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脊柱术后早期分层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东海;邢文华;祝勇;栗平;李峰;郭志英;杨学军;肖宇龙;霍洪军

    目的 通过比较采用和不采用术后早期分层预防(EHP)手术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及血栓特点,探讨脊柱术后行EH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未行EHP组,n=607)、2015年3月—2016年3月(EHP组,n=714)2个时间段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脊柱手术的13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HP组依据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分,并以其提供的VTE预防方案进行分层预防.预防措施为物理预防联合药物预防.于术前、术后下床当天(无法下床者于术后7~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监测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液颜色,是否有切口血肿、渗血,是否发生硬膜外出血致神经损伤症状,是否发生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等.结果 未行EHP组607例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4.61%(28/607),其中1例发生急性肺栓塞者死亡;术后发生切口渗血3例,未出现切口周围血肿及硬膜外血肿.EHP组714例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2.24%(16/713),未发生急性肺栓塞;发生切口渗血8例、切口周围血肿2例,未出现硬膜外血肿及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两组患者VT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手术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肺栓塞的风险,EHP可降低VTE的发生率.

  • 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刘红光;吴小涛;黄爱兵;李海俊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置对策.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应用TESSYS技术治疗28例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处置对策.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6例患者一次性顺利摘除脱垂髓核;2例患者术后即刻疗效不佳,1例经非手术治疗好转,1例再次行微创手术,末次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TESSYS技术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需注意预防并发症,谨慎的术中操作和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经椎间孔与经后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顾祖超;张宇;李果;于圣会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采用TLIF(n=64)和PLIF(n=52)治疗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融合率和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INRD)情况,以及手术节段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结果 两组的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VAS评分、ODI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LIF组术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肢体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TLIF组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TLIF组在维持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方面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在恢复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方面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及PLIF在INRD发生率,恢复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方面各有优劣,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入路进行手术.

  • 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吴廷奎;王贝宇;孟阳;丁琛;洪瑛;刘浩

    目的 评价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9例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跳跃节段的屈伸活动度(ROM)和椎间高度,以及C2~7屈伸ROM.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82个月,平均25.1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各随访时间点SF-36、JOA评分、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跳跃节段屈伸ROM由术前的12.72°±3.80°增加到16.04°±3.17°(P<0.05),后逐渐减小,至末次随访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上、下置换节段的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及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能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跳跃节段及颈椎整体的运动学特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曾忠友;宋永兴;严卫锋;籍剑飞;韩建福;张建乔;金辉;唐宏超;毛克亚

    目的 总结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特点,分析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病变患者277例,其中9例出现神经损伤(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腰丛损伤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7例.手术操作损伤3例,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2例,血肿压迫2例,混合因素1例,原因不明1例.予非手术治疗5例,再次手术4例.结果 9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操作直接损伤的3例中2例部分恢复,1例完全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的神经根损伤完全恢复;2例血肿压迫所致神经损伤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混合因素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部分恢复;损伤原因不明的1例完全恢复.结论 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以神经根损伤多见.神经损伤有显露和手术方式的客观原因,但术者的操作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术前应严格选择病例、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以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

  •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林涌鹏;李永津;赵帅;陈博来

    目的 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3例,C4/C5/C611例,C5/C6/C75例,C6/C7/T11例,C5/C6及C7/T11例,C3/C4及C5/C6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的疗效对比

    作者:龙再现;代叶红;徐广辉;李振环;刘晓东;洪晓亮;贾连顺

    目的 对比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秀山分院骨科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闸北分院骨科收治的76例重度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完全性瘫痪,48例)或B级(不完全性瘫痪,28例),其中3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前路组),42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后路组).记录所有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前、术后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0±0.7)个月.后路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少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2周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ASIA分级A级(12 vs.19)、B级(15 vs.16)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发生血肿1例,感染1例,脑脊液漏3例;后路组出现脑脊液漏1例,深静脉血栓1例.结论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同样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后路全椎板切除可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

  • 局部使用万古霉素粉末预防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海峰;何勍;阮狄克

    手术部位感染是脊柱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3%~20.0%[1].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一旦发生,容易造成假关节形成、神经损害加重、瘫痪、脓毒血症甚至死亡[2],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多次手术并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明显增加[3-5].有研究报道,超过60%的手术部位感染由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导致,这些细菌对普通头孢类抗生素并不敏感,可能需要使用万古霉素才能有效控制[6].2011年,Sweet等[7]首先报道,脊柱手术中伤口局部使用万古霉素粉末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此后,相关文献报道逐渐增多.本文从脊柱手术伤口局部使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的机制、安全性、临床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综述如下.

  • 椎板切除术术后硬膜外纤维化预防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飞飞;董有海

    椎板切除术术后硬膜外过度的纤维增生会造成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或与其粘连,限制神经根活动,引起术后疼痛复发,即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而这种疼痛难以通过药物等非手术治疗途径得到缓解[1].由于纤维组织与硬膜粘连,二次手术时很难将硬膜与硬膜外组织分离,甚至会造成硬膜囊的撕裂,增加了二次手术的难度,延长了手术时间,二次手术后FBSS依然可能发生.有研究发现,随着手术次数增加,第二、三次手术的成功率仅为30%和15%[2].随着腰椎手术患者数量的增加, FBSS备受临床医师及患者的关注.安全有效地预防椎板切除术术后硬膜外纤维化、防止术后粘连,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手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 低氧通过HIF-1α调控髓核细胞中ADAMTS-4和ADAMTS-5的表达

    作者:华东方;徐敏铭;杨晨;田野;高阳;魏磊鑫;曹鹏;袁文

    目的 观察低氧环境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髓核细胞中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4和ADAMTS-5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探讨可能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大鼠髓核细胞分别置于常氧和低氧(1%O2)培养箱培养,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及PCR方法检测细胞中ADAMTS-4和ADAMTS-5的表达.对获取的ADAMTS-4和ADAMTS-5启动子片段测序,并使用JASPAR数据库分析其中是否存在HIF-1α的结合位点.将HIF-1α过表达质粒、PGL3-ADAMTS-4质粒和PGL3-ADAMTS-5质粒转染至大鼠髓核细胞中,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髓核细胞中HIF-1α对ADAMTS-4和ADAMTS-5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结果 蛋白质印迹分析和PCR结果显示,低氧分别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抑制髓核细胞中ADAMTS-4、ADAMTS-5的表达.使用JASPAR软件分析后,发现ADAMTS-4启动子中可能包含1个HIF-1α的结合位点,而ADAMTS-5启动子中可能包含2个HIF-1α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HIF-1α的过表达能够显著抑制ADAMTS-4和ADAMTS-5启动子活性.结论 低氧可能通过HIF-1α抑制ADAMTS-4和ADAMTS-5的表达,保持椎间盘内环境的稳态,延缓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 L5椎体肿瘤后路切除重建内固定术中置入钛网的高度

    作者:张志超;赵铖龙;吴志鹏;赵剑;魏海峰;严望军;杨兴海;刘铁龙;肖建如

    目的 分析L5椎体肿瘤术中置入钛网高度及其相关因素,为L5椎体肿瘤患者术前预测钛网理想高度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L5椎体肿瘤行后路腰椎肿瘤切除重建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身高、体质量、脊柱相关节段高度、术中置入钛网的高度.采用Student's t检验法分别比较压缩性骨折和非压缩形骨折患者置入钛网中轴高度(Ht)与L4下缘至S1上缘高度(H)的差异,以及压缩性骨折和非压缩性骨折患者间Ht的差异;并利用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一步筛选影响Ht的因素,并推导选择合适Ht的公式.结果 术前存在L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Ht普遍长于H,无压缩性骨折患者Ht则短于H.身高和L4/L5椎间盘高度(HL4/L5)是Ht的回归参数,回归方程为Ht(mm)=0.467×身高(cm)+0.628×HL4/L5(mm)-36.215.结论 L5椎体肿瘤行后路腰椎肿瘤切除重建内固定术中置入钛网的理想高度与患者身高和L4/L5椎间盘高度相关.术前存在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术中置入的钛网应适当长于术前L4下缘至S1上缘距离,而无压缩性骨折患者反之.

  • 远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1例报告

    作者:孟亚轲;周丽丽;刘晓东;侯洋;史建刚;郭永飞

    肌萎缩型颈椎病(CSA)又称为"Keegan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单/双侧上肢肌肉萎缩(单侧为主),通常伴/不伴轻度的感觉异常及脊髓病变,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较低[1],容易与运动神经元病、平山病、脊肌萎缩症等疾病混淆,造成漏诊、误诊.本院2015年8月收治1例远端型CSA患者,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