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刘社庭;黄克敏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寰枢椎不稳患者22例,采用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4~86岁,平均52.2岁。其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10例,E级5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9.82±0.80)分。术后定期观察内固定物的可靠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14.59±1.22)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术后恢复至C级、D级各1例;术前C级4例,术后恢复至D级2例,E级1例;术前D级10例,术后恢复至E级3例。结论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操作安全简便、复位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可作为现有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有效补充。

  • 数字化虚拟手术系统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秀会;付备刚;王明辉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手术系统(digital virtual surgery system,DVSS)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2008年3月—2011年6月,对113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行复位固定(A组)。2012年3月—2014年9月,对128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术前应用DVSS模拟骨折复位,制定佳手术方案后行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B组),手术方式与A组相同。比较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侧壁及椎体前方骨皮质穿破情况。结果2组均无感染、血肿发生。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椎弓根钉穿破椎弓根侧壁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发生其他不良后果。结论应用DVSS辅助脊柱外科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精确度可信的临床效果,而且便于推广。

  • S2骶岬螺钉技术辅助增强固定在腰骶椎翻修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飞跃;徐杨;尹晓明;黄江湖;许春财;林曦

    目的探讨S2骶岬螺钉(S2-alar screw,S2-AS)在腰骶椎翻修术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2011年6月—2014年5月,7例腰骶椎内固定失败患者在本院接受骶骨侧的S2-AS技术增强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评估腰骶椎的融合效果,并对翻修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为180~300 min,平均240 min;出血量450~800 mL,平均614 mL,未出现与S2-AS相关的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物失败的情况出现,并达到骨性融合或可能融合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86±1.07)分、(1.85±1.10)分和(1.57±0.87)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28.29±7.61)%、(8.57±2.64)%和(7.29±2.43)%,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随访期间有进一步改善趋势。结论 S2-A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增加骶骨侧锚定点的外科技术,能对腰骶椎翻修术时S1椎弓根螺钉固定起到辅助增强作用,从而有助于腰骶椎达到骨性融合。

  • T1倾斜角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

    作者:臧法智;陈华江;王建喜;施靓宇

    目的:评价T1倾斜角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月,因颈椎OPLL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病例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53.3岁,随访5.1~6.6个月,平均6.0个月;手术节段C3~618例,C3~712例, C4~78例。记录术前和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VAS、JOA评分改善率。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T1倾斜角、术前和随访时C2~7 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计算C2~7 Cobb角改变值,即颈椎曲度改变值。运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以明确T1倾斜角与颈椎曲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T1倾斜角中位数将病例分为2组,2组病例之间性别、年龄、手术节段、随访时间、术前和随访时颈椎ROM、随访时Cobb角、VAS评分改善率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倾斜角与随访时颈椎曲度改变明显相关,较大T1倾斜角组(T1倾斜角≥26.9°,n=19)病例在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改变明显高于较小T1倾斜角组(T1倾斜角<26.9°,n=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具有较大T1倾斜角的OPLL病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的风险有可能增加,提示在拟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或其他颈椎后路术式之前,在考虑患者颈椎Cobb角等评估因素的同时,也应将T1倾斜角作为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 自锁双锚定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

    作者:李国;宫峰;阮亮

    目的:探讨应用自锁式双锚定融合器(ROI-C)行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4月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37例(64个节段)颈椎病病例,记录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整体曲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5~40个月,平均32个月。NDI术前(21.6±9.4)%,末次随访时为(10.9±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术前(6.2±2.9)分,末次随访时为(12.9±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评价优良率达91.9%(34/37)。椎间隙高度术前(5.1±1.8)mm,末次随访时为(7.8±0.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整体曲度术前5.2°±7.1°,末次随访时为9.2°±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患者术后并发轻度吞咽困难,术后1周至3个月症状自行消失;1例出现声音嘶哑,术后2周症状自行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X线或CT检查证实64个节段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ACDF中使用自锁式双锚定融合器可以恢复颈椎椎间隙高度,重建颈椎生理曲度,为颈椎提供即刻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改良腰骶角评估骨盆前倾复位技术在儿童重度L5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马振江;赵长清;田建平;张凯;孙晓江;赵鑫;李华;赵杰

    目的:总结分析骨盆前倾复位技术在儿童重度L5滑脱手术中的应用技巧,结合改良腰骶角(modified lumbosacral angle,mLSA)评估腰骶部畸形的纠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2例重度L5滑脱(滑脱率>50.0%)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20例;年龄5~14岁,平均11.2岁;随访12~52个月,平均30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均予骨盆前倾复位技术复位滑脱椎体,纠正腰骶部后凸畸形。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mLSA,评估椎体滑脱复位情况及后凸畸形纠正情况;行CT三维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滑脱率1.0%~26.0%,平均7.45%,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LSA术前为-(24.80°±8.42°),改善至术后前凸20.40°±6.27°,末次随访时为前凸19.80°±5.17°;JOA评分由术前(7.68±1.55)分,改善至术后(16.68±1.66)分,末次随访时为(15.77±1.85)分,术前与术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95.45%;并发症发生率9.09%(2/22),其中脑脊液漏1例, L5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结论改良腰骶角测量评估骨盆前倾复位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椎体,纠正局部旋转畸形。

  •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

    作者:鲁世保;孙文志;海涌;康南;藏磊;王宇;刘铁;翟树超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以有助于完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简称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38例患者的完整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共280个节段,278枚椎间融合器(Cage)。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6.9岁;平均手术节段1.4个(1~4个);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3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突然的腰痛和下肢症状决定非手术治疗或行翻修手术。结果本研究组中Cage后移7例,Cage7枚,均发生在L4/L5节段。Cage后移发生在术后1~3个月,平均1.6个月,7例患者均未因Cage后移出现腰痛或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未行翻修手术。结论 Cage后移的危险因素有使用Cage型号过小、Cage无角度、直线型终板、术前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过大及合并退行性侧凸等。

  • 腰椎椎间盘退变的临床及实验室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马金超;伍骥;郑超;黄蓉蓉;偃伍;崔玉明;初冬;虞攀峰;赵旭红;薛静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腰椎退变性疾病日益多见,主要包括椎间盘、骨质、小关节突、周围韧带以及软组织等的退变,其中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是腰椎椎间盘的退变。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为遗传易感性、衰老、机械负荷及营养供应障碍因素的共同作用[1]。早期评价腰椎椎间盘退变状况对进一步明确退变机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各种评价方法的改良和应用越来越受重视。目前临床上研究较多的评价腰椎椎间盘退变的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CT、MRI、椎间盘造影)及实验室评价(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因表达分析)等,本文就此予以综述。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福嘉欣;江毅

    近年来,颈椎病发生率逐年升高,且逐渐呈低龄化趋势。在各类型颈椎病中尤以脊髓型危害大,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常用手术方式,它通过扩大颈椎管,借助“弓弦效应”使脊髓向后漂移,使颈脊髓腹侧得到间接减压,该术式对于>3个节段的颈椎病变有独特优势[1]。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目前有较多争议,多年研究表明,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钢板螺钉内固定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对于预防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长节段颈前路固定后吞咽困难、颈椎整体活动度下降及椎间融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颈后路手术有明显的优势[2-3]。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在多节段颈椎病治疗中也较常用,但术后轴性疼痛、颈椎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显著升高[4]。颈椎后路手术的并发症包括与术式无关及与术式相关2类,本文就与术式相关的术后并发症作一综述。

  • 乳腺癌脊柱转移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于博;李新锋;刘祖德

    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随着乳腺癌预后的不断改善,骨转移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约有8%的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其中高度恶性患者的骨转移率达到69%[2]。脊柱是乳腺癌骨转移常发生的部位,约占所有骨转移病例的2/3[3]。与其他脊柱转移的肿瘤相比,乳腺癌患者往往有较长的预期寿命[4]。但由于大多数乳腺癌脊柱转移癌呈溶骨性改变[5],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也较高[6]。因而乳腺癌脊柱转移更需要尽早的手术治疗,如果出现神经症状再手术减压,则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7-8]。虽然目前的治疗原则仍然是姑息性的,但随着脊柱外科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可以获得更为积极的手术治疗方案。本文就乳腺癌脊柱转移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骨盆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亮;卢旭华;王海滨;郭群峰;张帮可

    目的:测量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骨盆-脊柱参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脊柱外科就诊的DLS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30例(DLS组)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无DLS者30例(对照组),测量2组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DLS组的LL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VA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S、PI及T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S与LL、PT与SVA均有相关性。对照组骨盆参数之间(PI、SS及PT)均有相关性,但DLS组骨盆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对照组中LL与SVA显著相关,但DLS组中LL与SVA无相关性。结论骨盆形态的变化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DLS患者表现为更小的LL以及更大的SVA。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相关性

    作者:倪淑芹;杜伟;孙东绣;沈炳华;刘建青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CSEP)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c myelopathy,CSM)患者脊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7月—2012年5月在本院诊断为CSM的患者67例。记录CSM患者CSEP与颈段脊髓传导功能的相关指标,包括N13、N20潜伏期,N9~N20、N9~N13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P13~N13、P20~N20峰-峰值(peak-peak amplitude,PPA)。记录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将CSEP记录值与JOA评分关系绘制成散点图,当观察到点分布有直线趋势,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N9~N13 IPL与JO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N13潜伏期和N9~N20 IPL与JO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N9~N13 IPL与CSM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程度显著相关,可作为CSM患者脊髓功能评估的电生理指标。

  • 比格犬体内涂层螺钉-骨组织界面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吴晓东;袁文;陈华江;王新伟;敖海勇;郑学斌;沈晓龙;王聪;陈元元

    目的:了解钛涂层、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及钛+HA复合涂层螺钉置入体内后,螺钉-骨界面在术后早期的骨整合情况。方法选取成年比格犬16只平均分为普通螺钉组、HA涂层螺钉组、钛涂层螺钉组及钛+HA复合涂层螺钉组(每组4只,雌雄各2只)。螺钉置入比格犬颈椎椎体3个月,之后取出椎体,进行脱水、包埋处理,进行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涂层-骨界面的骨整合情况。结果 HA涂层螺钉和钛+HA复合涂层螺钉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骨组织的接触率明显高于普通螺钉和钛涂层螺钉,其中HA涂层螺钉与周围骨组织的接触率高。结论 HA涂层螺钉与周围骨组织的接触率高,这可以作为生物力学测试中HA涂层螺钉具有较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的界面组织学基础。

  • 骶管Rosai-Dorfman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窦强兵;孙良业;李梅

  • “第四届颈椎显微外科暨脊柱内镜技术操作学习班”通知

    作者: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于2013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显微颈椎微创外科论坛暨国际显微颈椎微创外科操作学习班”,首次在中国进行显微颈椎微创外科技术的解剖操作实践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广和探讨微创技术及显微外科技术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本院拟于2016年6月3—5日在上海举办“第四届颈椎显微外科暨脊柱内镜技术操作学习班”,招收对象为有志于颈椎外科和脊柱内镜技术的骨科、脊柱外科、疼痛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

  • “第二届中山骨科国际学术周”通知

    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以新鲜尸体标本操作为特色,连续举办了6届全国脊柱、关节和关节镜学习班,并于去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山骨科学术周”,邀请了顾玉东院士、戴尅戎院士、邱贵兴院士、付小兵院士等大师及来自全国的各相关专业领军专家,学术周场场爆满,与会总人数近千人。

  • “第十六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暨精准外科新技术学习班”通知

    作者: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得到普及,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减压、融合及内固定成为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基础。如何精准选择减压、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使手术创伤更小、治疗效果更好,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加强对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技术的正确认识,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脊柱外科杂志》和海军总医院骨科拟定2016年4月中旬在北京联合举办“第十六届全国(军)经椎弓根内固定暨精准外科新技术学习班”,届时将邀请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就颈胸腰椎椎弓根应用解剖学研究、颈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脊柱融合方式的选择、多节段脊柱退变减压融合节段的选择、导航系统在脊柱经椎弓根内固定中的应用、脊柱微创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安排学员进行尸体标本/模型操作训练。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欢迎订阅2016年《脊柱外科杂志》

    作者:

    《脊柱外科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主办,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承办的高级学术期刊。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为统计源期刊。本刊对脊柱外科各个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热点、研究成果、技术与进展、经验与创新等进行全方位的报道,竭诚为脊柱外科医师、学者服务。读者对象为骨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

  • 《脊柱外科杂志》启用“中国知网不端检测”的声明

    作者:

    近年的投稿中屡有学术不端行为出现,如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虚假署名、一稿多投等。这些无视学术规范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而且给编辑工作造成了一定困扰。《脊柱外科杂志》一贯坚持“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为维护学术规范、保证期刊质量和学术声誉,本刊愿与广大作者、读者一起,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营造规范健康的学术风气。

  • 《脊柱外科杂志》网上投审稿系统全面启用

    作者:

    为方便作者投稿与跟踪稿件进度、缩短专家审稿周期、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脊柱外科杂志》于2015年1月全面启用网上投审稿系统。该系统集投稿、查询、审稿、修改、定稿于一体,支持作者在线投稿、实时查询稿件审理进度、在线修改稿件,从而大大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增进编辑部与作者的联系、增强报道时效性。即日起在线投审稿系统为本刊唯一的收稿平台,将不再接收其他任何形式投稿,感谢您的配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登录《脊柱外科杂志》网站(http://www.spinejournal.net)进行投稿!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