明;刘雷;陈懿;潘薇;王伟;张超;余舒芳

    众所周知,骨质疏松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折。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55岁以后人群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且在短期1~2年之间患者有可能再次发生骨折[1,2]。调查研究显示,大约一半的骨折患者,髋部骨折是他们第一次临床表现明显的骨折。六分之一的绝经后女性患有脆性骨折,这些人是二次髋部骨折的高风险人群。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169145例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再发髋部骨折的死亡率达到24.1%,远远高于发生1次髋部骨折患者的15.9%[3]。这些常见的严重伤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并导致惊人的经济成本。欧洲每年需花费320亿欧元,美国每年200亿美元,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而这仅是现在的状况。在中国,2006年用于髋部骨折医疗的费用是16亿美元,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到2020年将升至125亿美元,2050年可达2650亿美元。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预计将发生类似变化,与此同时,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发生再发骨折和死亡率的风险也在增加。尽管有很多国内外指南都在强调骨质疏松早期预防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全球很多国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或者政策来规范化的管理已经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即使在欧美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有资料显示,英国审计署统计,当前仅有11%~28%的脆性骨折患者接受了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这说明大部分高危患者错过了在多数医院检查出摔倒和骨折风险的佳或唯一的机会,而大部分初级医疗组织缺乏足够预防二次摔倒和骨折的服务。2012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起了一个打破脆性骨折的运动--为患有脆性骨折的患者提供常规的继发性骨折预防医疗,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再发骨折的发生,一个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诞生--骨折联络服务( 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本次大会的主题主要是围绕三部分内容进行讨论:(1) FLS实施的意义;(2) FLS实施的困难;(3)如何更好地在中国开展这一模式。

  • 骨质疏松性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及策略

    作者:郜振武;吴斗;郭军政;郑上团;刘强

    近年来,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广泛开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PFF)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报道: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发病率是约4.1%[1-3];而生物型假体和THA翻修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假体周围骨折在THA翻修病例中的发生率约在6%左右[4],在所有翻修原因中,处于假体松动和感染之后,位列第三[5]。国内报道初次THA中行骨水泥型关节固定者PFF发病率为0.1%~1.0%,生物型固定者PFF发病率达5.4%,而初次THA后PFF发病率为1%左右;全髋关节翻修术中PFF发病率较初次THA明显升高,骨水泥型固定者发病率为3.6%~6.3%,生物型固定者发病率则高达17.6%~20.9%,而全髋关节翻修术后PFF发病率约为4%[6]。目前普遍认为,PFF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