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两种不同方法置入Dynesys内固定的早期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吴爱悯;翁伟;池永龙;徐华梓;倪文飞;王向阳

    目的 比较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联合对侧经多裂肌间隙行Dynesys内固定与双侧剥离全椎板切除Dynesys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3月27例退行性腰椎椎狭窄患者(43个节段)行Dynesys内固定手术.15例(24个节段)行症状重侧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对侧经多裂肌间隙安装Dynesys内固定;12例(19个节段)行双侧暴露全椎板切除减压安装Dynesys内固定.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记录手术切口,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27例患者得到8~20个月的随访.2组患者对比研究显示单侧剥离组的手术切口、肌肉创伤、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初次腰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双侧暴露安装组.影像学资料显示2组患者椎间隙前高、后高及椎间孔高度、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2组患者椎间隙前高、后高和椎间孔高度、面积改变量及术后节段活动度改变量差别不大.结论 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联合对侧经多裂肌间隙行Dynesys内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足够的减压效果;与双侧剥离全椎板切除减压Dynesys内固定相比,具有创伤小,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初次腰部疼痛评分优于后者等优点.

  •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麓山;朱一平;李学林

    目的 探讨采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4月采用微创单侧椎弓根钉棒联合单Cage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表现为单侧下肢神经根症状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3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 mL.3例出现并发症,硬脊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修补,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术后6 d内脑脊液漏停止;1例术后出现神经缺失症状加重,通过及时血肿清除、神经根减压后损伤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 线片示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78±1.92)mm增至(10.35±1.21)mm,椎间融合率为94.4%.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改善率为84.4%.结论 单侧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疗效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翻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王建;张正丰;李长青;郑文杰;黄博;周跃

    目的 回顾性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翻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11月,对103例已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和神经减压复发者,采用MiTLIF翻修治疗并获得随访.男45例,女58例,平均53.4岁.采用Mi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单节段97例,双节段6例.收集分析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和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结果,末次随访时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薄层CT扫描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49个月,平均26.1个月.术中出血量为(358±67)mL,术后出血量为(52±20)mL,放射线暴露时间为(42±13) s.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3±2.5和0.7±0.3,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5±2.4和0.6±0.2,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及t=2.57,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 ODI分别为41.5±5.3和13.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95.2%(98/103).发生神经根损伤4例,切口表浅感染4例,一过性下肢麻木12例,硬膜撕裂5例.结论 针对初次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和神经减压复发者,Mi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 显微内窥镜技术10年应用经验与思考

    作者:银和平;李树文;吴一民;白明;杜志才;曹振华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ectomy,MED)的适应证与存在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0年开展MED手术以来的1 460例病例并进行随访,评价疗效、总结手术经验.结果 根据Macnab标准,总体优良率为87.5%,与开放手术相似.1例因设备故障转为切开手术,1例术后11 d因突发心肌梗塞死亡.3例术后1年内行二次MED术.2例于术后1 h内出现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术后脑脊漏79例,一过性下肢肌力下降56例,椎间隙感染2例,切口感染7例,腹膜后血肿1例,均经卧床、对症治疗后痊愈.108例单Cage椎间融合术患者随访1年时融合率为79.6%,与开放手术相近;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3例,发生率约为2.7%.同时行椎弓根钉内固25例,未发生Cage移位,融合情况尚在随访中.结论 MED下可完成单纯腰椎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还可应用于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中,MED下还可进行椎间融合术,使MED的适应证逐渐扩大,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并发症也随之出现.MED技术有漫长的学习曲线,熟练的镜下止血技巧、防范神经根硬脊膜损伤、及时发现并处理急性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是顺利开展MED的重要条件.

  • 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吴爱悯;倪文飞;池永龙;徐华梓;王向阳;黄其杉;毛方敏;林焱

    目的 评价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 2005年8月~2009年12月,29例单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椎体裂隙征患者行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记录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患椎后凸角及前高,计算椎体压缩率,分析骨水泥灌注形态及渗漏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了12~52个月随访,平均33.6个月.术后平均后凸角矫正7.9°,平均椎体压缩率恢复16.6%,平均VAS及ODI分别改善5.7和39.8.5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出,3例为椎间盘内渗漏;1例患者发生邻椎骨折.结论 经皮后凸成形术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的疼痛,改善其功能,并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远端节段楔形变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颖川;魏显招;马辉;李明

    目的 分析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时融合区下方邻近节段楔形变相关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指导手术治疗.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的64名诊断为Lenke Ⅰ型或Ⅱ型的AIS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末次随访(≥术后2年)时记录各项影像学数据,主要包括冠状面指标、矢状面指标、肩平衡指标及融合区平衡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区下方邻近节段成角及楔形变的相关性.结果 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术前为4.59°±4.75°,术后2周为1.46°±2.82°,末次随访时为2.81°±6.43°.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与术后即刻椎间隙成角、矢状面平衡以及融合下终椎偏移相关(r2 = 0.743 3,P<0.01).末次随访时的融合下终椎倾斜与术后即刻的下终椎成角、远端末融合节段前凸、下终椎偏移以及冠状面平衡相关(r2 =0.887 9,P<0.01).结论应用全椎弓螺钉系统矫形时,当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融合区下方邻近的椎间隙成角、下终椎倾斜或偏移时,极易发生术后远期的邻近节段倾斜或椎间隙楔形变.术前完善的手术策略制定、术中保持融合下终椎水平对于防止术后下方邻近节段退变相当重要.

  • 椎间盘脱出伴后纵韧带破裂的磁共振表现

    作者:董国强;王永奇;王爱杰;栾慧

    目的 研究后纵韧带破裂与椎间盘脱出的磁共振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间盘脱出并后纵韧带破裂的患者65例,与术前MRI结果做对比研究.结果 65例椎间盘脱出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后纵韧带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分析术前MRI,其中28例可直接显示后纵韧带低信号及其破损情况,37例间接判断后纵韧带损伤.后纵韧带断端连线为界,评估脱出椎间盘位于连线外的体积与脱出椎间盘总体积之比.结论 MRI可清楚地显示后纵韧带破损的直接或间接征象.

  • 牵引推压位X线片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自强;季欣然;王传锋;朱晓东;白玉树;马辉;杨长伟;谢杨;赵颖川;李明

    目的 评价用牵引推压位X线片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柔韧性的效果.方法 使用自行研制的电动牵引推压床提供可精确控制的轴向牵引和侧方推压的双向矫形力,对29名连续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柔韧性评估.根据侧凸部位将患者分为胸椎侧凸组、胸腰段/腰椎侧凸组和代偿性侧凸组,将牵引推压位预测角度与仰卧侧屈位、支点侧屈位、悬吊牵引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胸椎侧凸组,牵引推压位的预测角度比悬吊牵引位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支点侧屈位、仰卧侧屈位无明显差异.牵引推压位和支点侧屈位预测角度与术后角度无明显差异,而仰卧侧屈位和悬吊牵引位预测值与术后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腰段/腰椎侧凸组,牵引推压位预测角度小于悬吊牵引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支点侧屈位和仰卧侧屈位预测值差异不明显.仰卧侧屈位、牵引推压位和支点侧屈位预测角度与术后角度无明显差异;悬吊牵引位预测角度与术后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代偿性侧凸组,牵引推压位、悬吊牵引位预测角度与术后角度无明显差异;仰卧侧屈位预测角度与术后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1/2体重的推压和牵引力进行双向矫形的柔韧性评估能够准确预测主凸和代偿凸的术后角度,采用牵引推压位X线片预测角度是一种可适用于不同侧凸并且相对稳定和准确的预测方法.对牵引力与推压力组合比例的进一步探讨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柔韧性评估效果.

  • 局部化疗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西峰;肖嵩华;刘郑生;张伯勋;张永刚;刘保卫;夏志敏

    目的 探讨局部化疗治疗颈椎结核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0年8月局部化疗治疗颈椎结核患者21例.在治疗过程中4例因为病情控制不佳改为开放手术,终有17例患者接受了单纯局部化疗.其中1例颈胸腰结核患者有脊髓压迫症状,为Frankel C级,其余患者感觉运动正常.11例患者为双椎体结核,4例为3个椎体结核,2例为4个椎体及以上脊柱结核.1例有病灶附近节段骨折内固定病史,1例有病灶开放引流病史.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4个月~5年,平均3年.随访显示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影像学检查示所有结核病灶愈合,上颈椎生理弯曲正常,下颈椎3例病灶愈合后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增加,分别至10°、18°和25°.均没有行二期矫正手术.1例Frankel C级患者恢复到E级.随访时无窦道形成、无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无复发.结论 局部化疗是颈椎结核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上颈椎结核痊愈后没有明显后凸畸形,下颈椎结核痊愈后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

  • 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植骨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宋西正;王文军;宋林章;姚女兆;王麓山;王程;李学林

    目的 探讨经皮外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变化结果.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39例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测量并计算术前、术后、拆外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狭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该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结果 39例患者平均随访37.6个月,骨折节段分布为T9~L4.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创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分级:D级8例,E级31例;8例D级患者于术后3周~3个月均恢复为E级,随访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病例出现.术后的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有少量丢失,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管狭窄率无丢失.结论 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是一种胸腰椎骨折可靠的治疗方法.

  • 侧路非同轴椎间盘镜在腰椎椎间盘切吸术中的应用

    作者:宋超;池永龙;陈雪松;王世平

    目的 探讨侧路非同轴椎间盘镜在腰椎椎间盘切吸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141例患者(183个节段)经临床确诊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76例,女65例;平均年龄为42.5岁,病史为3 d~130个月;L4/L5 79例,L5/S1 83例,L3/L4 21例,平均住院6.8 d.手术方法同经皮穿自动腰椎椎间盘切除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er diskectomy,APLD),置入工作套管后在非同轴椎间盘镜监视下嵌夹、切吸椎间盘髓核组织.术后3、6、12个月时随访.结果 141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嵌取、切吸髓核组织1.0~3.2 g,复查CT值减低15~20 HU,按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判定,有效率为92.1%.结论在APLD中应用椎间盘镜可以减少手术的盲目性,减少医生及患者的X线照射剂量;针对性的嵌夹、切吸椎间盘髓核组织对防止术后失稳性腰痛、提高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 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ümmell病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姜为民;陈康武;干旻峰;唐天驷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22例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的方式防止骨水泥渗漏.术后CT扫描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15个月.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出现.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1、85.5,术后分别为2.3、28.9,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分别为2.2、23.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骨水泥渗漏率低,安全有效.

  • 各国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RS-22)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现状

    作者:魏显招;左乔;赵颖川;李明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IS)是指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其中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为常见[1].近年来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L)成为IS患者术前评估和术后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2].

  • 椎体内裂隙征的形成机理、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

    作者:吴爱悯;倪文飞;池永龙

    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由Maldague等[1]首次报道,因其被视为脊柱椎体动态不稳致患者长期疼痛的原因而引起医生的广泛关注[2-4].随着对IVC了解的深入,人们发现IVC不仅出现在慢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也可出现在急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放疗后、胰腺炎及糖尿病等患者[5-8].

  • 微创胸腰段侧方入路治疗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赵敬凯;徐晖;黄其杉;窦海成;陈鸥;王向阳;徐华梓;池永龙

    目的 探讨微创胸腰段(T11~L2)侧方手术入路在椎体侧方的手术安全操作范围,为治疗特殊类型骨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1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男11具,女10具.以克氏针模拟微创套管穿刺针,沿椎体侧方中线分别在上终板、正中心、下终板及相邻椎间盘穿刺标记为A、B、C、D点,以4点为标记点观察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测量椎体侧方可供手术操作的安全区,根据血管神经的走行确定微创器械在椎体侧方的佳穿刺置入点.结果在T11~L2各椎体侧方结扎椎体节段血管后可得到由椎体上下缘、交感干、椎体后缘或腰丛组成的"安全窗",其面积由T11至L2逐渐增大:男性分别为(273.35±69.72)mm2、(409.59±74.24)mm2、(555.78±139.74)mm2、(614.36±89.46)mm2;女性分别为(173.39±46.62)mm2、(289.51±49.72)mm2、(400.85±45.44)mm2、(451.44±59.80)mm2.该侧方入路的佳穿刺点为椎体侧方上1/2区域近终板处的A点.结论利用微创侧方手术入路在T11~L2椎体侧方上1/2区域近终板处进行穿刺置入微创器械,"安全窗"内进行椎管前侧方减压、单纯椎体内重建术治疗特殊类型Denis B型爆裂骨折在解剖入路上是安全可行的.

  • 对微创外科技术治疗脊柱疾患的一些看法

    作者:池永龙;王向阳

    以较小的创伤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但在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如对某一种脊柱疾患,微创技术是否优于传统开放手术,采用何种类型微创技术为优选择等.因此,有些问题很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