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관절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46-367
  • 国内刊号: 1674-134X
  • 发行周期:
  • 邮发: 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卢伟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钽棒联合富集骨髓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

    作者:王志聪;刘谟震;颜超;栗凯华;汤欣;吕德成

    目的 观察钽棒联合富集骨髓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符合ARCO分期早期标准的患者共22例(35髋),ⅠB期6髋,ⅠC期10髋、ⅡA期4髋,ⅡB期7髋,ⅡC期7髋,ⅢA期1髋,采用骨髓血采集,骨髓干细胞富集,干细胞移植联合钽棒植入治疗.随诊观察患髋疼痛缓解程度,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和影像学进展情况.结果 19例(31髋)患者获2年以上(25~54个月,平均37个月)的随访.(1)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由术前(76.92±9.11)分升至术后(89.09±8.21)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160,P<0.01);(2)髋关节影像学检查:术后继续塌陷ⅠC期1髋,ⅡB期1髋,ⅡC期1髋,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随访25个月的生存率为90.32%.MRI测得股骨头坏死表面积比,由术前的(31.89%±7.95%)降至术后的(11.20%±5.6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1.494,P<0.01).结论 钽棒联合富集骨髓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12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康妍

    目的 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和诊断方法的差异性,为早期预防该类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组自2001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7例,女73例,平均年龄69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和医生诊断该病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类风湿关节炎(P<0.05)、糖尿病(P<0.05)、肿瘤(P<0.01)、激素服用史(P<0.01)、高血尿酸症(P<0.05)和伴发其它系统感染(P<0.05)是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高危险因素,WBC(P<0.01)、ESR(P<0.01)、CRP(P<0.01)、关节液常规生化(P<0.01)、关节液细菌培养(P<0.05)、组织微生物培养(P<0.01)指标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较其他方法更加方便.结论 早期详细询问病史,积极治疗合并症对预防术后感染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感染做诊断时,联合多种指标检测,能够提高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率.

  • 夹管6小时后开放与自体血回输引流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张赟;肖军;史占军;李小丹;徐勤;王健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夹管6 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相比自体血回输方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接受初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1例(103膝),随机分为夹闭组(53膝)和回输组(50膝).夹管组TKA术后夹闭引流管6 h后开放,回输组术后6 h内引流液过滤后回输.统计术后总引流量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血量,同步监测术前和术后第1、3、6天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出血量和总失血量.记录手术前后的患肢周径了解肢体肿胀幅度,记录切口愈合等级判断感染并发症,检查术后下肢血管超声排查下肢静脉血栓(DVT),记录术后关节活动度了解关节粘连情况.结果 夹管组总引流量(161.13±138.63)ml,与回输组(798.20±337.9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65,P<0.01).夹管组隐性失血量(712.77±338.22)ml,与回输组(793.54±325.50)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3,P>0.05);但夹管组总失血量(1024.85±422.68)ml,与回输组(1561.54±416.8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48,P<0.01).夹管组异体血输注率56.00%,平均输血量(150.94±159.74)ml,与回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异体血输血率65.31%(2=0.90,P>0.05),输血量(200.00±169.71)ml(t=1.50,P>0.05)].术后第1、3、6天夹管组大腿及小腿周径增幅与回输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 d膝关节夹管组活动度(96.53°±6.07°),与回输组(96.72°±6.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5,P>0.05).夹管组出现2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股深静脉血栓(DVT),回输组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无DVT发生,但是,切口感染率和DVT发生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 (t=0.17,P>0.05).结论 TKA术后引流管暂时夹闭6 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较自体血回输方案可显著减少术后失血和引流量,不增加异体血输血率和输血量,同时,不影响肢体肿胀程度和术后近期关节活动度,不增加感染、DVT等并发症的风险.

  • 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在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

    作者:古明晖;张志奇;何爱珊;康焱;杨子波;张紫机;方淑莺;廖威明;傅明

    目的 总结对合并脊柱疾病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位置与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对收治的27例(38髋)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4例(33髋),既往脊柱内固定史3例(5髋),左侧19髋,右侧19髋;双髋11例,单髋16例.患者25男2女;年龄21~61岁,平均40.33岁,病程0.5~20年,平均12.1年.术前Harris 评分为(37.76±15.9)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效果满意,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末次随访未见下沉、松动等现象,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为(89.54±7.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6,P<0.01).所有患者矢状面解剖参数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PI=SS+PT.SS>PT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3.31±6.37)分,而SSPT组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2,P<0.05).术后Harris评分与SS/PI成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为0.682(P<0.05).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与PT成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866(P<0.01)、0.82(P<0.01),与SS成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254(P>0.05)、-0.412(P>0.05).结论 对于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进行THA,因为患者骨盆和脊柱对病变或内固定的代偿性改变,术前进行矢状面参数的评估,对髋臼假体佳位置的安放及避免术后撞击、脱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 膝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安;陈廖斌;王欣;王华;杨旭

    目的 探讨膝、髋关节置换(TKA、THA)围手术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于术前、术后1、3、7、14 d测定61例TKA、THA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男15例,女46例;年龄33~82岁,平均(63.62±10.75)岁.TKA手术36例,其中单侧TKA手术25例,19例使用止血带、6例不使用止血带;双侧同期TKA 11例,均使用止血带.单侧THA手术25例.术前、术后7 d下肢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DVT,术后有1例单侧TKA发现右胫后静脉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测得患者术前、术后第1、3、7、14第测得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0.39±0.41)、(2.18±1.72)、(0.85±0.39)、(1.32±0.85)、(1.38±0.97)μg/m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873,P<0.05).术后第1天达高峰.单侧TKA组与单侧TH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6,P<0.05),其中术后第1天单侧TKA组明显高于单侧THA组(t=2.251,P<0.05);单侧TKA组与双侧T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44,P<0.05),其中术后第7、14天单侧TKA组均明显低于双侧TKA组(t=2.832,P<0.05;t=3.110,P<0.05);单侧TKA止血带组与非止血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25,P>0.05).结论 TKA、THA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TKA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HA.双膝同期TKA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侧TKA.

  • 半肩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应用研究

    作者:贺瑞;尚希福;许翔;张文志;朱亚林;姚刚;葛畅;段丽群;程鹏

    目的 探讨半肩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和Neer Ⅳ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要点.方法 从2005年9月~2010年10月,本组收治了33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62~80岁,平均73.7岁;左侧11例,右侧22例,Neer Ⅲ 13例,Neer Ⅳ 20例,行LINK半肩假体置换治疗.术后应用改良的半肩关节置换评分系统(scoringsystem-modificationforhemiarthroplasty,SSMH)评分和美国肩肘医师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 Score,ASE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者中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55个月,平均28个月.SSMH评分术后1周平均评分14.5分,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6个月)平均评分25.6分,ASES评分术后1周平均评分45分,末次随访平均为84分.结论 半肩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肩袖重建方式、假体与关节盂吻合度、术后功能锻炼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 髋关节镜结合外展支具承重法治疗Perthes病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何锐;陈光兴;杨柳;郭林;段小军;戴刚

    目的 随访采用髋关节镜手术结合外展支具限制负重治疗Legg-Calve-Perthes患者临床疗效,探讨微创髋关节镜结合外展承重法治疗perthes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例perthes病患者行HOS评分后行髋关节镜下关节腔情理术,术后佩戴外展支具早期限制性功能锻炼,术后6个月开始逐步由限制性负重过渡为完全负重,在术后12个月对患者行HOS评分,采用t检验对术前、术后HO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例患者行髋关节镜术后疼痛明显缓解,髋关节自主活动范围增加,术后HOS评分中ADL和Sport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 应用髋关节镜微创的方式有效清除既往病变导致的髋关节腔内病变滑膜、软骨碎屑、盂唇损伤、炎症因子,近期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康复速度迅速,结合外展支具固定下逐步限制性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的动力性负重治疗,能够取得近期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不同体位对术后出血的影响研究

    作者:胡百强;田少奇;杨旭;徐昭宁;孙康

    目的 探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出血的相对更有效的患肢体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9/5至2012/7/15入住本组并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分三组.A组(68例):患肢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位;B组(65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屈曲70°;C组(73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伸直位.试验干预于术后12 h终止,术后3组均放置负压引流袋24 h,比较各组24 h引流量及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Hb)差值,并对比术后5天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24 h引流量:A组为(424.76±59.11)ml,B组为(403.71±56.26)ml,C组为(404.15±51.89)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Hb差值:A组为(33.09±7.03)g/L,B组为(29.92±5.33)g/L,C组为(30.68±6.28)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5 d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4 d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结论 屈髋位与髋关节伸直位相比可减少TKA术后出血量;相同屈髋角度时,屈膝70°位和直腿抬高位对减少TKA术后出血的作用相同.同时鉴于大角度屈膝时对切口的不良影响,作者推荐术后将患肢直腿抬高以减少TKA术后出血.

  • 颗粒性植骨在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欧阳剑锋;白波;董伟强;郭志勇

    目的 探讨颗粒性植骨在动力髋关节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6例Evans Ⅲ~Ⅳ型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DHS治疗,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26例,非植骨组30 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半年以上随访,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22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441,P<0.05).术后Harris评分植骨组26例中优15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3%;不植骨组30例中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3.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 1.026,P>0.05).并发症情况,植骨组有髋内翻1例,无钢板、螺钉切割拔出、螺钉断裂;不植骨组髋内翻4例,术后螺钉切割拔出1例,钢板、螺钉断裂2例.结论 DHS内固定治疗Evans Ⅲ~Ⅳ型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时,通过粗隆间骨缺损区颗粒性植骨,提高骨折的早期愈合强度,维持内固定的稳定性,是减少该类患者术后螺钉松动、切割移位、内同定失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手术操作方法简单,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探讨.

  • 手足腱鞘巨细胞瘤的高频超声表现

    作者:王瑛;张晓云;陈绮璐;叶素敏;黄帼英;汤庆

    目的 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二维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6个腱鞘巨细胞瘤的声像学表现,包括肿瘤的位置,内部回声,大小,后方回声,边界,内部或边缘血流及临近肢体运动时肿瘤与肌腱的关系.结果 26个肿瘤中2个呈无回声,24个呈低回声.肿瘤大径线5~29 mm,肿瘤与腱鞘大接触径线2~19 mm.10个肿瘤后方回声增强,19个肿瘤可见血流信号.26个肿瘤均不随肌腱运动.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典型声像学表现为与腱鞘相连的有血流的实性低回声肿块.

  • 改良内侧撑开楔形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老年膝内翻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云峰;李红玲;张伟;周嘉顺;章瑛

    目的 探索高龄(>60岁)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患者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改良内侧撑开楔形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老年膝内翻畸形46例(52膝).术前、后均拍患肢全长站立位X线片,测量髋(髋关节中心)-膝(膝关节中心)-踝(踝关节中心)形成的机械轴角度(HKA角),拍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应用膝关节外科KOOS问卷评分标准对治疗后疗效评估.结果 术后有32例(34膝)获随访,其余14例(18膝)因手术后不足3个月被排除在本组样本之外.32例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12.6个月.HKA角从术前(167.6°±3.7°)增加至术后平均(184.5°±1.2°)(P<0.05),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平均(12.8°±1.3°),术后纠正到平均(9°±0.9°)(P<0.05);术后第2天带引流管直腿抬高、主动屈、伸膝关节锻炼;第3天,扶走步器负重行走;术后第7天生活已基本恢复自理;术后8~12周截骨端临床愈合.所有患者无一例感染、迟缓愈合、患肢无缺血及感觉障碍等并发症.疗效评估根据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外科KOOS问卷评分结果,术前KOOS评分为(44.1±10.8)分,术后KOOS评分提高到(62.31±11.2)分,通过SPSS 20统计学配对样本t检验确定其结果(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改良内侧撑开楔形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老年膝内翻,是一种适合60岁以上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不仅手术方法简便、组织损伤小、出血少、不易发生并发症,而且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需要特殊昂贵的耗材,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股骨后髁角CT测量和实体测量的比较研究

    作者:翁文杰;张海林;朱斌;周正扬;陆曌;李剑;邱旭升;袁涛;蒋青;邱勇

    目的 采用CT测量和实体测量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股骨后髁角进行测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0例择期、初次、单侧因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31例;内翻屈曲畸形35例(内翻≤15°,屈曲≤15°),无内外翻畸形5例,年龄56~81岁,平均68.3岁.所选病例术前用CT图像测量股骨后髁角,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量仪测量,算出后髁角.结果 测量仪测得后髁角为(3.50°±0.85°);CT测得为(3.26°±0.98°);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05);个体术前CT测量值和实体测量值之间差异范围0°~0.9°,平均0.41°,说明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结论 术前CT测量股骨后髁角是准确的,有助于股骨假体正确安装.

  • 应用微阵列芯片分析人脂肪源干细胞成骨

    作者:马元琛;黄保丁;张志奇;雷紫雄;康焱;张浩;张紫机;廖威明

    目的 运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分析人脂肪源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分化前后miRNA表达谱的差异,并预测其靶基因.方法 提取人脂肪源干细胞成骨分化前后的miRNA,分别与哺乳动物miRNA芯片V3.0 杂交,应用SAM和Cluste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有显著差异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并通过miRBase数据库预测其靶基因.结果 共筛选出9个差异表达miRNA,has-miR-17、has-miR-20a、has-miR-20b、has-miR-106a、has-miR-199b-5p显著上调,has-miR-125a-5p、has-miR-125b、has-miR-31、has-miR-193a-3p显著下调.结论 人脂肪源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前后存在明显的miRNA差异表达,预测到部分靶基因.

  • Micro-CT软骨成像监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大鼠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进;傅明;黄广鑫;张志奇;杨子波;邬培慧;黄志宇;向珊珊;王秉钧;廖威明

    目的 应用micro-CT监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大鼠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并建立相应影像与组织病理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 建立新生Wistar大鼠DDH动物模型(n=20),设正常对照组(n=12),于生后10 天、4周、6周和8周获取两组髋关节标本,分别行基于造影剂Hexabrix 320 的micro-CT髋关节软骨成像及组织学蕃红O染色检测,计算股骨头软骨层造影剂浓聚度和石蜡切片蕃红O染色光密度值(OD)以反映软骨基质硫酸糖胺聚糖(sGAG)的含量,采用t-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和一般线性回归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时间点的模型组动物关节囊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伴不同程度的髋关节脱位,生后4周出现髋臼变浅,6周和8周时股骨头变扁,髋臼上方形成假臼;模型组和对照组股骨头软骨层的micro-CT造影剂浓聚度均随时间推移进行性升高(模型组:F=94.265,P<0.01;对照组:F=108.168,P<0.01),但模型组造影剂浓聚度从6到8周时仍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后两时间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的造影剂浓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 d:t=5.043;4周:t=5.899;6周:t=5.137;8周:t=9.781,所有P<0.01);蕃红O染色OD值与micro-CT造影剂浓聚度变化趋势相反,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867,P<0.01).结论 micro-CT软骨成像技术能反映髋关节软骨的退变程度,可发现DDH髋关节软骨的早期退变.

  • 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股骨头坏死模型模拟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作者:王伟;胡伟;李晓会;党晓谦

    目的 通过计算机模拟髓芯减压手术,为临床精准髓芯减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早期股骨头坏死病例的髋关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病变股骨头及坏死病灶.根据坏死灶在三维空间X、Y、Z轴的大及小径线距离计算坏死灶体积、表面积,以股骨头中心为参照立体定位坏死灶.在计算机软件Mimics MedCAD模块中寻求完全清除坏死病灶所需的小减压体积,并计算小减压体积和小减压体积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设计佳髓芯减压通道,模拟髓芯减压术,彻底清除病变坏死灶.结果 利用Mimics软件重建病变股骨头模型并实现三维测量坏死病灶,坏死病灶体积为2177.09 mm3、表面积为1054.44 mm2.以股骨头中心为参照原点立体定位坏死灶,坏死病灶坐标为(-3.0985 mm,-11.4060 mm,-1.7223 mm);设计佳髓芯减压通道并测量其仰角及前倾角为:(1)仰角125.82°、前倾角25°;(2)仰角123.61°、前倾角29.6°.以计算出的小减压体积4 379.16 mm3为参数,在Mimics软件中模拟髓芯减压,完全清除坏死病灶.结论 通过Mimics软件模拟髓芯减压,可以使术者在术前更清楚的了解病变坏死灶的信息如体积、表面积、空间的位置,术前对髓芯减压手术进行评估,术后对股骨头塌陷进行预测;可以实现虚拟精准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为进一步实现实体手术提供理论基础.

  • 失神经靶肌肉的弥散张量成像与病理对比研究

    作者:蒙秋华;林云恩;陈镜聪;陈娇香;钟志伟;郝岩;李新春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价兔失神经靶肌肉退变及再生的价值.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右后肢制作失神经支配骨骼肌退变及再生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6周、8周各时间点对靶肌肉进行DTI及病理检查,每时间点4只,观察失神经侧与对侧正常组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FA、ADC值,λ∥,λ⊥值及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 36只兔全部造模成功,术后第1天,失神经侧靶肌肉λ∥值、λ⊥值及FA值均开始下降,以λ∥值显著,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上靶肌肉肌纤维间质出现水肿;3 d~4周,λ∥值、λ⊥值及FA值均逐渐下降,2周时FA值下降至低值,而λ∥值、λ⊥值分别在4周时下降至低值,而病理上有血管扩张、充血淤血、渗出、肌纤维灶性萎缩、肌肉间隙增宽的出现;6~8周,三者均逐渐升高、缓慢恢复,相对应病理改变逐渐减轻.经LSD法进行组间对比:λ∥值、λ⊥值及FA值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的分别为1 d~6周,1~6周及1~6周(P<0.05),而ADC在各组观察期与损伤前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失神经靶肌肉的弥散参数λ∥值、λ⊥值及FA值与其病理变化的趋势相一致,DTI能早期、敏感、准确评价失神经靶肌肉退变及再生的情况.

  • 不同浓度重组人BMP-7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TCP-COL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

    作者:孟繁钢;何爱珊;张志奇;吴刚;杨子波;林子洪;龙毅;廖威明

    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浓度重组人BMP-7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TCP-COL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方法 用梯度离心法获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将扩增的第3代hMSCs以1×107/ml的细胞浓度接种在支架材料TCP-COL上,分为三组进行培养:对照组(成软骨诱导液培养),BMP-7(50)组(成软骨诱导液基础上加入50 ng/ml的BMP-7),BMP-7(100)组(成软骨诱导液基础上加入100 ng/ml的BMP-7).培养2周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SEM),苏木素伊红染色(HE),阿尔新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荧光定量PCR(RT-PCR),糖胺多糖定量(GAG quantification assay)研究.结果 扫描电镜与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在TCP-COL生物支架中分布均匀且紧密粘附在材料表面.阿尔新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型胶原(F=76.931,P<0.05),糖胺多糖(F=63.158,P<0.05)荧光定量PCR,糖胺多糖定量(F=8.981,P<0.05)结果显示BMP-7能有效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TCP-COL体外成软骨,且100 mg/ml的浓度应用效果大于50 mg/ml.但在COL1基因的表达上,BMP-7(50)组和BMP-7(100)组都显著大于对照组(F=34.823,P<0.05).结论 BMP-7能有效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TCP-COL体外成软骨,且100mg/ml的浓度应用效果大于50 mg/ml,但应注意其促进骨质增生的作用.TCP-COL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生物支架材料.

  • 超高分子聚乙烯颗粒刺激单核细胞高表达CD147/EMMPRIN

    作者:李亮平;许杰;李登;蔡志清;马若凡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磨损颗粒对单核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CD147/EMMPRIN)的影响.方法 根据颗粒/细胞比值实验分为0、1、10、100、500、1000共6组,将不同浓度的超高分子聚乙烯(UHMWPE)颗粒与人单核细胞株THP-1共培养24 h,台盼蓝染色检测THP-1细胞存活率,利用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HP-1细胞CD147/EMMPRIN的表达.结果 加入UHMWPE颗粒前及共培养24 h后THP-1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0%.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加入UHMWPE颗粒后,CD147/EMMPRIN表达较对照组(即颗粒/细胞比值为0)增加,当颗粒/细胞比值在1-100范围时,CD147/EMMPRIN表达与颗粒浓度正相关,颗粒/细胞比值大于或等于100时,CD147/EMMPRIN稳定保持在高表达水平,不随颗粒浓度升高而变化.结论 UHMWPE颗粒刺激单核细胞高表达CD147/EMMPRIN,并呈浓度依赖性.

  •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

    作者:张华峰;李稚君;马信龙

    大多数矫形外科医生都能良好评估和治疗终末期髋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而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对他们而言却是个很大的挑战.踝关节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金标准,但是长期随访显示其存在着临近关节退变和步态改变等并发症[1,2].早期人工全踝关节系统因为骨水泥技术或者高限制性的设计失败率较高,但是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改善,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另一种可行性选择.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诊疗进展

    作者:兰平文;沈彬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假体周围骨折在当前日渐增多,一方面是由于接受TKA的大龄患者数量和患者的术后活动量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术中骨量减少,术后废用、应力改变或遮挡引起的骨质疏松增加了骨折发生的风险[1-2];第三,TKA术后的假体使用年限不断延长也是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Rayan[1]和Bégué等[3]研究发现,TKA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总体发生率为0.3%~2.5%,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0.1%~2%).

  • 慢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关节软骨损伤中的实验应用

    作者:杨自权;梁大川

    基因治疗关节软骨损伤是传送目的 基因至预定靶细胞,并且直接表达该基因的性质,达到修复治疗软骨损伤的目的.基因载体是传递目的 基因进入靶细胞的介导工具.但大部分基因载体由于转染效率低、表达时间短、免疫反应大等诸多问题而运用新型的慢病毒载体使其介导目的 基因获得持续表达,从而使关节软骨损伤修复顺利进行.慢病毒载体在多用性和安全性上展示了令人满意的特点,在基因工程中的运用更加安全,因此慢病毒载体成了有潜力的基因工程工具.它不仅能应用于实验室操作,还能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本文按慢病毒载体的发展简介、慢病毒载体的生物安全性、在基因治疗软骨损伤中的应用以及展望四个方面对其予以综述.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成亮;李康华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能非常有效地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恢复膝关节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已被认为是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1].长期的研究已经证明了TKA良好的生存率,但其并发症种类繁多,发生率不尽相同,本文就其主要并发症的作一综述.

  • 胫骨下端后方接骨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作者:张敏;闫伟强;朱英;李志斌;陈元庄;马滚韶;莫华贵

    目的 总结胫骨下端后方接骨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8年10月~2011年6月,采用小腿下端后外侧入路,胫骨下端后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胫骨下段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骨折16例,包括急诊手术5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以上,浅层感染2例,均为开放骨折病例,无深层感染.按Leeds治疗结果标准:优10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5%.结论 胫骨下端后方接骨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尤为适应于胫骨下段骨折伴有踝关节内外侧软组织条件不良者,小腿下端后外侧切口损伤小,显露好,是较好的手术入路.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内固定 手术
  • 踝关节骨折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萌;程勇杰;李龙云

    目的 比较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对56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两组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费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个月.急诊手术组的住院天数(t=14.381,P<0.01)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t=2.130,P<0.05)与择期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急诊手术组的治疗费用与择期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509,P<0.01),急诊手术组的术后疗效评分与择期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643,P<0.05).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与择期手术相比,实施急诊手术可缩短病程、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果.

  • 桡骨头骨折Mason分型Ⅲ-Ⅳ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选择与疗效分析

    作者:罗树林;尹峰;蔡俊丰;周炜;袁锋;武强;马敏;陈凯

    目的 探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自2006~2012年,选择20例桡骨头骨折(Mason分型Ⅲ-Ⅳ型)病例行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术后观察肘关节功能并进行评价.结果 17例患者皆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8个月,平均30个月.按Broberg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8例,良5例,差4例,其中2例因侧副韧带损伤严重,术后肘关节不稳,2例出现异位骨化,肘关节屈伸>60°,总优良率76%.结论 Mason分型Ⅲ-Ⅳ型行桡骨头置换术早中期效果良好,术后功能康复十分重要.

  • 双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一例

    作者:徐文松;薛文喜;彭亮;史晓东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 syndrome, HITTS)为肝素与机体产生的血小板因子4抗体形成超大具有抗原性的复合物.其与血小板FcγRIIA受体结合,触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现象,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病理性血栓(通常是致命性的)形成等临床表现.膝关节置换术后,由于患者高龄,血液粘滞状态,术后肢体活动少,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等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且越来越引起关节外科医生的注意,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已成为常规指导原则[1].本例双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HITTS,先后出现双侧下肢的动脉栓塞,且和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有关,临床上少见报道,容易引起关节外科医生的忽视,有可能引起肢体坏死等严重的后果[2].

  • 关节外科人体解剖学系列讲解(十二)臂丛神经手术入路

    作者:李鉴轶;吴增城;付茂庆;欧新发;徐达传;李泽宇;林荔军

    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严重的损伤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对于臂丛神经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全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手功能的重建仍然缺乏有效方法.臂丛神经手术入路部位分为锁骨上、锁骨下和锁骨后臂丛神经入路,可根据神经损伤的部位选用不同的入路.

  •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

    作者:陈艺;林志雄;黎文;刘琦;严广斌;张姝江;余楠生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手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预防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对需要手术治疗的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患者,术中对术侧采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和自由肌电图(EMG)进行实时监测,观察其对坐骨神经和腰5神经根医源性损伤的预防效果.结果 骶髂关节复位固定时,术侧股二头肌、胫前肌、胫后肌MEP波幅下降,但波形均能引出.耻骨复位时,MEP波形稳定.因手术操作引发趾短伸肌、胫后肌短暂、高幅EMG反应,即刻提醒术者,避免频繁,粗暴骚扰神经组织.术后骶髂关节、耻骨复位良好,且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 联合运用MEP和自由EMG实时监测能及时反映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坐骨神经及L5神经根受激惹情况和运动功能状态,提高手术精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双膦酸盐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作者:胡洁芬;陈懿;吴文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组织丢失,微结构破坏,以及骨脆性增加为特征,导致骨折风险增加,骨折发生前的骨丢失及低骨量通常是无症状的.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原因.双膦酸盐是治疗骨质疏松的经典药物.一、双膦酸盐的发展简史目前临床使用的双膦酸盐都含有P-C-P键,结构非常稳定,且耐高温,对许多化学物质稳定.该结构与骨质中的羟膦灰石呈高亲和力,能特异的与骨质中的羟膦灰石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质吸收.与其具有类似的P-O-P结构的焦磷酸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焦磷酸可抑制膦酸钙沉淀,成为身体内生的"水软化器",从而开启了双膦酸盐的研发之旅.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